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广平散文《风景》品读二则

之一:人生风景中的刹那永恒

——姜广平散文《风景》品读

姜广平是目前越来越受人关注的青年作家和评论家。特别是他的评论,以其独具风格的对话文本形式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也许是因为有着评论家的清醒,他的文学作品也就带上了更多的理性,成为一种清醒的写作。像《风景》这样的短章,于不足两千字的篇幅内,打通几十年的人生,将人生风景中的几个刹那的瞬间中所包容的永恒性的东西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从文中可以看到,作者的父辈曾有过重大的人生变迁,而作者同样完成了几次重大的人生迁徙,这就使作者在获得深广的人生体验的同时也获得很多人生的感悟。


姜广平散文《风景》品读二则


但人生体验与人生感悟这样重大的话题,如何通过具体的意象表达,却是十分讲究的。作者在这里巧妙地撷取了四个人生片断,用四幅人生的风景涵盖了差不多三十年的风雨人生,用“我”对风景的感悟有一个变化过程层层剥笋似的将一条对风景渐次敏感的线索交代出来。

文章中关于“敏感”的句子和表现“变故”或变化的句子可以作为我们理解文章的抓手。关于“敏感”的句子,我们看到,从“我天生不是一个对风景敏感的人”到“我方始对父亲所说的风景有了一点感悟”,再到“我才发现这种风景真美”,最后 “我那颗心对风景是异常的敏感”,形成了一条鲜明的情感线索。而支撑这一情感线索的,则是关于“变故”或者“变化”的人生内容。这又可以看成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文中交代了父辈从城上到乡下的人生变迁,接着写家庭的变化改变了父亲和大哥的人生走向,最后两次离乡,都伴随着重大的人生变故或变化。可以说,没有人生的“变故”或变化,便没有“我”对风景感知的逐步深入,风景的描绘中所暗含的感情变化便无法落实。

最后一幅风景描写让我们所思甚多,这里,作者在有了一段真正的人生经历之后,再有这次离开,其实是将自己与家乡的根斩断了,因而格外细腻也格外抒情。作者用水,树,泥土,云,小镇,乌沉沉的天,流水,桨声,桅灯等意象集中地表现了浓郁的离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诸多散文名篇中,诸如《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和《我与地坛》,都是通过对身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强烈的感情的。我们在这些散文中,积累了一定的品读经验,譬如说景物描写,可以发现,作家们是通过不同的视角、视点、侧面和层次来呈现同一个景物的。也有的是在不同的地方展开对不同的景物或者相同景物的观察与描写。至于一些更高层面的经验与体悟,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谓经典之论,它将“情景交融”、“景中含情”、“寓情于景”等一些景与情的辩证关系提高到了一个美学的高度。但是,如果我们再深入地去思考,我们便会发现,境由心造也好,情由景生也好,其实这些都不足解释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它所包含的全部。面对相同的景,不同的人,会看见不同的东西,会产生不同的情怀。甚至,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怀,面对相同的景物,有人甚至能看出最质朴的生活中最富有情感的一面。也就是说,有些人就有这样的本事——见人所未见,察人之所未察,因而能够发人之所未发。从这个层面来看姜广平的这篇散文,我们则可以看到更多的人生内容。当然,人生,是文学中的永恒话题。这篇散文的主旨,因此也可以这样解读:没有一种深刻的阅历与经历,便不可能有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思考,也就不会培养出一双观察客观世界中深藏着一种深沉情感的慧眼,更不可能于人生短暂的风景中体悟出那种刹那之中所包涵的永恒。


姜广平散文《风景》品读二则


除了暗含的两条线索以外,作者在文章中着意安排了卞之琳的《断章》,通过父亲的口,漫不经心地说出这首诗,通过乡村生活中我看到 “徐志摩的诗和朱自清的散文”,将父亲这一代人略带小布尔乔亚色彩的深层底蕴全部揭示出来的同时,也写出了一种人生的苍凉。和《断章》一样,文章中也安排了两个人:“我”和父亲。但《断章》一诗,表达了一种形而上层面上“相对”的哲学概念和两种高远的意境,极写着各自包容的空旷的寂寞中形成的不经意的相对应,它隐藏在事象的秘密深处、为承受者所不察。你在桥上看风景,你哪里会知道另一个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的窗子上掩映着静静的明月,你怎么想到别人在梦中想念你?这两种不自知的错位感被一种神秘的人生感情支撑着,似乎是在冥冥中对一切孤独者的施舍和慰藉。诗人安排了具有哲理性的交错场合,展示着人生从孤寂到乐观的情致,从徘徊中走近和谐。诗的魅力,就是这巧妙想象中的一种哲理性意蕴。《风景》则以形而下的父子关系,展现了一种人生的哲学:父亲的由城而乡的人生迁徙,与“我”的少年时由城而乡,青年时由乡进城,成年时又再度由城而乡,从家乡而至异乡正好形成了两条人生轨迹,从孤寂走向孤寂。一篇一千五百字左右的散文,包含了如此丰富的人生内容,在作者确实有一种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之感。而在读者,则需要怎样的人生阅历与感受才能真正地进入文本?《风景》里设置的两个人,正好与《断章》里“桥上人”、“楼上人”形成了对应。其人物关系,也因为《断章》的嵌入而有了一种内在的相关性。至于文章所精心描写的四个片断中那一刹那的意境,与《断章》一诗所展现的一刹那的感触,应该都是作者和诗人心中蕴藏已久而又刹那会心的。

《断章》一诗,莫非是作者有意安排在这里让我们进入文本的钥匙?

此外,两节诗有着时空的转移。从白天到夜晚,从楼上、桥上到梦里、窗前,非常自然的时空转移,却隐含了巨大的人生诗意的怀想。本是司空见惯的生活画面,一经诗人的点染,竟如此生动感人!那是诗人把观察力、想象力和感染力,统一在他的艺术美学观上,融为一体,使诗的内涵产生了诗的魅力——耐人寻味。而《风景》一文,虽然在时间的跨度很大,但同样是以时空的转移来安排内容的,只不过这种时空转移中,隐含的是巨大的人生感喟与无尽感伤。“这时,我的父亲,早已不再拿起画笔了!可我仍然记得他的话。但我不敢说父亲的感情世界是贫乏的。父亲是一片深深的海。”和“我这时忽而发现,我是那时的父亲。只是我的手中不拿着画笔。”深沉蕴籍,言简意丰,包含了重大的人生内容。这里似有对父亲当年的话有某种无法释怀的抵触情绪,其实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对父亲精神的传承和对父亲的追慕。


之二:语言中的“风景”

——散文《风景》的语言与结构谈片

《风景》这一篇文章,不唯以其深刻的哲思引发我们的思考与关注,其语言与结构之美也自足为文中佳品。

姜广平的语言素来以朴素与大气见称,他的文学作品是这样的,他很多教育类文章也无不如此。可能是因为身为中学语文教师的原因,姜广平非常注意语言的优美与洗练,即便是像文学评论集《经过与穿越》中的对话体文本,姜广平也拾掇得非常饱满、生动。对此,著名文学评论家陈骏涛先生激赏不已,他说:“我把姜广平的这些对话录称之为文本型的对话录,在我看来,格外看重文本,是他的对话录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大概因为姜广平自己也是搞创作的吧,所以他很懂得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的道理,能够用一种很生动、很轻快的交谈形式,负载着很丰富、很厚实的内容。富于文采、具有可读性也是姜广平对话录的一个特点。我在阅读中就常有这样的感觉:在感受到对话双方智慧的应对的同时,又在他们洋溢着机趣的、轻快的、文采斐然的交往氛围中,感受到一种盎然的生趣。”①

《风景》这篇文章的语言极其优美,这种优美是姜广平作品中极为少见的。仔细推敲,似乎每一句话都暗藏了很多内容,而每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也似乎可供挖掘与想象。姜广平在这篇文章中用心之巧之深,实在令人叹服。

开头一句起句不凡,“我天生不是一个对风景敏感的人”,其作用不仅点题,揭示文章线索,还具有一种悬念之美,它引发读者考究这样一个对风景天生不敏感的人,最后是如何异常敏感的。

文中第一幅风景的描写,模拟一种孩子的口吻与心态也颇为到位。面对大而白的画纸的茫然,作者用了“怔怔地”、“定定地”两个形容词,接着用一个细节:“我把手中的碳笔轻轻搁在画夹上,走出了父亲的画室。”举重若轻、似有若无地消解了父亲的期待。再有“外面,很好的阳光”一句,用心细腻,以无我之境,渲染烘托出一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和“东船西航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唐诗意境。


姜广平散文《风景》品读二则


这种极具艺术表现力的句子还有。如“我才发现这种风景真美。而我们家的茅屋,在月光下幽静得像一个乡村少女。尽管这时我很想流泪。”本来是在写风景,写在船上看到的月下之景,可是,忽然宕开一笔,写月光下幽静的茅屋,然而,笔墨却又不在茅屋上滞留,突然转向写“我”很想流泪,用一种深得无理之理的“尽管”一词转入,一下子将上文中的空阔缈远转向到深沉的内心。

此外,语言上经常出现的对举,使得文章摇曳生姿。

譬如:

看天,天是湛蓝的;看月,月是浑黄的。

水轻轻地漾着,我的船儿一晃一晃。

听船底潺潺的流水之声,似恋人的喁喁私语,又像是游子唱着离歌。

桨声欸乃,孤寂地响在水面,似老父的絮语,话里藏着怅然的离情;船头挂着昏暗的桅灯,像我忧郁的妻子看我离家时的目光,那光里含着无尽的乡愁。

像最后一个例子,不经意间,你可能无法品出其中的美感,但如果细细咀嚼,则会发现这种语言的整饬对仗之美深藏在文章的肌理之间。

桨声——老父的絮语——话里离情

桅灯——妻子的目光——光里乡愁

没有正面写老父,也没有正面写妻子,却将亲人的关怀与无奈渲染得淋漓尽致,那种言外之意将文本支撑得非常饱满,而句子的结构之美,则让人有一种赏心悦目之感。

文章中的语句,有时还颇富有深沉高远的哲思,要认真的挖掘才能体会出语言之美。如“我不敢说父亲的感情世界是贫乏的。父亲是一片深深的海”和“我是那时的父亲。只是我的手中不拿着画笔”两句,含不尽之意于朴实的言辞之中,耐人寻味,颇耐咀嚼。

因语言而生成的一种美感是文章结构上的华丽与浑然天成。“我天生不是一个对风景敏感的人”与结尾处“我那颗心对风景是异常的敏感”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强烈对照与呼应。与我相对应的则是父亲:父亲开头的无可奈何与结尾处“我是那时的父亲”前后照应,又暗写了“我”对父亲那时的话的拓展,父亲不再拿起画笔了,但父亲是一片深深的海,而“我”则因了人生的沧桑,也已经具备了父亲精神的深度。

用心阅读本文,还可看出作者的巧妙安排。譬如要求学画,未必表明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画家,只是因为绘画之道,可能寄托了父亲的某种情怀,因此,乡村岁月之中,儿子仍然能经常看见父亲变粗了的手抚摸调色板,那画具也变得非常动情,包容了父亲很多无言的希冀。文章末尾本可不再写绘画,但却要一方面强调父亲早已不再拿起画笔,另一方面又表明“我”拿着的不是画笔,但“我”已经是那时的父亲,至于“我”究竟拿着的是什么,虽然作者没有明确的交代,但我们可以通过对姜广平这样一个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若干年来在文学追求中取得的成就作出大胆的猜想,作者是用自己的文学之笔继承并超越了父亲的画笔,从而完成了两代人的精神接轨与深层次对话。

①见于《经过与穿越·对话之旅》:姜广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附:

风 景

姜广平

我天生不是一个对风景敏感的人。

我感受风景是在很久以前我父亲的画室里。

那时,父亲拿着一本画册对我说,喂,是否想学画风景?

试试看吧!我说。那年,我十岁。

拿起碳笔,打开画夹,我才知道我对这东西不会感什么兴趣。

爸爸,这是什么画儿!也太没有意思了。你看,这个人就这么站在那儿,样子也太小了。他站在这儿干什么? 那桥和桥下的流水真不好看,灰灰蒙蒙的。天上那个月亮不明亮。这个窗子,歪歪斜斜的,我看也不像是人家屋子上的。我很认真地对我的爸爸说。

孩子,这便是一种—— 一种什么呢?该说是一种境界。但你不会懂。这样说吧,你不认为这很漂亮吗? 你听听这几句话,你看怎么样?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摇了摇头。我不懂父亲在说什么。

父亲无可奈何地合上了画册,叹了口气,说,孩子,将来你要是有出息,也不会是在艺术上。一个对风景不敏感的人,他的感情世界也一定是贫乏的。

我记得我当时听了父亲的话后,是怔怔地坐在凳子上,眼睛定定地看着面前那张大而白的画纸。

后来是—— 我把手中的碳笔轻轻搁在画夹上,走出了父亲的画室。外面,很好的阳光。

后来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时光的流水差不多欲将这尘封的记忆冲走时,而我们一家也发生了极大的变故之后,我方始对父亲所说的风景有了一点感悟。

这时我早已在父亲的藏书中读到了徐志摩的诗和朱自清的散文。偶然之间,我发现了卞之琳的那首著名的朦胧诗——《断章》。我忽而省悟, 早些时父亲给我看的那幅风景画,便是这首诗的诗意画了。

——这时,我的大哥早已经扔掉了画笔。他到无锡挣钱去了。那是我母亲的家乡。他去干什么活计,我不知道。我同样不知道是绘画抛弃了他还是他抛弃了绘画。打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进过父亲的画室──我们一家这时只能靠他来养活了。后来,我们到了乡下。

所有的画具都放进了一个箱子里。它们被放在了乡下屋子的一个角落。

我于是便时常发现父亲变粗了的手经常抚摸调色板,也经常摇头叹息。我这时才感到这画具很动情,我朦胧地意识到它似乎包容了父亲的一点什么东西。我开始后悔为什么当初不听了父亲要我学画的劝告。

——我终于又可以进城了。我进城念大学。 我的母亲也就在这一年走完了她在人间的路。

离乡前,我在一个明湛湛的月夜,把我摆渡的那只小船划到了我家屋后的蚌蜒河中。然后,我躺在船舱里。看天,天是湛蓝的;看月,月是浑黄的。从船舷上看向远处,远处一切全笼在薄薄的水雾里。虽是月明之夜,却看不分明。水轻轻地漾着,我的船儿一晃一晃。我才发现这种风景真美。而我们家的茅屋,在月光下幽静得像一个乡村少女。尽管这时我很想流泪。

后来,又有很多漫长的岁月过去,我要离开我工作多年的小镇到邻县一所中学去教书,我忽而发现,我那颗心对风景是异常的敏感。

——也是船,将我简陋的家具和书籍载走。我蹲在船头,看水,水碧清,如一面平展的镜子。伸手进去,凉飕飕的,润人肌骨。两岸的树木渐渐后退,它们枝丫斜伸,像是挽留我,又像是友人与我告别。还有两岸的泥土,我似乎闻到了她的馨香。夏日晴空高远,在船上看洁白的云,真像是小镇少女挥着轻纱向我道别。回望小镇,远远地晾晒在晴和的日光下。那时候,我真想叫船夫停下船来。我要飞奔回去,搂定小镇,不要离开。

晚上,躺在舱里。天已经乌沉沉的,没有月亮,像张忧郁的脸,似乎就要掉泪的样子。听船底潺潺的流水之声,似恋人的喁喁私语,又像是游子唱着离歌。我知道,我走了,已成了那一方水土的记忆。桨声欸乃,孤寂地响在水面,似老父的絮语,话里藏着怅然的离情;船头挂着昏暗的桅灯,像我忧郁的妻子看我离家时的目光,那光里含着无尽的乡愁。

——这时,我的父亲,早已不再拿起画笔了!可我仍然记得他的话。但我不敢说父亲的感情世界是贫乏的。父亲是一片深深的海。

我这时忽而发现,我是那时的父亲。只是我的手中不拿着画笔。

1993年11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