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並不是個俗人,為何她會嫌棄善良的劉姥姥?

娟花兒


妙玉和劉姥姥的恩怨情仇,只因劉姥姥揭開了妙玉心中的傷疤

劉姥姥二進榮國府,賈母大觀園宴請她,賈家上下本就拿她當一件樂事,爭相捉弄她。可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到了櫳翠庵後,妙玉竟然表現出比賈家還苛刻的態度,將對劉姥姥的厭惡之情赤裸裸表現出來,劉姥姥碰過的杯子寧可砸了也不要,還要抬水洗櫳翠庵的地。那麼妙玉和劉姥姥有什麼深仇大恨,值得如此作為?妙玉和劉姥姥當然不認識,但因為劉姥姥,妙玉被赤裸裸的羞辱一番,還因此被揭開了最不願被人道的傷疤。


妙玉是賈家下帖子請來的。很多人奇怪,妙玉為什麼非要執著於賈家下帖子請,那一張名片一般的東西那麼重要麼?殊不知,那一張帖子就是妙玉的臉面。有帖子存在,妙玉是賈家恭敬邀請的座上賓。沒有帖子,妙玉就成了不折不扣吃白食被豢養的“劉姥姥”。所以妙玉執著於一張“帖子”並非不可理解。她越高傲,越需要名正言順的身份。可劉姥姥來,讓她從座上賓變成了門下走狗,徹底扯下了妙玉的遮羞布,她如何能不討厭劉姥姥!

賈母又帶了劉姥姥至櫳翠庵來。妙玉接了進去。妙玉笑往裡讓,賈母道:我們這裡坐坐,把你的好茶拿來,我們吃一杯就去了。妙玉聽了,忙去烹了茶來。賈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道:知道,這是老君眉母接了,又問是什麼水。妙玉回道:是舊年涓的雨水。賈母便吃了半盞,笑道遞與劉姥姥說:你嚐嚐這個茶。劉姥姥便一口吃盡,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濃些更好了。賈母眾人都笑起來。

賈母帶劉姥姥來櫳翠庵,這一段看似平常,實則有好幾個點不得不說。


第一,賈母不請自來,宣誓大觀園一切都是賈家的。妙玉的性子所有人都清楚,賈母根本不理她想來就來。妙玉還不得不接待。

第二,賈母直接吩咐妙玉,拿好茶,一點不客氣。泡好茶,端上去,又說不吃六安茶,還問什麼水…這些話當著眾人面一句接一句,不啻對妙玉的羞辱。妙玉哪裡還是個方外人士,根本就是賈母身邊的大丫頭。如果不在賈家,妙玉何用如此“低三下四”?

第三,賈母一來,妙玉“忙接了進去”,“笑往裡讓”,“忙去烹茶”,“笑道:知道,這是老君眉”,“回道”……這哪裡是那個孤僻不好相處的妙玉。如此委曲求全,還不是因為寄人籬下?原本賈家人關起門來折騰也罷了。可當著劉姥姥的面,妙玉就彷彿被扒光衣服一樣從裡到外被看個清楚。人不怕被上位者羞辱,卻一定不想被不如自己的人看到自己的醜。妙玉被劉姥姥看光自己的“醜”,怎麼不討厭劉姥姥。


第四,賈母喝茶也罷了。劉姥姥接過賈母的茶也喝了。喝也罷了,還說:“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濃些更好了”。劉姥姥暴殄天物妙玉可以忍,但真把她當成煮茶丫頭妙玉忍不了!劉姥姥的話不啻當面羞辱妙玉!

第五,妙玉對劉姥姥的敵視最主要的還是劉姥姥的出現拉低了賈家這些寄人籬下者的地位。妙玉也好、薛寶釵也好,林黛玉也好,他們都與劉姥姥不同。劉姥姥雖然不像史湘雲一樣純粹做客,卻可以拿了錢拍拍屁股走人。但妙玉、薛寶釵和林黛玉的難言之隱是她們不能走,也無處可去。她最後為什麼拉二人喝體己茶?皆因三人都因劉姥姥物傷其類。而且,妙玉很不厚道的分別指出了薛寶釵不敢走的原因是來賈家佔便宜的,茶具“(分瓜)瓟斝”,明確點出分瓜佔便宜的意思!而“杏犀䀉”也指出林黛玉除了與賈寶玉心有靈犀,什麼都沒有,最後註定勞燕分飛。

所以,這三杯體己茶充滿了苦澀,並不好喝,您覺得呢?

歡迎關注:君箋雅侃紅樓,每天為您帶來更多紅樓故事!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80回本

【石頭記】周汝昌校訂批點本80回本

【紅樓夢】通行本120回本

【清·孫溫繪全本《紅樓夢》】


君箋雅侃紅樓


即使不是俗人,也難免會厭煩劉姥姥一下。妙玉不是壞人,但也不是慈善家,而且她從未為五斗米折過腰,不知道勞動人民的艱辛,她內心深處可能覺得劉姥姥有點過了。還有,她有潔癖,生理心理都有點過分的潔淨,她容不得劉姥姥用過的東西還留在自己身邊,這很正常。舉個例子,我爸爸小時候是奶媽喂大的,奶媽是農村人,後來我爸工作了成家了,奶媽家的人時不時會來我家,我父母每次都是熱情接待,年幼的我也從沒因為他們是農村人而看不起他們。但是,他們用過的茶具碗筷,我雖然沒扔,(當然了也不可能扔了,我們家也不富裕,哪能隨便扔東西呢!)但就是好幾天不想用,其實人家也不髒,可我就是有這麼個心理!但是媽媽的閨蜜,那些時髦的美女阿姨來吃飯用過的東西,我就沒有這種想法!所以,不用糾結妙玉為啥這樣做,要是劉姥姥求求她,她很可能也會心軟,也會幫助劉姥姥,但是,她未必需要劉姥姥感恩戴德,這就是她不俗的地方!


gjygjyanan


出家未必真勘破,真正佛陀在民間。妙玉能詩,妙玉懂茶,妙玉伴梅,妙玉高雅,但妙玉也只是一個二十左右的避世的世家貴女。她的出身限制了她的境界。



不要以為她出家了就是超凡脫俗,她讀經參禪就一定懂得眾生平等,她的出家是因為身體病弱,又不是思想昇華,看透世情,何必要以真正出家人的眾生平等的標準要求她!事實上,她骨子裡的高傲,矯情,並沒有隨著她的出家就消失殆盡,相反,階級的烙印卻是深深的刻在了她的靈魂深處。



比如,她明明願意入住櫳翠庵,卻需要王夫人的一張帖子,實在是一種維護自尊的矯情,她因寶玉嫌棄自己的綠玉斗是個俗器,妙玉馬上反唇相諷"賈府未必找到這樣俗器”,這樣爭高下,比俗雅,在意言語之爭,實在是放不下面子的要強,黛玉因說錯煮茶的水,也被她嘲諷為是個俗人,實在是炫耀自己的雅。那麼高貴的妙玉嫌棄卑微劉姥姥,也是情理之中!因為她從來不曾真正的出家!她的心還在凡塵!



妙玉的所有表現,都在在昭示妙玉不過是一個不僧不道,不尷不尬的可憐女兒家罷了。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對她要求過多。


萍風竹雨123


妙玉不但是出身高貴,氣質高雅品格高潔的女孩,而且也是極聰明且又性格極其高傲的冷豔美人。她厭煩世俗之物,也厭煩世俗之人,是萬人不入她目。

而她的思想與為人處事的態度又十分簡單直接,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而劉姥姥是一村姑,與妙玉高貴的出身相差懸殊,妙玉怎麼會把劉姥姥放在眼裡呢?再有,妙玉也只是嫌劉姥姥髒而已,以妙玉的出身,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沒什麼奇怪的。

而作者把妙玉描述的如此性情孤傲又不入世俗且又十分潔癖的女孩,不為世俗所容而出家人,實則是告訴我們讀者,真正認識一個人不是一定看外在的表現。外表孤傲,冷漠,不合群的人,不一定就是內心無情的人。而相反表面熱心善於人情世故的人,也不一定就是真誠善良的人。就象.書中其他的出家人,他們到是世俗之人,但背後又都幹些什麼勾當?所以要真正認清一個人不要只看他外在的表現,還要認清出他的本性。

而妙玉這樣的令人討厭的人,卻能入“十二金釵”可見妙玉應該是具有高尚品性的人。她應該不但做出了常人不能做的“義”舉,而且是做了常人不能理解的自我犧牲。所以,作者才說妙玉是“金玉質”

“金玉質”三個字是說她的品格。又說她是“無暇美玉”可見作者對妙玉如此高的評價。

而《紅樓夢》這部書,只要是有美好品性的人,作者都會符與他們很好的名字。而妙玉這是多麼好的名字。比賈寶玉的名字都好,可見作者對她的讚美與歌頌!


彩霞滿天949


妙玉是一個出家人,應該知道眾生平等,慈悲為懷,“掃地不傷螻蟻命,留取飛蛾紗罩燈”。

劉姥姥只在櫳翠庵喝了賈母剩下的半盞茶,妙玉就說要把那隻杯子扔掉。“寶玉會意,知為劉姥姥吃了,他嫌髒不要了”。

賈母說賈府的下人“生了一顆富貴心,兩隻勢利眼”,何嘗是賈府下人,連出家人也不能免俗。妙玉也是如此。

賈母等太太,奶奶,少爺,小姐都是有身份的人,劉姥姥不過是一個鄉下老嫗。

妙玉對賈母、寶玉等人的態度,與對劉姥姥的態度截然不同。

賈母與眾人到攏翠庵時,妙玉“忙接了進去”。

賈母說要吃一杯茶,妙玉忙去烹了茶來。而且

妙玉親自揀了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的小茶盤,裡面放一個成窯五彩泥金小蓋鍾,捧與賈母。賈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說:“知道。這是老君眉。”賈母接了,又問是什麼水。妙玉笑回“是舊年蠲的雨水。”

妙玉對賈母是禮貌周到,投其所好,沒擺她孤傲的架子。

妙玉接著又單獨和寶釵,黛玉,還有一個不請自來的寶玉喝體己茶,並且要把自己平時喝茶的綠玉斗給寶玉喝茶。如果不是寶玉機靈的婉拒,妙玉的綠玉斗上就留下了怡紅公子唇印。

妙玉不嫌棄臭男人寶玉,也不嫌棄賈府其他人,其他人喝茶的杯子都留著,唯獨要扔劉姥姥喝過的杯子,唯獨嫌棄劉姥姥。當寶玉說把成窯盅給那貧婆子時,妙玉說,“幸而那杯子是我沒吃過的,若我使過,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給他。”妙玉的言行只說明一個問題,妙玉嫌棄劉姥姥。

有人說妙玉出身高貴,不懂劉姥姥的苦,所以嫌棄她。

出身高貴不是藉口,賈母出身也高貴,她也沒嫌棄劉姥姥。妙玉既然已經出家,就不應該有世俗的門第和貧富觀念。從妙玉對劉姥姥的態度,我們可以推測出,妙玉之所以沒有修煉出結果,是因為六根不淨。

妙玉嫌棄劉姥姥貧窮。

劉姥姥家境貧寒,喝茶應該用粗瓷大碗,沒有妙玉那些價值連城的茶杯。

妙玉在寶玉面前賣弄她的高檔茶具,無非要證明,我不是窮人,我當年的身家,你們賈府比不了。別看我是一個尼姑,可是我有我的驕傲,萬人不入我的眼。

妙玉有潔癖,嫌棄劉姥姥不乾淨。

劉姥姥喝過的茶杯,妙玉嫌髒要扔掉。劉姥姥站過的地,妙玉同樣嫌髒,大家走後,寶玉命小廝抬水到籠翠庵大門外,妙玉要用水洗地。

妙玉嫌棄劉姥姥沒見識,沒品味。

妙玉講究品茶,她說:“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驢了”。

劉姥姥成天勞作,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需要大量補充水分,喝茶是大碗喝,她沒有時間小口細品,所以劉姥姥養成了大口喝茶的習慣,因此當賈母讓她喝茶時,她“一口吃盡”。在妙玉看來讓劉姥姥喝茶,無異於飲牛飲驢,白白糟蹋了我的好茶葉,糟蹋了我這舊年蠲的雨水。

傲嬌的妙玉通過嫌棄劉姥姥的言行,來證明自己的特立獨行。然而事與願違,妙玉的到頭來是“風塵骯髒違心願”。


潤楊的紅樓筆記



紅樓夢裡的妙玉和劉姥姥,一個是“才華馥比仙,氣質美如蘭”,一個是鄉下的積年老寡婦,兩人“碰撞”出火花,在第四十一回,因為姥姥用了那成窯的茶杯喝茶,她就要婆子扔掉“寶玉會意,知為劉姥姥吃了,他嫌髒不要了”。

乍一看,以為妙玉有潔癖,但她給寶玉喝茶的是自己日用的綠玉斗,賈母與其它人用過的杯子,亦未見她囑咐下人扔掉,可知妙玉扔杯子與潔癖無關,且在賈母與眾人到攏翠庵時,妙玉的反應是“忙接了進去”。

賈母說要喝茶,她也是忙去烹茶,並投其所好,端出來的是“老君眉”,所以細觀這一回,可知妙玉並非表面那般孤傲清高,不食人間煙火,她同樣是個世俗中人。既然都是世俗之人,妙玉何以會嫌棄劉姥姥?她不過喝了幾口茶,妙玉竟然連價值連城的杯子都不要了?想來無非是以下幾點:

一、妙玉的身世

暫且回到第十七回,那是作者通過林之孝家的口,讓妙玉第一次間接登場。

“外有一個帶髮修行的,本是蘇州人氏,祖上也是讀書仕宦之家。因生了這位姑娘自小多病,買了許多替身兒皆不中用,到底這位姑娘親自入了空門,方才好了,所以帶髮修行,今年才十八歲,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邊只有兩個老嬤嬤、一個小丫頭伏侍。文墨也極通,經文也不用學了,模樣兒又極好。”

林之孝家的話,透露了四點:一是妙玉祖上是讀書仕宦之家,妙玉在家應是位小姐;二是妙玉和黛玉一樣,體弱多病,不得已才出家,帶髮修行;三是妙玉父母已亡故,沒有根基;四是妙玉有文化,還長得好看,用四個字形容就是“才貌雙全”。

正因其沒有根基,無大來頭,故王夫人不等林之孝家的回完,便說:“既這樣,我們何不接了他來。” 而妙玉此前已回過林之孝家的“侯門公府,必以貴勢壓人,我再不去的。”雖後文未再交代妙玉怎的還是到了賈府,但通過文本還是能推測出,賈府下的帖子是管用的,妙玉打臉自己,終究是去了賈府寄居。


然妙玉雖與黛玉一樣,都是寄人籬下,可黛玉是賈母寵愛的外孫女,又有寶玉的時刻關懷,尚稱得上半個主子,而妙玉和劉姥姥一樣,進大觀園,不過是為的生計,且賈府又多的是“一顆富貴心”的人,因此紅玉在鳳姐問她要不要跟著自己時,不就很現實地說道“願不願意,我們也不敢說,只是跟著奶奶,我們也學些眉高眼低,出入上下,大小的事也見識見識。”

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妙玉的處境就不無尷尬,甚至會產生幾分自卑的心理,但有文化的人,多的是“死鴨子嘴硬”,並還要用七八分孤傲和不羈包裹自己,如李白,余光中曾寫詩說他:“酒入豪腸,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看起來十分的豪放灑脫,李白自己也曾發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遊山玩水之餘,還豪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但事實並非如此,翻開歷史,便能看到他不斷為仕途奔波,拜謁權貴的影子,且一旦有機會被權貴賞識,我們的這位李大哥就要“仰天大笑出門去”了,妙玉又何嘗不是口是心非呢?

嘴上說著不去侯門公府,身體卻很誠實,並還能知道賈府上層人士的喜好,而前文已述,劉姥姥是為生計才來的賈府,妙玉看到她難免會想到自身處境——尷尬的處境,所以面對劉姥姥,她難以生出“惺惺相惜”的心理,而寶玉等人又認為她清高孤傲,她便無論如何也要把這個形象維持下去,扔掉姥姥用過的杯子,等於是在寶玉、黛玉、寶釵面前宣告“我妙玉和她不是一類人,我就是我,是孤傲的煙火”,可俗話說,曬什麼就是缺什麼,不知彼時在場的黛玉等人會作何感想。


二、劉姥姥的品味

不得不說,在某種程度上,鄉下人和城裡人的品味會有差距,沒進過大觀園的劉姥姥看什麼都覺得新鮮。

吃點心時,眾人不過是挑自己喜歡的吃一兩口,姥姥是每樣都吃,又同是品茶,賈母是“吃了半盞 ”,劉姥姥卻是“一口吃盡”。古代喝茶杯子小,半盞也只是一小口,姥姥“一口吃盡”,倒像喝酒,不自知已經出了洋相,還耿直地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濃些更好了。”

難怪賈母等人都忍不住笑出了聲,人家妙玉給賈母烹的是舊年蠲的雨水啊,給黛玉喝的還是梅花雪,這麼有品位,到你劉姥姥口中卻變味了,怕是當場聽到姥姥這番點評的妙玉,在心中給了她一萬個鄙視,“真是鄉巴佬,糟蹋了我這舊年蠲的雨水了”。

因此,難免要打心底嫌棄姥姥,於是連帶著姥姥用過的杯子也嫌棄,所以吩咐婆子扔掉,並聲明“幸而那杯子是我沒吃過的,若我使過,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給他。”

三、妙玉自身閱歷

妙玉是官宦小姐,沒吃過什麼苦,不懂底層人民的艱辛,面對劉姥姥這樣一個鄉下來的窮婆子,她不屑,何況姥姥的到來,還會讓她想到自身處境,姥姥就更不得她歡心了。

加上骨子裡的一點高傲,一點城裡人凌駕於鄉下人的優越感作祟,也註定劉姥姥會遭她嫌棄。

我想,如果妙玉也經歷過劉姥姥所經歷的,到那時,她才會真正懂得俯仰人前的心酸,並心生理解和同情吧。


少讀紅樓


妙玉從沒嫌棄邢岫煙、嬤嬤、道婆、丫鬟等,當然也不可能嫌棄劉姥姥。寶黛釵三人在櫳翠庵品茶時,妙玉命道婆別收了那個成窖的茶杯,讓擱到外頭去。寶玉認為妙玉嫌髒不要了,那隻不過是寶玉的想法。

每次讀到櫳翠庵茶品梅花雪,就想起幾個問題。

1)王夫人、薛姨媽、劉姥姥當時都在場,薛姨媽在好多場合差不多與賈母平起平坐。可是,妙玉只給賈母使用成窯的茶杯,怎麼不給薛姨媽、王夫人弄兩個更象樣一點的茶杯呢?

2)薛姨媽、王夫人、劉姥姥等都是喝六安茶,可賈母到了櫳翠庵為何非要喝老君眉不可?賈母在瀟湘館等其他地方,為什麼沒出現過對茶葉挑剔的情況呢?

3)妙玉安排人用官窯脫胎填白蓋碗給眾人倒了茶,當然,少不了給板兒倒上一杯,也少不了給劉姥姥倒上一杯。妙玉帶著黛釵二人去後,劉姥姥完全有可能還動過別的官窯脫填白蓋碗,妙玉為什麼就沒扔一個呢?

本人認為,妙玉並不是嫌棄劉姥姥,妙玉的行為是針對史太君。妙理由如下:

史太君的原型是孝莊文皇太后,妙玉的原型是蘇麻喇姑。孝莊文皇太后駕崩之後,年已76歲的蘇麻喇姑一心向佛為皇家祈願至去世。青燈古佛人將老、僧不僧俗不俗,正是蘇麻喇姑晚年生活的寫照。

妙玉(蘇麻喇姑)半僧半俗在櫳翠庵時,絕不可能與史太君(孝莊文皇太后)見上面。所以,已駕崩的史太君就只喝老君眉(老君沒;老君埋)了。妙玉(蘇麻喇姑)給史太君(孝莊文皇太后)用過的成窯杯子,就相當於給死人祭茶的茶具,妙玉便讓道婆擱在外頭了。

作者將妙玉寫成潔癖,是因妙玉的原型蘇麻喇姑常年不洗澡,每年只是除夕夜用少量的水洗一洗。作品要傳世,作者不可能寫妙玉常年不洗澡,就只好以妙玉潔癖突出原型人物的特徵。

《紅樓夢》創作的方式相當特殊。作品先寫史太君(秦可卿)的葬禮,再寫史太君生前的事。史太君死時的寶珠,史太君生時的鴛鴦,實與妙玉是同一人,原型就是蘇麻喇姑。

妙玉拿出的有個古董茶杯上有一行小字:宋元豐五年四月眉山蘇軾見於秘府。作者寫這個宋代的古董茶杯,有兩個意圖:一是提示妙玉的高貴身份,屬皇室之人;二是當心研究者因史太君進櫳翠庵品茶之事而誤讀史太君和妙玉的原型。實則借“宋元豐五年四月眉山蘇軾見於秘府”幾個小字提示:作品寫史太君、寶黛釵等到櫳翠庵品茶,實際上不可能存在,不能當成史實。史湘雲(史相雲;實相雲)沒參加櫳翠庵品茶才,也正是這個原因。(宋元豐五年四月蘇東坡不可能出現在秘府。)

史太君等眾人從櫳翠庵出來之後,作者又寫史太君生前的事,湘雲和鴛鴦才露了臉,作品又是另一番景象。

妙玉(蘇麻喇姑)兩次正面出場。妙玉第一次正面出場是櫳翠庵品茶時,孝莊文皇太后已駕崩,蘇麻喇姑已一心向佛,所以,妙玉旁邊侍候的人是道婆。妙玉第二次正面出場是黛湘中秋節聯詩時,那個時候,黛玉的原型董鄂妃還活在世上,妙玉的原型蘇麻喇姑也還不是半僧半俗之人。所以,妙玉才跑去摻和黛玉、湘雲聯詩的事。當時,妙玉身邊侍候的人,還不是道婆,而是嬤嬤和丫鬟。


夜舞風花雪夜


妙玉是個小姑娘她和劉姥姥講的話交流不上,因為存在代溝,小姑娘麼?很多知識道理只是從書上看來的,而小孩子家家也不可能理解貧困老百姓的心酸,另外劉姥姥的形象的確不太美好,妙玉自然會對劉姥姥產長嫌棄感。


而賈母不同、賈母從進門當賈府媳婦開始,已經會操持賈府事務,又多年是賈府的當家女主人,對社會生活、對人際關係、對大家族事務皆瞭然於胸,她能與高層的人和諧也能相處低層次的人相融。

人都喜歡看顏值高的人,所以除了才能、性格、人品之外,擁有一幅好看的皮囊,也是一張在社交中很容易獲得別人好感的通行證。


人的容貌雖然不能改變,但可以改善自己的脾氣,一個長期脾氣好,心地善良的人,在中年以後,能轉變自己顏容,在自己身上散發出安祥和諧的磁場與魅力,使周圍的人不由自主想去接近他(她)、保護他(她)!


武夷山獨行俠



“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這是作者給她的判詞,也是她最終的命運。古代女子,誰能掌握自己的命呢?她本是和黛玉一樣清高的女孩……說到這,總結曹雪芹給他喜歡的,他認為水一樣的女兒起名都帶“玉”字,黛玉是“極品”玉“綠玉”,妙玉“終陷淖泥中”。但從“妙玉”的名可知作者認為她十分高潔。

世俗的女孩子無論對誰都應付得體,像黛玉,妙玉這樣心口如一的女孩兒喜樂都寫在臉上,不會藏著腋著。劉姥姥是個貧窮的鄉下老婆婆,但劉姥姥卻非常會來事,見啥人說啥話,你看她憑一張嘴把賈府當家人賈母,王夫人,鳳姐哄得哈哈哈😄大笑,臨走獲贈的東西那可以從此做一財主。但劉姥姥不忘恩,這是後話。


這樣的人,獨惹黛玉是、妙玉厭惡,黛玉說她是“母蝗蟲”。她喝水的杯子妙玉就要扔……賈府裡有資格“高潔”的只有黛玉、妙玉這樣的貴族女兒。
劉姥姥在黛玉、妙玉的眼裡,那就是個俗人。並不是“窮”的緣故。為了“銀子讒上媚下讓黛玉妙玉看不起。當然窮人這樣做有情可原。


美麗暢想2


妙玉在本書中是一個妙處生花的人物,介於一方面她是一個帶髮修行的出家人,但有一個孤傲的習性,看不慣趨炎附勢的劉姥姥,還有一個傾慕與寶玉的少女,這個也是曹老用心良苦。一方面作者想表達妙玉出事不驚,面對大戶人家,自己孤身一人寄人籬下,但並無黛玉般顧影自憐,而且多出一份桀驁不馴的真性情。

一方面表達妙玉雖孤傲也免不了參與俗世的紛擾,傾慕寶玉又不知如何表達,又礙於自己出家人的身份,只能芳心暗許,但惜春早已看穿一切,閉口不提。這也算說得通為什麼惜春與妙玉交往過深,最後家境敗落惜春出家而不是選擇出嫁幫家族解決困境。

妙玉可見是作者最愛之人,前幾十回保護的很好只有兩次出場,但她是金陵十二釵中排名第六的人物,這不得不讓我們對這個人物重新定位剖析。家道中落後無奈受辱意外卻是作者沒有想到的。

如果妙玉不貪戀紅塵俗世,那她與劉姥姥就是兩個精神世界的人,可惜,妙玉也無法拜託紅塵俗世的紛擾,算不上是一個合格的出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