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杨式太极拳对缠丝劲没有半点记载,几乎只字未提?

观复27


主要原因是杨家对拳很保密,杨家教拳的内容分人,杨氏太极拳有大,中,小三种架子,大架是传给外人的养生架,其实其小架才是技击架,而且还有快打架,这些杨家只传家人或者仅有的几个入室弟子。其中小架就保存有陈氏的缠丝劲和动作,大家可以搜索一下田兆麟传小架,网络上有视频,百闻不如一见。其他的说法都不准确。

其实动一下脑袋都知道,只要是拳是不可能没有缠丝劲的,因为肯定都有旋转,有旋转肯定就有缠丝劲,不可能哪个拳都是直来直去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拳里面名字不同而已。比如形意拳和八卦掌里面说的拧裹就类似缠丝劲。拳击里面也有拧转的说法。所以说,那些很玄乎的说法都是不靠谱的。



风麟遇


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最大的区别就是缠絲劲的应用。杨式太极拳以舒展大方,拳架构建以整体圆润,上肢肢体动作以抱球的圆,让上肢三个关节腕,肘,肩都以抱圆球为核心的运动方式,充分展示杨式太极拳无处不圆的拳架构建。这也是杨式太极拳的最大特点。杨式太极拳上肢肢体动作多于下肢的迈步动作,所以在拳架整体演练中有一种无式不圆 的特点,杨式太极拳给人整体上的感受就是一种划圆圈的拳术运动。抱球圆是杨式太极拳行拳走势上的核心展现。

陈式太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缠絲劲贯穿在整套拳架的演练中。以腕,肘,肩上肢肢体上的三个关节为轴心,充分利用缠絲劲的顺逆,上下,左右,整缠,半缠....,各种缠絲劲与 拳架紧凑的配合融入陈式太极拳的整个套路上的演练中,陈式太极拳在整套拳架的演练中,给人一种无式不缠的灵巧缠絲劲的演练展示。缠絲劲在陈式太极拳中的正确得法应用,可以展现陈式太极拳的強大技击技巧能力,这就是陈式太极拳文修可以強身健体,武练可以抗击打能力,利用缠絲劲的技击技巧,可以一招制敌。

太极拳运动是中华传统武术的精华,各门派太极拳都有各自的精彩精华,差异化的门派不同,锻练方法上的大同小异。都以全身放松,自然呼吸锻练为主。讲究以意练形,立身中正,松而不懈,充分利用太极拳独特的沉肩坠肘,含肩拔背,迈步与猫行,一松十紧....,太极拳锻练大法的灵活应用,才能把太极拳练到得心应手,出神入化。以健身为目的锻练太极拳,主要在松,灵,轻,缓上下功夫,这样就可以达到健身的目的,获得強身健体的效果。练的是太极拳的精气神,韵的是中华传统武术,中华养身文化的味。这就是我对杨式太极拳没有缠絲劲的记载的回答,欢迎点评。





小天使FB


缠丝劲属于力或者明劲层次。也可以说是摔跤的跤劲。严格意义上讲,它不属于太极的劲法,不合太极拳之理。

太极拳叫阴阳转换。你可以细看杨式拳架,都是轴在转,两手到肘到肩到脊柱呈扇形而转,以身带手绕着中心轴左右转,当上下转时必撤步,因此身体没有扭转,周身一体。当只转轴芯时,是以内带外,打人靠角速度而非直线速度。杨拳真正练到了轴芯转,丹田成一个点在转,因此练成者少。看似好练实际难练成。练成后,阴阳转换化打合一,打化合一,手不用力,才能借对方力打对方。真正太极拳,练成(进门)为暗劲之后才能称真正得道。

当然,如上学一样,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都是学生。大学毕业才能进入研究生。我这里讲的真正进入太极拳之门,指大学毕业。你发人时对方感受不到你的力,不痛,你用的阴阳转换功夫,你就是进太极大殿之门了。你两臂用力摔人,两臂同时用力,是双阳劲,就没真正进入太极拳的殿门。

因此,不在拳而在练拳之人。不在名词而在拳理。不在真假而是层次。不讲门派只论道理。


明月松间照妖精无处逃


武术是时代的产物所以也会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可以从清朝初期,中晚期,看看武术的变化就不难理解了。陈氏太极,心意把,都是清初期创立的,那时的拳法就是拼命用的,不用多说最直接的就是从拳法上看,那心意把就是你一个人走夜路遇上一帮打劫的,你把身子向下一伏然后就扑过去死磕,因为当年创拳的姬老夫子就是抗清失败流落江湖被人追杀才创的这拳法,陈氏太极为什么会用缠丝劲,稍微有点常识的都知道缠丝劲是擒拿术的基础,当初习武以兵器为主,徒手是在万不得已之下的保命法,缠丝劲就是空手夺刀,折筋断骨的手法,当初陈氏太极的推手就是这样的,后来因为容易出伤才改为听劲。时间来到清中晚期,此时的武术更多的是比武,心意拳到形意拳,将重心后置,分出脚前手前眼前三关,五行循环,有了层次,为的就是攻防变换,杨氏太极也变成以弸劲为核心八面支撑,用法也简洁明了,比武和搏杀又何区别,有人说比武论胜败搏杀讲生死,这不是重点,比武有时间有空间让你和对方周旋对峙,搏杀可没这个条件,就说陈氏太极的第一式金刚捣硾,对方冲过来我斜行闪让反手就打回去,没时间摆拳架子,有人问那杨氏太极有拳架子吗?有,门里叫川字桩,和形意拳的三体式相仿,比武有比武的特点,就是技术有很多要循环使用,碰上不行的一招了事,遇上强手就得磨叽半天,所以得冷静,严谨,简洁。


手机用户53419716627


其实人们现在练的太极拳只是为练习太极拳的拳架,而不是太极拳的主体,什么掤捋挤按的不着主体的边的。真正的太极拳主体,是以气伤人的,有缠丝劲用得上吗?两对手之间是要有距离的。少说也得三、五米,再近了就属于找死的距离。我现在属于初练类似于张三丰大佛的太极拳的一种功法,用剑指伤人十米、八米远的距离属于小莱一碟,不带一点狂妄。发气也有应用螺旋气,是为了避开对方的气和加强穿透力。不知道列位听明白了没有。又张三丰大佛的太极十三式,根本就不能随便传给一般的人,需德行好的,又有适合练习太极拳的体质、座根的人,才有机缘学习修练。尘世中连真正的太极拳都没有,又何来缠丝劲螺旋劲。可笑可悲的。


手机用户62364108981


大多数的回答都是绕了一个大圈子,并没有真正明确的回答问题。或者是大多数人对于这个问题并不清楚。只是为了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回答问题的人有几个练过太极拳?其实自己心里清楚。

陈式太极拳我比较清楚,并且习练多年。杨式太极拳没有练习过,但是见过不少。学习太极拳之初,在刚开始学习到缠丝劲时,老师专门讲解并演示了一下陈式与杨式在化解对方力量时的不同方法,以及同一名称的动作区别。

简单的说, 在实际运用中,当对方力量较大时,陈式太极拳运用缠丝和胸腰等的旋转,化解对方力量。而杨式太极拳更多的考虑到练习者体质较弱,尽量不发力,而是在粘住对方肢体的同时,通过脚步的走转,实际上就是更多的运用走化来化解对方的力量。


天罡13838358289


我读此文后,感觉作者是个半吊子,从练拳角度看为什么需从大架一路演练到小架都是有根据的,作者本人根本没有理解大架的作用,以及要达到的目的,下面浅谈关于大架作用、目的:作用就是伸筋,拔长各关节的㓞带。

目的是当对方碰到你的关节时保持有一定的弹簧劲即掤劲才不会碰到来劲时就让对方觉得是顶劲。总结:大多数人练太极拳因为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正确的练习目标,导致练成真正太极拳的人少之又少,又加上社会上太极理论之多 ,又互相予盾,使人难辩真假,并让人产生怀疑、使之沦为太极舞、太极操等等,真是叫人可叹、可悲!


NGM13967131910


见太极图


庠行七步


不请自来

为什么杨式太极拳对缠絲劲没有半点记载几乎只字未提?

估计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没有练过杨式太极拳。其实,杨式太极拳不讲缠丝劲不等于没有内劲。杨式太极拳叫做抽丝劲,叫法不同而已。

不论叫什么劲,习练太极拳,只注重外形或者外三合而对内三合没有体会,对缠丝劲、抽丝劲都不会有感受的。对太极拳的中医理论基础经络学说持怀疑态度,是感受不到的内劲的存在的。

杨式太极拳不讲缠丝劲,还一个原因可能是它的任何一个动作架势的力度和方向是可以中途随意变化的。不像陈氏太极拳做了掩手弘拳预备动作只能冲拳了。


淡淡一掬水


所谓的“缠丝劲”来源于陈鑫的《陈式太极拳图说》。陈鑫说:“太极拳,缠法也”。陈家沟一脉认为太极拳就是缠丝劲,太极拳技击时处处都是缠丝动作。杨式太极拳著作中几乎看不到缠丝二字。这说明了什么呢?显然,自杨露禅起杨式太极拳一脉是不认同陈式太极拳一脉的观点的。也证明了杨式太极拳并非由陈式太极拳传承而来。杨式太极拳认为太极拳的始祖是张三丰。太极拳的理论来源于张三丰,而不是陈鑫。吴式太极拳由杨式太极拳传承演变而来,同样认为张三丰是太极拳始祖,太极拳理论来自张三丰。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跟陈式太极拳的区别在于杨式太极拳和吴式太极拳注重柔化的作用,而陈式太极拳则注重缠丝劲力的作用。柔化是以柔克敌,而缠丝劲是以刚克敌。王宗岳《太极拳论》说:“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粘即是走,走即是粘”。这就是说太极拳是顺势而为以柔克敌的拳术,而不是缠丝运动。缠丝运动未必顺势而为。顺势而为可含缠丝运动。太极拳就是内家拳,是与外家拳理念以及特征完全相反的以柔克敌的拳术。陈鑫把太极拳定义为缠法是不符合太极拳的本质含义的,是不正确的。陈家沟一脉拳法至今依然认为太极拳是以刚克敌和以柔克敌刚柔并济的拳法,因而不是纯正的太极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