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在初七这日,给杜甫写了一首诗,杜甫读后泪流满面

“李杜之交”是文坛上的一大佳话,虽然两人一生就见了三次,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而在这两人的友情中,还有一个十分关键的人物,此人便是盛唐著名的边塞大诗人高适。

在李白和杜甫第二次见面时,他们正好遇上了漫游天下的高适,于是原本的两人行,就变成了三人行。

他们登楼赋诗,把酒临风,好不畅快。

不过后来人们提起高适的时候,总是颇有微词,这是怎么回事呢?

高适在初七这日,给杜甫写了一首诗,杜甫读后泪流满面

在李白因为李璘叛乱而被牵连下了大狱时,当时身居要职的高适没有出手相救。

传闻李白在狱中曾向高适求救,而高适非但没有理会李白,反而烧毁了两人来往的书信。

这番行径,实在令人心寒。

不过高适虽然和李白闹掰了,但是他对杜甫却十分的情深义重。

杜甫有一首非常著名的“借钱诗”,即《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诗中的彭州牧指的便是高适。

而收到求救诗的高适也很爽快地给杜甫寄了一笔钱,这在杜甫的另一首诗《酬高使君相赠》,“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中可以看出来。

高适在初七这日,给杜甫写了一首诗,杜甫读后泪流满面

而且不仅如此,两人曾有多次的诗歌唱和。

公元761年的初七,高适给住在成都草堂的杜甫写了一首诗,根据《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记载,当时的杜甫是“泪洒行间,读终篇末”。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诗,竟能让杜甫读后泪流满面呢?

这首诗名为《人日寄杜二拾遗》

诗题中的“人日”指的就是正月初七,传闻这天是人类诞生的日子,所以称之为“人日”。

唐朝人非常重视这个节日,登高赋诗、剪彩、戴人胜都是这个节日的风俗。

高适在这样一个日子里想起了远方的好友,写下了这首诗,其中两句,令人断肠。

高适在初七这日,给杜甫写了一首诗,杜甫读后泪流满面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开头两句开门见山,写出了诗人对故乡和友人的深切思念。

众所周知,杜甫流亡到蜀都后,在严武等友人的帮助下,建了一座浣花草堂。

所以高适才会说“寄草堂”。

而这里的“故人故乡”很值得玩味,“故人”指的当然是杜甫,而“故乡”则是泛指。

高适是河北渤海郡人,而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明显不是同乡人,但是从大范围来说,他们都属于中原一带。

当时的中原被安禄山占领,高适怀念的故乡是满目疮痍。

所以这里的“思乡”并不是一种个人的情绪,而是说出了当时很多因战乱漂泊异乡的游子的心声。

高适在初七这日,给杜甫写了一首诗,杜甫读后泪流满面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这两句是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读来令人断肠。

春天到来,柳条在风中摇曳生姿,梅花缀满枝头,原本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幕。

可是对于身处异乡的诗人来说,却是不忍见,一见就断肠。

“柳”同“留”,有离别之意,“杨柳岸,晓风残月”

而“梅花”在古人的眼中,不仅是坚强清高的象征,其实也代表着对故乡的思念。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所以诗人看到梅花,才会“断肠”。

高适在初七这日,给杜甫写了一首诗,杜甫读后泪流满面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绪。

当时的高适因为敢于直言,而被奸臣陷害,贬出政治中心。

但即便如此,他的一片爱国热忱却丝毫不减,所以才会满怀愁绪和担忧,他能和杜甫成为知己不是没有道理的。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身处乱世,漂泊异乡,这样的生活让高适悲伤到了极点,故而会有这样的喟叹。

今年的初七,他和杜甫还能异地相念,可是明年呢?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世事无常,何况是在当时那样混乱的时代,高适会有此番伤感也是情有可原的。

高适在初七这日,给杜甫写了一首诗,杜甫读后泪流满面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这两句抚今追昔,道尽了诗人心中的悲痛。

高适在早年的时候曾有过一段闲云野鹤的隐居生活,虽然困顿,但也颇为自在闲适,可是如今,书剑飘零,流落他乡,如此对比,心中的愁苦可想而知了。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这里的“愧”字寓意丰富。

他觉得自己年老体衰,却忝居刺史之位,心中愧疚,这是第一层;他满怀抱负,却贬谪异乡,匡时无计,忧郁孤愤之情,盈满心间,这是第二层;他辜负了好友对他的期望,这是第三层。

层层递进,将高适的这种“愧”写到了极致,读来令人感动。

高适在初七这日,给杜甫写了一首诗,杜甫读后泪流满面

这应该算是高适晚年最动人的一首诗,无一华丽辞藻,却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对家国百姓的深切忧虑。

情感真挚,难怪杜甫读后泪流满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