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乞哀为何无人救,张辽骂贼为何反得生?

陈远


为什么说《三国演义》这部书写得特别好呢?除了有猛将们勇武的厮杀,谋士们智慧的角逐,枭雄们权谋的较量,精彩纷呈。细微之处,也能体现出恒远不变的人性。

有句话说得非常好:“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人生艰难,有顺有逆。有意气风发之时,也有潦倒失意之境。在你得志昂扬的时候,朋友遍天下,皆是锦上添花之辈,如众星捧月,令人得意忘形,以为自己有通天彻地之能;一旦失势,树倒猢狲散,无一雪中送炭之友,走到山穷水尽,茕茕孑立,偌大世界居然无容身之地,头顶上无一片云愿做伴,身旁唯有影子肯相随。

吕布,三分时代的第一勇士,他曾经拥有一切美好:最美丽的女人,最神骏的宝马,最高强的武艺,最英俊的外貌。叱咤风云,横行天下,傲视群雄。那时的吕布意气风发,年轻的血液中涌动着青春的激情,可谓志得意满。

白门楼被擒,吕布陷入了人生中最大的危境,《三国演义》中关于这段描写体现了众人在面临生死抉择境地之时不同的众生相。

一、吕布

1.乞怜

先是乞求,“缚太急,乞缓之!”先是试探一下,如果曹操肯松绑,说明还有饶他一命的机会,但被曹操断然拒绝。

2.怒骂

看到侯成、宋宪、魏续在侧,吕布又怒不可遏,“我待诸将不薄,汝等何忍背反?”但被宋宪怼了回去。

3.再乞求

曹操这边行不通,吕布又转向刘备,希望能看在当初辕门射戟的恩情之下,刘备能为他说几句好话。

4.再怒骂

看到刘备使坏,怂恿曹操顿起杀心。吕布大怒,“大耳贼!世上最无信者!”刘备给他玩阴的,吕布也用这种方式提醒了曹操,刘备这厮不靠谱。

二、侯成、宋宪、魏续

这三位是叛徒,要出卖就出卖到底,向新主子表忠心。吕布骂他们忘恩负义,他们怼吕布只听妻妾之言,不重视将士们的建议。

马屁拍得不错,但曹操多疑,他也曾因女人而误事,还失去了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和猛将典韦。所以曹操根本不会重用这些刻意出卖主公的叛将,一有机会就会派出去当炮灰。

三、陈宫

1.高姿态

陈宫当年是瞧不上曹操的品行而追随的吕布。他是没有任何希望留下为曹操效力的,刘备也不可能为他说好话。陈宫要表现出一种高姿态,侃侃而谈。

2.保家人

怕曹操绝他的后,“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将曹操架到一个高度,免得曹操生了恶念。

3.不顾而去

陈宫得到了曹操不伤其家人的承诺后,再不发一语,不顾而去,“伸颈就刑”。曹操还是做出一番挽留之意的。

四、张辽

1.骂吕布

张辽一进来,先骂吕布是匹夫窝囊废,“死则死耳,何惧之有!”以展示自己的大无畏精神。

2.骂曹操

又骂曹操是“国贼”,恨当初没有在濮阳城中烧死他。

3.投降

关羽求情,曹操有了台阶下,饶过张辽。张辽一看生机陡现,立即投降,死里逃生。

五、刘备

1.下黑手

吕布求情,刘备很清楚吕布不可能存活,曹操征求他的意见只是一种试探,刘备没有上当,反而黑了吕布一把。

2.求情

张辽怒骂曹操,曹操举剑来杀,刘备反而赶紧冲上来拉住了曹操的臂膊。这就是有眼色,能猜透曹操的心思,赶紧给曹操布台阶,摆梯子。刘备这是真正优秀的人才。

六、曹操

为什么说曹操是奸雄呢?看看曹操的作为,他是这部大剧真正的导演兼演员。他让每个人轮流出场,尽情展现自己的演艺才能,而曹操策划了剧情的发展走向,还给每个主演员当配角,搭台词。在戏中陆续展现了得意、犹豫、恍然大悟、惋惜、愤怒、由怒转喜等各种演技,功底还是很深厚的。

让吕布拼命求活,让陈宫绝望求死,让叛徒们展示忠心,让刘备展示阴狠,让张辽死里求生,让关羽下跪求情。

吕布是根本不可能存活的,诸侯之间的争斗,做为一方主公,想留活下来那是有条件的。比如说曹操饶过了张绣,那是因为贾诩抛弃了张绣,以张绣之能力和智慧掀不起浪花来;刘备入川放过了刘璋,那是因为刘璝、张任这些有能力又忠心耿耿的忠臣猛将都死了,剩下的是些墙头草。曹操怎么不肯放过刘琮?袁绍的三个儿子,曹操饶过了哪个?赤壁之战,如果曹操获胜,攻取江东后他能饶过孙权吗?后来蜀汉灭亡,刘禅能活,那也是因为姜维死了。

张鲁、刘绣、汉献帝、刘璋、刘禅这些人能活下来,可不是因为他们大智若愚,政治头脑精明,恰恰相反,那是因为在别人的眼中,他们连蝼蚁都不如,根本构不成丝毫威胁。

七、高顺

在这场精彩的大戏中,有个人很不配合,严重违背了曹导演的意志――高顺。

众人纷纷登场,各飙演技,但高顺却不愿做演员,他连观众都不想当。看着大家卖力地尽情表演,高顺是默然不语。曹操问他“汝有何言”,高顺仍不语一发,没有一个字的台词。曹导演勃然大怒,给他发了盒饭。

有些人真的很值得我们尊敬。在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各种人,有的口若悬河,有的信誓旦旦,有的激情荡漾,有的天花乱坠,山盟海誓。但真正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全都扯淡。肯陪你走到最后的那位,从来不会多说一句话。

但我认为,在这幕精彩的大剧中,高顺是唯一值得我们尊敬的。生死荣辱之间,只有他才是愿意留下来陪你到最后的那个人。


馋嘴肥猫铲史官


都别抢,我来答。

“乞哀吕布无人救,骂贼张辽反得生”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出自第十九回。这确实是一个精妙的安排,一反一正,既刻画出了吕布的无义,又塑造了张辽的忠心。

  • 求生的吕布为何死了

种种迹象表明,当时如果不是刘备怂恿曹操杀死吕布,其实曹操大概率可能会把吕布收入麾下。毕竟吕布确实是一个猛将,虽然人品存在很大问题,但是一个人才,或许曹操有充分的自信能够驾驭吕布这匹野马。

而曹操素来喜爱人才,作为三国第一猛将的吕布如果能够收入自己的麾下,想必曹操是极为愿意的。以《三国志》为例,当时吕布被俘虏后向曹操求情,而且说的话也很有诱惑力,一下子就击中了曹操的软肋。

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三国志·吕布传》

当然了,吕布究竟有没有对曹操折服这个事情我们不知道,也没办法揣测,毕竟当年吕布还把董卓认作爸爸,最后还不是背叛了对方。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吕布抛出的橄榄枝确实非常诱人,你看他说: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

意思就是你有了我,平定天下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虽然这有点夸大海口的意思,但是吕布确实是一员猛将,如果曹操能够把吕布收入麾下,确实对自己有很大的好处。所以这时候曹操动摇了,但是站在一旁的刘备急了,面对这么一号无情无义的家伙,怎么能够让他们继续活下去,而且还成为曹操的手下,这不是让自己难受吗?

于是他站出来说:

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三国志》

这一下子让曹操醒悟过来,吕布固然是一头猛虎,但是不能为自己所用的话,将来恐怕还会误伤自己。因为对于领导者来说,属下无能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能够对自己忠心,不然你都不知道哪天他就会反咬你一口。

正因为鉴于这一顾虑,所以尽管吕布抛出了不错的条件,但是权衡之下,想到吕布这个人无情无义,固然是一头猛虎,但是野性太大,难以驯服,所以曹操最终还是选择把吕布杀了。其实换做是任何一人,可能都不敢把吕布收为自己人,毕竟风险确实大,万一哪天吕布像杀董卓一样把你咔擦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 张辽求死为何却活了下来

张辽这个人的形象还是非常正面的,他原本是大将军何进的手下,后来归属于董卓,后者被吕布所杀以后。张辽就以半独立的状态依附于吕布,什么叫半独立?简单来说颇有一点二郎神对玉皇大帝“听调不听宣”的意思。

张辽因为一时间找不到好的去处,所以只能依附在吕布的麾下,而且当时张辽的身份是北地太守,而吕布还是一个光杆司令,夺了刘备的徐州以后,自己给自己封了一个徐州牧的官职,但是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搞的吕布还得去向曹操讨封号。

张辽这个人还是比较有原则,当时吕布夺了刘备的徐州后,还派兵攻打刘备。当时张辽和关羽有一定的交情,但是张辽觉得各为其主,所以还是带兵去攻打关羽,不过张辽和关羽的交情确实是一个谜团,也不知道两人是怎么认识的。

虽然史书上说两人有一定的私人交情,但是并没有明说,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两个人都是老乡,都是山西人,但关羽是河东郡的人,而张辽是雁门郡的人,想来两人那时应该没有什么交往,可能听闻了对方的大名,再加上都是山西人,所以产生了一定的交情吧。

吕布被曹操击败以后,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张辽就投降了曹操。但在《三国演义》中由于非常喜欢设立人设,而张辽由于比较正面,不像吕布那样劣迹斑斑,所以罗贯中就设定了一个“张辽骂贼”的情节来凸显一下张辽的形象。

因为从后期张辽的表现来看,他确实对曹操非常忠心,所以求死的张辽最终却活了下来。其实从小说角度去评判的话,无非就是张辽比较正面,而且刘备和关羽都替他求情,曹操一看吕布杀了,陈宫也杀了,总得留两个人以示大度。

所以张辽就这么活下来了。

而在正史中,当时曹操对待张辽他们确实也非常礼貌,叫做以礼相待,所以最终收编了张辽他们。

操皆礼而用之。张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臧霸自亡匿,操募索得之——《资治通鉴》

总得来说,做人还是要有一定的节操,不然再有能力恐怕也无人敢用。

亲,如果对这篇文章满意的话,点赞关注以便查阅资料所需喲~


围炉谈史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吕布先后击败刘备与夏侯惇后,曹操亲自出马征讨吕布,水淹下邳。张辽及其主公吕布被手下出卖,城破被俘,张辽被收入曹营而吕布却被处死。

吕布多次叛逃,反复无常,更让其声名狼藉。

自古便有之,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虽然为将勇猛,但是作为三姓家奴的男人,确实很让人忌讳,因为吕布的武功那是没得话说,但是人品就不好说了。

吕布的义父众多但是都没有好下场,他曾经先是认兰州刺史丁原为义父。为丁原四处征战,但是最后在董卓的勾引利诱之下,在丁原与董卓交战时,一下跳出来杀了义父丁原,将丁原的人马地盘全部收编后就拜在了董卓的门下,认董卓做了义父。可是后来大家也都知道吕布戏貂蝉,最后王允的劝说之下把董卓杀死。多次易主反复无常的小人被戏称“三姓家奴”。

吕布兵败被曹操生擒活捉,曾有意效忠曹操,曹公得到我,由我率领骑兵,曹公率领步兵,可以统一天下了。其实曹操颇为心动,虽然曹操很爱才也很想把吕布收纳为己用,但在一旁的刘备早已经对吕布恨之入骨便说:明公您看见吕布是如何侍奉丁建阳和董太师的吗!最终吕布被缢杀,然后枭首。

张辽的忠义无惧生死的态度,也让曹操动容。

反观张辽张辽一生追随了五个主子,也一直在寻览明主,曾从属丁原、董卓、吕布。下邳之战后,归顺曹操。求贤若渴的曹操还是希望把张辽收入帐下,作为曹营的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自然有曹操欣赏的地方。

因为战败被俘,张辽曾拒绝投降,并大骂曹操,只恨当年濮阳城中没有将其烧死,激怒曹操。曹操举剑向张辽刺来,被刘备拦住。此时,关羽向曹操下跪,求情道:“我愿以性命担保文远,他是一个少有的忠义之士。”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

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

如果想杀何必亲自动手,曹操有意拔剑试探,看张辽并无惧色更合曹操心意,加上刘关求情,张辽被曹操的诚心所感动,况且此时吕布已死,他投降也不算是卖主求荣。

三国演义也把吕布的反复无常,多次强调弑主小人显现的淋漓尽致,也把张辽忠心为主和兢兢业业做到了极致。特别是在加入曹营之后,张辽也就认准了曹操这个唯一的主公。而纵观张辽行事,他也开始处处为曹操的利益考虑。


风情渐渐依旧


趣谈答案:吕布和张辽有着很大差距性,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吕布见谁都喊爸爸。

三姓家奴的由来

大家听到吕布之后,总会给人一种威猛异常的感觉,尤其是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一提到吕布就会想起那句,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有趣的是在吕布活着的时候,关羽似乎也收敛了自己的些许威风,而且在与别人见面的时候,自我介绍也会异常低调,那个年代的绝大多数武将都不敢压吕布一头。

当然,如果这样说就有点跑偏了,相比较而言吕布最大的成名作就是三姓家奴,而三姓家奴这句话究竟是由谁来说出来的呢?答案是张飞。

没错,在三英战吕布的时候,张飞指着吕布的鼻子说:你这个三姓家奴,而这句话伴随着张飞的大嗓门,整个天下也就都知道这件事情了。

于是当我们去窥探吕布的家族史的时候,不难发现吕布一生认了很多的干爹,与此同时也有很多的干哥哥干弟弟,简而言之,吕布把能用的关系通通用上了。

这是一件要了亲命的事情,因为吕布不但认干爹,而且很多干爹都是让吕布给杀掉的。

不行就让吕布给你当儿子吧

这句话并不是我说的,也不是三国演义当中的某个小官员说的,是刘备说的。

刘备说这句话是给谁说的呢?答案是给曹孟德说的,也就是曹操。

他最开始抓了吕布之后有惜才爱才之心想要收拢吕布,而这个时候刘备在一旁紧赶慢赶的说了一句,吕布可以给你当儿子呀。

刘备不说这话还好,刘备一说曹操顿时警觉起来,对呀,吕布之前有很多的干爹,可是这些干爹差不多都让吕布给整死了。

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态就导致吕布必须死,如果吕布不死,以曹操疑心疑鬼的状态,吕布也活不了多久。

曹操需要大将军

那么接下来咱们就需要分析一下张辽了,张辽为什么能活下来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曹操太需要大将军了,当时的天下曹操尽管非常的强势,但是这个强势也有一个界限,四周都是强敌,曹操需要很多很多的大将军来帮自己打天下。

瞅来瞅去,张辽也就入了曹操的法眼言,曹操最开始的确很硬气,但是曹操给他一个台阶他就直接下去了,就是这样给台阶就下的脾气秉性,让曹操觉得张辽非常的识抬举,既然识抬举,那就可以跟着自己混。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翊之来答:吕布的失败,是因为其自身性格反复,致使天下诸侯不信任他;加上他身为并州军阀的统帅,曹操为了得到这支精锐部队的效忠,也必须杀了吕布;更重要的是吕布曾经袭取兖州,使得曹操几无藏身之地,狼狈不堪,为了报仇,也得杀死吕布。至于张辽,他事实上在吕布麾下有一定的独立性,他是在吕布死后率众归降曹操,而曹操也需要人去统领并州军,顺势就接受了张辽的投降。


并州军事集团

并州军事集团最开始是属丁原,吕布是因为“以骁武给并州”(《三国志·魏志·吕布张邈臧洪传》)为丁原所用;等到何进招董卓、丁原进京准备“以胁太后”(《后汉书·窦何列传》)诛杀宦官的时候,何进却被宦官所杀,其后“(董)卓以布见信于(丁)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董卓从而兼并了并州军,并州军的统帅也就变成了吕布。吕布剧照


而据《三国志·魏志·张乐于张徐传》记载“并州刺史丁原以(张)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张辽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为丁原所任用,只是丁原将张辽派去洛阳听从何进的调遣,而何进又“遣(张辽)诣河北募兵,得千余人”,但是等张辽带兵回来的时候,何进已经被宦官杀了,而且丁原又被吕布杀了,张辽就只能“以兵属董卓。”等到吕布又杀了董卓,张辽又“以兵属吕布。”等到吕布被李傕击败,张辽又跟着吕布“东奔徐州,领鲁相。”从张辽的这段履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辽是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的,因为何进派他去招的兵在何进死后肯定归属于张辽;等到和吕布逃到了徐州,张辽因为养手下的军队,所以很自然需要地盘,所以张辽此时领“鲁相”。相当于张辽又有地盘又有军队,这也就是翊之所说的张辽在吕布军中有一定的独立性。

张辽剧照


等到吕布被曹操擒杀,“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并州军就在张辽的率领下为曹操征战。

时人对吕布的评价

(1)王允对吕布的评价

据《三国志·魏志·吕布张邈臧洪传》记载:“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另据《后汉书·陈王列传》记载:“(王允)太原祁人。”王允是太原人,吕布是五原郡九原人,两人同乡,但是王允一点都看不起吕布,那为什么王允要“厚纳吕布”?因为王允只是想利用同乡身份来利用吕布诛杀董卓而已。等到诛杀董卓之后,王允就展现了对待吕布的真实态度:“素轻布,以剑客遇之。”在汉末,“剑客”是指

有勇无谋,容易被人利用,所以王允在事后就表明了他只是利用吕布而已。

王允剧照

(2)袁家兄弟如何看待吕布

等到因王允策略失败,致使李傕、郭汜等祸乱长安时,吕布则东出武关投奔袁术。据记载:“(吕)布自以为杀卓为术报仇,欲以德之。”当初关东诸侯讨伐董卓,董卓杀了二袁在洛阳的家人,现在吕布杀了董卓,自认为给袁术报了仇,吕布认为袁术一定会器重他。只是他没想到“

术恶其反复,拒而不受。”袁术因为吕布反复无常,不接纳他。吕布没有安身之地,就投奔袁绍,帮助袁绍击破张燕,但是“(吕布)求益兵众,将士抄掠,(袁)绍患忌之。布觉其意,从绍求去。”与袁术不同,袁绍看重了吕布的勇武,所以接纳吕布帮他挤破了张燕,但是吕布紧接着招兵买马,袁绍担心控制不住,就有意将吕布赶走。

(3)陈宫对吕布的评价

当吕布从袁绍处逃离时,路过张邈的地盘,与张邈“把手共誓。”至于誓言的内容是什么,不得而知,不过翊之才行不外是“同舟共济”、“军事同盟”之类。

之后等到曹操征讨陶谦的时候,陈宫就对张邈说:“今州军(曹操)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陈宫对吕布的评价与王允、袁绍略同,就是看中了吕布的“善战”,都是利用吕布,只不过陈宫直接说出来了,请大家注意“权迎之”,陈宫就是权且将吕布迎过来击败曹操,至于后来兖州牧还不是张邈干。这一次对曹操的打击是极大的,袁绍看曹操不行了,还准备让曹操“迁家居邺。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三国志·魏志·程昱传》)趁着吕布的突然袭击,袁绍准备让曹操把家人送到邺城,这不摆明了控制人质吗?幸好有程昱劝阻。大家说,曹操能不恨吕布吗?

陈宫剧照

(4)陈登对吕布的评价

袭击兖州失败之后,吕布就投奔刘备,刘备也需要有人替他抵抗曹操,所以就同意了。但是不久就被吕布袭取了徐州。

当吕布准备和袁术联合时(“(袁)术欲结布为援,乃以子索布女,布许之。”),陈珪和陈登父子担心袁术和吕布联合,导致“徐、扬合纵,将为国难”,于是劝说吕布投靠曹操,吕布同意了,并派陈登前去曹操处表示感谢,谁知陈登到了之后直接对曹操说:“布勇而无计,轻于去就,宜早图之。”于是太祖征吕布。

陈登剧照

(5)刘备及王必的评价

等到曹操抓住吕布,吕布的求生欲爆发,对曹操说道:“明公所患者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曹操针对吕布的建议“有疑色”,但是刘备想到夺徐州之恨,对曹操说:“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原)及董太师(卓)乎!”曹操这才缢杀布。刘备的言外之意很明显就是指责吕布反复无常。

刘备剧照

至于王必,则是曹操的心腹。(请大家看我关于“曹操逼汉献帝迁都许昌,假如汉献帝誓死不从,曹操会怎么做?”的回答,可知王必绝对是曹操心腹)据《三国志·魏志·吕布张邈臧洪传》注引《献帝春秋》:“主簿王必趋近曰:‘布,勍虏也。’太祖曰:‘本欲相缓,主簿复不听,如之何?’”王必的所谓“勍虏”就是承认吕布的勇武。

结论

综上所述,汉末的诸侯对吕布的认识主要是两点,一点是承认吕布的勇武,但是常常利用他的有勇无谋而谋取各自的私利;另一点就是鄙视他的反复无常。

至于曹操为何要杀吕布,就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并州军,只有杀了吕布这个并州军的实权人物,才能有力的控制住张辽为己效力;而且也是担心吕布反复无常的本性。

这里是翊之读史,感谢您一阅!


好好工作吧


吕布,三姓家奴而。拜过两个义父,却都手刃了他的义父,所以此时吕布被曹操俘虏,曹操又怎敢用他,只能殒命白门楼了。 反观张辽,视死如归,颇有气节。曹操是爱张辽之才的,所以本来就想把张辽收归麾下。不过我个人推断,此时张辽也是在故意骂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形象,即提高自己的身价。所以,张辽骂贼,只不过是更高层次的摇尾乞怜而已。


风之子卡尼吉亚1


白门楼上,吕布与张辽一死一生的不同结局。一言以蔽之,信义才是关键。


《三国演义》中关于吕布写道:

及操上楼来,布叫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操回顾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布目视玄德曰:“是儿最无信者!”操令牵下楼缢之。


对于张辽,书中写道:

辽曰:“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操大怒曰:“败将安敢辱吾?”拔剑在手,亲自来杀张辽,辽全无惧色,引颈待杀。


一、 吕布无人救源于屡次变节,背信弃义,实乃咎由自取

吕布投靠的第一个主公是并州刺史丁原,丁原待吕布如子,吕布也认丁原为义父,后来,董卓以赤兔马和高官厚禄诱惑吕布,吕布不惜将丁原杀掉投靠董卓。接下来因为王允的美人计,吕布又将义父董卓杀害,投靠王允,吕布后来又投靠了袁绍、刘备,但是依旧是反复无常。

吕布屡次的叛主、卖主、杀主,叛来叛去,毫无信义可言。作为一个丧失基本信义的人,曹操自然不敢接纳,吕布实在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二、 张辽一心赴死的忠义气节令人叹服,心生敬佩

张辽在面对失败被俘,并没有怕死求情,反而慷慨赴死,愿意为大义效忠,正式这种大义凛然的姿态和慷慨赴死的勇气,打动了曹操,张辽的人格得到的胜利者的尊敬,曹操立刻想把张辽这个人才揽入麾下,于是好言劝降。

三、在三国这个环境下,投降并不一定是孬种,信义才是关键

同样是投降,刘备早起也是颠沛流离,刘备跟随过公孙瓒、袁绍、陶谦、吕布、曹操、刘表,比吕布投降的主公还要多,但是刘备这个人始终讲信义,始终保持自己的忠义和良心,不像吕布一样如何反复无常。

同样张辽也是投降了曹操,最后也是成立曹丞相手下“五子良将”之一。

所以为人在世,信义是立人之本啊!


飞马观世界


吕布武功高强可以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可是吕布没有立场人品不好。以前认太守丁原为义父,董卓用贾诩的计策用万金收买了吕布,吕布把自己跟随多年的干爹给杀了,目的是为了金银财宝;跟随董卓后享受荣华富贵,又认董卓做义父,在董卓面前是唯唯诺诺,后经司徒王允调拨用绝代佳人貂蝉做诱饵,吕布又反水把干爹董卓老贼一戟给戳个透心凉,吕布杀死对自己恩重如山的干爹目的只有一个,为了绝代佳人貂蝉。当吕布和张辽战败被捉住时,张辽是破口大骂曹操,是一个视死如归的硬汉形象,曹操不但没有杀他,还亲自离开座位给张辽松绑,吕布是苦苦哀求希望曹操不杀他,但是刘备一句,吕布是个忘恩负义的三姓家奴时,曹操想起了丁原,董卓之死。所以下恨心把吕布杀了,怕的就是自己放虎归山以留后患,也怕自己步入丁原董卓的后尘。





隐者康司马


吕布大家都知道,吕布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那么吕布真正出名要从在虎牢关独战十八路诸侯开始,手持方天画戟,胯下赤兔马风驰电掣,一人挡住十八路诸侯,打的十八路诸侯毫无还收之力,从此一战出名。



公原176年,战火并起,吕布一家投靠并州刺史丁原,后来丁原见此子武艺非凡,便下令收吕布为义子,只是想不到吕布为赤兔马,被董桌所诱惑,杀丁原后拜董桌为义父,后来董桌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董桌乱政,奸淫后宫,而且董桌好色,但吕布又爱好貂蝉,师徒王允便以养女貂蝉美色,勾起吕布对董桌的仇狠,最后说服吕布在宫中设计,吕布亲手杀死董桌。

后来战败投靠刘备,张飞一直瞧不上吕布,并且骂他三姓家奴,反复无常,但刘备好也心收留,吕布却想反客为主,占领刘备的新野县,最后曹操来攻,擒下吕布,吕布求刘备让曹操放过他,但是刘备:公难道忘了丁原,董卓的下场了吗?后被曹操所斩首。

回顾吕布一身,虽然武艺高强,但是为了利益不顾一切,墙头草,而且及攻近利,不听谋士陈宫的意见,还忘恩负义,为利,为美女杀义父,不忠不义不孝,为天下人不耻,在当时最看重忠义,孝全,所以无人敢救,也不能救。



张辽其实也是换了多个主公,但是张辽并没有背叛任何一个主公,都是主公战死后投靠下一个主公,并且张辽虽然武艺不及吕布,但是为人忠义,曹操最看重忠义,从曹操对关羽的态度就可以看出,而且张辽也是吕布手下第一大将,曹操欣赏张辽的军士才能,得其张辽的其一大将。


九月笑佛


吕布是天下第一猛将,又是三姓家奴,曹操想用又犹豫,就问了刘备。刘备寻思曹操是很有主见的角色,自己与吕布有交往,会不会是试探,不敢为援,却脱口一出:公不见董卓丁原乎?这几乎是绝杀,曹操用不用都是自己事。用了说不定把吕布变成四姓家奴,一杀了之。

而同吕布乞求刘备放生不同。张辽一上楼台,就破口大骂,视死如生,大义凛然,并反讥吕布无骨气。曹操正纳闷,又得红脸关羽下跪求情:张辽是个忠义之士,恳请丞相刀下留人。曹操一向欣赏关云长赤胆忠心,早有纳关之念,就顺水推舟送了云长人情,又得一良将,何乐而不为?

这就是后来关羽被围土山,张辽为关羽求情的回报,历史才演绎了一段关羽“降汉不降曹"的喜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