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古代歷史人物,如果把他的前半生和後半生分開評價,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

渋悳


這樣的歷史人物很多,最有名有代表性的有兩位。一位是王莽,一位是大汗奸汪精衛。王莽是西漢山東人。出身貧寒,自幼聰明好學,也接受過一定的科舉教育,有一定的文化。成年以後,以耕讀為業,待人接物,禮賢下士,在鄉鄰中素有賢名,王莽自幼胸懷大志,為人非常精明世故,很想出人頭地,幹一番大事業,奈何人微言輕,一直沒有機會。王莽有一位姑母,名叫王政君,長得傾國傾城,聰慧賢良,又詩書兼通,文思敏捷,可謂才女。這時恰逢漢帝選妃,王政君應選入宮,漢帝和太后對王政君一見傾心,驚為天人。故選為妃嬪,王政君入宮之後,很得皇帝歡心,可謂,一朝選在君王側,六宮粉黛無顏色。專寵承歡,無人能比。不過數年,就誕下龍子。母以子貴,榮升皇后。這時王政君就向皇帝進言,擢升王莽作了郎官。王莽在工作上兢兢兢業業,對同事謙躬有禮,在同事中口碑很好。不久,王莽又獲數次提撥,一直作到三公之一的大司馬之位。大司馬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之重臣。直到這時,王莽依舊待人和氣,禮賢下士,他的生活豐常儉樸,穿著樸素,吃喝也是平常飲食。出門也不坐豪車,在同僚和社會上贏得了清正廉潔,賢良有材的美名。婦孺皆知。不久之後,皇帝駕崩,王政君做了太后,王政君的兒子登基接了皇位。王政君就向兒子皇帝要求進升王莽為王,兒皇帝當然對母親的要求言聽計從,王莽又當了親王。王莽這時權傾天下,黨羽遍佈要津,野心澎漲,竟想學堯舜禪讓之事,也想讓皇帝禪位於他,過一把皇帝癮。所以他就讓手下黨羽向皇帝太后上萬民書。說王莽功過五帝,德配堯舜。理當繼禪為帝。皇帝和太后一時也不答應。可是王莽這時巳經大權獨攬,把皇帝已經架空。又威逼利誘,不得己皇帝答應了王莽禪位。待到皇帝詔告天下,王莽卻又故作姿態,上表推辭,王莽又讓手下上表請皇帝再下詔書,王莽又推辭。如此者三。才禪位做了皇帝。改國號為新。王莽推辭的目的,就是怕萬民不服,假意推辭,以杜絕口實,收服民心。王莽做了皇帝之後,推行改革新政,打擊豪門貴族,引起了豪門貴族的仇恨,這時有正逢天災。餓殍遍野。到了人相食的程度。百姓活不下去。以至聚眾山林,攻城破府,殺富掠貴。打開糧倉,賑濟饑民。豪門貴族看到復辟的時機到了,也招兵買馬,加入了推翻王莽的戰爭。王莽調集四十萬大軍,在昆明一戰中,被劉秀的劣勢兵力所擊敗。自此一厥不振,只能守城自保。不久,京城被攻破,王莽被起義軍擒獲,夷滅九族。身死國滅。從王莽的一生可以看出,王莽在未稱帝前和稱帝后截然不同,他稱帝前是萬人敬仰的道德楷模,稱帝后迅速淪為萬民痛恨篡位的孤家寡人。故後人評論說,假使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所以,對任何人不能過早下定論,只有蓋棺才能定論。

另一個例子汪峰衛大家都熟悉,他是清未廣東人。早年參加同盟會,立志推翻滿清。曾經孤身剌殺攝政王載灃,未成功被擒。在獄中寫有絕命詩,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可謂視死如歸,儼然志士英雄。也是汪命不該絕,這時恰好武昌起義暴發,清政府來不及殺汪就被推翻。從此汪平步青雲,因是老同盟會員,又有刺殺攝政王的名望。眾望所歸,在民國政府中的職位僅次於孫中山。孫中山死後,作到了國民政府副主席的高位,因和蔣介石爭權,被蔣削權排擠出核心權力圈。一氣之下,投靠日本人成立了偽南京維新民國政府。任主席。做了歷史的罪人,遺臭萬年的大漢奸。後於一九四四年因病死於日本。汪峰衛的一生上半生和下半生截然不同,上半生是民國偉人,萬人仰慕的精英才子。下半生淪為漢奸國賊。真是集英雄小丑於一身。前榮後辱於一世。令人感慨。


藝海一粟


“人”,一字兩筆。一撇訴說著前半生,一捺描繪著後半生。人,是最善變的。多少歷史人物有著其截然不同的前半生與後半生。

生於繁華,終於淪落,一本《紅樓夢》道盡他的辛酸。

13歲前的曹雪芹,是養在富貴之家的寶貝蛋。怎麼樣的富貴呢?在康熙時期,曹家可謂當時南京的第一大豪門。(曹家祖孫三代四個人都曾負責為宮裡採辦各種絲織品,說是皇帝的錢袋子也不為過。)又是怎麼樣的寶貝呢?據說,曹家雖是榮華三代,人丁卻是十分不興旺。作為獨苗苗的曹雪芹,生來就倍受其家人的寵愛,想吃豬肉,絕不給雞肉。吃穿用度,一應豪華奢靡。

可惜好景不長,雍正帝一繼位就拿曹家開刀。曹家一敗落,曹雪芹的生活從此從天堂落到地獄。富貴時,滿耳皆為誇讚聲;淪落時,進耳的盡是嘲笑。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為此更加遠離官場,拒絕入仕。沒有多少進賬的他貧困如洗,只好艱難度日。在曹雪芹晚年的時候,不要說什麼美食佳餚,有時甚至吃不上乾飯,只好全家以粥求飽。一本《紅樓夢》便是曹雪芹一生的寫照,道盡了他下半生多年的辛酸。

從無賴到帝王,起點爽文式的人生。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從《史記•高祖本紀》中,我們瞭解到:發達前的劉邦,也就是前半生的劉邦,簡直就是個地痞小混混。他不愛讀書,也不愛勞動。他愛美人,更愛喝酒,流連酒肆更是常事。身上沒錢怎麼辦,一個字“賒”!

這樣一個“無賴”,後來竟然能夠帶領軍隊入關亡秦,擊敗項羽,開創大漢皇朝,成為富有天下的開國皇帝。難道這就是“偶像”的力量:劉邦在秦都咸陽服徭役期間,有一回巧遇秦始皇出遊,被其陣仗所震撼,隨口就發出了:“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的感嘆。

明朝奸臣嚴嵩,曾經也是一個正直人士。

無論是通過電視劇還是文學作品,我們瞭解到的嚴嵩往往就是一個奸臣形象。初始復官,他拼命討好同鄉夏言(當時的禮部尚書);為了固寵,迫害忠臣,連往昔恩人夏言也不放過;為了媚上,勞命傷財,更是把青詞的位置放在百姓之上。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嚴嵩是一個禍國禍民的大奸臣。

可你知道嗎?這麼壞的嚴嵩,曾經也是一個正直人士。弘治十八年,嚴嵩考取進士,開始走上仕途。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當嚴嵩躊躇滿志的時候,他的母親去世了。經過再三思考,嚴嵩乾脆辭官,回老家守孝。就這樣過了三年,嚴嵩還是拒不做官,問其原因,他道:“奸人當道,在下不堪與之為伍!

或許是經不住榮華富貴的誘惑,漸漸地嚴嵩從曾經的正直青年變成了人人厭之的大奸臣。

人生之路漫漫,浮浮沉沉。期間或有挫折,或有奇蹟,或有誘惑。我們無法預測,亦無法防備,能做的只有:守好初心,一往無前!

END.

謝謝您的閱讀,我是@歷史小八卦迷。此文僅代表我個人觀點,若您有不同的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歷史小八卦迷


看到了大神@笑語千年 關於秦檜的回答後,我決心也來湊個熱鬧,只不過有珠玉在前,我這只是獻醜罷了。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喜歡唐朝,因此今天來講個隋唐時期的人物,這人叫做裴矩。

因為我除了喜歡歷史外,還喜歡武俠,所以難免會想到黃易的《大唐雙龍傳》,裡面的裴矩是邪教高手,有著邪王之稱的石之軒的另一個身份外衣。

不過今天講的不是武俠,而是歷史,所以就和大家談談歷史上的裴矩吧。

從北齊、北周再到隋朝的裴矩:從能臣到佞臣

其實裴矩早在北齊年間就已經入朝為官了,後來又到了北周,並隨著隋朝大軍消滅南陳。

裴矩此人其實頗有才華,在嶺南豪強叛亂時,裴矩僅僅率領了三千兵馬,以兵貴神速的姿態,迅速抵達叛亂區域,並且很快就消滅了叛軍,一舉平定了嶺南的二十州。

這使得裴矩為隋文帝楊堅所喜歡,很快就平步青雲,一路當上了內史侍郎,在當時大概是副丞相的位置。

隋文帝時期,裴矩基本是隋朝外交的一把手,那時候他多次訪問了張掖、敦煌等地,積極發展對外貿易。

後來到了隋煬帝時期,裴矩經過觀察,發現隋煬帝有個特點,那就是好大喜功,好高騖遠。

於是他藉助自己熟悉西域風土人情的優勢,將西域的商人邀請到府上,聽他們描述西域的山川地理,甚至寫了本書,送給隋煬帝。

這本書叫做《西域圖記》,隋煬帝可謂愛不釋手,於是對裴矩的恩寵日漸隆盛。

然而,裴矩只是一直稱讚和誇大隋煬帝的功績,還讓身邊人要經常對隋煬帝歌功頌德,這一切使得隋煬帝飄飄然。

後來,裴矩還給隋煬帝出了個慘無人道的餿主意。

那時候,隋末開始天下大亂,隋煬帝龜縮在江都不敢回到京城。

可是保護隋煬帝的軍隊卻大多是北方人,他們思鄉心切,不斷有人當逃兵。

為了討好隋煬帝,裴矩就建議隋煬帝把江都大大小小的少女、寡婦等全部抓來,送給將士們當做妻妾,甚至連道姑也慘遭毒手。

唐朝的裴矩:說句忠臣,其實並不為過

在隋朝兵臨滅亡之際,裴矩發揮了良禽擇木而棲的精神,先是投靠了竇建德,後來又在唐朝再一次步入仕途。

這時候,裴矩似乎完全變了個樣。

他變成了一個模範官員,辦事可靠、知無不言、有的放矢,卻不倨傲而盛氣凌人。

在宣武門之變後,他和魏徵等人轉頭唐太宗李世民麾下。

據說有一次,唐太宗決心治理吏治腐敗問題,於是就想了個主意,派人進行了釣魚執法,讓人把一匹上好的絲綢送給了守城的長官,這名長官果然收下了。

唐太宗於是準備將這個人處死。

這時候,裴矩跳了出來。

他向唐太宗說道:收受賄賂自然應該處事,但行賄同樣可惡,自然也該處事。

唐太宗趕緊說:行賄的人是我派遣的,他不是真的想行賄。

裴矩又說:受賄處死理所當然,但是陛下用這樣釣魚執法的方式,可就不是守法的做法了。

唐太宗不虧是從善如流,立馬醒悟到,不僅放了那個長官,還表揚了裴矩。

所以說,裴矩的上半生和下半生也是很大相徑庭的。

如果說,秦檜是先忠後奸的話,那麼裴矩恰恰相反,他是先奸後忠。


酒熟梅子青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講的是家喻戶曉的姜子牙用直鉤在渭水垂釣,等著周文王姬昌上門的典故。據說周文王請得姜子牙出山以後,讓周文王給他拉馬車,一直拉了八百步之後,周文王實在拉不動了,於是姜子牙對周文王說:“你拉了我八百年,那我就保你大周八百年江山。”


文王給姜子牙拉車


當然了,這個故事純屬後人捏造,但周朝自武王始至赧王止,確實延續了八百年,姜子牙也是大周開國元勳,自唐以後被歷朝歷代封為武廟聖王,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所有封建王朝武將的最高榮譽了。但如果把姜子牙的一生分成兩半的話,後世會得出截然不同的評價。

唯唯諾諾的前半生

姜子牙又叫姜尚、呂尚,祖上也算是貴族,但他出生時家境沒落,窮困潦倒,為了謀生做了很多雜事,比如當屠夫,比如開酒店賣酒。一直到了70多歲,還是碌碌無為,一事無成。

如果姜子牙就這麼死了的話,那後世對他的評價就是一個祖上曾經闊過,但自己卻屁本事沒有的人。既沒辦法重拾先祖榮光,更不能白手起家打出一片天。甚至史冊中根本不會有這個人,因為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重拳出擊的後半生

直到72歲的時候,姜子牙才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他知道周文王要來,於是就在渭水邊垂釣。他之所以直鉤、不用餌,想必就是藉此行為把自己的名聲傳出去,讓別人都知道有這麼一個怪人。於是周文王來了之後,也就聽說了他,兩人一見面,相談甚歡,就像劉備和諸葛亮隆中問對一樣,定下了大周開國的思路。


文王渭水拜姜尚


後來,姜子牙就出山輔佐周文王,周文王死,繼續輔佐周武王,最終經孟津之誓、武王伐紂,推翻商朝,開大周八百年基業。周朝成立後,周公攝政,封建諸侯,姜子牙因功勞卓著,被封在齊國,齊國地位與周公封國魯國相差彷彿,是異姓諸侯中的第一大國。

事實上,用半身來劃分都不是很準確,因為姜子牙前面七十年都一事無成,但有最後十幾年的輝煌,便足矣永載史冊,成為中國的兵家鼻祖。


臥聞海棠


  • 劉邦吧,前半生雖然不能說是完全不務正業 ,但是並無主要收入來源,靠"啃老"和蹭吃蹭喝為主,最高職業是泗水亭長。如果按前半生來說,這充其量就是個社會大哥找的社會關係混了個一官半職。後半生的劉邦芒碭山斬白蛇起義,一路勢如破竹攻入關中,約法三章。親赴鴻門宴,迷惑項羽,最後大膽啟用韓信,聯合彭越、英布等諸侯,誅殺項羽在垓下。建立了大漢四百年天下。
  • 劉備靠圍剿黃巾軍起義而聞名,前半生顛沛流離,四處奔波,降而復叛。先投陶謙,後投袁紹,再投曹操,最後投奔劉表於新野。這簡直就是最佳"跳槽選手" 一言不合就跑啊!就劉備的前半生而言,不過是呂布之流,早晚身首異處。後半生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奪取荊州,佔據益州,才有了三分天下的資本。後來,更是稱帝,被稱為蜀漢昭烈皇帝。
  • 隋煬帝楊廣,被人一直稱為"暴君"。他的前半生包括當晉王、太子時期和他稱帝的前半生。楊廣指揮了隋朝長江滅陳之戰,隋朝軍隊在楊廣的指揮下,打過長江,覆滅陳國,且治軍嚴明 ,當時可謂是少年勇將。在稱帝的前半生,楊廣為徹底打破氏族對官員的壟斷,實行了科舉制度。並且開鑿大運河,加強了南北經濟溝通。就前半生而言,楊廣絕不是一個亡國之君。他有著胸陶偉略,富有詩書才華,而他的後半生在三徵高溝麗的征戰中結束了。隋朝末年,河北知世郎王薄率先起義,其年6月,楊玄感造反,隋朝的統治基礎被嚴重破壞 。楊廣最後逃亡江都,部下宇文家族聯和元禮、裴虔通等人發動兵變,殺害楊廣。

普通的歷史愛好者


從某種意義上說,隋煬帝楊廣這個人,如果我們把他的前半生和後半生分開評價,那完全就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

據史書上記載,隋煬帝楊廣剛登基時,天下形勢真可謂一片大好,國庫充足,賦稅穩定,國力強勢,楊廣坐在這個位置上,難免想要創造後人難以超越的偉業。所以,他特意給自己選了這樣一個年號:大業,即偉大的功業!

楊廣當皇帝期間,就只用了這一個年號,合計是十四年,我們以大業七年(611年),楊廣徵天下兵進攻高句麗為分界線,在這一年之前的楊廣,不管人們怎麼評價他,那都是一代雄主的形象,完全可以比肩秦皇漢武和唐宗宋祖。畢竟,他的功業,就是可以和秦皇漢武和唐宗宋祖相提並論。

在大業七年之前,楊廣先是深入塞外,親自接受突厥可汗的拜服,不戰而屈人之兵;隨後他遠赴西域,親自接受當地諸王拜服,被西域各國首腦尊稱為天可汗;接著他還派兵征服土谷渾,把青海納入中原王朝版圖,這都是前無古人的成就。

至於傳說中的大運河,更不用說了。因為這就是前無古人的成就;時至今日,誰也得承認,這就是古代歷史、甚至人類歷史上的奇蹟;更主要的是,它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深遠的,而且都是積極的。



關鍵是,此時大隋帝國內部經濟還是一片繁榮,人口達到近900萬戶,是中國古代人口的第一個高峰值,比後來所謂的貞觀之治還要多三倍;而且帝國內部統治又非常穩定,並沒有大規模動亂的跡象。就這些成就擺出來,真心說,連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也會暗然失色。

不僅如此,此時楊廣在官方和民間的形象,那都是典型的勤政愛民,比如楊廣在營建東都洛陽時,他一再強調要從實用性出發,絕不追求奢華。楊廣還告訴大家,凡追求奢華的皇帝,寫在歷史書上,都也不是什麼正面形象;只有那些追求節儉的皇帝,才會得到世人的稱頌。

總而言之,東都洛陽只要建成,許多年以後,也肯定還會屹立在那裡;我希望後人看到我們修建的洛陽城時,都會發自心底的崇敬我作為一代帝王,依然會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

再總而言之,我們的國家雖然已非常富足,但也不能濫用民力,總之,人民才是國家的根本,居安思危才能長治久安。

也正因為楊廣的這種不追求奢華的作風,使得東都洛陽在短短十個月內就修建完成,這完全是一種奇蹟,以至於當時史書上對楊廣的讚許,那是有多拉風就有多拉風。

甚至後來李世民在看到楊廣留下的這些言論時,都忍不住感悵然若失,因為楊廣的這治國大道理,說得比我都還好!

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楊廣的功業到此為止,他的人生絕對是完美無瑕,一生的蓋棺定論,那肯定能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相提並論。甚至而言,後人還難免會說,如果楊廣不死,就能如何如之何。



問題是,楊廣該死不死,非要再多活了七年。於是,從大業七年開始,楊廣發百萬之兵攻打高句麗,結果竟然以失敗而告終。

後來,楊廣又兩次攻打高句麗,結果還是以失敗而告終。再後來,楊廣竟然被突厥給圍困;再後來,全國各地叛亂越演愈烈,大隋帝國竟然瞬間土崩瓦解,楊廣也被手下人給殺死。終於,楊廣變成為了反面角色。

因為楊廣的失敗,他隨時高呼的那些令李世民都感慨萬千的治國大道理,都變成是人生苦短,必須儘快享受,怎麼舒服怎麼來。

比如營建東都洛陽,就變成是為了他自己享樂和殘暴的鐵證。因為這樣宏大的工程,歷時10個月就完成了,這得濫用民力到什麼程度?這得死多少人啊?還有大運河,那也變成是他享樂和勞民傷財的罪狀,因為這樣巨大的工程,那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啊。

甚至隋煬帝征服西域的行為,也被認為是勞民傷財的燒錢行為,而且毫無意義。因為這樣打腫臉充胖子,有價值嗎?無非是把中原王朝折騰得疲憊不堪,讓周邊國家看笑話罷了,而且它會加劇帝國的財政負擔,加重民眾的負擔。

於是乎,如果看大業七年之後的楊廣,那完全就是一個可以和歷史上任何昏君暴君相提並論的皇帝。 因為,這七年裡的楊廣,就沒做對過一件事!


我是趙帥鍋


人的一生就像一條奔流的大河,時有淺灘低迴,時有高山激盪,響聲震天,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風采。至於前半生和後半生評價截然不同的情況,是屢見不鮮的。

忠與奸

紅臉和白臉,只是一個轉念的差別。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在濡須口之戰後,曹操受命封為魏公,加九錫,享河東、河內、魏郡、趙國、中山、常山、鉅鹿、安平、甘陵、平原等冀州十郡封地,正式開啟了追隨伊尹周公的道路。

在此之前,雖然以丞相的名義專權於漢室,但是仍然是漢朝的恩人,匡平天下,有希望挽大廈於將傾,很多忠於漢朝的人都是支持曹操的。但從此開始便有取而代之之意,劉備罵之為漢賊,至此完全坐實。曹操從漢故徵西將軍的舊夢中醒來,向著魏之武王進發,註定了在後世的評價為成為了白臉的奸臣。

勝與敗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劉備派遣諸葛亮到江東結好孫權,孫權派周瑜、程普率水軍數萬,和劉備一起拒曹操於赤壁,焚燒其船,大破之,追至南郡。在此役之前,劉備的一生是敗多勝少,可以稱作是常敗將軍,顛沛流離,從燕山腳下一直流浪到漢水之畔。

赤壁之戰後,劉備南征攻取荊州四郡,自立為荊州牧,又西取蜀地,北伐漢中,稱漢中王,如漢高祖故事,一路走向人生巔峰,前後判若兩人,從常敗將軍變成了常勝將軍。赤壁之戰時,劉備已經四十八歲,在古代這個年紀已經很大了,如果像劉琦一樣因病而亡,恐怕就不復有後來的成就,後世評價也必然截然不同。

明與昏

公元742年,唐玄宗李隆基改元天寶,大赦天下,上加尊號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這是唐玄宗人生軌跡的一個分水嶺,從繼位之初的勵精圖治,任用姚崇、宋璟等賢能為相,開始轉變成了無心政事,專務和楊貴妃享樂遊玩,長期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等心胸狹隘的小人為相,國家江河日下,內憂外患與日具增。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應對失措,斬將失地,將兩都拱手讓給叛軍。自己灰溜溜地逃往蜀地,過起孤獨的太上皇生活。一個英明神武的皇帝,後半生卻變成了一個昏潰不堪的老頭,幾乎亡國滅家,起落之大歷史上所罕有。

蓋棺定論

正因為人的前半生和後半生可能相差懸殊,行事和品德都可能有很大的變化,所以古人早就明白了要蓋棺定論,在人生前的時候無法去評價一個人,只有等到人死後才能下最終的定論。

蓋棺定諡,先典成式,激揚清濁,治道明範。——《魏書·鄭羲傳》

就像鄭羲,早年為尚書元石參預軍事,受降常奇珍,平定汝陰張超,出謀畫策所料皆中。田智度意圖擾亂京城洛陽,他前去安撫,很快使百姓安定下來,被封為鷹揚將軍。後來又和國舅李衝聯姻,官路亨通,並將女兒嫁給魏孝文帝為嬪,成為名符其實的皇親國戚。但是和皇族聯姻後,鄭羲卻大肆受賄,吝嗇成性,連懷酒也不捨得請人喝。等他死後,依據諡法,禮官認為:查古代先例,其未光耀於朝策;貪財昧貨之談,已經流播民間。建議給他追諡為文靈。


中州史話


如果說歷史上那個人物的前半生和後半生反差最大,我覺得非唐玄宗李隆基莫屬了。前半生的他可謂是大唐的英雄人物,豐功偉績不計其數;而後半生的他卻是顛沛流離、飽受戰亂,被貼上昏庸、荒淫、無能的標籤。接下來唐宋秘史小偵探就帶您一探究竟——唐玄宗李隆基的反差人生。

圖.唐玄宗李隆基


開元盛世的締造者

早年的李隆基是一個十分有抱負、有理想的大丈夫。因為不滿後宮亂政、影響朝綱,他先後發動了唐隆政變和先天政變,一舉拿下了至高無上的皇權,從此開始書寫自己的輝煌人生。

要說李隆基登帝后一生最大的功勞,那就是開創了“開元盛世”的時代了,使唐朝達到了最為鼎盛的時刻。當時的李隆基可謂是勵精圖治,在國家治理方面勤勤懇懇,夜以繼日。他不僅在政治上進行改革,裁退冗官,嚴懲貪官;還在軍事上精兵簡政,開源節流。除此之外,他還善用賢臣,先後啟用了姚崇、宋璟等歷史名臣幫助自己打點江山。

正是因為李隆基早年的努力,才使得唐朝得以空前的發展,當時的長安才會如此的富麗堂皇。

圖.開元盛世


安史之亂的引起者

如果李隆基能夠一直勤勉於家國治理,那麼唐朝肯定會再強大許多,但是李隆基在他的後半生卻發生了重大的轉變。

幹出一番業績的李隆基覺得自己功成名就是時候享享福了,被權利與讚譽矇蔽雙眼的他開始變得荒淫、昏庸。為了滿足自己的私生活他不斷派人在民間搜刮美女,期間更是連自己兒子的媳婦(楊玉環)都搶來佔為己有。

圖.李隆基與楊玉環


在財政上李隆基為了增加稅收,他加大對百姓的賦稅,這無疑是在吸老百姓的血啊,引起民間的不滿。在軍事上他聽信奸臣之言採用節度使制度,導致各地軍閥勢力攀升,中央對地方控制越來越小。

最後就出現了以安祿山、史思明為代表的一類人,發起了安史之亂,使原來一個百姓安康、國家富足的時代瞬間變成了戰火紛飛、哀鴻遍野的慘狀。而作為這件事的罪魁禍首之一的李隆基也是為了躲避戰火四處顛沛流離。

結語:正如唐玄宗李隆基一樣,人的一生有太大的變數,可能前半生還過著受人尊敬、被人歌頌的生活,後半生就成了落魄不堪的慘狀,前半生和後半生形成劇烈的反差。一個人想要善始善終,就應該努力的去做好自己,不被功名利祿所矇蔽。

對於歷史上那些前半生和後半生有劇烈反差的人你還知道有誰?歡迎留言評論。#歷史#


唐宋秘史小偵探


人是善變的一種高級動物,下面方城就講兩個古代歷史人物截然不同的前半生和後半生。

棄惡從善的周處

周處,三國時期吳國鄱陽太守周魴的兒子,標準的官二代。從小不喜讀書,專好舞槍弄棒,走馬射箭之事。父親是太守,自己又持勇逞強,因而在鄱陽城裡肆意妄為,無人敢言。氣憤不已的百姓把他與南山上吃人的老虎和長橋底下禍害人的蛟龍,並稱為“三害”。

有一次周處在路上閒逛,看到有一老伯坐在路邊長吁短嘆,便走上前去惡狠狠的問道:“現在天下太平,你坐在這裡嘆什麼氣?”老伯幽幽的說道:“現在南山上的老虎和長橋底下的蛟龍依然在禍害人,二害不除,怎麼不叫人嘆氣。”

聽罷老伯的話,一下子激起了周處那顆持勇逞強的心,他決定為民除害,風光一把。

他先是登上南山去尋找吃人的惡虎,用自己精湛的箭法射殺了老虎。然後又下到橋底去斬殺蛟龍,沒想到被蛟龍拖入水中。經過幾天的水中搏鬥,他終於斬殺了蛟龍。等到他天黑時候精疲力盡的回到城裡時,卻看到人們張燈結綵,相互慶祝。

他感到十分好奇,便私下裡找人打問。那人不知他就是周處,告訴他說人們正在慶祝除三害呢。至此,周處才知道人們把他與惡虎、蛟龍並稱為三害,一股英雄氣瞬間沒了,只對自己往日的所作所為感到羞愧。

於是他下定決心,棄惡從善。拜名師學習,手不釋卷,秉燭苦讀。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周處因品行和才學,被推薦為官,擔任東觀吏丞。東吳滅亡後,他又因賢名擔任了西晉廣漢太守,因治理有方,被升為御史中丞。後在平定關中氐羌的反叛中戰死沙場,被追封為平西將軍,諡號孝。

周處從一名橫行四方,飛揚跋扈的少年,悔過自新,棄惡從善,最終因功戰死沙場,確實令人敬佩。

棄善從惡的錢謙益

如果說周處是歷史上棄惡從善的典型,哪麼錢謙益就是歷史上棄善從惡的代表。

此君可以說是晚明東林黨人的領袖,文學宗師,天下讀書人的榜樣。

錢謙益,字受之,江蘇常熟人。少年時便因才華橫溢而名動江南。二十八歲中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因著《初學集》、《有學集》、《國初群雄事略》而名動天下,被譽為文學領袖,一代宗師。

錢謙益在仕途上屢遭坎坷,曾被同僚、被宦黨幾次構陷,丟官罷職,甚至身陷囹圄,最高官位只是當了個明朝禮部侍郎。

這對一向以東林黨領袖自居的錢謙益來說,沒能入閣拜相始終是個遺憾。

1641年,賦閒在家多年,已年近六旬的錢謙益命交桃花,娶了一代名妓柳如是為妾,過起了閒雲野鶴、金屋藏嬌的生活。

三年後清軍入關,崇禎帝自盡。久居江南的錢謙益原本和眾多東林黨人準備擁立潞王為帝,結果宦黨餘孽馬士英等搶先一步擁戴小福王為帝。

東林黨人遭到南明政權的殘酷打壓,身位東林黨領袖的錢謙益,見機不妙,立即換了一副嘴臉,不顧眾多東林黨弟子的死活,與宦黨餘孽暗通款曲,搖身一變成為了南明弘光政權的禮部尚書。

沒多久,清兵南下。柳如是勸錢謙益保持名節,一同跳水殉國。錢謙益以一句“水涼涼”為藉口,阻止住欲投水自盡的柳如是。

幾天後,錢謙益率南明諸臣打開城門向清軍主帥多鐸請降。更為可恥的是,一天後錢謙益藉口頭皮發癢出門而去,家人已為他找篦子梳頭去了。沒想到此君一會轉回家中,居然是一幅清人裝扮,原來是剃髮易服去了。

一心降清,想乘機升官的錢謙益不惜招降南明反清勢力,夢想飛黃騰達。結果機關算盡,清朝只給他授了個禮部侍郎的官銜,而且沒多久便將他褫職遣回原籍。

文壇宗主,東林黨領袖的錢謙益,因此成為棄善從惡的代表,遺臭萬年。


方城闕


這種情況就屬於是前半生神話,後半生就不那麼“神”了,通俗說,就是“晚節不保”。在歷史上,還真的有這些人物存在。

梁武帝蕭衍

梁武帝蕭衍是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建立者,屬於是開國皇帝式的人物,按理來說,開國皇帝,都是有手段、有能力的人物,看歷史上的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等,皆是如此人物。



那麼梁武帝蕭衍是什麼情況呢?

他也有實力,這體現在他的執政前期,就是他剛建立梁朝的時候,不管是他選擇“代齊建梁”時候的果斷,還是他執政初期的廣開言路、以身作則、重視吏治等方面,都是說明,這個皇帝是有水平的。

可是後期,蕭衍就慢慢的“從高處墜落了”,比較著名的就是蕭衍的“篤信佛教”,篤信到什麼程度呢,不僅出錢裝修寺廟,而且連他自己也進了寺廟出家,一位皇帝,幾次出家做和尚,朝政之事,更是沒那個心思去理會。

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


唐玄宗

說起唐玄宗李隆基,流傳最廣的還是他與楊玉環的事兒,包括後期的安史之亂等等,這些都給人一種感覺,就是唐玄宗這位皇帝,不是那麼優秀,特別是與之前唐太宗李世民這種雄才大略的皇帝比起來,更是有很大的差距。


可是,唐玄宗這位皇帝沒那麼簡單,初期時,他的行事風格也是十分果斷的,唐玄宗李隆基,當年也是參與過政變的,他最終能夠當下皇帝,也歸功於“唐隆政變”。


後期,唐玄宗繼位之後,不說其他,單單說“開元盛世”這個盛世局面就是在他執政時期所締造,就足以看出,這位皇帝,不是碌碌無為之人。


可是,到執政後期,唐玄宗在他執政後期逐漸怠政,偏愛楊貴妃,寵信奸臣李林甫等人,又加上後來安史之亂的爆發,徹底使得這位早期做的不錯的皇帝“晚節不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