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隋炀帝之前皇帝称“帝”,唐太宗后为什么称为“宗”?

Gmasm


这还不都是武则天给闹得嘛

“盖棺定论”这个东西,自古有之。从商代就已经有了。在商代的时候,老帝王去世后,新帝王都会建个庙来祭祀,但庙多了就容易不知道谁是谁了,于是,每个庙就都有了名字,这就是“庙号”。庙的名字能乱取吗?答案当然是不能,因此,有了一套严格的规定,比如,打天下的称“祖”,坐天下的称“宗”,第一个称“太”,继续打天下的称“世”等等。

到了周朝以后,这套制度被弃用了,而是完善了另一套盖棺定论的制度,那就是“谥法”制度。因为周公觉得,“庙号”不能完整的提现一个帝王的功过是非,但“谥号”却可以更准确的表达。于是,从周朝开始,采用国名+谥号+爵位的称呼。比如周武王,晋文公,蔡桓侯等等。

到了秦始皇这里,庙号和谥号的制度都被废了,因为秦始皇不允许任何人讨论皇帝的是是非非。所以,这两种制度,在秦朝出现了断档。

而到了汉朝的时候,两个制度又变了,变的以谥号为主,只有那些大功业,大政绩的皇帝才能配享庙号和单独建家庙祭祀。于是,才有了西汉历时210年,15个皇帝,只有四个皇帝有庙号(高祖,太宗(汉文帝),世宗(汉武帝),中宗(汉宣帝)),其他的即使曾经有过,也被废了,比如汉元宗(汉平帝)。东汉的情况也是如此。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天下一片混乱,同时混乱的还有庙号。当几天皇帝做几天王的都有庙号,而且还大肆追封自己的列祖列宗。这种混乱的局面一直持续到隋朝建立。在这一段混乱的时代,通常只用谥号来称呼帝王,而不用庙号了。因为,实在是太乱了。隋朝依旧是谥号和庙号共用的制度。

到了唐朝,武则天之前,也是沿用之前的两种制度,而武则天当了皇帝以后,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了,具体来说就是从武则天开始,谥号的字数不但以看得见的速度猛增,而且,用字越来越浮夸,越来越不靠谱了。谥号从盖棺定论的作用变成了给祖宗吹牛逼。这样一来,后世就再也没办法称呼谥号了,而只能称呼庙号了。自唐朝以后,庙号取代谥号,成了另类的盖棺定论。从唐朝以后,

不仅这些皇帝的谥号字数猛增,内容浮夸,包括那些古代圣贤,神话人物,宗教领袖等的封号的字数也在猛增。

基于这个原因,史学界对唐朝以前的皇帝都称谥号,而对唐朝以后的皇帝,比如这位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就是唐玄宗,从字数上来看,根本没有称呼谥号的可能,他们又不是外国人,也只能称呼庙号了。

到了明清两朝时,情况又有点不一样了。因为这两个朝代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个皇帝一生只用一个年号。因此,受民间曲艺迅速发展的影响,人们也用年号来代表皇帝,所以才有了明朝的洪武帝,永乐帝,正德皇帝,嘉靖帝,崇祯帝等等以及清朝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等称呼了。以至于很多人都只知道皇帝的年号,而忘了他的谥号和庙号了。比如这位谥号为“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的就是大清朝的爱新觉罗·玄烨,庙号清圣祖的康熙帝。

最后,无论是称呼谥号或者庙号,都是今人对古人,后世对前朝的称呼。在当朝的话,是要避讳的 ,否则就是“大不敬”。会掉脑袋的那种。


陌上云白


称为帝的,比如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隋文帝、隋炀帝等,是谥号。而称为祖或宗的,比如唐高祖、唐太宗、唐中宗、唐德宗、宋太祖、宋太宗、明太祖、明神宗等,是庙号。还有一种是年号,比如贞观、开元、洪武等。


那为什么隋炀帝之前皇帝多称“帝”,之后的皇帝多称“宗”呢?

因为称“帝”的,比如汉文帝、隋炀帝这是谥号。谥号在古代不仅皇帝可以拥有,其他的比如皇后、诸侯大臣等一些社会地位颇高的人都可以拥有。谥号是在他们去世后,朝廷对他们生前的功过是非进行评定,所给予的称号。也就是对他们生前进行盖棺定论,朝廷给予的称号。

谥号在秦朝以前已经有了,谥号的字数长短不定,有的一两个字,有的多达一二十个字。

在唐朝之前,谥号的评定使用非常严谨,特别是汉朝。本来在秦始皇时,因为他觉得谥号是臣议君、子议父,认为如此不妥,于是就不用谥号,而刘邦建立汉朝后,又开始使用谥号。那时谥号的使用非常严谨。


比如皇帝,是根据他生前的功过是非所评定的,该是褒谥就是褒谥,该是平谥就是平谥,该是贬谥就是贬谥。那时是通过谥号就可以看出他的功过是非和能力。

比如谥号中的文武明宣等,以汉朝为例,如汉文帝、汉武帝、汉明帝、汉宣帝,这些都褒谥美谥。

而谥号中的惠谥,就是平谥。意思就是没有大功也没有大过,是平庸的。而贬谥比如厉、灵、炀则是贬谥。

谥号的使用也是有规定的使用原则的,比如文谥意思就是有才能、道德博厚的品德。炀谥意思是好内远礼。厉谥是暴曼无亲、杀戮无辜。

但是到了隋朝之后,因为谥号是后来的新君对之前的皇帝进行评定,多数情况下都是子继父位,所以就对之前的皇帝所评定的谥号都是美谥褒谥,谥号出现了乱用滥用,如此就不能通过谥号看出其本人生前的功过。


所以从隋朝之后,为了方便看出功过是非,就多称为庙号,庙号也就取代了谥号成了盖棺定论的评定。故而隋炀帝之前多少称“帝”,之后多少称“祖”或“宗”。

当然庙号在隋朝之前就已经有了,在商朝的时候庙号就已经设立了。而周朝灭商后,周朝没有延用庙号,而是用的谥号,所以周朝的君王是有谥号,而不用庙号。而秦始皇因为觉得谥号、庙号都是臣议君、子议父,所以不仅没有使用谥号,也没有使用庙号。

直到汉朝的时候,才有开始使用庙号,唐朝之前的皇帝多是有谥号,但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只是从唐朝时,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在汉朝,不仅谥号的使用非常严谨,并且庙号的使用也非常严谨慎重,西汉皇帝都有谥号,但是对于庙号,不是有大功大德的皇帝,是不能拥有庙号的。


比如西汉皇帝中,只有四位皇帝是经过东汉刘秀确认后能拥有庙号的。他们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太宗汉文帝刘恒、世宗汉武帝刘彻、中宗汉宣帝刘询。就连文景之治中的汉景帝都没有庙号。东汉的皇帝中只有三人有庙号,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光武帝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

两汉其它的皇帝虽然也曾有过庙号。但因为功绩不够而取消了庙号。可见汉朝对庙号使用的慎重。

因为唐朝开始庙号取代了谥号的盖棺定论的作为,所以唐朝开始的皇帝都有了庙号,而相对于开国皇帝而言,有的称为高祖、有的称为太祖,比如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是因为创立基业的为太,功高的为高。还有世代祭祀的为世,中兴之君为中。同时对于称祖、称宗的规制,是根据“祖有功而宗有德。”


谥号有褒谥、平谥、贬谥,庙号同样也有褒贬的意思。比如建立基业是太祖、高祖,比如唐高祖、宋太祖。而发扬光大的是太宗,比如唐太宗、宋太宗。

而世祖、圣祖、成祖则是又打了一次天下,比如刘秀、康熙、朱棣。其它的仁宗、孝宗、睿宗则是代表仁爱孝顺。圣宗是中兴之主。哲宗、显宗是守成之主。

肃宗是想中兴却没有成功。宪宗、宣宗有功有过。宁宗懦弱。高宗是由盛到衰。

而玄宗、真宗、理宗则是喜欢玄虚。文宗文弱。武宗好武力。顺宗是过度之君。穆宗、光宗则是在位时间短又没有大的作为。熹宗昏庸。而哀宗、思宗则是悲哀的亡国之君。


中孚鉴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隋之前,皇帝多称“XX帝”,如隋炀帝、汉文帝、晋武帝等,而唐之后,皇帝多称“宗”,如唐太宗,宋仁宗、明英宗等。到了清朝,干脆连“宗”都少叫了,直接叫年号,如康熙、乾隆等。

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是中国庙号和谥号发展带来的影响。

隋之前,皇帝多称“XX帝”,其实叫的都是谥号,而叫“XX宗”的,大多叫的是庙号。


那什么是谥号,什么是庙号呢?

庙号始于殷代,是指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的名号。一般开国的帝王都称祖,其后称宗,不过也有例外,功业卓著的二代帝王也可能被称为祖,比如“明成祖”和康熙“清圣祖”。

谥号则比较普遍,除了皇帝,一般的王公大臣都可以有,比如古代文人死后能被谥为“文正”是无上的荣耀,范仲淹、司马光、曾国藩等,都得过这个谥号。


汉代皇帝谥号比较短,比如汉文帝谥号为“孝文”、汉武帝谥号是“孝武”,所以我们一般称他们为汉文帝和汉武帝。

所以,我们称的“XX帝”,就是在叫他们的谥号,而称“XX宗”的,就是在叫这个皇帝的庙号。那么为什么隋之前都叫谥号,唐之后都叫庙号呢?

这个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之前不是每个帝王都有庙号

如在汉代,被承认的有庙号的皇帝只有刘邦、文帝刘恒、武帝刘彻及宣帝刘询等几个人,像汉景帝都没有庙号。所以要叫庙号,难免有些会叫不上来。而谥号每个皇帝都有,所以叫谥号比较方便。

这里顺便一提,其实刘邦我们后世都称之为汉高祖,其实这是误读,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他的谥号是高,所以,正确的叫法应该是汉太祖或汉高帝,而叫他为汉高祖,这其实是《史记》上的误读,司马迁把刘邦的谥号和庙号一混,把太祖高皇帝简化成了高祖,就有了高祖这个称呼,后世也就随他错了。


而后世的王朝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所以叫庙号也就不会有人叫不上来了。

第二,唐代之后,谥号变长,称呼不方便

隋炀帝杨广及其之前,谥号都还是比较短,但是到了唐太宗李世民这里,谥号就开始变长了,开始李世民的谥号是文皇帝,后来是文武圣皇帝,再后来是文武大圣皇帝,最后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我们总不能叫李世民为唐文武大圣大广孝帝吧?所以后世一般只叫他庙号太宗,也就是唐太宗。


李世民之后皇帝的谥号都很长,像清太祖努尔哈赤,他的谥号是“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除了最强大脑,估计也没几个人记得住。

其实叫庙号一般也只到明朝,清朝皇帝一般也不叫他们庙号,而是叫年号。

这是因为,以前的皇帝经常变更年号,发生了什么大事就变一次年号。到了后来,年号逐渐稳定,明朝大多数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除了明英宗,因为他两次登基,


我不爱吃发面饼


古代皇帝一生之中其实是有很多称号的。
总结来看,有庙号、谥号、年号、尊号
如隋炀帝,其实是谥号,隋炀帝的谥号就是“炀”,因此才叫隋炀帝,比如隋文帝其实也是一个意思
如唐太宗,太宗其实是庙号,而自唐代以后,称呼皇帝多半都用庙号了。
中国历史上如果要追寻皇帝的一般叫法,也分为几个时期。
周以前,一般用干支发表示帝王称号,比如纣王就被称为帝辛。
周朝才建立考谥法,也就是对去世的前人用一个字来概括他们的生平,尤其是用在帝王身上。
比如周文王、周武王,这里的文、武都是谥号,谥号也并不一定用于帝王,而是一般后妃、臣子身上也用。
请记住,庙号是汉代以后才有的,汉以前只有谥号,而秦始皇曾经短暂的废除过谥号,他认为后人评价祖先功绩的行为非常的不礼貌,因此废掉。
汉代以后,庙号和谥号共用,但也有区别
每个帝王去世以后,都会有谥号,表示一个帝王的生命,但是庙号并不是谁都能有,比如贾谊在《过秦论》中层写这“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也就是说无论王朝帝王有多少个,一开始只能由七个人放在太庙中,这些人是有庙号的。
但这七个人并不是固定的,一旦后世子孙认定,此人功绩盖过祖先,想要把他加入进去,那就会将最前面或者是稍微功绩小一些的人移出去,自汉以来,有庙号的也有不少,但是被移出去的也有不少。
唐代以后,形成一种制度,那就是太庙仍然只放七个人,但大家谁都有庙号,但不一定牌位会放在太庙。
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清代以后。
所以能够看到其实在唐以前,帝王称呼习惯都用谥号,比如隋炀帝、隋文帝。
另外刘邦汉高祖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正确应该叫做汉高帝,庙号太祖,如果算庙号的话,应该是汉太祖。之所以用谥号,是因为庙号每个人都不一定有,所以形成较谥号的习惯。
唐以后,大家都有了庙号,也就无所谓了,如唐太宗、唐高宗都是按照庙号称呼的,而唐代帝王的谥号,就很复杂了,比如唐太宗谥号是文武圣皇帝,再比如唐高祖,庙号是高祖,而谥号是太武皇帝。
后来慢慢的帝王谥号也越来越复杂。
清代的时候,谥号多达20多个字,比如顺治皇帝,庙号世祖,谥号是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一口气可能都读不下来的那种。
所以清代我们习惯称呼皇帝,都用年号,因为自明代以后,帝王更换年号的次数就不多了,清代皇帝年号每人只有一个,表示起来方便。

漫步史书


其实从来都没有人说称呼隋炀帝之前的皇帝要称“帝”,而唐太宗之后的皇帝要称“宗”

。当然,事实上,今时今日,在中国多数人的确是习惯称呼隋炀帝之前的皇帝为“帝”,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晋惠帝,而习惯称呼唐太宗之后的皇帝为“宗”,如唐高宗、唐玄宗、宋太宗、宋仁宗、明仁宗、明武宗。



明确的说以上之所以会这么称呼,主要是习惯性的,也就是不成文的叫法,并不是一定要这么叫。而且汉文帝、汉景帝、隋炀帝等这些叫法也是缩略式的叫法,正确的叫法应该是汉孝文皇帝、汉孝景皇帝、隋炀皇帝(这个是唐朝给的,隋朝给的是隋明皇帝)。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今时今日,的确大多数人都是如以上这么叫的,就是唐之前,称皇帝多带“帝”,而唐之后称皇帝多带“宗”。



那为何会有这样的不成文的叫法呢?

在弄懂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要弄清楚隋炀皇帝、唐太宗这两种叫法有何区别。简单的说隋炀皇帝的“炀皇帝”是谥号,而唐太宗的“太宗”却是庙号。

那什么是谥号?庙号又是什么呢?

首先是“谥号”。谥号简单的说就是后人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所给予的一种价值评定,《太平御览》载:“谥者行之迹也,累积平生所行事善恶而定其名也”,就是后人会用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字来表示对死者一生的总结性评价,如隋炀帝的“炀”,《谥法》言:“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也就是说对于后人而言,隋炀帝就是一个薄情寡义、好大喜功的暴君。



“谥号”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等三种,如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等就为美谥;怀、悼、哀、闵、思、殇等就为平谥;厉、灵、炀等就为恶谥。

简单的说,“谥号”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生前的所作所为(对于皇帝而言,多不能达到这点,皇权至高无上,皇帝是天选之子,即使他再恶,除非是亡国皇帝,不然礼官只会给予美谥或平谥,不会给恶谥,即所谓“人臣之义,莫不欲褒称其君、掩恶扬善者也”);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三是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后由新帝宣布,而大臣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再是“庙号”。相对于“谥号”,庙号是皇帝专用的。最初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然后根据“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一般开国皇帝必称祖,其余后继之君多称宗。

两汉时期,对于庙号的给予十分谨慎,两汉数十位皇帝只有七位获得谥号,即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汉中宗刘询、汉世祖刘秀、汉显宗刘庄和汉肃宗刘炟。但自三国时期,庙号开始逐渐泛滥,到了五代十国,无论是中原王朝,还是割据政权的君主,无论是有功,还是无功,他们皆有庙号。



“庙号”同“谥号”一样,它也有褒贬之分,且每个庙号也都有特定的含义,如太祖、高祖是开国之君;世祖、圣祖、成祖是重新打了次天下之君;仁宗、孝宗、睿宗是仁爱孝顺之君;圣宗是中兴之君;哲宗、兴宗、成宗、显宗是守成之君;宁宗是懦弱之君;高宗由盛转衰之君。

在简单的介绍“庙号”、“谥号”之后。我们再来解释下为何唐之前称皇帝会用“谥号”,而之后称皇帝会用“庙号”。



这里我们先来看看唐之前皇帝的谥号与唐之后皇帝谥号的区别。首先唐之前的皇帝,如汉孝文皇帝,他的谥号是“孝文皇帝”、汉孝景皇帝,他的谥号是“孝景皇帝”,再是唐之后的皇帝,如唐玄宗,他的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宋仁宗,他的谥号是“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看到以上的区别,试问如果要称谥号的话,那唐之后皇帝的谥号有多少人能记得到?要知道,自唐之后,随着君主专制主义的加强,皇帝的谥号是越来越长,唐代皇帝谥号最五字或七字,宋代皇帝是十六字,明朝皇帝是十七字,清代皇帝则最多,多达二十四字。如此,试问就是这么多个字的谥号,谁能记得住,肯定是没有多少人吧。



由此,这也就很好理解,为何唐之后的皇帝多要称庙号了吧!因为,唐之后皇帝的谥号实在是太难记啦!如果要继续以“谥号”来称呼,这恐怕会让那些学习历史的学生变疯的。

同时,在明清时期,以目前我们的习惯来说,称呼明清皇帝多以年号来称呼,如嘉庆、嘉靖、康熙、永乐、乾隆等。而之所以此时会用年号来称呼,那是因为自元之后,皇帝一生就只有用一个年号,而不似之前的皇帝,一生有多个年号,如武则天,她一生就有12个年号,如天授、如意、长寿、延载、圣历、久视、大足、长安等。

总得说,当代称呼皇帝就是什么简单就称呼什么,哪个方便就称呼哪个,只要你自己认为这个好记,你就可以称呼这个。


澳古说历史


隋炀帝和唐太宗的称呼,一个是谥号,一个是庙号。在唐朝之前,对皇帝的称呼以谥号为主,唐朝及其以后的朝代,以庙号为主。说起这其中 庙号,当然要从谥号和庙号的区分说起。

谥号

皇帝的谥号,一般认为是从周朝开始的。前任皇帝死后,继任皇帝要和大臣一起,用一两个字来评价前任皇帝,对他的人生做一个总结性的概括,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上谥,如文、武、景、宣、庄、明等;

平谥,如惠、质、冲、平等;

下谥,如炀、厉、幽、灵、桓、荒等。

每个王朝的开国之君,为了感恩祖上,一般会追封自己的祖父、父亲或其他亲人为皇帝,给他一个皇帝的名号。

什么样的皇帝会被给予“文”的谥号呢?《谥法解》里有明确答案: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

历史上有名的文帝,如汉文帝刘恒、魏文帝曹丕,晋文帝司马昭(追封),宋文帝刘义隆、北周文帝宇文泰、隋文帝杨坚;

什么样的皇帝会被给予“武”的谥号呢?《谥法解》里有明确答案:

威强敌德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历史上有名的武帝,如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追封)、晋武帝司马炎、宋武帝刘裕、梁武帝萧衍、陈武帝陈霸先、北周武帝宇文邕;

这里只列举“文”和“武”,其它谥号就不列举了。相信大家也都看明白了吧,某某帝是以谥号称呼皇帝。

谥号叫得得好好的,但是在唐朝出现了转折,问题出在武则天身上。李世民死后,他儿子李治给他上的谥号的文皇帝,也就是唐文帝。不过武则天上台后,硬生生把李世民的谥号改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从唐朝再往后,一直到清朝,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李隆基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赵匡胤谥号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朱棣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爱新觉罗·玄烨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很显然再用谥号称呼皇帝,不仅拗口,而且费劲。那么要换一种称呼了,如对于李世民,我们最常听到的称呼是唐太宗,也就是李世民的庙号。下面就来说说皇帝的庙号。

庙号

一般认为庙号是从商朝开始的,皇帝为了纪念先王或先帝,会为先祖立庙祭祀,以示不忘先祖的恩德。既然是供奉太庙,自然要给先帝取个庙号。这就是庙号的由来。

庙号总体上分为两类,“祖”或“宗”。后人给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来确定是庙号是“祖”还是“宗”。相信大家也都看明白了吧,某某祖和某某宗是以庙号称呼皇帝。

在唐朝之前,虽然每个皇帝都有谥号,但不一定有庙号。因为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资格供奉太庙,自然有些皇帝就没有他们的庙号了。如汉朝24个皇帝,获得庙号的皇帝只有7个。

汉高帝刘邦,庙号太祖;汉文帝刘恒,庙号太宗;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汉宣帝刘询,庙号中宗;汉光武帝刘秀,庙号世祖;汉明帝刘庄,庙号显宗;汉章帝刘刘炟,庙号肃宗。

这里特别插一句,刘邦的谥号和庙号问题,虽然我们通常称他为汉高祖,但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应该叫他汉高帝或汉太祖。司马迁写《史记》上,并没有弄清楚谥号和庙号,刘邦是太祖高皇帝,被司马迁写成了汉高祖,后人也就将错就错,没有改这个称呼。

常见的庙号有高祖、太祖、世祖、太宗、宣宗、世宗、仁宗、孝宗、神宗等等。

从唐朝开始,庙号开始泛滥,基本上每个皇帝都会供奉太庙,所以每个皇帝也都有庙号。短暂当过皇帝或亡国之君除外。

一般来说,只有开国皇帝才会叫“祖”,往后的皇帝叫“宗”。不过也有例外,如曹魏开国皇帝曹丕,庙号世祖;他儿子曹睿,庙号烈祖;元朝(大蒙古国)开国皇帝铁木真,庙号太祖;正式建立元朝的忽必烈,庙号世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庙号太祖,他儿子朱棣,庙号成祖;清朝(后金时期)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庙号太祖;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庙号世祖;他儿子爱新觉罗·玄烨,庙号圣祖。

这里再插一句,朱棣的庙号问题,他死后,本来庙号一直是明太宗。过了一百年后,到了明世宗朝时,因为大礼仪事件,朱棣的庙号从明太宗改成了明成祖。

而且,庙号是皇帝死后,后人给他定的。不过也有皇帝玩刺激,还健在的时候,自己给自己定庙号,如魏明帝曹睿,他很喜欢“烈”这个庙号,于是下诏自己死后,庙号为烈祖。

如果我没记错,曹睿应该是历史上唯一一个生前就知道自己庙号的皇帝。当时群臣议论纷纷,都觉得曹睿荒唐,哪有皇帝给自己定庙号的事情?这事也成为曹睿的笑柄。

结语

隋炀帝之前皇帝称“帝”,因为隋朝及其以前的朝代,对皇帝的谥号只有一两个字,叫起来非常方便,如汉武帝、汉光武帝、魏文帝、晋武帝、梁武帝。而从唐朝开始,因为武则天改变了谥号只有一两个字的惯例,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动辄十几个字甚至几十个字,再以谥号称呼皇帝,很不方便,只能换一个称呼,就是庙号,即某某祖或者某某宗,如唐太宗、宋太祖、宋太宗、明太祖。

所以从某某帝到某某宗(祖),就是谥号向庙号的过度,主要原因是叫起来方便,为了方便后人对皇帝的称呼。


袁卫宇


習慣而已,最好改叫名喇。蘇東坡叫了幾百年,現都被‘蘇軾’了。還有陶潛(陶淵朙)。

但叫名時注意,商周秦三代,男用氏,女用姓。叫,周發,殷湯,趙正。若叫,姬發,好湯,嬴政,則係將其女性化了。(夏代待考)


goggletan


隋唐是一个分界点,唐之前的皇帝我们一般称呼其为某帝,这是谥号称呼,而唐太宗及往后的某宗则是庙号称呼法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谥号和庙号的区别

谥号

指古代帝王(一些王公大臣帝后也有)死后,由朝廷或者后人按其生前所做所为给予褒贬评价的称号。它始于周朝,秦始皇时废除不用,汉朝重新使用。谥号的选定要依据谥法,谥法始于西周经过历代修补、至宋明苏询奉诏将前人刘熙、沈约等人编修的谥书,经过考订编成《谥法》一书,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从。该法共168谥311条,按其益号的性质可分为三类:一是颂扬的,如神圣贤德明、文武等:二是批评的如灵、厉、丑,炀,戾、慧,梁等,三是同情的,如悼,伤、哀,怀,幽,殇,愍等。《溢法》中对每种谥号都有明确规定,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之才;“贤”表示“仁义合道”之君;“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杀戮无辜”;“表示“愍”表示“”在国遭忧”等。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由于谥号具有“褒贬死者,劝勉生者”的作用,故选用谥号时一般要根据统治者的需要去议定,所以就有一些名不副实的谥号 ,如汉献帝刘协乃东汉亡国之君死后却被曹魏谥以表示聪明睿智的“献”字。帝王的谥号基本上是一个字,偶你的也有二三个字的特别是汉代以后,用两个字的较多,如汉朝的孝文帝、孝武帝等等。谥号一般皇帝都有。

庙号

皇帝在其谥号前面还有庙号。所谓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里立室不祀时追尊的名号。庙号始于商代,周朝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所以周朝君主有谥号而无庙号,秦朝废除,汉代重新使用。在古代,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最初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祖甲)、中兴者曰“中”(中宗太戊,一说祖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

帝王把祭祀祖先的宗庙叫太庙。按照周制在京师官门左侧置太庙。一般每庙一主:唐夏五庙,商、周七庙。汉代的京师和各郡国都要立庙,总数达176所之多。魏晋以后的庙制由每庙一主变为一庙多室到唐代定为一庙九室。 明清除一唐九室外 ,还要另立祧庙,以奉祀远祖。皇帝驾崩后,升拊太庙,册立名号,便是庙号。从汉代开始,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位之君称为太宗,世宗等。汉景帝即位时,丞相申屠嘉等人奏日:“功莫大干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高皇帝庙,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孝文皇帝庙,宜为帝者太宗之庙。”汉代对于追尊庙号一事是极为慎重的,因此不少皇帝都没有庙号。西汉刘邦的庙号为太祖高皇帝、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以上四位,皆经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重新确认。东汉有庙号的也只有三人:世祖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

此后的朝代并不是那么认真,特别是从唐朝以后,基本上都是什么宗帝了。如唐玄宗唐武宗宋仁宗、宋徽宗、明光宗明思宗、清世宗、清德宗等等,可谓无帝不宗。

庙号一般都放在谥号前面,同谥号一起构成去世帝王的全称。如汉武帝刘彻的全号是“世宗孝武皇帝”其中世宗是庙号,孝武是谥号。而隋炀帝只有谥号炀而没有庙号。

尊号,年号

从唐朝开始皇帝还有了尊号又称徽号,尊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既有生前上尊号的,也有死后上的。此外对皇帝的称呼还有年号等。

由于后世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不便后世人的称呼,因而唐以前的去世皇帝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如汉武帝,隋炀帝等。从唐朝开始,对皇帝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等而明清时又大多以年号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柘4011


为什么称呼唐朝之前的皇帝都是某某帝,而到了唐朝之后称呼皇帝就变成了某某宗了?下面来说说。

了解一些古代的称呼。

谥号:古代上至皇帝下到大臣,他们死后朝廷会根据他们身前的得失给予一个称号来评价,这就是谥号。为了这个谥号,还编写了专门的谥法来“对号入座”,比如“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等等。谥号是每个皇帝都有的。

庙号:从汉朝开始,在谥号前面还会加一个庙号。开创王朝者一般庙号为太祖、高祖、世祖,之后的皇帝就是太宗、世宗等等这些。

尊号:到了唐朝之后,又有了上尊号的习惯,像是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一般是生前就有的,但是有些到了死后还被上尊号。

年号:古代的纪年可不是今天的公元某某年,而是会想两个有吉祥寓意或者其他内涵的字来作为纪年的名称,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元朔、太初之类的。用元朔这个年号的第一年就是元朔元年,然后就是元朔二年以此类推直至改元结束。


对古代皇帝的称呼

正因为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而对帝王直呼其名更是犯讳,但后世总得称呼帝王,于是就先用谥号来称呼居多,比如汉文帝、汉武帝之类。但是到了唐朝有死后上尊号的行为,这也算是一种谥号,这些尊号多褒扬之意且字数颇长,再来用这个称呼是很麻烦的。汉朝搞庙号的时候,并不是每个皇帝皆有,只有少数皇帝才有,但是到了之后就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了,于是就改用庙号来称呼,所以有了唐太宗、唐玄宗这些称呼等等。

到了明朝之后,皇帝在位都不再改年号,一生就只用一个年号,比如明太祖只有洪武一个年号,明世宗只有嘉靖一个年号。这时候有些人称呼这些皇帝又不用庙号而用年号来称呼了。当然还是有很多人称呼嘉靖皇帝为明世宗,算是两种称呼并行,清朝的皇帝也是这种情况。



须知在礼制化之后,古人在称呼上面的门道是很讲究的。不像我们如今这样都是直呼其名。古人对同辈之间都只能称呼其字,只有长辈对晚辈才能直呼其名。而且古代对称呼帝王是有避讳的,不能直接像我们今天一样直接叫李世民,所以就有了谥号、庙号、年号来称呼这些皇帝的行为。


淡看天上月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皇帝有四种称呼,两种是死后追认两种是生前使用。庙号和谥号是皇帝死后嗣位的皇帝和大臣对大行皇帝的一生总结评价,属于对皇帝一生的的盖棺定论。

尊号又叫徽号是对当政皇帝功绩的一种肯定,是群臣为了尊崇皇帝、皇后、皇太后在帝号之上所加的美誉。主要用于对外交往礼仪祭祀等场合,还有一种是对先王宗庙的追尊。

年号是用来皇帝继位后用来纪年的名号,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一般臣属政权必须用宗主国的年号谓之奉正朔,改换年号谓之改元。

1.庙号最早起源于商代,周代重谥法而轻庙号所以没有沿用庙号。到秦代始皇帝把谥号废除,到汉代时恢复了庙号和谥号。皇帝死后被供奉于家庙,只有有开创之功的皇帝才会被国家太庙供奉祭祀。按照礼制天子七庙只能供奉七位先祖,只有对国家有大功的皇帝才有资格进入太庙。殷制,七庙。《商书》云:“七世之庙,可以观德。”《王制》云“天子七庙。”

(清朝太庙)

祖有功而宗有德,一般只有开国之君或者开疆扩土开创新局面的皇帝才有资格称祖,守成之君开创盛世之治的皇帝才有资格称宗。

帝太戊赞伊陟于庙,言弗臣,伊陟让,作原命。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史记·殷本纪)

两汉只有七位皇帝有资格入主太庙追尊庙号,《汉书·王莽传》记载:汉氏祖宗有七,以礼立庙于定安国。这七位皇帝分别是汉太祖高皇帝、太宗孝文皇帝、世宗孝武皇帝、中宗孝宣皇帝、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显宗孝明皇帝、肃宗孝章皇帝。

只有这几位有特殊贡献的皇帝才有庙号,其他的皇帝都没有庙号(有几位短暂的有过庙号后被取消)。自三国以后庙号开始泛滥成灾,五胡十六国几乎每个政权皇帝都称祖。到唐朝时候每个皇帝都有了自己的庙号,由于原来用来称呼区别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所以自唐朝以后一般都用庙号称呼皇帝。如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等等。

2.由于唐代以前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所以一般后世称呼皇帝都用谥号。比如汉武帝、魏明帝、晋武帝、宋文帝、隋炀帝等。谥号开始一般都是一两个字来概括皇帝一生的功过善恶,汉代以孝治天下每个皇帝都有一个孝字然后是正式的谥号。汉文帝谥号孝文皇帝,慈惠爱民曰文汉武帝谥号孝武皇帝,威彊敌德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谥号有表扬型的美谥、同情型的平谥、批评型的恶谥三类。

美谥有文、武、庄、宣、明、睿、景、成、康等。比如汉文帝、汉宣帝、光武帝、宋文帝(南朝刘宋)、隋文帝等。

平谥有怀、愍、殇、哀、悼、思等。比如楚怀王、汉殇帝、晋愍帝等。

恶谥有炀、厉、幽、灵等。比如隋炀帝、周幽王、汉灵帝、周厉王等。

本来谥号就是一两个字,谥号对帝王的评价也相对客观。但是自唐朝以后皇帝多是美谥,而且谥号字数也越来越多。除极个别情况外帝王基本上不再有恶谥,可以说隋炀帝是最后一个被上恶谥的皇帝。谥号字数越来越多难以像汉朝一样用谥号称呼区别皇帝,所以自唐朝以后皇帝多用庙号称呼。

(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像)

到明清两朝皇帝谥号字数到达顶峰,一般高达十几二十几个字的美好字眼。比如明成祖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由于文字太长一般称呼这些皇帝时,庙号谥号连用时取最后一个字。比如称呼朱棣成祖文皇帝、康熙皇帝为圣祖仁皇帝。

3.尊号是皇帝生前所加的用于表彰自己功勋尊崇自己地位的称号。皇后皇太后所加有时称徽号,尊号起源何时不详。自秦汉以后有确切记载,盛行于唐朝直至清朝灭亡。比如张良为项羽上尊号西楚霸王。

(商汤)以告令师,作汤誓。於是汤曰“吾甚武”,号曰武王。——《史记·殷本纪》这可能是最早记载的尊号。

自武则天开始皇帝上尊号成为常例,(688年)五月,皇太后(武则天)加尊号曰

圣母神皇。(690年)乙酉 ,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证圣元年春一月,上加尊号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秋九月,亲祀南郊,加尊号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神龙元年,戊申,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唐玄宗时更是先后六次上尊号,从唐玄宗以后尊号愈用愈滥。

(武则天像)

明清两朝皇帝以前朝尊号过滥,有尊号的皇帝多名不副实荒淫怠政。故而多不不为自己上尊号,明清皇帝以孝治天下多为皇太后上尊号。比如慈禧太后尊号全称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

4.年号是帝制时代为方便纪年的一种皇帝称号,最早的年号是汉武帝的建元年号。汉武帝以后每个皇帝都要有一个或者数个年号,遇到特殊的大事情或者上天警示祥瑞就要改元即变更来年年号。汉武帝狩猎捕获一只独角兽因此定年号元狩,几年后又在山西出土了一只三足宝鼎因此改元元鼎。

年号一般是两个字居多,也有四个字的如武则天在位年号万岁通天、天册万岁等。年号最长的是西夏的李元昊的天授礼法延祚和李秉常的天赐礼盛国庆。使用时间最长的是清圣祖玄烨的康熙年号,一共使用了61年。使用时间最短的是金末帝完颜承麟的盛昌年号,一共使用了不到一个时辰。

改用年号最多的是武周的武则天,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作为女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不得不频繁的制造出天降祥瑞的事件,并且每次出现所谓天示都要改元。武则天在位十五年改元十七次,平均不到一年一个。

(清太祖努尔哈赤像)

  • 到明清两朝基本上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只有以太上皇复辟的明英宗和改国号金为清的清太宗皇太极有两个年号。明英宗朱祁镇有两个年号正统和天顺,皇太极有天聪和崇德两个年号。清朝的同治皇帝本来定年号琪祥,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打到顾命八大臣改元同治,取两宫皇太后临朝同治之义。

中国的帝王称呼夏商时期用朝代名加国王名或者国王谥号,如夏启商王武丁商纣王等。自周代以后至隋朝统一用朝代名加谥号来称呼帝王,如周平王周襄王汉武帝隋文帝等。只有秦朝特殊秦王嬴政统一天下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所以废止了谥号。所以秦代皇帝是用始皇帝二世这样称呼的,所以说秦代的情况比较特殊。

(秦始皇像)

自唐朝以后谥号字数越加越多庙号也开始每个皇帝都有,所以自唐朝到元朝统一用朝代加庙号来称呼皇帝。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等。明清两朝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所以明朝是朝代加庙号逐渐向朝代加年号过度。前期是混用后期基本上是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比如开始习惯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武宗朱厚照后来的嘉靖皇帝万历皇帝。清朝基本上都是以年号来称呼皇帝,比如顺治帝康熙帝乾隆帝道光帝光绪帝等。

(康熙皇帝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