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是怎樣的?

曾維浪


昨天簡單談了談楊家將三代人的故事,意猶未盡,今天再說一說關於楊家將的一些史實。

在今天的山西一帶,當時叫河東,有一個叫北漢的政權,楊業就是北漢的一名高級將領。楊業的父親是北漢的麟州刺史,所以也有也算是當時的官二代,楊業長大後在北漢為官,皇帝賜姓劉(與皇帝同姓),楊業改名劉繼業——這大概就是評書《楊家將》中老令公楊繼業的由來。

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討伐北漢,北漢投降,劉繼業成為宋朝的將軍,他恢復了原名楊業。由於楊業長期在河東一帶(今山西)駐防,對契丹遼國非常熟悉,所以後來朝廷任命楊業當了代州知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負責山西前線的邊防。楊業與遼兵多次交手,殺敵無數,被人稱為“楊無敵”。後來楊業被遼國俘虜,絕食而死,這與評書中撞李陵碑而死不同。

我在前一篇問答中已經說過,與評書和戲曲不同,楊家將一共有三代,第一代楊業;第二代楊延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楊六郎;第三代楊文廣——楊家將三代人都為大宋鎮守邊防。立下了赫赫戰功。

楊業死後不久,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就寫了一篇文章,說楊業父子的功勞就連孩子都知道,可將在那個時代楊家將就已經很有名了。老百姓非常崇拜楊家將,於是就將其神話,元代戲曲中就特地安排了一座楊府清風府,這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天波楊府,說大小官員到此必須下馬,連皇帝也不例外。

民間藝人盡情歌頌英雄,在評書、戲曲、話本中塑造了許多不見於正史的人物,其中有佘太君、柴郡主、八賢王、孟良、焦贊、穆桂英、楊宗保等人,這些人物栩栩如生,生動形象,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民國年間那些事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9afd5128d608d9ac3187816b50e1bd21\

看鑑


歷史上確實有楊家將,從北宋一直延續到南宋,淵源流長,現在耳熟能詳的楊家將的故事與歷史有很大出入,比如楊宗保、楊門女將、穆桂英都是虛構的,還有很多人物、事件都史實不符,下面按時間順序列舉《宋史》有記載楊家將的人物。

圖為楊令公廟,紀念楊業所建。

最早的是楊信,五代十國時期後周的麟州刺史,有兩個兒子楊重貴和楊重訓,楊重貴就是楊業,歸順趙光義後北伐契丹,任副帥,壯烈殉國;楊重訓繼承了老爹位置麟州刺史,後來歸順北宋,做到保靜軍節度使。楊業的老婆廣稱佘太君,真名叫折太君,有兒子楊延玉,隨楊業出征契丹殉國,兒子楊延昭也從軍,曾任都巡檢使、防禦使。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曾任都指揮使,防禦使,抗擊過西夏和契丹。

山西代縣鹿蹄澗村楊忠武祠。

楊信的另一支楊重訓的後代楊宗閔,擔任經略安撫使,兒子楊震隨父從軍,金軍南下時戰死,留有兒子楊存中,抗擊金軍,大敗偽齊,歷任南宋保成軍節度使、殿前副都指揮使,封同安郡王,死後贈和王。楊存中的兩兒子,一個叫楊偰,紹興15年進士,官至工部侍郎,另一個叫楊倓,官至昭慶軍節度使,因收集了很多藥方成書《楊氏家藏方》,流傳至今。

圖為楊再興墓,當地人俗稱楊爺墓,碑名由岳飛所刻。

楊重訓的另一支曾孫楊邦乂,中進士後任溧陽知縣,沒多久金軍南下堅持抗金,被俘後拒不投降被剮死,南宋朝廷賜忠襄,他兒子楊再興起兵抗金,追隨岳飛,在郾城戰死,今天河南臨潁縣尚存楊再興墓。


圖文繪歷史



據《宋史》記載,楊業有七個兒子,分別為延昭、延玉、延浦、延訓、延瓖、延貴、延彬。楊延昭是楊業長子,並非老六。而且,七個兒子除楊延玉戰死在朔州外,其餘都得了善終,並無大郎二郎死於金沙灘雙龍會。楊四郎流落番邦、楊五郎出家為僧等民間傳說中的故事。

那麼,原本是長子的楊延昭,為何又成了“楊六郎”呢?歷史研究者有多種解釋,最具代表性的是:

第一, 將星說。“ 南斗六星去牽牛二十六度四分之一,主兵機;北斗中第六星主燕。”南斗六星主兵,為大將之象,燕(今北京)地,當時是契丹五京之一南京。楊延昭鎮守河北邊關就是為了對付契丹。契丹人將楊延昭視為震懾燕地的將星,稱其為“六郎”是出於敬畏。另外,古人視天狼星為將星,又名六郎星。楊延昭驍勇善戰,素為契丹人所畏服,認為他是天上的天狼星下凡,所以呼其為“楊六郎”。 《宋史》的記載可以作為旁證:“延昭智能善戰……在邊防二十餘年,契丹憚之,目為楊六郎。”

第二:乳名說——清人康基田《晉乘搜略》記載,“六郎”是楊延昭的“小字”,即乳名。

第三,大排行說——聶崇歧先生《麟州楊氏遺聞六記》有這樣的記載:“其為六郎,未始不併從父昆弟而言,非必為同父兄弟中之行次也。”《衛考》稱:“或者是以大排行計楊延昭為第六,以小排行計楊延昭居長。後人以大排行言,故多目為楊六郎。”

第四,訛字說——駱承業《楊家將與楊家將戲》稱:“《宋史》記其……為大郎,但同篇卻又記其為楊六郎,‘大’與‘六’字形相似,古籍的刻本、鈔本中兩字往往相混,此處‘六’字當為‘大’字之誤

楊延昭(957—1014年)出生在山西太原,幼年時沉默寡言,從小愛好讀兵書與習武,被認為深有父親楊業之風

楊延昭15歲時開始從軍,追隨父親左右。在楊業的言傳身教下,他很快成長起來,22歲就擔任揚武峪(今山西原平縣境內)都巡檢,成了楊業的得力助手。雍熙北伐,楊延昭追隨父親出征,在攻朔州的時候擔任前鋒。他身先士卒衝鋒在前,一支流箭射穿了他的胳膊,他仍死戰不退。此戰過後,英勇善戰的楊六郎開始在軍中嶄露頭角。 楊業死後,楊延昭遷為崇儀副使(從七品的武職)。真宗繼位後,他擔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保州距安肅軍、廣信軍都是35裡,與兩地互為犄角,一遇戰事,三地相互馳援,進可攻、退可守。再加上保州地接遼境,既可以控制契丹鐵騎不能深入,還可以相機反擊,是宋軍邊防重中之重。

宋鹹平二年、遼統和十七年(999年)九月,遼趁真宗新立,國內外矛盾加劇之機,集兵南侵。遼聖宗(972—1031年) 與母親蕭太后(953—1009年)親自出徵,聖宗的弟弟耶律隆慶率“數萬”精騎為先鋒,兵鋒直指定州。宋軍先於廉涼河獲得小勝,遼軍遂直撲楊延昭負責防守的遂城。遂城遺址位於今河北徐水縣治安肅鎮西北10公里的遂城鎮。

遼軍逼近遂城時,城裡守軍嚴陣以待,保持靜默。等到遼軍大部進入宋軍弓弩砲石的射程後,楊延昭一聲令下,宋軍萬箭齊發,砲石呼嘯著從天而降,遼軍頓時死傷無數。短暫慌亂後,遼軍重新組織人馬攻城。 由於楊延昭守禦有方,遼軍圍困數天也無法攻克遂城。眼見遂城巋然不動,遼太后蕭綽親自擂鼓督戰。見情勢危急,楊延昭立即調集城中所有丁壯守城。由於遂城軍民一心、眾志成城,遼軍始終無法突破宋軍城防。最後,遼軍見己方傷亡慘重,加上天色已黑,只好暫時收兵。

趁此良機,宋軍立即搶修城防。恰好氣溫突降,天寒地凍、滴水成冰,楊延昭靈機一動,令士兵“汲水灌城上”。 第二天,遼軍又來攻城,發現本已千瘡百孔的遂州城變成了一座堅實的冰城,陽光下發著奪目的凜凜寒光。遼軍的雲梯根本無法搭在光滑的城牆上,砲石打在城牆上最多也就是留下一個白點。遼軍只好撤圍而去,此事在民間膾炙人口,最終變成了楊家將演義中的“冰城記”

遼人退軍後,楊延昭因守遂城有功,封莫州刺史。鹹平三年(1000年),楊延昭入奏邊事,真宗高興,指著他對身邊的眾王說:‘延昭治兵護塞,復有父風,深可嘉也’。”鹹平四年四月,楊延昭升為莫州團練使

遼統和十九年(1001年)十月,遼軍捲土重來。眼見遼軍勢大,宋將李繼宣、魏能、楊嗣、楊延昭、田敏幾人齊集遂城,商議如何應敵。五人都是在對遼作戰中成熟起來的將領,很快制定出了作戰計劃:由張斌率一部人馬在長城口伏擊遼軍,給予遼軍當頭一棒後迅速撤離戰場,回遂城;楊延昭、楊嗣率軍穿插至敵後,伏於遂城西北的羊山;魏能、田敏則率軍依遂城佈陣,等待遼軍;李繼宣率一支人馬伏於赤虜作為預備隊。

在遂城附近,兩軍決戰,遼軍先鋒大將鐵林相公死於宋軍強弓勁弩之下,遼軍士氣低落向羊山撤退,楊延昭率兵六千人在此等候多時,利用有利地形阻擊遼軍,李繼宣,田敏等部也相繼趕到,遼軍崩潰,被宋軍斬首者超過萬人,殞命高級將領十五人。

羊山大敗後,遼軍改變了戰術,在宋朝邊境頻繁實施報復性襲擾。鹹平六年(1003年)四月,遼軍再次大舉南侵,楊延昭9被任命為保州、靜虜、靜戎軍沿邊都巡檢使,及時遏制了遼軍攻勢。六月,楊延昭因功升為寧邊軍都部署,統兵八千自為一軍,直隸朝廷。

景德元年(1004年)遼軍再次入侵。宋真宗一面命令宋軍在瀛州正面禦敵,一面命令楊延昭從側後出擊,楊延昭立即率軍過白溝河,宋軍直逼幽州城,幽州城遼軍不知對手虛實,只好閉關自守,哪裡還敢南下馳援。 遼軍轉戰千里,最終在澶州(今河南濮陽)與宋廷達成史稱“澶淵之盟”的和議。

就在雙方討價還價時,楊延昭上疏真宗,趁遼軍在澶淵城外師老兵疲、疏於防備之際,宋軍主動發起攻擊,然後沿途阻擊追殺遼軍,幽、易等地可盡數收復。真宗擔心因此兵連禍結,影響議和,因此沒有回覆。

景德二年(1005年)二月,楊延昭因功封保州防禦使;五月,榮任高陽關副都部署,成為河北邊防線的統帥。高陽關副都部署下轄河北十五軍州:霸州、瀛州、保州、高陽關、益津關、瓦橋關等。 民歌《小放牛》說“楊六郎把守三關口”,話本說“六郎三關為元帥”。其實,楊延昭駐守的邊關,何止是益津、瓦橋、淤口三關,從山西到河北,從狼牙山到天津塘沽,曲折數千裡,都是他的職責

居安思危的楊延昭認為,雖然和議已成,但遼軍未必會徹底放棄南侵的野心,於是率領部眾整軍備戰,大興屯田。現在,霸州至雄縣境的白溝河堤防仍被稱為“六郎堤”。

另外,現今的雄縣,即宋時的瓦橋關,有雄縣鎮北邢村大臺地道,雙堂鄉西境祁崗村也有多處地道。建國後,河北永清也發現數百平方公里的地道,一端直指信安鎮(宋淤口關),一端直插霸州鎮(宋益津關)。考古人員命名為“古戰道”,當地鄉民稱之為“引兵洞”,相傳是楊六郎鎮守三關時修築的戰備工事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一生戎馬操勞的楊延昭因病去世,享年57歲。消息傳出,真宗十分悲痛,派身邊親信太監前往祭悼護靈。河溯人民聞訊,望棺而泣。 楊延昭究竟葬於何處,史料沒有記載。據《任丘縣誌》載,當地有六郎冢,但又說楊延昭葬於太原。清人有詩讚曰: 牢落三關古戰場,延昭事業冢頭霜。 只今野調盲弦裡,附會猶能說六郎。


征服者帖木兒


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真的不怎麼樣的!

一,楊家將的第一代傳人:楊兗。

在演義小說當中,楊兗人稱“火山王”。而楊兗作為楊家將的第一代傳人為人們所熟知,主要是因為《趙匡胤演義》、《飛龍全傳》等小說的描述,以及有“楊業”這樣一個好兒子。

二,楊家將的第二代傳人:楊業(楊繼業)。

在演義小說當中,作為楊家將的第二代傳人,楊業(又稱為楊繼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事蹟:其一是,娶妻佘賽花,即後來“百歲掛帥”的佘太君了;其二是,兵敗兩狼山,頭撞李陵碑。而據正史的記載,因為楊業是北漢的降將,所以宋太宗曾經是當著楊業的面,把許多官員狀告楊業的信給全部燒燬了!

三,楊家將的第三代傳人:楊延昭(楊六郎)。

應該說,無論是在正史上還是在演義小說當中,真正讓楊家將的故事家喻戶曉,然後人們一代又一代口耳相傳的就是楊延昭楊六郎了。而在演義小說裡面,楊延昭在兄弟們當中排行第六,所以又稱為楊六郎。而在楊家的兄弟姐妹們當中,楊延昭的武藝並不是最厲害的,但是卻是活得時間最長的、抗擊遼國入侵最厲害的代表人之一。

四,楊家將的第四代傳人:楊文廣(其人其事簡介略)。

這裡要特別說明的一點是,在演義小說當中的楊六郎的兒子楊宗保,以及楊宗保的媳婦兒穆桂英等其人其事都是虛構的,歷史上其實並不存在的。






騎蝸牛走高速


我來說幾句吧,在我國曆史上,文人待遇最高的是宋朝,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宋朝的創始人趙匡胤是靠陳橋兵變起家的,他害怕別人效仿他,所以把軍權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宋朝的軍隊將領是沒有任何實權的,甚至軍隊的指揮權掌握在朝中文人的手裡,軍隊建設也比較弱,所以宋朝從建國開始,就屢次遭到少數民族的入侵,而且宋朝的抵抗能力是非常差的,這和宋朝的軍事體制有很大的關係。反過來,宋朝的文人待遇卻非常高,也正是文人的待遇高,棄武從文的也多,加上偌大的宋朝屢次遭到少數民族的入侵,所以這些文人出於愛國,就誇大了事實,留下了一些虛假的傳說,所以在民間的傳說裡,宋朝的虛假成分是最多的,而其中楊家將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

根據正史的記載,歷史上確實有楊家將,不過可不像小說中說的那麼神勇,而是很平常的,並沒有什麼豐功偉績,老令公楊繼業,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叫楊業,雖然是一員武將,但在戰場上,經常打敗仗,根本就不是什麼楊無敵,他的兒子,孫子雖然也抗擊遼兵,但也並非勇猛無敵,而楊家將的著名人物穆桂英,佘太君,寡婦徵西等純屬子無虛有,並不存在,並且連這些人物都不存在,這都是宋朝的那些文人編造出來的,為的就是給宋朝人壯壯門面,作為我們一定有明白這些,不要被歷史的假象所迷惑。

小說畢竟是小說,其虛構的成分實在是太多了,我們也只能把它當成故事聽就罷了,卻不要把它當成真實的歷史,我所說的就是這些。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


驕然


楊家雖然存在,但一部小說把楊家捧上了神壇,按照小說來說,不應該叫楊家將,而是叫高家將,高家是北宋開國功臣之一,高懷德更是憑藉自己戰功被封為鎮國公,並娶了趙匡胤的妹妹,使高家成為皇親國戚,自高懷德開始,高家一門四代七帥,出了三十多位將領和一名女將,更有七人憑藉自己功勞被封國公,可以說北宋前期全靠高家支撐,高家無愧於北宋的國之基石,楊業作為降將,趙匡胤如何取得的江山,你們認為趙匡胤會信任楊家,會把兵權交於楊家嗎?更何況,楊業投降以後,為自己改姓,這種做法,無論你有什麼理由,就算趙匡胤理解,但天下百姓有多少人會接受一個降將改姓,改姓可是大事。北宋開國功臣呼延家,第一個被滿門抄斬,滿朝文武和各大家族,除了高家敢站出來保護呼延慶並由高家第二代親自送出城去,其它家族哪個敢?有高家的年代,楊家有出頭之日嗎?最多作為先鋒副將身份出征而已,想為帥,楊家做不到


用戶52157040082


楊業,北漢建雄軍節度使。

979年宋太宗北征,北漢英武帝劉繼元投降以後,宋太宗召見楊業,任命他為右領軍衛大將軍。第二年雁門關千騎大破遼軍,聲名大震。

986年,宋太宗決定北伐遼國,收復燕雲。楊業為副主將。在護送雲州、應州、寰州、朔州四州百姓內遷是戰敗被俘絕食而死。楊業之子楊延玉,也在此役中力戰而死。

為弘揚忠義剛烈,追贈為太尉、大同軍節度使。封楊業的長子供奉官楊延朗(楊延昭傳說中的六郎)擔任崇儀副使,二子殿直楊延浦、三子楊延訓同為供奉官,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同時擔任殿直。

999年,遼國南犯。楊延昭保全了遂城,因戰功被授予莫州刺史。宋遼“澶淵之盟”,楊延昭因為守邊的功勞,屢次升遷,最終被授予高陽關副都部署。後來,卒於任上,終年57歲。宋真宗派使者護靈而歸。

1053年狄青南征廣西時,楊延昭之子、楊業之孫楊文廣隨軍從徵。無戰績流傳。 後因功臣之後提拔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參與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因積極出擊楊文廣被任命為知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侯,死在任上。

楊文廣死後,楊家諸人皆碌碌無為,勉強幾個也是軍中低級軍官。 楊家風光一門三代而終。 其他的都是家將小說過度神話了。

(明清家將題材小說 薛家將楊家將呼家將基本上內容情節差不多,放今天妥妥的盜版)


悟色的悟空


忠烈楊家將人才輩出,楊六郎其實是二郎?穆桂英到底有沒有掛帥?

戲說中,楊家名將可謂一口金刀八杆槍,令遼兵聞風喪膽,對宋朝可謂居功至偉。 楊家將人才倍出,那麼在歷史記載中,他們又是如何呢。遵循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咱們也從長輩考究起。

楊令公楊業,輾轉在五代十國這個夾縫中,被北漢主賜名為劉繼業,歸降北宋後改回楊業。戲中說他“領八千火山軍掛帥掃北,掌中一口九環金鋒定宋刀,橫掃雁門,威震北國。領兵直攻到遼國都城幽州,逼得遼主天慶梁王耶律尚納降稱臣,從此宋遼兩國以白溝為界南北分疆,暫止兵戈。因功授爵火山王,位列開國九王之一。後被困兩狼山。盼兵不到,率兵突圍未果,至蘇武廟李陵碑前,絕望與飢渴交加,碰碑而死。”史書記載出入倒是不大,只是楊業被困未得接應夠被遼軍生擒,因不願投敵,絕食三日而死。

再說他的夫人佘老太君,各評書中的她年過七十,掌中常握一口九環澤州大花刀。夫妻兩人每臨陣前上陣一個必打紅色令旗、一個必打白色令旗,人們便分別稱他們為“金刀令公楊無敵”和“金刀令婆佘太君”。隨丈夫為國征戰幾十年,子孫皆為國捐軀。西夏入境,她百歲高齡仍親自掛帥西征。可宋史上對她的記載卻是寥寥,直到清朝,才在史書中出現。

楊令公楊業這一輩的大反派歷史上確有記載,歷史上並沒有奸臣潘洪或潘仁美這一人物,他的原型是潘美。而害死楊業的,則是王侁,而非潘美。先說王侁,他以誣陷主帥起家,是個十足十的小人。而潘美呢,照宋史來說,他當時與楊業立場相近,雖然對王侁帶領的軍隊曾離開防地予以制止,可作為北伐西路軍的統帥,默認了王侁提出的作戰方案卻導致了楊業最後戰死沙場。也是因為這事兒,楊業沒能置遼軍於死地還丟了自己性命。以至於後來的楊家將浴血奮戰,潘美便是一個推手。

到下一屆小輩裡,楊家將最為出色的便是楊六郎夫婦了。史上真正的楊六郎,其實是楊令公的次子楊延朗,為了避諱後改為楊延昭。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昭對於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而他的妻子卻沒有明確記載。而楊七郎的原型卻是楊令公父輩的小叔。

楊家將再往下便是演義書評裡的大主角兒楊宗保和穆桂英夫婦了,然而宋史裡不僅沒有提到穆桂英,就連楊宗保也沒得到一個字,所以穆桂英掛帥可能是後人為了紀念楊家將而撰寫的。楊六郎有三個兒子分別是楊傳永、楊德政和楊文廣。作為楊家將的第三代,楊文廣的時代,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且對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戰之間搖擺。所以楊文廣並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但是楊文廣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心報國的傳統,沒有忘記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並且還在為這個奮鬥了三代的目標努力。只是此時的宋朝積弊已深,且修文偃武的風氣已成,諱言用兵,楊文廣的理想,難以實現。

再下去是有記載楊文廣膝下有四子,卻並不詳盡,自此,楊家將的故事漸漸在北宋這張作文紙上畫上了句號。


串說歷史


從五代十國時期直到北宋中前期100多年間,楊家世代皆以抗擊外敵、捍衛祖國為己任。建立過卓著的戰功,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是因為昏君在位,奸臣當道,致使楊家將不但始終不被重用,而且時時遭到猜忌和誣陷。廣大人民為楊家將的愛國精神所感動,更為楊家將的遭遇而不平,用藝術的方式來謳歌楊家的功績。實際上,不光是後來,就在楊家將第三代人楊文廣在世時,楊家將的故事便已經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

第一代人楊業早在五代十國時期就在北漢國為將,鎮守北方邊陲,防備遼國。後來也曾多次與宋軍交戰,屢建戰功,人稱“楊無敵。”北漢滅亡後,楊業歸順宋朝,受到宋太宗賞識,封他為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繼續防備遼國。在此期間,楊業曾以數千騎兵的絕對劣勢粉碎了遼國十萬大軍的南征行動,斬殺俘虜遼朝大將各一人,威震北方。並且楊業還一度主動越境攻擊遼國邊境,戰果頗豐。從北漢時期直到陳家谷之戰楊業犧牲,前後與遼國作戰30多年,為捍衛邊疆立下赫赫戰功。

第二代人是楊業長子楊延昭。

順便交代一下,楊業一共7個兒子,除了老二楊延玉隨父在陳家谷之戰中犧牲外,其他六個人都被封官,楊延昭繼承父親的遺志,繼續衛國戍邊,官至巡檢使、防禦使、副都部署。公元999年,楊延昭以3000人馬在宋遼邊境的遂城與遼國20萬大軍激戰數日,利用嚴寒滴水成冰的天氣,居然迫使遼軍放棄圍攻遂城。因為赫赫戰功深受宋真宗信任,但是在重文輕武的宋朝,楊延昭顯然不會太受重視。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精忠報國、奮勇殺敵的決心,戍邊20多年令遼國人極為膽寒。

第三代人是楊延昭之子楊文廣

楊延昭一共3個兒子,楊文廣是第三子。楊文廣成年時,宋遼戰爭已經結束,宋夏戰爭開始,楊文廣隨范仲淹、韓琦在西北宋夏邊境作戰。官至團練使、都指揮使、防禦使等職,曾在陝甘寧交界處的秦州大敗西夏軍。晚年的楊文廣又重回祖父楊業、父親楊延昭戰鬥過的宋遼邊境,曾向宋仁宗獻上攻取幽雲十六州的戰略計劃。

總而言之,楊家將是中國歷史上表現反侵略、捍衛國家的愛國主義和不顧個人安危、捨生忘死的獻身精神,這種精神也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之一,也就成為楊家將故事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