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番號社
《清明上河圖》的版本有不少,張擇端版、仇英版、陳枚版……我現以張擇端版為例作答。
《清明上河圖》作品,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其作者,張擇端,是北宋末年著名的畫家。
對於張擇端的身世,史書上沒有任何史料記載,千百年來一直是個難解之謎。有關《清明上河圖》及作者的資料只有85個字的信息,這些信息就是現存於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後面第一個題跋者,金代人張著的跋文。
跋文全文如下:
“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雲:《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
這就是關於張擇端身世最早的記載,也是世上惟一的記載(可稱為孤證)。他畫盡繁華市井百態,世人卻不知他身世,更不知他長相。
而這幅作品,本是進獻給宗微宗的貢品。
貢品!貢品!貢品!(重要事情說三次)
大家都知道,宋朝的歷任皇帝都非常重視文化教育,而且都對繪 畫有所研究。
宋徽宗時期,他對國畫藝術的貢獻功不可沒, 不僅大力支持並推動國畫藝術的發展,扶持繪畫突出的 貧民,還創建了中國美術教育“第一院”——翰林圖畫院。
宋徽宗在位時,廣泛收集全國的古物和書畫以擴充翰林 圖畫院,同時又設立了畫學,完善科舉制度來選拔和培 養繪畫人才,可以說宋代是中國歷史上古代宮廷畫最為繁榮的時期。
而宋徽宗本身,雖然治國不怎麼樣,拋掉帝王這個身份,書畫造詣在中國歷史上也得排得上前列的。
畫一幅這樣的貢品,張擇端會讓自己的筆下出錯嗎?那是掉腦袋的事。
其二,
《清明上河圖》無疑是一幅風俗畫, 張擇端,既然身為翰林圖畫院的畫師,捧的是皇家的飯碗,皇家畫師畫技的高低,就是他們定期的KPI考核,決定了下一個階段,他們碗裡的伙食,是稠是稀。畫不好,降一級,畫技提升了,再晉級。
這樣一來,皇家畫院的畫法屬於嚴謹、精細一路,也就是說,哪怕《清明上河圖》它是一幅,畫著以世井百態,小老百姓不拘小節的日常,為題材的,內容俗、作者俗、體裁俗的“大俗” 之作。
從這個意義上說,《清明上河圖》的確算得是,集所有大俗而成為經典的獨特例子。
要畫出煙火氣的俗,也要符合皇家畫院的KPI考核,那就得是達到“滿幅皆筆跡,到處又不見筆墨痕。但覺一片靈氣,浮動於紙上” 。
畫面似乎是普通生活裡的情景再現,似乎極其古樸稚拙,但這種簡單中包含著北宋文人所崇尚的含蓄之美, 皇家畫師,可不是隻端坐畫院裡埋頭苦畫的人。
要出彩,還得仔細觀察。也不知張擇端為了這樣一幅作品,觀察了他所生活的這個城市多久,結交過多少俗氣的小老百姓,才能做到了然於胸,不負了皇家畫師的名號,這樣一來,會讓自己的作品出錯嗎?
其三,
既然是一幅“俗氣”的作品,俗人的生活裡,哪有什麼絕對的對與錯。
至今這幅圖的爭論還未停歇。
我是冰娉
如果是原作者張擇端的原作真跡來說,是的,沒有這種嚴謹的精神怎有流傳千古的曠世名作出現,其它的臨摹本就沒有那麼嚴謹了,畢竟是臨摹作品。
現今張擇端唯一的一卷落款真跡清明上河圖,全卷無一敗筆,現藏我館,林衡鑑藏,已發佈了多篇清明上河圖真偽之分的論文,請細細品味。
頂級鑑賞鑑定鑑藏大家 林衡敬啟
宣齋藝術館
是的。
為正義吶喊的人
像清明上河圖這麼大的畫卷,一筆畫錯了就要重畫,我覺得太誇張了點兒。像張擇端這樣人物山水都得心應手的畫家,慢說畫錯一筆,就是畫錯十筆百筆,肯定也不會去返工重畫,只要稍加改動定會產生起死生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
在此我突然想開了年輕時聽過的一段相聲,記不清是那二位大師演說的了。大概就講了這麼一個笑話:說有一位愛好舞文弄墨胡亂塗鴉的人,自薦要為好友畫扇面,好友答應了他。並問他畫什內容,他說畫一美女西施吧,好友說行,於是將扇子交給他。過了一段時間,好友打電話問他扇子畫好了沒有,他回說對不起,不慎把西施畫醜畫壞了,不如將美女西施改畫成大英雄張飛吧,朋友說行,那就畫張飛吧;過了幾天好友又打來電話討要扇子,這個人說張飛也沒改畫好,還可以改成柳樹;朋友無奈,答應柳樹就柳樹吧,反正夏天也過去啦。又過了幾天他主動給好友打電話,商議不如將扇子全塗成黑色好!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肯定比為朋友畫扇的人技高萬籌!
水磨山人
畫家心都特別細膩,著名畫家心就更加細膩了。留傳那麼多年的畫,不可能會出現這樣的錯誤。
世事文章
清明上河圖,本身來說,整體效果太強,太令人震撼。
達到了藝術的變化與統一。
那麼作者在創作這副畫的過程中,有沒有敗筆呢?
肯定有。但因為古人本身繪畫技藝高超,用心刻苦。即使有敗筆的地方,也足以超越我們現代人。
不像現代人藝術和金錢聯繫在一起,自然繪畫技藝就不會高超了。永遠也達不到巔峰狀態。
所以古人的畫還是價值很大。
清明上河圖,也是珍品中的珍品。
我們從畫中,可以看到當年張擇端創作這副畫的辛苦,艱辛,行雲流水的筆法,恢宏大氣的構圖,生活的觀察,再現當年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