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年初七,人日节:祈福纳吉,以人为本

“人日”的说法起源很早。

西汉东方朔作《占书》,书中记载:“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

传说女娲创世之初,创造了世间万物。

她先是顺序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最后于第七天创造了人。

因此,我国古代将农历正月初七视为人的生日,俗称“人日子”。

01

敬畏天道

东方朔在《占年书》写道:“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

古人认为,在正月初七这天,如果天气晴朗,那么整年都会风调雨顺,疾疫不临。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人们对天道有种自然的敬畏。

人总要靠天吃饭,天气的晴雨直接影响老百姓一年的生计。

所以在人日节这天,各地都会举行祈福祭祀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北方地区,人日节这天要放鞭炮、吃饺子。

有些地方则要吃面,初七这碗面也叫“拉魂面”。

过年时人们走东串西,人日一过就该收收心,准备春耕生产了。

故而吃完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又能投入热火朝天的劳动中。

春节文化:年初七,人日节:祈福纳吉,以人为本


02

守持人道

每到人日,皇帝便要赏赐群臣彩缕人胜,文人们也要登高赋诗。

由于是人的生日,初七这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尊重。

官府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女子更是要用彩纸、丝绢、金箔等制成小人的形状,戴在头上,或贴在屏风等处,成为“人胜”。

宋朝才女李清照就曾写过:“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的词句。

《北齐书·魏收传》中也记载:“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

按照南北朝时期的春节习俗,正月初一,要把鸡的画像贴在门上;正月初七,则要把人像贴在帐子上,据说可保家人平安。

对于现代人来说,正月初七是节后上班的日子。

春节的活动到此为止,在外打工的人开始陆续离家。

是时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启勤劳努力的新篇章。

春节文化:年初七,人日节:祈福纳吉,以人为本


03

祈福纳吉

《荆楚岁时记》记载了我国南方的人日习俗:“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

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会用七种菜煮成羹汤。

相传,食此七宝羹,可以祛病避邪。

羹的用料大有讲究:

潮汕喜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

客家人选取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另加鱼、肉等同煮;

福建则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

只因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蔬菜品不同,寓意却大致相似:

芹菜寓意“勤奋”;芫荽寓意“缘分”;

青葱寓意“聪慧”;生菜寓意“生财”;

韭菜寓意“长久”;大蒜寓意“精打细算”;

芥菜又称“长寿菜”,取“健康长寿”。

吃了七宝羹,能把一年的好运都吃进去。

此外,南方一些地区还有“捞鱼生”的习俗。

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

大家站起身,齐齐挥动筷子,将鱼料搅拌均匀。

口中念念有词:“捞啊!捞啊!发啊!发啊!”

寓意新年捞到大财、步步高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