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問:為什麼我在看完一些名著和專業類書籍後並沒有感覺到自己有收穫?

SmileyMaggie


【讀書須悟】

“活學活用“何瘋癲,

“立地成佛”蠢無邊。

“探索”劣習今猶在,

畢竟“徹悟”非夢幻。


聞魯生


我覺得可以改進一下讀書的方法。讀書時手上不拿筆,基本讀完等於白讀,只能記得少數片段,更別說學到什麼,怎麼運用了。

對於非虛構類書,目錄是書的基本框架,可以看出作者的思維佈局。你可以在目錄上做記號,哪個是你比較感興趣的,你有什麼疑問先寫在旁邊,帶著問題先去看自己感興趣的章節。有時因為沒有從頭到尾連貫地閱讀,為了尋找來龍去脈,更能調動大腦的主動思考。這個可以試過之後根據自己的偏好去調整。通常一本書讀一遍肯定不夠,第一遍粗粗掃一遍,挑出興趣、疑問、重點……做好記號;第二遍挑重點仔細讀,必須做筆記;讀完了還可以同領域其他作者的書瞭解一下,聽聽高質量讀書平臺對書的解讀 對照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寫一篇書評。

其實虛構類書籍讀法也差不多,可以多加一個內容,把自己喜歡的片段蒐集記錄,當做模板學習。同樣看完也去聽聽別人的解讀,有時光是對一本書的解讀就寫成了另外一本書,比如《小王子的領悟》是對《小王子》的解讀;楊照也專門寫過一本《馬爾克斯與他的百年孤獨》,這類書挑靠譜的作者的讀一讀,每個人的感悟不一樣,都能受到很多啟發,多維度思考。

關於筆記,是另一套需要專門學習的技能。可以找找相關課程,比如怎麼用印象筆記搭建寫作系統。會用這些工具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的幫助,只有自己用了才能體會。

總之,讀書要當成一個系統工程,完整地走完一個流程,對自己的提升是全方位的,不能把一本本書孤立地看完了事。但這樣做剛開始可能會比較慢,需要耐心和長期堅持。

幾本關於閱讀方法和學習的書:


資深囧媽


只要用心去讀了,就會有收穫!有些收穫是有形的,有些收穫是無形的,所以有時可能你沒有感覺,但實際上已經獲益。

建議你讀書時,要制定合理的規劃,使用科學的方法,譬如:精心選擇閱讀的書目,養成定時讀書的習慣,閱讀過程中做好摘抄、深入思考、經常總結、加強交流,等。

腹有詩書氣自華,只要你堅持讀好書、善讀書,浩然正氣、滿腹經綸自然會找上你,讓你受益終生!


風雨無阻的陪伴


這個問題應該從幾個方面去理解。看書是看過了,在看書的過程中,有幾件事是必不可少的,你做了幾件?

其一,就是要一絲不苟的作好讀書筆記。尤其是在重要的章節,重點的段落,令人感動的句子,能夠使人醍醐灌頂的道理,自己看後的感受和體會。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要認真的作好每筆的記錄。

其二,就是在看書的時候,哪個地方對你有些啟迪?哪個地方令你開悟?哪個地方給你一個方向?使你看到前方的光明?俗話說"不僅要學到,重要的是悟到 "。就是在看書的時候,要開動腦筋,展開聯想,千萬不要"水過地皮溼"式的一漫而過,否則就一事無成了。

第三,要有讀書的體會。看完一本書的時候,要有自己的讀書體會,最好是形成文字的體會,寫出之後可以檢查自己的想法,自己有些什麼收穫。如果這些工作都做了,你就絕不會看書什麼感覺收穫都沒有的。學習是很快樂的,又是很辛苦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點滴積累,百鍊成鋼。

謝謝悟空問答平臺!謝謝大家的鼓勵支持!





封護勝463


您好,遇到這種現象確實值得反思,您可以從三個方面嘗試作自我反思。

(1)您是否認真鑽研了名著或專業書籍。因為這類書籍不像市面上的快餐書籍滿足大眾“嚐鮮”口味,名著或專業書籍之所以廣為流傳因為它的價值不可忽視,且它的價值有可能打下了時代的烙印甚至是一個時代變革的標誌,所以要研讀此類書不只是單純翻翻、看看那麼簡單,應該結合作者的背景、網上的書評或是解讀、查閱相關文獻等綜合理解。此外,對於專業書籍,因為此類書理論性比較強,一方面可以請教老師,另一方面可以在網上如“愛課程”、慕課網站等觀看專家的授課,對理解理論有很大幫助。

(2)看書是否急於求成,帶有功利心。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的目的其實是修身養性,通過讀書可以開闊視野,可以通達智慧,而這些並不是一蹴而就,就比如我們求學二十餘載,就是為了取得功名利祿嗎?並不然,我們漸漸發生改變的是我們的認知水平,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變了,我們思維解決問題的方式變了。如果帶著浮躁的心裡去閱讀,那麼收穫很有可能就是一無所知。

(3)用實踐去檢驗所學內容。“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與實踐是相輔相成的,理論是實踐的基礎,當然,實踐也能幫助豐富理論的發展。比如,我們去做做相關的題目,或者與專業人士研討相關內容,或者去實踐場地去見實習等等。所以,不要對當前所學的內容感到壓力和困惑,給自己一點時間,嘗試運用理論,用到需要的地方,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不管是豁然開朗,還是驚喜或成就感,你都會感到看書學習是件多麼幸福的事兒!


教育是首詩


首先,想請教你看這些名著和專業類書籍的目的是什麼?

人的大腦是有惰性的,如果目標不夠明確,就很難調動起它的積極性,激發活力。


人類之初,生存環境比較惡劣,為了保證生命的存續,最古老的“爬行腦”高度發達,當感覺生存受到威脅時,幾乎不用思考就能自主調節身體機能:要麼馬上逃跑,要麼奮力一戰,要麼裝死僵住。


然而,時代發展到億萬年後的今天,人類的生存環境大大改善,相應的,腦部結構也跟著發生了改變,“爬行腦”變小,而陸續出現了“情緒腦”“新腦”



其中,“新腦”是最近兩百萬年才發展出來的皮質層,佔整個腦容量的2/3,人們常說的線性邏輯思維和空間抽象思維指的就是這個“新腦”的左腦和右腦,也是市面上講的全腦開發的那個“腦”。


所以,大腦的一切的發展都是為目的服務的


如果你在閱讀的時候,不知為何,那麼大腦的很多機能就不會被調動起來,就像雁過無痕的水面一樣,留不下太多的印記。


其次,你選擇的這些名著或者專業類書籍是否是你感興趣的?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在做一件自己喜歡或擅長的事情時,總是可以非常投入,並且感到愉悅,不管這件事情在外人看來是如何艱難。


比如,有些明星演員在沒有成名之前的日子都是過得非常清苦的,需要從跑龍套開始,但因為喜歡,懷抱著滿腔的熱情,不管多累多苦,都願意堅持下去,在他們眼裡,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

反之,如果做的事情是自己不歡喜的,不感興趣的,不擅長的,就會有種度日如年的感覺。因為,這個時候,除了要去完成這件事情之外,還要分出一些精力去對抗那份“不得不的無奈”


無法專注的結果,就是差強人意,而專注與環境無關,與自己的心境有關


最後,你閱讀之後,是否對所讀的內容進行了再複習和加工?

艾賓浩斯的記憶曲線告訴我們:人在學習之後會立刻開始遺忘,先快後慢,然後趨於穩定,所以任何知識獲取之後,最重要的就是馬上覆習,複習的頻率也是先密後疏。

當然,複習的方式有很多種:最簡單的就是照本宣科反覆看,但最有效的是再加工,與過去的經驗關聯,使其成為自己知識地圖架構中的一部分


比如,當你在專業書籍中學到一個專有名詞,迅速地與自己已有的知識關聯理解,組織和轉譯成自己的語言,然後講給別人聽,與別人進行討論,或者立即應用。


正所謂“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便是如此。


心理諮詢師一米


看完是不夠的。不論是名著還是專業書籍,僅僅是看完就想,收穫是遠遠不夠的。

因為只有深刻的研讀名著和深入反覆的研讀專業書籍,才能夠真正的獲取到專業書籍裡的能量。

因為人的大腦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是分層次的。看過一遍以後基本上就會忘掉。而只有深入的去讀一本書,並且把這本書讀爛了。讀到骨子裡才能夠體驗出來。古代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

今天人們遇到的問題就是隨著信息社會的爆炸。人類都只能進行簡單的或很淺很淺的思考和閱讀。這對於人們的認知水平的增長並沒有核心幫助。

而選入一本書以後深刻的讀,反覆的讀。仔細的想。就像我們上小學和初中的時候,一一本薄薄的語文書要學一個學期。上面的字我們都認識,但是我們還是要學一個學習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真正的掌握更深刻和更具內涵的東西。


有趣讓生活更多彩一些


首先閱讀書籍一定是對自己有所幫助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根據我的經驗來看,是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我們的生活經驗當中並沒有與書中所描述的情景或者情節產生共鳴。

第二,我們所看的書籍並沒有滿足我們對所需求的知識進行補充。

第三,我們所閱讀的書籍並不是我們所感興趣的書。所以我們也無法用心去理解書籍當中所講的事情。

第四,我們所處的環境和我們現在的心境,還有境界沒有達到書中所描繪的那樣高。也許我們讀完這本書,過了多年以後,遇到什麼事情在回味的時候,會在記憶當中突然湧起書中的情節。

我是鴻寶,一個全職自媒體人,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啟發,那麼請幫我點個贊,謝謝!


鴻寶自媒體創業


看到您的問題,我腦海中閃現出的是這麼一句話,我們只管耕耘,不問收穫……

您看的世界名著,專業書籍,其實都會在您的生活中悄悄的影響您,難道在您閱讀過程中所感受的寧靜、美好、快樂就不算是收穫嗎?我喜歡不帶一點的功利去看書,書帶給我內心的寧靜,讓我煩躁的心沉澱下來,享受獨處的快樂………


海雲海


名著類的書籍看過之後大致瞭解就好,對於這一類的書籍,不要覺得沒有記著內容就覺得沒有收穫。

忘了是在哪裡看到的一句話,內容大意是這樣的:雖然我不記得我看過的每一本書的內容,就好像我不記得我過去的每一天都吃了什麼,但正是這每一天所吃的飯,讓我變成了現在的我。讀書也是一樣,雖然你不記得每本書的內容,但只要你看過,它就會對你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至於專業類的書籍,如果看過之後覺得沒有收穫,那麼你就要反思,看的時候有沒有認真看。因為專業類的書籍是必須要了解並掌握其中的知識的,如果說沒有收穫,那麼一定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