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動物會像人類一樣帶孫子?

山山說穿穿


從目前人類的發現來看,動物界不存在像人類一樣帶孫子的情況,而且人類的帶孫子也不是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有的,是事實上,“帶孫子”也只是人類某個特定時代的產物,它肯定不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未來也肯定會被淘汰。

動物界沒有“帶孫子”這種情況是必然的,動物最大的需求就是生存,不要說帶孫子了,一般情況下自己的孩子成年以後都會被趕出家門,自己獨立門戶。

最明顯的就是獅子,獅子成年後都會被雄性獅子趕出去單獨闖蕩,建立自己的領地,這並不是絕情,而是動物界的生存法則。

而且動物界的壽命普遍沒有那麼長,很難有能夠上三代的,人類和某些靈長類物種除外。更常見的情況使,在動物界不要說帶孫子了,由於父子之間在孩子成年之後也會分道揚鑣,爺爺和孫子就更沒可能相遇了,很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再相見,即使見到了也未必認出對方。

這就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

而人類是標準的群居物種,又是文明社會,平均壽命足夠長(地球其他物種絕大部分都沒有人類壽命長),三代,四代甚至五代同堂的情況都會有,人類之間的親情就會延續下去。

但話說過來,雖然如今帶孫子的現象比較常見,但不要認為老人帶孫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老人帶孫子是情分,不帶是本分,老人沒有義務給自己的孩子帶孫子。如果自己父母能給自己帶孩子,我們應該心存感激,如果父母不同意給我們帶孩子(或許條件不允許),我們也應該以一顆平常心對待!

自己的孩子本來就應該自己帶不是嗎?不要以“生活壓力大,需要上班掙錢”等理由給自己開脫,最大的問題是“你想還是不想?”而不是“自己沒法帶孩子”!

你想帶孩子,總有辦法。如果不想帶孩子,有無數個藉口!


宇宙探索


個人經歷,出差住在老鄉家裡,兩隻花貓,一直大的一隻小的,體型小的是大貓的母親,倆貓一起懷孕,一個貓升了三胎,一共六隻小貓,都住後面一小木屋,剛開始倆大貓一起出去捕食,農村貓都這樣,最牛逼一次拽了一野雞回來,給我們饞的,倆貓都出去,結果小貓仔被一大黃貓都給吃了,就剩了一隻,(貓為啥會這樣呢,偷同類的幼崽吃)後來為了看這一個小貓老貓就不出去了,大貓出去捕食回來分給老貓,好幾次半夜聽見這老貓和那大黃貓打架的動靜,我還出去幫忙,老貓體格小,倆耳朵尖都讓人咬沒了,這小貓的媽媽和姥姥都有奶,老貓在家就吃老貓奶,大貓在家就吃大貓奶,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長的老快了,這也算隔輩扶養了吧,貓根本沒有這個習性,但是有靈性的動物被逼到這份上也會有自己的辦法,親身經歷。


那如果我沒猜錯的話


沒有任何動物可以隔代撫養。因為大多數東西的女性在絕經期後都是迅速死亡的,只有人類還有就是猴子。

猴子有其他的替代撫養行為,但是隔代的,估計很少。但只有人類擁有那麼長的老年期,這是所有生物裡算是最特別的。

動物的所有行為都服務於一個永恆的目的,儘可能多的將自己的基因傳遞到下一代。

隔代撫養。當我們講到撫養這個詞的時候,應該明白其含義在動物和人類中是不同的。人類的撫養包括哺乳,經濟支持,保護,教育等等。而在動物世界中,撫養的意義可能更多地在哺乳和保護的層面(當然有教育,但這種教育顯然不同於人類的教育)。論及哺乳,奶奶或外婆自然沒有辦法“隔代撫養”,但是就保護這一層面來講,在動物世界中是有實例的。

langur monkey,葉猴。葉猴實行一夫多妻制,即每個葉猴種群只有一個皇上,其他所有的雌性都是他的後宮。

我們假設某天你,一隻強壯的雄性葉猴,一舉奪走了皇位。作為新皇帝,你臨幸後宮以確立自己地位時,發現有些妃嬪對你的示愛愛理不理,啊!原來她們懷著你手下敗將的孩子,這意味著幾年內她們為了撫養這個孩子,都不會排卵,也就不能給你生猴子,也就意味著你喜當爹幫別人養猴子。秉持著人道主義精神,不對,秉持著“儘可能多的將自己的基因傳遞到下一代”的人生原則,你要怎麼做?當然是等著孩子生下來就殺掉!最好能騷擾這些孕婦,讓她們流產,那樣她們就會更快幫你生猴子。

如果你是懷孕的妃嬪,你會怎麼想?當在考慮動物行為時,“你會怎麼想”往往是有用的技巧,能讓你很快找到正確答案,但我們應當注意,事實上,這裡的“想”,並不一定是動物們這樣想,而是這樣的行為才能使得基因傳遞,從而被進化選擇。你會想,我只有兩個選擇,不要這個孩子,或者拼死保護這個孩子。秉持“儘可能多的將自己的基因傳遞到下一代”的人生原則,那麼顯然拼死保護是不划算的,畢竟對我來講,孩子他爹是誰不重要,我始終都有且只有一半的基因傳到下一代,好漢不吃眼前虧,跟著新老公還能多生些猴子,死心眼保護肚子裡這個不划算。

除非…除非我已經老到不能生育了。因而科學家們發現,越老的葉猴越傾向於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被新老公殺死。

終於要答到正題了。根據同樣的邏輯,外婆(maternal grandmother)會拼死保護外孫(或外孫女)以“儘可能多的將自己的基因傳遞到下一代”,因為這個時候,顯然,她們已經沒有辦法通過繁殖來達到這個目的了。也就是某種形式上,題目中所提到的“隔代撫養”。我們需要注意只有外婆。當然不是外公和爺爺,因為他們早已是別人的手下敗將。同時,也不是奶奶,按照前面所述的葉猴行為,奶奶和孫子孫女多半不在同一種群中。

最後總結一下,當我們考慮動物行為的時候,要注意人類中常用的詞彙不一定能完全套用到動物身上,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但同時,“儘可能多的將自己的基因傳遞到下一代”是生物永恆不變的原則。


百寵雜說


哈哈哈,好萌的問題!

但想法雖然萌,現實卻很骨感!主要原因有三:

1.壽命長度夠不上

除了人類和猴子之外,很少有動物的壽命能夠上第三代的。當然,也有猴子、大象、獅子、狗、貓等特例。 這其中狗和貓不算了,因為屬於寵物,和人類生活在一起,如果主人讓隔代一起生活,它們就自然會照顧幼小的孫輩。

2.非群體生存

許多非群居動物,別說是隔代撫養了,在自己下一代長大之後,就會很快分道揚鑣,並且這輩子都可能再難相見。

對於大部分動物來說,讓自己的基因存在下去,是它們最簡單、最原始的訴求,所以在自己下一代成熟可以自己生存之後,它們就會進入發情期,等待下一次孕育。

3.資源

很多動物在絕經期後,會快速衰老、死亡。

即使沒有快速死亡,在這個衰老且不能再懷孕的階段,它們的捕獵、獲取食物的能力也大大下降,沒有更多精力和體力去獲取撫養孫輩的資源,況且孫輩有自己的父母。

綜上,想象是溫暖的,結果是極少有帶孫子的動物。


不入流的大劉


豬朝前拱,雞往後抓,自然萬物,各有各的絕招,在地球上,除人類以外的所有動物,幾乎一出身就能爬行,有些動物一出身就能獨立生活,動物有動物的生存法則。


在自然界,每一種動物都在為生存而鬥爭,植物是蟲子的食物,蟲子是鳥類的食物,鳥類是鷹類的食物。而在地上呢,植物是食草動物的食物,食草動物是食肉動物的食物,而我們人類呢,站在食物鏈的頂端,什麼動物都是人類的食物。這是因為,人類四肢分工明確,大腦高度發達,又會製造工具,還善於用計,人類是萬物之靈。

在人類家庭中,老養小,小敬老,隔輩還互相關心,人類與自然鬥爭,分工明確。但動物界動不一樣了,幾乎每時每刻都會成為其它動物的食物,所以野生動物進化的幾乎一出身就能適應各種危險,奔跑,躲避災難,謀生逃生是上天賜給野生動物的天性,動物父母,有的只是生育後代而不養育後代,有些只短時間哺乳,很快就拋棄讓幼子自己謀生,這是讓其在自然界適者生存的主要手段,如果動物象人類一樣,必會是老動物的巨大負擔,就不利於逃生,所以自然界動物,沒有隔代還相認的,至少不會有如人類那樣隔代還相親。



在陸地上,大象這種群住動物,象群對幼子比較關心,但也沒有隔代相認的明確主觀意思。這也許就是適者生存法則吧!


曾憲全110401818


沒有動物有“帶孫子”的這種思相理念

一些群居動物雖然有家庭(或家族)這個概念,但在這個群體內,它們關係還是維繫最基本的血緣(母子、父子),不會有爺孫這種概念。除了血緣關係,他們的另一個重要的關係就是群體內的等級。

很多群居動物都是要區分等級的,比如說狼,獅子,猴子等。

人類的加入

我們人類去觀察一些野生群居動物的生活時,為了很好的闡述動物們的關係,可以會用上這隻小動物是誰誰誰的兒子(女兒),或是誰誰誰的孫子。

但這些爺孫關係的動物也不象人類的爺孫關係一樣,長輩慈祥,晚輩可愛。完全是誰怎樣就怎樣的一種狀態。

還有就是我們飼養的一些動物或寵物,這些動物們在人工的飼養下,在主人願意的情況下,繁衍出下一代,下下一代是很正常的。

同時這些動物們也是居住在一起,而做為飼養這些動物的人為了好區分動物們的關係,也會按人類的方式去定義動物們的關係。

只是往往都是我們一廂情願的事情,動物們還是靠本能活著,除了母子情深外,基本不會出現隔代親、爺孫好的這類事情。

所以說,大部分的動物們沒有哪隻小獸是它的孫子的概念,更沒有帶孫子的意識。


喉子小青


這問題問得我瞬間沒有崩得住笑了。


金亮KIM


大象,尤其是非洲象。非洲象是雌性群居,雄性流浪的生活方式。曾經有一個紀錄片這樣播過,一隻小象出生不久後,它的母親就被偷獵者捕殺了。這隻小象在象群裡就輪流靠自己的外婆和姨媽哺乳,但是喝到的奶肯定沒有那些母象的親生孩子多。如果說到有隔代撫養的行為的,大象應該算一個。


月海187237178


黃大仙就會隔代帶孩子


咬著棒棒糖闖天下O


應該承認,高級的哺乳動物是有親情的,但感情問題只有雌性完成了哺乳期也就呵呵了,而孩子他父親完成交配任務後也就對自己的孩子不承擔任何的責任了。就如同狗一樣,為了一口吃的娘倆甚至於打的你死我活,完全無視什麼母子情,可能壓根就沒有。但血緣關係它們是知道的,兒子永遠不會和母親,爺爺也不會和孫女發生性關係的,當狗群都是一母所生,裡面的公狗往往選擇離群而外面的公狗則會及時的入夥。所以動物最起碼哺乳動物是有親情沒感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