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孔子為什麼會離婚?

Time運轉


不管孔子是不是離婚,他的婚姻家庭生活一定存在一些問題。

因為從語言表達上看,他發出過萬般無奈的嘆息:唯女人與小人難養……我們現在看這句話,還能想象得到他那抓狂的表情。

從行動上看,他一年四季都不在家,四處奔波,做大事業,出大手筆,沒有過多少家庭生活,夫妻會不會成陌路人都難說。

從感情上,他把一腔熱血都灑在了春秋大地上,灑在禮教上,灑在了學生身上,對於他們,他是一個無私奉獻者,他可能沒有那麼多感情留給老婆。

到晚年他看到易經時發出許多感慨,可能是發現,無論多麼了不起的人精力和能力都有限,都會有得有失吧。他如果學習了易經的辯證思想,在做事情,對待女人上,可能會採取不一樣的方法的。


原無


按著現代的說法就是孔子出軌了!孔子在他四十歲這年發現了自己的愛情,他愛上了一個叫顏如玉的女孩(孔子弟子顏回的姐姐),然後後悔結婚早了,所以他選擇在自己不惑之年出妻(休妻),但是知書達理的顏如玉卻不願意當小三嫁給孔子,所以孔子這時候又十分後悔,喊出女子無才便是德,一輩子沒有再婚娶。

孔子之所以會愛上顏如玉主要是因為三個原因,一個是因為年輕貌美,孔子40歲的時候,顏如玉大約是15~16歲,正在少女最美的黃金年齡段,而孔子老婆已經30幾歲了,這一對比之下就顯出了差距,任誰看到漂亮女人也會心動的。

第二個原因是顏如玉有才。在當時的情況下,女人大部分是沒有讀書的,包括孔子的妻子也是不識字的文盲,而顏如玉嚮往知識,在顏回拜師孔子的時候顏如玉也適逢其時的跟著識字學習。雖然談不上學霸,但是好歹也是一名溫婉女子,孔子愛上這種才女也算合情合理。

第三個原因,顏如玉聽話。從輩分上看,顏如玉少了孔子一輩,顏如玉的父母還不如孔子歲數大,所以顏如玉對孔子很恭敬很崇拜(粉迷妹),比如孔子說吃肉應該方方正正的(割不正不食),所以顏如玉給孔子送飯的時候就真的切得方方正正的。而反過來,同樣聽到孔子要求切肉方正老婆就會嫌孔老二事多,愛吃不吃,根本就不搭理他。

女生不僅要防偷防盜防師兄,還得防老師。男人喜歡被崇拜,在古代喜歡上自己女弟子的人實在太多了。包括我們的魯先生,也是娶了自己的學生,也是因為迷妹。


優己


公元前532年,孔子在母親的安排下,娶了宋人官氏為妻。當時孔子十九歲,在季平子手下做一個管理倉庫的官吏。孔子的婚姻是典型的包辦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孔子是中國儒家的代表,也是中國離婚的代表。


孔子的老婆官氏,是他的糟糠之妻。然而,當官氏為孔子生兒育女後,孔子就和她離婚了,不過當時不叫離婚,而稱為“休出”,或“出妻”。“糟糠之妻也下堂”,孔子可稱得上是“中國式離婚”的鼻祖。那麼,聖人孔子為什麼會離婚呢? 孔子之所以離婚,用今天的人們眼光來看的話,主要是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官氏讓孔子特別厭煩,已經達到了過去休妻的條件了,官氏犯了《大德禮記》中“出妻”的“口多言“的毛病,就是官氏太喜歡嘮叨。孔子是辦私立學校的,當作自己學生的面,被沒文化的老婆數落挖苦,太讓孔子丟人了,這樣就大大傷害了孔子的自尊心,這是為人師表的孔子,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再就是,孔子和官氏的差距太大,孔子是教書先生,很受學生的愛戴,並且還參與到政治中去,社會地位也越來越高,他是一個很有思想頭腦的人,他追求的是精神生活,而官氏僵化不思進取,只是家裡的一個老媽子,兩人的茅盾越來越大,最後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並且孔子和老婆這對包辦夫妻,一點共同語言也沒有。每天見面後,都無話可說,死氣沉沉。正如《論語》中記載孔子平常的婚姻生活,都透露出孔子的生活是“食不語,寢不言”的婚姻疲勞狀態。如果一個男人天天和他的女人四目相對,卻不願說話,不想說話,不肯說話,就說明他和這個女人已經沒有交流了,死綁在一起,就是一種痛苦,所以就只有分開住。


實際上,孔子和官氏不但一點感情都沒有,甚至還有了仇恨。《禮記》中有記載,證實了孔子對官氏冷若冰霜。其中講述了,孔子的兒子孔鯉,在母親去世一週年的時候,穿著孝服很傷心地哭泣,孔子得知後很生氣,斥責說:太過分了。於是,孔鯉連忙脫去喪服不再哭泣了。就表明孔子很記恨官氏,她死了孔子都不肯饒恕她,可見,她當初是怎麼傷孔子的心了,導致孔子是這麼深惡痛疾她,簡直成了敵人。

孔子和官氏這對包辦婚姻的犧牲者,由於性格,文化等差距太大,導致兩人的裂縫越來越大,已經無法再生活在一起了,孔子為了儘早擺脫官氏,就採取各種方法冷落官氏,對她是萬般挑剔,擺足了男人的臭架子。這都有詳細的記載,如烹調得不好,不吃;沒有合口的調味醬料,不吃;從市集上買來的酒和熟食,不吃;肉切割得不規矩,坐席擺得不端正,都不吃。最後,孔子還發出了:“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的感嘆。

最後,孔子再也無法忍受官氏了,只好將她休回了孃家。這就是孔子離婚的原因.


迷萌樂


老夫子對女性是不太尊重的,一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讓天下的女人都恨死了老夫子。

雖然沒有史料證明老夫子與夫人的夫妻關係,但從“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來看,估計夫妻關係也不是特別好。

據《孔子家語》記載,老夫子的夫人是宋國人,姓“亓官氏”,嫁給孔子一年後生了伯魚。


當時孔子才十九歲,算是正常的結婚年齡。後來與孔子離婚的也正是這位亓官夫人。

孔子離婚的記載見於《禮記》中的一條註解,這是孔子後人、唐代孔穎達注的,寫的是“時伯魚母出,父在”,也就是孔子還在世的時候,夫人已離婚了,這個“出”就是離婚的意思。

老夫人離婚的具體原因不詳,我們也只能通過推測來試著解答一下了。

(孔子與夫人)

大家知道,孔子一生是不太得志的。他雖然是宋國貴族的後裔,但家道已經沒落。

老先生自幼喪父,都是母親一手帶大,家裡也過得比較窮。他一生除了短暫的擔任過魯國的司寇之外,基本上沒當過官,以教書為業。老先生學生雖然多,但收的學費不高,只收兩條臘肉。

所以家裡的經濟條件不是很富裕。

如果說亓官氏之前還對孔子抱有一點點希望,希望他能出人頭地,做上官的話,後來生了兒子,發現老夫子頑固堅持他的一套學說,不知變通,估計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所以兩人離婚。

有資料表明,老夫子應該是個對男女之事興趣比較大的人。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老夫子不是一直認為“食色性也”麼?

在《禮記-內則》中,作者戴聖也暗示了孔子這方面的愛好,“妾雖老,年未滿五十,必與五日之御”就是很直接的表白。

老婆沒到五十歲,還是對這方面有要求的,應該照顧到。

可是亓官氏五十歲的時候,老夫子可能由於一生不得志,人比較蒼老,心態也比較消極了,夫妻生活不和諧,有可能是他們離婚的另一個原因。

(子見南子)

老夫子有時與一些女性也不清不楚,可能也是離婚的原因之一。

《史記》記載:(南子)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原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你看,老先生私自見南子,一男一女獨處,這事就不太整得明白。

子路都懷疑了,孔夫人怎麼會沒想法?

不管怎麼說,老夫子還是離異了,而且老孔家可能離婚有傳統,她的兒子和孫子也都離過婚,莫不是當時老夫子家的風水不好?

歪眼中史工作室出品


剛日讀史




聖人孔子的離婚,在當時罵聲一片,認為一個做學問的人,道德修養如此之差,著書立論也是掛羊頭賣狗肉。孔粉開始倒戈,噴孔子是孔世美,再不稱聖人。



孔子的二大爺孔有書與孔斷絕關係,說孔子是不肖子孫,曾仰天長嘆【不生包何生孔,包大人你在哪裡?】



孔子的結髮之妻溫故,乃魯國丞相溫開山的獨生女。十五歲嫁孔子為妻,溫故賢惠善良,美豔傾城。【論語】就是溫故所著。孔子每日夜不歸宿,三過家門而不入。婚後的第三年,溫開山被奸臣劉檜所害,慘遭毒手。溫家敗落。


一年後,孔子【溫故而知新】,愛上弟子顏回的姐姐顏如玉。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根據【山海經】記載,就是孔子結髮之妻溫故所寫。被拋棄的溫故,終日以淚洗面,孔子把溫故送到絕情谷,一個人孤孤單單。


溫故寫下【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夫婿輕薄兒,新人已如玉…………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



寫【道德經】的老子,品德高尚,騎牛經過絕情谷,看到溫故悽悽慘慘慼戚,義憤填膺,嘆道【孔二猛於虎也,親,跟哥走吧。】溫故看老子一副忠厚面容,遂與老子同牛而去。



子路回報孔子,說老子拐走溫故,孔子帶學生追趕,雖然周遊列國,也沒找到老子,老奸巨猾的老子,帶溫故出關,去了崑崙山。

孔子雖為聖人,對於情感卻不能專一,移情別戀,這是後人應該一分為二學習孔子的。孔子是人,聖人也是人,對於撩妹娶小三,也應該原諒,畢竟是血肉之軀,有慾望是難免的,專家也好,學者也好,侃侃而談背後,是尿急跑向衛生間



白這個顏色


剩人孔子祖孫三代皆離婚了。這就是儒家們所說的齊家。

至於為什麼離婚,原因簡單,在孔老二眼裡女人不算人。

中國原本尊重婦女,商朝有女將軍婦好,周武王用女子擔任大臣。

中國封建社會蔑視女子,孔子是始作俑者。

孔子不止誣衊說:唯女子和小人也難養也。

他還把魯定公棄用他歸罪於齊國人送來的女子樂團:信口雌黃地道:“那些婦人的口,可以把大臣和親信攆走;接近那些婦女,可以使人敗事亡身。”


周武王說:予有大臣十人。孔子評論說:“不其然乎?----有婦人焉,九人而已。”武王十個大臣,其中一個是女子,在孔子眼中就不算人了!普天之下,還有比孔子更歧視女子的人嗎?


孔子眼裡,女人不算人,那尊孔者們的媽算什麼?


孔子,作為一個渣男,長期與妻子分離,難免對美色動心念。可能沒有做苟且之事,但是他的心已早已飄離妻子。他對美女南子是否暗動真情,天知地知。


猛哥厲史


孔子曾說過這樣一句千古名言:

“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翻譯一下就是,這個世界上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難以接近,跟他走近一些,她跟你耍性子,遠離了,又怪你冷落了她。要知道,孔子作為一代宗師,甚至連不同個性的子弟都能做到有教無類,但對於女人,卻也忍不住發出這樣的感慨,可見孔子也曾深受女子所傷。

事實上,孔子的婚姻也確實很不幸福,以至於他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公開離婚的名人。據史書記載,孔子這輩子只有過一個妻子,叫做亓(qi)官氏,是宋國人,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人。當時是在公元前533年(魯昭公九年),19歲的孔子剛考上公務員,並當上一個管理倉庫的小官吏,不僅收入穩定,還讓人羨慕,所以也就可以考慮結婚的事情。

由於孔子的父親在他三歲就去世,孔子的哥哥伯尼雖然身有缺陷不能做繼承人,但對於他這個弟弟還是很關心的,所以他便帶著雞、大雁和小豬等聘禮到亓官姑娘家提親。亓官姑娘覺得孔子條件還不錯,就託伯尼帶回一片繡有金燦燦鳳凰的刺繡琴套送給孔子,於是兩人很快就結為夫妻。



雖然從我們現在的角度來看,孔子和亓官姑娘就是典型包辦婚姻,他們兩人在婚前甚至連面都沒見過,但是,在古代人看來,這實在太普遍,而且他們兩人結婚最開始也有過一段恩愛的日子。結婚一年後,亓官氏給孔子生下一個兒子,魯昭公還特意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就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後來,亓官氏又生下一個女兒。

按理說,兩人有兒有女,生活本該是個“好”字。可是,世事往往就是讓人意料不到,在亓官氏替孔子生兒育女之後,孔子卻休了妻,兩人從此分道揚鑣,甚至老死不相往來,孔子也由此成為史上最早捲進離婚事件的中國名人。不過那時不叫“離婚”,而稱“去妻”或“出妻”,也被曾稱作“仳離”。

那麼,很多人自然會很好奇,孔子為什麼會離婚?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孔子離婚絕不是因為第三者或者想換個新老婆。因為,孔子在離婚後,就沒有再結婚,而也沒有和任何女人有過緋聞。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因為是這段婚姻,讓孔子對女人徹底失望,從此敬而遠之。

據史書上記載,亓官氏被休的理由,是犯了古代女子七出中的“口多言”毛病。所謂口多言,就是喜歡嘮嘮叨叨的意思,這個算得上是女子的通病,只不過是輕重之分而已。當時,亓官氏也就是個普通的農家婦女,所以沒受過什麼教育,所以總是愛當著孔子的面嘮嘮叨叨。



最開始,孔子也就是個芝麻小官,還替人管過牧場,也沒什麼大名氣,大家都是農民階級,所以亓官氏這樣做也沒什麼,但是後來,雖然孔子的地位和名氣越來越大,孔子也已經成為了孔夫子,門下弟子三千,大家都對他極為尊敬,甚至連各個國家的君王宰相,都要給孔子三分薄面。但是,亓官氏卻仍然習慣性嘮嘮叨叨,甚至當著孔子學生的面,毫不顧忌的數落挖苦孔子盡搞些虛頭巴腦的東西,卻沒見到一分錢,這讓孔子很是尷尬。

當然,孔子對於亓官氏,也是橫挑鼻子豎挑眼,據史書上記載,亓官氏做的飯菜,孔子是堅決奉行烹調得不好,不吃;沒有合口的調味醬料,不吃;從市集上買來的酒和熟肉,不吃,肉切割得不合規矩,不吃;坐席擺得不端正,不吃等等。面對這樣挑剔的老公,亓官氏肯定也是一肚子火。

於是,兩人只要一開口說話,總免不了宜昌大吵大鬧,以至於最後孔子的生活狀態變成是“食不語,寢不言”。換句話說,孔子看到亓官氏,就不願說話,不想說話,不肯說話;當然,亓官氏也不願意再搭理孔子。而婚姻一旦到走到這個地步,那就只剩下一條出路:散夥!很快,孔子就正式寫下休書,將將她退回丈姆孃家。



據說,孔子對亓官氏的恨意久久不能釋懷,以至於在亓官氏死後,他的兒子孔鯉因為思念母親,所以在亓官氏逝世一週年時仍然穿著孝服哀哀哭泣。孔子聽到後,問誰在哭,學生告訴他是孔鯉,孔子直接發飆說:“這個行為有點太過了啊!”孔鯉聽說之後,便脫去喪服不再哭泣。

雖然說,孔子認為孔鯉太過分,主要是因為按照當時的禮法,親人去世一年過後,就不應該再穿喪服哭泣,否則有悖於禮制。但從另一方面,也證明孔子對亓官氏確實沒有太多感情,否則他實在沒必要這樣做。

但是,讓孔子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極力想推開和忘記的這個女人,卻在宋朝時被宋真宗趙恆追封為“鄆國夫人”,隨後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夫人” ,從此被儒家後世尊為聖母,成為和孔子永遠聯繫在一起的夫妻。甚至,在孔廟中的寢殿中,還開專門供奉孔子夫人丌官氏的專祠,讓她陪伴孔子世世代代,不知孔子泉下有知,又會作何感想?


我是趙帥鍋


說到離婚這件事,通常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現代的夫妻,因為價值觀的差異一直爭吵,最終導致感情破裂而分開。

不過,這並不是我們現代人的專利,在古時候也有離婚的人,其中還不缺名人。接下來要說的這位就是。

之前看到過一篇有趣的文章,裡面說為什麼現在的夫妻離婚不能和古時候的夫妻學一下,現在分開的夫婦在分開之前一定會吵的很激烈,本來恩愛的眷侶最後反倒會成為相互怨恨的仇家。

古時候的夫婦分開前,有的丈夫還會寫詩,表明自己今生無緣與吾妻共度,願娘子重新梳妝似妙齡,再度尋得好郎君。不得不說,古人的方式讓我見識到,原來分離也是一件浪漫的事。

這次要說的這位古人不是別人,他是一位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的思想大家、教育家。可是,他也離婚了,並且方式並不浪漫,這個人姓孔,排行老二。

孔子的妻子是誰?他為什麼要和妻子離婚?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說一下他的妻子。

這個女人叫亓官氏,在孔子未滿20歲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了他的妻子,那個時候的孔子還不像後來那樣有名和受人尊敬,他就和姜子牙一樣,在30歲前一直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為了基本的生計而發愁。

但是這個時候卻也是他們夫妻二人感情最好的時候,說實話,這並不奇怪,很多後來發達了的夫妻都是這樣,能在一起吃苦卻不能在一起享福。

後來孔子創辦私學,他的名聲在社會上也越來越響,還曾經好幾次入朝做官,也就是這個時候他和亓官氏的感情出問題了,最終導致他選擇出妻,也就是今天所說的離婚。

而離婚的理由並不複雜,只有通俗易懂的三個字:口多言。也就是說話太多,又都沒用。

孔子的妻子是怎樣“口多言”的?這是他們分開的唯一原因嗎?

好說話其實是女人的天性。個人認為,只要不會影響你做事和其他緊要事情,這並不是什麼問題。

但是亓官氏卻好像並不明白這個道理,即使對方在這個問題上怎麼忍讓,她也不會反省自身。這也和她的出身有關係,因為從她嫁給孔子之後,他們兩個人就一直過窮日子。現在孔子有了實力和名聲,可以改善家庭環境了,但是因為他堅持個人原則不退讓總是導致好事壞掉,所以她會有不滿。

公元前516年,孔子去齊國找魯昭公,人沒找到但卻得到國君賞識,但因為手下臣子的阻撓沒能留下做官。這是她第一次失望。

公元前503年,陽虎壓制季孫氏後想要孔子加入,並開出優厚條件,被他拒絕。這是她第二次失望。

後來魯定公賞識她丈夫,並且真的給了他一個很高的官位。這次她認為真的時來運轉了,沒想到因為政見差異,孔子又一次被冷落了,經過這些打擊,他決定去各國宣揚自己的見解,卻得到亓官氏強烈阻攔。

夫妻二人再一次關係緊張起來,也就是這段時期她“口過於多言”,導致二人最終分開,但這並不是唯一的原因。

他們兩個人分開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

從上面說的這些事中大家應該可以看出來孔子和亓官氏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了。他們兩個人的問題並不僅僅是一方嘮叨的問題,而是兩個人的思想已經產生了分歧。

孔子重視自己的學說,希望自己能夠得到賞識證明自己的價值,他的想法過於理想。而亓官氏則活在當下,她認為只有當下的好處才是最重要的,活都活不下去的情況還談什麼理想?她的看法過於現實。

因此,二人真正的分開的原因,是思想上的分歧和差異。

在他們二人之間,他們都沒有什麼大的錯誤。亓官氏雖然並不是一個大雅之人,但她把家裡事務打理的很好,做好了一個妻子應做的本分。他們之間唯一的錯誤,也許就是找錯了對方,看錯了對方,又認錯了對方。只是這個錯,曾經也是溫馨的。


小小嬴政


孔子是歷史上一個繞不開的人物,他的影響力比絕大多數的帝王將相都要大很多。他的一言一行都被記錄下來,但關於他的婚姻家庭生活,史籍中卻鮮有記載,後人只能從一些隻言片語中來猜測孔子的婚姻,現在有一個普遍被認可的觀點就是,孔子的婚姻生活是不幸福的,這也是他閉口不談妻子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對於他的婚姻狀況,多數人認為孔子離過婚,僅有部分人認為孔子並未離婚。不過不管是哪種情況,都是猜測,未必是真實的情況。

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族,後來殷商滅亡,周武王封邦建國,微子啟建立了殷商遺民為主的宋國,而微子啟的弟弟微仲也就是宋國的第二位國君正是孔子的十五世祖,不過其間政亂時有發生,孔子這一支傳到孔子時候早已經沒落了,實際上孔子的父親也早已經不在宋國生活了,他是逃到了魯國,並定居了下來,所以,實際上孔子也算是魯國人。

孔子三歲喪父,緊接著他同自己的生母就被嫡母驅逐,從此之後的孔子似乎就開始了窮苦的生活,實際我們看整個孔子的一生,都是比較坎坷的,身體裡的貴族血液並沒有給孔子帶來好運。孔子十九歲的時候娶妻成家,

“孔子年十九,娶於宋之丌官氏。”丌官是先秦時期是我一個官職,掌管女子的及笄禮。也就是說孔子的妻子是丌官的後代,很難說這樁跨國婚姻的背後是因為什麼,不過因為愛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很可能只是一樁交易性質的婚姻,因為孔子的先祖是宋國人,而丌官氏正好是宋國人,或許真的是方便孔子回國祭拜祖先也說不定。婚後第二年,丌官氏生下了孔子唯一的孩子伯魚。

隨著伯魚的出生,孔子也開是入仕,雖然所做的官職非常之小,管理倉庫、管理畜牧等等的小官。後來開始辦學校,招收學生講學,漸漸有了名氣,再後來就是逃亡到齊國待了兩年,回到魯國後進入官場,一度做到了大司寇,但終因未能撼動三桓的勢力而改革失敗,從此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流浪生涯,他一直在尋求從政的機會,從一直得不到真正的禮遇,最終還是回到了魯國,修書與教學。

在這期間,公元前485年,丌官氏去世;公元前483年,伯魚去世;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丌官氏去世一年後還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

《禮記·檀弓》記載: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

伯魚名為孔鯉,這段話的意思很好理解,丌官氏去世一年後,她的兒子伯魚還是很悲痛,有一次哭的時候被孔子聽到了,就說孔鯉這種做法很過分。很難想象孔子對丌官氏是怎樣的一種感情,才會覺得自己的兒子在母親去世一週年之後哭泣是過分的舉動。這或許能說明孔子對丌官氏並無任何好的感情,甚至可能還有一些厭惡在裡面。

孔穎達曾對這段話有一個解釋,其中一句話是:“時伯魚母出,父在。”也就是說孔子出妻,即現在的離婚的意思,我們都知道古代有一個專門針對婚姻中的女性的七出之罪,即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有惡疾、口多言、竊盜。犯了其中的任何一項,丈夫都可以出妻,將妻子遣送回孃家,意即離婚。

現代人離婚的理由太多了,丈夫在妻子的蘭花裡談了菸灰會成為離婚的理由,還有各種千奇百怪的理由,所有的理由在外人看來都是有些大驚小怪的,至少不必上升到離婚,但是隻有當事人知道,這些小小的、奇葩的理由無不是過去無數次的失望累積而成,總之一句話:我忍你很久了。

孔子和丌官氏原本的結合就算不上愛情,彼此之間沒有什麼感情,而且那時候孔子一無所有,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丌官氏是配不上有貴族血統的孔子的,但卻配得上落魄的孔子。等孔子開始有所成就,併名聲在外的時候,這個妻子就更與丈夫格格不入了,倒不是說丌官氏有什麼錯,只能說兩個人不搭。

丌官氏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子,她的男人也必然是普通的,但沒想到卻是不甘於平庸的孔子。兩個人說話都說不到一起去,也不可能相互理解,丌官氏不理解孔子為何執著於為官,為何對家庭的拮据視而不見(孔子對家庭的貢獻是很少的)。孔子不理解丌官氏為何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婦女,行止甚至有些粗鄙。孔子是有很多禮節的,他認為一個人的行為舉止應該如何如何,要符合一定的準則,但是丌官氏只求過一天是一天,能吃飽穿暖就是最大的樂趣。

因此兩人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也可以說是三觀不合,互相厭棄。尤其對於孔子從政不行又不能好好賺錢這一項,丌官氏是多有怨言的,女人一旦有怨言,嘮叨就是必不可少的,久而久之,孔子就出妻了。

當然,這只是猜測。


尚宮女史


孔子開創了儒家文化的先河,提出“性相近、習相遠”的觀點,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等,並具有“萬世師表”之形象,孔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其實不管聖人多麼偉大,終究也是肉體凡身。

作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凡人,孔子和老婆的婚姻狀況如何?

(1)

相對於古代的三妻四妾,據古書上的記載,孔子只娶了一個老婆。那就是亓(qi)官氏。按現在的地理位置來看,亓(qi)官氏是河南商丘人。

孔子19歲和她結婚。

19歲的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當年是公元前533年(魯昭公九年),孔子在季平子手下作管理倉庫的官吏,是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工作還不錯,有一份穩定的收入。

由於孔子的父親在他三歲就去世了,孔子的哥哥伯尼雖然身有缺陷不能做繼承人,不過對於他這個弟弟還是很關心的,伯尼帶著雞、大雁和小豬等聘禮到亓官姑娘家提親。

亓官姑娘覺得孔子條件還不錯,就託伯尼帶回一片繡有金燦燦鳳凰的刺繡琴套送給孔子。

於是順理成章地,二人就結婚了。

(2)

孔子的婚姻很像是典型的包辦婚姻,在結婚前,倆人很可能還不認識。不過古代很多婚姻都是如此:先有婚姻再有愛情。

結婚後二人相處還算和睦,公元前532年(魯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亓官姑娘嫁給孔子後,為他生了一兒一女兩個孩子。

不過後來二人的婚姻生活可能並不是很幸福,從歷史記載來看,孔子曾將亓官氏“休出”。也就是說,孔子休掉了為他生了兩個孩子的“糟糠之妻”。

按現在的話來說,他們離婚了!

關於離婚原因,正面記載很少,我們只能通過古書記載來猜測一下。

(3)

孔子曾說:“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出自《論語·陽貨》)。

在孔子看來,這個世界上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難以接近,跟他走近一些,他跟你耍性子,遠離了,又怪你冷落了他。

在孔子看來,這種人際關係處理起來最難了!

在孔子的觀念裡,他把女人和小人同等來看待,可見“女人”在他心中的地位多低,這和後來《三國演義》中劉備所說的“妻子如衣物”沒什麼本質區別。

試想,亓官姑娘和這樣的人相處,能開心麼?

孔子能說出這樣的話,說明他對自己老婆也不是很滿意。夫妻關係又能好到哪去?

(4)

孔子是一個十分恪守“禮”的人,他曾說:“食不語,寢不言”(出自《論語·鄉黨》)。

吃飯不能說話,睡覺也不能說話,白天的時候呢,孔子又要忙於工作,這樣看來,孔子和老婆根本就沒有交流的時間。

缺乏交流的婚姻生活,還有什麼幸福指數可言。

(5)

孔子又說:“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出自《論語·鄉黨》)

試想一下,遇到孔子這樣的夫君,是不是很難伺候?亓官氏做好了飯,做的不好吃,不吃!煮的太爛的,不吃!切的不合規矩不方正的,不吃!沒有合適的醬料,也不吃!

都說情人眼中出西施,作為照顧孔子飲食起居的亓官氏來說,心裡一定在默默哭泣吧?你是看我不順眼嗎?

在充滿挑剔的婚姻裡,還有多少幸福可言?

(6)

《禮記》的記載:“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

這裡的“伯魚”和“鯉”指的都是孔子的兒子。想當年,亓官氏生下兒子時,當時的國君魯昭公送來鯉魚表示祝賀,於是,孔子給兒子起名叫孔鯉,字伯魚。

亓官氏去世一年的時候,伯魚哭的很傷心,孔子聽到了,就問,是誰在哭呀?學生告訴他是孔鯉,孔子就說,哼,太過分了啊。孔鯉聽到後,就脫去了孝服,馬上不哭了。

妻子去世才一年,孔子就如此冷漠,用常人的觀點來看,真的覺得夫妻關係不怎麼樣。

(7)

不過常人的推理,可能並不適合孔子,畢竟孔子是聖人嘛,就像莊子老婆死的時候,莊子還“方箕踞鼓盆而歌”,別人以為他擊鼓而歌很歡樂,我們可能沒辦法從他們的行為上來判斷他們是否悲傷。

公元前485年,魯哀公十年,當年孔子67歲,孔子妻子離世。孔子走之妻子的墓前,行以頭觸地的稽顙重禮,可見,孔子最終對妻子是心存感激和內疚的。

在孔子去世以後,亓官氏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開始有寢殿專祠,也曾有塑像,清雍正重修時改為神主牌位,罩有木刻神龕,享受後人的奉祀。

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