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人物里,你认为作者对哪个人物形象塑造的最成功?

腹黑的小忧郁王子璇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四座丰碑,都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其细致的刻画和丰富的内涵为历代读者所称道,小说中无数个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些男男女女、大大小小的人物中,一个出场不多、身份不高的小人物却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红楼梦里的刘姥姥。她神采独具、个性突出,是一个成功的小人物形象。

一是不畏困苦的坚韧。在中国传统的农民身上,先民留下来的最宝贵的品质之一就是面对困顿时不屈不挠的坚韧,这也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刘姥姥是一个乡村贫苦农妇,在困苦艰难的生活中积攒了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莫大的生活韧劲。在女儿家“家业萧条”之时,她并不是倚老卖老地坐享其成,而是发挥余热,“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因为“天气冷将上来,家中冬事未办”,女婿狗儿在家闲寻气恼,刘姥姥不是同样的唉声叹气,而是好言相劝、加油打气,“守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在女儿女婿都碍于情面不愿去荣国府这样的侯门深府要救济时,刘姥姥主动作为,“倒还是舍着我这付老脸去碰一碰。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便是没银子来,我也到那公府侯门见一见世面,也不枉我一生”。

面对生活的困苦,上了年纪的她并没有消极退缩,以一副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态度,积极面对,大胆尝试,真是令人佩服。


二是大智若愚的世故。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书中有这样的表述“那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这几句描述说明了刘姥姥虽为一个村妇,却是有一定的情商和饱经沧桑的世故。

在一进荣国府时,她表现的极尽“卑躬屈膝”。荣国府门口那些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豪奴,对刘姥姥小心翼翼的问询“不瞅睬”,刘姥姥并不气馁,最后成功找到了周瑞家的。面对年龄比她小很多、且是奴才身份的周瑞家的,刘姥姥也是陪着笑脸,称呼其为“你老”。

在二进荣国府时,刘姥姥的情商和世故表现的更为尽然。当她被领到贾母面前时,不等人介绍,便断定那个上榻歪着的、有纱罗裹的美人丫鬟捶腿的老婆婆便是贾母,“忙上来陪着笑,福了几福”,张口闭口恭维贾母为“老寿星”,奉承的贾母心花怒放,当即请刘姥姥“住一两天再去”。

当刘姥姥看到贾母对她讲述的乡村中所见所闻的事情听的饶有兴趣时,甚至“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为了取悦他们,“便没了说的也编出些话来讲”。

在大观园的宴席上,刘姥姥明知大家把她当成了“女篾片”,还是极力迎合,凤姐将一盘子花横三竖四的插在她的头上,她自嘲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

最后,捉弄刘姥姥的凤姐和鸳鸯不好意思了,刘姥姥却说:“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对大家的捉弄,刘姥姥心知肚明,却装聋作哑、大智若愚。

第二次去荣国府,虽“憨态可掬”却能“左右逢源”的刘姥姥,收获了更为丰厚的银钱和物件,荣府还专门派了小厮和车辆送到了家,其饱经沧桑的世故和投其所好的智慧,是她“成功”的重要原因。


三是不失本色的质朴。刘姥姥是实实在在的庄稼人,在富贵的荣国府里她不掩饰、不造作,一言一行都带着贫苦农民的真实质朴。

在对酒令的时候,贾府的太太小姐们都是文绉绉的引经据典,刘姥姥“本色”相对,说出了诸如“一个萝卜一头蒜”、“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等诙谐幽默的词句,可以说是充满了泥土气息,全是庄稼人本色,真实之极,得体之至。

刘姥姥看到那造型可爱、玲珑剔透的小面果子,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见识浅的尴尬,“我们那里最巧的姐儿们,也不能铰出这么个纸的来。我又爱吃,又舍不得吃,包些家去给他们做花样子去倒好”,显得直率朴实。

在潇湘馆中跌了跤,刘姥姥连忙自己爬了起来,贾母说让丫头为她自捶一捶,刘姥姥道:“那里说的我这么娇嫩了。那一天不跌两下子,都要捶起来,还了得呢”。

当小鸽子蛋掉落地上的时候,刘姥姥赶紧去捡拾,叹息:“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体现了刘姥姥作为贫苦农人的节俭。


四是知恩必报的仁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刘姥姥在一进荣国府打秋风成功之后,离开的时候还不忘把讨来的银子,拿出了一块银子给周瑞家的,以给孩子们买果子吃为由行酬谢引见之劳。

荣府之于刘姥姥的施舍,不及九牛之一毛,但对于穷苦的刘姥姥来说却是天大的恩典。受到荣国府的接济之后,刘姥姥一家度过了难关,生活状况略有好转,就想着到贾府表达谢意。

“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虽然这些东西在富贵的荣国府之中是不上眼的,但是却是刘姥姥知恩必报的美好而朴素品质的体现。

在高鹗的续写中,宁府被抄、荣府败落,附炎趋势之人都避之不及、落井下石。当刘姥姥听说贾府被抄、贾母病逝,便匆匆忙忙地赶来看望吊唁,这份关心是不带任何功利的、是从心底生出来的真诚。

身染重疴的凤姐,自知时日不多,自己唯一的女儿巧姐便是她最大的牵挂,贾府泱泱众人,她却将巧姐托付于刘姥姥,可见她对刘姥姥人品的认可。当巧姐将遭不测之时,刘姥姥伸出援手、巧施计策,帮助巧姐躲过了一劫。

“患难见真情”,刘姥姥趋人之急、脱人之厄,充分展示了她的人格之美。在电视剧87版《红楼梦》中,刘姥姥不辞劳苦,多方打听找到了巧姐被卖之处,毫不犹豫地变卖家产,将巧姐从烟花巷赎了出来。刘姥姥重情重善、有始有终,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诚然,刘姥姥这个来贾府打秋风的乡村积年老寡妇,是以看似“小丑”的形象出现的,相对于贾府里那些斯文知礼之人,她显得愚笨可笑,但正是她粗鄙的外表却有着仁善的内在,更突显了人性的可贵。与那些外表光彩、内心丑恶的斯文贵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大地增强了《红楼梦》的讽刺和批判意义。


少读红楼


四大名著里塑造最成功的的人物是孙悟空。

下至三岁顽童,上至耄耋老者,没有不知道孙悟空的。孙悟空老少皆宜,男女通吃。

对于孩子来说,孙悟空是理想。

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可以带着自己的梦想飞奔。小时候就想成为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就可以去外面看看,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大海、看看沙漠、看看大漠孤烟直,看看长河落日圆。


对于老人来说,孙悟空是知己。

老人经历了所有的事情,回过头来看世界,就如同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的孙行者。通透了许多,不会再冒失地与当权者为敌,不会藐视任何人。孙悟空跟着唐僧取经后,很少莽撞,对于妖怪,也不一棒子打死。哪个妖怪有后台,就找其后台来给它领走。老人们懂孙悟空的世故,他们可以成为知己。

对于男人来说,孙悟空有着超强的能力。

天上、地下、海底统统吃得开,到处都有他的朋友。到哪里求人,都不会低声下气,明明求人办事,却仿佛别人做错了,反过来跟着大圣去捉妖。孙悟空不用委屈求全,男人做到这个份上,就够了。因此男人们羡慕孙悟空。

对于女人来说,孙悟空简直是偶像。

他无所不能,不会让自己的女人受委屈;孙悟空不好色,他不会朝三暮四,不会找小三;孙悟空重情重义,对自己,对自己的家人一定会很好;孙悟空爱孩子,他对小猴子非常照顾,就连大闹天宫,都想着给自己的孩儿们带点好吃的。所以孙悟空会是一个好丈夫、好女婿、好爸爸。孙悟空值得托付终身。


润杨阆苑


我认为:四大名著各部书中主要人物都塑造地非常成功,活龙活现,扣人心弦,记忆犹新,感人肺腑。尤其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艺术形象上,更为突出,他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作为一个贤相,他有感于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对蜀汉竭尽忠诚,在与刘备共图王霸事业中而奋斗一生。他不仅有远大的政治报负,还有惊天纬地之才,精通军事丶政治,通晓天文丶地理,知识渊博,才华出众。“隆中对”显示了他据蜀丶联吳丶抗魏的长远战略思想,奠定了三国鼎立的理论基础。初出茅庐,于博望坡出奇制胜,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舌战群儒,争取了东吳强大力量的联盟,草船借箭丶借东风丶空城计等更显示出无以伦比的智慧。,特别在刘备死后,继承者刘禅又十分昏庸,他独立支撑了这困难的局面,安居平立路丶七擒孟获丶六出祁山,虽寸土未得,无功而返,但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可圈可點。他那种赤心无二,不怕任何困难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塑造了封建时代人民幻想的“贤相”典范。在整个描写过程中,他和心胸狹窄的周瑜,优柔寡断的袁绍,诡谲奸诈的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虽然我读了《三国演义》多少遍,但还想再看一看描写诸葛亮的主要章节。他那此激动人心的场面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荷芦塘


我觉得四大名著里人物形象塑造最成功的就是卧龙军师诸葛亮!

确切来说,《三国演义》里塑造的诸葛亮都不是人,

简直是塑造了一位深谋远虑,能掐会算的活神仙!

正是因为书中写的太神了,让人们都普遍有了这种错觉,

什么不出隆中已定天下三分,什么七星台巧借东风,火烧赤壁卧龙功等等

连燃灯续命之术都会,连弩机关术也通,八卦阵里显神通。

影响了后世许多小说家,艺术家纷纷化用诸葛之名,孔明之智都成了每位军师的标签

不效仿诸葛亮好像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军师,不是一个拥有智慧的人!

比如《隋唐演义》里有神机妙算的徐茂公自称有武侯智谋,

比如《小五义》里小诸葛沈仲元,《书剑恩仇录》里的武诸葛,

《水浒传》里害人军师吴用都身着诸葛先生打扮,手拿羽毛摇扇。

诸葛先生自出隆中,呕心沥血为蜀汉江山大业忙碌,事必躬亲,

最后积劳成疾被司马懿活活熬死在五丈原!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听说当年唐国强老师饰演诸葛亮,拍到五丈原诸葛归天的时候

就有当地村民自发下跪拜祭,敬佩诸葛功德。

可见诸葛军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更多三国话题,请关注“槑烎夶


槑烎夶


四大名著里要说哪人物塑造的最成功。那要说得人物太多了,(仅代表个人喜好)我就每本说一个代表,红楼梦里最成功的要属王熙凤,世家大族出生,貌美如花,风情万种,性格泼辣,果断且又精明强干,能说会道,世故圆滑,八面玲珑。就这样的一个在宁荣两府游刃有余,当家理财厉害女子,最后病死,一床破草席一卷,草草掩埋。落得个这样的结局。

西游记里就是猪八戒了,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好吃懒做,贪财好色,贪生怕死,推卸责任,和孙悟空艺高胆大,恩怨分明的大英雄形象不同。虽然缺点众多,但是八戒却很可爱,取经过程中笑料不断,经典众多,一举一动很有意思,是里面的开心果,在菩萨点化,师傅苦口婆心,师兄管制,师弟的劝说下坚持下去,取经成功修成正果。

水浒传里的黑旋风李逵,他在里面着墨众多,性格急躁易怒,

耿直,淳朴,莽撞,仗义疏财,心粗胆大,率直忠顺。,相貌粗鲁不堪,黑壮黑壮。前期没有上梁山,有很多缺点,比如流氓习气,破皮无赖,

赌博,抢劫,他却觉得理所当然,做人不厚道,嗜血成性,作战勇敢却喜欢滥杀无辜。没有主见,事事听从安排,表面看他在梁山起义里具有反抗精神,实际他缺乏思考。一个轰轰烈烈,热血好汉没有战死沙场,最后却窝窝囊囊死在一杯毒酒下,而且还是自己最信,任崇拜哥哥宋江之手,很是讽刺。

三国演义最喜欢的是长胜将军赵子龙了,武艺超群,忠厚,重情守义,有勇有谋,胆识过人,虚怀若谷,三军英才,当世良将,宽厚大度。堪称三国里完美主义英雄。且高大雄伟,浓眉大眼,相貌堂堂,气吁轩昂。先率众投奔公孙瓒,后跟随刘备,两扶幼主,克定祸乱,最后寿终正寝,死后被追谥忠顺候,千古留名,青史留功。


袅袅江南雨


本人认为四大名著里人物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是《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

可以说,《三国演义》的艺术力量把一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一步步塑造成了一个万众崇拜的神灵,关羽死后在佛教和道教中都被尊为了神仙。在佛教中为珈蓝神,地位并不算显赫,一些佛寺十八伽蓝中便有他的塑像。而在道教中,关公则是重要神灵。从宋代始封“义勇武安王”;元明都有封号;至清乾隆时,更被尊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

稍微总结下,大抵原因有四个:

一是、外貌描写和身世叙述。“身长九尺,髯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按照现在来看1米9左右的身高,十足美男子万人迷。

二是、武艺和战功的表述。“温酒斩华雄,河北英雄皆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寒心”。除此之外,虎老三英战吕布,白马坡斩颜良,延津渡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襄樊大捷,刮骨疗伤,水淹七军等一气呵成,毫不含糊,若非神人,怎有这般手段?

三是、品格上的塑造。历史上武艺高强的大有人在。光凭武艺还成不了神。千里走单骑的一些细节,比如曹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故意安排叔嫂同住一室,暗中观察,但见关公秉烛立于户外,一夜未睡,毫无倦色。把个曹操羞愧的无地自容。曹操一计不成又施一计,将赤兔马送给关羽,以为可以收买人心,谁知关公却说,有了宝马可以更快地回到哥哥身边。乃至华容道有意放曹操一马,无一不是大书一个“义”字。后世百姓更重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德原则,放曹,那叫“义释”。于是,一个义薄云天,集所有美德于一身的高大形象树立起来——义绝关云长!

四是、神秘现象的渲染。比如关羽夜下斩貂蝉(斩个影子,貂蝉就死了),最玄的是关公显圣:关羽死后,阴魂附于仇人吕蒙身上,让他七窍流血而亡。在曹操面前,首级“目开口动,须发皆张”将曹操吓个半死。

通过一部小说的演绎,关羽被升格为神灵,你说是不是四大名著中塑造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呢?


70后大叔讲历史


现在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文学作品,流行两个词,“黑化”和“洗白”,就是说在塑造人物时,往往喜欢让某个角色设置中间产生重大转折,可能好变坏,也可能坏变好,以此来体现人物的复杂性。这一点,在四大名著中较少使用,一般来说人物一出场就定性了,不过,仍然有少数人物形象从出场到结束,人物个性和思想会有逐步的改变和进步,这样人物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简单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在这方面,塑造最成功的我认为是《水浒传》里的武松。

有人说,武松不是打虎英雄吗,是勇猛的代表,但若仔细看里面对于武松的描写,会发现武松从出场到结束不仅为人处世方面有很大改变,而且思想也发生了重大转折,这样的描写不仅在《水浒传》中是罕见的,就算在整个四大名著里也是少数,这样一来,武松的形象就十分饱满起来,看起来也格外有意思。

少年武松,鲁莽冲动爱闯祸

武松第一次楼面是在柴进府上,那时候宋江恰好也在,一不留神踩了一个大汉火盆,对方火冒三丈,就要揍宋江,这个大汉就算武松了。武松为啥流落到柴进府上呢,原来是在老家跟人争斗,他以为把对方打死了,怕吃官司就跑路柴进府上,后来听说打倒那人没死,就准备走了,这时候正好遇到宋江。宋江这个人特别喜欢结交江湖好汉,一看武松仪表堂堂,不是凡人,当即十分高兴与之结交,武松本来很生气,一听对方是大名鼎鼎宋江,而且对方那么客气,也就没脾气了。这也就是武松的初步印象:一个鲁莽暴躁的愣头青,一言不和就开打。不过宋江看重他的勇猛,竭力与他交好,两人结拜为兄弟。


打虎英雄武松,冷静睿智,有礼有节有血性

后来武松路过景阳冈,店家竭力劝说武松不要一人过冈,因为当地来了一只大虫,不知害了多少人,武松当即表示不信,看的出来,武松性格多疑有主见,而且十分自信。后来果然遇到老虎,武松赤手空拳一顿操作,打死了老虎,受到了猎虎们的一致感激和赞叹,受到了当地知县的嘉奖一千贯钱,然而武松这时候一个操作让人由衷佩服,他把嘉奖的钱全部分给了当地猎户,这个举动让知县和众人都十分受用,知县看他勇猛好义,就让他做了都头。按照道理来说,武松从小跟残疾哥哥长大,没怎么见过大钱,而且他平日里喜欢喝酒吃肉颇费钱财,如此一大笔钱居然可以弃之不顾,这用的表现实在是高风亮节。自打当了都头以后,武松一改之前愣头青的个性,治安巡逻,样样事情都办的的妥妥当当,而且言语得体,好似当过好多年都头似的。这可以说武松是个十分聪明之人,他可以很快的适应新环境新身份。另外一点,武松从小跟着哥哥在市井厮混,却能够识文断字,也是难得,对他来说,当都头是一个十分好的出路了,他自然分外珍惜。这个时候的武松,对于在官府当差,是十分乐意的。

等到武大郎被西门庆潘金莲合谋害死,武松的表现更能看出他的改变,要是按照早前他一言不和就开打的性格,他应该直接杀死西门庆潘金莲报仇,但是武松却没有这么做,从怀疑到搜集证人证据,武松进行的是有条不紊,后来报官因为知县收了西门庆银子不了了之,武松这才决定自己动手。即便如此,他也是找好证人,让潘金莲写好认罪书才动手杀人。报仇结束以后,武松主动投案自首,可以说整个过程有力有礼有节有血性。也正因为如此,武松判罪相对较轻。

杀西门庆跟潘金莲,是武松以后落草的一个转折点,但是这时候他并没有落草打算,即便杀人依旧表现的十分冷静克制,那个时候有本事的囚犯还是有很大机会再被官府重用的,武松并没有放弃希望。在发配路上,武松的痞性爆发,好好教训了一番卖人肉包子的孙二娘,看得出来,武松依旧保持着当年市井厮混时候的特点,但是他知道很好的把控自己,什么时候可以释放什么时候需要克制掌握的游刃有余。而且武松那时候并不弑杀,孙二娘最后要结果押送武松的两个公差,武松因为路上人家对他不错,直接求情放过了他俩。


遭遇陷害的武松,冷血弑杀,但依然对朝廷抱有幻想

再到后面就是打蒋门神后被张都监陷害一事了,张都监凭什么可以陷害武松呢,一个是他假意对武松很好,武松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受不了别人的好,别人敬他一尺,他还人家一丈,所以武松就放松了警惕。另一个就是张都监许诺武松在他手下做事,这样武松就可以再做回当差的,这也是武松十分乐意的。正因为如此,武松才入了他们的套,再次被陷害入狱。这一次,他们是明显要置武松于死地,不仅买通押送武松的两个官差路上结果武松,还安排了蒋门神的两个徒弟帮忙,不过武松何等神勇,直接杀掉这四人,问出了缘由。武松向来是有仇必报的主,他踌躇一阵,当即决定杀回去,血溅鸳鸯楼,什么蒋门神张都监张团练,甚至包括张都监一家上上下下,统统杀死,这时候的武松像一个杀神。

手刃仇人固然大快人心,但是这时候武松的官府之路基本也就葬送了,这时候的武松十分迷茫,他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刚刚杀了那么多人,出了一番大力,身心疲惫再加上内心苦闷,居然着了道,被人绑起来,后来才发现又是孙二娘张青干的勾当。那时候他们早已经结拜兄弟,一看这不是武松吗,赶紧松开,孙二娘张青给武松指了一条路,就是去二龙山落草,这也是他当时最好的出路了。想想看,武松从一个小混混变成官府都头,后来入狱,然后再次得到官府赏识,最后才发现这居然是一场欺骗,被迫走上了落草的道路,要说没有一点憋屈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虽说孙二娘张青给他指了一条路,武松内心未必十分乐意,因此有点破罐破摔的意思,一路上寻衅滋事,喝的酩酊大醉,大闹孔家庄,居然被一群庄客捉住了,恰逢宋江也在孔家庄,自然一番相认客套。这时候武松述说了自己苦闷,他是要去二龙山的,但是又想着以后是不是还有机会被招安,再次回到体制内。宋江一听哎呀兄弟跟我不谋而合呀,说你落草二龙山也好,将来做大做强,接受朝廷招安,将来封妻荫子,博取功名,不枉人世走一遭。武松经宋江这么一说,一下子就明朗起来,于是高高兴兴的去了二龙山。



二龙山落草武松,看透朝廷昏庸,最后大彻大悟

看的出来,直到此时此刻,武松依然对当官做差还是抱有希望的,这也难怪,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一句话,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何读书高,因为读书可以考取功名啊。像武松这也的指望他读书考个举人进士啥的不可能,但是他一身本事,依然有可能进入官府效力,心之向往人之常情。然而,就是这样对当官抱有很大希望的武松,在去了二龙山以后居然接受了鲁智深的影响,逐渐看透一些事实,当时宋徽宗昏庸,奸臣当道,他们就算被招安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在鲁智深的耳濡目染下,武松再也不热衷于招安当官一事了。后来梁山大聚义,宋江作为头领提出招安主张,武松居然公开反对,让宋江措手不及。

当然了,不管是鲁智深还是武松,他们都是适应性很强的人,并不是一定要如何如何,当时已经成为梁山一份子,既然大哥宋江执意要招安,自己虽然不喜欢也没有必要反对到底,何况当时招安抗辽,的确也是义举。不过,这时候的武松对于功名早已经没有兴趣了,也许是后来做了行者打扮,也许是受鲁智深影响太深,他对于功名利禄这些都看淡了。打完方腊以后,武松并没有去朝廷做官,而是真的出家为僧,而鲁智深生擒方腊,立了大功,也是没有留恋丝毫,直接听潮坐化了。


看的出来,武松就是这么多面的一个人,有年轻时候的鲁莽,也有当差时候的冷静,有为官差求情的温柔,也有被陷害以后的冷血弑杀,武松确实是一个恩怨分明的好汉。另一条线上,武松从一心为官府效力到无奈落草,再到后面看透朝廷昏庸,大彻大悟,武松的人生整个都是在成长向上的轨迹发展。正是如此,我认为武松的形象塑造是相当成功的。


一览众河小


如果让我来说四大名著里哪一位人物塑造得最为成功,我以为非贾宝玉莫属。

贾宝玉形象的横空出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彻底颠覆了一直以来在人们心目中文学作品所塑造的男人形象,让人大开眼界。

一、贾宝玉的出身之奇。

贾宝玉出生时衔玉而生,那玉上面的还刻着字,正面写着“通灵宝玉”,反面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他的一生注定跟这玉有解不开的结。玉在,人便好好的,玉失了,他便如失了魂魄,如痴如狂,疯疯癫癫。所以,家人都把他的那块玉当成他的命根子,偏偏他自己说那玉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劳什子。


他抓周的时候抓一些脂粉钗环,而没有像他父亲所期盼的那样抓一些笔墨纸砚,从而被他父亲定义为“酒色之徒”。试想一下,一个刚刚抓周的孩子,就被父亲下了如此定义,想想也够悲催的。

二、贾宝玉的生活之奇。

被父亲定义为“酒色之徒”的贾宝玉,却并不是沉缅于酒色之人。这才是作者塑造人物之高超之处。作者将他安排了天天跟姐姐妹妹们呆在一起,呆在一起干嘛呢?聊天,玩乐,或者吟诗作赋,十几岁的男孩子,原本应该是充满了野性的,喜欢往外跑,哪个愿意在家里跟姐妹们一起?即使是呆在家,不是也应该是跟贾环、贾兰一起玩男孩子的游戏吗?可是他没有,他对他们避而远之,他对她们可亲可敬。

他对他的那些姐姐妹妹们保持着纯洁的情感,不像任何一部别的书里的那种男女之情。他关爱她们,心疼她们,也要温暖她们。连他的亲祖母都在疑惑,他不会是女孩儿投的胎吧?

三、宝玉的观念之奇。

宝玉有几大理论,一是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子便觉得清爽,见了男人便觉得浊臭逼人。

另一个是他的鱼眼睛理论: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是颗死珠子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可以说,在宝玉的心目中,将那未出嫁的女孩子抬到了无人能比的高度。这一概念,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观念中男尊女卑的现实。

四、宝玉的反传统观念。

宝玉把读书人称之为禄蠹,在他眼里,同样是姓贾的贾雨村,就是禄蠹的代表人物。所以每每下人通报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的时候,他就唯恐避之不及。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读书人就是要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然而,于宝玉而言,那是他最不想触碰的东西。他父亲一喊他读书他就头大。贾政外出好几年,宝玉几乎就没有读贾政给他安排的功课。

而当宝玉发现居然女孩子们居然也好这一套的时候,他简直是忍无可忍了。对宝钗他是一声不响走掉了,对湘云则说她说的是混账话。在这个府里,只有林妹妹一个人懂他,因为林妹妹从来不说这样的混账话,她是他的知音。

五、性格鲜明,形象饱满。

几乎所有的人在看过《红楼梦》之后,都会对贾宝玉的形象过目不忘,因为他的性格太鲜明了,形象太饱满了。大概没有谁的生活中见过这样一类人物。你可以不爱仕途,最多也就像甄士隐那样观花修竹、酌酒吟诗罢了,何至于一提起就如此痛恨,说人是禄蠹?活在脂粉堆里的人也多,从西门庆到韦小宝,他们更多的是淫而不是情。有谁可以来和贾宝玉一拼?

小说作品对人物的塑造,就是要有鲜明的性格特征,饱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作者通过他的生花妙笔,让我们看到这个形象,并且一直有人在探索,在回味,在研究。这正是《红楼梦》的成功之处。

我是苏小妮,跟你一起读红楼,聊一聊读红楼的感受。


苏小妮


成功塑造的人物何止成百上千,几乎所有的主角、重要的角色塑造的都极为成功,比如《红楼梦》里光年轻的姑娘小姐,就有一二十人,每一个人物都极具个性,有鲜明的个人特色。这是曹雪芹手笔老辣之处,这些人物就不用说了,倒是要说一说曹公笔下一个既低贱又颇具争议,或者说很容易令人鄙视的小人物。人物形象不用说了,单说作者在她身上投射的用意。是很值得探讨的。此人就是阅尽大半个贾府男人的多姑娘。

多姑娘是个身份极为低下的女人,她是厨役的老婆,可知她在荣国府的工作,不过是入不得主子眼的粗使杂役。以多姑娘的身份和所为,是低贱又令人鄙视的。

作者说多姑娘:生性轻浮,最爱沾花惹草,宁荣两府的男子被她考试过一多半。在《红楼梦》那个社会环境里,多姑娘这样的人物应该是没有生存空间的,也就是说,她是被人唾弃的,唾沫星子都能把她淹死。比如鲍二家的和贾琏偷情,事情败露,就没脸活下去了,自杀了事。

多姑娘的第一次出场在二十一回,因为巧姐出花儿,要忌三房,不得已,贾琏只好搬到外书房独寝。没有了女人陪伴的贾琏百爪挠心,而早就有心勾搭贾琏的多姑娘早得知了消息,有事没事的在贾琏的外书房转悠。各打算盘的两个人没有两个回合就达成了交易。

贾府的主子爷们儿里,瘸子里拔将军,贾琏也还算得上是人品出众、略有才干、世路上好机变的翩翩青年公子。王熙凤那么刚强的人,对贾琏可是爱到了骨子里,否则她也不会成为醋缸醋瓮了。还算说得过去的贾琏,在多姑娘的面前,准确的说是在多姑娘的炕上,呈现出了他最丑陋的嘴脸。

女儿巧姐出花生死未卜,本该忌三房的他,钻到下人的屋里,一见了多姑娘,魂飞魄散,骨酥筋软,连情谈款叙都顾不得了,直奔主题去找极乐世界。

贾琏完全疯了,可人家多姑娘清醒的很,还劝他呢,说你家女儿出花,供着娘娘,你也该忌两日,别为我脏了身子,快离开我这里吧。

贾琏说了一句话:“你就是娘娘!我哪里管什么娘娘!”看到没有,在自己的快活面前,女儿的命算个什么东西!在这里,作者形容贾琏直接用了“丑态毕露”四个字。

贾琏,荣国府长房长孙;多姑娘,广揽才俊的滥淫之人,荣国府最低等的厨役的老婆。这两个人在一起的对比,到底是谁玩弄了谁?又是谁的言行更加的不堪呢?曹雪芹要骂人,他温文尔雅的背后是这样的手段。

我们讶异的发现,做皮肉生意的多姑娘,活成了生活的强者,不但见到她的男子都心生羡爱,小厮们都是她的好友,成了她的业务代表,帮她钓来贾琏这条大鱼。说一句难听的话,这多姑娘就差在贾府挂起红灯笼了,宁国两府的男人们差不多就是她的“后宫佳丽”了。曹雪芹的这一手笔,你说他是在糟践多姑娘,还是在骂贾府的男人们呢?

多姑娘考试了大半个贾府,可是没听说谁对她嗤之以鼻,更没有人到主子面前告她秽乱公府,也不见“后宫佳丽”们为她争风吃醋。贾府的中下层在牵涉到多姑娘这个问题时,一片和谐稳定。就这个本事,连真正的皇帝老子都没有她高明。亲爱的读者,曹公这是在批评多姑娘吗?

到了《红楼梦》第七十七回,晴雯被逐,宝玉去探望晴雯,场景就是在多姑娘那翻过多人牌子的屋子里。可就是在这个宝玉眼里猪窝一般的地方,正在上演这人世间最真最纯的感情,睡着这世间品性最高洁、灵魂最高贵的芙蓉女儿。真是绝妙的讽刺。

宝玉和晴雯的最后一次见面,宝玉的哀伤,晴雯的委屈与不甘,二人的对话被窗外的多姑娘全都听见了,多姑娘进去调戏宝玉,把宝玉吓得脸色都变了。这时多姑娘说了:

“……可知人的嘴一概听不得的。就比如方才我们姑娘下来,我也料定你们素日偷鸡盗狗的。我进来一会在窗下细听,屋内只你二人,若有偷鸡盗狗的事,岂有不谈及于此,谁知你两个竟还是各不相扰。可知天下委屈事也不少。”

“如今我反后悔错怪了你们。既然如此,你但放心。以后你只管来,我也不罗唣你。”

淫遍了贾府的多姑娘竟然相信世间有纯洁的感情,并且对这种感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尊敬。她对晴雯和宝玉肃然起敬了,对以往自己对他们的瞎猜想给予了道歉和反思,并作出让他们放心的承诺。

多姑娘不是连妓女都不如的肮脏下贱女人吗?可是让我们看一看那些迫害晴雯、给晴雯泼脏水的所谓高高在上的人们,她们有没有多姑娘的认知?她们的心有没有多姑娘干净?原来整个贾府,真正理解和懂晴雯宝玉感情的,是这个和谁都能上炕的多姑娘啊!曹雪芹说写《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至少在这件事上,作者就这么不温不火的发出了内心的怒喊。

多姑娘长什么样,曹雪芹没有具体写,应该是有几分姿色的吧,可是她身上最重要的标签是“脏”“贱”“乱”。可仅有的多姑娘的两次出场,背后的却是“智”“戏”“通”。

多姑娘这个人物,表面看和深思想,正如曹公笔下之风月宝鉴,一边是香艳的诱惑,它的背面,是人们不愿观照的事实。


屏山品红楼


我最欣赏的是三国中的曹操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以其天才的创作艺术塑造了一批成功的艺术形象,而曹操是其中性格最复杂、最丰富的艺术形象。罗贯中对曹操的刻画,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使人物傲然独立,不流于俗,因此显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小说中曹操是以奸雄的面目出现的,豁达大度,胸怀大志,同时又敏感多疑,狡诈无比。当初曹操想借献刀之名刺杀董卓,事情失败后慌忙逃出洛阳,怀疑热情招待他的吕伯奢要谋害他,惊怒之下屠杀吕伯奢一家八口,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让救命恩人陈宫弃他而去;他的多疑性格还表现在无论对敌人,还是对自己身边的人,都处处设防,为防自己睡觉时被周围人所暗算,他还自导自演了梦中杀人的丑剧,不仅无故杀了忠心服侍自己的侍从,连看穿他伎俩的杨修也找借口杀了;对投奔自己的故友旧交许攸,虽然表面上“不及穿履,跣足出迎”,其实却屡耍狡诈伎俩;他虽能广揽人才、任人唯才,却总是疑其不忠,因为第一谋士荀彧劝他不要加爵为魏公,便忘记荀彧的汗马功劳,“深恨之,以为不助己也”,并有意羞辱,直至荀彧服毒自杀;他虽身患重病,但当神医华佗提出用利斧劈开其头而治风疾时,又怀疑华佗要谋害自己,不肯医治,最后病情恶化而亡;他即使临死前也不忘给自己设立七十二座疑冢,以防后人掘墓,可谓多疑成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