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二个字(德,徳)都念de吗?为什么有些书法家都写后面这个呢?

最爱的是健康


是的,都念de,这两种写法其实是同一个字。为什么一些书法家写后面这种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大部分书法家都是临古帖过来的,而在古代的碑帖当中,真草篆隶基本上都是写成“徳”字的。

请看古代碑帖中的写法:


1、先看楷书写法

  • 晋 · 王羲之 · 黄庭经


  • 隋 · 智永 · 真草千字文


  • 唐 · 柳公权 · 玄秘塔碑


  • 唐 · 欧阳询 · 九成宫醴泉铭


  • 唐 · 颜真卿 · 多宝塔碑



2、再看行书

  • 晋 · 王羲之 · 兴福寺半截碑


  • 唐 · 陆柬之 · 文赋


  • 唐 · 欧阳询 · 千宇文


  • 宋 · 米芾 · 张都人帖


  • 元 · 赵孟頫 · 陋室铭


3、再看隶书


  • 汉 · 曹全碑

  • 汉 · 华山庙碑


4、再看篆书

  • 秦 · 李斯 · 唐人摹刻《峄山刻石》


  • 元 · 周伯琦 · 陋室铭


为什么古人都这么写呢?深究起来就是造字法的问题了。

虽然现在这个二个字(德,徳)都念de,而且现代汉语把“德”字作为规范字,把“徳”作为异体字,但是书法家们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写,更多的人是习惯了写成“徳”字(中间少一横的写法)。



麓风轩


德,徳,de,二字哪个最通用?

“德”de上声,

1,好的品行;

2,道德,人们共同生活行为的准则,规范;

3,信念;

4,恩惠;

《老子》下篇,德经: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译文;

高层次的“德”不自认为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

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

高层次的“德”是顺其自然,无意表现他的“德”。

低层次的“德”是做道德事,有意表现它的作为。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译文

赤子——指初生的婴儿。

含“德”深厚的人,好比出生的婴儿。

通过学习《老子》道德经,能够充分认识“德”字,在中华文明文化文学艺术里面的重大作用。

您提到的前面这个“德”字,是属于繁体字被人们广泛应用与各个语言文字应用里面。

顺便为条友们出一个老的猜字谜;

二人戎边立当兵,

十架飞机飞在空,

四国当中做准备,

一心要打某国兵。

注“迷面经过加工处理。”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不管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修德立身是最大的获益者。

至于第二个“徳”这是经过文字改革简化修正以后的“徳”,究竟被广泛应用与否,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谢谢大家

收起

🍁🍃🌲🌴🐫








野骆驼9005184025938


LV.182018-07-01

“德”字的写法,字中少一横或多一横,其原因并不简单,它反映了这个字在我国文字书写史中的演变过程。除甲骨文较难搜索外,“德”字最早的写法,见于周代的青铜器《麦彝》,“双人旁”的半边,只写个“四”字,上无“十”下无“一”无“心”。而在周代的《散氏盘》中,其写法已与后代的写法相近,但“德”字中间无一横。这种写法从先秦至汉魏六朝至隋至唐初,在大篆、小篆、竹简、帛书以及汉隶、魏碑中,“德”字中间无一横的写法都一贯未变。唐高祖李渊在未做皇帝时,曾写过一篇《为男世民祈疾疏》,其中“合家大小福德”的“德”字中间即无一横。此碑文拓片现收入《中国书法史国录》中。从历代经典书法碑帖中,可以发现,楷书偶有横画,行书几乎见不到有横,而颜真卿的几乎每个字都加了横。“德”字中间多写一横,在唐代中期始见。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是李白的族叔,开元天宝年间人。李白曾赠诗“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他始学李斯《峄山碑》,书家评论他:“承玉筋笔法,然在体势上变其法。”他学秦小篆变势又变体,在他书写的篆书《千字文》中,“德建名立”的“德”字,在字中间添写了一横。这是“德”字有一横的始见。几乎与其同时,书法家史惟则在《荐福寺大戒德律师碑额》中,“德”字也加了一横。“德”字之中无一横的写法,沿至清初,事情来了一次出人意料的颠覆。康熙49年(1710年),下旨编《康熙字典》,谕曰:“勒为成书,垂世永久”。康熙55年(1716年)书成,大学士、陈邦彦在序中写道:“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在《康熙字典》中,收入的德字,赫然是有一横的“德”字。这样的结果是,清以前,无一横的“德”字是通用的规范字,有一横的“德”字是书家偶一为之的异体字,《康熙字典》问世后,这种情况就倒了过来。清代在典籍文书中必须使用有一横的“德”字,民间亦通用成例。但对书法家的书写则并不限制,如《篆书字典》中收入了清代邓石如的两个篆书“德”字,一字有一横,一字无一横。《中国书法史图录》收入成亲王永瑆的一幅格言,在:“以道德为广宅”一句中之“德”字即无一横。纪老师文中的乾秀才写无一横之“德”没错,但“同治年间也有一字多写”却有待商榷。我认为“德”字在有清一代,可写无一横的“德”字只限于书法家。须知《康熙字典》中的规范字,在清代是不可随便逾越的~




水仙不开花142



这看起来基本相同的两个字,就是一个读音,也是一个意思。

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不同的写法,是因为古人在书写的习惯上,采用不少异体字的写法,同样的一个字,在不同书家的笔下就会呈现不同的书写状态。

德字,就是这样的例子。

很明显,我们在学习生字的时候,正确的写法是有那一横的,也是字典上明文规定了的,如果一个学生写出了缺一横的德字,肯定会被判错。

而在这个书法的创作中,这样的写法却屡见不鲜,甚至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写法。

古代的书家,为了求得书写的简便和美观,大多采用随心所欲的自我变换式,目的就是让这个字变得更好看,也更容易书写。

意思却是一样的。

也不单单一个德字,其他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都存在少笔或多笔的写法,这在书法创作中已然约定俗成 成为了皆可接受的一种惯例。

比方我们经常可见的“不”字、“杯”字、“写”字、“书”字、“富”字、“寿”字、“干”字、“娘”字等等,都是这样的写法,总体不下上千个这样的例子,都存在这样的情况,这就要求书写者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异体字的写法,使得这种变体正确而规范,容易被认得出来,也容易被人记住。

我们知道康熙大帝题字的承德“避暑山庄”四个大字,最突出的就是“避”字出现了异样的写法,使得外人看起来怎么看怎么别扭,说是错字吧又不敢明言,因为皇帝象征着权贵和尊望,不仅不能说是错别字,还要说写得好写得妙,代表了帝王的最高水平。

经常从事书法创作的人,都会知道,这绝不是一个错别字,而是一个习以为常的异体字,见惯不怪,也就习以为常了。

倒是希望没接触过书法创作的读者观众,能够翻阅一下历代的书法瑰宝,从中找出书写的规律,而不是在品读时出现这样的尴尬和落寞。
图片来自网络


龙吟148119260


念了几千年,都下来了德就是德,有一横和无一横考究起来意义深远,有这么一个方瑶:两撇撇过西,一竖下泥,十四来喝酒,一心想回家。这就是德字,修德就得一心一意,无专一的心,德从何来,开始造这个字时没有一横,后来就有了一横,道佛之家就非常满意,书法中送或卖最好写这个,德,取之满意!


天山130386596


同为德字之音,少一笔之写,常见与书法艺术之书写,此等情况,在书法作品见之甚多。

比如:王義之《兰亭集序》中的惠风和畅之惠之便少写二笔,以心之二点以代之,变形之写如岸字,常写作㟁,群之写成羣等不一而举。

这应属于一个独特书法艺术的范畴,历来久远。孔子在删订《春秋》之時,增减一笔,以誉褒贬,应属来源。

德有几个层面,修养与心有得,曰德。君子进德修业意指恩惠。月令有天德,月德,木德均言天地四时旺气,还有以德增福之意。

书面应用,应以正字为准,不应胡乱书写,以示规范!


净心修道


汉字也是不断在使用的过程中演化的哟,最早的早期的石刻里德字没有那一横,到了唐代又出现了多一横的德字。所以真要论的话,多一横的德字才是书法家的异体字哟。至于为何多一横,有可能是笔误,也有可能是增加其他内涵。这种做法在孔门的对联上也有,表示文章通天。还有虫二的题字,实际上表示风月无边。心上多一横,是不是有一心为公、恒心的意思,那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为什么加一横的德字成为正体字,那是因为康熙字典收录时把它作为了正体字,少一横的反而成了异体字。这种变化也很正常,就跟英式英语美式英语的拼法也有不同。书法家的艺术除了形美之外,有些也追求独特的文化意味,这也是汉字里比较独特的文化趣味吧!


乐学读书会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书法家在书写的过程中为了符合自己的书写节奏,会增加或者减省笔画,从古至今都有,作为艺术表现,是允许的,当然,仅仅限于艺术范畴,在实用书写上如果这样写,就会被认为是错别字了。

艺术性的书写,会存在错别字,碑别字,通假字,因为书法家更多追求的视觉效果,其次,书法家也是人,写错字,漏字,别字,也是正常的。即使是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的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也都出现了上述情况。很多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即兴书写的,这就难免会出现错字漏字和别字,但这丝毫不影响作品的艺术表现。

作为日常书写的文字,是需要非常严谨的,如果是艺术创作,过于严谨就显得刻板了。

以上是个人浅见。


凌川


野狐试答

不是两个字,是一个字。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线条的疏密多少要和章法布局统一协调,为了照顾平衡会对一些字的笔画进行增减。笔画少的有时会多加一笔,比如“京”字,有时会给下面的口中加一横,“勤”字左下的三横常写两横,“播”右上的一撇常省掉……但这些都是有先例可援,约定俗成,不能自己随便来增减字的笔画。


野狐习禅


通用不存在其他解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