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維,緊鄰非洲第三大湖,世界第四深湖馬拉維湖

馬拉維國家概況

  【國 名】 馬拉維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Malawi)。

  【面 積】 118,484平方公里。

  【人 口】 1809萬(2016年)。絕大多數為班圖語系黑人。主要民族為尼昂加族、契瓦族和堯族。官方語言為英語和奇契瓦語。約82%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13%信奉伊斯蘭教,其餘信奉原始宗教。

  【首 都】 利隆圭(Lilongwe),人口約98萬(2015年)。

馬拉維湖的面積30800平方公里,湖中約有200種魚類,其中80%左右是當地特有品種。湖南端有商業性漁業。馬拉維鐵路公司經營客、貨輪運輸,把棉花、橡膠、稻米、桐油和花生運到奇波卡(Chipoka)鐵路起點,再經鐵路運往莫桑比克的貝拉(Beira)。此湖的存在由葡萄牙人博卡羅於1616年加以報導,1859年英國探險家兼傳教士利文斯通從南面來訪。

馬拉維,緊鄰非洲第三大湖,世界第四深湖馬拉維湖

馬拉維湖


馬拉維湖南北長560公里,東西寬長24~80公里,平均水深273米,北端最深處達706米,湖面海拔472米,屬非洲第三大淡水湖,世界第四深湖。在馬拉維湖周圍,除南部外,三面山巒迭障,風景秀麗。湖水由四周14條常年有水的河流注入,其中以魯胡胡河水量最大,然後向南流經希雷河同贊比西河相連。湖區大部分水域位於馬拉維共和國境內,只有東部和北部一小部分屬於坦桑尼亞和莫桑比克。沿湖有卡龍加、恩卡塔貝、恩科塔科塔、奇波卡等湖港,湖東面有利文斯敦山,西面有維皮亞山地,青翠挺拔的山峰相對聳立在狹長的湖面兩岸,形成兩道壁障,景色極為壯觀

  【重要節日】 英雄紀念日(1月15日)、烈士紀念日(3月3日)、勞動節(5月6日)、自由日(6月14日)、國慶節(7月6日)。

馬拉維,緊鄰非洲第三大湖,世界第四深湖馬拉維湖


  【簡 況】 非洲東南部內陸國家,與莫桑比克、贊比亞、坦桑尼亞為鄰。3/4國土海拔1000~1500米。屬熱帶草原氣候。雨量適中,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0℃左右,分涼幹(5月~8月)、熱(9月~11月)、雨(12月~4月)三季。熱季最高溫度為29℃,涼乾季最低溫度為7℃。年平均降水量1000~1500毫米。

  16世紀,班圖人開始大批進入馬拉維湖(舊稱尼亞薩湖)的西北一帶,並在馬拉維及毗鄰地區定居。1891年英國正式宣佈這一地區為“英屬中非保護地”,又名尼亞薩蘭。1953年10月,英國強行將尼亞薩蘭同南羅得西亞(今津巴布韋)、北羅得西亞(今贊比亞)組成“中非聯邦”。1963年2月1日中非聯邦解體,尼亞薩蘭實行內部自治。1964年7月6日獨立,改名為馬拉維。

【經 濟】馬為農業國,全國約86%人口從事農業,經濟十分落後,是聯合國確定的最不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嚴重依賴外援。主要種植菸草、棉花、玉米等,是非洲主要菸草生產國之一,菸草出口佔國家外匯收入70%。其白肋煙(Burley)質量上乘,在世界菸草界享有盛譽。

馬拉維,緊鄰非洲第三大湖,世界第四深湖馬拉維湖

馬拉維的漁人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馬政府推行私有化和脫貧計劃,但因西方指責馬吏治腐敗並凍結援助,經濟發展受阻。賓古·穆塔裡卡上臺後,努力改善同西方關係,西方逐步恢復援助,經濟形勢趨於好轉。2005年起實施“增長與發展戰略”,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支持。由於政府增加農業投入,擴大實施農業補貼計劃,馬連續多年實現糧食自給有餘,經濟增長率連續6年超過7%(2005年至2010年)。2011年上半年,馬發生外匯和燃油短缺危機,並引發民眾全國性示威遊行和騷亂。2012年4月,班達就任總統後,與西方緩和關係,著力爭取外援,推出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馬經濟狀況有所好轉。但由於班達政府曝出“現金門”醜聞並持續發酵,西方傳統捐助方紛紛暫停向馬政府提供預算支持,經濟面臨嚴峻挑戰。彼得·穆塔裡卡總統上臺後,加大改革力度,出臺政策舉措吸引投資,促進貿易,經濟保持相對穩定。但2015年以來,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旱澇災害頻仍,傳統產糧區損失嚴重,對馬糧食生產及經濟發展衝擊較大。

馬拉維,緊鄰非洲第三大湖,世界第四深湖馬拉維湖


  2018年主要經濟數據如下(數據來自《經濟季評》):

  國內生產總值(GDP):70.56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69美元。

  經濟增長率:3.5%。

  貨幣名稱:克瓦查(Kwacha)。

  年均匯率:1美元≈734克瓦查。

  【資 源】 礦藏有煤、鋁礬土、石棉、石墨、磷灰石、鈾、鐵礦等。2006年在北部探明瞭儲量為11,600噸的鈾礦。森林面積約73萬公頃。水利資源豐富。

  【工 業】 主要是初級產品加工業,包括菸草、茶葉、蔗糖、釀酒、棉紡、菜油、建材和食品加工等。

  【農 業】 農業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約三分之一。全國38%的土地為可耕地。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高粱、小米、豆類、水稻、木薯等。主要經濟作物有菸草、茶葉、甘蔗等,是非洲最大煙草生產國之一。畜牧業以飼養牛、羊、豬、雞為主。馬拉維湖和希雷河上游為主要產魚區。全國約24萬人從事捕魚業。

馬拉維,緊鄰非洲第三大湖,世界第四深湖馬拉維湖


  【旅遊業】 近年來,馬大力改進旅遊設施,旅遊業發展較快。2015年,馬旅遊業實現產值2210億克瓦查,佔GDP比重7.2%。遊客主要來自莫桑比克、津巴布韋、南非、坦桑尼亞和英、美等國。主要旅遊勝地有馬拉維湖、國家公園、狩獵區和自然保護區等。

  【交通運輸】 為內陸國,最近的港口為莫桑比克的納卡拉港和貝拉港。國內以陸路交通為主。

  公路:總長2.49萬公里,其中瀝青路4073公里,與莫桑比克、坦桑尼亞、贊比亞等國的公路連接。

  鐵路:總長790公里,與莫桑比克鐵路相接。

  空運:有民用機場4個,其中2個為國際機場,國際航線通往南非、肯尼亞、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贊比亞、津巴布韋、阿聯酋和英國。

馬拉維,緊鄰非洲第三大湖,世界第四深湖馬拉維湖


  水運:2010年南部恩桑傑國際內陸碼頭一期竣工,完成與贊比亞鐵路連接。

  【財政金融】 彼得·穆塔裡卡總統提出自力更生的口號,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和財政管理改革,實行從緊的財政政策。2018/2019財年,馬預算總額為2.7萬億克瓦查(約合36.9億美元)。

  【對外貿易】 主要出口菸草、茶葉、蔗糖、咖啡,進口工業及交通運輸設備、石油、化肥、化工產品等。主要貿易對象是南非、英國、日本、美國、法國、德國、荷蘭以及南部非洲關稅同盟成員國。

【外國援助】 歐盟、英國、美國、世界銀行、日本等是馬的主要援助方。2003年底,西方國家以政府打擊腐敗不力為由,凍結向馬援助款目。2004年5月,賓古·穆塔裡卡執政後加大反腐敗力度,縮小政府規模,緊縮開支,獲得西方國家認可。2005年起援款逐步解凍。2009/2010年度年獲世界銀行、英國等援助7.92億美元,涉及扶貧、電力、水利建設、投資環境、艾滋病防治項目等。2011年,馬與西方關係交惡,西方逐漸削減對馬援助。2012年4月班達總統就任後,著力改善與西方關係,西方對馬援助逐漸恢復並增加。2013年10月,馬政壇曝出公職人員貪汙公款的“現金門”醜聞,西方傳統援助方再度暫停對馬預算援助。2017年5月,世界銀行率先宣佈恢復對馬直接預算支持。2019年11月,IMF亦宣佈向馬提供直接預算支持。

  【人民生活】 約有勞動力400萬人。有4所中心醫院、25所地區醫院,48個鄉村醫院,440個醫療中心,101個診所。平均1000人擁有1.3張床位。2015/2016年度,用於醫療衛生事業的支出為296億克瓦查,佔馬政府開支的第二位。2015年,人均壽命男性為57歲,女性為60歲。艾滋病毒感染率為9.1%。

  【軍 事】 武裝力量包括正規軍和警察。總統兼國防軍和警察部隊總司令。正規軍總兵力約9000人。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期2年。武器主要由英國、法國等提供。

馬拉維,緊鄰非洲第三大湖,世界第四深湖馬拉維湖


  【文化教育】 沿襲英國教育制度。學校有公立和私立兩種。學制小學8年、中學4年。1994年起實行小學免費義務教育。全國共有公立大學4所,即馬拉維大學、姆祖祖大學、利隆圭農業與自然資源大學和馬拉維科技大學。有多所私立大學。中學近1000所,小學5000餘所,教師2萬多人。

  【新聞出版】 主要報刊:《每日時報》,1895年創刊,英文,日發行量1.4萬份;《馬拉維新聞》,1959年創刊,英文、奇契瓦文週刊,日發行量1.9萬份;《民族報》,1993年創刊,英文日報,民間報刊,日發行量1.6萬份。

  馬拉維通訊社:官方通訊社,1966年創辦。

  馬拉維國家廣播公司:2010年馬國家電視電視臺與國家電臺合併,成立新的馬拉維國家廣播公司,隸屬馬政府。兩臺主要用英語、奇契瓦語編播節目。電臺有8個頻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