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盜墓王溫韜,盜掘18座唐代陵墓,下場如何?

腦洞人物史


自古以來,盜墓現象是層出不窮的。雖然盜墓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行為,但由於墓中的寶貝太過稀有,所以總有盜墓賊惦記上。說到盜墓賊,大家很可能會想起孫殿英這號人物。不過我今天要說的這位盜墓賊,人家可是有著“盜聖”的稱號。他就是溫柔。溫韜,何許人也?他出生在五代十國時期,是個漢人。關於他有一個比較神秘的傳聞,溫韜出生時天生異象,據說是匪星降落在嵯峨山。有迷信的人說唐朝皇陵要保不住了,因為災星來了,這個傳聞在當時民間還是引起了轟動的。


㈠ 孫殿英在他面前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孫殿英是一方軍閥,手中頗有點兵力。不過他野心太大,一直想要壯大自己軍隊勢力,但苦於沒有錢財,後來他便打上了清東陵的主意。大家也知道清東陵是有不少寶貝的,尤其是慈禧太后她老人家的墓中珍寶可謂是數不勝數。他借用軍隊演習的名義,將那些墓中的寶貝兒都給拿了。可以這麼說,他幾乎給清東陵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可他的盜墓事蹟,在溫韜眼前不過是小巫見大巫罷了。


㈡ 他利用職權,瘋狂作案

大家也知道,如果你沒有權力的話,去盜墓那是死路一條的。畢竟是皇家陵寢,怎能隨意被人侮辱?他本人曾經擔任過耀州節度使的職務,這個官職還是挺大的。在位期間,基本上只要是關中地區所在的唐朝皇陵都沒有逃過他的毒手。那些皇家陵墓再不復從前那般的完整、輝煌,從遠處看上去只是一片狼藉罷了。可能有人會質疑說,沒人管的嗎?好歹是皇家陵寢。當時正處於戰亂,統治者無暇顧及,這才給了他趁人之危的機會。


㈢:事實上只挖了17座唐朝皇陵,乾陵墓逃過一劫

溫韜帶著他的部隊將17座唐朝皇陵洗劫一空後,便又盯上了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墓葬。但為何最後他沒有成功得手呢?是因為他滿足了嗎?當然不是。他曾經專門帶了幾萬兵力準備去盜墓,但由於其規模過大,總找不到方向,只好放棄。看來那個墓葬的位置藏的很隱蔽,最終才逃過一劫。溫韜貫會左右逢源,他如此膽大包天的盜墓行為當然會遭到當朝統治者的不滿。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後唐統治者李嗣源認為此人是個大禍患,所以就命人將他殺了,甚至最後還將其滿門抄斬。


尚武菌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尚武菌,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尚武菌


下場如何?那還用想嘛,他活著的時候可是李姓當家,雖然一個是唐朝,一個是後唐,中間隔了個五代十國,但到底盜取的是李家的祖墳啊,李嗣源回過神來就把他全家給咔嚓了,自然少不了他。

(溫韜)

要說溫韜這賊小子,還不是一點半點的有意思。人家在梁國那時候陝西那一塊做軍閥的時候並不缺錢,但是架不住人家就是有那麼個窺癖欲,賊喜歡到別人家裡去看看藏的啥好東西再順手牽羊回來。那時候經常大晚上在他的轄區內的民區房頂上躥下跳,忙的不亦樂乎。



“哎,我就不缺錢,我就享受這個過程!”

等到後來覺得這些個小打小鬧滿足不了他日益膨脹的慾望了,索性把目光放在了轄區內唐皇陵上。

於是乎,從李世民的皇陵開始,他可是一連爽了十幾把,當然,中間也有忠貞不屈的。

宋朝學者陳大昌記載“溫韜概發唐陵,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

啥意思?就是說溫韜每次想要染指李治與武則天的乾陵的時候就突然間電閃雷鳴,風雨大作。一離開就又天氣放晴,一靠近又變天,如此反覆好幾次,屢試不爽,溫韜心裡直犯嘀咕,本來就沒文化,覺得很邪性,索性放棄了對乾陵的盜取。

要說有趣的就是這賊小子沒文化還不識貨,在盜墓時把文物裡最貴重乃至價值連城的細軟字畫等丟一邊去,反倒看上了那些裝裱字畫的金絲綾羅。有學者估計搞不好李世民陵墓裡的《蘭亭序》就被他給撕了。


你說把東西盜出來後吧,這些個見不得光的東西本應該藏著掖著,結果人家弄了個花裡胡哨的本本逐一登記在冊,完了接著還不無自豪地昭告天下:

“來瞧一瞧看一看啊,今天我盜取了唐太宗的陵墓了啊,這可是裡面的寶哈!

更要命的是這賊小子把李家祖墳給盜了,還用這些寶貝去賄賂後唐皇帝唐莊宗李存勖,也是李存勖這小子心大被老婆搗鼓的利令智昏,但是他的好義兄後來把他殺了篡位的唐明宗李嗣源可不樂意了。是可忍孰不可忍,既然你自己要來找不痛快打我李姓的臉,那我便滿足你,下令把他捉起來滿門咔嚓了。


(李嗣源)

“就是退一萬步來說,就算你溫韜不是拿李姓祖宗的東西來賄賂我我李嗣源也不敢用你啊!你溫韜在李茂貞門下時朱溫一來你就搖尾投降,朱溫一走你又搖著尾巴回去向李茂貞表忠心,等後來你看情勢不對了你又投靠了朱溫,等到我那個該死的兄弟李存勖要建立後唐了,你又棄朱溫來投靠我李家,你這立場變得比臉譜還快,讓你留在我身邊不是給自己找不痛快嗎?!”


不書


五代盜墓祖師爺溫韜下場夠慘,被後唐皇帝給殺掉了

溫韜,陝西耀縣人,五代時的一方諸侯,被後世尊為一代盜墓祖師。

這個人有兩大特點:第一是反覆無常,特別能裝孫子,趨炎附勢;第二就是喜歡玩古墓,先後盜掘了唐代的十八座皇陵,除武則天的乾陵留存外,其餘唐代帝王陵都開了棺,相信李家人一定特別憎恨他。

五代後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溫韜正好在西安鎮守,先後做了7年的地方行政長官,對管轄地所屬的唐陵悉數發掘,盡取其金銀,高祖、太宗、中宗、睿宗、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等全部中招,《新五代史 溫韜傳》還記載了他挖掘出鍾繇、王羲之墨寶的事情,唯有在發掘乾陵時,風雨交加,他才沒敢動手。

此後,溫韜的動靜實在太大,天下皆知,投降了後唐莊宗後,大臣郭崇韜進言,說他天生有反骨,務必要斬殺掉,最終被後唐明宗李嗣源誅殺。

看來,錢財身外物,還是不要貪財盜墓的好,否則結局就會很慘啊。

喜歡就留言、關注、轉發,與我一起討論

亦文亦物,行程數萬,撰文百萬,一分鐘簡單幹脆,解讀古建的精彩


亦文亦物


近代最有名的盜墓賊非孫殿英莫屬,他帶人盜掘了滿清清東陵多座皇陵,然而,跟五代十國時代的溫韜相比,孫殿英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溫韜駐守關中地區七年,竟然把唐朝18座皇陵全部盜掘,只有唐高宗李治和一代女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只破壞了地上部分,免遭於難。

俗話說得好,掘人祖墳,斷子絕孫,溫韜最後也落得個滅門的下場。

溫韜為什麼敢盜掘唐朝皇陵?

說溫韜,必須先說說唐末的天下局勢,和五代十國的前兩個朝代後梁、後唐,因為這跟溫韜的盜墓有直接的關係。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更加難以抑制,黃巢起義興起以後,這些藩鎮藉著鎮壓黃巢起義的機會,擴大實力,佔據地盤,在剿滅黃巢後,一個個完全形成了地方軍閥,唐朝中央朝廷的權威本來已名存實亡,經過黃巢這麼一鬧騰,算是壽終正寢了。

這時候,唐朝分裂成了十幾個獨立的小王國,其中實力最大的是梁王朱溫和晉王李克用。後來朱溫先殺了唐昭宗,又殺了末代皇帝唐哀帝,滅亡唐朝自立為皇帝,建立了後梁。而他最大的對手李克用不久去世,兒子李存勖繼承晉王之位,李克用之死跟朱溫有很大關係,所以李存勖為報父仇,攻打後梁,最後成功,李存勖也自立為帝,建立後唐。

而我們的主人翁溫韜呢?

他原來是個大盜賊,曾經佔山為王,後來歸附了藩鎮李茂貞,跟著李茂貞圍剿黃巢的起義軍,消滅黃巢以後,李茂貞自以為功勞很大,竟然挾持了唐昭宗,然後讓唐昭宗封他為岐王。

結果李茂貞就被朱溫等人打,這時候溫韜背叛李茂貞,投降了朱溫,後來,溫韜反過來又背叛朱溫,回到了李茂貞那裡。這是唐朝滅亡前,溫韜跟朱溫搞上了關係。

唐朝滅亡以後,李茂貞因為實力不夠大,不得不假裝歸附後梁的朱溫,然而,李茂貞私底下又偷偷的聯合李克用,想討伐朱溫,結果因為他跟李克用各懷鬼胎,也就不了了之了。

這個時候,溫韜再一次背叛李茂貞,投降了朱溫,然後朱溫先後封溫韜為耀州、崇州、裕州等地節度使,這幾個地方,大體都在關中地區,而唐朝的皇陵也在這裡。這就給了溫韜盜掘唐朝皇陵的機會。

我們都知道,唐朝五代的節度使和藩鎮,其實都是獨立的小王國,溫韜既然被朱溫封為耀州等地節度使,那麼他就是這幾個地方的土皇帝,誰也管不了他,所以他才敢盜掘唐朝皇陵。

再一個,溫韜這個人,最善於裝孫子,誰實力大,他就喊誰爹,你看他,一會背叛李茂貞,一會兒背叛朱溫的,說明他臉皮夠厚,夠不要臉,所以,在別人那裡,盜掘人家祖墳這種天打雷劈的事,要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溫韜那裡,就五個字,這都不叫事!

溫韜盜掘唐朝皇陵過程!

唐朝在關中地區,總共有十八座皇陵,分佈在西起乾縣、東到蒲城的崇山峻嶺上,號稱關中十八陵。分佈範圍遍佈陝西省富平縣、蒲城縣、三原縣、涇陽縣、禮泉縣、乾縣六縣。如果算上武則天,唐朝有十九位皇帝安葬在這裡。

溫韜做了耀州節度使,就開始瘋狂盜掘唐朝皇陵。

《新五代史·溫韜傳》:“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這段話主要講了三件事,

第一,唐朝關中十八陵,全部被溫韜盜掘了,裡面的金銀珠寶書籍名人字畫全都被溫韜給弄走了。

第二,唐朝十八陵最堅固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裡面的很多稀世珍寶,都被他弄走了,包括唐太宗喜歡的鐘繇和王羲之的真跡。

唐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於陝西禮泉縣東北22公里的九峻山上。唐昭陵佔地30萬畝,比當時的長安城幾乎大一倍,被譽為“天下第一陵”。唐昭陵的設計者,是狄仁傑的伯樂,古代著名大畫家閻立本閻立德兄弟,

為什麼唐昭陵那麼堅固呢?因為昭陵的地宮門是用重達五噸的大石頭製造的,也就是至少一萬斤重,這麼重的大石門,至少需要十幾個舉重冠軍,或幾十個普通人才能啟開吧。

第三,溫韜盜掘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時,天有異象,風雨大作,把他給嚇著了,他不敢幹了。所以乾陵地宮才保存了下來。

宋人程大昌《考古編》曰:“史載溫韜概發唐陵,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

據說黃巢曾經發動幾十萬大軍,也想盜掘乾陵,結果沒找到地宮墓道口,白白挖掘了40米深的“黃巢溝”。

溫韜在關中地區做了七年的節度使,前前後後,把唐朝的十八座皇陵挖了個遍,消息傳出去以後,天下震驚,甚至嚇得當時和後來的一些帝王,都不敢厚葬自己,就是怕剛死了,棺材還沒暖熱,別人一聽有寶貝,就把自己給挖了。

可是有的人就是不吸取教訓,比如後唐閔帝李從厚,下葬剛剛四年,自己的陵墓就被盜掘了。

以至於後周太祖郭威曾經感嘆說,“李家十八帝陵園,廣費錢物人力,並遭開發”,要求自己死後要薄葬。

溫韜從唐朝皇陵裡搞到的寶貝,有一部分傳到了他的外甥鄭玄素手裡,比如數千卷古代典籍和鍾繇王羲之的法帖。

初,玄素好收書,而所收鍾、王法帖,墨跡如新,人莫知所從得。有與厚者問之,乃知玄素為溫韜甥,韜常發昭陵,盡得之,韜死,書歸玄素焉。

溫韜的下場,自己被殺,閤家遭滅門。

溫韜之所以要盜掘唐朝皇陵,當然不是為了好玩,他盜了那麼多寶物,是為了賣錢壯大自己的實力,同時用這些寶貝上下打點,以圖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和權勢。

溫韜在關中呆了七年,壞事做盡,後來晉王進攻耀州地區,溫韜很害怕,就要求後梁把他調走,然後他就被後梁調到河南繼續做忠武節度使。

晉王李克用死後,他的兒子李存勖繼承王位,發誓要替父報仇,然後滅掉了後梁政權,建立了後唐政權,是為後唐莊宗。這時候溫韜不請自來,投降了李存勖,同時,溫韜還通過後唐皇宮裡的伶人,結交了李存勖的皇后,當然很可能給了皇后很多唐陵裡的寶貝,讓皇后活動李存勖,吹吹枕邊風。

結果還真有用,李存勖被皇后一忽悠,竟然忘了溫韜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還賜溫韜姓名曰李紹衝。當然,溫韜做過的惡事,李存勖手下的大臣們並沒忘記,宰相郭崇韜就跟李存勖說:“此劫陵賊爾,罪不可赦!”李存勖卻說,我說過寬恕他了,不能言而無信啊,於是又讓溫韜回到河南繼續當節度使了。

然而,李存勖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對溫韜這種反覆小人不放在眼裡,他的繼承者李嗣源並沒忘記溫韜的惡劣人品,李嗣源發動兵變殺了李存勖,繼承帝位以後,立馬把溫韜抓到了監獄裡。後來也不讓他做官了,讓他回老家種地。

誰知道,過了一年,李嗣源又想起了溫韜,把溫韜給抓起來流放到德州,接著就賜死了溫韜。這個大盜墓賊,一生反覆無常,作惡多端,掘人祖墳,終於遭到了報應。

至於他的兒子們,後來也被一個叫張從賓的人都給殺了,可謂滿門皆滅,報應不爽。


西堤君


溫韜的出生傳說

據說溫韜出生的時候,匪星殞落在昭陵所在地區的嵯峨山,於是民間的傳說就開始了,這就是能給唐代的陵墓能帶來巨大的災難的人,也確確實實是這樣的,再唐朝的時候一共有18座帝王陵墓,可是溫韜卻將17座陵墓都給端了,唯一沒有遭到破壞的是武則天的陵墓。

溫韜早年的時候就是做著一個盜賊,他生於亂世之中,亂世之中的人性命都沒有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誰有會關注一些身外之物,這便讓溫韜有機可趁。溫韜最先追隨的是李茂貞,於是他便改名為李彥韜。可是後來李存勖滅了後梁之後,他又向李存勖的皇后劉玉娘進獻大量的珠寶。劉玉娘雖然貴為皇后但是卻是十分愛財,而溫韜又是識時務者為俊傑,在後唐時得到了重用。

就這樣溫韜坐上了關中刺史的位子上,在這個位子上一坐就是七年,這七年他並沒有歇著,而是對唐朝的帝王墓進行尋找和挖掘。當然溫韜並沒有遮遮掩掩,而是愛光天化日之下就對唐朝的帝王墓驚醒挖掘。其實溫韜只是一個市井的小混混出身,所以溫韜盜墓的時候只是將其中的金銀珠寶全部帶走,而有些名家的字畫在他的眼中都是一文不值的,所以很多的唐代的字畫真跡就在當時被溫韜給撕毀了。比如當時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可能就被陪葬在昭陵之中。

溫韜的下場

溫韜靠著盜墓而來的金銀珠寶在官場中混的更加是風生水起,郭崇韜就曾對李存勖說溫韜這樣的人不能重用,可是溫韜憑藉著自己與皇后的關係甚好,深得喜歡,李存勖也沒有聽信別人的。直到了後來李嗣源登基,才將溫韜流放刺死,這也算是他應得的報應了。


司徒歷史


凡偷墳掘墓者,必損陰德,不論是生前還是死後,都將遭受別人的唾罵,甚至連累子孫。

每當朝代更迭,時局動盪之時,就是盜墓賊猖獗之日,如漢末的曹操,唐末的黃巢,甚至是後來的東陵大盜孫殿英,手上有傢伙式,就不怕惡鬼纏身,為了維持部隊的日常開支,盜掘前朝皇陵是最有效也是最便捷的“致富”之路。

但是不論是曹操還是孫殿英,要是跟我們今天的主人公溫韜比起來,只能算是徒弟見到了師傅,孫殿英不過盜掘了慈禧、乾隆兩座皇陵就引來了全國輿論的譁然。

而大魔王溫韜比起孫殿英,可以用所到之處寸草不生來形容,在他轄區內,唐朝皇帝的18座陵寢,他悍然盜掘了17座,李氏祖先的聖地就這樣在他的瘋狂下變成了一推廢墟。

唐太宗的昭陵成為溫韜的首選

千古一帝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也正是在他英明的統治下,才奠定了大唐近300年的國祚。然而,李世民萬萬沒想到,他在昭陵中沉睡了260多年後,就被這樣一個亂臣賊子開棺掘墓,令人不勝唏噓。

溫韜作為後梁駐陝西地區最高長官(耀州節度使),為了籌備軍費,在與部下謀劃了良久之後,還是冒天下之大不韙,開了李世民的昭陵。

唐太宗的昭陵作為唐代歷代皇帝陵墓之最,佔地約200平方公里,陪葬的文臣武將以及后妃達到了180人之多。唐太宗不但是一位英明的君王,而且對於收藏也是異常熱愛,據說在他的昭陵中埋藏了諸多名貴字畫的真跡,其餘的金銀珠寶更是數不勝數。

而溫韜這個目不識丁的傢伙,眼睛裡只有金銀,從唐太宗墓葬裡搬出來的幾馬車字畫,竟然被他全部撕毀,只保留下了裝裱字畫的絲綢,而千古第一行書《蘭亭序》據記載也是在昭陵之中,然而至今沒有見到真品,從宋代開始,人們就懷疑在溫韜的胡作非為下就已經化為了灰燼。

溫韜的盜墓行為實乃是中國文物界較大的一場浩劫。

唯一倖存的唐乾陵

乾陵是高宗李治與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雖然無數盜墓賊垂涎三尺,但始終未能得逞,反王黃巢如此,溫韜亦是如此。

溫韜難道不想看看武則天墓裡到底埋藏了哪些文物嗎?不,他想,而且還不是一般的想。盜完昭陵後,他第二個目標就是乾陵,可能是武則天冥冥中自有天佑,只要溫韜帶兵一靠近,就瞬間狂風不止,電閃雷鳴,而當溫韜撤兵時又立馬雨過天晴,風和日麗。

一連反覆了好幾次都是如此,這讓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盜墓賊徹底心慌了,認為是有鬼神在作怪,也就放棄了乾陵,轉而把目光放在了其他16座皇陵上。

其他的皇陵發掘工作也很順利,彼此盜墓行動讓溫韜賺的滿盆缽體,富甲一方。而我們現在所關心的是,《蘭亭序》是否跟隨武則天一起埋進了乾陵,至於其他的文物我們已經無法還原,只希望這件稀世珍寶能夠還在人世間,讓我們有生之年能一睹王右軍筆走龍蛇的風采。

溫韜最後怎麼樣了?

可以說自絕於天下,禍亂不遠。溫韜這個亂世混起來的草莽,先是被唐朝招安,跟在岐王李茂貞手下做了一名校尉,後來朱溫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又成為了朱溫的幫兇。

後梁滅亡後,他搖身一變,成為了後唐的節度使。可以說,在他的字典中,根本就沒有忠義一說,是一個完全的利己主義者,誰的拳頭硬,他就是誰的奴僕。

雖然後唐許多大臣對這個盜墓賊嗤之以鼻,多次上書李存勖儘早處理掉這個反覆無常的小人,但那是的李存勖已經沒有了年輕時的風姿颯爽,整天與伶人一起荒廢朝政,而且還寵幸後宮干預國事,他的皇后劉娘娘早就被溫韜的珠寶給餵飽了,不斷的枕邊風也讓李存勖放棄了誅殺溫韜的念頭。

只不過李存勖國破身亡以後,繼位的李嗣源並沒有放過溫韜,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威,他剛剛上臺就把溫韜給殺掉了,以此來安撫眾臣的情緒。可憐的盜墓賊,死的時候連個像樣的棺材都沒有,被人拋屍街頭,受盡了百姓的口水。


小小嬴政


溫韜,被譽為中國史上最大盜墓賊,唐朝18座皇陵被他挖了17座,臭名昭著。

溫韜是五代時梁國人,據說他出生的時候,有一顆流星恰好落到了昭陵所在地區的嵯峨山,一位神算看到後預測:“匪星殞落,必然會出現一位給唐皇陵帶來災難的人物。”當然,這一段很可能是後人的編排,但是也足以知道他是位怎樣的人物。

溫韜從小不學無術,年輕的時候就做過盜墓的勾當。而且善於經營,會溜鬚拍馬,投靠軍閥,逐步獲得一些權勢。而他又狡詐善變,誰的勢力大就投靠誰。一開始軍閥李茂貞,因為好勇鬥狠成為了一員鎮將。後來朱溫勢大,又投靠朱溫,然後又叛變回到李茂貞手下。不久又故技重施,投靠了後梁。

唐朝,共有二十一個皇帝,共建有二十座皇陵(武則天與高宗合葬乾陵),除了最後兩位皇帝建陵他地外,其餘都十八座皇陵都在陝西咸陽的二道原坂上,這十八座帝陵號稱"關中十八陵"。

而溫韜投靠軍閥後,擔任了耀州、崇州、裕州等地節度使,管轄關中地區,正好是皇陵所在地,簡直是狼入羊群。

"關中十八陵"僅有一陵逃過溫韜的魔爪,那就是武則天與高宗合葬的乾陵。但也不是溫韜不想挖,而是他不敢挖。溫韜興動數萬人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風雨大作,人馬一撤,天氣立即轉晴。溫韜心有餘悸,就沒有再繼續挖下去,自此絕挖乾陵的念頭。

那麼溫韜後來是怎樣呢?

溫韜投靠後梁幾年後,後梁被後唐滅了。於是他又投靠了後唐,繼續並用偷盜而來的東西為自己仕途鋪路,賄賂了後唐的劉皇后,城後唐莊宗李存勖的寵臣。後來後唐的明宗李亶繼位後,不吃溫韜這一套,又厭惡他的為人,於是被唐明宗下了獄,賜了死。


雲享歷史


盜墓王溫韜(?一928)五代梁國人。別名李彥韜,任耀洲節度史(相當於現代軍區司令員)。在任7年,利用手中的權力之便,將關中地區大小唐朝陵墓(乾陵除外)17座全部盜掘。給唐朝皇陵帶來災難性的破壞,後被後唐明宗李嗣源所殺。

談起盜墓,尤其是利用軍權之便盜墓在中國也屢見不鮮,東漢末年的董卓,先後將兩漢皇陵挖了個遍。獲取了大量金銀財寶。近代有軍閥孫殿英以軍隊演習為名,盜挖乾隆、慈禧陵墓,收穫也是頗豐。但在盜墓史上,名聲大還要數五代梁朝的溫韜,他敢把盜取陵墓的成果登記造冊,大肆宣揚。這位狂妄至極的盜墓大王把唐朝的17座皇陵盜掘一空。

這是盜掘昭陵留下的洞口

溫韜是個武人,感興趣的是金銀財寶,對名貴書畫及藝術品卻不瞭解,唐太宗陵中的王義之的名作《蘭亭集序》就被他扔掉了。他挖出金銀財寶除了補貼軍晌之外,還要滿足他盜墓的變態心理。

他本想把18座唐朝皇陵全部盜掘,但最後盜掘乾陵時(唐高宗和武則天的陵墓),據記載,乾陵周圍便雷電交加,風雨大作。嚇的盜墓隊伍趕緊撤離。好像冥冥之中有神靈,溫韜心中恐懼,只好作罷。

溫韜盜墓,名聲之大。各種正史、野史均有記載。他把盜來的金銀財寶賄賂當朝權臣,活的也很瀟灑。不過好景不長,當後唐明宗李嗣源上臺之後,有大臣進諫:溫韜既能盜唐朝皇陵,就不能盜我後唐皇陵。後唐明宗把溫韜也就明正典刑了。


夢想成臻3


說起溫韜這個人,他是唐末五代時期的軍閥,又是臭名昭著的盜墓賊,當年的關中十八唐帝陵,除了武則天和李治的合葬墓沒盜掘外,其餘全被刨了個乾淨,等於說整個唐朝21個皇帝,除武則天和李治乾陵,被朱溫虜到洛陽昭宗李曄,趕到山東哀帝李柷,剩下17個皇陵全被他盜掘,其劣跡無論正史、野史都有詳細記載,坐的瓷實得很。

關中十八唐帝陵分佈圖。

溫韜,陝西耀縣人,從小就劣跡斑斑,不學無術,長大了以偷盜為生,唐末天下大亂,靠著鑽營混到了隴右節度使李茂貞帳下,不久升為耀州刺史,公元907年唐被朱溫所篡,建立“大梁”,溫韜升為耀州節度使,關中地區剛好是他的轄區,而唐帝陵就散落於此,成了他的囊中之物。

溫韜,本名已無考,跟著李茂貞時,改名李彥韜,投靠朱溫後,賜姓溫,投靠李存勖,賜名李紹衝。

唐朝曾經濟十分繁榮,國家富有,帝王的厚葬之風尤其盛行,到了五代時期天下大混亂,唐帝陵早已無人看守,在溫韜眼中,皇陵底下埋藏著無數奇珍異寶,無論是發橫財還是擴充實力,都是最直接的方法,於是打起了主意,這人很聰明,首先把目光瞄準了最富有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昭陵,當年由閻立德和閻立本兩兄弟精心設計建造,可惜了。

他知道帝陵都很堅固,並不盲目挖掘,而是找墓道口,溫韜親自主持,帶著隊伍找疑似墓道口的地方都做上記號,然後非常有耐心的等著下幾場大暴雨後,挨個檢查做上記號的地方,有一處山坡的樹木在雨後稍有傾斜,如不做記號根本看不出來,於是令人向下挖,果然就是昭陵的墓道口,眾人洗劫了昭陵,可悲的是士兵眼裡只有金銀珍寶,對珍藏的名家筆墨、書畫視若無睹,僅珍寶,他動用了幾千士兵拉了一個月才拉完。

有種說法,王羲之的《蘭亭序》真本,當年被唐太宗得到,甚是喜愛,留下臨摹本後將真品帶入棺材,被溫韜盜墓所毀。

很快溫韜又把目光瞄向了武則天和李治合葬墓乾陵,奇怪的是隻要一開挖就會電閃雷鳴,狂風大作,隔天再來挖又是如此,還下起瓢潑大雨,一次比一次兇猛,眾人從沒遇見這種古怪事,覺得是鬼神在保佑,溫韜心底後怕了,所以再沒打乾陵的主意,但是其它的陵墓就沒有乾陵這樣幸運了,在溫韜坐鎮耀州7年時間裡,先後把剩餘16座帝陵全給盜掘乾淨。

溫韜盜墓的行為搞得後來的皇帝都很介懷,比如後周太祖郭威就因溫韜盜墓再三下令自己死後瓦棺而薄葬。

溫韜因盜墓臭名昭著,也因盜墓命喪黃泉,他作惡多端,名聲非常臭,在政治上又是個牆頭草,溫韜最先是李茂貞帳下,又轉投朱溫,並在兩者間反覆,最後歸了李存勖,當時溫韜有軍隊,對李存勖來說有點用處,並沒殺他,李存勖死後,李嗣源奪得皇位,這個人本是李克用養子,皇位不正,李嗣源為了顯示自己合法性,做了很多事情,其中一件就是懲辦溫韜,這和嘉慶登基清算和珅解決政治痛點一個道理,溫韜是當時人神共憤的大惡人,李嗣源的後唐本就打著延續李唐的旗號,殺了這個盜祖陵的人就是大快人心,眾望所歸,所以李嗣源為鞏固帝位,將溫韜奪位後流放,賜死。


圖文繪歷史


他雖然沒有曹操的摸金校尉和東陵大盜孫殿英的名氣大,但是他才是歷史上真正的盜墓王,東陵大盜孫殿英在他面前,就是小巫見大巫了。那麼,這位盜墓之王到底幹了什麼,還有他最後的下場如何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穿越歷史瞭解這位盜墓狂魔的傳奇一生。

這位盜墓狂魔就是大名鼎鼎的溫韜,他是五代時梁國人,生於今陝西耀縣。溫韜年輕的時候,就落草為寇,幹起了打家劫舍的營生。後來,他投靠了歧王李茂貞,被收為義子,更名為李彥韜,就此他這個盜賊搖身一變成了官軍,就此開始自己的瘋狂盜墓史。這個溫韜擔任了七年的耀州節度使(相當於今天陝西省軍區司令員)。他利用職權之便,瘋狂盜墓。據《舊五代史·溫韜傳》記載:“唐諸陵在境者悉發。”

溫韜之所以被稱為盜墓王,是他將唐朝大小18皇陵一一光顧,並且將其中的17座皇陵都給盜掘了。唯獨武則天的乾陵倖免於難。據記載,他跟黃巢一樣,都盯上了唐朝最大的皇陵乾陵,派了幾萬人去挖掘乾陵。但他萬萬沒想到三次上山作案,三次都風雨大作,而他們人馬一撤,風雨立即就停了。溫韜一臉懵逼,以為武則天發怒了,心有餘悸,就放棄了盜掘乾陵的念頭,乾陵也就此又逃過了一劫。

溫韜除了挖掘的皇陵多之外,還有一條就是他盜墓特別高調。曹操的摸金校尉和東陵大盜孫殿英都是晚上,偷偷摸摸地盜掘,而溫韜盜墓很高調,逼格很高。別人晚上偷偷地幹活,而他偏要光天化日之下,大搖大擺地皇陵。更牛的是他還將盜掘的陪葬品編成名冊公諸於世,其膽量之大為令天下所有盜墓者之楷模。能把盜墓玩得如此有逼格,真可謂盜墓界的王者。

但然,這還沒有結束,接下來的更加奇葩。據說,唐太宗李世民死後,將王羲之的《蘭亭序》等珍貴的書畫作品帶進了昭陵。令人搞笑的是溫韜在盜掘昭陵的時候,將一批珍貴的書畫作品帶了出來,他看上的不是價值連城的書畫作品,而是裝裱在外的華美綢緞。他讓人將裝裱的絲綢扯了下來,而把珍貴的書畫作品給扔了。王羲之《蘭亭序》的真跡一直沒有出現,有些史學家推測很有可能是被溫韜給毀了。但是在溫韜編成的名冊中,並沒有《蘭亭序》的記錄。因此,還有一些學者尚抱有一絲希望,認為其可能在武則天的乾陵中。

溫韜給我國帝陵造成的破壞是災難性的,被稱為我國曆史上最危險上午盜墓賊,乃千古罪人。溫韜這個人天生反骨,有奶便是娘,他先後三次背叛3個主人,誰勢力大就跟著誰混。他通過自己盜掘的大量寶物來打點關係,雖然在亂世混得風生水起,但是他太高調了,公然盜掘皇陵,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唐明宗李嗣源上臺後,認為溫韜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毫無忠誠度而言,留著他必是一個禍害。於是乎,溫韜被李嗣源滅門。

善惡到頭終有報,溫韜盜了那麼的皇陵,得到了那麼的珍寶,到頭來落得了一個滅門的下場,真是報應呀!

參考文獻:《舊五代史·溫韜傳》、《新五代史·溫韜傳》、《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