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并不是个俗人,为何她会嫌弃善良的刘姥姥?

娟花儿


妙玉和刘姥姥的恩怨情仇,只因刘姥姥揭开了妙玉心中的伤疤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大观园宴请她,贾家上下本就拿她当一件乐事,争相捉弄她。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到了栊翠庵后,妙玉竟然表现出比贾家还苛刻的态度,将对刘姥姥的厌恶之情赤裸裸表现出来,刘姥姥碰过的杯子宁可砸了也不要,还要抬水洗栊翠庵的地。那么妙玉和刘姥姥有什么深仇大恨,值得如此作为?妙玉和刘姥姥当然不认识,但因为刘姥姥,妙玉被赤裸裸的羞辱一番,还因此被揭开了最不愿被人道的伤疤。


妙玉是贾家下帖子请来的。很多人奇怪,妙玉为什么非要执着于贾家下帖子请,那一张名片一般的东西那么重要么?殊不知,那一张帖子就是妙玉的脸面。有帖子存在,妙玉是贾家恭敬邀请的座上宾。没有帖子,妙玉就成了不折不扣吃白食被豢养的“刘姥姥”。所以妙玉执着于一张“帖子”并非不可理解。她越高傲,越需要名正言顺的身份。可刘姥姥来,让她从座上宾变成了门下走狗,彻底扯下了妙玉的遮羞布,她如何能不讨厌刘姥姥!

贾母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接了进去。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道:知道,这是老君眉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回道:是旧年涓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笑道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

贾母带刘姥姥来栊翠庵,这一段看似平常,实则有好几个点不得不说。


第一,贾母不请自来,宣誓大观园一切都是贾家的。妙玉的性子所有人都清楚,贾母根本不理她想来就来。妙玉还不得不接待。

第二,贾母直接吩咐妙玉,拿好茶,一点不客气。泡好茶,端上去,又说不吃六安茶,还问什么水…这些话当着众人面一句接一句,不啻对妙玉的羞辱。妙玉哪里还是个方外人士,根本就是贾母身边的大丫头。如果不在贾家,妙玉何用如此“低三下四”?

第三,贾母一来,妙玉“忙接了进去”,“笑往里让”,“忙去烹茶”,“笑道:知道,这是老君眉”,“回道”……这哪里是那个孤僻不好相处的妙玉。如此委曲求全,还不是因为寄人篱下?原本贾家人关起门来折腾也罢了。可当着刘姥姥的面,妙玉就仿佛被扒光衣服一样从里到外被看个清楚。人不怕被上位者羞辱,却一定不想被不如自己的人看到自己的丑。妙玉被刘姥姥看光自己的“丑”,怎么不讨厌刘姥姥。


第四,贾母喝茶也罢了。刘姥姥接过贾母的茶也喝了。喝也罢了,还说:“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刘姥姥暴殄天物妙玉可以忍,但真把她当成煮茶丫头妙玉忍不了!刘姥姥的话不啻当面羞辱妙玉!

第五,妙玉对刘姥姥的敌视最主要的还是刘姥姥的出现拉低了贾家这些寄人篱下者的地位。妙玉也好、薛宝钗也好,林黛玉也好,他们都与刘姥姥不同。刘姥姥虽然不像史湘云一样纯粹做客,却可以拿了钱拍拍屁股走人。但妙玉、薛宝钗和林黛玉的难言之隐是她们不能走,也无处可去。她最后为什么拉二人喝体己茶?皆因三人都因刘姥姥物伤其类。而且,妙玉很不厚道的分别指出了薛宝钗不敢走的原因是来贾家占便宜的,茶具“(分瓜)瓟斝”,明确点出分瓜占便宜的意思!而“杏犀䀉”也指出林黛玉除了与贾宝玉心有灵犀,什么都没有,最后注定劳燕分飞。

所以,这三杯体己茶充满了苦涩,并不好喝,您觉得呢?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君笺雅侃红楼


即使不是俗人,也难免会厌烦刘姥姥一下。妙玉不是坏人,但也不是慈善家,而且她从未为五斗米折过腰,不知道劳动人民的艰辛,她内心深处可能觉得刘姥姥有点过了。还有,她有洁癖,生理心理都有点过分的洁净,她容不得刘姥姥用过的东西还留在自己身边,这很正常。举个例子,我爸爸小时候是奶妈喂大的,奶妈是农村人,后来我爸工作了成家了,奶妈家的人时不时会来我家,我父母每次都是热情接待,年幼的我也从没因为他们是农村人而看不起他们。但是,他们用过的茶具碗筷,我虽然没扔,(当然了也不可能扔了,我们家也不富裕,哪能随便扔东西呢!)但就是好几天不想用,其实人家也不脏,可我就是有这么个心理!但是妈妈的闺蜜,那些时髦的美女阿姨来吃饭用过的东西,我就没有这种想法!所以,不用纠结妙玉为啥这样做,要是刘姥姥求求她,她很可能也会心软,也会帮助刘姥姥,但是,她未必需要刘姥姥感恩戴德,这就是她不俗的地方!


gjygjyanan


出家未必真勘破,真正佛陀在民间。妙玉能诗,妙玉懂茶,妙玉伴梅,妙玉高雅,但妙玉也只是一个二十左右的避世的世家贵女。她的出身限制了她的境界。



不要以为她出家了就是超凡脱俗,她读经参禅就一定懂得众生平等,她的出家是因为身体病弱,又不是思想升华,看透世情,何必要以真正出家人的众生平等的标准要求她!事实上,她骨子里的高傲,矫情,并没有随着她的出家就消失殆尽,相反,阶级的烙印却是深深的刻在了她的灵魂深处。



比如,她明明愿意入住栊翠庵,却需要王夫人的一张帖子,实在是一种维护自尊的矫情,她因宝玉嫌弃自己的绿玉斗是个俗器,妙玉马上反唇相讽"贾府未必找到这样俗器”,这样争高下,比俗雅,在意言语之争,实在是放不下面子的要强,黛玉因说错煮茶的水,也被她嘲讽为是个俗人,实在是炫耀自己的雅。那么高贵的妙玉嫌弃卑微刘姥姥,也是情理之中!因为她从来不曾真正的出家!她的心还在凡尘!



妙玉的所有表现,都在在昭示妙玉不过是一个不僧不道,不尴不尬的可怜女儿家罢了。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对她要求过多。


萍风竹雨123


妙玉不但是出身高贵,气质高雅品格高洁的女孩,而且也是极聪明且又性格极其高傲的冷艳美人。她厌烦世俗之物,也厌烦世俗之人,是万人不入她目。

而她的思想与为人处事的态度又十分简单直接,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而刘姥姥是一村姑,与妙玉高贵的出身相差悬殊,妙玉怎么会把刘姥姥放在眼里呢?再有,妙玉也只是嫌刘姥姥脏而已,以妙玉的出身,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没什么奇怪的。

而作者把妙玉描述的如此性情孤傲又不入世俗且又十分洁癖的女孩,不为世俗所容而出家人,实则是告诉我们读者,真正认识一个人不是一定看外在的表现。外表孤傲,冷漠,不合群的人,不一定就是内心无情的人。而相反表面热心善于人情世故的人,也不一定就是真诚善良的人。就象.书中其他的出家人,他们到是世俗之人,但背后又都干些什么勾当?所以要真正认清一个人不要只看他外在的表现,还要认清出他的本性。

而妙玉这样的令人讨厌的人,却能入“十二金钗”可见妙玉应该是具有高尚品性的人。她应该不但做出了常人不能做的“义”举,而且是做了常人不能理解的自我牺牲。所以,作者才说妙玉是“金玉质”

“金玉质”三个字是说她的品格。又说她是“无暇美玉”可见作者对妙玉如此高的评价。

而《红楼梦》这部书,只要是有美好品性的人,作者都会符与他们很好的名字。而妙玉这是多么好的名字。比贾宝玉的名字都好,可见作者对她的赞美与歌颂!


彩霞满天949


妙玉是一个出家人,应该知道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扫地不伤蝼蚁命,留取飞蛾纱罩灯”。

刘姥姥只在栊翠庵喝了贾母剩下的半盏茶,妙玉就说要把那只杯子扔掉。“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

贾母说贾府的下人“生了一颗富贵心,两只势利眼”,何尝是贾府下人,连出家人也不能免俗。妙玉也是如此。

贾母等太太,奶奶,少爷,小姐都是有身份的人,刘姥姥不过是一个乡下老妪。

妙玉对贾母、宝玉等人的态度,与对刘姥姥的态度截然不同。

贾母与众人到拢翠庵时,妙玉“忙接了进去”。

贾母说要吃一杯茶,妙玉忙去烹了茶来。而且

妙玉亲自拣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

妙玉对贾母是礼貌周到,投其所好,没摆她孤傲的架子。

妙玉接着又单独和宝钗,黛玉,还有一个不请自来的宝玉喝体己茶,并且要把自己平时喝茶的绿玉斗给宝玉喝茶。如果不是宝玉机灵的婉拒,妙玉的绿玉斗上就留下了怡红公子唇印。

妙玉不嫌弃臭男人宝玉,也不嫌弃贾府其他人,其他人喝茶的杯子都留着,唯独要扔刘姥姥喝过的杯子,唯独嫌弃刘姥姥。当宝玉说把成窑盅给那贫婆子时,妙玉说,“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妙玉的言行只说明一个问题,妙玉嫌弃刘姥姥。

有人说妙玉出身高贵,不懂刘姥姥的苦,所以嫌弃她。

出身高贵不是借口,贾母出身也高贵,她也没嫌弃刘姥姥。妙玉既然已经出家,就不应该有世俗的门第和贫富观念。从妙玉对刘姥姥的态度,我们可以推测出,妙玉之所以没有修炼出结果,是因为六根不净。

妙玉嫌弃刘姥姥贫穷。

刘姥姥家境贫寒,喝茶应该用粗瓷大碗,没有妙玉那些价值连城的茶杯。

妙玉在宝玉面前卖弄她的高档茶具,无非要证明,我不是穷人,我当年的身家,你们贾府比不了。别看我是一个尼姑,可是我有我的骄傲,万人不入我的眼。

妙玉有洁癖,嫌弃刘姥姥不干净。

刘姥姥喝过的茶杯,妙玉嫌脏要扔掉。刘姥姥站过的地,妙玉同样嫌脏,大家走后,宝玉命小厮抬水到笼翠庵大门外,妙玉要用水洗地。

妙玉嫌弃刘姥姥没见识,没品味。

妙玉讲究品茶,她说:“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驴了”。

刘姥姥成天劳作,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需要大量补充水分,喝茶是大碗喝,她没有时间小口细品,所以刘姥姥养成了大口喝茶的习惯,因此当贾母让她喝茶时,她“一口吃尽”。在妙玉看来让刘姥姥喝茶,无异于饮牛饮驴,白白糟蹋了我的好茶叶,糟蹋了我这旧年蠲的雨水。

傲娇的妙玉通过嫌弃刘姥姥的言行,来证明自己的特立独行。然而事与愿违,妙玉的到头来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润杨的红楼笔记



红楼梦里的妙玉和刘姥姥,一个是“才华馥比仙,气质美如兰”,一个是乡下的积年老寡妇,两人“碰撞”出火花,在第四十一回,因为姥姥用了那成窑的茶杯喝茶,她就要婆子扔掉“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

乍一看,以为妙玉有洁癖,但她给宝玉喝茶的是自己日用的绿玉斗,贾母与其它人用过的杯子,亦未见她嘱咐下人扔掉,可知妙玉扔杯子与洁癖无关,且在贾母与众人到拢翠庵时,妙玉的反应是“忙接了进去”。

贾母说要喝茶,她也是忙去烹茶,并投其所好,端出来的是“老君眉”,所以细观这一回,可知妙玉并非表面那般孤傲清高,不食人间烟火,她同样是个世俗中人。既然都是世俗之人,妙玉何以会嫌弃刘姥姥?她不过喝了几口茶,妙玉竟然连价值连城的杯子都不要了?想来无非是以下几点:

一、妙玉的身世

暂且回到第十七回,那是作者通过林之孝家的口,让妙玉第一次间接登场。

“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

林之孝家的话,透露了四点:一是妙玉祖上是读书仕宦之家,妙玉在家应是位小姐;二是妙玉和黛玉一样,体弱多病,不得已才出家,带发修行;三是妙玉父母已亡故,没有根基;四是妙玉有文化,还长得好看,用四个字形容就是“才貌双全”。

正因其没有根基,无大来头,故王夫人不等林之孝家的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 而妙玉此前已回过林之孝家的“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虽后文未再交代妙玉怎的还是到了贾府,但通过文本还是能推测出,贾府下的帖子是管用的,妙玉打脸自己,终究是去了贾府寄居。


然妙玉虽与黛玉一样,都是寄人篱下,可黛玉是贾母宠爱的外孙女,又有宝玉的时刻关怀,尚称得上半个主子,而妙玉和刘姥姥一样,进大观园,不过是为的生计,且贾府又多的是“一颗富贵心”的人,因此红玉在凤姐问她要不要跟着自己时,不就很现实地说道“愿不愿意,我们也不敢说,只是跟着奶奶,我们也学些眉高眼低,出入上下,大小的事也见识见识。”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妙玉的处境就不无尴尬,甚至会产生几分自卑的心理,但有文化的人,多的是“死鸭子嘴硬”,并还要用七八分孤傲和不羁包裹自己,如李白,余光中曾写诗说他:“酒入豪肠,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看起来十分的豪放洒脱,李白自己也曾发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游山玩水之余,还豪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但事实并非如此,翻开历史,便能看到他不断为仕途奔波,拜谒权贵的影子,且一旦有机会被权贵赏识,我们的这位李大哥就要“仰天大笑出门去”了,妙玉又何尝不是口是心非呢?

嘴上说着不去侯门公府,身体却很诚实,并还能知道贾府上层人士的喜好,而前文已述,刘姥姥是为生计才来的贾府,妙玉看到她难免会想到自身处境——尴尬的处境,所以面对刘姥姥,她难以生出“惺惺相惜”的心理,而宝玉等人又认为她清高孤傲,她便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个形象维持下去,扔掉姥姥用过的杯子,等于是在宝玉、黛玉、宝钗面前宣告“我妙玉和她不是一类人,我就是我,是孤傲的烟火”,可俗话说,晒什么就是缺什么,不知彼时在场的黛玉等人会作何感想。


二、刘姥姥的品味

不得不说,在某种程度上,乡下人和城里人的品味会有差距,没进过大观园的刘姥姥看什么都觉得新鲜。

吃点心时,众人不过是挑自己喜欢的吃一两口,姥姥是每样都吃,又同是品茶,贾母是“吃了半盏 ”,刘姥姥却是“一口吃尽”。古代喝茶杯子小,半盏也只是一小口,姥姥“一口吃尽”,倒像喝酒,不自知已经出了洋相,还耿直地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

难怪贾母等人都忍不住笑出了声,人家妙玉给贾母烹的是旧年蠲的雨水啊,给黛玉喝的还是梅花雪,这么有品位,到你刘姥姥口中却变味了,怕是当场听到姥姥这番点评的妙玉,在心中给了她一万个鄙视,“真是乡巴佬,糟蹋了我这旧年蠲的雨水了”。

因此,难免要打心底嫌弃姥姥,于是连带着姥姥用过的杯子也嫌弃,所以吩咐婆子扔掉,并声明“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

三、妙玉自身阅历

妙玉是官宦小姐,没吃过什么苦,不懂底层人民的艰辛,面对刘姥姥这样一个乡下来的穷婆子,她不屑,何况姥姥的到来,还会让她想到自身处境,姥姥就更不得她欢心了。

加上骨子里的一点高傲,一点城里人凌驾于乡下人的优越感作祟,也注定刘姥姥会遭她嫌弃。

我想,如果妙玉也经历过刘姥姥所经历的,到那时,她才会真正懂得俯仰人前的心酸,并心生理解和同情吧。


少读红楼


妙玉从没嫌弃邢岫烟、嬷嬷、道婆、丫鬟等,当然也不可能嫌弃刘姥姥。宝黛钗三人在栊翠庵品茶时,妙玉命道婆别收了那个成窖的茶杯,让搁到外头去。宝玉认为妙玉嫌脏不要了,那只不过是宝玉的想法。

每次读到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就想起几个问题。

1)王夫人、薛姨妈、刘姥姥当时都在场,薛姨妈在好多场合差不多与贾母平起平坐。可是,妙玉只给贾母使用成窑的茶杯,怎么不给薛姨妈、王夫人弄两个更象样一点的茶杯呢?

2)薛姨妈、王夫人、刘姥姥等都是喝六安茶,可贾母到了栊翠庵为何非要喝老君眉不可?贾母在潇湘馆等其他地方,为什么没出现过对茶叶挑剔的情况呢?

3)妙玉安排人用官窑脱胎填白盖碗给众人倒了茶,当然,少不了给板儿倒上一杯,也少不了给刘姥姥倒上一杯。妙玉带着黛钗二人去后,刘姥姥完全有可能还动过别的官窑脱填白盖碗,妙玉为什么就没扔一个呢?

本人认为,妙玉并不是嫌弃刘姥姥,妙玉的行为是针对史太君。妙理由如下:

史太君的原型是孝庄文皇太后,妙玉的原型是苏麻喇姑。孝庄文皇太后驾崩之后,年已76岁的苏麻喇姑一心向佛为皇家祈愿至去世。青灯古佛人将老、僧不僧俗不俗,正是苏麻喇姑晚年生活的写照。

妙玉(苏麻喇姑)半僧半俗在栊翠庵时,绝不可能与史太君(孝庄文皇太后)见上面。所以,已驾崩的史太君就只喝老君眉(老君没;老君埋)了。妙玉(苏麻喇姑)给史太君(孝庄文皇太后)用过的成窑杯子,就相当于给死人祭茶的茶具,妙玉便让道婆搁在外头了。

作者将妙玉写成洁癖,是因妙玉的原型苏麻喇姑常年不洗澡,每年只是除夕夜用少量的水洗一洗。作品要传世,作者不可能写妙玉常年不洗澡,就只好以妙玉洁癖突出原型人物的特征。

《红楼梦》创作的方式相当特殊。作品先写史太君(秦可卿)的葬礼,再写史太君生前的事。史太君死时的宝珠,史太君生时的鸳鸯,实与妙玉是同一人,原型就是苏麻喇姑。

妙玉拿出的有个古董茶杯上有一行小字: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作者写这个宋代的古董茶杯,有两个意图:一是提示妙玉的高贵身份,属皇室之人;二是当心研究者因史太君进栊翠庵品茶之事而误读史太君和妙玉的原型。实则借“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几个小字提示:作品写史太君、宝黛钗等到栊翠庵品茶,实际上不可能存在,不能当成史实。史湘云(史相云;实相云)没参加栊翠庵品茶才,也正是这个原因。(宋元丰五年四月苏东坡不可能出现在秘府。)

史太君等众人从栊翠庵出来之后,作者又写史太君生前的事,湘云和鸳鸯才露了脸,作品又是另一番景象。

妙玉(苏麻喇姑)两次正面出场。妙玉第一次正面出场是栊翠庵品茶时,孝庄文皇太后已驾崩,苏麻喇姑已一心向佛,所以,妙玉旁边侍候的人是道婆。妙玉第二次正面出场是黛湘中秋节联诗时,那个时候,黛玉的原型董鄂妃还活在世上,妙玉的原型苏麻喇姑也还不是半僧半俗之人。所以,妙玉才跑去掺和黛玉、湘云联诗的事。当时,妙玉身边侍候的人,还不是道婆,而是嬷嬷和丫鬟。


夜舞风花雪夜


妙玉是个小姑娘她和刘姥姥讲的话交流不上,因为存在代沟,小姑娘么?很多知识道理只是从书上看来的,而小孩子家家也不可能理解贫困老百姓的心酸,另外刘姥姥的形象的确不太美好,妙玉自然会对刘姥姥产长嫌弃感。


而贾母不同、贾母从进门当贾府媳妇开始,已经会操持贾府事务,又多年是贾府的当家女主人,对社会生活、对人际关系、对大家族事务皆了然于胸,她能与高层的人和谐也能相处低层次的人相融。

人都喜欢看颜值高的人,所以除了才能、性格、人品之外,拥有一幅好看的皮囊,也是一张在社交中很容易获得别人好感的通行证。


人的容貌虽然不能改变,但可以改善自己的脾气,一个长期脾气好,心地善良的人,在中年以后,能转变自己颜容,在自己身上散发出安祥和谐的磁场与魅力,使周围的人不由自主想去接近他(她)、保护他(她)!


武夷山独行侠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这是作者给她的判词,也是她最终的命运。古代女子,谁能掌握自己的命呢?她本是和黛玉一样清高的女孩……说到这,总结曹雪芹给他喜欢的,他认为水一样的女儿起名都带“玉”字,黛玉是“极品”玉“绿玉”,妙玉“终陷淖泥中”。但从“妙玉”的名可知作者认为她十分高洁。

世俗的女孩子无论对谁都应付得体,像黛玉,妙玉这样心口如一的女孩儿喜乐都写在脸上,不会藏着腋着。刘姥姥是个贫穷的乡下老婆婆,但刘姥姥却非常会来事,见啥人说啥话,你看她凭一张嘴把贾府当家人贾母,王夫人,凤姐哄得哈哈哈😄大笑,临走获赠的东西那可以从此做一财主。但刘姥姥不忘恩,这是后话。


这样的人,独惹黛玉是、妙玉厌恶,黛玉说她是“母蝗虫”。她喝水的杯子妙玉就要扔……贾府里有资格“高洁”的只有黛玉、妙玉这样的贵族女儿。
刘姥姥在黛玉、妙玉的眼里,那就是个俗人。并不是“穷”的缘故。为了“银子谗上媚下让黛玉妙玉看不起。当然穷人这样做有情可原。


美丽畅想2


妙玉在本书中是一个妙处生花的人物,介于一方面她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出家人,但有一个孤傲的习性,看不惯趋炎附势的刘姥姥,还有一个倾慕与宝玉的少女,这个也是曹老用心良苦。一方面作者想表达妙玉出事不惊,面对大户人家,自己孤身一人寄人篱下,但并无黛玉般顾影自怜,而且多出一份桀骜不驯的真性情。

一方面表达妙玉虽孤傲也免不了参与俗世的纷扰,倾慕宝玉又不知如何表达,又碍于自己出家人的身份,只能芳心暗许,但惜春早已看穿一切,闭口不提。这也算说得通为什么惜春与妙玉交往过深,最后家境败落惜春出家而不是选择出嫁帮家族解决困境。

妙玉可见是作者最爱之人,前几十回保护的很好只有两次出场,但她是金陵十二钗中排名第六的人物,这不得不让我们对这个人物重新定位剖析。家道中落后无奈受辱意外却是作者没有想到的。

如果妙玉不贪恋红尘俗世,那她与刘姥姥就是两个精神世界的人,可惜,妙玉也无法拜托红尘俗世的纷扰,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出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