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戰爭打一百年還能繼續打,現代戰爭打一年很多人就受不了?

用戶674466434566666


關於戰爭的歷史與演變,能寫的東西太多了,我僅就本問題所涉及的內容來說。

之所以古代戰爭能夠曠日持久的打下去,而現代戰爭則要短得多,這要從根源上看,那就是古代與現代的政治體制不同。

戰爭,其實打的是國力,長期的戰爭對於國力的損耗是非常大的,無論是勝方還是敗方。如果是以強凌弱,戰爭打不長,因為很快就能勝利;如果是以卵擊石,也打不長,因為很快就會失敗。只有雙方實力均等或相近,戰爭才有可能曠日持久的延續下去。

歷數古代幾十上百年的戰爭,在西方有羅馬對迦太基的戰爭(布匿戰爭)、希臘與波斯之間的戰爭(希波戰爭)、英法百年戰爭等等。而這些戰爭時期,西方的國家政治體制不是奴隸社會,就是封建社會。

在中國,歷時幾十上百年的戰爭,可以把春秋戰國時期、漢末三國時期、五胡十六國時期、五代十國等這些亂世算在內。其對應的國家政體要麼是分封制,要麼是中央君主專制。

奴隸制、封建制、分封制、中央君主專制,這些政治體制最大的共性在於,國家的統治階級掌管一切。所有的權力都在統治者手中,而統治者又是世襲的,作為底層的平民或奴隸只是被統治管理的對象,沒有任何政治權力,特別是在戰爭這件事情上,沒有發言權。哪怕戰爭曠日持久,國力衰退,但是統治者可以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壓榨低層民眾,加賦加稅、加徭加役,就可以把戰爭接著撐下去。除非撐到亡國破產或者百姓起義,否則,只會是最底層的民眾遭受苦難,統治層的利益並沒有多大影響。

到了近現代,民主、人權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不僅有關乎自身的生存權、財產權等,更擁有選舉權,可以參與選舉國家的領導者。在這個時候,如果要發動一場戰爭,領導者就不能不考慮公眾平民的心理了。當戰爭曠日持久的話,一旦大幅影響到民眾的生活水平與自身利益,領導者就會立刻面臨著下臺的危險。比如越戰,前前後後一共打了二十年,引發了美國國內上百萬人參與、覆蓋全國的反戰運動,並直接導致了總統約翰遜放棄連任,民主黨下臺。

最後,我們要清楚,這個世界曾經飽受戰亂的苦難,和平與發展是當代最大的主題,對話交流與合作才是時代的主旋律。


凱撒視界


當然這是錯的,古代之所以能慢慢悠悠打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戰爭不會波及普羅大眾(當然這也是以主體而論,完全不波及是不可能的)。舉個例子,秦穆公和晉國作戰,打到危難之際,突然從山裡殺出幾百個野人,打退包圍秦穆公的晉國軍隊。當時秦穆公很奇怪,你們野人從來不參加戰爭,咋這時候出來救我呢?野人就告訴他,從前俺們曾不小心吃了你的馬,你不但不治罪,還說吃馬肉不喝酒就會傷身,於是賜酒給俺們。因為這個緣故,俺們這次捨命來幫你。

這自然是個特例,所謂的野人其實就是農民,按照春秋的規矩,他們是沒有參戰資格的。

(春秋以車戰為主,這本身就是一件很費錢的事)

那麼春秋之際誰能參加戰爭呢?必須是有身分的人,所以平民不行,奴隸更不行(商紂王就是違背了這一條,導致了自己的亡國)。能上戰場的,起碼是“士”。顧頡剛先生就曾說,“吾國古代之士,皆武士也……有統馭平民之權利,亦有執干戈以衛社稷之義務,故謂之‘國士’以示其地位之高。”

正因為參加戰爭的,都是有身分的人,所以在早期,確實打仗很講規矩和禮儀。宋襄公在與楚國開戰之際拒絕擊敵於半渡,理由是:君子不幹這種二皮臉的勾當,要打,那就等對手排好隊,大家公平交手。

後人都覺得宋襄公有點傻,但實際上這確實是當時的戰爭規矩。楚國最初是蠻夷,所以不太守規矩。但後來在中原呆久了,也頗有領會。譬如晉楚邲之戰。晉國被楚國打得大敗。在逃跑時,晉國的許多戰車陷入泥坑。楚國士兵不但不乘機追殺,反而還跑上前教晉軍如何抽去車前的橫木,讓戰車衝出陷坑。於是晉軍調侃說:“還是你們逃跑有經驗啊!“

孔子的門徒,就更是如此。子路是孔悝的家臣,孔悝遭亂被困,子路趕緊去救援,結果打到一半,他的冠纓被砍斷,為了不有失君子風度,他彎腰撿帽子,結果被人砍成肉醬。孔子聞其死,傷心流淚,死前不吃肉醬 ,但對子路的死,他其實是完全贊成的。

正因為這個緣故,春秋時期的戰爭規模一般都很小,甚至往往一個早上就打完,打完吃早飯也不晚,所以有云:“滅此而朝食物”。而且開戰的地點一般都在兩國國境線上,即所謂“疆”,以此有“疆場”之稱。作戰雙方在開打之前還會打招呼,問對方:“你丫準備好了沒有?”

依舊是宋國,公子城與華豹的戰車狹路相逢,華豹先射一箭,沒射中,他打算再射一箭。這時公子城就很不屑了:“你再射就不義了!”因為當時的規矩,是雙方一人各射一箭。你射了我一箭,現在應該我射你一箭了。於是華豹就放下弓,等公子城搭弓一箭將其射死。這個事例聽上去也很迂腐,但背後卻是當時非常盛行的戰場禮儀。

古代戰爭,頭一個講究是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必須要師出有名,派使者去敵國告訴對方之所以要揍他的理由,並且不能趁人之危,比如不可以趁敵國國君過世等重大變故發兵攻打。第二個是不能在險要的地方阻擊敵人,必須要找個寬敞的地方,堂堂正正擺開陣仗幹一架。第三個是在對方沒擺好陣型之前,不能發動進攻。第四個是不能在對方已經受傷失去戰鬥力的情況下,對對方造成二次傷害。第五個是不抓花白頭髮的老人當俘虜。第六個敵人敗退逃跑時,不追,實在要追也只能追五十步。

(歐洲中世紀騎士的一套裝備,更是值老錢了。穿得如此豪華去打仗,當然要講規矩)

當然這些規矩,到春秋晚期乃至戰國時代便基本瓦解了。但在歐洲,類似的騎士在戰爭中也有一套嚴格的戰場規矩,譬如說抓住對方一個騎士,只要他起誓說會付你多少贖金,你就可以釋放他,他會嚴格遵守規矩送錢給你云云。要不然你在騎士朋友圈一散播他賴賬的消息,他的名聲就完蛋了。

而正是因為這樣的戰爭規矩,造成中國春秋以及歐洲中世紀,雖然戰爭不斷,但其實損耗人口並不嚴重,對平民、對農業和商業的破壞不能說完全沒有,但至少沒有後來那麼大。尤其像後來的那種屠殺戰俘甚至屠殺平民的事件,在那個時代,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三個原因吧,第一:戰爭傷亡率和擴散能力的飛躍式進步,一戰波及的傷亡3000萬,而20年後的二戰波及傷亡將近2億.持續時間相差不大 按照這個速率發展第三次世界大戰真的不需要統計傷亡了.也沒有必要了.自二戰後戰爭的規模也就被戰爭的雙方刻意限制和避免,美蘇兩級世界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世界大戰爆發的可能.特別是2戰後核武器的相繼問世讓戰爭雙方都明白了真要不顧一切的打那戰爭就沒有勝利者,真正的獨夫民賊了.

第二就是戰爭形態的改變,兩次海灣戰爭可以說確立了美國超級大國的地位,他改變了戰爭的規則,癱瘓敵方指揮中樞成為新的戰爭法則.所謂的100小時戰爭很好的詮釋了瓦解一個軍事體系最快的辦法就是打瞎—摧毀敵方雷達等一系列偵查手段,打啞—摧毀敵方指揮中樞,打癱—摧毀敵方各個單位的指揮單位.剩下的就是作鳥獸散了.

第三:自我戰爭的約束力,參戰國家都會極力約束戰爭規模,同時就是核威懾的存在以及無政府主義的邊緣化.這些都是歷次戰爭後人類對戰爭的約束力的加強,紐倫堡和東京審判讓戰爭罪進入到政府間的公約中,而不再是以前的無限制狀態.特別是全球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聯合國的存在讓這種無政府主義徹底失去了土壤,無論聯合國的約束有沒有實質性的意義,但至少有了可以參照的理論基礎,如果真的是被聯合國定義為違反聯合國家宣言的準則,這個國家怕是真的活不過20年.


AricDeng


這個主要是看作戰的規模,在古代,能夠打好幾年的那種基本上都是小規模軍事衝突而不是大戰,真的大戰也撐不了多久的。比如長平之戰打了一年多不到兩年,趙國崩潰;夷陵之戰打了10個月不到一年,蜀漢也是撐不下去撤軍的(被陸遜追擊)。

打仗最消耗的是國力。比如長平之戰時趙軍出動50萬人(包含戰鬥部隊15萬人,後勤35萬人),每天要消耗糧草25000擔,打了一年多總共要消耗糧草1200萬擔;夷陵之戰蜀漢出動30萬人(包含後勤戰鬥部隊7.2萬人,後勤22.5萬人),每天消耗糧草1.5萬擔,打了10個月總共消耗糧草450萬擔。這對國家的負擔非常重,基本上也是撐不下去的。

其次,看地形,地形越險惡的打得越久,地形平坦的地方肯定打不了持久戰。但是如果放到齊魏邊境去,那個地方一馬平川,馬桂陵兩場戰下來都是大規模野戰,一天之內傷亡好幾萬人,以古代的人口怎麼可能支持下去?當然,如果進入到城戰階段就會打很久,古代打仗破壞力很小,只要守住一個地方基本上很難突破,比如秦國函谷關,秦軍常年駐防函谷關的兵力也不過3000人,而函谷關關的攻擊兵力最多隻能放20000人,這樣打仗的話就算全部損失的話也沒多少,所以秦魏交戰才能打上80年。


優己


1 古代戰爭講究排兵佈陣

古代打仗拼的是人力資源,人越多越密集越有勝算,兵器的殺傷力低。

2 古代戰爭頻繁,從軍也是一種生存方式。

中華民族有5000年曆史,打了成千上萬場仗,人民長期生活在戰爭中,生活困難,參軍成了生存的好出路。

3 古代打仗是有規矩的

比較經典的騎兵打仗,就是跑動過程中,一般拿長矛的比較多,他不是用胳膊刺,他把長矛夾在胳膊肘下面,跑過去一瞬間,刺到就刺到,刺不到就跑過去。兩個騎兵對打更經典,就是互相對著這麼跑,最後刺這麼一下就過去了。這叫什麼?一個回合,咱們古代別管武俠還是演義小說,經常寫,“回合”什麼意思?

4 古代士兵的身體素質強大

衝鋒的時候騎馬都是母馬,渴了接奶喝。唐帝國軍征服東西突厥等遊民民族後,充分吸收遊牧民族打仗不需要後勤的特性,天上飛什麼、河裡遊什麼、地上跑什麼一箭射死放火上,烤上就吃。沒有現在軍隊這麼嬌氣,還要什麼軍用口糧。這也是2萬唐軍能在西域複雜地形一天挺進300裡的秘訣!

現在戰爭拼的是武器裝備,所以很快就能分勝負。


飛魚姐姐


題主所說的古代戰爭打一百年還能繼續打,估計是對我國春秋,戰國時代,三國時代的理解,看起來好像是這麼回事,春秋戰國時代列國之間互相攻伐,兼併,熱熱鬧鬧的從公元前770年打到了公園前221年,最後列國才統一在秦國強大的強大的臂彎裡。三國時代從十八路諸侯反董卓開始,一直到司馬炎稱帝,三國一統也是斷斷續續打了近百年。



現代戰爭,比如說美國打擊薩達姆,美軍僅僅用37天,就將獨裁伊拉克二十多年的薩達姆政權摧毀,並且通過審判判處薩達姆絞刑。自稱“眾王之王”,利比亞獨裁者卡扎菲,在獨裁利比亞42年之後,被山姆大叔帶領北約一眾小弟用幾個月的時間徹底摧毀,據說“眾王之王”在被從防空洞內抓出來後,被刀穿菊花而死。

之所以會讓現代人感覺有如此大的時間差,小編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科技的進步,武器裝備的差異使現代作戰雙方在作戰能力上產生維度上的差異,大大縮短了戰爭所需要的時間。


北約打擊利比亞卡扎菲政權前期,法國曾主導對利比亞作戰,據說在一次戰鬥中,法軍在發現利比亞精銳裝甲團後,派出兩架陣風戰機,先用導彈將所有裝甲裝備摧毀,然後再用航炮消滅所有企圖逃跑的利比亞軍人,解決一個坦克團,對法軍飛行員來說就像打了一會電子遊戲,武器裝備的差異,使戰爭雙方產生了“維度”差異,“降維打擊”對於處於高緯度的一方可能就像在打遊戲一樣。

而在先秦,三國時代,武器裝備,糧草軍械雖然也是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但是在當時的科技水平之下,作戰雙方無法產生“維度”差異,戰爭的時間自然也會比較長。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決定戰爭勝負的往往是自己能動員多少士兵,自己能拿出多少糧食。


最經典的莫過於長平之戰,當秦趙兩國陷入苦戰,最讓趙國苦惱的不是秦軍的驍勇善戰,而是糧食,在苦撐了幾年後,正是糧食最終讓趙國倒下了,也可以說如果秦趙兩國都可以做到糧食無限量,這場戰爭的時間還將會被大大拉長。

二,核武器的出現讓大國之間的戰爭極為剋制,而古代則是相反,在封建統治者眼裡一國就是一家,反而對戰爭不計成本。


二戰之後,各大國畏懼於核武器的巨大威力,對戰爭的態度都極為剋制,比如說,美蘇兩國曾經像兩口子一樣打了幾十年冷戰,就是沒有真正動手。

在封建時代則沒有這個大殺器,比如說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曹操攜戰勝劉表的兵鋒而來,實力強勁,孫權劉備處於明顯的劣勢,但是兩人還是準備砸鍋賣鐵幹他一票。打贏了就坐地分贓,打輸了和直接投降基本都是一個效果。

另外,在封建時代,在“王”和“皇帝”的眼裡,他們的一姓就是一國,不戰而降,或是戰敗投降,雖然士兵,老百姓可以活下來,但是他們這一國算是完了,因此,只要有一次絲可能性他們就要為了自己的一家一姓帶領全國拼到底,哪怕是苟延殘喘,這也導致戰爭時間被拉長。

第三,古代交通條件差,戰爭的準備時間,行軍時間要比現代時間長的多。


有了,飛機高鐵之後,大家會感到世界小了,中國小了,但是在古代依靠人背馬駝的時代,世界看起來要大的多。成吉思汗要征討花剌子模,光是路上就走了兩年多,而以現代的機動能力,時間則要幾十倍的縮短。


醉美木瀆


古代戰爭無論從人數,規模,烈度,影響都有與現代戰爭不同的特點,比如大家常說的“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古代戰爭之所以能時間跨度如此之大,一是戰爭的烈度小,在爭奪各類資源時往往是拉鋸戰彼此消耗,不相上下,有時打上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上百年都不稀奇,這是利益爭奪者的實力強弱變化決定的,其二古代戰爭促進各民族融合,而民族融合是一個持續而緩慢的過程,原有民族的消亡和新的民族的出現、發展都與長期的戰爭密不可分,其三,任何一個朝代,任何一個時代,各民族百姓對戰爭都是深惡痛絕但是又無可奈何,因為沒有選擇權,不得不忍受。現代的民主政治發展到今天,民意是執政者的執政基礎,百姓的自由,民主意識空前高漲,選擇權,決定權,監督權決定了在一定程度上百姓可以對戰爭說“不”,以上就是我個人的幾點不成熟的看法。


用戶7579336336191


拿近代戰爭來說:

一、以小農經濟為主, 人口絕大部分在農村, 基本自給自足,你圍我五年,我照樣生活的好好的。而且這麼多的小鄉村,你要多少兵力。

二、現在城市化都成百上千萬人口,不用圍,只要幾個導彈炸了幾條交通線,再斷水,電,油,糧,那麼不用三天這個城市就投降了。

三、現代絕大部分人腳走不了路,肩挑不了擔,手無縛雞力,就算能逃到農村也基本餓死了。


阿松5937


隨著時代的進步,在經歷過一戰和二戰的洗禮之後,各國人民都對戰爭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但是我們在瞭解戰爭的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奇怪的地方。

那就是為什麼在古代,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動不動就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是百年戰爭,如戰國時期秦、魏之間為了河西之地就打了80多年,而英法為了諾曼底也曾經發生過百年戰爭。

可是到了現代,一旦發生戰爭,各個國家往往打個一年就會叫苦不迭,難以支撐。這又是為什麼呢?明明古代的生產力更加低下,而現代國家的生產力和物資儲備更為完善,令人難以捉摸。

那麼今天,今古就為大家來講講為什麼現代戰爭不如古代戰爭支撐得久的原因。

首先,在政治上,古代嘴仗多過兵仗,現代兵仗換取政治優勢

古代戰爭往往更多的是兩國之間的單獨戰爭,大規模的集團性聯盟戰爭較少,這使得戰爭的實際過程主要在打嘴仗。

就如秦國與魏國爭奪河西之地,持續80餘年,但其他各國大多數,都是抱著坐上觀虎鬥的態度在看待兩個國家的戰爭,所以在兩國實力相近的情況下,沒有其他國家勢力的介入,兩國的戰爭大多停留在嘴仗上,當然這種已經算是宣戰,誰也沒說停戰就當沒停,於是就這麼零敲碎打的過去了80多年。

英法的百年戰爭,其實也類似於這種情況,真正的戰爭過程其實並不多,主要的還是各方勢力之間為劃分爭奪地盤進行的多方協商,只有協商不過的時候才會拉傢伙上戰場。

而現代戰爭,在經歷過一戰和二戰之後,大家就很清楚了,現代戰爭打的是集團聯盟戰爭,單打獨鬥是沒用的,所以必須多交幾個好朋友,不然容易被對方給圍死。

因此,一旦發生戰爭會影響到國家政治層面的方方面面,戰爭持續時間短還好,一旦持續時間長那就誰都受不了了。

其次,在軍事上,武器升級殺傷提升

古時候打仗靠的是什麼,大刀、弓箭,這些都是冷兵器,砍你一刀,射你一箭,你都未必會死,那好吧。回去修養修養,下次再來找回場子,只要不是發生像長平之戰那種規模的殺俘戰役,在軍力上雙方大多沒有太大的損失,同時由於古代戰爭除部分正規軍以外,戰士大多為臨時徵募,這也使得古代的戰爭出現了一種極為特別的規律。

那就是戰爭往往發生在秋季以後,農忙之前,戰打完了,大家還得回去幹農活,這樣才不會影響下一季收成。

而現代戰爭則幾乎都是職業軍人之間你死我活的戰鬥,這樣的戰爭就會導致戰場的傷亡率急劇上升,這才是對國家影響最為嚴重的地方,傷亡率高必然使國家抽調其他行業的勞動力參加軍隊,進一步削弱國家的戰爭實力。

第三,在經濟上,總體戰與有限戰爭的區別

說到底,戰爭打的就是經濟實力。而古代戰爭和現代戰爭最大的區別其實就在於是否進行總體戰的模式。

從古代封建戰爭形式來看,由於他們採取的是有限戰爭模式,即使將一個區域給打爛了,對於小農經濟的國家經濟形式而言,也只不過減少了一地的收入而已。

而現代國家的戰爭大多是總體戰模式,又由於各國的國內經濟模式,早已不是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形態,每個國家都是由每個區域不同的經濟環境共同組成的經濟生態鏈,如果打破了這個經濟鏈條,都勢必會影響到這個鏈條上的其他組成部分。

這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經濟形態,也使得現代戰爭都極力避免在本土作戰,但非本土作戰的戰爭成本有較本土作戰具有幾何倍的成本,所以對經濟都是一種極大的負擔。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尚武被享樂所取代

古代戰爭,不論東方還是西方。都存在著尚武的精神,但在當今的時代,大多數國家這種尚武的精神大多已經被安逸享樂所取代。

那麼如果一旦戰爭爆發,急劇上升的傷亡率,必然會引起戰爭雙方國內的反戰情緒,這種情緒一旦爆發出來,就必然會影響到整個國家的整體生產力,並進而影響國家對戰爭的投入,最終迫使參戰國不勝其擾,選擇退出戰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的越南戰爭。

結語

總的來說,古代戰爭和現代戰爭有著許多的不同,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的發展,戰爭的投入也與日俱增。絕非古代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所能比擬的。這也就使得現代國家在發動戰爭的時候,都必須三思而後行,再思而後定!

我是【今古言堂】,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


今古言堂


在冷兵器時代,武器的殺傷力有限,所以古代戰爭講究排兵佈陣和神出鬼沒的兵法。交戰雙方安營紮寨,擺開陣勢。誰的陣型先亂,戰役必敗無疑。雙方勢均力敵的話,就會耗上很長時間,大大小小的戰役不計其數。現代戰爭,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先進武器用於戰爭。二戰時,德軍每攻打一城,先是出動戰鬥機,轟炸對方機場、電站、橋樑等基礎設施,等炸的差不多,坦克開進去,如果沒有遇到抵抗,這個城市很快就拿下來了。德軍的戰術就是“閃擊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