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美夢”還是符合“邏輯”,看《微微》和《三生》四部兩版劇

話說,今年的春節雖然比較"閒",但也好處多多,比如有大把時間把之前沒時間看的書和劇都翻出來"晾晾",不但為無聊的日常添一點歡樂,也是一種在滿屏"壞消息"的夾縫中,得以換換心情的調劑。


做個“美夢”還是符合“邏輯”,看《微微》和《三生》四部兩版劇

大家幾乎都“好看”!

因著筆者個人口味,看劇首看"顏值",於是,顏值高的劇,就容易被"重溫",比如《微微一笑很傾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一類幾乎全員顏值在線的"美顏"劇,就被拿出來二刷了。

當然,首先,還是推薦一把,《微微一笑很傾城》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劇版是很推薦的,人美,景佳,可"無腦式"沉浸著觀看。


做個“美夢”還是符合“邏輯”,看《微微》和《三生》四部兩版劇

這個全員“顏值”呀,在線極了!

而與之相輔相成的電影版的這兩部劇,怎麼說,就"大局"來看,還是可以的,準確來說是平常發揮,但是刷了一下豆瓣的評分,那是慘不忍睹,一部3.9分,一部4.8分。


做個“美夢”還是符合“邏輯”,看《微微》和《三生》四部兩版劇

基數10W+評價


做個“美夢”還是符合“邏輯”,看《微微》和《三生》四部兩版劇

基數18W+評價

當初初看的感受已經記不清楚了,但是這次二刷過後,尤其是把劇版和電影版放在一起看,就大概明白了為什麼大家把評分打這麼低了,還是因為預期與現實的差距太大,以至於有點"報復性"打分。


其實這樣的趨勢還有很多,諸如那些同名或者同內容的改編劇一般,大多數電影幾乎都比同名的電視劇評分低,甚至隨便刷了一下底下的評價,中肯者有之,激烈者有之,但更多的是

隨波追流的,甚至連看都沒看過電影、劇就急不可耐地吐槽的"找存在者"。

當然,如果從一開始就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劇、看電影,如同很多人看劇、觀影前的習慣般,雖是一種避免被爛劇、爛片荼毒的好方式,但日久天長,也不免因此被"有心人"鑽了空子,成為一個被"潛在"控制的"先入為主者"。

實際上,如果把這種"高分"劇版,"低分"電影版的"趨勢"評價,換個角度看,或許從"圈子"裡,電影、電視劇之間的"地位"與"邏輯"之爭,可見一斑。


"圈"裡"圈"外,電影、電視劇的地位"邏輯"

話說關於"圈子"裡的地位之爭,由來已久,或許是從"外國"引進,或許是國產劇和電影的發展前後軌跡,總之,不知何時,一份關於"地位"的排行版,就開始深入人心,甚至蔓延到"圈外"大眾的心中。

簡單來說,最大可能是和前後發展的歷史有關。

如我國最早開始發展的影片,就是電影的前身,無論從黑白無聲時期,還是黑白短片時期,電影的由來可謂源遠流長,且最初由國家扶持發展,於是"理所應當"地位"最高",而後續發展起來的電視劇,地位就自然相對"較低"了。

這還只是個大的"排隊",經過多年的發展之後,更加細緻的"地位"排行,如大導大製作電影,大導小製作電影,普通大、小製作電影,以及大、小影星電影等等,細分多檔次。

與之相對的電視劇也是差不多格局,而進入互聯網時代,更是又多了所謂"高質量"的上星劇和"最低"層次的網劇類別。

總而言之,不管在圈內還是圈外的普通大眾眼中,似乎這種"莫名其妙"的"地位排行",時間久了,就成為了一種潛在的"默認"性的觀感。

尤其其中還參夾了帶著"江湖地位"的幾線演員們的"爭奇鬥豔",更是為大眾帶來了不少潛移默化的"先入為主認同感"。


做個“美夢”還是符合“邏輯”,看《微微》和《三生》四部兩版劇

名導張藝謀——票房的保證

很顯然,不管大家承不承認,不知何時起,一部電視劇或者一部電影上映之初:

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先看其"前綴"之電影還是電視劇;

看其主演是幾線演員,熟不熟悉;看其導演、編劇等是否有名,認識;

看其被炒出來的"熱點"是否"有趣"等等。


總而言之,預告、海報、主要內容什麼的都好似不重要,重要的是被"植入"的喜好:

比如有的人為了"高雅",只看電影,一看是電視劇就立刻拒絕;

如有的人只看名導,不出名的導演導的劇、電影什麼的,一律不看;

如有的人只看一二線演員,不是這些演員主演的,也統統嗤之以鼻等等。


做個“美夢”還是符合“邏輯”,看《微微》和《三生》四部兩版劇

一線電影演員鞏俐——演技質量的保證

不能說,這樣是不對的,因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看劇、觀影自由,但得承認,這麼"區別對待"也是有失偏頗的。

當然,也能理解:

一則,從天然的"潛在地位"來說,人們對電影的預期,或者說期待值一般來說,"永遠"高於電視劇,因為大多數電影上映之初,都要大家親自到電影院去觀看,費時費力費錢,所以有所高期望,有所高預期很自然,如果不符預期,或者說差距明顯,也很自然會有不甘的心裡,隨之加倍吐槽,加倍評分也屬"應該";


二則,電影和電視劇本身的長度決定,觀眾們的"耐受度"的高與低,對電影來說,大家都基本期望其情節緊湊,劇情"好看"且充實。

而對電視劇來說,大家的期待其實就相對較低了,只要情節"不水",適當"高潮",服化、道具等不出戲,就很好了,畢竟看不看完,是否快進,或者挑著看精彩的部分,都是一種"正常"選擇。

這麼說吧,或許從一開始大家對於,電影和電視劇的根本"評分"標準就不同,隨之而來的現實與期望的差距感受自然也不同

,可想而知,評分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想象畫面和現實觀看的差距太大,以至於接受不能,所以才加倍低評。


三則,算是客觀原因,還是長度問題,時間長如電視劇多達十幾、幾十個小時去講一個故事,與如電影用一到兩個小時去講一個故事,想也知道效果自然不同,長話可以短說,但長故事短演繹,可就天然地會大打折扣。


由此,可以算是個心理認同問題,雖不"公平",但也屬"正常"不過。


大熱"點"背後的萬能"套路"

如果說以上,是一種難以避免的主觀問題的話,那麼下面這一點,就是電影、電視劇在製作上,或者說全部"考慮"上的"資本"問題。

眾所周知,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從最初的出發點來說,都想要在"回本"的基礎上"大賣"。

於是,其實一部電視劇也好,一部電影很好,最開始的出發點幾乎一定是"潛質",那麼天然的如近些年大熱的"IP"改編劇就是一個比較"穩賺不賠"的好"點"了。

於是如這幾部劇一般,也是從大熱的"IP"改編衍生出來的,天然帶著"大火"的潛質,再加上所謂多年以來"圈子"裡總結出來的"套路"——帥哥美女加"美夢"的組合,這麼照搬,大概率上至少不會"糊"。


做個“美夢”還是符合“邏輯”,看《微微》和《三生》四部兩版劇

如《微微一笑很傾城》一般,不管是電視劇中的幾乎全員在線的高顏值,搭配優良的服化、道具,再把所有情節都"夢幻"地重新"造夢",幾方一結合,自然"大火"了。

而電影版也是如此,除去演技不說,至少各位演員的顏值還是"數一數二"的,更別提那比較精心而貼合現實的道具,更是用了心的佈置,說實話,單看道具,如中國大學生普遍生活的宿舍來說,電影版比劇版更加真實且"正常",服化和場景的佈置也相對"自然"點。


做個“美夢”還是符合“邏輯”,看《微微》和《三生》四部兩版劇

相對“爛”一點的“工作”場地比較貼近現實

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也是如此,劇版美則美,但終歸沒有那麼真實和精緻,而電影版的特效,雖看似誇張,也略有出入,但起碼的如大場景水晶宮的佈置,那些小妖的動態演繹等都是十分精美的特效。(當然,吐槽一句關於電影版的人物服飾的"審美",筆者真的有點接受不能。)


做個“美夢”還是符合“邏輯”,看《微微》和《三生》四部兩版劇

電影版相對“真實”的場景

但總之,道路千萬條,"套路"得人心。

雖然評分低,但怎奈其基數大,一部十萬以上評價、一部十八萬以上的評價,可見觀看人數。(重點是,就單看主角們的顏值,也會被深深吸引,選擇忽略其他一觀吧。)


觀眾們看"戲"是要"邏輯"還是"好看"

說完客觀問題,說主觀問題,但無論如何,歸根到底,誰"買單",誰的想法才是"指向",也就是說,觀眾們的觀感說了算。

那麼,說到觀眾們的觀感,大致的方向,左不過一個"做夢",一個"現實",簡單來說就是要麼看現實的批判、延伸,要麼看虛擬的"夢境"。

除去"外在因素"(比如演員、服化、道具、佈景等等。)歸到情節上來,就是一個符合"邏輯"還是服務"好看"的問題。


這麼說吧,以符合"邏輯"來演繹故事或"對立"的服務"好看"來演繹故事的話:

以《微微一笑很傾城》為例,劇版的服化、道具是很唯美,劇情也很美好,讓人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傻傻的笑",或是手腳蜷縮之"激動感",是很適合無腦放空順著看的唯美偶像劇,畢竟人美、景美,像個美好的夢境,值得放鬆一看。

但換個角度,細看,卻有點不符合自然"邏輯",就不說男、女主角的人設是多麼瑪麗蘇了,單說情節的設計,那"傳說"可以增進感情發展的"困難",真的有點"小白",所謂被"黑",被"設計",被"誤會"什麼的橋段,那叫困難?是在逗人玩吧!

好吧,就說是電視劇,不用當真,但是既然是現代劇,起碼的邏輯還是要講不是?


做個“美夢”還是符合“邏輯”,看《微微》和《三生》四部兩版劇

“證明清白”之介紹家教活

不過比起劇版,電影版在起碼的現實邏輯上,就處理地好太多了。(當然,演員什麼的,演技什麼的暫時不討論,單說情節。)

比如被"黑"的一段,就顯得比較現實了,既然是計算機系,基本的"運作"還是會的,尤其是優等生的女主,於是很自然的,被"黑"後,用計算機技術收集"證據",然後用證據說話,"打臉"男二,這才是現實正常的邏輯.

而不是如劇版的一樣,用帶男二去"真實"家教家中,證明自己的清白,還為男二介紹家教活?簡直......


而如此類似的,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情節一樣,如劇版那種"自然"邏輯演繹的,兒子阿離用一幅蒙著眼的"孃親像"去識別母親的樣貌,如此說來,不矇眼阿離就認不出了?尤其就本身而言,男主畫一幅矇眼的妻子像來教兒子認母親,怎麼看都十分違和,且不說中國丹青畫本身就不甚寫實,大概率和本人是不像的,就說女子矇眼,相貌遮了大半,認出來的幾率....可想而知。


做個“美夢”還是符合“邏輯”,看《微微》和《三生》四部兩版劇

如此對比,哪個演員比較“糯米糰子”,一目瞭然

而電影版雖還是瑕疵頗多,但就邏輯上的處理而言,起碼做到了"貼合"二字,如女主初見兒子阿離感嘆的糯米糰子一說,小演員的外貌就很符合,再者沒認出蒙著眼的女主,以及後來和男主交手,也是除去矇眼"綾",才看到一樣的容貌,這才符合"相認"的邏輯。


如此種種的細節,就可以看出其實電影合電視劇的本來的側重點就不同,而顯然,對於觀眾來說,如此類的"IP"改編的劇和電影來說,其實"邏輯"是否符合,根本不重要,重點是被服務的"好看",也就是脫離於現實的一場"美夢",真實與否不要緊,"美"最重要。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符合"邏輯"且相對現實的電影,評分如此低的原因之一了,也是同名電視劇評分相對較高的原因之一。


結束語:

其實這四部兩版的同名電視劇、電影,瑕疵都不小,大部分留言的評價內容,諸如演技、背景和故事線混亂等評判,都相對在理。

但是,那些比較極端的評價"們",就有點無腦和激動過頭了,就整體而言,最起碼可以博君一笑不是?

再者,筆者認為每部電視劇和電影"大火"的背後,尤其是如這四部一般,過了幾年還可以拎出來二刷,甚至多刷的劇、電影般,都有其不一樣或者突出的閃光點存在,既不要"全紅",當然也不至於"全黑"。

總之,在這個"特殊"的春節假期裡,這四部兩版的《微微一笑很傾城》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還是值得讓大家"做個夢",娛樂娛樂的。



文:長了鹿角的兔子(打破固有概念,站在對面,理性觀察)

圖: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