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遭“雪藏”十年,因战争需要再度起复,怎料他带着队伍投降

晚清时期重要的一个亲王奕訢,相当有故事;他年少时聪明能干,有治国之才,却痛失皇位;而之后和慈禧合谋,占据清朝权力巅峰位置长达二十年;之后又被强势的慈禧雪藏十年之久,恭亲王奕訢一生三起三落;他最后一次被起用是甲午战争时期,光绪帝想老王爷应该能一心为国;谁知道,奕訢这次复出已经失去了年轻时的锐气;然而这一切都和慈禧有着密切联系;奕訢复出有着怎样的心理和故事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大将遭“雪藏”十年,因战争需要再度起复,怎料他带着队伍投降

​奕訢在道光帝去世之后痛失皇位,这让年轻的他深受打击;但是很快,慈禧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并且描绘了一幅美丽且令人陶醉的景象;面对这个唯一的机会,奕訢还有什么值得考虑的呢?当然在“祺祥政变”之后,慈禧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给奕訢最高权力长达二十年之久。

大将遭“雪藏”十年,因战争需要再度起复,怎料他带着队伍投降

​这二十年是奕訢一生之中最辉煌的时间;作为道光帝最出色的皇子,奕訢虽然未能继承皇位,但其以特有身份和地位,在晚清政局的演变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对晚清政权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初如果没有奕訢,“祺祥政变”很难顺利取得成功,清廷时局也不知还会动荡多久。

大将遭“雪藏”十年,因战争需要再度起复,怎料他带着队伍投降

​慈禧太后和奕訢在政变成功后做了一系列工作,包括平反冤狱、重用汉臣、收揽人心等,稳固了新政权;这一阶段,慈禧太后依赖聪明能干的奕訢处理政务,自己垂帘;而奕訢大权独揽,他尽情施展政治才干、大刀阔斧地实行改革,推举人才,刷新了腐败吏治;奕訢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政治措施,并得到施行,朝政向着良好的局面发展;此阶段称之为“同治中兴”。

大将遭“雪藏”十年,因战争需要再度起复,怎料他带着队伍投降

​奕訢性格耿直,不懂迎合,在掌权过程中多次直言反对慈禧;于是慈禧熟悉了政务之后,便不想奕訢继续掌权;在中法战争之时,她找了个借口将其雪藏,自己从幕后走到台前;十年时间,奕訢一直闲赋在家,他从权力的巅峰位置跌落,加上年纪越来越大,慢慢看透了人生,也慢慢对清政府领导班子失望。

大将遭“雪藏”十年,因战争需要再度起复,怎料他带着队伍投降

​光绪二十年 (1894) 六月,甲午战争爆发;清军大败,时局危急,光绪帝想起了老王爷奕訢;是年八月二十八日,李鸿章等人联合奏请慈禧太后起复奕訢,慈禧先是不同意,后来迫于朝中压力,不得不答应授奕訢军机大臣之衔;在甲午战争之中,光绪帝及帝党主张抗战,反对议和;而慈禧太后却严厉惩处主战者,明确强调她主张议和的态度;慈禧以为恭亲王奕訢又会跟自己唱反调;光绪则把国家希望都寄托在老王爷身上;谁都没有想到,再度起复的奕訢变了一个人,他完全没有了当年“同治中兴”的锐气,居然事事迎合慈禧太后的旨意,还主张停战议和!慈禧大喜过望,对奕訢议颇为满意!马上恢复了他之前的全部权力;在奕訢的奔波努力之下,中日最终签订条约达成和议。

大将遭“雪藏”十年,因战争需要再度起复,怎料他带着队伍投降

​所以说,人生之路很长;人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奕訢很清楚地看到,慈安死后,再无人能反抗和牵制慈禧;而且此女人极善于玩弄政治权术,自己远不是她的对手;于其反抗,不如顺着她的意思,还能为自己和家人谋取荣华富贵;奕訢的想法实在太悲哀!一方面,表现出清朝末期的朝廷里慈禧是有多狂;一方面,奕訢做为四朝王爷,最后不为国家着想,却助纣为虐;这也是应该批判的!

【参考资料:《清史稿》《甲午战争》《恭亲王奕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