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是怎样的?

曾维浪


昨天简单谈了谈杨家将三代人的故事,意犹未尽,今天再说一说关于杨家将的一些史实。

在今天的山西一带,当时叫河东,有一个叫北汉的政权,杨业就是北汉的一名高级将领。杨业的父亲是北汉的麟州刺史,所以也有也算是当时的官二代,杨业长大后在北汉为官,皇帝赐姓刘(与皇帝同姓),杨业改名刘继业——这大概就是评书《杨家将》中老令公杨继业的由来。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讨伐北汉,北汉投降,刘继业成为宋朝的将军,他恢复了原名杨业。由于杨业长期在河东一带(今山西)驻防,对契丹辽国非常熟悉,所以后来朝廷任命杨业当了代州知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负责山西前线的边防。杨业与辽兵多次交手,杀敌无数,被人称为“杨无敌”。后来杨业被辽国俘虏,绝食而死,这与评书中撞李陵碑而死不同。

我在前一篇问答中已经说过,与评书和戏曲不同,杨家将一共有三代,第一代杨业;第二代杨延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杨六郎;第三代杨文广——杨家将三代人都为大宋镇守边防。立下了赫赫战功。

杨业死后不久,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就写了一篇文章,说杨业父子的功劳就连孩子都知道,可将在那个时代杨家将就已经很有名了。老百姓非常崇拜杨家将,于是就将其神话,元代戏曲中就特地安排了一座杨府清风府,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天波杨府,说大小官员到此必须下马,连皇帝也不例外。

民间艺人尽情歌颂英雄,在评书、戏曲、话本中塑造了许多不见于正史的人物,其中有佘太君、柴郡主、八贤王、孟良、焦赞、穆桂英、杨宗保等人,这些人物栩栩如生,生动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民国年间那些事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9afd5128d608d9ac3187816b50e1bd21\

看鉴


历史上确实有杨家将,从北宋一直延续到南宋,渊源流长,现在耳熟能详的杨家将的故事与历史有很大出入,比如杨宗保、杨门女将、穆桂英都是虚构的,还有很多人物、事件都史实不符,下面按时间顺序列举《宋史》有记载杨家将的人物。

图为杨令公庙,纪念杨业所建。

最早的是杨信,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麟州刺史,有两个儿子杨重贵和杨重训,杨重贵就是杨业,归顺赵光义后北伐契丹,任副帅,壮烈殉国;杨重训继承了老爹位置麟州刺史,后来归顺北宋,做到保静军节度使。杨业的老婆广称佘太君,真名叫折太君,有儿子杨延玉,随杨业出征契丹殉国,儿子杨延昭也从军,曾任都巡检使、防御使。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曾任都指挥使,防御使,抗击过西夏和契丹。

山西代县鹿蹄涧村杨忠武祠。

杨信的另一支杨重训的后代杨宗闵,担任经略安抚使,儿子杨震随父从军,金军南下时战死,留有儿子杨存中,抗击金军,大败伪齐,历任南宋保成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封同安郡王,死后赠和王。杨存中的两儿子,一个叫杨偰,绍兴15年进士,官至工部侍郎,另一个叫杨倓,官至昭庆军节度使,因收集了很多药方成书《杨氏家藏方》,流传至今。

图为杨再兴墓,当地人俗称杨爷墓,碑名由岳飞所刻。

杨重训的另一支曾孙杨邦乂,中进士后任溧阳知县,没多久金军南下坚持抗金,被俘后拒不投降被剐死,南宋朝廷赐忠襄,他儿子杨再兴起兵抗金,追随岳飞,在郾城战死,今天河南临颍县尚存杨再兴墓。


图文绘历史



据《宋史》记载,杨业有七个儿子,分别为延昭、延玉、延浦、延训、延瓖、延贵、延彬。杨延昭是杨业长子,并非老六。而且,七个儿子除杨延玉战死在朔州外,其余都得了善终,并无大郎二郎死于金沙滩双龙会。杨四郎流落番邦、杨五郎出家为僧等民间传说中的故事。

那么,原本是长子的杨延昭,为何又成了“杨六郎”呢?历史研究者有多种解释,最具代表性的是:

第一, 将星说。“ 南斗六星去牵牛二十六度四分之一,主兵机;北斗中第六星主燕。”南斗六星主兵,为大将之象,燕(今北京)地,当时是契丹五京之一南京。杨延昭镇守河北边关就是为了对付契丹。契丹人将杨延昭视为震慑燕地的将星,称其为“六郎”是出于敬畏。另外,古人视天狼星为将星,又名六郎星。杨延昭骁勇善战,素为契丹人所畏服,认为他是天上的天狼星下凡,所以呼其为“杨六郎”。 《宋史》的记载可以作为旁证:“延昭智能善战……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

第二:乳名说——清人康基田《晋乘搜略》记载,“六郎”是杨延昭的“小字”,即乳名。

第三,大排行说——聂崇歧先生《麟州杨氏遗闻六记》有这样的记载:“其为六郎,未始不并从父昆弟而言,非必为同父兄弟中之行次也。”《卫考》称:“或者是以大排行计杨延昭为第六,以小排行计杨延昭居长。后人以大排行言,故多目为杨六郎。”

第四,讹字说——骆承业《杨家将与杨家将戏》称:“《宋史》记其……为大郎,但同篇却又记其为杨六郎,‘大’与‘六’字形相似,古籍的刻本、钞本中两字往往相混,此处‘六’字当为‘大’字之误

杨延昭(957—1014年)出生在山西太原,幼年时沉默寡言,从小爱好读兵书与习武,被认为深有父亲杨业之风

杨延昭15岁时开始从军,追随父亲左右。在杨业的言传身教下,他很快成长起来,22岁就担任扬武峪(今山西原平县境内)都巡检,成了杨业的得力助手。雍熙北伐,杨延昭追随父亲出征,在攻朔州的时候担任前锋。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一支流箭射穿了他的胳膊,他仍死战不退。此战过后,英勇善战的杨六郎开始在军中崭露头角。 杨业死后,杨延昭迁为崇仪副使(从七品的武职)。真宗继位后,他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保州距安肃军、广信军都是35里,与两地互为犄角,一遇战事,三地相互驰援,进可攻、退可守。再加上保州地接辽境,既可以控制契丹铁骑不能深入,还可以相机反击,是宋军边防重中之重。

宋咸平二年、辽统和十七年(999年)九月,辽趁真宗新立,国内外矛盾加剧之机,集兵南侵。辽圣宗(972—1031年) 与母亲萧太后(953—1009年)亲自出征,圣宗的弟弟耶律隆庆率“数万”精骑为先锋,兵锋直指定州。宋军先于廉凉河获得小胜,辽军遂直扑杨延昭负责防守的遂城。遂城遗址位于今河北徐水县治安肃镇西北10公里的遂城镇。

辽军逼近遂城时,城里守军严阵以待,保持静默。等到辽军大部进入宋军弓弩砲石的射程后,杨延昭一声令下,宋军万箭齐发,砲石呼啸着从天而降,辽军顿时死伤无数。短暂慌乱后,辽军重新组织人马攻城。 由于杨延昭守御有方,辽军围困数天也无法攻克遂城。眼见遂城岿然不动,辽太后萧绰亲自擂鼓督战。见情势危急,杨延昭立即调集城中所有丁壮守城。由于遂城军民一心、众志成城,辽军始终无法突破宋军城防。最后,辽军见己方伤亡惨重,加上天色已黑,只好暂时收兵。

趁此良机,宋军立即抢修城防。恰好气温突降,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杨延昭灵机一动,令士兵“汲水灌城上”。 第二天,辽军又来攻城,发现本已千疮百孔的遂州城变成了一座坚实的冰城,阳光下发着夺目的凛凛寒光。辽军的云梯根本无法搭在光滑的城墙上,砲石打在城墙上最多也就是留下一个白点。辽军只好撤围而去,此事在民间脍炙人口,最终变成了杨家将演义中的“冰城记”

辽人退军后,杨延昭因守遂城有功,封莫州刺史。咸平三年(1000年),杨延昭入奏边事,真宗高兴,指着他对身边的众王说:‘延昭治兵护塞,复有父风,深可嘉也’。”咸平四年四月,杨延昭升为莫州团练使

辽统和十九年(1001年)十月,辽军卷土重来。眼见辽军势大,宋将李继宣、魏能、杨嗣、杨延昭、田敏几人齐集遂城,商议如何应敌。五人都是在对辽作战中成熟起来的将领,很快制定出了作战计划:由张斌率一部人马在长城口伏击辽军,给予辽军当头一棒后迅速撤离战场,回遂城;杨延昭、杨嗣率军穿插至敌后,伏于遂城西北的羊山;魏能、田敏则率军依遂城布阵,等待辽军;李继宣率一支人马伏于赤虏作为预备队。

在遂城附近,两军决战,辽军先锋大将铁林相公死于宋军强弓劲弩之下,辽军士气低落向羊山撤退,杨延昭率兵六千人在此等候多时,利用有利地形阻击辽军,李继宣,田敏等部也相继赶到,辽军崩溃,被宋军斩首者超过万人,殒命高级将领十五人。

羊山大败后,辽军改变了战术,在宋朝边境频繁实施报复性袭扰。咸平六年(1003年)四月,辽军再次大举南侵,杨延昭9被任命为保州、静虏、静戎军沿边都巡检使,及时遏制了辽军攻势。六月,杨延昭因功升为宁边军都部署,统兵八千自为一军,直隶朝廷。

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再次入侵。宋真宗一面命令宋军在瀛州正面御敌,一面命令杨延昭从侧后出击,杨延昭立即率军过白沟河,宋军直逼幽州城,幽州城辽军不知对手虚实,只好闭关自守,哪里还敢南下驰援。 辽军转战千里,最终在澶州(今河南濮阳)与宋廷达成史称“澶渊之盟”的和议。

就在双方讨价还价时,杨延昭上疏真宗,趁辽军在澶渊城外师老兵疲、疏于防备之际,宋军主动发起攻击,然后沿途阻击追杀辽军,幽、易等地可尽数收复。真宗担心因此兵连祸结,影响议和,因此没有回复。

景德二年(1005年)二月,杨延昭因功封保州防御使;五月,荣任高阳关副都部署,成为河北边防线的统帅。高阳关副都部署下辖河北十五军州:霸州、瀛州、保州、高阳关、益津关、瓦桥关等。 民歌《小放牛》说“杨六郎把守三关口”,话本说“六郎三关为元帅”。其实,杨延昭驻守的边关,何止是益津、瓦桥、淤口三关,从山西到河北,从狼牙山到天津塘沽,曲折数千里,都是他的职责

居安思危的杨延昭认为,虽然和议已成,但辽军未必会彻底放弃南侵的野心,于是率领部众整军备战,大兴屯田。现在,霸州至雄县境的白沟河堤防仍被称为“六郎堤”。

另外,现今的雄县,即宋时的瓦桥关,有雄县镇北邢村大台地道,双堂乡西境祁岗村也有多处地道。建国后,河北永清也发现数百平方公里的地道,一端直指信安镇(宋淤口关),一端直插霸州镇(宋益津关)。考古人员命名为“古战道”,当地乡民称之为“引兵洞”,相传是杨六郎镇守三关时修筑的战备工事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一生戎马操劳的杨延昭因病去世,享年57岁。消息传出,真宗十分悲痛,派身边亲信太监前往祭悼护灵。河溯人民闻讯,望棺而泣。 杨延昭究竟葬于何处,史料没有记载。据《任丘县志》载,当地有六郎冢,但又说杨延昭葬于太原。清人有诗赞曰: 牢落三关古战场,延昭事业冢头霜。 只今野调盲弦里,附会犹能说六郎。


征服者帖木儿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真的不怎么样的!

一,杨家将的第一代传人:杨兖。

在演义小说当中,杨兖人称“火山王”。而杨兖作为杨家将的第一代传人为人们所熟知,主要是因为《赵匡胤演义》、《飞龙全传》等小说的描述,以及有“杨业”这样一个好儿子。

二,杨家将的第二代传人:杨业(杨继业)。

在演义小说当中,作为杨家将的第二代传人,杨业(又称为杨继业)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事迹:其一是,娶妻佘赛花,即后来“百岁挂帅”的佘太君了;其二是,兵败两狼山,头撞李陵碑。而据正史的记载,因为杨业是北汉的降将,所以宋太宗曾经是当着杨业的面,把许多官员状告杨业的信给全部烧毁了!

三,杨家将的第三代传人:杨延昭(杨六郎)。

应该说,无论是在正史上还是在演义小说当中,真正让杨家将的故事家喻户晓,然后人们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的就是杨延昭杨六郎了。而在演义小说里面,杨延昭在兄弟们当中排行第六,所以又称为杨六郎。而在杨家的兄弟姐妹们当中,杨延昭的武艺并不是最厉害的,但是却是活得时间最长的、抗击辽国入侵最厉害的代表人之一。

四,杨家将的第四代传人:杨文广(其人其事简介略)。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在演义小说当中的杨六郎的儿子杨宗保,以及杨宗保的媳妇儿穆桂英等其人其事都是虚构的,历史上其实并不存在的。






骑蜗牛走高速


我来说几句吧,在我国历史上,文人待遇最高的是宋朝,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宋朝的创始人赵匡胤是靠陈桥兵变起家的,他害怕别人效仿他,所以把军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宋朝的军队将领是没有任何实权的,甚至军队的指挥权掌握在朝中文人的手里,军队建设也比较弱,所以宋朝从建国开始,就屡次遭到少数民族的入侵,而且宋朝的抵抗能力是非常差的,这和宋朝的军事体制有很大的关系。反过来,宋朝的文人待遇却非常高,也正是文人的待遇高,弃武从文的也多,加上偌大的宋朝屡次遭到少数民族的入侵,所以这些文人出于爱国,就夸大了事实,留下了一些虚假的传说,所以在民间的传说里,宋朝的虚假成分是最多的,而其中杨家将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根据正史的记载,历史上确实有杨家将,不过可不像小说中说的那么神勇,而是很平常的,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老令公杨继业,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叫杨业,虽然是一员武将,但在战场上,经常打败仗,根本就不是什么杨无敌,他的儿子,孙子虽然也抗击辽兵,但也并非勇猛无敌,而杨家将的著名人物穆桂英,佘太君,寡妇征西等纯属子无虚有,并不存在,并且连这些人物都不存在,这都是宋朝的那些文人编造出来的,为的就是给宋朝人壮壮门面,作为我们一定有明白这些,不要被历史的假象所迷惑。

小说毕竟是小说,其虚构的成分实在是太多了,我们也只能把它当成故事听就罢了,却不要把它当成真实的历史,我所说的就是这些。

个人观点欢迎评论!


骄然


杨家虽然存在,但一部小说把杨家捧上了神坛,按照小说来说,不应该叫杨家将,而是叫高家将,高家是北宋开国功臣之一,高怀德更是凭借自己战功被封为镇国公,并娶了赵匡胤的妹妹,使高家成为皇亲国戚,自高怀德开始,高家一门四代七帅,出了三十多位将领和一名女将,更有七人凭借自己功劳被封国公,可以说北宋前期全靠高家支撑,高家无愧于北宋的国之基石,杨业作为降将,赵匡胤如何取得的江山,你们认为赵匡胤会信任杨家,会把兵权交于杨家吗?更何况,杨业投降以后,为自己改姓,这种做法,无论你有什么理由,就算赵匡胤理解,但天下百姓有多少人会接受一个降将改姓,改姓可是大事。北宋开国功臣呼延家,第一个被满门抄斩,满朝文武和各大家族,除了高家敢站出来保护呼延庆并由高家第二代亲自送出城去,其它家族哪个敢?有高家的年代,杨家有出头之日吗?最多作为先锋副将身份出征而已,想为帅,杨家做不到


用户52157040082


杨业,北汉建雄军节度使。

979年宋太宗北征,北汉英武帝刘继元投降以后,宋太宗召见杨业,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第二年雁门关千骑大破辽军,声名大震。

986年,宋太宗决定北伐辽国,收复燕云。杨业为副主将。在护送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四州百姓内迁是战败被俘绝食而死。杨业之子杨延玉,也在此役中力战而死。

为弘扬忠义刚烈,追赠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封杨业的长子供奉官杨延朗(杨延昭传说中的六郎)担任崇仪副使,二子殿直杨延浦、三子杨延训同为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同时担任殿直。

999年,辽国南犯。杨延昭保全了遂城,因战功被授予莫州刺史。宋辽“澶渊之盟”,杨延昭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最终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后来,卒于任上,终年57岁。宋真宗派使者护灵而归。

1053年狄青南征广西时,杨延昭之子、杨业之孙杨文广随军从征。无战绩流传。 后因功臣之后提拔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参与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因积极出击杨文广被任命为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死在任上。

杨文广死后,杨家诸人皆碌碌无为,勉强几个也是军中低级军官。 杨家风光一门三代而终。 其他的都是家将小说过度神话了。

(明清家将题材小说 薛家将杨家将呼家将基本上内容情节差不多,放今天妥妥的盗版)


悟色的悟空


忠烈杨家将人才辈出,杨六郎其实是二郎?穆桂英到底有没有挂帅?

戏说中,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 杨家将人才倍出,那么在历史记载中,他们又是如何呢。遵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咱们也从长辈考究起。

杨令公杨业,辗转在五代十国这个夹缝中,被北汉主赐名为刘继业,归降北宋后改回杨业。戏中说他“领八千火山军挂帅扫北,掌中一口九环金锋定宋刀,横扫雁门,威震北国。领兵直攻到辽国都城幽州,逼得辽主天庆梁王耶律尚纳降称臣,从此宋辽两国以白沟为界南北分疆,暂止兵戈。因功授爵火山王,位列开国九王之一。后被困两狼山。盼兵不到,率兵突围未果,至苏武庙李陵碑前,绝望与饥渴交加,碰碑而死。”史书记载出入倒是不大,只是杨业被困未得接应够被辽军生擒,因不愿投敌,绝食三日而死。

再说他的夫人佘老太君,各评书中的她年过七十,掌中常握一口九环泽州大花刀。夫妻两人每临阵前上阵一个必打红色令旗、一个必打白色令旗,人们便分别称他们为“金刀令公杨无敌”和“金刀令婆佘太君”。随丈夫为国征战几十年,子孙皆为国捐躯。西夏入境,她百岁高龄仍亲自挂帅西征。可宋史上对她的记载却是寥寥,直到清朝,才在史书中出现。

杨令公杨业这一辈的大反派历史上确有记载,历史上并没有奸臣潘洪或潘仁美这一人物,他的原型是潘美。而害死杨业的,则是王侁,而非潘美。先说王侁,他以诬陷主帅起家,是个十足十的小人。而潘美呢,照宋史来说,他当时与杨业立场相近,虽然对王侁带领的军队曾离开防地予以制止,可作为北伐西路军的统帅,默认了王侁提出的作战方案却导致了杨业最后战死沙场。也是因为这事儿,杨业没能置辽军于死地还丢了自己性命。以至于后来的杨家将浴血奋战,潘美便是一个推手。

到下一届小辈里,杨家将最为出色的便是杨六郎夫妇了。史上真正的杨六郎,其实是杨令公的次子杨延朗,为了避讳后改为杨延昭。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而他的妻子却没有明确记载。而杨七郎的原型却是杨令公父辈的小叔。

杨家将再往下便是演义书评里的大主角儿杨宗保和穆桂英夫妇了,然而宋史里不仅没有提到穆桂英,就连杨宗保也没得到一个字,所以穆桂英挂帅可能是后人为了纪念杨家将而撰写的。杨六郎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杨传永、杨德政和杨文广。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的时代,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且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之间摇摆。所以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的传统,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并且还在为这个奋斗了三代的目标努力。只是此时的宋朝积弊已深,且修文偃武的风气已成,讳言用兵,杨文广的理想,难以实现。

再下去是有记载杨文广膝下有四子,却并不详尽,自此,杨家将的故事渐渐在北宋这张作文纸上画上了句号。


串说历史


从五代十国时期直到北宋中前期100多年间,杨家世代皆以抗击外敌、捍卫祖国为己任。建立过卓著的战功,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因为昏君在位,奸臣当道,致使杨家将不但始终不被重用,而且时时遭到猜忌和诬陷。广大人民为杨家将的爱国精神所感动,更为杨家将的遭遇而不平,用艺术的方式来讴歌杨家的功绩。实际上,不光是后来,就在杨家将第三代人杨文广在世时,杨家将的故事便已经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

第一代人杨业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就在北汉国为将,镇守北方边陲,防备辽国。后来也曾多次与宋军交战,屡建战功,人称“杨无敌。”北汉灭亡后,杨业归顺宋朝,受到宋太宗赏识,封他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继续防备辽国。在此期间,杨业曾以数千骑兵的绝对劣势粉碎了辽国十万大军的南征行动,斩杀俘虏辽朝大将各一人,威震北方。并且杨业还一度主动越境攻击辽国边境,战果颇丰。从北汉时期直到陈家谷之战杨业牺牲,前后与辽国作战30多年,为捍卫边疆立下赫赫战功。

第二代人是杨业长子杨延昭。

顺便交代一下,杨业一共7个儿子,除了老二杨延玉随父在陈家谷之战中牺牲外,其他六个人都被封官,杨延昭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卫国戍边,官至巡检使、防御使、副都部署。公元999年,杨延昭以3000人马在宋辽边境的遂城与辽国20万大军激战数日,利用严寒滴水成冰的天气,居然迫使辽军放弃围攻遂城。因为赫赫战功深受宋真宗信任,但是在重文轻武的宋朝,杨延昭显然不会太受重视。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精忠报国、奋勇杀敌的决心,戍边20多年令辽国人极为胆寒。

第三代人是杨延昭之子杨文广

杨延昭一共3个儿子,杨文广是第三子。杨文广成年时,宋辽战争已经结束,宋夏战争开始,杨文广随范仲淹、韩琦在西北宋夏边境作战。官至团练使、都指挥使、防御使等职,曾在陕甘宁交界处的秦州大败西夏军。晚年的杨文广又重回祖父杨业、父亲杨延昭战斗过的宋辽边境,曾向宋仁宗献上攻取幽云十六州的战略计划。

总而言之,杨家将是中国历史上表现反侵略、捍卫国家的爱国主义和不顾个人安危、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也就成为杨家将故事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