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廣平散文《風景》品讀二則

之一:人生風景中的剎那永恆

——姜廣平散文《風景》品讀

姜廣平是目前越來越受人關注的青年作家和評論家。特別是他的評論,以其獨具風格的對話文本形式而獲得了廣泛的讚譽。

也許是因為有著評論家的清醒,他的文學作品也就帶上了更多的理性,成為一種清醒的寫作。像《風景》這樣的短章,於不足兩千字的篇幅內,打通幾十年的人生,將人生風景中的幾個剎那的瞬間中所包容的永恆性的東西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從文中可以看到,作者的父輩曾有過重大的人生變遷,而作者同樣完成了幾次重大的人生遷徙,這就使作者在獲得深廣的人生體驗的同時也獲得很多人生的感悟。


姜廣平散文《風景》品讀二則


但人生體驗與人生感悟這樣重大的話題,如何通過具體的意象表達,卻是十分講究的。作者在這裡巧妙地擷取了四個人生片斷,用四幅人生的風景涵蓋了差不多三十年的風雨人生,用“我”對風景的感悟有一個變化過程層層剝筍似的將一條對風景漸次敏感的線索交代出來。

文章中關於“敏感”的句子和表現“變故”或變化的句子可以作為我們理解文章的抓手。關於“敏感”的句子,我們看到,從“我天生不是一個對風景敏感的人”到“我方始對父親所說的風景有了一點感悟”,再到“我才發現這種風景真美”,最後 “我那顆心對風景是異常的敏感”,形成了一條鮮明的情感線索。而支撐這一情感線索的,則是關於“變故”或者“變化”的人生內容。這又可以看成是文章的另一條線索。文中交代了父輩從城上到鄉下的人生變遷,接著寫家庭的變化改變了父親和大哥的人生走向,最後兩次離鄉,都伴隨著重大的人生變故或變化。可以說,沒有人生的“變故”或變化,便沒有“我”對風景感知的逐步深入,風景的描繪中所暗含的感情變化便無法落實。

最後一幅風景描寫讓我們所思甚多,這裡,作者在有了一段真正的人生經歷之後,再有這次離開,其實是將自己與家鄉的根斬斷了,因而格外細膩也格外抒情。作者用水,樹,泥土,雲,小鎮,烏沉沉的天,流水,槳聲,桅燈等意象集中地表現了濃郁的離情,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在諸多散文名篇中,諸如《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樓閣》和《我與地壇》,都是通過對身邊景物的描寫來表達強烈的感情的。我們在這些散文中,積累了一定的品讀經驗,譬如說景物描寫,可以發現,作家們是通過不同的視角、視點、側面和層次來呈現同一個景物的。也有的是在不同的地方展開對不同的景物或者相同景物的觀察與描寫。至於一些更高層面的經驗與體悟,王國維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可謂經典之論,它將“情景交融”、“景中含情”、“寓情於景”等一些景與情的辯證關係提高到了一個美學的高度。但是,如果我們再深入地去思考,我們便會發現,境由心造也好,情由景生也好,其實這些都不足解釋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它所包含的全部。面對相同的景,不同的人,會看見不同的東西,會產生不同的情懷。甚至,因為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懷,面對相同的景物,有人甚至能看出最質樸的生活中最富有情感的一面。也就是說,有些人就有這樣的本事——見人所未見,察人之所未察,因而能夠發人之所未發。從這個層面來看姜廣平的這篇散文,我們則可以看到更多的人生內容。當然,人生,是文學中的永恆話題。這篇散文的主旨,因此也可以這樣解讀:沒有一種深刻的閱歷與經歷,便不可能有對生活的深刻感悟與思考,也就不會培養出一雙觀察客觀世界中深藏著一種深沉情感的慧眼,更不可能於人生短暫的風景中體悟出那種剎那之中所包涵的永恆。


姜廣平散文《風景》品讀二則


除了暗含的兩條線索以外,作者在文章中著意安排了卞之琳的《斷章》,通過父親的口,漫不經心地說出這首詩,通過鄉村生活中我看到 “徐志摩的詩和朱自清的散文”,將父親這一代人略帶小布爾喬亞色彩的深層底蘊全部揭示出來的同時,也寫出了一種人生的蒼涼。和《斷章》一樣,文章中也安排了兩個人:“我”和父親。但《斷章》一詩,表達了一種形而上層面上“相對”的哲學概念和兩種高遠的意境,極寫著各自包容的空曠的寂寞中形成的不經意的相對應,它隱藏在事象的秘密深處、為承受者所不察。你在橋上看風景,你哪裡會知道另一個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你的窗子上掩映著靜靜的明月,你怎麼想到別人在夢中想念你?這兩種不自知的錯位感被一種神秘的人生感情支撐著,似乎是在冥冥中對一切孤獨者的施捨和慰藉。詩人安排了具有哲理性的交錯場合,展示著人生從孤寂到樂觀的情致,從徘徊中走近和諧。詩的魅力,就是這巧妙想象中的一種哲理性意蘊。《風景》則以形而下的父子關係,展現了一種人生的哲學:父親的由城而鄉的人生遷徙,與“我”的少年時由城而鄉,青年時由鄉進城,成年時又再度由城而鄉,從家鄉而至異鄉正好形成了兩條人生軌跡,從孤寂走向孤寂。一篇一千五百字左右的散文,包含了如此豐富的人生內容,在作者確實有一種舉重若輕與舉輕若重之感。而在讀者,則需要怎樣的人生閱歷與感受才能真正地進入文本?《風景》裡設置的兩個人,正好與《斷章》裡“橋上人”、“樓上人”形成了對應。其人物關係,也因為《斷章》的嵌入而有了一種內在的相關性。至於文章所精心描寫的四個片斷中那一剎那的意境,與《斷章》一詩所展現的一剎那的感觸,應該都是作者和詩人心中蘊藏已久而又剎那會心的。

《斷章》一詩,莫非是作者有意安排在這裡讓我們進入文本的鑰匙?

此外,兩節詩有著時空的轉移。從白天到夜晚,從樓上、橋上到夢裡、窗前,非常自然的時空轉移,卻隱含了巨大的人生詩意的懷想。本是司空見慣的生活畫面,一經詩人的點染,竟如此生動感人!那是詩人把觀察力、想象力和感染力,統一在他的藝術美學觀上,融為一體,使詩的內涵產生了詩的魅力——耐人尋味。而《風景》一文,雖然在時間的跨度很大,但同樣是以時空的轉移來安排內容的,只不過這種時空轉移中,隱含的是巨大的人生感喟與無盡感傷。“這時,我的父親,早已不再拿起畫筆了!可我仍然記得他的話。但我不敢說父親的感情世界是貧乏的。父親是一片深深的海。”和“我這時忽而發現,我是那時的父親。只是我的手中不拿著畫筆。”深沉蘊籍,言簡意豐,包含了重大的人生內容。這裡似有對父親當年的話有某種無法釋懷的牴觸情緒,其實是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對父親精神的傳承和對父親的追慕。


之二:語言中的“風景”

——散文《風景》的語言與結構談片

《風景》這一篇文章,不唯以其深刻的哲思引發我們的思考與關注,其語言與結構之美也自足為文中佳品。

姜廣平的語言素來以樸素與大氣見稱,他的文學作品是這樣的,他很多教育類文章也無不如此。可能是因為身為中學語文教師的原因,姜廣平非常注意語言的優美與洗練,即便是像文學評論集《經過與穿越》中的對話體文本,姜廣平也拾掇得非常飽滿、生動。對此,著名文學評論家陳駿濤先生激賞不已,他說:“我把姜廣平的這些對話錄稱之為文本型的對話錄,在我看來,格外看重文本,是他的對話錄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大概因為姜廣平自己也是搞創作的吧,所以他很懂得言之無文、行之不遠的道理,能夠用一種很生動、很輕快的交談形式,負載著很豐富、很厚實的內容。富於文采、具有可讀性也是姜廣平對話錄的一個特點。我在閱讀中就常有這樣的感覺:在感受到對話雙方智慧的應對的同時,又在他們洋溢著機趣的、輕快的、文采斐然的交往氛圍中,感受到一種盎然的生趣。”①

《風景》這篇文章的語言極其優美,這種優美是姜廣平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仔細推敲,似乎每一句話都暗藏了很多內容,而每一段的最後一句話,也似乎可供挖掘與想象。姜廣平在這篇文章中用心之巧之深,實在令人歎服。

開頭一句起句不凡,“我天生不是一個對風景敏感的人”,其作用不僅點題,揭示文章線索,還具有一種懸念之美,它引發讀者考究這樣一個對風景天生不敏感的人,最後是如何異常敏感的。

文中第一幅風景的描寫,模擬一種孩子的口吻與心態也頗為到位。面對大而白的畫紙的茫然,作者用了“怔怔地”、“定定地”兩個形容詞,接著用一個細節:“我把手中的碳筆輕輕擱在畫夾上,走出了父親的畫室。”舉重若輕、似有若無地消解了父親的期待。再有“外面,很好的陽光”一句,用心細膩,以無我之境,渲染烘托出一種“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和“東船西航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唐詩意境。


姜廣平散文《風景》品讀二則


這種極具藝術表現力的句子還有。如“我才發現這種風景真美。而我們家的茅屋,在月光下幽靜得像一個鄉村少女。儘管這時我很想流淚。”本來是在寫風景,寫在船上看到的月下之景,可是,忽然宕開一筆,寫月光下幽靜的茅屋,然而,筆墨卻又不在茅屋上滯留,突然轉向寫“我”很想流淚,用一種深得無理之理的“儘管”一詞轉入,一下子將上文中的空闊緲遠轉向到深沉的內心。

此外,語言上經常出現的對舉,使得文章搖曳生姿。

譬如:

看天,天是湛藍的;看月,月是渾黃的。

水輕輕地漾著,我的船兒一晃一晃。

聽船底潺潺的流水之聲,似戀人的喁喁私語,又像是遊子唱著離歌。

槳聲欸乃,孤寂地響在水面,似老父的絮語,話裡藏著悵然的離情;船頭掛著昏暗的桅燈,像我憂鬱的妻子看我離家時的目光,那光裡含著無盡的鄉愁。

像最後一個例子,不經意間,你可能無法品出其中的美感,但如果細細咀嚼,則會發現這種語言的整飭對仗之美深藏在文章的肌理之間。

槳聲——老父的絮語——話裡離情

桅燈——妻子的目光——光裡鄉愁

沒有正面寫老父,也沒有正面寫妻子,卻將親人的關懷與無奈渲染得淋漓盡致,那種言外之意將文本支撐得非常飽滿,而句子的結構之美,則讓人有一種賞心悅目之感。

文章中的語句,有時還頗富有深沉高遠的哲思,要認真的挖掘才能體會出語言之美。如“我不敢說父親的感情世界是貧乏的。父親是一片深深的海”和“我是那時的父親。只是我的手中不拿著畫筆”兩句,含不盡之意於樸實的言辭之中,耐人尋味,頗耐咀嚼。

因語言而生成的一種美感是文章結構上的華麗與渾然天成。“我天生不是一個對風景敏感的人”與結尾處“我那顆心對風景是異常的敏感”形成了非常明顯的強烈對照與呼應。與我相對應的則是父親:父親開頭的無可奈何與結尾處“我是那時的父親”前後照應,又暗寫了“我”對父親那時的話的拓展,父親不再拿起畫筆了,但父親是一片深深的海,而“我”則因了人生的滄桑,也已經具備了父親精神的深度。

用心閱讀本文,還可看出作者的巧妙安排。譬如要求學畫,未必表明父親希望兒子成為畫家,只是因為繪畫之道,可能寄託了父親的某種情懷,因此,鄉村歲月之中,兒子仍然能經常看見父親變粗了的手撫摸調色板,那畫具也變得非常動情,包容了父親很多無言的希冀。文章末尾本可不再寫繪畫,但卻要一方面強調父親早已不再拿起畫筆,另一方面又表明“我”拿著的不是畫筆,但“我”已經是那時的父親,至於“我”究竟拿著的是什麼,雖然作者沒有明確的交代,但我們可以通過對姜廣平這樣一個普通的中學語文教師若干年來在文學追求中取得的成就作出大膽的猜想,作者是用自己的文學之筆繼承並超越了父親的畫筆,從而完成了兩代人的精神接軌與深層次對話。

①見於《經過與穿越·對話之旅》:姜廣平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附:

風 景

姜廣平

我天生不是一個對風景敏感的人。

我感受風景是在很久以前我父親的畫室裡。

那時,父親拿著一本畫冊對我說,喂,是否想學畫風景?

試試看吧!我說。那年,我十歲。

拿起碳筆,打開畫夾,我才知道我對這東西不會感什麼興趣。

爸爸,這是什麼畫兒!也太沒有意思了。你看,這個人就這麼站在那兒,樣子也太小了。他站在這兒幹什麼? 那橋和橋下的流水真不好看,灰灰濛濛的。天上那個月亮不明亮。這個窗子,歪歪斜斜的,我看也不像是人家屋子上的。我很認真地對我的爸爸說。

孩子,這便是一種—— 一種什麼呢?該說是一種境界。但你不會懂。這樣說吧,你不認為這很漂亮嗎? 你聽聽這幾句話,你看怎麼樣?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我搖了搖頭。我不懂父親在說什麼。

父親無可奈何地合上了畫冊,嘆了口氣,說,孩子,將來你要是有出息,也不會是在藝術上。一個對風景不敏感的人,他的感情世界也一定是貧乏的。

我記得我當時聽了父親的話後,是怔怔地坐在凳子上,眼睛定定地看著面前那張大而白的畫紙。

後來是—— 我把手中的碳筆輕輕擱在畫夾上,走出了父親的畫室。外面,很好的陽光。

後來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時光的流水差不多欲將這塵封的記憶沖走時,而我們一家也發生了極大的變故之後,我方始對父親所說的風景有了一點感悟。

這時我早已在父親的藏書中讀到了徐志摩的詩和朱自清的散文。偶然之間,我發現了卞之琳的那首著名的朦朧詩——《斷章》。我忽而省悟, 早些時父親給我看的那幅風景畫,便是這首詩的詩意畫了。

——這時,我的大哥早已經扔掉了畫筆。他到無錫掙錢去了。那是我母親的家鄉。他去幹什麼活計,我不知道。我同樣不知道是繪畫拋棄了他還是他拋棄了繪畫。打那以後,他再也沒有進過父親的畫室──我們一家這時只能靠他來養活了。後來,我們到了鄉下。

所有的畫具都放進了一個箱子裡。它們被放在了鄉下屋子的一個角落。

我於是便時常發現父親變粗了的手經常撫摸調色板,也經常搖頭嘆息。我這時才感到這畫具很動情,我朦朧地意識到它似乎包容了父親的一點什麼東西。我開始後悔為什麼當初不聽了父親要我學畫的勸告。

——我終於又可以進城了。我進城念大學。 我的母親也就在這一年走完了她在人間的路。

離鄉前,我在一個明湛湛的月夜,把我擺渡的那隻小船劃到了我家屋後的蚌蜒河中。然後,我躺在船艙裡。看天,天是湛藍的;看月,月是渾黃的。從船舷上看向遠處,遠處一切全籠在薄薄的水霧裡。雖是月明之夜,卻看不分明。水輕輕地漾著,我的船兒一晃一晃。我才發現這種風景真美。而我們家的茅屋,在月光下幽靜得像一個鄉村少女。儘管這時我很想流淚。

後來,又有很多漫長的歲月過去,我要離開我工作多年的小鎮到鄰縣一所中學去教書,我忽而發現,我那顆心對風景是異常的敏感。

——也是船,將我簡陋的傢俱和書籍載走。我蹲在船頭,看水,水碧清,如一面平展的鏡子。伸手進去,涼颼颼的,潤人肌骨。兩岸的樹木漸漸後退,它們枝丫斜伸,像是挽留我,又像是友人與我告別。還有兩岸的泥土,我似乎聞到了她的馨香。夏日晴空高遠,在船上看潔白的雲,真像是小鎮少女揮著輕紗向我道別。回望小鎮,遠遠地晾曬在晴和的日光下。那時候,我真想叫船伕停下船來。我要飛奔回去,摟定小鎮,不要離開。

晚上,躺在艙裡。天已經烏沉沉的,沒有月亮,像張憂鬱的臉,似乎就要掉淚的樣子。聽船底潺潺的流水之聲,似戀人的喁喁私語,又像是遊子唱著離歌。我知道,我走了,已成了那一方水土的記憶。槳聲欸乃,孤寂地響在水面,似老父的絮語,話裡藏著悵然的離情;船頭掛著昏暗的桅燈,像我憂鬱的妻子看我離家時的目光,那光裡含著無盡的鄉愁。

——這時,我的父親,早已不再拿起畫筆了!可我仍然記得他的話。但我不敢說父親的感情世界是貧乏的。父親是一片深深的海。

我這時忽而發現,我是那時的父親。只是我的手中不拿著畫筆。

1993年11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