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微服私访,7岁马夫说了什么让朱元璋龙颜大悦,立刻免除劳役,重金赏赐?

尚宫女史


俗话说得好技多不压身,如果能够碰到一名开明的君主更是如此。虽然很多人都说朱元璋残暴,但是用人上面从来不含糊。



这不小孩对联对的好,能够救得全家人。马夫的名字起得好,能够福泽后代。

小孩用一句对联,改变全家命运。

虽然说朱元璋做了皇帝,但是从来没有一天放松过。更何况边疆不稳定,时不时的都需要打场仗。俗话又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朱元璋除了关心军队之外,还操心军队的粮草。

这天朱元璋准备视察一下粮草准备的如何,于是没有给任何人打招呼,带着几名大臣便跑到了军营当中视察。一是为了查看训练军队情况怎么样,二是看后勤保障如何?

一路上面朱元璋都非常满意,军队训练可谓是井井有条。虽然说可能没有自己当年打天下这么苦,但是也没见多少人有放松。正当朱元璋想好好的犒赏一下的时候,突然看到军队当中出现一名孩童。

孩子的样子也不大,差不多七八岁左右。朱元璋看到这里就来气了,军队是什么地方?怎么什么人都可以进来?更何况这还只不过是一个孩子,所以更加生气了。

于是就把那个孩子叫了过来,问道:“这是谁家的小孩?怎么跑这里来了!”别看小孩子才七八岁的样子,但是他一点都不害怕,对朱元璋解释道:“我是马夫的儿子,过来帮父亲打下手。”

说到这里,朱元章眼睛都湿润了,他突然想起来以前放牛的日子。当年自己家里面也比较穷,平时自己是靠给地主家放牛,来稍微减轻家里的负担。


当时和这个孩子也差不多,也是七八岁左右。听了孩子这样的解释之后,朱元璋的气都消了一大半了。反而喜欢上了起来,越看越好看。

这么大的孩子,按照道理来说,应该是上学的年龄。于是又多嘴问了一句:“这个年龄你怎么不去上学?”只见小孩子回答道:“之前上过一段时间学,但是家里面比较穷,实在是上不下去了,就只跟老师学了几天的对对子”。

朱元璋听到这里,不禁动了考验他一番的心思,于是就告诉他:“看不出来你这么小的年龄还会对对联,那么我这里考验你一番。如果你能对的上,我就重赏你一番。就算对不上也没关系。”

只见朱元璋出了一个上联:“七岁儿童当马驿。”从这句话也能看出来朱元璋的水平,毕竟他也是半瓶子晃荡,之前也是没有读过书的人。不过皇上金口玉言,其他人都等着这个孩子对下联。

只见孩子说道:“万年天子坐龙庭。”朱元璋听到这个话之后,立刻哈哈大笑起来。看来这个孩子还是挺聪明的,估计猜出来了自己的身份。并且感慨道真是个神童,这里养马实在是可惜了。

于是就给周围的官吏吩咐道,把这家的赋税和劳役全部免掉,然后再赏他们一些钱财,让这个孩子好好读书。周围人连忙附和,没想到靠着一句对联,竟然能够改变全家人的命运。

其实也是因为这个孩子比较聪明,如果换成其他七八岁的孩子,能有几个人猜出来朱元璋的身份?原来在这之前,孩子早就听说过朱元璋的长相。

有关于朱元璋的长相,这里就不做描述了,长相如此奇特的一个人,就算是没有见过光听描述,见到真人的时候也会一眼认出来。不过难能可贵的是孩子没有被皇帝的身份吓到,反而能够聪明的对出这句对联。

朱元璋避雨,封农民为牧马千户!

无独有偶,这个人的命运要比孩子还要幸运。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名字比较好,不仅升了官发了财,甚至还可以福泽后代,因为这个官可以传给子孙后代,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次也是朱元璋微服出访,但是路上突然下了大雨,实在是走不了路。于是朱元璋便跑到农户家躲雨,由于闲来无事,就和这家农户主人聊了起来。

其实这个农户看着朱元璋的阵势,就知道他肯定不是普通人。在聊天的过程当中,他主动把自己的名字报上来——董茂。朱元璋听到这个名字一拍大腿,真是好名字呀。

甚至还非常高兴的说道:“这个名字非常好,非常的好,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你也不用在这里种地了,干脆跟我回去当个牧马千户吧?”

农夫也很纳闷,于是问朱元璋:“我这名字有什么不一样吗?都已经叫了几十年了,也没听人说过有什么特别的。”

只见朱元璋回答道:“这个名字如果用来种地实在是浪费了,但是放马的话非常合适。把你的姓氏董字拆开,就是千里草。茂字也不简单,是茂盛的意思。



千里的牧草肥美,岂不是我最想看到的?所以说你种地是浪费了,如果跟我回去当我的马夫,那就太好了。”话都已经说到这个上面了,马夫立刻是磕头如捣蒜的感谢朱元璋。

所以说有时候人的命运实在是太奇怪了,当机会来的时候,如果你抓得住可以飞黄腾达。另外如果你的运气再逆天一点,根本不需要你去抓,上天直接掉馅饼给你。


史之策


朱元璋与7岁马夫的故事并不是发生在微服私访的时候,而是他当时去视察远方的马驿,遇到一位7岁的马夫后发生的故事,该故事被记载于明朝祝允明写的《前闻记》中,原文如下:

《前闻记·驿儿属对》:太祖皇帝一日阅远方驿夫,见一小儿在其中,问之,儿对曰:“臣父当此役,近日死,臣代役耳。”上曰:“你几岁?”儿对曰:“七岁。”上曰:“能作对么?”儿对曰:“能。”上曰:“七岁孩儿当马驿。”即应声云:“万岁天子坐龙庭。”上大喜,蠲其役。

《前闻记》是一本杂记型作品,内容杂乱无章,就像大家写朋友圈一样,想到什么就记下来。这部作品不出名,但作者却很有名,因为他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允明,号枝山,就是《唐伯虎点秋香》里面老是跟唐伯虎借钱的那位!

影视作品把祝枝山黑的比较惨了,其实祝枝山并非好赌之徒,而是诗书双绝的大才子,他的书法并不在唐伯虎之下,根本不需要靠帮唐伯虎卖画来赚钱。而且他还曾在广东兴宁县做过县令,《兴宁县志》也是他编写的。

祝枝山笔下的《驿儿属对》

从上面的原文我们可以看到,7岁的马夫是帮父亲服役才在马驿工作,而朱元璋正好视察马驿,因此相遇。朱元璋看到7岁的马夫很好奇,知道他的身世后便问他会不会对对联?小孩说会,然后朱元璋出了上联“七岁孩儿当马驿”,小孩对“万岁天子坐龙庭。”朱元璋大喜,赦免了他的劳役。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朱元璋非常喜欢对对联,而且他是有意要赦免这个小孩。我认为,不管这个小孩对的下联是否工整,朱元璋都会赦免他的劳役。因为一个皇帝要和一个7岁的小孩对对子,在年龄和身份上就已经不对等,朱元璋要的并不是工整的下联,而是要通过这一过程,找个赦免的借口罢了。

“对联天子”朱元璋的趣事

有人觉得,朱元璋从小就是放牛娃,根本没有读过什么书,他哪来这么高的文化对对联?朱元璋哪里学的文化我们姑且不讨论,历史资料上关于朱元璋对对联的故事却不在少数,而且我们过年时候贴春联的习俗,据说也是源于朱元璋。

据明代陈云瞻写的《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

民间传说,朱元璋不但下旨要求每家每户都要在除夕这天贴上春联,而且他还会下来检查圣旨的落实情况。有一天,他看到有一家人门口没有贴春联,便进去问其原因,那家主人说:“我是阉猪的不识字,自己不会写,又没有时间出去请人代写。”朱元璋听完兴致勃勃地说:“取笔墨纸砚来,我帮你写!”很快,朱元璋就为这家人写好了对联:

上联是:“双手劈开生死路”;

下联是:“一刀割断是非根”。

形象而又霸气的对联就这样贴在阉猪这家人的门口,让人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才华。只是阉猪这位估计没什么感觉,因为对他来说就是红纸黑字,写什么都一样。

朱元璋与朱允炆、朱棣一起对对子

朱元璋喜欢对对子,不管在哪里都忘不了给别人出上联。有一次他出去骑马,陪他一起的有孙子朱允炆和儿子朱棣。

那天风和日丽,天气非常好,朱元璋听到风吹过来,马儿就扬起尾巴欢快地发出嘶鸣,突然想到了一句上联,便回头对儿孙两人说:“风吹马尾千条线。

孙子朱允炆对答道:“雨打羊毛一片毡。

朱棣也对了一句:“日照龙鳞万点金。

朱元璋听完两人的下联后沉默无语。从两人的对联可以看出,自己喜爱的孙子过于儒弱,并没有皇帝的威严霸气;儿子朱棣却与自己性格相似,他的下联透露出一种帝王的气息。从后来朱棣夺位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此时的朱元璋只能选择沉默。

关于朱元璋与7岁马夫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大家如有不同的观点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水煮汗青


朱元璋的童年颇为凄惨,家境贫穷,父母早亡,无钱买棺木下葬,只能向地主刘德借钱,但刘德又不肯借,幸有地主刘德的哥哥刘继祖好心施舍银两,才有钱让父母入土为安。刘继祖的大恩大德,朱元璋永铭记于心。

当年朱元璋老家濠州旱灾连年,瘟疫横行,幼年的朱元璋被迫无奈,为了生存,去寺庙当和尚,可是寺庙僧多粥少,他被赶了出来。他一路流浪当乞丐,食不果腹,衣不遮体。



直到郭子兴的红巾军来临,朱元璋为了混饭吃,参加了起义军,哪知无心插柳柳成荫,朱元璋在起义军混得风生水起,干脆打算干一番大事业。

历经了十五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朱元璋如今位极人王,天下江山皆归己所有,一番治理之下,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他便打算回家乡濠州,微服私访一下乡亲父老的生活如何,顺便打探一下当年的恩人刘继祖现况如何。



微服私访到濠州后,朱元璋发现濠州父老乡亲的生活挺安好,毕竟是自己的家乡,濠州官员不敢怠慢。朱元璋挺欢喜的继续私访,去寻找当年的恩人刘继祖。

路上,突然碰见一个小马夫,长得虎头虎脑的,甚是可爱。朱元璋很好奇,这么小的年龄,为什么不去私塾读书,反而在这里当马夫?

于是,朱元璋上前对小孩说问:“你多大了呀,为什么不去私塾读书,反而在这里当马夫?”

小孩摇头晃脑的,也不怕生说:“我今年七岁了啦,爸爸妈妈前两年逝世了,我只能当马夫来生活,我读过书的呢,而且可厉害了!”



朱元璋一听,想起自己的身世,很怜悯这小孩的遭遇与自己相同,可这个小孩又说读书很厉害,便乐了,于是便想考考他。

至于朱元璋的文学水平,众所周知,自小身世浮沉雨打萍,哪读过多少书,想了半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上联,并且说:“小孩,你说读书很厉害,我现在给你出个上联,你若对得好,我便打赏你。”

小孩胸有成竹地说:“好呀,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你尽管来考我。”

朱元璋便出了上联说:“七岁儿童当马驿。”

这个小孩果然聪明伶俐,立马就回应下联说:“万年天子坐龙庭。”



朱元璋听罢,大惊,一方面这小孩对得工整,一方面这小孩怎么知道我是皇帝?

于是朱元璋赶紧问:“你怎么知道我是天子?”

小孩子得意洋洋地说:“我学对联,是跟刘继祖爷爷学的,可惜我爸爸妈妈逝世那年,刘继祖爷爷也跟着逝世了。当年刘继祖爷爷跟我说过你的长相,说你现在很不起,当了皇帝,所以我一见到你就能认出来了啦。”

朱元璋这是来寻找恩人刘继祖的,料不到他逝世了,颇为伤感,而眼前这小孩与恩人有缘分,对联也对得工整,何不重赏他,一方面权当报答恩人刘继祖,一方面也兑现自己对小孩打赏的诺言。

于是朱元璋让官员免除小孩的劳役,并且重金赏赐,这举动一时成为佳话,万民皆称赞朱元璋有情有义,是个好皇帝。


我就是竹韵


看到微服私访,我立刻跳戏了。说到微服私访,总少不了清宫戏里的康熙、乾隆。不过看这些电视剧,我有一个感受,这哪里是微服私访,完全就是徐峥、黄渤主演的《心花路放》里的那句台词所说:“交配之旅”。

咱们再跳回来说说朱元璋。朱元璋出身于微末,发迹于草莽,和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皇帝可不一样。对于民间疾苦,朱元璋是了解的,因此他极少微服私访。

朱元璋体察民情的方式是广开言路,允许百姓上言(fang),对于胆敢草率处理的大臣依法查办。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在午门外特设“鸣/冤鼓”,允许百姓到京城。

写这些就是为了说明白朱元璋没有微服私访,题主所说这件事是朱元璋正常出巡。

朱元璋出巡,住在驿站。驿站内有一个小孩在干活。朱元璋好奇就问他为什么这么小就服劳役了。小孩回答:“这本来是我父亲该干的,但是不久前他死了,我代替他完成劳役。”

朱元璋听说小孩只有七岁,父亲没了,仍然要完成朝廷徭役,再想起自己小时候,不禁动了恻隐之心,有心免去这次劳役。于是找了个借口问道:“你会作对吗?”得到肯定回答后,朱元璋出了上联:“七岁孩儿当马役。”小孩随口就对:“万年天子坐龙庭。”

朱元璋大喜,一喜孩童反应快懂诗书,二喜自己有借口赏赐孩童,免除徭役。于是朱元璋下令免去小孩家劳役。

此事记载于祝允明的《前闻记》中。

祝允明就是那个《唐伯虎点秋香》中四大才子之一、画小鸡啄米图的、被唐伯虎人体作画的祝枝山。


放下祝枝山暂且不表,继续说一说朱元璋作对子。

朱元璋虽然贫苦出身,没有上过学,但有条件后也是刻苦学习。虽不能说博览群书精通古今,却也算是饱学之人,尤其好作对子,有“对联天子”之称,没事就来上几个。

朱元璋有多喜欢对对子呢?明朝以前,对联还被称为桃符,如王安石的《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朱元璋认为“桃符”这称呼不喜庆,“桃”者“逃”也,于是改名称为“春联”,新春伊始,万物复苏。

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

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以为笑乐。

专门下圣旨要求人们贴对联,朱元璋可能是唯一一个,这能体现出他多么喜欢对联。


坊间流传着众多朱元璋对对联的故事,这些传说诙谐幽默,细细品味,令人叹服。下面我挑几个说一说。

1、

一天朱元璋和儿孙们正在骑马狩猎。突然刮来了一阵风,将马尾巴都吹了起来,继而天空下起了雨。

朱元璋见此情景出了一个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求众人对出下联。朱允炆思考了一下,对出:“雨打羊毛一片毡”。

对的虽然工整,可惜实在是境界不高。朱元璋暗暗摇了摇头。

这时,朱棣对曰:“日照龙鳞万点金”。

朱元璋一琢磨,大气、工整,绝对!可又一思索,好像哪里不对:一只淋雨的羊,一条晒太阳的龙……


2、

与乾陵、刘墉、纪晓岚一样,民间也流传着许多朱元璋和刘伯温的故事,其中二人对对联的故事尤其令人拍案叫绝。

一天朱元璋和群臣来到多宝寺。朱元璋看见寺内供奉众多多宝如来,随即吟出一副上联:“寺名多宝,有许多多宝如来”。

众臣听了面面相觑,都把目光投向了刘伯温。刘伯温略一沉吟:“国号大明,无更大大明皇帝”。

将做过和尚朱元璋对比如来,刘伯温这马屁拍的实在高明,朱元璋听了也大为高兴。

一天,朱元璋在姑苏城内(苏州)宴请群臣。面对风景如画的苏州园林,朱元璋技痒,出了上联:“六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

这是一个拆字联,森森六个木,后面还是三种树也是六个木。这下群臣又傻眼了,只好等刘伯温解围了。

刘伯温不负众望,给出下联:“三水淼淼,滇池渤海浙江”。

一次,朱元璋和刘伯温外出办事,路遇一位士人,送他们一节又白又嫩的藕,好像美人雪白的臂膀一样。朱元璋出了一句上联:“ 一弯西子臂”。

刘伯温见藕节折断后,内有七孔,于是想了一句下联: “七窍比干心”。



一天朱元璋和刘伯温下棋,雅兴所致,又一联: “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刘伯温即对: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这个传说可信度不高,因为民间有一对联和此相似。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下联:“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此事可能来源于此。

3、

南京莫愁湖胜棋楼的对联相传也是朱元璋所作。

据说朱元璋和大臣徐达到莫愁湖下棋,以此湖为赌注,朱元璋输棋后就把莫愁湖赐给了徐,并在此建一楼,取名“胜棋楼”。朱元璋题联:“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秋业;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4、

要说最绝的一个我认为首推朱元璋为阉猪人所作的对联。

朱元璋下旨要求家家贴春联,后来他上街暗访,发现一家并没有贴出。朱元璋一打听才知道,这家是阉猪的,地位低微,不好意思贴对联。

想起自己的出身,朱元璋很是感慨。于是他来到阉猪人家,为期作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这幅对联可以说十分精彩,即写出了主人的职业,又将其无限抬高,联意贴切、词语幽默、对仗工整。


别酒流年


朱元璋能当上皇帝不容易。所以,他在当皇帝之后,也特别的想了解民间的疾苦,巩固这来之不易的大明江山。

为此,他没有少微服私访。

只要见到贪官污吏,鱼肉百姓的人,朱元璋当然会毫不客气的把他们给杀了。但是,一旦遇到贤才朱元璋就会加以重用。

不得不说,对于百姓而言,朱元璋这样的人,绝对是一个好皇帝。

朱元璋微服私访的事迹,大家应该听说过太多了。他吃瓜的时候,因为瓜农不能为己所用,就把瓜农给杀了。

他听说县官把农民的粮食给贪污了,然后一连串把县官的家人全部给处死了。

似乎朱元璋微服私访,往往杀的人比较多。

但是,有一次朱元璋遇到了一个小孩,他对这个小孩到是格外的好。

那一次朱元璋是到南方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个七岁的孩子,在放养马匹。看到此情此景,就勾起了朱元璋的回忆。

他想起来,自己在七八岁的时候,和这个小孩的境遇有很多相同之处。

所以,他就对这个小孩越发的好奇。

只不过不同的是,当时他是给地主刘德家放牛,而眼前的这个小孩子放的是马。很显然这个小孩子肯定也是穷人家的孩子。

所以,朱元璋就上前,给小孩子说了几句话。

朱元璋问小孩子,这个年纪本来是上学的年龄,为何不上学,在这里放起马来了。

小孩子说自己是上过学的,只不过家里突然遭到了变故。因为没有钱上不起学了,所以,只能放马来给家里减轻一点负担了。

听到这样的话,朱元璋也是蛮心酸的。

不过,他听孩子说,他是上过学的。所以朱元璋就问他,会不会对对子呢?

小孩子回答说,对子也学过,简单的还是可以对一些的。

朱元璋听孩子这样说,还是挺高兴的。

所以,他就出了一个上联“七岁儿童当马驿。”

这个对子,朱元璋当然就是指的眼前的这个小娃娃了。

小孩子很快就参悟透了这个对子的要义。也就是说他对下联肯定也要联想到眼前的这个朱元璋了。

所以,他就脱口而出

,“万年天子坐龙庭。”

尽管当时小孩不知道当前和自己对对子的人,就是皇帝。但是,小孩子还是会猜测的。他看到当时朱元璋的谈吐,看到朱元璋身边带的人,料定朱元璋,肯定不是凡人的。

朱元璋一听不得了,这个孩子的下联,就文学水平而言,绝对是高于自己的上联的,还有就是,这个孩子怎么知道我是天子的。

所以,朱元璋断定这个孩子,日后肯定会有一番作为的。

所以,朱元璋就免除了孩子家的劳役,还赏给了他一些金钱。从此,孩子的命运,就因为朱元璋的微服私访而改变了。

不过通过这个故事来看,朱元璋还真的一个人民的好天子呀。


史学达人


明朝太祖朱元璋,他的故事一箩筐

朱元璋微服私访,7岁马夫说了什么让朱元璋龙颜大悦,立刻免除劳役,重金赏赐?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明太祖朱元璋草莽出身,自小家境贫寒,连吃饭都是个问题,更不要说学习文化了。虽说成年后在战争中不断学习,但是无奈底子太差。所以朱元璋对于有文化的人,还是很尊重和喜爱的,比如曾为太子朱标请的老师就是著名的大学者宋濂。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关于一个马夫与朱元璋的故事。

话说,有这么一次,朱元璋来到一处军营视察,看到一个不大的孩子在吃力的给马上草料。朱元璋很是疑惑,怎么这么小的孩子独自一人在喂马呢?于是就上前询问,这个孩子在看到朱元璋后,不卑不亢,施礼向朱元璋回答道:因其父亲是喂马的杂役,但是父亲当天身体不舒服,卧病在家,不得已的情况下,这个孩子就来给父亲顶班。帮助父亲完成工作。

朱元璋一听,很受感动。要知道老朱也是穷苦人家出身,自小没了父母,受尽人间的罪。看着这个穿的破破烂烂的孩子,仿佛就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一样,于是朱元璋就询问这个孩子今年多大?孩子回答到今年七岁了。朱元璋问这个孩子问什么没有去上学读书呢?孩子很不好意思的说道家里穷,之前上过一段时间私塾,后来负担不起费用,于是就辍学了。

这个时候,朱元璋突然来了兴致,对这个孩子说,要是他能对上自己出的对联,就免除他家的徭役,并送他去读书。这个孩子连忙磕头谢恩。

朱元璋看这个孩子穿的破破烂烂,摇头一想,便说道:七岁孩童当马驿。这一句上联,即把孩童的年龄表达出来,又把他的工作给做了说明。着实不错。

这个孩子眼珠子一转,想到一句下联,正是这句下联,让朱元璋龙颜大悦,赏赐了这个孩子。他说的下联就是:万年天子坐龙庭。

七岁对万年,孩童对天子,马驿对龙庭。十分的巧妙,并且也很恰如其分的拍了朱元璋的马屁。虽说整个对联不算高明,但是出自一个七岁孩童口中,也算是难得可贵了。


史晓生


朱元璋可谓是唯一一个从社会最底层走出来的“乞丐皇帝”,所以,明朝也可谓是历史上得国最正的一个朝代。

刘邦起事之前再怎么说也是一个副科级乡镇干部,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又有萧何、曹参这几个人为他造势,所以,他的起事实际上很水到渠成。

可是,朱元璋在起事之前却只是一个和尚,一个乞丐,几乎没有任何的社会地位可言,他的功臣中如汤和、徐达诸人也和他没什么两样,他们曾经被踩在社会最底层的泥泞里,任人揉捏。他后来虽然投了军,可也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卒,所以他只能拼了命地往上爬。

谁又能想到这么一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乞丐,竟然能够踩着一个又一个人的肩膀往上爬,最后爬到了最顶峰——当了皇帝?

也正因为他是从最底层爬上来的皇帝,所以他深知创业的艰难,又因为经历了创业的艰难,所以他更想守住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

为此,他杀了不少人,更是借助胡惟庸案废除了丞相制度,然后又吸取了汉唐宦官干政和武将乱国的教训,明令太监不得干政,同时崇文抑武,或者说是以文驭武。

当然,他为了不被欺蒙,为了确定政策的实施是否到位,为了看看百姓的生活是不是真变好了,他还喜欢出宫去视察工作。

这不,这一日,朱元璋又按捺不住心中的躁动,便带着自己亲近的心腹溜出去视察工作了。

他们一行人走着走着,走累了,正好途径一个驿站,便想着去驿站休息休息,同时看看驿站的工作。

朝廷设立驿站,是为了给途径驿站的官员提供一个住宿歇脚的地方,可是却也难免会有“官二代”趁机占便宜,从而造成驿站经费的浪费,给朝廷造成一定的财政负担。所以,朱元璋便想着顺便对驿站视察一番。

这个驿站的驿丞听说皇帝来了,吓得一抖,急急忙忙地带着人迎了过来:臣拜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点了点头,让他们起来了,然后左瞧瞧,右看看,突然,他看到了远处有一个不过七八岁的小男孩,不由一愣,然后心中一惊。

如果这个小孩只是来看热闹的,倒也不至于让朱元璋这么注意,可是偏偏这个小男孩站在一堆驿夫中间,这说明这个年龄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也是这个驿站的一个驿夫!

朱元璋心中不禁想到,难道这里面有什么猫腻,是底下官员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他急步走到小男孩的面前,问这个七八岁模样的小驿夫:小娃娃,你这么小为什么却在这里服役?

这个小驿夫抬头看着朱元璋,竟没有一丝怯意,用稚嫩的声音回答了朱元璋:皇上,这劳役原本是我爹在服,可是,他最近死了,所以我只能来替我爹继续服役了。

朱元璋听完小驿夫的话,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曾经的他也身处社会底层,经历过太多的辛酸和无奈了,他爹娘死后他甚至没有一块能够安葬双亲的坟地,好在遇到了贵人,否则的话,恐怕他爹娘也没办法入土为安了。他想到这,又问了句:你今年几岁了?

小驿夫还是老老实实地说:七岁。

这才七岁便已经要来服役了,不免让人看了心酸,所以,朱元璋便寻思着找一个好点的理由帮一帮这个小男孩。

朱元璋又问:你能对对子么?

小驿夫想也没想,便说:能!

他看这个小驿夫回答得干脆利落,心中倒也有几分喜欢这个小驿夫,想了想后便笑着说出了他的对子:你且听好了,七岁孩儿当马驿,如何,对的出来吗?

朱元璋心想,这个小男孩再怎么机灵,要对出这个对子,怎么也得费一番思量吧?可是,谁曾想他的话才说完,小驿夫的声音便响了起来:万年天子坐龙庭!

小驿夫的对子一出,朱元璋顿时一惊,然后哈哈笑道:好,好,好!

试问,哪个当了皇帝的人不想着长命百岁,让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能够千秋万代?“万年天子”既应了“皇帝万岁”这句话,也是在说老朱家能够坐拥江山万万年。

所以,小驿夫的这个马屁可真是拍到朱元璋的心坎上去了。

笑完了之后,朱元璋看着小驿夫认真地说:从今天起,你不用再服役了。

然后,他又对着身边的人说:吩咐下去,免除这个小娃娃的劳役。

朱元璋这个人实际上很懂得民间疾苦,所以他当了皇帝之后,制定和采取了很多有利于老百姓的政策和措施,让老百姓得到了不少实惠。

不过,也正因为朱元璋让老百姓得到了好处,从而损害了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这也让朱元璋遭到了很多来自“读书人”的中伤,给他编排出了不少故事,比如他杀了深夜给他送夜宵的宫女,又比如他差点杀了给他做菜的厨师。

总之,朱元璋虽然对百姓好,可是因为他伤害了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所以“读书人”却毫不留情地将他贬为“暴君”。

这个“七岁孩儿当马驿”的故事,看上去是在说朱元璋龙颜一悦免了小驿夫的劳役,是一种恻隐之心,可是,为什么一个只有七岁的小孩会服劳役?朱元璋又为什么会一笑免了小孩的劳役?

一个仅仅只有七岁的小孩服劳役,又何尝不是在说朱元璋是个“暴君”,欺压和剥削百姓?

朱元璋因为一句“万年天子坐龙廷”而免除了小孩的劳役,又何尝不是在说他是一个好听谗言的“昏君”?


宁糊涂


这个故事很多地方都有,但是大家不要被骗了,什么七岁的马夫,七岁的马夫没上过学,能对对子?

我来告诉大家真相,这个孩子不是别人,他叫解缙。

解缙生于1369年,他七岁的时候就是1376年,也就是洪武九年,时间是对得上的。

故事很简单,朱元璋视察江西,来到吉安,解缙就想让皇帝注意到自己,在全家人的安排下,扮作小牧童,赶着两匹马在城外吃草。


朱元璋这天刚好去钓鱼,可一条鱼也没钓着。回来的路上在城外看到这么小的牧童,想起了当年自己小时候给地主刘德放牛的情景,特别心酸,就把解缙叫来询问。

一问之下,发现小孩灵牙利齿,问什么答什么,一点也不怕生,不由大喜,也心生爱怜。

朱元璋故意逗小孩,问他会不会对对子,要是对上来,就有重赏。 解缙可是号称“神童”,会的就是对对子,当然说可以。

朱元璋出了一个上联:

“七岁儿童当马驿。”

说真的,这上联出得实在是不咋地,不过朱元璋文化水平也就这样了。

老朱剧照:


解缙丝毫没有迟疑,下联张嘴就来:

“万年天子坐龙庭!

朱元璋哈哈大笑,吩咐免去解缙全家赋税和劳役,并赏了他许多银钱。

可是解缙拒绝了。 朱元璋很奇怪,还有不要赏赐的? 解缙看了看朱元璋手中的钓竿,还有空空如也的鱼桶,吟诗一首:

“数尺丝纶入水中,金钩抛去荡无踪。 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朱元璋一听就乐了,这孩子原来知道我的身份啊!还写这么好的诗,是个人才!长大了朕一定重用!

于是记下了解缙的姓名,等解缙十八岁时,亲笔取为解元,三年后又取为进士,后来一直将解缙当成太子的左膀右臂来培养。

民间关于解缙的传说很多,说某道士对解缙十分敬慕,特意拿了自己的画像来拜见,恭恭敬敬地请解缙为其题诗。

解縉剧照:

解缙接过画像,当即笔走龙蛇般连写了三个“贼”字。道士一见,又惊又怒,正欲发作,只见解缙含笑从容续写,连同前面所写的三个“贼”字,成了一首颇有情趣的题画像诗:

贼、贼、贼, 有影无形拿不得。 只缘偷却仙丹药, 而今反作蓬莱客

“蓬莱”是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道士作了“蓬莱客”,就意味着成了仙,相传八仙过海就是从蓬莱阁起程的。

此诗先说这位道士是贼,接下来遂将“贼”字妙解为对其修行的称赞。难怪道士读罢,由惊怒转为惊喜,千谢万谢而去。

解缙家乡有个绅士,附庸风雅,喜欢结交文人。

一天,那绅士宴请名士,解缙父子也在邀请之列。其中有一个并无真才实学的举人对解缙道:

“我有一个上联,你若对不出,便早早丢了神童的称号吧。

说完便道出上联:

蛤蟆蝈蝈闹庭园,蹦东蹦西讨人恼

解缙听他出口伤人,也很恼怒,毫不客气地道:

疯狗汪汪咬门坎,摇头摇尾惹客笑

在座众人听后,无不捧腹大笑。 正史上的解缙也是著名的才子,最大的功绩就是主编了《永乐大典》,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不少贡献


刚日读史


每个朝代都会有每个朝代的趣事,每个朝代都会有每个朝代的神童;在民间曾经传出过这样一个段子,是关于朱元璋和一个7岁孩童的对话,因为其聪明才智,说出了让朱元璋很是开心的话,便被太祖直接免去了劳役。

这个故事在民进流传了很多的版本,有说是在元末时朱元璋还没有称帝的时候,有的版本说这是在朱元璋已经称帝后的军营视察,或者是微服私访时的一次经历,但就归根结底来说,我们不需要去纠结这件事的发生到底是什么时间,或到底是什么地点,而是只要知道朱元璋和这个7岁孩童对话的内容就行了,因为这次对话尽显了这个孩童的情商智慧,以及其的文学天赋。

话说有这么一次,朱元璋来到了一个地方进行视察,在看到一个孩子给一匹马喂草料的时候便尤为惊奇,便上前询问这个孩童为什么独自一人在此给马喂草,孩童在听见了朱元璋的问题后,连忙下跪行礼并说是因为自己的父亲今天卧病在床,所以才来替父亲值班。就在这时,朱元璋打量着这个孩童破破烂烂的衣服,仿佛想到了自己的过去,于是连忙怜惜的问道:“你今年几岁了啊?”

孩童在听到这个皇帝的问题后,一边跪着一边抬头对其回答道:“我今年七岁了”。

在听到了孩童的回答后,朱元璋又追问道:“为什么你不去上学啊?”

孩童接着回答道:“读过两年的私塾,可是后来父亲服劳役自己就没再读了”。

在问道这里的时候,朱元璋面对此情此情好像突然来了兴致,于是便告诉牧童只要能够答出自己的对联就会免除他一家的劳役。

孩童此刻灰土的脸颊突然间笑了出来,连忙扣头谢恩。

朱元璋现是将受背在后面,若有所思的想了记下,便对着孩童慢慢的吟诵:“七岁儿童当马驿”。

孩童在听到了皇帝的上脸后,眼珠在眼眶中转了一圈,过了一段时间后,便回答对到:“万年天子做龙庭!”

朱元璋一听到孩童这样对自己的对子,很是高兴,连连夸赞孩童很是聪明,只是在这喂马真是可惜了,于是便在当时直接免去了孩童一家的劳役,并赠与孩子巨款,同时还要求孩童应该会去继续上学读书,为以后的大明王朝做贡献。

其实,在看到这个对联的时候,我对这个七岁孩童的应变能力,以及情商是真的很佩服。因为按照其的年龄能对出这样工整的对子已经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了,可孩童孩子啊做好这件事的基础上,将“马屁”拍对了,这就让人不得不拍手称快了!

所以老师常说的知识改变命运不是假的,你看人家7岁的孩童只是对出了一个对子便首次隆恩,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学习一定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不鸣则已、鸣而惊人,一飞冲天!


木剑温不胜


七岁神童妙答朱元璋,得到了一笔重重恩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什么时候,有文化真的很加分!!

这个故事出现在《对联故事总集》中,讲述了朱元璋遇见一个情商很高的小男孩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有很多关于这个皇帝的传说和趣事,因为朱元璋是白手起家,从放牛娃一步步成为皇帝,经历了非常多的坎坷和险阻,所以他对民间的疾苦也非常了解。

他还没有当上皇帝的时候,他经常会在作战之余,去微服私访,看看在自己地盘治理下的人生活的如何,毕竟他们都是打着让老百姓过得更好的旗号,反抗元朝的。

如果老百姓生活的比在元朝还糟糕,那么谁还会跟他们一起打天下呢,所以朱元璋害怕失掉民心,就常常在微服私访的途中去主动探查一些不应该出现在他治下的欺压百姓的行为……

有这么一次,朱元璋在微服私访的途中来到了一个驿站,看见整洁宽敞的驿站,他心里本身还挺开心的,在他眼里,就是说明他的治下秩序井然。

但是朱元璋突然发现这个驿站中,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在里面忙活,似乎是在专门打杂的。朱元璋顿时就很生气,当时的人寿命普遍比较短,但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也在当时也肯定算得上童工了。

朱元璋从小就是被地主欺压长大的,七八岁就开始给地主家放牛。对这样压榨小孩子的行为,他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但出于理智,他还是想把事情先弄个明白。

于是他就问小孩在这干嘛?经过一番交流之后,他明白原来小孩是在替他爸爸看马,爸爸是一名专门管马的人,朱元璋顿时心头一喜,原来不是虐待儿童。

但看着小男孩非常娴熟的喂马动作,心情大好的朱元璋,又和这个小孩子攀谈起来,孩子表现的很,有大人的样子,一点也不生气,而且回答问题非常流畅,表现的非常机灵可爱,还有些不符合他年龄的成熟。

朱元璋对这个孩子更感兴趣,他好奇的问道,你曾经读过书吗?而说上过两年私塾,但是因为家里没有钱,就不上了,但是跟随先生学过几天对联,所以也识得几个字。

朱元璋一听来了兴趣,他故意打趣到:我出一个上联,你能答出下联吗?

小孩子很精明的问,看您衣着华贵,身边又有侍从,我如果答对了,会有什么奖励呢?

朱元璋本来就存心有为难他的意思,知道他只上了两年学,更是认为只要他随便出个对联,这个孩子肯定答不上来,所以就很得意的讲,没关系,只要你答得上来,要什么奖励都行,在这个地界上,无论你要什么,我都能给你。

小孩子的眼睛滴溜转了一圈,很开心的说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请出上联。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也是穷苦出身,其实也没读过什么书,所以一瓶不满半瓶晃荡了,他就出了一个很简单的上联,他的上联是:

十岁儿童当马驿

其实这个没什么技术含量,不过是非常简单和基础的七字对联样式,但是朱元璋就赌自己的学问,比这个七八岁的小孩高深,所以存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心思,虽然简单,但就赌你不会。

不料小孩再次眼睛滴溜溜一转,随即朗声摇头晃脑的说道:

万年天子坐龙庭

不等朱元璋反应,这个小男孩更是跪了下来给朱元璋磕头,似乎明白了朱元璋的身份。

朱元璋非常惊讶,一来小孩确实有几分才华,果然对出了这个对子,二来是小孩竟然识破了自己的身份,当时的朱元璋还没有称皇帝,小孩却已经喊出了万年天子坐龙亭的马屁。

他真的对这个小孩惊讶的是五体投地,感觉这个小孩好像刘伯温附体一样,但这个年龄和样貌太不相像了。

朱元璋问:你是如何猜出我的身份的?

小男孩讲到这个不难,一来在这个地面上,谁不知道您常常微服私访,见过您的人多了,自然知道您的形象,二来是我跟随我父亲看马,自然能够看出来您骑得马乃是万中无一的极品,最高等级的马自然是由最厉害的人驾驭,第三是您已经说出来了,这个地界上只要您想给,没有您给不了的。

那么毫无疑问,您是谁,也就显而易见了。

朱元璋听完,对这个小孩的不符合年龄的敏锐判断大为惊奇,不仅把小孩父亲免除劳役,提拔上来,还大大赏了小孩一笔钱,还把这个小孩带在身边让他当自己的小随从,打算好好培养。

就此这个小孩子也一跃成为了未来皇帝身边的近侍,而他既然被朱元璋看中,日后飞黄腾达自不必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