德國曾經不遠千里迢迢用潛艇為日本送去了MG42通用機槍的圖紙,日本為何沒有製造呢?

微影悼紅


有關德國向日本送mg42通用機槍圖紙的說法,目前尚什麼證據,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個沒有根據的謠言了。更重要的在於,不管有沒有圖紙,日本都沒有製造的可能性,因為mg42機槍實際採用的是德國的標準設計與製造,與日本的技術標準是完全不一樣的,你在按照德國的技術標準,使用衝壓工藝等,也許那是簡化生產的,非常有必要性,但是以日本的情況來說,那就不一定是簡化生產,相反可能是工藝上的大麻煩。

更重要的是德國使用的是7.92毫米槍彈,日本沒有這個標準步槍彈,只有6.5與7.7毫米槍彈兩種,實際可能還分成好幾種的不同規格,如果要是生產這款機槍的話,要麼換裝日本自己的槍彈,這個改動非常麻煩,不是簡單的修改一下圖紙的問題,涉及到大量的工程研發工作,實際上等於重新研發,要麼,直接生產這種款槍,對日本的後勤保障來說,這將是一個災難性的後果。

日本有圖紙也絕對不會花費大代價,非要生產的一款不是急需的裝備,當時日本真正缺少的不是機槍,更需要的是飛機等重裝備,而不是槍械,日本最解決的解決問題是整體工業水平的差距。


麥田軍事觀察


德國和日本在二戰進行了多次潛艇交流,主要是交換礦石和武器技術。比如在42年,日本潛艇送給德國3300磅雲母、1542磅蟲漆,以及九一式航空魚雷的圖紙和一架E14YI水上飛機等物資。

德國回贈了一套防空雷達圖紙、蔡司光學儀器,工業鑽石和密碼機。但是從42年-45年,日德潛艇運輸,都沒有看到有MG-42機槍的記載。

畢竟日德運輸主要以重要礦石,比如鈾,工業鑽石。重要武器系統,比如雷達,魚雷,戰機發動機為主要目標。機槍實際上,不是雙方重點關注的武器。

從MG-42機槍來說,實際上也不是日本陸軍最急需的武器。日本陸軍在二戰後期最看重的是,飛機,船,噴進炮和火箭筒。也就是可以阻擋美國艦隊和轟炸機的戰機,可以運輸人員物資的運輸船,可以反登陸的噴進炮和可以打坦克的火箭筒。

機槍只是根本達不到優先級,從性能和後勤能力來說,MG-42機槍實際上,也不適合在炎熱的太平洋島礁作戰的日軍。首先是,MG-42機槍的優點是射速快,缺點是容易過熱。在蘇德戰場都需要頻繁更換槍管,到了炎熱的太平洋島礁,這個缺點就會放大。

另外,美軍在太平洋跳島,首先就是選擇守軍相對最弱的,其次就是徹底封鎖這座島礁。後果就是日軍任何補給也無法跨越大洋運輸進來。以沖繩戰役為例子,就日本步兵儲備的那10個基數彈藥,以MG-42機槍的射速,恐怕2,3天就會打光彈藥了。那麼後面的3個月怎麼堅持呢?


深度軍事


德國將MG42通用機槍的技術交給日本,是在1943年的時候。在1943年以前,希特勒並沒有真正的重視過日本這個東方盟友。到了1943年的時候,德國在歐洲戰場上的局勢不容樂觀,而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也節節敗退,為了挽回法西斯軸心國的敗局,德國決定給予日本技術上的援助。希特勒派遣潛艇給日本送去了大量的軍事物資和生產技術圖紙,這其中就包括MG42通用機槍的圖紙。

MG42通用機槍是德國在二戰中期研製出的一款以衝壓技術生產的機槍,MG42通用機槍具備射程遠、射速快、壓制能力強、可靠性高、生產速度快、生產成本低等優點,是整個二戰中最好的一款機槍。在二戰中MG42通用機槍堪稱是盟軍士兵的噩夢,很多歐洲戰場的老兵,至今都對MG42通用機槍記憶猶新。由於MG42通用機槍在射擊的時候會發出電鋸般的響聲,當時的盟軍士兵都稱這款槍是“希特勒電鋸”。


然而日本在得到MG42通用機槍的圖紙後,並沒有仿製這種性能出眾的機槍,反而繼續生產性能落後的96式拐把子機槍。日本沒有仿製MG42通用機槍,主要是由於日本工業生產能力較弱,國內資源匱乏,不具備生產和使用這種高性能機槍的能力。日本想要生產MG42通用機槍就必須具備衝壓技術,然而當時的日本工業生產水平遠不及德國,不具備生產MG42通用機槍必需的衝壓技術。


1943年的日本國內經濟一片蕭條,在美軍的轟炸和封鎖下,日本甚至出現了糧食危機。連吃飯都無法解決的日本人,根本沒有能力去研製衝壓技術。實際上哪怕日本人真的掌握了衝壓技術,他們也不會生產MG42通用機槍,因為MG42通用機槍使用的子彈是7.92毫米的毛瑟彈,而日本軍隊使用的子彈是6.5毫米的有坂步槍彈。日本想要研製MG42通用機槍,就必須要先攻克衝壓技術的難關,還要將MG42通用機槍,改成通用6.5毫米子彈的版本,或者大量的生產毛瑟步槍彈。

而且日本即使仿製成功MG42通用機槍,子彈數量匱乏的日本軍隊,也用不起這款高射速機槍。MG42通用機槍的每分鐘射速高達1500發,一次點射就能射出20發子彈。這麼高的子彈消耗量,就連富裕的德國軍隊都無法承受,對於子彈數量嚴重不足,依靠著“萬歲衝鋒”作戰的日本軍隊來說,這麼高的子彈消耗量顯然也是無法承受。這樣看來,MG42通用機槍根本不符合二戰時日本的國情,日本既沒有能力仿製,也沒有能力使用。


軍武小咖


“希特勒的電鋸”在歐洲戰場上誰人不知誰人不曉,作為MG34通用機槍的改進版,MG42雖然在材質上和射速等有些差別外,其餘都繼承了MG34的優點。

雖然射速上比不了MG34,只能1200發每分鐘,但是這東西勝在數量多啊。

比起MG34通用機槍,MG42那是威名遠揚。雖然MG34性能各方面都穩壓MG42,可是就是太費料太費錢。就算德國家大業大也抵不住幾十萬幾十萬的配置吧。更何況後期德國資源也是越發緊缺哪還有那個閒錢去生產,搞個像樣的MG42交差就行了。

同為法西斯國家的日本雖然在亞洲作威作福,可是隨著盟軍的越發強大。法西斯陣營開始後繼乏力,德軍在歐洲節節敗退。日軍在中國進攻受阻,還要分兵太平洋抗衡美國。為了讓日軍穩住美國,德軍決定向日本輸送高科技武器。

像題主所說的輸送MG42通用機槍,那最起碼也得是1942年以後才能發生。而德國派遣潛艇輸送物資科技之類的事也是1943年才發生的。但是並沒有從相關資料中找到德國曾向日軍送去過MG42圖紙。

那咱們退一步講,就算德軍真的為日軍送去了圖紙,那日軍真的有能力去製造嗎?

前面也說了德軍MG42採用了金屬衝壓技術,這在世界槍械發展史上都是一個跨時代的進步,不僅效率高而且造價還便宜。這讓英法美都發出來驚歎:槍械還能這麼製造啊。原來在不知不覺中德國已經領先他們這麼多了。

連英法都發出這樣的感嘆,更別說日本了,日本都是小作坊生產零件,估計他們就算看見MG42的設計圖除了能發出這樣那樣的感嘆外,其餘什麼也做不了。況且沒有德方的指導,日本想要搗鼓出一個合格的MG42免不了費一番苦功夫。

而日本現有的槍支體系完全夠他們征服還是以農業為主的亞洲國家,比起機槍,日軍還是更為迫切的需要坦克、飛機和大炮來抵禦美軍的入侵。況且就算日本技術達到了製作MG42機槍的條件,可國內的資源條件允許嗎?

早期還可以通過美國交易獲取戰爭資源,再加上從中國東北掠奪了大量資源,所以日本前期並不缺乏戰爭資源,但是1943年以後,日本國內經濟一片蕭條,甚至在美軍的封鎖和轟炸下,連食物都是非常緊缺的存在,更別說一些戰略物資了。

MG42的高射速意味著就是高消耗,畢竟這十分符合歐洲國家的火力壓制需求,而對於日本這個國家來說,他們只有重機槍是火力壓制,輕機槍只需要擔負起衝鋒槍的任務就行。畢竟子彈在他們眼裡全都錢啊,用一顆少一顆。在他們眼中勤儉才是王道,只有三八大蓋符合他的國情。畢竟連衝鋒槍都不捨得用的日軍怎麼可能使用MG42這種吞彈怪獸。就連家大業大的德國,也是嚴令禁止士兵一次性打光一條彈鏈。一方面是節省子彈另一方面則是避免槍管過熱受損。

再者說,除了子彈要管夠外,日本還要生產7.92毫米的毛瑟彈。

這就要求日本在克服完了技術問題之後還要將原本使用7.92毫米的毛瑟彈改成6.5毫米的有坂步槍彈,或者大量生產7.92毫米的毛瑟彈,這就無疑增加了日軍後勤的壓力。

所以,綜合技術、國情、設計理念來看MG42根本不適用於二戰時期的日本。


歷來現實


雖然沒有證據證明德國曾經向日本贈送過MG42的機槍圖紙,不過以希特勒對日本的“慷慨”程度,送給日本並不是不可能的。畢竟德國連濃縮鈾這種東西都捨得給日本,一款機槍不算啥。

但是我們知道的是,就算希特勒給了日本這款機槍的圖紙,日本也肯定不會用。

德國的MG42機槍,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款大規模裝備的通用機槍。這款機槍對人類武器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它是第一次大規模使用衝壓件的輕武器,成本很低,量產容易。

而且,MG42性能極佳。作為一款通用機槍,它既有重機槍的火力,又有輕機槍的輕便。它射速達到了驚人的每分鐘1500發!由於射速儘快,它在戰場上令盟軍和蘇軍都十分膽寒,因此有一個外號叫“希特勒的電鋸”。

但是,這款機槍就算當初真的給了日本,日本也不會採納量產。

首先,日本在二戰中需要的支援遠不是一款機槍。

日本和德國雖然在二戰中結盟,但兩國的實際聯繫並不多。由於海上交通被英美切斷,因此德國和日本只能通過潛艇偷偷聯繫。1943年,德國潛艇從法國出發前往日本,帶去了德國的機密技術和先進設備,同時也準備從日本帶回德國當時緊缺的稀土礦藏和魚雷技術。

但是,1943年日本在太平洋戰場已經節節敗退,在中國戰場也深陷泥潭,日本當時正在為和美國的戰爭急得焦頭爛額,一款機槍顯然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

當時的日本軍工,正在集中全力建造軍艦、飛機和航母,陸軍的需求一切靠後。本來陸軍的資源就被嚴重擠壓,怎麼可能有足夠的資源來更新裝備呢?

當時的日本,需要更多的軍艦才能和美國在太平洋上爭鋒,需要強大的坦克才有可能對蘇聯發動戰爭。至於機槍,日本陸戰的主要對手中國,其軍隊火力本就遠不如日軍,日軍並沒有加強火力的動力。而且,由於輕武器產能本就不足,供給軍隊日常消耗已經十分勉強,如果為了生產新裝備來擠壓日常裝備的生產,無疑是得不償失的。

而且,MG42的定位也和日本陸軍嚴重不符。

二戰中的日本陸軍是一朵奇葩,奇葩就奇葩在,無論從任何角度看,它都不像是一直帝國主義的軍隊。整個日本陸軍的水平,還不如歐洲一戰中的水平。

在重武器上,日軍的炮兵少的可憐,師團級(相當於歐洲的軍)的炮兵火力都不如蘇軍的一個師甚至一個團,重炮幾乎沒有。在坦克方面,日軍的坦克是出了名的皮薄餡大,和蘇軍的坦克爭鋒中始終處於單方面被吊打的狀態。

在後勤補給方面,如果說德軍是機械化的部隊、騾馬化的後勤的話,日軍乾脆是騾馬化的部隊,農業化的後勤。由於汽車和石油的匱乏,日軍的後勤很少用到汽車,還是依靠人拉肩扛和騾馬,這使得日軍的後勤能力跟歐洲軍隊完全無法相比。

而日本陸軍最“可憐”的一點是,士兵在打仗時居然要把子彈視為珍寶。

由於資源緊缺,日軍的陸軍始終要把節省子彈視為重要目標。日軍的所有射擊都力求精準,因此在歐洲大規模的裝備衝鋒槍時,日軍還在頑固的使用射速極慢的三八大蓋。

在機槍方面,日軍固執的使用著自產的奇葩機槍——九二式重機槍和“歪把子”輕機槍。兩款機槍的彈容量和射速都低到感人的程度,九二式步槍的實際射速居然只有每分鐘兩百發,火力還不如波波沙衝鋒槍。

在如此節省子彈的環境中,使用一款每分鐘一千五百發子彈的MG42,簡直是要了鬼子的親命。所以,打死日本的後勤部長,他們也是不敢給部隊裝備這種耗彈神槍的。


小約翰


就MG42機槍的射速,每分鐘1200發,日本會用才怪嘞。

日本人在步兵班組武器上可是出了名的摳門,屬於多一分錢都不想掏的主。反正陸軍馬鹿都是自費武士階層,關鍵時刻有大無畏精神就行了,精神力比武器強百倍,可以反坦克打軍艦。為了省錢,日本人搞出了個能打步槍彈打輕機槍——大正十一年式(就是俗稱的歪把子),為了兼容步槍彈,搞出了彈鬥供彈,卡殼率奇高,裝彈還費勁(得5發彈夾一個個往裡壓,一次能壓30發)。付出這麼大代價就是為了步槍機槍共用一種子彈,減少後勤壓力和研發製造成本,說白了還是省錢。拜這種設計思路所賜,大正十一年式的實際射速達到了驚人的...120發/分(理論射速500發/分)。所以抗戰初期日本輕機槍手被國軍用捷克式給社保了。

所以你琢磨,這樣走窮陸軍,富海軍路線的國家,可能用這麼高射速的機槍嗎?就算是工業生產能力很高的德國,在手冊中也明令禁止將MG42的標準250發彈鏈一次打完,如果是50發彈鏈,一分鐘之內不得超過七條的射擊,以免槍管壽命大幅簡短,且減少槍管過熱卡彈的發生。

MG42採用反衝後座操作滾輪式槍機進行槍支操作,並且採用短行程反衝後座行程與槍口增壓器加強槍機的運作速率,這與日本已知的任何一款機槍原理都相去甚遠,可以說日本毫無這類機槍的研發經驗。就算把圖紙給過去了,沒有德方人員指導,也未必能搞出個合格產品來。


不過話說回來,德國人在通用機槍上的優良設計思路倒是很值得借鑑。MG42這把槍非常輕便,裸槍只有11.57kg,帶三腳架作為重機槍使用時也只有32kg。相比之下日本自己的九二式重機槍帶三腳架重達55.3kg,確實是太過笨重了,機動起來十分不方便。在中國戰場面對機動能力更差的國軍還好,在太平洋戰場就是等著被暴打(事實上也確實是防守情況比較多)。

九二式也是30發供彈板,重就不說了,火力持續性也差


紙上的宣仔


從來沒看到過可信的資料,能證明日本拿到了MG-42機槍的圖紙!二戰期間,軸心國往來的運輸被稱為“柳運輸”行動,主要使用潛水艇在德國和日本之間往來!第一艘抵達歐洲的日本潛艇名為伊30。日本主要向歐洲的德國和意大利提供魚雷技術和熱帶資源,比如橡膠塊、雲母和蟲漆等。

第一艘抵達日本的德國潛艇名為U-551,主要向日本提供關鍵技術、材料和先進武器,比如機床上用的工業鑽石、轟炸機瞄準具、Hs293制導炸彈、ME262戰鬥機、ME163火箭戰鬥機和防空雷達等等,甚至還有德國的原子彈研究成果和540千克的濃縮鈾,目的是幫助日本研製出原子彈,負責運送德國核計劃的潛艇還被盟軍擊沉了,運輸濃縮鈾的U234潛艇也沒有抵達日本。
(秋水火箭動力戰機,原型是德國ME-163)(橘花噴氣式戰機,原型是德國ME-262)

由此可見,日本索要的都是和技術裝備有關的東西,希望用它們改變戰局,輕武器顯然不屬於能夠改變戰局的東西,日本應該不會在它身上浪費運輸資源,潛艇跑了上萬公里呢!因此筆者並不相信日本拿到了MG-42通用機槍的圖紙。

就算是日本拿到了MG-42的圖紙,也不會大量仿製並裝備!因為它不符合日本的現實需要,真的以為這種優秀的通用機槍能擋住武裝到牙齒的美國和蘇聯嗎?德國有很多日本急需的先進武器,主要體現在海戰和裝甲戰上。



日本裝甲部隊裝備水平一般,它一直害怕蘇聯參戰。因此,1944年日本曾計劃購買虎式坦克全套資料,仿製出幾百輛部署在我國東北,包括生產圖紙和彈藥工藝在內的技術資料,和一輛完整的虎式坦克被日本以64萬馬克買下(高出正常成本一倍),但苦於柳運輸的潛艇無法運輸,要知道虎式坦克車體長8.45米、寬3.7米有餘,即使拆成零件也裝不到潛艇裡去。這輛坦克一直停留在法國,直到1944年前線吃緊,德國徵用了這輛日本虎!


除了坦克,日本還需要德國的通訊設備、焊接技術、噴氣戰鬥機,哪怕是88毫米反坦克炮都比MG-42通用機槍有用!況且,筆者覺得日本不太可能大規模調整生產線,去生產一款無法改變戰局的機槍,這會嚴重影響槍械生產的速度,而它需要的恰恰就是產量。

日本的輕武器產能不足是不爭的事實,比如我們熟知的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從1923到1941年整整18年,只生產了29000挺;後來的96式和99式輕機槍玩命生產了9年有餘,但也僅有94000挺的總產量,為了生產這兩種重要的自動武器,日本甚至動用了張作霖建立的奉天兵工廠,之所以產量低除了槍械設計上的問題之外,最大的麻煩是生產技術太落後,即便是大量仿製MG-42也造不出太多,只會耽誤輕武器的量產。



兵器世界


如果要評選一個二戰中最讓盟軍士兵們恐懼的武器,MG42通用機槍是德軍不得不提的一個大殺器。

MG42通用機槍誕生於二戰爆發的1942年,是一款可以更換多種用途的通用型機槍。

如果使用輕機槍的槍架,那這款機槍就可以拿來當作輕機槍使用。

如果使用重機槍的槍架,那這款機槍也可以發揮出碾壓大多數重機槍的威力。

要是把這款機槍給安裝在坦克上的話,那這款機槍也可以輕易的化身成為車載機槍,並不會因為用途的更換而產生任何的不適應。

再憑藉著它那每分鐘最快1500發如同鋼鐵洪流一般傾瀉而出的極快射速,以及無論是在零下40度的嚴寒地帶還是在酷熱無比的沙漠地區都絲毫不影響使用的強大適應性,這款機槍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德國在二戰中的最大殺器。


MG42通用機槍省材料的優點

而且這款機槍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優點,那就是它非常省材料。

在德軍制造出這款機槍之前,全世界各個國家制造機槍都非常費材料,每製造一把機槍,都要使用一塊碩大的金屬塊製造。

而每一塊金屬塊製造機槍都會有3/4的多餘材料被空餘出來,由此造成了巨大的浪費。

還有以往機槍工序的繁瑣,又耗費了大量的時間,這種種問題對於戰爭局勢非常緊張的二戰來說,是非常影響戰爭推展的。

但是在德國人改造了技術後,這些問題都得到了改變,他們製造機槍不再浪費大量的金屬塊,僅用少部分的金屬資源以及非常省時間的工藝就可以製造出一挺在二戰中性能表現最為良好的MG42通用機槍。

MG42通用機槍在戰場中普及開來後,它很快憑藉著自己的優異性能,一舉成為了二戰中公認最好的機槍。

也因為這款機槍在二戰中的殺戮過重,更是導致很多盟軍在聽到這款機槍的射擊聲時會不由恐懼萬分。

日本的國情並不允許他們推廣這款機槍

至於提問中德軍向日本人提供MG42通用機槍製造技術圖紙的問題,這方面是無法考據的。

從來都沒有任何一份歷史文獻表明德軍在二戰中向日本人提供過這款機槍製造技術的記載,因此我們對此也不要太過於認真,將其當做一個傳言看待就好。


不過即便德軍在二戰中向日本人提供了這款機槍的圖紙技術,日本人肯定也是不會使用這款機槍的。

在戰爭爆發的時候,日本國內的資源非常緊缺,侵華戰爭早期他們還可以通過和美國的交易獲得持續戰爭的資源,但是在美國對他們進行交易封鎖後,他們戰爭資源緊缺的局面卻突兀地暴露在了表面。

那時候的他們,技術方面是不缺乏的,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米”,即便再會做飯,也是沒有用的。

於是在整個侵華戰爭以及二戰中,日本為了省資源,他們一直都奉行著節儉的大戰略。

連衝鋒槍這種觸手可及的武器他們都不願意推廣使用,他們更是不可能會在軍隊中推廣使用MG42通用機槍這種射擊子彈就如同流水一般的武器。

對於他們來說,威力倒是其次,節約才是最重要的,一槍一槍射擊的38大蓋,才是最符合他們國情的武器。


所以說德國千里迢迢給日本送機槍圖紙的情況在歷史中可能是不存在的,不過即便這種情況存在,以日本資源的缺乏也不可能會使用德國人的技術製造出MG42通用機槍這款機槍。


孤客生


關於德國是否將MG42通用機槍的設計圖紙送給日本,這個我還沒有找到相關的資料,但是即使德國真的送到日本了,日本也不會採用。

德國與日本通過潛艇進行的水下交流

在中日全面開戰之前,德國一直都是中國的武器出售大國,在德國軍火的支撐下,老蔣打造了一支比較有戰鬥力的隊伍,這支隊伍在抗戰初期表現還算可以,為此,日本極力要求德國停止對中國的武器銷售。

德國迫於當時和日本的合作壓力,最終放棄同國民政府的往來,1940年德、意、日三國正式形成軸心國集團,準備開始對整個世界進行征服。

蘇德戰爭後德國與日本的陸路交通被中斷,同盟國成立又開開始切斷軸心國之間任何有可能的聯繫,最終,日德之間只能通過潛艇從水下進行交流,在此期間,德國為日本運送了很多資料,比如1943年5月10日,德國一艘潛艇從法國出發最終到達日本,1943年10月5日由日本到達德國的潛艇開始返航等等,整個二戰期間德國和日本的水下潛艇交流雖然次數不算多,但是提供了雙方緊缺的戰略物資以及關鍵性的武器裝備設計圖紙、樣品,甚至連濃縮鈾這種東西都有。

可見,德國對日本在技術方面是沒有太多的保留的,希特勒對日本還是很看好的,這裡面究竟有沒有MG42通用機槍的圖紙也很難說。

從當時的時間節點來說,MG42機槍是在1942年列裝德軍的,也就是1942年後的潛艇交流才能攜帶圖紙,根據德日潛艇交往的記錄,只有在1943年的時候,德國才向日本派遣潛艇,等潛艇到達日本,再進行生產,日本都快要涼了。

日本沒有缺乏製造MG42通用機槍的技術

實際上,以縱橫對日本軍工的瞭解,日本大多都是小作坊式的生產模式,有人說是分散式作業有利於規避轟炸,那也掩飾不了日本工業基礎薄弱的事實,日本人相信人定勝天,當然要鼓勵老百姓勒緊褲腰帶為國家做勞工了。

當然,也不能說日本一個大規模的兵工廠都沒有,日本在二戰期間生產出來的飛機和航母都展現出了日本在軍工方面的實力。

但是生產MG42機槍,日本還真就未必行。

MG42機槍號稱是二戰時最好用的機槍,也是世界槍械發展的一個跨越式進步,研發MG42機槍的人並不是武器製造專家,而是一名金屬衝壓技術專家,在傳統工藝生產槍械的時候,都是用金屬塊進行切割使用,十分麻煩,而在研發MG42機槍的時候,採用了金屬衝壓工藝。

金屬衝壓工藝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模具和衝壓設備對金屬施加壓力,使其形成一定形狀的零件,特點就是高生產效率,低材料消耗。

(MG42通用機槍)

經過金屬衝壓技術生產出來的MG42不但造價低,性能還十分穩定,當時英美的槍械製造專家得知德國已經用衝壓技術製造出機槍後,表現出極大的震驚,這種技術已經遙遙領先了他們。

在MG42誕生之後,德國的槍械發生了革命性的顛覆,先後研發出MP40衝鋒槍,MP44突擊步槍,都是劃時代的步兵武器,蘇聯隨後生產的波波沙衝鋒槍,在二戰後期生產六百萬支,這些都是源於金屬衝壓技術在槍械領域的應用。

所以,當時的日本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掌握這種技術的,當他們看到MG42的圖紙後,面目表情一定很豐富,嘴裡喊著“納尼?!”武器竟然還可以這樣製造?

日本已經形成的機槍體系在日本人看來已經夠用了

其實當時日本並不是不具備機槍生產的能力,在機槍研發的探索中,日本已經相繼生產出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歪把子)以及九六式輕機槍(拐把子),九九式輕機槍。

(歪把子機槍)

可以說,日本對機槍的定位從來就跟西方的不同,西方對輕重機槍的要求只有一個那就是火力壓制,而日本則不同,日本認為重機槍是火力壓制,輕機槍則是短暫的火力壓制能力,更多的還是精準打擊。

說白了,就是怕浪費子彈!

MG42機槍在德國是班用機槍,可以輕重兩用,這一點對輕機槍上都要裝刺刀的日本人來說,是不敢想的。

在日本這種畸形思維下產生的輕機槍,在與世界各國的比較中,自然是一朵奇葩,尤其是歪把子時代,簡直就是讓人嘲笑的時代,後來日本參考了捷克式機槍,研發出九六式輕機槍。

(九九式輕機槍)

雖然機槍造的不咋地,但日本的思維還是挺進步的,就是機步子彈一定要通用,在日本九九式步槍取代三八式步槍的時候,由於步槍口徑由原來的6.5mm變成7.7mm,所以日本的輕機槍也跟著升級,九九式輕機槍就是1939年才推出的7.7mm口徑的,從這一點來說,剛剛適應好的尺寸,不可能在1943年之後就開始製造新式7.9mm口徑的機槍。

所以,從各種角度來說,日本都不可能去製造MG42機槍。


史論縱橫


首先先介紹一下武器MG42通用機槍,德文全名為Maschinen gewehr 42,意即為“機槍1942年型”(“Maschinen”可以理解為機械;“gewehr”可以理解為槍支)。MG42於1942年在納粹德國研發並且就役,其為了依照使用7.92 毫米子彈的武器作為開發依據,德國預計取代MG34通用機槍,事實證明兩款機槍協作完成了戰爭。

MG34最大優勢就是射速極快,因此被二戰中的人們稱為“希特勒的電鋸”。其原稱為MG34/41機槍,在1943年的突尼斯會戰德軍首次裝備該槍,才命名其為MG42通用機槍。由格魯諾博士設計生產其線,主要是大量採用衝鉚件,大大提高了武器的生產效率,這樣其產量加大且火力強大,為納粹德國征戰四方提供火力支援,但MG42不是在所有點都很優越,它的缺點是因優勢而得,最大問題就是由於射速過快因此耗彈量極大,機槍手往往連續掃射5秒鐘就將125發子彈打光了,與此同時帶來的缺點還有槍管因極速運作而產生大量的熱量,很容易造成槍管受熱變形,甚至炸裂,槍部內腔受熱收縮,造成子彈卡殼,外腔膨脹,還有致命的問題,其MG42通用機槍的後坐力也是數一數二的強,射槍手不得不左手握住機槍前柄,右胸肌死死頂住後坐,但單兵作戰時標準的臥倒式握機槍,仍會節節後退。但日本未利用MG42,這是為什麼?

一、在日本經濟條件上未能支持!

雖然MG42是二戰中射速最快(1200發/分鐘,平均20/秒)的機槍,可靠性和壓制能力極高,換槍管非常方便,只需要幾秒鐘時間。但是日本天皇為把國內的政治矛盾引向國外,於是將戰火引出國外,一方面是為了經濟掠奪,為日本發展經濟提供資源,由於將大量的國家經費用來購買武器,武器製造大國美國也因此在二戰期間發了一筆橫財,但日本也因此經費缺失,而製造業又剛剛新起,二戰期間日本在沒有技術的條件下強烈要求,德國秘密的通過潛艇運送新式魚雷發動機和新式戰機的圖紙、技術資料等,但在掌握核心技術上未能夠像德國高速有效,而且其子彈消耗量過於龐大,有效的射擊力未能滿足日本天皇的野心,於是我認為其放棄製造其為正常。

二、在日本軍事條件上追求完美!

對於日本人來說,追求在炮火下以白刃戰來獲得滿足感來說,造MG42機槍就不必要了,有歪把子、拐把子、九九式機槍掃射就可以了,且日軍的運輸和輜重能力有限,完全跟不上美國這類強力後補支援,於是在運輸大量子彈的時候容易吃虧,其通用機槍不符合日本人作戰需求,還有一個原因是日本在海戰是能手,具有冒險精神,但陸軍戰隊與空軍戰上其實並沒有海戰強大,驕傲的日本人未能重視MG42,這也是為什麼日本人會不製造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