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四個君主,四個謀士


公元前458年,知瑤(襄子)聯合韓趙魏三家滅掉範氏、中行氏,成為晉國勢力最強的正卿。為重振晉國霸業,知瑤要求知(荀)、韓、魏、趙四家各獻出萬戶封邑來增強晉國國力。


公候失勢,一場正卿之間的較量就此而始。


眾所周知,晉國四卿中,知氏勢力最強,若同等地交出封邑,無疑是對其他三家的削弱。再者,晉候弱,知氏強,晉國朝政幾乎就把持在知氏手中,將封邑交於晉國幾乎與交由知氏無異。


知氏發難,韓、魏、趙三家的君主和謀臣又將會如何應對呢?他們之間又會因此發生怎樣的博弈和較量呢?


三家分晉——四個君主,四個謀士

晉末局勢




1. 韓虎(康子)與段規。


在韓魏趙三家中,韓氏的實力最弱,知氏就首先向韓國發難。當知瑤的使者抵達韓虎處時,韓虎本不想以封邑相讓,但又畏懼知氏的實力,便與部下段規商議。


段規給韓虎的建議是:忍辱負重,以收漁利。


他向韓虎進言道:“知伯定策,以晉候的名義前來索要土地,師出有名,佔據天時。知伯好利且兇殘,如果他的要求不能被滿足,就一定會出兵攻打韓氏。韓氏弱小,不能與之抗衡,與其戰敗失地,不如主動割讓。知瑤如此輕易地就從我們手中得到土地,必然會更加強橫霸道,也必然會變本加厲地向魏趙兩家索要土地。魏趙實力強大,必然不會輕易割讓。待知、魏、趙三國戰事燃起,我們方可坐收漁利。”


韓虎聽過段規所言,認為自己確實沒有能力與知瑤一戰,便遣使將萬戶封邑割與知氏。




2. 魏駒(桓子)與趙葭。


韓氏答應給封邑後,知瑤便將目光瞟向了魏家。他同樣遣人向魏駒索要封邑。魏駒也同樣不想把領土給知氏,便與部下趙葭商議。


趙葭給他的建議是:虛與委蛇,以待時變。


趙葭說:“知伯向韓氏索要土地,韓氏毫不猶豫就答應了。這未嘗不是韓氏投靠知氏的徵兆啊。今魏氏若不給土地,那知伯必然會以為我們魏氏自恃強盛而不從晉候號召。那魏氏便成了擁兵自重,不忠不義之國。倘若知伯就此聯合韓氏對魏氏用兵,魏氏又能守住領土多久呢?不如先把領土給他,以待時變。”


魏駒左思右想,認為趙葭之言有理,便也將領土割予知伯。




3. 趙無恤(襄子)與張孟談。


眼看韓魏兩家都已將領土割讓。知瑤大喜,便變本加厲,遣人向趙襄子處,索要藺、皋狼兩地。誰知趙無恤竟當場拒絕。


知伯大怒,暗中聯絡韓魏兩家,並以晉候的名義商籌方略以討伐趙氏。


趙無恤感覺事情不妙,便召見張孟談,對他說道:“知伯貪利,世人皆知。前索要兩地未成,必含恨在心,與我們保持親近不過是在麻痺我們罷了。我想他一定是在籌謀著討伐我們。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張孟談給趙無恤的建議是:固守堅城,以拒來犯之敵。


張孟談說道:“先君在晉陽經營多年,城固而民富,可移此城拒守!”


趙無恤從之,移治所至晉陽。後及趙無恤親至,查看府庫之後,便召見張孟談,問道:“今府庫物資充足,糧草也足備。但沒有弓箭,如何禦敵?”


張孟談給他的建議是:拆牆毀殿,可為弓箭。


張孟談答道:“當年董子治理晉陽時,公宮之牆是用荻松苦楚築成的,毀之可為箭桿;公宮之柱是用青銅冶煉而成的,取之可為箭頭。”


趙無恤聽畢,大喜,命部下拆牆毀殿,是以為弓箭。同時又下令加強守備,以未雨綢繆。


果然,沒過多久,知瑤便率大軍進攻趙氏,晉國內戰爆發了。


三家分晉——四個君主,四個謀士

知氏伐趙


知瑤所領軍隊為晉國之大部,且以晉候的名義發號施令,佔盡天時、人和。趙氏孤軍奮戰,寡不敵眾,一敗再敗,直退到晉陽,再無可退。


因趙無恤早已準備,晉陽城堅不可摧。知瑤引軍強攻三月有餘,仍不能克。於是,知瑤便下令掘開晉水,以水淹趙軍。


然而,趙無恤的身先士卒使得趙氏軍隊奮勇作戰,視死如歸。知瑤領大軍,兵攻水淹,達三年之久,仍不能攻克晉陽。知瑤對此也是焦慮不已。


然而更焦慮的還是趙無恤。他領兵堅守了三年,晉陽城內早已殘破不堪,糧草將盡,軍械也多為洪水所黴,臣民們早已疲憊不堪,可知瑤仍無退兵之意。趙無恤無奈,只得召見張孟談,說道:“眼下晉陽已至絕境,縱使錢糧堆積如山,也終有定數,沒有補充,又怎能供給軍隊三年之久?晉陽守不住了,不如開城投降?”


張孟談給他的建議是:請見韓、魏。


張孟談答道:“保將亡之國,安瀕危之局,乃知士之責。臣請見韓、魏君主,請君切勿開城。”趙無恤答應了。


張孟談於是藉著出使知氏的機會偷偷地約見了韓魏兩家的君主,對兩人說道:“唇亡則齒寒,巢傾則卵破。如今二位隨知氏伐趙。若趙國滅亡,韓魏安得長久?”韓魏兩家君主早已對知氏不滿,只是未敢發作。聽張孟談一言,這才豁然開朗。遂與張孟談一拍即合,三人就此約定了舉事的日期。這場曠日持久的晉國內戰也終於要走到尾聲了。


4. 知瑤(襄子)與知過。


張孟談見過知瑤之後,在轅門外遇到了知瑤的手下知過。知過察覺有異,便向知瑤進言道:“往日張孟談出使時,都會因戰情緊急而神色緊張,而今日卻一反常態。雖然他極力掩蓋,但我還能看出他的傲慢神情。還請君上三思,恐事有變。”


知瑤說:“不會,我已與韓魏兩家的君主商議過,滅趙之後平分其地,這對他們也是有利可圖的,我相信他們不會背叛我。”


知過聽罷,仍不放心,又出門會見了韓魏兩家的君主。回來後告訴知瑤:“兩位君主神色不定,表情恍惚,恐要背叛,不如當機立斷,將其誅殺。”


這是知過給知瑤的第一條建議:殺韓、魏兩家君主,以防有變。


知瑤不聽。


知過又說:“那就去親近他們。聽說魏桓子的謀臣趙葭,韓康子的謀臣段規,都是兩位君主非常信任的人,不如君上私下與二人約定,待破趙後,封萬家之縣予其二人。則二人必會勸說其主忠心君上。”


這是知過給知瑤的第二條建議:以萬家之縣籠絡韓、魏謀臣,以專其心。


然而,知瑤依然不予採納,他回答道:“破趙之後平分土地,又割走兩個萬家縣給二人,那我知氏所得之地就會變少。不可。”


知瑤已被自大和自利矇蔽了雙眼,知過見他不能採用忠諫,預知他必將失敗。於是便改姓為輔,離開了知氏。


果然,不久之後,趙家聯合韓魏兩家一同襲擊知氏,知氏軍隊不防,迅速戰敗,知瑤也被擊殺。一場持續三年之久的晉國內戰終以韓趙魏三家分晉而結束。


三家分晉——四個君主,四個謀士

三家分晉




寫在後面:


分開來看,四家謀臣給予其主君的策略彷彿都沒有錯。(知氏被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知瑤沒有聽從知過的諫議。)


韓家在四家中最為弱小,如果韓虎不聽段規之言強行與知氏開戰,那麼趙魏兩家不一定會為了弱韓而得罪強知。一旦魏趙作壁上觀,韓家只有被滅這一條道路。


在眾多勢力的博弈戰中,只有次強之國挑戰強國,弱國才能選邊聯盟。又豈有弱國在不知其他國家立場的情況下直接與強國開戰的道理?


很多時候,強硬與否不在於君主和謀臣等某一個或幾個人的性格,而在於這個國家整體的實力。國強,主君才敢於說不。趙無恤在知、魏、韓三家的強攻之下,拒晉陽堅守三年有餘而城不破,這就是趙無恤對知瑤說不的最大底氣,也是韓魏兩家敢於和趙家聯盟的最直接原因。


換了韓國,他可以嗎?


當然,歷史也要換個方向來看,如果趙無恤也向知瑤低頭,那麼韓魏趙三家就會被知氏逐漸吞併。知氏作為晉國最大的氏族,他的利益幾乎已和晉國整體的利益(當然,不是晉候的利益)成為一體,知瑤又作為晉國四大正卿之首,執政卿士,又何嘗不會中興大晉呢?晉分三國,即成戰國七雄,其中魏、趙還能在戰國時期相繼稱霸。那如果三國的體量合一,在戰國中又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呢?


站在家族個體的立場而言,每個家族的政治正確當然是不想自己被吞併;而站在國家統一的立場上而言,誰又不希望三家能統一呢?




參考文獻:

1.《戰國策·卷十八·趙策一》:知伯帥趙韓魏而伐範中行氏。

2.司馬遷.《史記·晉世家第九》。

3.司馬光.《資治通鑑·周紀·周紀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