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孔子为什么会离婚?

Time运转


不管孔子是不是离婚,他的婚姻家庭生活一定存在一些问题。

因为从语言表达上看,他发出过万般无奈的叹息:唯女人与小人难养……我们现在看这句话,还能想象得到他那抓狂的表情。

从行动上看,他一年四季都不在家,四处奔波,做大事业,出大手笔,没有过多少家庭生活,夫妻会不会成陌路人都难说。

从感情上,他把一腔热血都洒在了春秋大地上,洒在礼教上,洒在了学生身上,对于他们,他是一个无私奉献者,他可能没有那么多感情留给老婆。

到晚年他看到易经时发出许多感慨,可能是发现,无论多么了不起的人精力和能力都有限,都会有得有失吧。他如果学习了易经的辩证思想,在做事情,对待女人上,可能会采取不一样的方法的。


原无


按着现代的说法就是孔子出轨了!孔子在他四十岁这年发现了自己的爱情,他爱上了一个叫颜如玉的女孩(孔子弟子颜回的姐姐),然后后悔结婚早了,所以他选择在自己不惑之年出妻(休妻),但是知书达理的颜如玉却不愿意当小三嫁给孔子,所以孔子这时候又十分后悔,喊出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辈子没有再婚娶。

孔子之所以会爱上颜如玉主要是因为三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年轻貌美,孔子40岁的时候,颜如玉大约是15~16岁,正在少女最美的黄金年龄段,而孔子老婆已经30几岁了,这一对比之下就显出了差距,任谁看到漂亮女人也会心动的。

第二个原因是颜如玉有才。在当时的情况下,女人大部分是没有读书的,包括孔子的妻子也是不识字的文盲,而颜如玉向往知识,在颜回拜师孔子的时候颜如玉也适逢其时的跟着识字学习。虽然谈不上学霸,但是好歹也是一名温婉女子,孔子爱上这种才女也算合情合理。

第三个原因,颜如玉听话。从辈分上看,颜如玉少了孔子一辈,颜如玉的父母还不如孔子岁数大,所以颜如玉对孔子很恭敬很崇拜(粉迷妹),比如孔子说吃肉应该方方正正的(割不正不食),所以颜如玉给孔子送饭的时候就真的切得方方正正的。而反过来,同样听到孔子要求切肉方正老婆就会嫌孔老二事多,爱吃不吃,根本就不搭理他。

女生不仅要防偷防盗防师兄,还得防老师。男人喜欢被崇拜,在古代喜欢上自己女弟子的人实在太多了。包括我们的鲁先生,也是娶了自己的学生,也是因为迷妹。


优己


公元前532年,孔子在母亲的安排下,娶了宋人官氏为妻。当时孔子十九岁,在季平子手下做一个管理仓库的官吏。孔子的婚姻是典型的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孔子是中国儒家的代表,也是中国离婚的代表。


孔子的老婆官氏,是他的糟糠之妻。然而,当官氏为孔子生儿育女后,孔子就和她离婚了,不过当时不叫离婚,而称为“休出”,或“出妻”。“糟糠之妻也下堂”,孔子可称得上是“中国式离婚”的鼻祖。那么,圣人孔子为什么会离婚呢? 孔子之所以离婚,用今天的人们眼光来看的话,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官氏让孔子特别厌烦,已经达到了过去休妻的条件了,官氏犯了《大德礼记》中“出妻”的“口多言“的毛病,就是官氏太喜欢唠叨。孔子是办私立学校的,当作自己学生的面,被没文化的老婆数落挖苦,太让孔子丢人了,这样就大大伤害了孔子的自尊心,这是为人师表的孔子,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再就是,孔子和官氏的差距太大,孔子是教书先生,很受学生的爱戴,并且还参与到政治中去,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他是一个很有思想头脑的人,他追求的是精神生活,而官氏僵化不思进取,只是家里的一个老妈子,两人的茅盾越来越大,最后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并且孔子和老婆这对包办夫妻,一点共同语言也没有。每天见面后,都无话可说,死气沉沉。正如《论语》中记载孔子平常的婚姻生活,都透露出孔子的生活是“食不语,寝不言”的婚姻疲劳状态。如果一个男人天天和他的女人四目相对,却不愿说话,不想说话,不肯说话,就说明他和这个女人已经没有交流了,死绑在一起,就是一种痛苦,所以就只有分开住。


实际上,孔子和官氏不但一点感情都没有,甚至还有了仇恨。《礼记》中有记载,证实了孔子对官氏冷若冰霜。其中讲述了,孔子的儿子孔鲤,在母亲去世一周年的时候,穿着孝服很伤心地哭泣,孔子得知后很生气,斥责说:太过分了。于是,孔鲤连忙脱去丧服不再哭泣了。就表明孔子很记恨官氏,她死了孔子都不肯饶恕她,可见,她当初是怎么伤孔子的心了,导致孔子是这么深恶痛疾她,简直成了敌人。

孔子和官氏这对包办婚姻的牺牲者,由于性格,文化等差距太大,导致两人的裂缝越来越大,已经无法再生活在一起了,孔子为了尽早摆脱官氏,就采取各种方法冷落官氏,对她是万般挑剔,摆足了男人的臭架子。这都有详细的记载,如烹调得不好,不吃;没有合口的调味酱料,不吃;从市集上买来的酒和熟食,不吃;肉切割得不规矩,坐席摆得不端正,都不吃。最后,孔子还发出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感叹。

最后,孔子再也无法忍受官氏了,只好将她休回了娘家。这就是孔子离婚的原因.


迷萌乐


老夫子对女性是不太尊重的,一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让天下的女人都恨死了老夫子。

虽然没有史料证明老夫子与夫人的夫妻关系,但从“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来看,估计夫妻关系也不是特别好。

据《孔子家语》记载,老夫子的夫人是宋国人,姓“亓官氏”,嫁给孔子一年后生了伯鱼。


当时孔子才十九岁,算是正常的结婚年龄。后来与孔子离婚的也正是这位亓官夫人。

孔子离婚的记载见于《礼记》中的一条注解,这是孔子后人、唐代孔颖达注的,写的是“时伯鱼母出,父在”,也就是孔子还在世的时候,夫人已离婚了,这个“出”就是离婚的意思。

老夫人离婚的具体原因不详,我们也只能通过推测来试着解答一下了。

(孔子与夫人)

大家知道,孔子一生是不太得志的。他虽然是宋国贵族的后裔,但家道已经没落。

老先生自幼丧父,都是母亲一手带大,家里也过得比较穷。他一生除了短暂的担任过鲁国的司寇之外,基本上没当过官,以教书为业。老先生学生虽然多,但收的学费不高,只收两条腊肉。

所以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富裕。

如果说亓官氏之前还对孔子抱有一点点希望,希望他能出人头地,做上官的话,后来生了儿子,发现老夫子顽固坚持他的一套学说,不知变通,估计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所以两人离婚。

有资料表明,老夫子应该是个对男女之事兴趣比较大的人。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老夫子不是一直认为“食色性也”么?

在《礼记-内则》中,作者戴圣也暗示了孔子这方面的爱好,“妾虽老,年未满五十,必与五日之御”就是很直接的表白。

老婆没到五十岁,还是对这方面有要求的,应该照顾到。

可是亓官氏五十岁的时候,老夫子可能由于一生不得志,人比较苍老,心态也比较消极了,夫妻生活不和谐,有可能是他们离婚的另一个原因。

(子见南子)

老夫子有时与一些女性也不清不楚,可能也是离婚的原因之一。

《史记》记载:(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你看,老先生私自见南子,一男一女独处,这事就不太整得明白。

子路都怀疑了,孔夫人怎么会没想法?

不管怎么说,老夫子还是离异了,而且老孔家可能离婚有传统,她的儿子和孙子也都离过婚,莫不是当时老夫子家的风水不好?

歪眼中史工作室出品


刚日读史




圣人孔子的离婚,在当时骂声一片,认为一个做学问的人,道德修养如此之差,著书立论也是挂羊头卖狗肉。孔粉开始倒戈,喷孔子是孔世美,再不称圣人。



孔子的二大爷孔有书与孔断绝关系,说孔子是不肖子孙,曾仰天长叹【不生包何生孔,包大人你在哪里?】



孔子的结发之妻温故,乃鲁国丞相温开山的独生女。十五岁嫁孔子为妻,温故贤惠善良,美艳倾城。【论语】就是温故所著。孔子每日夜不归宿,三过家门而不入。婚后的第三年,温开山被奸臣刘桧所害,惨遭毒手。温家败落。


一年后,孔子【温故而知新】,爱上弟子颜回的姐姐颜如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根据【山海经】记载,就是孔子结发之妻温故所写。被抛弃的温故,终日以泪洗面,孔子把温故送到绝情谷,一个人孤孤单单。


温故写下【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写【道德经】的老子,品德高尚,骑牛经过绝情谷,看到温故凄凄惨惨戚戚,义愤填膺,叹道【孔二猛于虎也,亲,跟哥走吧。】温故看老子一副忠厚面容,遂与老子同牛而去。



子路回报孔子,说老子拐走温故,孔子带学生追赶,虽然周游列国,也没找到老子,老奸巨猾的老子,带温故出关,去了昆仑山。

孔子虽为圣人,对于情感却不能专一,移情别恋,这是后人应该一分为二学习孔子的。孔子是人,圣人也是人,对于撩妹娶小三,也应该原谅,毕竟是血肉之躯,有欲望是难免的,专家也好,学者也好,侃侃而谈背后,是尿急跑向卫生间



白这个颜色


剩人孔子祖孙三代皆离婚了。这就是儒家们所说的齐家。

至于为什么离婚,原因简单,在孔老二眼里女人不算人。

中国原本尊重妇女,商朝有女将军妇好,周武王用女子担任大臣。

中国封建社会蔑视女子,孔子是始作俑者。

孔子不止诬蔑说:唯女子和小人也难养也。

他还把鲁定公弃用他归罪于齐国人送来的女子乐团:信口雌黄地道:“那些妇人的口,可以把大臣和亲信撵走;接近那些妇女,可以使人败事亡身。”


周武王说:予有大臣十人。孔子评论说:“不其然乎?----有妇人焉,九人而已。”武王十个大臣,其中一个是女子,在孔子眼中就不算人了!普天之下,还有比孔子更歧视女子的人吗?


孔子眼里,女人不算人,那尊孔者们的妈算什么?


孔子,作为一个渣男,长期与妻子分离,难免对美色动心念。可能没有做苟且之事,但是他的心已早已飘离妻子。他对美女南子是否暗动真情,天知地知。


猛哥厉史


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千古名言:

“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翻译一下就是,这个世界上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难以接近,跟他走近一些,她跟你耍性子,远离了,又怪你冷落了她。要知道,孔子作为一代宗师,甚至连不同个性的子弟都能做到有教无类,但对于女人,却也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慨,可见孔子也曾深受女子所伤。

事实上,孔子的婚姻也确实很不幸福,以至于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离婚的名人。据史书记载,孔子这辈子只有过一个妻子,叫做亓(qi)官氏,是宋国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人。当时是在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19岁的孔子刚考上公务员,并当上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吏,不仅收入稳定,还让人羡慕,所以也就可以考虑结婚的事情。

由于孔子的父亲在他三岁就去世,孔子的哥哥伯尼虽然身有缺陷不能做继承人,但对于他这个弟弟还是很关心的,所以他便带着鸡、大雁和小猪等聘礼到亓官姑娘家提亲。亓官姑娘觉得孔子条件还不错,就托伯尼带回一片绣有金灿灿凤凰的刺绣琴套送给孔子,于是两人很快就结为夫妻。



虽然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孔子和亓官姑娘就是典型包办婚姻,他们两人在婚前甚至连面都没见过,但是,在古代人看来,这实在太普遍,而且他们两人结婚最开始也有过一段恩爱的日子。结婚一年后,亓官氏给孔子生下一个儿子,鲁昭公还特意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就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后来,亓官氏又生下一个女儿。

按理说,两人有儿有女,生活本该是个“好”字。可是,世事往往就是让人意料不到,在亓官氏替孔子生儿育女之后,孔子却休了妻,两人从此分道扬镳,甚至老死不相往来,孔子也由此成为史上最早卷进离婚事件的中国名人。不过那时不叫“离婚”,而称“去妻”或“出妻”,也被曾称作“仳离”。

那么,很多人自然会很好奇,孔子为什么会离婚?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孔子离婚绝不是因为第三者或者想换个新老婆。因为,孔子在离婚后,就没有再结婚,而也没有和任何女人有过绯闻。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因为是这段婚姻,让孔子对女人彻底失望,从此敬而远之。

据史书上记载,亓官氏被休的理由,是犯了古代女子七出中的“口多言”毛病。所谓口多言,就是喜欢唠唠叨叨的意思,这个算得上是女子的通病,只不过是轻重之分而已。当时,亓官氏也就是个普通的农家妇女,所以没受过什么教育,所以总是爱当着孔子的面唠唠叨叨。



最开始,孔子也就是个芝麻小官,还替人管过牧场,也没什么大名气,大家都是农民阶级,所以亓官氏这样做也没什么,但是后来,虽然孔子的地位和名气越来越大,孔子也已经成为了孔夫子,门下弟子三千,大家都对他极为尊敬,甚至连各个国家的君王宰相,都要给孔子三分薄面。但是,亓官氏却仍然习惯性唠唠叨叨,甚至当着孔子学生的面,毫不顾忌的数落挖苦孔子尽搞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却没见到一分钱,这让孔子很是尴尬。

当然,孔子对于亓官氏,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据史书上记载,亓官氏做的饭菜,孔子是坚决奉行烹调得不好,不吃;没有合口的调味酱料,不吃;从市集上买来的酒和熟肉,不吃,肉切割得不合规矩,不吃;坐席摆得不端正,不吃等等。面对这样挑剔的老公,亓官氏肯定也是一肚子火。

于是,两人只要一开口说话,总免不了宜昌大吵大闹,以至于最后孔子的生活状态变成是“食不语,寝不言”。换句话说,孔子看到亓官氏,就不愿说话,不想说话,不肯说话;当然,亓官氏也不愿意再搭理孔子。而婚姻一旦到走到这个地步,那就只剩下一条出路:散伙!很快,孔子就正式写下休书,将将她退回丈姆娘家。



据说,孔子对亓官氏的恨意久久不能释怀,以至于在亓官氏死后,他的儿子孔鲤因为思念母亲,所以在亓官氏逝世一周年时仍然穿着孝服哀哀哭泣。孔子听到后,问谁在哭,学生告诉他是孔鲤,孔子直接发飙说:“这个行为有点太过了啊!”孔鲤听说之后,便脱去丧服不再哭泣。

虽然说,孔子认为孔鲤太过分,主要是因为按照当时的礼法,亲人去世一年过后,就不应该再穿丧服哭泣,否则有悖于礼制。但从另一方面,也证明孔子对亓官氏确实没有太多感情,否则他实在没必要这样做。

但是,让孔子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极力想推开和忘记的这个女人,却在宋朝时被宋真宗赵恒追封为“郓国夫人”,随后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 ,从此被儒家后世尊为圣母,成为和孔子永远联系在一起的夫妻。甚至,在孔庙中的寝殿中,还开专门供奉孔子夫人丌官氏的专祠,让她陪伴孔子世世代代,不知孔子泉下有知,又会作何感想?


我是赵帅锅


说到离婚这件事,通常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现代的夫妻,因为价值观的差异一直争吵,最终导致感情破裂而分开。

不过,这并不是我们现代人的专利,在古时候也有离婚的人,其中还不缺名人。接下来要说的这位就是。

之前看到过一篇有趣的文章,里面说为什么现在的夫妻离婚不能和古时候的夫妻学一下,现在分开的夫妇在分开之前一定会吵的很激烈,本来恩爱的眷侣最后反倒会成为相互怨恨的仇家。

古时候的夫妇分开前,有的丈夫还会写诗,表明自己今生无缘与吾妻共度,愿娘子重新梳妆似妙龄,再度寻得好郎君。不得不说,古人的方式让我见识到,原来分离也是一件浪漫的事。

这次要说的这位古人不是别人,他是一位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思想大家、教育家。可是,他也离婚了,并且方式并不浪漫,这个人姓孔,排行老二。

孔子的妻子是谁?他为什么要和妻子离婚?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下他的妻子。

这个女人叫亓官氏,在孔子未满20岁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他的妻子,那个时候的孔子还不像后来那样有名和受人尊敬,他就和姜子牙一样,在30岁前一直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为了基本的生计而发愁。

但是这个时候却也是他们夫妻二人感情最好的时候,说实话,这并不奇怪,很多后来发达了的夫妻都是这样,能在一起吃苦却不能在一起享福。

后来孔子创办私学,他的名声在社会上也越来越响,还曾经好几次入朝做官,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和亓官氏的感情出问题了,最终导致他选择出妻,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离婚。

而离婚的理由并不复杂,只有通俗易懂的三个字:口多言。也就是说话太多,又都没用。

孔子的妻子是怎样“口多言”的?这是他们分开的唯一原因吗?

好说话其实是女人的天性。个人认为,只要不会影响你做事和其他紧要事情,这并不是什么问题。

但是亓官氏却好像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即使对方在这个问题上怎么忍让,她也不会反省自身。这也和她的出身有关系,因为从她嫁给孔子之后,他们两个人就一直过穷日子。现在孔子有了实力和名声,可以改善家庭环境了,但是因为他坚持个人原则不退让总是导致好事坏掉,所以她会有不满。

公元前516年,孔子去齐国找鲁昭公,人没找到但却得到国君赏识,但因为手下臣子的阻挠没能留下做官。这是她第一次失望。

公元前503年,阳虎压制季孙氏后想要孔子加入,并开出优厚条件,被他拒绝。这是她第二次失望。

后来鲁定公赏识她丈夫,并且真的给了他一个很高的官位。这次她认为真的时来运转了,没想到因为政见差异,孔子又一次被冷落了,经过这些打击,他决定去各国宣扬自己的见解,却得到亓官氏强烈阻拦。

夫妻二人再一次关系紧张起来,也就是这段时期她“口过于多言”,导致二人最终分开,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他们两个人分开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从上面说的这些事中大家应该可以看出来孔子和亓官氏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他们两个人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一方唠叨的问题,而是两个人的思想已经产生了分歧。

孔子重视自己的学说,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赏识证明自己的价值,他的想法过于理想。而亓官氏则活在当下,她认为只有当下的好处才是最重要的,活都活不下去的情况还谈什么理想?她的看法过于现实。

因此,二人真正的分开的原因,是思想上的分歧和差异。

在他们二人之间,他们都没有什么大的错误。亓官氏虽然并不是一个大雅之人,但她把家里事务打理的很好,做好了一个妻子应做的本分。他们之间唯一的错误,也许就是找错了对方,看错了对方,又认错了对方。只是这个错,曾经也是温馨的。


小小嬴政


孔子是历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的影响力比绝大多数的帝王将相都要大很多。他的一言一行都被记录下来,但关于他的婚姻家庭生活,史籍中却鲜有记载,后人只能从一些只言片语中来猜测孔子的婚姻,现在有一个普遍被认可的观点就是,孔子的婚姻生活是不幸福的,这也是他闭口不谈妻子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对于他的婚姻状况,多数人认为孔子离过婚,仅有部分人认为孔子并未离婚。不过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猜测,未必是真实的情况。

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族,后来殷商灭亡,周武王封邦建国,微子启建立了殷商遗民为主的宋国,而微子启的弟弟微仲也就是宋国的第二位国君正是孔子的十五世祖,不过其间政乱时有发生,孔子这一支传到孔子时候早已经没落了,实际上孔子的父亲也早已经不在宋国生活了,他是逃到了鲁国,并定居了下来,所以,实际上孔子也算是鲁国人。

孔子三岁丧父,紧接着他同自己的生母就被嫡母驱逐,从此之后的孔子似乎就开始了穷苦的生活,实际我们看整个孔子的一生,都是比较坎坷的,身体里的贵族血液并没有给孔子带来好运。孔子十九岁的时候娶妻成家,

“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丌官氏。”丌官是先秦时期是我一个官职,掌管女子的及笄礼。也就是说孔子的妻子是丌官的后代,很难说这桩跨国婚姻的背后是因为什么,不过因为爱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很可能只是一桩交易性质的婚姻,因为孔子的先祖是宋国人,而丌官氏正好是宋国人,或许真的是方便孔子回国祭拜祖先也说不定。婚后第二年,丌官氏生下了孔子唯一的孩子伯鱼。

随着伯鱼的出生,孔子也开是入仕,虽然所做的官职非常之小,管理仓库、管理畜牧等等的小官。后来开始办学校,招收学生讲学,渐渐有了名气,再后来就是逃亡到齐国待了两年,回到鲁国后进入官场,一度做到了大司寇,但终因未能撼动三桓的势力而改革失败,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流浪生涯,他一直在寻求从政的机会,从一直得不到真正的礼遇,最终还是回到了鲁国,修书与教学。

在这期间,公元前485年,丌官氏去世;公元前483年,伯鱼去世;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丌官氏去世一年后还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

《礼记·檀弓》记载: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伯鱼名为孔鲤,这段话的意思很好理解,丌官氏去世一年后,她的儿子伯鱼还是很悲痛,有一次哭的时候被孔子听到了,就说孔鲤这种做法很过分。很难想象孔子对丌官氏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才会觉得自己的儿子在母亲去世一周年之后哭泣是过分的举动。这或许能说明孔子对丌官氏并无任何好的感情,甚至可能还有一些厌恶在里面。

孔颖达曾对这段话有一个解释,其中一句话是:“时伯鱼母出,父在。”也就是说孔子出妻,即现在的离婚的意思,我们都知道古代有一个专门针对婚姻中的女性的七出之罪,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窃盗。犯了其中的任何一项,丈夫都可以出妻,将妻子遣送回娘家,意即离婚。

现代人离婚的理由太多了,丈夫在妻子的兰花里谈了烟灰会成为离婚的理由,还有各种千奇百怪的理由,所有的理由在外人看来都是有些大惊小怪的,至少不必上升到离婚,但是只有当事人知道,这些小小的、奇葩的理由无不是过去无数次的失望累积而成,总之一句话:我忍你很久了。

孔子和丌官氏原本的结合就算不上爱情,彼此之间没有什么感情,而且那时候孔子一无所有,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丌官氏是配不上有贵族血统的孔子的,但却配得上落魄的孔子。等孔子开始有所成就,并名声在外的时候,这个妻子就更与丈夫格格不入了,倒不是说丌官氏有什么错,只能说两个人不搭。

丌官氏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子,她的男人也必然是普通的,但没想到却是不甘于平庸的孔子。两个人说话都说不到一起去,也不可能相互理解,丌官氏不理解孔子为何执着于为官,为何对家庭的拮据视而不见(孔子对家庭的贡献是很少的)。孔子不理解丌官氏为何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妇女,行止甚至有些粗鄙。孔子是有很多礼节的,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应该如何如何,要符合一定的准则,但是丌官氏只求过一天是一天,能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乐趣。

因此两人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也可以说是三观不合,互相厌弃。尤其对于孔子从政不行又不能好好赚钱这一项,丌官氏是多有怨言的,女人一旦有怨言,唠叨就是必不可少的,久而久之,孔子就出妻了。

当然,这只是猜测。


尚宫女史


孔子开创了儒家文化的先河,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等,并具有“万世师表”之形象,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其实不管圣人多么伟大,终究也是肉体凡身。

作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凡人,孔子和老婆的婚姻状况如何?

(1)

相对于古代的三妻四妾,据古书上的记载,孔子只娶了一个老婆。那就是亓(qi)官氏。按现在的地理位置来看,亓(qi)官氏是河南商丘人。

孔子19岁和她结婚。

19岁的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当年是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在季平子手下作管理仓库的官吏,是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工作还不错,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由于孔子的父亲在他三岁就去世了,孔子的哥哥伯尼虽然身有缺陷不能做继承人,不过对于他这个弟弟还是很关心的,伯尼带着鸡、大雁和小猪等聘礼到亓官姑娘家提亲。

亓官姑娘觉得孔子条件还不错,就托伯尼带回一片绣有金灿灿凤凰的刺绣琴套送给孔子。

于是顺理成章地,二人就结婚了。

(2)

孔子的婚姻很像是典型的包办婚姻,在结婚前,俩人很可能还不认识。不过古代很多婚姻都是如此:先有婚姻再有爱情。

结婚后二人相处还算和睦,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亓官姑娘嫁给孔子后,为他生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

不过后来二人的婚姻生活可能并不是很幸福,从历史记载来看,孔子曾将亓官氏“休出”。也就是说,孔子休掉了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的“糟糠之妻”。

按现在的话来说,他们离婚了!

关于离婚原因,正面记载很少,我们只能通过古书记载来猜测一下。

(3)

孔子曾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出自《论语·阳货》)。

在孔子看来,这个世界上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难以接近,跟他走近一些,他跟你耍性子,远离了,又怪你冷落了他。

在孔子看来,这种人际关系处理起来最难了!

在孔子的观念里,他把女人和小人同等来看待,可见“女人”在他心中的地位多低,这和后来《三国演义》中刘备所说的“妻子如衣物”没什么本质区别。

试想,亓官姑娘和这样的人相处,能开心么?

孔子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对自己老婆也不是很满意。夫妻关系又能好到哪去?

(4)

孔子是一个十分恪守“礼”的人,他曾说:“食不语,寝不言”(出自《论语·乡党》)。

吃饭不能说话,睡觉也不能说话,白天的时候呢,孔子又要忙于工作,这样看来,孔子和老婆根本就没有交流的时间。

缺乏交流的婚姻生活,还有什么幸福指数可言。

(5)

孔子又说:“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出自《论语·乡党》)

试想一下,遇到孔子这样的夫君,是不是很难伺候?亓官氏做好了饭,做的不好吃,不吃!煮的太烂的,不吃!切的不合规矩不方正的,不吃!没有合适的酱料,也不吃!

都说情人眼中出西施,作为照顾孔子饮食起居的亓官氏来说,心里一定在默默哭泣吧?你是看我不顺眼吗?

在充满挑剔的婚姻里,还有多少幸福可言?

(6)

《礼记》的记载:“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这里的“伯鱼”和“鲤”指的都是孔子的儿子。想当年,亓官氏生下儿子时,当时的国君鲁昭公送来鲤鱼表示祝贺,于是,孔子给儿子起名叫孔鲤,字伯鱼。

亓官氏去世一年的时候,伯鱼哭的很伤心,孔子听到了,就问,是谁在哭呀?学生告诉他是孔鲤,孔子就说,哼,太过分了啊。孔鲤听到后,就脱去了孝服,马上不哭了。

妻子去世才一年,孔子就如此冷漠,用常人的观点来看,真的觉得夫妻关系不怎么样。

(7)

不过常人的推理,可能并不适合孔子,毕竟孔子是圣人嘛,就像庄子老婆死的时候,庄子还“方箕踞鼓盆而歌”,别人以为他击鼓而歌很欢乐,我们可能没办法从他们的行为上来判断他们是否悲伤。

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当年孔子67岁,孔子妻子离世。孔子走之妻子的墓前,行以头触地的稽颡重礼,可见,孔子最终对妻子是心存感激和内疚的。

在孔子去世以后,亓官氏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开始有寝殿专祠,也曾有塑像,清雍正重修时改为神主牌位,罩有木刻神龛,享受后人的奉祀。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