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傳位給弟弟後,他的子孫後裔受到宋朝的優待了嗎?

吧吧娛姐


(1)單單說趙匡胤的兒子吧,就沒受到優待。

趙光義是不是正常接班,燭影斧聲是不是真的,迄今難下定論,但是從他如何對待趙匡胤的兒子來看,他內心真的有鬼。

趙匡胤有四個兒子,其中趙德秀和趙德林早死,這沒什麼好說的,其他的兩個兒子,命運如何呢?

①趙德昭。

趙德昭是趙匡胤生前的長子,理論上是接趙匡胤的班的,所以是趙光義的心頭大患。

當時趙光義有兩個心頭大患,他的弟弟趙廷美和侄子趙德昭。

趙光義宣稱“兄死弟及”,那麼他死了之後,趙廷美接班也是順理成章的,民間流傳的說法是,趙光義死了,趙廷美接班,趙廷美死了,趙德昭接班。

趙光義一上臺,檯面功夫是要做的,先是封趙廷美為齊王,封趙德昭為節度使和郡王,看起來表面功夫還不錯,但是僅僅過了不到三年,趙德昭就自殺了。

公元979年,趙光義北伐,先是滅掉了北漢,繼而在與遼作戰中失利,趙光義負傷。在此期間,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某日夜間,軍中夜驚,兵士們找不到趙光義了,於是有人提議立趙德昭為帝。宋太宗很不高興,等到北伐失利的時候,趙德昭為徵北漢的將士們請功,趙光義大怒,說等你做了皇帝再給他們封賞也不遲!

趙德昭惶恐萬分,回去就想自殺,問周圍的人有刀嗎?大家都不敢說有,於是趙德昭去茶酒鋪找了一把水果刀自殺,趙光義聽聞之後,跑來大哭說,傻孩子你怎麼這樣幹呢?

此事非常蹊蹺。一句氣話就能把侄兒逼的自殺,然後不死不行,找不到刀子還要去外面找,趙德昭腦子真的秀逗了嗎?

而再看趙光義對待弟弟趙廷美,在趙德昭死後的第二年就貶斥趙廷美,不到三年,趙廷美也死了。

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議者皆謂不可,於是德昭乘間入言,上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惶恐,還宮,謂左右曰:‘帶刀乎?’左右辭以宮中不敢帶。德昭因入茶酒合,拒戶,取割果刀自刎。(《續資治長編》)

②趙德芳。

趙德昭死後僅僅兩年,趙德芳就死了,史書記載病死。

趙德芳死的時候年僅23歲,他和趙德昭都是趙匡胤的兒子,是趙光義的皇位的最大威脅,兄弟倆一前一後死掉,而且趙德昭之死和趙光義有關,實在可疑。

(2)趙匡胤的後人。

趙匡胤的孫輩後代,沒有受到什麼優待,也沒受到什麼苛待。

趙光義的子孫一直做皇帝,直到趙構這一代,因為兒子早夭,便過繼趙匡胤的八世孫為兒子,傳位給他,是為宋孝宗。


師明禮


趙匡胤傳位給趙光義,這個是存在異議的,因為趙匡胤死得比較突然,而且趙匡胤死的時候,他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八賢王的原型)是二十六歲,趙德芳是十七歲,在年紀上並不小,是可以做皇帝的。

那為什麼是趙光義當皇帝呢?趙光義為了證明自己的合理性,就提出了一個金匱之盟,金匱也叫金櫃,比較小的長方體的盒子,這個顯然是用來存放比較貴重的東西。

而這個金匱之盟是這樣說的,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杜太后病了,趙匡胤一直伺候在身邊,可見趙匡胤是個孝子,杜太后病得很重,就招宰相趙普入內。

杜太后就問趙匡胤:你知道,你為什麼能得到天下嗎?趙匡胤說:都是祖宗和母親您的積德來的。

杜太后說:並不是,而是周世宗(柴榮)讓幼子繼位的原因,如果後周是年長的人繼位,你還有機會嗎?等你百年之後,你應該傳給你弟弟。

趙匡胤說:我一定聽你的。杜太后還吩咐趙普說:你給記好了,不能違背哦!然後讓趙普把這個盟誓寫好了,藏在了金匱。

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杜太后讓趙匡胤傳給趙光義,趙光義傳給趙廷美(趙匡胤的小弟弟),再讓趙廷美傳給趙德昭。

這種說法有一個很大漏洞,那就是這一年是公元961年,而趙匡胤死的時候是公元976年,杜太后說的這個幼君繼位的情況就不存了,也就不會出現柴宗傳位給幼子的情況。

所以趙光義的傳位,一直很受質疑,也就才有了燭影斧聲的說法。

那我們再來看看,趙廷美,趙德昭,趙德芳的下場吧。

趙廷美被封為魏王,公元982年,趙廷美被舉報要造反,之後被貶為涪陵縣公,兩年之後,憂鬱病逝,終年三十八歲。

趙德昭被封為武功郡王,公元979年,趙德昭跟著趙光義攻打幽州,有一次軍中大亂,趙光義不知所蹤,所以有人就建議讓趙德昭來當皇帝,後來趙光義又回來了,訓斥了趙德昭,趙德昭自刎身亡。

趙德芳,公元981年,趙德芳病逝,終年只有二十三歲。

由此可見,這三人的下場都不怎麼好,不過,他們的後裔和趙光義的嫡系也差不了多少,也受了優待。


歷史簡單說


我來答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趙匡胤並沒有傳位給弟弟

宋太祖趙匡胤在生前並沒有指定接班人。趙匡胤三十三歲就當皇帝,暴死時只有五十歲,還是年富力強的年齡。他一直未冊立太子,一個原因就是自個身體特棒,要知道太祖可是中國歷史上武功最強的皇帝,還留下一套太祖長拳呢。古代立儲是一件大事,搞不好會後患無窮甚至有殺身之禍。趙匡胤是從五代出來的人,見慣了權力場上的血腥政變,因而在選儲君時十分謹慎,不願過早冊立太子。

然而,在一個斧聲燭影之夜,宋太祖暴死,死因不明。而太祖生前見的最後一人,就是弟弟趙光義。因此,宋太祖死於弟弟之手,可能性還是還大的。

第二,趙光義如何奪權的?

宋太祖死後,發生一系列十分蹊蹺的事。

當孝章皇后得知太祖死訊後,意識到最重要的事,是要趕緊讓新皇帝繼位。趙匡胤曾有四個兒子,兩個早夭,剩下兩個,一為二十六歲的趙德昭,一為十八歲的趙德芳。趙德昭遠在興元府(陝西漢中),留在皇城的只有趙德芳。孝章皇后密令內侍總管王繼恩連夜召趙德芳進宮。

可是令人大惑不解的是,王繼恩出了皇宮,卻沒有去找趙德芳,而是去了趙光義的晉王府。顯然,王繼恩與趙光義早就串通好的,這也是趙光義弒皇兄的一個佐證。

於是,趙光義與王繼恩連夜入宮。孝章皇后剛見到王繼恩時,問道:“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十分冷漠地回答:“是晉王來了。”

那一刻,孝章皇后明白了是怎麼回事。先是太祖暴死,而後是內侍總管違抗懿旨,晉王進宮,明擺著是來搶奪皇帝寶座的。皇后屈服了,怯生生地對晉王道:“我們母子性命都託付給官家了。”

“官家”乃是五代、宋時對皇帝的稱呼,取義於“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故名為“官家”。貴為皇后與皇子,竟然把身家性命交給別人,從這句話中感受到皇后的恐懼與無奈。

擅長演戲的晉王從眼角擠出幾滴淚,哽咽地對皇后說:“共保富貴,勿憂也。”

第三,兩位皇子之死

趙光義繼位後,史稱宋太宗,表面上他的確優待宋太祖的兩個兒子。趙德昭任永興節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陰差陽錯沒能當上皇帝的趙德芳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不僅如此,宋太宗把他們與自己的子女一視同仁,都稱為皇子皇女,這也暗示趙德昭、趙德芳仍然有繼承皇位的資格。

然而,事情哪有那麼簡單。

公元979年,宋太宗北征遼國,趙德昭隨行。

有一天夜裡,遼軍偷襲,宋兵營大亂,皇帝不知去向。這時,有一批軍官,或許是出於憂心,或許是出於陰謀,打算擁立趙德昭為皇帝。但就在這個時候,宋太宗回營了,擁立新皇帝一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不久後,趙德昭入宮向太宗皇帝進諫,建議對將領們論功行賞。豈料宋太宗帶著譏諷的語氣訓斥說:“等你當了皇帝,再來論功行賞也不遲!”有弦外之音,你趙德昭,不就是想當皇帝嘛。

趙德昭聽罷大恐,回到王府後,用一把小刀自殺了,時年二十九歲。宋太宗不失時宜地作秀一番,撫屍大哭道:“痴兒,何至於此?”

與趙德昭相比,趙德芳就死得不明不白了。

趙德芳死於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即趙德昭死後兩年。他死得莫名其妙,死時年僅二十三歲。對於養尊處優的皇子來說,二十三歲意外死去,這真的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因此,歷史學家們多懷疑趙德芳之死,與宋太宗有著直接的關係。倘若宋太祖趙匡胤真的是被毒藥毒殺於睡夢之中,那麼趙德芳也完全可能是被毒殺。

在短短几年時間裡,趙德昭、趙德芳兄弟先後死了。這證明了宋太宗上臺前信誓旦旦的“共保富貴”不過是忽悠人的把戲罷了。


君山話史


趙匡胤的皇位來路不正,他靠陳橋兵變奪了後周的天下,但好歹對後周皇室比較優待,並沒有趕盡殺絕,還留下太祖誓碑,囑咐後世子孫要優待後周皇室,任何人不得違背,所以柴氏一脈在宋朝得到很好的保護。

趙光義的厚黑學

同樣是來路不正,靠著“斧聲燭影”上位的趙光義卻沒有趙匡胤這種胸襟,趙匡胤曾有四個兒子,但只有兩個長大成人,分別是長子趙德昭、次子趙德芳,兩人都英年早逝,死因跟趙光義都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趙匡胤在位時,對兩個弟弟很好,他把趙光義封為晉王並擔任開封府尹,把趙廷美封為節度使,卻始終沒有把兩個兒子封王,特別是長子趙德昭早已成年,卻仍不封王,這在古代是極為罕見的,一定程度確實傳遞出“兄終弟及”,傳位給弟弟的信號。

趙匡胤在“斧聲燭影”中死後,弟弟趙光義繼位,他剛一繼位,位置還不穩固,為了政治需要,對哥哥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優待有加,對他們和自己的親兒子是一個稱呼,都稱“皇子”,而且也把弟弟趙廷美封為秦王,作為皇儲第一人選,儼然一副“兄終弟及”的姿態。

但這些表面功夫不過是趙光義施展全部陰謀的一個開始,他會把弟弟和侄子一個個剷除,為自己的兒子將來繼位掃清障礙。

趙德昭之死

趙德昭被封為燕王,但排名在叔叔趙廷美之後,看來只能是第二順位繼承人。趙德昭素來小心謹慎,但在太平興國四年,他跟隨宋太宗趙光義親征幽州,結果在高粱河一帶遭遇慘敗,慌亂中趙光義中箭受傷,坐著驢車倉皇逃跑,宋軍群龍無首,一些將領想趁亂擁戴趙德昭為帝,後來皇帝找到了,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但這件事卻成了趙光義的一塊心病。

過了一段時間,趙德昭給趙光義提意見說雖然北征幽州不利,但太原是打了勝仗,應該履行諾言給將士們發放獎金,趙光義本來就對擁立一事不滿,無處發洩,趙德昭這次出頭替將士們請賞,恰好撞到槍口上,趙光義借題發揮,大怒道:等你當了皇帝再賞也不遲!

趙德昭一看趙光義反應如此強烈,一下子明白了自己的失誤,自己已經被皇帝懷疑,說不定哪天就被整死,趙德昭的心理素質也不強,他想來想去,覺得沒法活了,竟然拿了一把水果刀自刎身亡,終年只有28歲。

趙光義聽說後立刻趕到現場,抱著侄子的屍體大哭,表現地十分後悔,追封趙德昭為魏王,但大家都知道這不過是鱷魚的眼淚而已。

趙德芳之死

趙德芳是趙匡胤的次子,趙匡胤駕崩時,王皇后曾派宦官王繼恩去叫趙德芳入宮繼位,但王繼恩卻跑去叫來了趙光義,這件事也在趙光義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巧合的是,趙德芳也是英年早逝,他去世時比哥哥趙德芳還年輕,只有22歲。史料記載趙德芳是病逝,但病因不詳,推測和趙光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趙匡胤一脈後裔

不幸中的萬幸是,趙德昭、趙德芳雖然英年早逝了,但他們都留有後裔,趙光義剷除兩人的目的是為了傳位給自己兒子,沒有必要對趙德昭、趙德芳的後裔趕盡殺絕。

趙德昭有五個兒子,分別是趙惟正、惟吉、惟固、惟忠、惟和,趙德芳有三個兒子,分別是趙惟敘、惟憲、惟能。

按照宋朝的皇室政策,爵位不世襲,皇室不豢養,絕不像明朝一樣培養一大批飽食終日的王爺,也不像清朝一樣把皇室囚禁在京城,

宋朝皇室成員到後來甚至可以自由參加科舉,入仕為官,這在其他朝代是不可想象的。

有賴於這個特殊政策,宋太祖趙匡胤的後裔一直延續不斷,在北宋仁宗、神宗、徽宗年間都不斷得到善待。如果論及爵位,宋太宗趙光義一脈的待遇,有的甚至還比不上宋太祖趙匡胤一脈的待遇。一直到了南宋時,趙匡胤一脈後裔終於得到改變命運的機會。

終北宋一百餘年,除了宋太祖趙匡胤,其他皇帝都是宋太宗趙光義一脈,但到了南宋,趙光義僅存一脈趙構當了皇帝,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宋高宗趙構。

但循環報應,毫釐不爽,趙構因為沉溺女色,喪失了一個男人的基本功能,導致皇位後繼無人,在太宗一脈找不到合適繼承人選時,皇室只得在太祖一脈中尋找,最後找來找去找到了趙昚,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也是趙德芳的後裔,是為宋孝宗。

自宋孝宗以後,整個南宋一百年間的所有皇帝都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後裔,這與北宋除趙匡胤以外的宋太宗趙光義後裔形成鮮明對比,似乎冥冥中自有天意。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宋太祖後裔在北宋的待遇差別很大。混的好的高居郡王之位,而且還是世襲郡王(宋朝世襲的爵位很少,大多數爵位都只是不世襲的終身爵),並不比太宗後裔混的差。

混的不好的形同老百姓,比如太祖六世孫宋孝宗,它的生父趙子偁,官至宣教郎,只是從八品的文官(秦王趙德芳後裔)。孝宗被宋高宗選為儲君前,還在鄉下玩泥巴。


宋太祖趙匡胤有四子,長子趙德秀,次子趙德昭,三子趙德林,四子趙德芳。其中趙德秀和趙德林早亡,無後。活到成年的只有老二趙德昭和老四趙德芳

趙匡胤死後,皇位沒傳給德昭、德芳,而是出人意料地傳給了弟弟趙光義。

至於原因,有兩種說法。民間懷疑是趙光義殺了趙匡胤,而官方史書則是說杜太后鑑於後周世宗因傳位於幼兒而失國的教訓,死前與趙匡胤立下“金匱之盟”,讓他把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其目的是為了鞏固和發展趙宋江山。

不管什麼原因吧,總之就是趙匡胤創立的大宋政權傳到了趙光義的手上。

趙光義繼位後,如杜太后之願,為鞏固趙宋政權作出了努力。並且,他也封了德昭、德芳兄弟為王。但是他對大哥的後裔總是不放心,對德昭、德芳兄弟一直很警惕,變著法的迫害兩兄弟。

首先受迫害的是燕王趙德昭。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德昭以檢校大尉之職隨叔叔趙光義出征幽州。由於太宗的失策,宋軍被遼軍打的慘敗,軍心動搖。某一天德晚上,軍中忽然謠言四起,謠傳太宗皇帝失蹤了。於是有人就謀立德昭為帝,而此事也傳到了趙光義的耳中。

事後,太宗對德昭恨之入骨。當德昭替幽州之戰的有功將士向太宗行賞時,結果身為親叔叔的趙光義居然冷冷的說:“等你做了皇帝時由你自己行賞也不遲。”

這種明顯帶有挖苦、諷刺、嫉妒的話,讓趙德昭惶恐不己,知道自己被叔叔猜疑。面對此情此景,德昭沒辦法,只得在回府後,當晚便自刎而死。時年28歲。

趙光義聽說侄子自殺後,非常驚悔,趕緊跑去抱著趙德昭的屍體,大哭著說:“痴兒何必這樣呢?”。

然而,哭歸哭,懊惱歸懊惱。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趙光義還要繼續對侄子下手。德昭被逼死後,下一個該死的就是趙德芳。

公元981年,即趙德昭自殺兩年後,趙德芳突然病逝,時年23歲。

趙光義聽說後,也就傷心不已。他除了親臨德芳的靈堂哭祭,還下旨停止朝會五天,追贈趙德芳為中書令、追封為親王。(之前只是郡王)

關於趙德芳之死,民間也普遍懷疑是趙光義下的黑手。不過從宋代至今的各種史料,包括各種正史、文人筆記、以及野史、小說當中,均無“趙德芳是被宋太宗所害”的記載

因此,趙德芳或許真的只是病死。不過,德昭和德芳死後,趙光義的心情確實很好。因為他對侄孫們(德昭、德芳的兒子),非常的大度哦。


趙德昭生有五子,趙德芳共有三子。在北宋一朝,兄弟二人的後代一直都以皇族宗室的身份存在。比如靖康之變時,協助宋高宗趙構在江南復國的延康殿學士,鎮江知府趙子崧就是趙德昭的五世孫。

還比如安定郡王一脈,在北宋就是唯二能世襲的爵位(還有一個是濮王)。宋神宗曾經就下過旨,宗室子孫必須有一人襲封安定郡王,且必須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代,世世代代不能斷絕。所以在北宋一朝,太祖的後裔封王的人並不在少數。靖康之變時,當時的安定郡王叫趙令畤,他也是扶持趙構在江南復國的重要支持者。

趙子崧、趙令畤這些人能當上那麼大級別的幹部,這就說明北宋一朝沒拿他們這些太祖後裔當外人。

不過,有混的好的,肯定就有混的差的。比如宋孝宗的父親,那就混的真不怎麼樣。

宋孝宗的爺爺叫趙令譮,獲封慶國公,待遇還算可以。可是孝宗生父趙子偁卻啥都不是,僅僅只是一個八品縣丞。後來還是因為孝宗被立為太子,他才獲封秀安郡王。



宋孝宗登基後,太祖一脈的後裔才算是真正翻身了。由此,宋朝歷史上就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北宋除了趙匡胤以外,其餘皇帝都是出自宋太宗一脈;南宋除了趙構以外,其餘皇帝都是出自宋太祖一脈。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趙孟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十一世孫,趙德芳的嫡系子孫。

總的來說,太祖趙匡胤的後裔在北宋的待遇還算可以。除了不能掌握實權,皇族宗室成員該有的名利,太祖後裔都能獲得。(恰恰就是因為沒有實權,所以靖康之變時,太祖後裔大部分都逃過了一劫)


Mer86


宋太祖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君主,他本是後周重臣,但在受命北上抵禦外敵,行至陳橋時發動兵變,於是“黃袍加身”,反攻後周。很快,他就奪取了後周政權,建立了宋,稱帝后,他致力於統一大業,於是四處征戰,建立了不朽功勳。

開寶九年(976),趙匡胤暴死,皇位由其弟趙光義繼承。在許多非官方史料中,都記載了趙匡胤去世當晚曾召趙光義入宮飲酒之事,後人也對“燭影斧聲”的猜想津津樂道。而按史書記載,趙光義繼位是宋太祖和杜太后商議好的結果。那麼,趙匡胤傳位給弟弟後,他的子孫後裔受到宋朝的優待了嗎?

既然說是後裔,我們自然要先看看趙匡胤有著哪些後代了。根據史書記載,宋太祖共有四子六女,四個兒子分別是趙德秀、趙德昭、趙德林、趙德芳;六女則是申國公主、成國公主、永國公主、魏國大長公主、魯國大長公主和陳國大長公主。

令人驚訝的是,趙匡胤的這些後裔中,大部分都是早亡,光是他的四個兒子,就有兩個個早早離世,此外,除了趙德秀、趙德林幼年便去世,四子趙德芳也是年僅二十三歲就染病身亡,只有次子趙德昭活得稍微長久一些,但也沒能超過三十歲。

趙匡胤去世後,趙光義繼位,而趙匡胤的次子趙德昭則被任命為京兆尹,在宋朝,封皇子為京兆尹,基本就等於讓他做繼承人了,從這一點看,似乎趙光義是想去世後讓趙德昭繼位的,不過,僅僅三年後,變故便發生了。

太平興國四年(979),趙光義攻打幽州,趙德昭也一同前往,一天晚上,軍隊中發生騷亂,人們找不到趙光義在哪裡,便有人提出要是找不到皇帝,便立趙德昭為帝。趙光義聽說後,心中十分不滿。回到朝中,趙光義也遲遲不對將士們進行封賞,於是趙德昭便前來詢問此事。

趙光義見了趙德昭,沒好氣地說:“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意思是,反正你馬上要當皇帝了,到時候你自己封賞他們也不算晚。趙德昭聽說後,便退出後自刎而死。至此,趙匡胤的四個兒子全部去世,趙光義也就不必封趙匡胤的兒子為帝了。

此後整個北宋,所有的皇帝都是趙光義的後代,而趙匡胤雖然也有後代,但已經不受重視了。直到北宋滅亡,宋高宗趙構在南方稱帝,建立南宋後,趙匡胤的後代才重新回到宋朝的權力中心。建炎三年(1129),反對宋高宗的大臣發動“苗劉兵變”,將趙構軟禁,另立他的獨生子趙旉為帝。

趙旉僅僅當了二十六天皇帝,便在宋高宗復位後變回皇太子,只不過他兩歲時便因驚嚇而死,此後,趙構便沒有了皇子。於是,趙構只好找到宋太祖這一脈,從中選取了兩個資質較好的作為養子。紹興三十二年(1162),趙構將皇位傳給趙昚,趙匡胤的後代重新當了皇帝,此後,南宋的皇帝就又都是太祖趙匡胤的後代了。


鄧海春


沒有收到啥優待。趙構不能生育,由於太宗一脈都被金國俘虜了,只有找太祖一脈,當時大臣們的進言——昌陵之後,寂寥無聞,僅同民庶;遭時多艱,零落可憫!

就是除了安定郡王之外的太祖後裔的現狀即他們的地位已經差不多和平民百姓沒什麼區別了,可見趙光義沒有給到優待。

宋太祖趙匡胤共有四個兒子分別是:趙德秀、趙德昭、趙德林、趙德芳。成年的只有四子趙德芳但是也年僅二十三歲就染病身亡,次子趙德昭也不到30歲就自殺了。

趙匡胤去世後,趙光義繼位,而趙匡胤的次子趙德昭則被任命為京兆尹,這是宋朝接班人的位置,當年趙光義就是幹這個職位上去的,趙德昭在這個崗位上幹了三年,備受趙光義的猜忌,到第三年趙光義北伐失敗胡徹底爆發。

公元979年,趙光義攻打幽州,趙德昭也一同前往,一天晚上,軍隊中發生騷亂,人們找不到趙光義在哪裡,便有人提出要是找不到皇帝,便立趙德昭為帝。趙光義聽說後,心中十分不滿,心中從猜忌加深。回到朝中,趙光義也遲遲不對將士們進行封賞,於是趙德昭便前來詢問此事。

趙光義見了趙德昭,沒好氣地說:“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意思是,反正你馬上要當皇帝了,到時候你自己封賞他們也不算晚。趙德昭聽說後,便退出後自刎而死。

就這樣趙匡胤的幾個兒子都死了,趙光義也名正言順的傳位給自己派系,只到北宋滅亡,趙光義一支除了趙構外都被俘虜,而趙構又不能生育,最後只能讓太祖一支繼承,及宋孝宗。


帝國烽火


宋太宗趙光義是典型的無恥兼心狠手辣,他不僅逼奸小周後,還得意洋洋地讓畫師把場景畫下來。而且他在趙匡胤暴斃事件中嫌疑最大。這樣的人,趙匡胤的後人自然難逃他的毒手。


趙光義原名趙匡義,為了避趙匡胤之諱才改了名字,歷史上著名的“斧聲燭影”,就發生在趙匡胤和趙光義這哥倆兒身上。據說平日裡身體十分健壯的趙匡胤,有一天夜裡找趙光義進宮喝酒,期間宮人從窗戶看到趙光義不時地離開酒桌,好像在躲閃,然後聽到趙匡胤以斧(玉斧)頓地,口中不停地大聲說:好做,好做!(你乾的好事)當天夜裡趙匡胤就暴斃在宮中。

“斧聲燭影”之事發生後,趙光義順利繼位。為了證明自己繼位的合法性,他還夥同宰相趙普編造了“金匱之盟”的謊言,說是他母親杜太后在世時,曾認為國家的君主如果年幼,一定會發生禍亂,所以讓趙匡胤傳位給趙光義,然後再接著傳給趙廷美,最後再傳給趙匡胤的兒子。這個盟誓被放在金匱之中,所以又叫“金匱之盟”。


趙光義這是把世人都當成傻子騙,兄弟再親近,也沒有一個帝王心甘情願地把皇位讓出來,更何況趙匡胤的兒子已經長大了!趙光義即位後,並沒有遵守所謂的“金匱之盟”,他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這本身就說明問題。

但他的弟弟趙廷美和趙匡胤留下的兒子,畢竟是皇位的最有力爭奪者,他自然是不能手軟的。

趙光義殺兄上位,這對於三弟趙廷美是有很大的示範意義的,更何況還有金匱之盟背書,他也做起了當皇帝的美夢,但他忽視了二哥趙光義的狠毒。趙光義繼位不久,就用意圖謀反的罪名處置了趙廷美,讓他到西京(洛陽)閒居,爵位也由“王”降為“縣公”,後來又幹脆把他遷居到房州(湖北房縣),沒多久趙廷美就在憂鬱之中病死了。

趙匡胤的兒子同樣沒有什麼好結果。

趙匡胤共有四個兒子老大趙德秀和老三趙德林早年間就死了,剩下的是老二趙德昭和老四趙德芳。

先說趙德昭。趙光義登上皇帝寶座後,給侄子封了個郡王,待遇也不錯,對外營造了好叔叔的形象,可是一旦有機會,他就翻臉下狠手。979年,趙光義帶著趙德昭去攻打幽州,有一天晚上軍營夜驚,有人慌亂之下以為皇帝掛了,就建議擁立趙德昭繼位。後來者證明是虛驚一場,但卻在趙光義心中留下了陰影。

在回到京師後,趙德昭為出征的將士請功,趙光義趁機發作,斥責趙德昭:我怎麼決定是我的事,等你做了皇帝,再給他們論功行賞吧!趙德昭聽到如此誅心之語,內心惶恐不安,回家就自殺身亡了。

趙光義聽到消息後,假惺惺地跑到侄子家,抱著趙德昭的屍體痛哭流涕,嘴裡還唸叨著:你這個傻孩子,怎麼這麼想不開啊!他這絕對是貓哭耗子,說不定心裡都樂開花了!

再說趙德芳。趙德昭自殺後的一年零五個月,趙德芳也死了。《宋史·宗室傳》記載趙德芳是“寢疾薨”,大概意思就是病死的。在以詳實著稱的《續資治通鑑長編》中,對趙德芳之死,只用了一個“卒”字,這不禁讓人疑竇叢生。趙德芳怎麼說也是太祖的親兒子,應該是有更多資料介紹他的死亡,才合情合理,但史書如此簡略的記載,似乎在迴避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兩者的記載完全不同,病死和“卒”兩者的概念完全不同,可見在這點上,《續資治通鑑長編》的作者也是存疑的。

趙德芳死亡時,年僅二十三歲。身為皇族,他的生活環境和所享受的醫療條件必然是很好的,但年紀這麼輕就去世了,不由讓人懷疑是趙光義下的毒手。

但風水輪流轉,北宋滅亡之時,趙光義的子孫們被一股腦俘虜,送到黃龍府爬冰臥雪,只剩下一個趙構,還在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中失去了生育能力,沒有留下後代。趙構最後只能選擇宗室子弟趙昚(CONG)做繼承人,這趙昚正是趙德芳的六世孫。

皇位又回到了趙匡胤的後人手中。


李飛叨


導讀:首先呢宋太祖趙匡胤從來也沒有下詔說要傳給弟弟趙光義,不但沒有傳位反而趙光義的繼位充滿了種種的歷史迷霧。所以一直就有燭影斧聲的傳聞流傳至今,種種跡象表明趙光義絕對有篡位謀逆的想法和具體的手段。所以趙光義繼位後,趙匡胤的子孫怎麼可能受到優待?


趙光義疑點重重的所謂繼位

趙光義繼承皇位從來不是什麼趙匡胤的傳位,雖然沒有留下明確的遺照但是武將出身無病無痛的正值春秋鼎盛晚幾年立太子也不是不行啊。所以所謂沒有給立太子就是打算傳位趙光義並不成立。趙光義居心難測,簡單列舉幾個疑點:


第一、遷都

宋太祖趙匡胤祖籍涿州,在洛陽出生。當大宋一統後在回鄉的時候萌生了遷都家鄉洛陽的想法。其實遷都洛陽不一定只是衣錦還鄉這麼簡單,因為洛陽從軍事角度來說比開封更適合作都城。洛陽四周雄關林立,是易守難攻的地方。真稱得上“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而開封則顯得"形勢渙散,防維為難"。

其實作為開國帝王正是一言九鼎的時候,況且洛陽絕對是難得的建都的城市。但是即使這樣再正常不過的提議遭到了以趙光義為首大臣們的反對。而趙光義提出的理由居然是都城“在德不在險”,按說趙光義也算是懂軍事怎麼說出這麼文青的話來?

歸根結底是趙光義對皇位久有覬覦之心,不但發動了太后出頭迫使趙匡胤口頭應允傳位給他的承諾(傳說中的金匱之盟)。因為一旦遷都,他這麼多年經營的人脈關係都如同作廢。其實趙匡胤遷都的理由未必沒有這個意思,但是由於趙匡胤的不堅決最終沒有完成遷都。


第二、趙匡胤暴病

宋太祖趙匡胤去世的時候年僅五十歲,這個年齡對於常年鍛鍊以太祖長拳和盤龍棍法聞名的趙匡胤來說實在不是問題。況且《宋史》中也沒有任何生病臥床的記錄,並且記載十分簡單:

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諡曰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

更可疑的是駕崩的頭天晚上,是宋太祖和趙光義一起喝酒沒有第三人在場。次日凌晨,宋皇后發現趙匡胤已經去世。


第三、趙光義繼位的驚險瞬間

宋皇后發現太祖去世後,一時比較懵圈。因為太祖沒有留下遺詔,所以宋皇后趕緊讓太監王繼恩去通知趙德芳過來。因為宋皇后沒有生育,所以一直對趙德芳視若己出非常喜歡。

當時的情況是在沒有明確遺詔的情況下,誰先到靈前祭拜就可以繼承皇位。所以宋皇后第一時間讓太監王繼恩出宮去請趙德芳。但是這個太監很顯然是被趙光義平時都用銀子喂熟了,出宮後就來到晉王府趙光義的府上帶著趙光義第一時間來到太祖靈前搶先繼位。

這麼一個太監趙光義都下這麼大功夫,這很可疑。也許趙光義在動手之前早就把這些細節在腦海中走了無數遍了。每一個可能涉及到的人物都會好好的結交。


第四、對宋皇后的態度

也許是因為宋皇后當時第一時間打算通知趙德芳,差點讓趙光義錯失皇位的原因。趙光義在繼位後把皇嫂發配到冷宮不聞不問,皇家的任何事情都不讓皇嫂參與。並且在皇嫂鬱鬱而終後,太宗居然不按照禮制傳孝服並禁止大臣們祭奠。這在以仁孝治天下的宋朝簡直不敢想象,如果趙光義心裡沒鬼他至於這樣嗎?


帶著種種嫌疑宋太宗上臺後,開始對自己的侄子下手了

宋太祖趙匡胤有四個兒子:長子滕王趙德秀、次子燕懿王趙德昭、三子舒王趙德林、四子秦康惠王趙德芳。其中長子趙德秀和老三趙德林早亡,在趙光義繼位之前就夭折了。所以我們下來重點說老二趙德昭和老四趙德芳的結局。

咱們先說趙德昭,他在趙匡胤當政的時候並未封王。趙光義繼位後也得假模假式表示一下封趙德昭為郡王與叔叔趙廷美一樣帝位超然。當然這都是假象:

《宋史·卷二百四十四·列傳第三》:太宗太平興國元年,改京兆尹,移鎮永興,兼侍中,始封武功郡王。詔與齊王廷美自今朝會宜班宰相之上。

很快冷暴力來了:趙德昭跟隨宋太宗北伐大敗而回,回京後宋太宗很長時間沒有給太原之戰的功臣封賞。趙德昭壯著膽子給趙光義提了提,結果被罵:“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賞也不遲。”趙德昭也是血性的漢子,回家就自殺了。

咱們再說趙德芳,在叔叔趙光義繼位後第六年“因病去世”年僅23歲。所謂加引號是因為史書記載極其模糊,《宋史·宗室傳》對趙德芳之死用了“寢疾薨”三個字。這也成為宋代的一大疑案。

小結:

隨著趙德芳的去世,趙匡胤的兒子都死掉了。好在古代成婚孕育子女都很早,所以無論是趙德芳還是趙德昭都留下了後代傳承宋太祖的香火。到南宋趙構無嗣,皇位最終傳回了宋太祖趙匡胤一系。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宋太祖趙匡胤駕崩,隨後他的弟弟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趙匡胤駕崩之時,他的長子趙德昭已經二十六歲,次子趙德芳也已經十七歲,按說都不算是杜太后所說的“幼主”了。所以,後世對趙匡胤傳位給弟弟乃是遵從杜太后遺囑“金匱之盟”的說法充滿質疑,於是便產生了“斧聲燭影”的傳聞,即趙匡胤乃是被趙光義所殺。趙光義對民間的傳聞當然很清楚,那麼他即位之後是怎麼對待對自己皇位構成威脅的太祖的兩個兒子的呢?趙匡胤的後裔在宋朝又受到什麼樣的待遇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光義即位之後曾經下旨將哥哥趙匡胤以及弟弟趙廷美的兒子全部尊為“皇子”(命太祖子及齊王廷美子並稱皇子,女並稱皇女),但不久之後就取消了這種稱號,並且,趙德昭和趙德芳的結局也都比較悲慘。

太祖長子趙德昭

太祖在位期間始終沒有給兩個兒子封王,而太宗即位的第一年就把趙德昭封為武功郡王,位在宰相之上(詔與齊王廷美自今朝會宜班宰相之上),但是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趙光義親征之時被契丹擊敗,並且一度與宋朝大軍失聯,群龍無首的宋朝部隊便有人想擁立趙德昭為帝。趙光義平安回來之後聽說了這個傳聞,他當然非常生氣,再加上親征之時遇到了慘敗,所以便沒有對出征的將士進行例行封賞。趙德昭是個厚道人,他覺得征伐契丹時雖然失敗了,但是大宋將士成功消滅了北漢啊,再說了,大軍隨從皇帝出征,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該賞的還是得賞。而趙光義聽說之後,冷冷地來了一句“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意思是等你當了皇帝再去賞吧!趙德昭聽說之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懼,他回家之後便自刎而死了。

太祖次子趙德芳

趙德芳曾經是離皇位最近的一個人,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寫到太祖駕崩當晚,宋皇后本來是讓太監王繼恩出宮找趙德芳來繼承大統的,結果王繼恩卻直接到了晉王府,所以晉王趙光義即位之後,宋皇后的命運也很不好。而趙德芳也在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去世,《宋史》對他的死記載非常簡單——六年三月,寢疾薨,年二十三。

太祖後裔

太祖的孫子輩之中“不得其死”的就不多了,他們絕大部分都受到了宋朝的優待——畢竟他們對宋朝皇帝的威脅已經消除了。宋神宗即位之後曾說“創業垂統,實自太祖”,所以他下詔令“考太祖之籍,以屬近而行尊者一人,裂土地而王之。使常從獻於郊廟,世世勿復絕”,他是這麼說的,後世皇帝也都是這麼做的——幾十上百個太祖後裔中選一個出來,封個安定郡王還不是芝麻點小事!

但是到了南宋,事情發生了兩次轉變——第一次是趙構建立南宋之後想起了神宗皇帝的約定,於是開始尋找太祖後裔,但是發生了“燕、秦二王后爭襲封”的情況,在經過一番爭論之後,決定以趙德昭的後裔襲封安定郡王(燕王親,太祖長子,其後漢襲封)。

第二次轉變的影響就比較深遠了——宋高宗趙構唯一的兒子趙旉在“苗劉兵變”之後不久夭折,而趙構本人又失去了生育能力,所以只能找養子了。在大臣的建議以及趙構本人的迷信心理驅使之下,趙構決定在太祖七世孫“伯”字輩(論起來是趙構的侄子)中挑選繼承人,選中的那一位就是後來的宋孝宗趙昚,而此後南宋的皇位便一直在太祖後裔中傳承。

而趙構在選擇皇子的時候,大臣們的進言也側面給我們描繪了北宋末、南宋初年除了安定郡王之外的太祖後裔的現狀——昌陵之後,寂寥無聞,僅同民庶;遭時多艱,零落可憫!即他們的地位已經差不多和平民百姓沒什麼區別了,又在“靖康之變”發生之後顛沛流離,生活得非常悽慘。

由此可見,宋太祖趙匡胤傳位給弟弟趙光義之後,他的兒孫並未像杜太后當年所說“並汝之子亦獲安”,而是兩個兒子相繼“不得其死”,子孫後裔“掉落可憐”,只有到了南宋情況才發生轉變。

參考史料:《宋史》《涑水記聞》《三朝北盟會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