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了解明朝“铁弦画像破朱棣”吗?这个计谋究竟高在何处?

亮郎才不尽


前言:朱棣,大明王朝的第三任皇帝,他的继位不是靠顺位或者禅位而来,而是借由“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起兵夺得。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为燕王戍守燕京之地,其人军事素养配得上“燕王善战”之名。在朱允炆下旨削藩之后,朱棣由北往南开始了夺位之路,在这过程中并没有那么顺利,比如耿炳文,盛庸,铁铉等,特别是铁铉用计阻断朱棣连续胜利步伐,于是便有“铁铉画像破朱棣”的故事,其实需要纠正的是他用不是画像,而是朱元璋的牌位,为什么能起到这样的效果?那不得不说朱棣其人。

铁铉其人

铁铉,邓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调都督府断事。尝谳疑狱,立白。太祖喜,字之曰“鼎石”。建文初,为山东参政。

在《明史·铁铉传》中,铁铉的履历还是比较简单的,简单的说就是文人一个,从朱元璋中期到建文帝初,其仕途发展趋于上升态势,从朱元璋赐予“鼎石”两字可见铁铉才能不俗,真正让他大放异彩的是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当时他的工作是铉督饷无乏。就是负责粮草的督办,奈何朱棣的攻势正盛,与朱棣对战的是李景隆,接连丢失河北与山东等地,次年四月朱棣已经兵临济南城下,铁铉火速驰援济南城,可是实际的问题是济南城很难守住朱棣的大军,该怎么守城?

他首先做的是以计焚其攻具,其次诈降。这样做的效果是朱棣差点交代在了济南城,在朱棣脱险后便开始了猛攻,但是朱棣却只能发火却什么也做不了,因为在他下令猛攻之时,铁铉挂出了朱元璋的牌位,意思就是:朱棣你想强行攻下济南城,恐怕就得连你自己父亲的牌位一起毁了;如果放弃济南城,你父亲的牌位自然会安然无恙,这就是铁铉给朱棣出的选择题,很显然铁铉赌赢了,朱棣选择了退兵。

挂朱元璋牌位为什么能达到效果?

铉令守陴骂,燕王大怒,乃以驳击城。垂破,铉书高皇帝神牌悬城上,燕兵不敢击。

这是《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中记载铁铉所采用的计策,为什么要使用这一招?其实就出在三个字驳击城上面,什么意思呢?就是朱棣恼羞成怒,准备吧济南城用炮火攻下,铁铉能做的自然是守城,而让朱棣打消火力攻城的办法就只能挂他老爹的牌位了,不得不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挂出朱元璋的牌位后朱棣就退兵了?其实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心理博弈,想看看朱棣为了皇位,对他老爹朱元璋是否是真敬畏,会不会为了胜利连自己的亲爹牌位都敢轰炸掉?

朱棣见此只能退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皇明祖训》的存在,因为这是朱元璋定下的规矩,让朱棣正是凭借此才兴讨伐之事,如果连自己老爹的牌位都敢下手,其讨伐之举无疑是造反最为有力的证据,而且与孝道相悖,不仅大明的群臣不答应,即使是千秋史笔也会留下污点,济南城也并不是非攻下不可,打不下来绕道就是了,事实上朱棣也是这么做的,绕过济南城后攻下东阿,直取徐州等地,一路南下打到金陵城。

相关史料:

1.《明史·铁铉传》

2.《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农夫说历史


“铁铉画像破朱棣”这个典故出自于《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里,原文为:

垂破,铉书高皇帝(朱元璋)神牌悬城上,燕兵不敢击。
  1. 铁铉悬挂的不是朱元璋画像,而是朱元璋的神牌;
  2. 朱元璋神牌也只是让到燕兵不敢进攻济南,还达不到“破之”的程度;


铁铉其人

铁铉,河南邓州人,少数民族后裔,因善于处理悬案而深受朱元璋器重,亲自赐字“鼎石”,建文时期为山东参政,负责提供和监督粮草给大将军李景隆,协助平定燕王之乱。不过李景隆这人靠着父荫做了大将军,打仗却是十分难堪,是“赵括”式的将军,数十万大军被数万燕军打得丢盔卸甲,自己只能龟缩在德州,坚守不出。

而此时的朱棣因为连胜几场大战,又得了宁王朱权的三万特种部队(朵颜三卫),实力大增,兵锋直指济南,将其包围了起来。济南在明朝时是山东的省会,水路交通发达,清朝时德国和日本在山东就争得头破血流,济南更是被誉为“天下之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尤其是山东全省,更是国家储粮之地,朱棣攻破李景隆驻守的德州时,就“获粮百余万,兵食益绕”。

作为打了一辈子战的朱棣,济南对他来说更是最后能否坐拥天下的关键:

时王苦兵间,谓济南降,即不得金陵,可断南北,画中原自守。

山东是南京最重要的屏障,也是各路大军的粮食储备地和征兵地(徐、沛间素称骁勇,三国时期就有天下步兵出丹阳一说),而此时德州等地皆已失去,济南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了,朱棣兵围济南,目的就是快速打一场硬仗,避免被拖入持久战,直接冲下南京,而当时正在省外运粮的铁铉知道济南被围后,立刻回军济南,协助守将盛庸守卫济南,绝不让朱棣大军越过一步。


铁铉守城

建文二年五月,朱棣大军兵围济南,因为之前在破德州时朱棣已吃过铁铉的亏,加上济南城高河深,易守难攻,所以这次他主打攻心,派人射书入城劝降,儒生高贤宁反过来写了一篇《周公辅成王论》射回燕营,劝说朱棣要效法周公辅助成王,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就兴起战祸。朱棣见劝降不成,只能继续围城,想要耗尽济南士气。

可一连围了三个月,不但济南没什么动乱,反而自己的士气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恰好此时是七八月雨季,济南周围的河水暴涨,朱棣就派人挖开城外的河流,引水灌城,这一招果然奏效,“城中人大惧”。铁铉见状,马上派出请降兵出城请降,让朱棣退城十里,朱棣梦寐以求都要拿下济南,马上下令退兵,自己带亲卫骑马入城。

结果朱棣一入城,身后的铁闸门立刻关闭,埋伏好的士兵全部出动射箭,朱棣知道中计,连忙找路就跑,连坐下马都中箭不能走,朱棣和手下换了马,赶在还没完成合围之时跑出了济南城,和三国时期曹操在濮阳中计,落魄而逃的仓皇失措有得一拼。

不过朱棣也确实是好运,在后路被断时还能拼死跑出去,除了运气之外,平时在战场上锻炼出来的警惕性和战斗力,也在此时凸显出来了。

铁铉放牌退朱棣

捡回一条命的朱棣好不容易出城,铁铉又派人在城上破口大骂,气得朱棣再下令攻城,要拿铁铉的人头来下酒,不过铁铉也不是好惹的,在朱棣攻城之前,就把朱元璋的神牌位恭恭敬敬地放在城墙上,这下子可苦了朱棣了。

攻吧,战火一开难免损坏老爸的神位,这可是大不孝啊!不攻吧,济南不下则之前的一切都是白费了,更重要的是,朱棣中伏这口恶气没地儿出去。

朱元璋的神牌位吓得朱棣打也不是,不打也不行,此时铁铉就招募了徐沛勇士,多次冲出城冲击燕军,“破之”,而就在朱棣进退两难的时候,其手下第一谋士、有“黑衣妖僧”之称的姚广孝就建议撤军回北平再说,朱棣只好慢慢退回北平,之前所得到的山东诸省都被盛庸和铁铉拿回去了,朱棣费了一年功夫,就全毁在铁铉手里,也怪不得后来朱棣恨铁铉,恨到要把他的肉一片片切出来了。

此战之后,朱棣再也不敢硬碰济南这块硬骨头了,绕道河南——徐州南下,多次击败盛庸、吴杰等军队,在徐州受阻后,朱棣吸收了济南事例,派偏军拖住徐州,自己率大军继续南下,突破淮河直冲南京,最后靖难之役胜利,朱棣登上帝位,做了永乐皇帝,下令将铁铉凌迟处死,全家或充军或编入贱籍,大大地出了济南的那口恶气。而铁铉虽死,但因守城技术极高,连朱棣这样的狠人都不是其对手,被民间誉为“铁神”,永乐年后,在山东各地也陆逊建起了纪念铁铉的祠庙,尊其为“铁公”。



关于“铁铉放牌退朱棣”的智慧

其实这坑主要是朱棣自己挖的,当年朱元璋安置了九边藩王守边,在自己亲手书写、规定子子孙孙不可违背的《皇明祖训》里就写得明明白白:朝无正臣,内有奸恶,(诸王)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

而在朱棣起兵颁布天下的《奉天靖难诏》里,时时刻刻都以父亲朱元璋遗训来阐明这次靖难之役的政治正确性:

  1. 自从分封藩王以来,我(朱棣)兢兢业业,不敢以叔父自尊,随时听从侄子的号令,听从父亲的意思,坚守边境,保家卫国,无过有功;
  2. 建文继位以来,任用奸邪小人,国家地震、洪水、天火、暴雨、蝗虫等灾祸接踵而来,这就是父亲说的“朝无正臣”了;
  3. 当年父亲病重,诏令我去南京,可齐泰、黄子澄这些人矫旨阻挡我父子相见,父亲病重不给我们(诸王)知道,父亲去世也不让我们进去奔丧,完全不按礼制行事,建文年幼,这些事肯定都是齐泰等人主使的;
  4. 父亲尸骨未寒,建文就娶后宫嫔妃,削藩诸王,逼得湘王自焚而死,周王、代王、岷王、齐王被贬为庶人,到后来还想杀我,想我和建文叔侄情深,这些事肯定又是齐泰、黄子澄的主意;
  5. 《皇明祖训》里一条:凡风宪官(御史)离间亲戚者斩。齐泰等人不遵祖训,离间诸王和皇上的关系,按祖训当斩。

可见朱棣是把这次的矛头指向了齐泰、黄子澄两人,依据就是以上的“建文劣政”,而此次出兵完全是按照大明最伟大的帝王朱元璋的意愿来做的,非常符合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师出有名,就是要除掉奸臣,杀掉齐泰、黄子澄二人,为父亲和兄弟报仇,保护建文帝,保护大明江山。

朱棣一开始就把标杆立得这么高,他把朱元璋摆了出来,让人支持自己一起去奉天靖难,如果他真的炮轰朱元璋神位的话,那他就不止自打嘴巴那样简单了,之前苦心经营的人设就全线崩塌了。

一座济南城重要,可自己的形象更重要,城没了可以再夺,形象没了就得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再建,可朝廷是绝对不会给自己时间的,朱棣也没有时间可以耗得起,所以与其说铁铉歪打正着,倒不如说这是朱元璋给朱棣留下的坑,朱棣本人还把它给挖大了,最后还坑了自己。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关于铁弦计谋破朱棣攻破济南城之事,在多个史料上面都有记载,不过并不是题主所说的铁弦以朱元璋画像来破朱棣用炮攻城,而是铁弦为了避免朱棣用大炮攻城在城头悬挂高皇帝牌位,具体史料比如以《明通鉴》为例史书是这样记载的:以大炮攻城。城中不支,铉书高皇帝神牌,悬之城上,燕师不敢击。

这就有意思了,关于铁玄这位铮铮铁骨之臣确实值得我们去了解,但并不是本题的重点,本题的重点在于铁弦的计谋。评价这个计谋之前,有一个前提需要我们去了解,即燕王朱棣造反之事。

不同于一般的造反,朱棣在造反之时的口号并不是反建文帝朱允炆,他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简言之朱棣根据朱元璋所留的《皇明祖训》记载来替建文帝清理奸臣,并不是反建文帝,虽然实际上就是反建文帝。这就构成了一个前提,朱棣在面对朱元璋时要有足够的尊重,不管是他的政策还是其他,这点可从朱棣登基后全面恢复朱元璋时期的政策来验证。

铁弦这人也足够聪明他就抓住了朱棣造反时的破绽,然后利用之,直接将朱元璋的神牌往城头一挂,朱棣只能乖乖的退兵。

奈何铁弦的计谋高是高,可耐不住朱棣身边还有能臣姚广孝,姚广孝看出问题的症结后直接建议朱棣毋下城邑,疾趋京师。朱棣也聪明听从姚广孝的建议直取京师,结果靖难成功。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铁铉河南邓州人,为大明布政使兵部尚书。为人刚正不阿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为一代贤臣良将。时正值李景隆兵败如山倒溃败到济南城中,指挥使盛庸为惊世骇俗的悍将,铁铉督运粮草而致,几人合谋退敌之策,思济南城高巨险兵多将广。乃齐心协力力战三个月,朱棣仍久攻不下。用🔥攻水淹仍崛立不倒,朱棣大怒令以百门大炮齐轰济南城,眼见城将不保,铁铉和盛庸以太祖画像立于城头,令朱棣和众将领大惊失色,心虚胆寒乃令停止攻城。万般无奈后退几里,但盛庸和铁铉商定于后半夜某一日大举进攻偷袭,导致了朱棣大败而归,退回了河北。后姚广孝指岀了症结所在,济南随是坚城高垒,但可以挠济南府而指导南京城,次年有大举进攻,对济南围而不打,一举攻下了南京城。朱棣继位后,济南城守将盛庸也停止了扺抗而投降了,朱棣对盛庸另眼相看,确对铁铉恨之入骨,铁铉玩世不恭心怀不轨。对成祖不敬,被成祖下令诛杀,儿女发配岭南,妻子儿媳及族女被充入宫中为奴隶,受尽折磨奇辱。










94310417小云


铁铉是明朝建文帝时期的一位大臣,他负责守卫济南。靖难之役时,朱棣所向无敌,就是在济南,败在了铁铉手下。

铁铉坚守济南城,誓死不降。朱棣久攻不下,便调来巨炮轰城。眼看城墙要被轰破,铁铉急中生智,让人将朱元璋的画像悬挂在城墙上。朱棣再也不敢炮轰城墙了。

铁铉的“画像护城”之计确实非常高明,其高明之处在于,它戳到了朱棣最致命的软肋。

古代帝王都特别讲究孝,以孝为第一,以孝治天下。

朱元璋是朱棣的父亲。朱棣再反,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反他老子。他发动“靖难之役",也是打着奉朱元璋旨意的旗号。因为朱元璋生前曾对封为藩王的儿子们交待,以后朝中出奷臣,藩王可以起兵靖难。朱元璋正是以奉父亲遗旨诛杀奸臣齐泰、黄子澄的名义而发动"靖难之役"的。

朱元璋的画像就代表着朱元璋本人。任何头脑清楚的人也不会炮轰自己父亲的画像。朱棣正要凭借父亲的名义行夺权之事,他就更不敢炮轰自己父亲的画像了。

朱棣无计可施,不得不放弃了济南,而直取金陵。他成功了。铁铉最后英勇不屈,被朱棣残杀。

画像护城,绝妙好计。铁铉英名,虽死犹荣。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铁铉画像破朱棣”一事,可以说是神来之笔。在济南城中到处都流传着铁铉这一壮举,现在济南还有铁铉祠在纪念铁铉。那么究竟这么计谋高在哪里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铁铉画像破朱棣

朱棣当时围攻济南城,济南城并非坚城,铁铉并非武将,士兵并非精锐。可以说当时铁铉的情况十分危急。当时人人都以为又小又破的济南城很快就能被朱棣打下来。但是实际情况却是铁铉以自己的才能守住了济南城,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计谋就是铁铉画像破朱棣。

当时朱棣军中装备有大炮,济南城城墙又薄,如果朱棣开炮的话,可能济南城很快就被打没了。面对着气势汹汹的朱棣,铁铉的应对措施是这样的(为了阅读开心,我用戏剧化的语言改写一下):

只见那铁铉趴在城头之上,探出身子,连声大骂反贼朱棣!反贼朱棣!闻听此言,朱棣可以说是气得个七窍生烟,三尸乱跳。一怒之下,朱棣调来数门精钢大炮准备来一个炮打济南城!

济南城并非坚城,城墙薄薄,士兵们都吓得面如土色。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铁铉急将济南城祠堂中朱元璋画像悬挂城头,又亲自书写大批朱元璋神主灵牌,分置垛口。见到此时,朱棣气得青筋暴起,但是面对着自己父亲那不怒自威的画像,他便不敢开炮,济南城得以保全。

就在朱棣气得哇哇大叫,无能为力之事,铉又募壮士,出奇兵,骚扰袭击燕兵,大破燕军。"燕王愤甚,计无所出"。姚广孝向朱棣进言,回北平再图后举。燕军遂于九月四日解围去,从此南伐不敢再取道济南。

二、此计妙在哪里?

此计妙就妙在,朱棣起兵,行谋反之举,但是朱棣名义上却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这个旗号是谁提出的呢?正是朱元璋留下的《祖训》之中的话,据记载:

“并援《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也就是说,朱棣起兵的旗号,完完全全是借助自己的父亲朱元璋才打得起来的,因此无论如何,朱棣都要维护好朱元璋这一面旗帜,一旦朱棣做出了和朱元璋相悖的事情,那么必然落得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下场。

此时济南城外城内都是士兵,一旦朱棣开炮打了自己父亲的画像,那么他就真的是逆臣了。因此朱棣无论如何都不能开这一炮,也因此被铁铉打了一个大败而归。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此事发生在“靖难之役”的济南之战。建文二年(1400年),统帅六十万大军的李景隆被朱棣击败,仓皇逃往济南,朱棣紧追不舍,李景隆残军再度大败,燕军遂围济南城。山东参政铁铉、都指挥盛庸死守济南城三个月,城池将破之际,盛庸却将朱元璋的画像和排位摆上了城头,导致朱棣进退不得,再加上平安骚扰燕军粮道,朱棣最终被迫撤军。

朱棣大破李景隆兵围济南,铁铉城破之际以画像计退燕军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在第一次被朱棣击败之后,朝廷非但没有降罪于李景隆,反而调集六十万大军使其再度北伐。结果,李景隆与朱棣在白沟河一场大战,眼看即将胜利,却因帅旗突然折断而再度惨遭战败,慌忙率领残兵撤往德州,燕军追击,李景隆又撤往济南。

五月十五,燕军进攻济南,李景隆十万残兵败将根本毫无抵抗力,旋即战败,李景隆逃走,燕军遂围济南。此时,济南城内只有都指挥盛庸所部,在外督办粮草的山东参政铁铉听闻消息连忙赶赴济南,与盛庸歃血为盟,意图死守城池。

靖难以来,燕军虽然屡战屡胜,却被牢牢限制在河北一带而不得扩展,若能够攻占济南,燕军便可切断朝廷南北联系,进可南下渡江,退可画疆自守,形势将大为好转,因此朱棣对济南可以说是势在必得。而铁铉也深知此理,因此与盛庸坚守济南,势必不让朱棣夺取

六月八日,燕军兵临城下,朱棣劝降无果后遂下令攻城,然铁铉亲临城头指挥固守,燕军久攻不下只能将济南合围,以待良机。转眼三月已过,济南城仍然久攻不下,便有人献计可掘开黄河引水灌城,铁铉得知消息后,又以诈降之计诱杀朱棣,朱棣差点被杀死在城门洞中。

朱棣惊怒之下对济南展开猛攻,并用大炮轰击城墙、城门,眼看城池将破,铁铉却又使出了一记损招,他讲朱元璋的画像悬挂在了城头之上,又亲自书写了大批朱元璋神主灵牌,摆放在城墙各个垛口,结果导致燕军进退不得。

与此同时,在河间一带活动的平安所部又经常袭扰燕军粮道,再加上燕军出征数月,兵将早已疲惫不堪,在姚广孝的建议之下,朱棣这才无奈撤军。眼看燕军撤退,铁铉又与盛庸整军追击,接连收复德州等地,结果朱棣又被赶回了河北一带

朱棣敢于起兵靖难公然造反,为何却对铁铉的画像之计无可奈何

燕王朱棣既然敢于靖难,以一隅之地公然起兵造反,在济南的战略地位如此重要的情况下,为何却对铁铉的画像之计无可奈何,最终被迫退兵呢?我想应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自古以孝治天下。中国自古便是个宗法制国家,官员将君王称为“君父”,百姓将官员称为“父母官”,而自汉朝以来,历朝历代又均对孝道推崇备至,君王以“孝道”治理国家,同时也以“孝道”教化百姓,因此“孝道”早已是根深蒂固。虽然祖宗画像和灵位对于他人来说不过一件死物,但受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对于其后世子孙来说,这却是极为重要,乃至神圣的象征。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不敬祖宗画像和灵位,也会因不忠不孝而被骂的狗血淋头、抬不起头,更何况是对燕王这种志在天下之人,他更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父亲画像、牌位动刀动枪。

2、以祖训起兵不敢不敬。“人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统治者而言却是极为重要之物,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朱棣靖难本就被骂做“乱臣贼子”,而他争取民心的关键便是“祖训”。朱棣自起兵之日起,便高举“清君侧”这杆大旗,为的便是“名正言顺”,而所谓“清君侧”便源自于朱元璋《皇明祖训》中的“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以“祖训”起兵的朱棣,面对铁铉挂出的朱元璋画像、摆出的朱元璋灵位,若是敢继续进攻,便再也无法以“清君侧”的名义进行征战,那便真的成了不忠不孝的“乱臣贼子”了。

正所谓“打蛇打七寸”,朱棣再怎么英明神武,燕军再怎么能征善战,铁铉这一招正好打在了朱棣的“七寸”,只要朱棣不想做不忠不孝的乱臣贼子,那么他就只能选择退兵。

而这也是朱棣对铁铉恨之入骨的原因,不仅将其凌迟处死,而且就连家人也不放过,其父母被发配海南,长子充军,次子充做官奴(后被虐待而死),妻子杨氏和年仅四岁的女儿则被发配到教坊司为妓。


香茗史馆


“铁弦画像破朱棣”的故事,发生在朱棣以“靖难”为名,发动武装叛乱向建文帝朱允炆夺权之时。

挡在朱棣大军南进之路的是重镇济南,济南守将忠于朝廷,坚决不肯投降燕军!而朱棣由于害怕自己长驱南进时,济南会成为威胁自己后方的隐患,所以决心一定要拿下济南!

防守济南的几位守将,在铁弦的策划下利用城池坚固的优势,给予燕军以大量杀伤。然而毕竟燕军具有局部力量优势,所以济南的防守压力很大。甚至出现了人心浮动,城池难以长期坚守的危险形势!

在无可奈何之下铁弦想到了诈降之计,他预先派人在城门内侧悬上铁板,做好了伏击朱棣的准备。然后再派人向朱棣诈降。朱棣不知是计,竟得意洋洋的带头入城。谁知刚到城门边,上面的铁板便突然落下,差一点儿就把朱棣砸死了!

朱棣侥幸脱过一劫,慌忙抽身逃回了燕军大营。朱棣在恼羞成怒之下,立刻下令向济南城发起了更加凶猛的攻击。在燕军的猛攻下,济南城岌岌可危,城池陷落己经无可避免!在千钧一发之际,铁弦想到了利用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退敌的计策,他命人把朱元璋的画像,悬挂在各处城门及城头垛口之上,迫使朱棣因畏惧冒犯先帝而不敢再全力进攻,也使燕军的炮火无从发挥威力。

于是朱棣的攻势被迟滞了,而就在这个时候,政府军开始驰援济南,有对燕军展开了新的合围之势的危险!面对着严防死守的济南城,朱棣既啃不下这块硬骨头,又害怕遭到政府军的反包围,便只得恨恨地指挥燕军撤退了!

经过此战之后,朱棣见识到了济南城的坚固,也领教了铁弦的厉害!因此以后朱棣只得采取绕过济南城南下的方法,避免再重蹈覆辙!后来由于建文帝的指挥失误,被朱棣趁虚绕过地方直捣中央,渡过长江攻克南京,建文帝政权随之而垮台!而后朱棣才又回头收拾铁弦,铁弦的抵抗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最后以兵败身死而终结!


北疆同心


朱棣以“清君侧”起兵靖难,虽然军队数量处于劣势,但是朱棣手下骄兵悍将颇多,加上朱棣从徐达、常遇春等人那里学到了很多治军之道,因此屡屡上演以少胜多的好戏,与此同时,朱允炆作为皇帝却连续决策失误,此消彼长之下,朱棣一路势如破,向南京进攻,但在济南却遭到了激烈的抵抗,根本原因就是铁璇的存在,而此人最得力之作就是以朱元璋画像破了朱棣的炮轰济南城的企图。

以当时济南城的防御力量本来是抵抗不了朱棣的冲击,但是铁璇看穿了朱棣急于南下的企图,就是缩在济南城不出来迎战,朱棣对此也是毫无办法,后来调集众多大炮,准备炮轰南京城,结果铁璇在城墙周围挂满了朱元璋的画像,朱棣恼怒不已,而又不得不放弃轰城计划。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副朱元璋的画像为什么会对朱棣产生这么大的威慑呢?其实朱棣有多么尊崇孝道,而是朱棣起兵打出来的口号就是“恢祖制”,这是他立足的根本,如果这点都做不到,那么他的靖难之师就彻底师出无名了,所以朱棣不敢对着朱元璋的画像开炮。

铁璇这个计谋本身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但却看透了人性,抓住了朱棣的弱点。


文史并蒂


铁铉(1366年—1402年),字鼎石,邓(今河南邓州)人。明初名臣,历任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靖难之变时,不肯投降夺位的燕王朱棣,并击退燕王朱棣。

铁铉性情刚决,聪明敏捷,太学读书时,熟通经史,成绩卓著,由国子生被选授礼部给事中,后调任都督府断事。建文帝即位后,铁铉升任山东参政。1399年(建文元年),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发动叛乱。时任山东参政的铁铉负责督运粮饷。

此时,济南城内兵力单薄。危急时刻,运送粮草的铁铉闻济南危在旦夕,火速赶赴济南,与盛庸歃血为盟,约定死守城池。

1400年(建文二年)六月八日,燕王叛军兵临济南城下。朱棣曾令人用箭将一封劝降书射进城内,铁铉见信后随即效仿此法回信一封。朱棣打开一看,见是《周公辅成王论》一文。原来,铁铉意欲借此奉劝朱棣要效法辅佐侄子治理天下的周公,忠心辅佐侄子朱允炆。见劝降不成,朱棣遂下令攻城。而铁铉督众矢志固守,朱棣久攻不下,只好将济南合围,并用数门大炮轰击城内,城将破,铁铉急将朱元璋画像悬挂城头,又亲自书写大批朱元璋神主灵牌,分置垛口,燕军不便开炮,济南城得以保全。从此,燕王南伐不敢再取道济南。

铁铉又与大将军盛庸合兵,乘胜追击,收复德州诸郡县,兵威大振。济南解围之后,铁铉在大明湖天心水面亭设宴,犒赏将士。朱允炆擢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加兵部尚书衔,赞理军事协助盛庸准备北伐燕军。得以免受战火的泉城百姓于是称铁铉为“城神”。

1402年(建文四年),燕军进攻山东,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破东阿、汶上、邹县,直至沛县、徐州,突破淮河防线,最终攻占京师,惠帝下落不明,朱棣自立为帝,改年号永乐。

朱棣夺取帝位后,回兵北上复攻济南,铁铉死守不肯投降,但终因寡不敌众,城池陷落。朱棣又设伏兵计擒铁铉,铁铉终于在淮南被俘,被押送到京师,盛怒的朱棣命令将他凌迟处决。

*发光的金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