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同样是日军,为何李云龙看见穿皮鞋的日军,立马下令撤退?

司马长史


李云龙的作战经验全部来自于实战,他并未接受过什么正规的军事教育。也因此不囿于窠臼,练就了他的火眼金睛,通过细节观察能把握战机。

在剧中,李云龙想对虎亭据点的鬼子来一次伏击,好捞点儿油水。李云龙的家底都是靠俘获一点一点充实起来的。就在他铺开陈形准备开打时,却发现从虎亭据点出来的鬼子穿的鞋有问题。

便下令撤退。这让战士们摸不着头脑,一向果断的李云龙,咋犹豫起来了?


原来他发现这些鬼子都穿着皮鞋,而以往虎亭据点的鬼子都穿的是胶鞋,所以判断这是鬼子的一支精锐部队。

他们配备的这种军靴叫“昭和五式军靴”。这种军靴是在1930年(昭和五年)定型的一款军靴,其采用纯牛皮制作,非常结实耐用且防寒抗冻。

而且这种军靴,鞋底装有防滑钉,鞋后跟还有马蹄铁。走起来声音响亮,与别的鞋有明显的区别。

在抗战刚打响时,日军的常备兵团人数还不是很多。所以能做到所有士兵都能配备这种军靴。

不过在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日军规模的急剧扩张,日军后勤已经难以保障军靴的质量。迫于物资紧张,昭和五式军靴的制作工艺持续缩水,不但放弃了牛皮,改用马皮、猪皮制作,连鞋钉也不断减少,最后甚至取消。


到了抗战后期,日军的补给彻底跟不上了。连减了质量的军靴也没有了,大多士兵都只能配备胶鞋了。只有少数的精锐部队勉强才能配置这种军靴。

所以李云龙通过这种军靴才判断出这不是原来虎亭居点的日本兵。楚云飞当时判断这是华北日军第四旅团,后来证实确实如此。

这是日军华北区的观摩团要来了,派出第四旅团给他们保驾护航。

这是一条大鱼,李云龙怎么甘心就此放弃。


他下令全团就地隐蔽,静观其变。果然,在经过一夜的等待之后,李云龙终于等到了日军的战地观摩团这条大鱼。

由于日军先头部队没有发现李云龙部,所以放松了对观摩团的保护,李云龙则瞅准时机,一举将这批观摩团团灭。

这正说明细节决定成败。李云龙的火眼金睛,加上楚云飞的准确判断,他们这次才赚得盆满钵满了。


说史听涛


李云龙在伏击“战地观摩团”的时候,有一个细节非常值得推敲,李云龙发现鬼子行军时鞋底发硬,穿的不是胶鞋,而是穿的皮鞋,于是李云龙立马选择撤退。这一个细节书中没有细说,但是却是一门大学问,突出了这个时期八路军对日军的研究。而这些经验都是八路军从惨痛教训中得来的,幸好当时部队热衷于总结经验,否则恐怕要吃更多的亏。

这一点还要从日军侵华时期的两种不同的军鞋说起,一种是“昭和五式”军鞋,这种军鞋用牛皮制造,棉线缝合,有掌钉三十六枚,这种军鞋非常适合行军,结实耐用。从1930年定型之后,一直是日军的标配军鞋,日本的关东军就全员都是这种军鞋。可以说在1940年之前,几乎所有的侵华日军士兵都是踩着这款军鞋。

但是到了1940年之后,日本资源短缺的劣势便开始暴露,“昭和五式”军鞋的质量开始大打折扣,变为了猪皮,鞋底也没有了掌钉,而且鞋底也开始是胶底。到了1941年,日军又开始列装质量更差的“昭和十六式”军鞋,所以新兵几乎都是穿的这种胶底鞋。只有一些老兵和关东军是穿着“昭和五式”军鞋,所以看到一整队穿皮鞋的日军,一般都是日军的精锐师团。

从1937年全面侵华开始,日军一直是在不断的动用预备役部队,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大量日军预备役士兵进入中国作战。所以在1940年期间,八路军就发现了鞋子不一样这个细节,并且得出了这个经验。此后但凡遇到穿皮鞋的日军,都不能贸然进攻,因为这些日军都是作战经验丰富的部队。而遇到胶底鞋,那就可劲的打。

所以李云龙从一双鞋就发现了这伙小鬼子不是虎亭据点的日军,而是新调来的日军精锐部队,于是李云龙断定这事有蹊跷,这次日军肯定是有什么大人物在后来。也就有了李云龙一次伏击干掉一车日本军官的事,可以说从这一点来看,《亮剑》当之无愧应该成为经典,连这样的细节都能处理好。


小司马迁论史


因为碰到硬茬了,所以没有硬上

在李幼斌版《亮剑》第六集中,李云龙准备打一场伏击战,捞点油水,但就是在战事开打之前,已经做好伏击准备的李云龙却发现,从虎亭据点出来的日本兵脚上的鞋子不对。

李云龙看到日本兵脚上穿着皮鞋十分惊讶,因为往常虎亭据点的日军都是穿胶底鞋,这显然不是虎亭据点的守军,而是从外地调来的。

对于李云龙的判断,身边的楚云飞也表示认同,楚云飞估计这些日军是华北的第四旅团。事后证明这些部队的确是华北第四旅团和第九旅团,是日军驻守在山西的精锐部队,本次是调动是为了给“战地观摩团”保驾护航的。

由于是精锐部队,这批军队的装备自然比较优越,他们配备的军靴也是非常好的“昭和五式军靴”。昭和五式军靴是在1930年(昭和五年,昭和是裕仁天皇的年号)定型一款军靴,其采用纯牛皮制作,非常结实耐用且防寒抗冻。

由于昭和五式军靴鞋底装了32枚防滑钉,后脚跟还安装有马蹄铁,因此脚步声与其他军靴完全不一样,走起路来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这才引起了李云龙的注意。

在全面抗战打响之前,日本只有17个甲种常备师团。由于常备军数量尚且不多,昭和五式军靴是能够做到全面发放的。但即便如此,这双鞋也是需要士兵自己掏一部分钱的,相当于一名普通士兵小半个月的薪水。

(昭和五式军靴)

不过在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日军规模的急剧扩张,日军后勤已经难以保障军靴的质量的。迫于物资紧张,昭和五式军靴的制作工艺持续缩水。不但放弃了牛皮,改用马皮、猪皮制作,连鞋钉也不断减少,最后甚至取消。

到了战争后期,日军已经不再为全军配备高质量的军靴了,普通的地方守备军队只有胶鞋,而能穿着五式军靴的部队必然是作战能力极强的精锐部队。

这场伏击战开打的时候,太平洋战争还未爆发,日军中的许多老牌师团仍然是在中国战场上,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

根据很多抗战老兵的回忆,在全面抗战前期的日军甲种师团士兵枪法极好,甚至可以在移动的卡车上命中目标。如此训练有素的部队,李云龙又不傻,自然不会上去硬碰硬。

但李云龙也没有就此撤退,首先是因为此时自己已经腹背受敌,就算是撤退也不安全。其次,李云龙判断日军出动如此精锐部队,必定是要有重要目的,此次行动肯定是有“大鱼”。于是他下令全军隐蔽,不得擅动,静观其变。

果然,在经过一夜的等待之后,李云龙终于等到了日军的战地观摩团这条大鱼。由于日军先头部队没有发现李云龙部,所以放松了对观摩团的保护,以至于观摩团身边没有多少军队护驾,而李云龙则瞅准时机,一举将这批观摩团团灭。


千佛山车神


亮剑可真是一部宝藏电视剧,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抗日战争时期的细节。

大家都知道李云龙是一个硬汉,面对强大的敌人,明知不敌他依然会亮剑,他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什么是真正的武士。

但是在亮剑第6集中,这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没仗打的李云龙却怂了一次。

李团长在伏击战地观摩团的时候,他发现鬼子的鞋底发硬,这批小鬼子穿的不是李云龙熟悉的胶鞋,而是皮鞋。清一色,人脚一双皮鞋,李云龙二话不说立即收队撤退。

老话不是说得好,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李云龙为何见到日本皮鞋并却如此谨慎呢?

这里面可是大有学问。这个学问可是我军指战员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

可千万别小看这批日本鬼子的皮鞋,里面有着玄机。这些穿着皮鞋的士兵,他们脚下的战靴叫做昭和五式。这种鞋子用牛皮制造棉线缝合,脚上还有总共36枚掌钉,这种鞋子的特点就是结实耐用,特别适合行军作战。

从1930年它定型开始,一直是日军的制式装备。日本的甲种师团以及关东军这样的皇军之花全员配备这种皮鞋。

抗日战争初期我们遇到的对手就是这种穿皮鞋的士兵。这些日本兵作战勇敢,中国军人在他们面前吃了大亏。

不过随着战争的扩大化,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它各种战略资源匮乏的劣势逐渐显露出来,他可不像美国财大气粗,各种好东西可劲的造,各种各样的好东西恨不得都往美军身上装。

日本人装备则是直线下降,1940年开始,这款昭和5式,牛皮变成了猪皮,鞋底的掌钉不翼而飞,鞋子也逐渐成了胶底鞋。与鞋子质量一同下降的就是装备这些鞋子士兵的质量,他们的战斗力也出现了大幅跳水,远远不能和老一批的侵华日军相比。

到了1941年,日军装备了新式皮鞋,新鞋并不代表比老式要好,这种鞋子的质量反而一代不如一代,全部都是胶底鞋。

所以到了李云龙准备攻打战地观摩团的时候,日军基本都穿着胶底鞋,只有一种人穿着皮鞋,那就是精锐师团,或者就是关东军。

从卢沟桥事变开始,日本人扩大了侵略我国的规模,他们的部队一再扩编,大批的预备役军人都现在了中国的战场上。这些人脚上穿着都是胶底鞋。

逐渐的,日军的这些变化被心细的我军指战员发现。日本的皮鞋兵枪法很准,拼刺也很勇猛,各种战术使用非常合理,我军和他们硬拼损失很大。那些穿胶底鞋的日本鬼子和前者相比就是一个英超一个中超。面对这样的对手,那就得狠狠的打。

所以当李云龙从一双双皮鞋中发现,这批小鬼子穿的是皮鞋,不是计划中的虎亭据点的胶鞋兵,就发现事出反常必有妖,李云龙一品其中的味道觉得后面肯定有花头,日本第一军司令筱冢义男为什么要花大力气调来这支精锐部队呢?真相只有一个。李云龙化身柯南,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日本人后面肯定有大鱼。这才有了那一场载入抗日神剧史册的伏击战,一次伏击消灭了一车鬼子军官,沉重打击了日军疯狂的气焰。

从这一点上看,亮剑真不愧神剧之名。这种细节的处理之上,作者和主创人员都是下了一定功夫的,在这里,我们这些亮剑粉丝得像这部剧的编导和演员们致敬,拍的太好看了。


策神历史


李云龙是独立团的指挥官,并且身经百战,战术清晰。他的能力不在于骁勇好战,不在于斗狠斗勇,而在于能够对自己熟悉的敌人展开攻势,造成对方惨重的损失。
当时看《亮剑》的时候,有一集就讲到李云龙带领着独立团人员隐藏着形成包围圈,整装待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是当李云龙看到一大队日军进入包围圈之后,仅仅是看到对方军人穿着皮鞋,就立马下令撤退。看到这里别说李云龙的手下战士不理解了,连我们这些看客都是一脸懵逼。

原来李云龙和日军作战多年,非常熟悉日军的装备套路,大多数和李云龙作战的一线日军都穿着胶底平鞋,穿皮靴子的基本没有,而当时在国内的日军唯有驻扎在东三省的日军精锐部队会配备皮靴子,但是这支部队在东三省养精蓄锐多年,并且又是极其残暴的一支力量。李云龙看到他们的皮靴子联想到这些,在对敌人不熟悉的情况下不会贸然打架,这也是李云龙一直以来的作战套路,毕竟在他心目中一场小小的胜利远没有自己战士的生命精贵。

因此李云龙下令撤退,一是保存实力,二是不知敌人虚实不会贸然行动,三是来日方长,不急于现在恋战好战。这也是多年来李云龙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所在。


李阿冰


《亮剑》是我国拍摄的抗日战争片中比较优秀的,相信很多人印象很深刻,这部影片没有其他抗日神剧那么夸张、狗血的剧情,里面的国民党跟日本鬼子也不是不堪一击,其中有表现国民党和日本鬼子作战力精湛的一面,英雄人物李云龙也没有被神化,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勇有谋,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指挥官。

而且这部剧中的很多细节也是非常值得推敲的,其中有一幕很多人不解。李云龙在有一次作战中,当她看到一大队日军进入包围圈之后,仅仅是看到对方军人穿着皮鞋,就立马下令撤退。看到这里别说李云龙的手下战士不理解了,连我们这些看客都是一脸懵逼。 

其实从这个细节就能够看出来,拍摄这部电视剧的导演跟编剧是对当时的历史进行了一番研究的。作为一名独立团的团长,肯定不是随便就能够带领军队作战的,他要对自己的对手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原来李云龙和日军作战多年,非常熟悉日军的装备、套路,其中有一个就是日军的装备,这些装备可不仅仅是他们使用的武器,还有身上的一些着装,各种细节都要注意到。

当时侵略中国的日本军队也是有等级的,不同等级的日本士兵穿的衣服跟鞋子也不一样。当时日本一共有两种军鞋,一种是昭和五式军鞋,这种鞋子是用牛皮制作的。士兵们如果要长时间走路,是非常适合用这款装备的。一开始这种军鞋是整个军队装备的,然而在侵华战争爆发之后,这款军鞋就只装备日本的关东军了。

很多人都对日本的关东军存在一个误解,认为他就是日本陆军,其实并不是,关东军是陆军的一部分,而且战斗力跟装备是比一般的陆军要强很多的。这些关东军在整场战争中都驻扎在东北地区,很少南下,他们当时穿的就是皮鞋。

剩下的那些陆军穿的就是胶鞋,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李云龙在听到日军穿的是皮鞋的时候才会选择撤军。

李云龙看到他们的皮靴子联想到这些,在对敌人不熟悉的情况下不会贸然打架,这也是李云龙一直以来的作战套路,毕竟在他心目中一场小小的胜利远没有自己战士的生命精贵。经过周密的战略部署和准备,李云龙将这股精锐部队一举歼灭。

人物分析总结;

李云龙和楚云飞是亦敌亦友的感觉,同样是比较优秀的战略指挥官,李龙云是战斗一线成长起来的,属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野蛮生长,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和训练,打仗全凭自己的经验和果敢。而楚云飞受过正经的高等军事教育,做事情讲究部署、规矩,规划,难免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反而有时很难打出出奇制胜的仗,自然就压了楚云飞一头了。

关注我,@煮酒品历史,我每天都会给大家分享精彩的历史故事和干货、问答,大家畅谈历史,议古论今,以古鉴今,提升硬核实力,增强社会竞争力。

烈焰糖糖品历史


为何李云龙一见日军穿的是皮鞋之后,就立马撤退呢?这个问题很简单——李云龙害怕了!

有人说了,大老李什么祸都敢闯,什么仗都敢打,他最不怕的就是日本鬼子,你污蔑我们伟大的独立团团长李云龙,你是个精日分子。

你奶奶个纂儿,要是真有这种思想的话,这人脑残和自卑到什么地步了。首先你要明白,李云龙他是人不是神。举凡是人,都有害怕的时候。李云龙会打仗、能打仗、敢,这些都不假,但不能因此就说明李云龙什么仗都敢打。

李云龙表明是个莽撞人,但是内心缜密,并不是什么仗都能打敢打。一个优秀的指挥官不是在于敢不敢打仗,而是会不会打仗,打仗不是儿戏,消耗的是士兵的生命和战略物资。老李恰恰做到了审时度势,该打的打不该打的赶紧认怂,既然“不让咱老李发财了”,那就来一个风紧~扯呼吧。

在《亮剑》之中,李云龙用望远镜看到来犯的日军穿着打扮之后,特别是看到脚穿皮鞋之后,立马意识到这些日军不是纷纷之辈,百分百日本精锐。这就如那句广告词“不是每一杯牛奶都叫特仑苏”一样,也不是“没一个日军都能穿皮鞋”,只有最精锐的连队才有这样优良的单兵装备。

因此老李感觉这一仗无论如何也不能打,如果冒然开打,自己就算能胜,也是惨胜,到时候独立团就被打散了。再者他也知道,独立团显然是无法与这样的对手交手的,对手太可怕。

既然知道可怕,那么就心底害怕,既然害怕,那就要老老实实认怂。先跑了再说,打仗有的是机会,但生命就这么一次。等以后有了能力,再打不迟。因为,李云龙撤退了,独立团势力保存了......


大狮


《亮剑》里满满的都是军事知识,老兵能在战场上生存得更久,靠的就是作战经验丰富。李云龙从山下鬼子行军的鞋底上看出异常,情知绝不是虎亭据点驻防的日军,事出蹊跷必有妖,出于战场直觉立即命令打埋伏的一营撤退,这叫敏锐,但是已经撤不下来了。



这里没有关东军什么事,华北日军为了给“战地观摩团”保驾护航,出动的是第四和第九混成旅团,都是日寇驻山西第一军的精锐野战部队,所谓“鞋底”不同,其实就是“军鞋”不同,李云龙这样的老兵虽然叫不出来日军军鞋的制式型号,但走路的区别还是比较门清的。

二战日军士兵脚丫子上穿的有好几款军鞋,最常见的一种是“昭五式”军靴,也是我们最熟悉的鬼子皮鞋,跟昭五式军装一起定型于1930年。它的日本俗称叫“编上靴”,设计理念仿自19世纪的法国军队,用牛皮制造,用棉线缝合,显著特点是有5对未上漆的鞋带扣、36颗鞋掌钉。



随着战争的扩大,日本物资短缺的弊端显露出来,“昭五式”牛皮军靴逐渐开始质量缩水,材料使用猪皮,后期型鞋底改为橡胶质,鞋带扣减少到3对,鞋钉减少到23颗。1941年又列装了“昭十六式”军靴,但质量更差,甚至连鞋钉都取消了。

即便如此,对于日军普通士兵来说“昭五式”军靴仍然是宝贝,是长途行军和作战的必需品,并且领过一次之后不再配发,所以鬼子们对军靴非常爱护,没有作战任务时,在军营里都穿“分趾鞋”或“军用拖鞋”,甚至有穿自己从家乡带来的草鞋,因为日军士兵大部分都是农民。



因此,当李云龙发现山下的鬼子走路脚底发硬时,便知道穿的是“昭五式”军靴的早期产品,什么意思呢?一定是战斗经验丰富的“老鬼子”,也就是日军用来机动作战的精锐部队,这批37年来华的鬼子兵射击几乎做到了“抬枪就有”的地步,非常难以对付,跟这样的日军部队作战,八路军就算是占据地利,伤亡也一定小不了,赔本的买卖老李是不干的。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日本拥有“现役士兵”38万人,“预备役士兵”73万余人,“后备役”87万余人,“第一补充兵”158万人,“第二补充兵”90万人,这也是野战补充和扩编新部队的动员顺序。一般来说,现役除外,前两者都补进了野战精锐师团或独立旅团,后两者基本用于治安师团和守备部队,战斗力区别还是很大的。



类似于虎亭据点的驻防鬼子,一定是三流守备部队,动员入伍时间较晚,穿的也是“昭五式”军靴的缩水版,橡胶鞋底,当然也是八路军最喜欢的作战对象,菜呗。李云龙故意安排队伍去征粮,钓的就是虎亭据点的小鱼小虾,没成想赶上了鬼子的大规模行动,咬钩的是一群“鲨鱼”。

于是突然间独立团一营陷于日军纵深,四面全是鬼子,大白天撤退显然死路一条,于是李云龙决定继续在山上隐蔽待机。一夜苦等后,服部少将的“战地观摩团”来了,一条大肥鱼上钩。


度度狼gg


因为李云龙凭他多年的征战经验可以判断穿皮鞋的日军是关东军,装备优良。

李云龙能够晋升为团长,其指挥能力一直受到了众人的认可,就算是旅长和师长时常对他批评教育,但是也从没有否定过他的能力。李云龙参加共产党时间比较早,是跟着陈赓这些将军一起经历过红军长征的,其见识和阅历也是非常人所能比的。见到穿皮鞋的日军,李云龙一眼就判断出了这批军队是关东军,所以下达了撤退指令。

而关东军作为日本侵华的第一批军队,其装备和穿着都是非常好的,一直是日本的王牌军队,这只军队在东三省养精蓄锐多年,曾和苏联有过一站,双方都是损失惨重,因其残暴而出名。凭借李云龙一个团的兵力别说拿下它,就算拼光全团,也不能对它造成多大的损失。

关东军本来是一直驻扎在东三省的,是用来防止苏联南下的,而且日本的武器,军工厂多在东北,所以需要去维护治安,控制资源。但是战争僵持到后期,日本已经没有多少兵力可以调动了,所以才被派到其他战场作战。

面对这些精锐的关东军,李云龙是不敢轻举妄动的,曾经李云龙也是为自己的轻举妄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的,所以李云龙下令撤退是非常有道理的。多年来李云龙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李云龙的智慧所在。


小头头领头羊


《亮剑》中同样是日军,为何李云龙看见穿皮鞋的日军,立马下令撤退?

有一句话说得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关于军靴这一个点,看懂的都佩服李云龙,没看懂的,就让百晓生为大家解读一下。

大家看一个人,首先看穿着打扮,有经验的,可以分析这个人的身份、地位、职业,甚至性格。而在战争中,观察的还要更加仔细,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

大家也许奇怪,为什么李云龙没有收到专业的军事培养,为什么老大胜仗,就连黄埔毕业的楚云飞都佩服的不行。与李云龙的细心、善于观察分析,有很大关系。

甚至于,像是在驻地安排暗哨,发现了山本特工队,为全团报警;李云龙半夜起来查铺,发现了汉奸朱子明,立即发现了不对,提高了警惕。这些在一开始,只是因为李云龙心细、警惕,但是,相信李云龙的手下慢慢的都会得到李云龙的教导,并且在后来成为了明文规定,一代代传承下来,创造了巨大的贡献。

至于发现穿皮鞋的日军,就更能体现李云龙高超的指挥艺术。

由于日本资源匮乏,再加上扩张过快,很多新兵都没有新鞋穿。所以,这样一支全是穿皮鞋的日军,马上引起了李云龙的警惕。当然,这也是李云龙了解周边日军的情况。这也是赵刚听说孔捷带兵去“牵马”十分惊慌,而李云龙成竹在胸的原因,因为李云龙对周边的情况都摸透了。

而在发现部队撤不下来后,又果断的选择了继续埋伏、观察,则体现了李云龙遇惊不乱、沉着冷静,最终逮到了大鱼“观摩团”,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一胜利的取得,离不开李云龙对周边日军敌情的掌握,也离不开李云龙胆大心细、善于观察的性格,更离不开李云龙高超的指挥艺术,甚至是缺一不可。

可以说,《亮剑》就靠这一双皮鞋,就将李云龙这一主角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