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功宴上刘邦为何说自己得天下,是因为拥有萧何、韩信和张良?

不才讲史


汉高祖刘邦确实说过这样的话。



汉元年五月,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其间他问道:"大家要畅所欲言,请说说我为什么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天下?”

高起和王陵回答说:"那是因为您虽然慢而侮人,却能及时舍得封赏,与天下同利;而项羽却不舍得封赏功臣。"

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夫运筹帏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老实说,刘邦就是刘邦。这一段话是他刚刚得到天下时说的,充分表现了刘邦的英明睿智。他能得天下,绝非偶然。

那么刘邦口中的三杰,究竟都有哪些具体的贡献呢?

一,张良。


张良给刘邦的贡献主要有三条

1,鸿门宴救刘邦。项羽要发兵剿杀刘邦。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张良是好朋友,怕张良受害,给张良报信,刘邦因此得知,又通过项伯劝说项羽,使项羽未发兵而设鸿门宴。张良与项伯又在宴会上佐助刘邦,使刘邦转危为安。

2,劝谏刘邦不分封诸侯。刘邦与项羽相持时不利。有人出主意,要刘邦刻印,分封六国诸侯,以争取他们援助。张良坚决反对,认为那样,人才将士就要被六国分走,无法再争夺天下。

3,最后击项羽。刘邦和项羽在鸿沟签定和约,项羽撤军。刘邦听张良和陈平计策,追击项羽军,调令韩信、黥布和彭越三家军。三家军没来,刘邦被项羽击败。刘邦问策于张良,张良要刘邦对韩信、黥布、彭越三人裂土封王。刘邦照办了。韩信等三人果率军来,合击并灭亡了项羽。

以上三件事,每件事都关系刘邦事业的成败。张良筹划之功,确实非同寻常。

二,萧何


在整个楚汉战争期间,萧何一直坐镇关中,负责为刘邦筹集粮草和兵源,成为刘邦的总后勤部长。在这期间,为了消除刘邦的疑心,萧何令宗族中的数十人都去了前线。平定天下后,刘邦力排众议,把萧何定为开国第一功臣,并封其为丞相。

三,韩信。: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领一支军抗战项羽,而令韩信独领一支军讨伐六国诸侯。

韩信用兵如神,攻无不取,战无不胜,先后灭魏、取代、降燕,破赵、平齐,并歼灭以龙且为首的二十万援齐楚军,最后在垓下,指挥数十万大军围歼项羽集团。

毫不夸张地说,刘邦打天下,在军事方面,韩信是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以上便是刘邦南宫置酒论三杰的由来。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庆功宴上刘邦说:自己得的天下是因为有萧何、韩信和张良!才能拥有的天下,这句说的很有道理,

首先说一说萧何对刘邦的贡献!

在众人把精力放在推翻暴政后如何抢夺天下土地和财物的时候,萧何抢先把先秦的法律、户籍、地理、国册等收集起来,为今后汉朝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争取到了主动权!

在项羽称王后,萧何力劝刘邦接受分封去汉中收买民心,纳贤才,并极积向刘邦推荐韩信,在楚汉争夺战中,刘邦兵力不足,粮草不济,全是萧何从后方源源不断的给前线送来将士和粮草,另外萧何自从跟随刘邦起兵时,在整过夺取天下时没有一点点想背叛刘邦的意思,如果有一点点私心,萧何在后方无论粮草或者是兵源供应不上,刘邦在前方早己支撑不下来了,所以刘邦对萧何过高的评价是值得的!

我们再来说一说韩信对刘邦的贡献,

刘邦被困汉中,韩信千里来投,首先给刘邦在汉中训练了一批能征善战的良将和兵马,又设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奇谋,出汉中,定三秦,在潼关、首战魏豹,平定魏国,代地归汉、又战赵军,招降燕国,水淹楚军,垓下一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迫使项羽乌冮自刎,要说刘邦的天下是韩信打下一大半也不为过,被刘邦说拥有天下是拥有韩信才有的,并不是虚言。

我们再说一说张良对刘邦的贡献。

在楚王对项羽和刘邦说谁先攻入咸阳,就封谁为汉中王时,刘邦为了抢时间在打败南阳守军大胜之后,决定放弃南阳,乘胜追击,关键时刻张良主动劝谏,以“招降"的方式和平解决了南阳,消除了西行入关的后顾之忧,在攻取峣关时,刘邦急于进入咸阳,竟打算用自己的两万人马与秦军死磕!

张良力劝他先行贿,再利用秦将的懈怠搞突击,凭借张良的计策,刘邦才能顺利进入咸阳,

刘邦进入秦宫后眼花缭乱,心里琢磨着想在宫中留宿,张良和樊哙力劝刘邦还军霸上,避免了自己被楚王和项羽的猜疑!

刘邦入关后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兵封函谷关,企图称王关中,引得项羽震怒,张良随机应变以一个“骗"字帮刘邦成功脱险“鸿门宴”!

在进入楚汉攻坚战时刻,张良力陈"八不可”,并及时承诺分封秦以前的六国,国君后裔,维护了内部团结,

韩信攻占齐地后求封"假齐王",刘邦大怒,张良和陈平联手进行了及时劝解,巩固了刘邦和韩信彼此之间的信任,

彭城大败后,张良适时让刘邦重用韩信,拉拢彭越,策反黥布!

鸿沟议和张良和陈平力主乘胜追击,刘邦采纳了俩人的意见,在追击过程中,曾受阻固陵,此时张良建议刘邦赶紧加封韩信、彭越的封地,诱使二人全力出兵,合围项羽于垓下,最终战胜项羽,张良是大汉建立过程中不折不扣的功臣。

所以刘邦在庆功宴上说:自己拥有天下,是拥有了萧何、韩信和张良,才拥有的天下一点也不为过。


司马小绢


刘邦之所以这么说,是有一些基本的做人道理在里面。

第一,团队搭建。

团队建设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基于架构搭建之后的事无巨细,都是由各个环节去完成的。而刘邦这个架构的完美搭建也是因为萧何、韩信、张良等人在其中稳固并积极参与的结果。

第二,团队发展。

团队搭建完成后,团队的发展需要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规范,就像一个循环系统,要保持生存,就得有合理的循环,而这个循环系统的运行,除了与参与循环的人有关,也与强有力的中心人物有关,就像人体循环系统一样,各个器官正常了,这个循环才正常。而萧何、韩信、张良等人,在系统搭建与完善和正常运行方面的确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三,团队成熟。

团队成熟的标志就是经过团队的运转,已经达到了一种平衡,各个位置都循环正常,也就是说,循环成了一种闭环系统。

既可以自愈本体,又可以抵御外界侵袭。这个时候,在某种程度上,系统需要更新一些老的循环系统,特别是那些高危状态,随时可能崩溃的系统,用新的有活力的系统去替代。因此,不管萧何、韩信、张良在系统建设初期的功劳多大,在系统成熟之后,总会被列为高危系统,排除或者削弱功能,直到能够维持系统整体平衡为止。

所以,自古以来,什么帝王术?什么厚黑学?实际上都是天道之下的小道而已。顺天应命者活,逆天而行者灭。


小蚊子的逆转日记


刘邦战胜项羽后,“置酒洛阳南宫”时,请部下畅言他何以得而项羽何以失天下。高起和王陵认为:原因在于刘邦虽“慢而侮人”但“与天下同利”,项羽“妒贤嫉能”不肯封赏。

刘邦肯定了他们的说法,但明确指出他们“知其一,未知其二。”他道: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难比张良;论“镇国家、抚百姓”使搞好后勤,他不如萧何;论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他远甚韩信。而他能夺取天下,就在于他善于使用这三大人杰。

刘邦说这番话的目的,在于与项羽对比:“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汉书》载:“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足见其善于倾听他人建议。毛主席评价:“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所以,刘邦说这番话,就是反衬项羽刚愎自用失天下。


2许云辉


庆功宴上刘邦为何说自己得天下,是因为拥有萧何、韩信和张良?

我的回答是:

这是因为其一、刘邦得天下的自身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善于审时度势,收买人心,网罗能人异士,巧于应变。他胜不骄,败不馁,具有很强的韧性精神。然而,人们认为他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在于刘邦有一套驾驭将帅谋臣的用人之术。刘邦这样说正是他这种优良个性的展现与证明。

其二、萧何、韩信和张良三人确实在帮助刘邦夺取天下中起了重要作用,成为西汉的开国功臣,被誉为“汉初三杰”。正因为如此,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其三、看一下这三人的简要历史评价:

1、萧何。萧何(前252年3.20—前193年7.8),汉族,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

萧何出生于秦泗水郡丰邑县(今江苏丰县)东护城河西岸,现萧何宅遗址尚存。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萧何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萧何慧眼识才,力荐韩信,韩信率汉军渡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收燕伐齐,连战连胜,在垓下设十面埋伏,一举将项羽全军歼灭,为刘邦平定了天下。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萧何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历史评价萧何是一代名相,治理政绩打破了人亡政息的惯例。他的继任者曹参对萧何生前制定的各项法规、方针政策一字不改而自己只管吃喝玩乐,竟然也能政绩斐然、国泰民安。以至于这段脍炙人口的典故成了流传至今的成语“萧规曹随”。由此可见萧何的治理国家的行政才能是多么卓越!提起萧何,就会想到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了:韩信这位旷世帅才由于被刘邦大材小用地当作仓库管理员使用,被气得不辞而别,后被年老体弱的萧何星夜追回拜为元帅的千古美谈。但令人极为遗憾的是,在韩信问题上名扬后世的萧何在后来却因为韩信问题而为后人所诟病,那就是萧何明明知道韩信不会谋反,却在个人进退利害(可能包括避嫌)的考虑下与吕后一起设下圈套谋害了韩信。这就是令人感慨万千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的来历。虽然纵观萧何的一生,这个不仁不义的污点也许可以算作瑕不掩瑜,并不能动摇萧何作为一代名相的历史地位,但污点毕竟是污点,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完人标准相比较,还是有相当距离的。

2、韩信。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

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但后来却遭到刘邦的疑忌,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吴起,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已失传) 。

韩信的墓地有三座。一是,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南焉乡高壁村的高壁岭山的“山西韩信墓”;二是,位于西安市灞桥区新筑镇新农村的“陕西韩信墓”;三是,淮阴的“江苏韩信墓”。

3、张良。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为汉初城父(安徽亳州)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汉初三杰”之一。

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张良先祖原为韩国颍川郡贵族其祖三代为韩丞相本姓韩。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古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申徒。以韩申徒之职率军协助平定关中,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灞上分封时“为汉王请汉中地”。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传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华军abc


从另一个角度讲,其实刘邦告诉大家,是我用对了你们!

秦朝末年,大秦帝国一夜之间四分五裂,天下大乱,无数英雄豪杰都想在这个乱世分得一杯羹,大家争得你死我活好不热闹。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最终这片江山,却落到了曾被人视为流氓的汉高祖刘邦手中。

说到刘邦此人,许多人都心中有所不屑,认为他就是一个流氓小人。但是不管怎么说,成王败寇,只有胜利者才有权利站在高处书写别人的一生。不得不说,刘邦作为一个君王,他是成功的。

对于刘邦之所以能够最终站住脚跟,建立汉朝,其中也是有几点经验可以总结的。

刘邦自己也曾说过,他认为自己能够在这场角逐中胜出,主要是得益于他善于用人。虽然他在统筹全局上,不如他的谋士韩信,萧何,张良等人,但是他懂得运用他们,发挥出他们的优势,将他们安排在最合适的地方。

当然这是后话,还有一个前提便是,他得有才可用。那么刘邦是怎样吸引住人才的呢?

一般来说,笼络人才有几个方法,最常见的是威逼利诱。要么许以好处,要么用权势相压。又或者可以是人才之间相互举荐。

在三国中,许多能人志士都是互相举荐,而被重用的。

最后一个就是个人魅力了,能够让人才忠心为你,这绝对是个人魅力的体现。

这时有人便会说到,刘邦这个流氓无赖哪里有什么魅力呢?其实关键的原因在于刘邦有着卓越的交际手腕,懂得搞好人际关系。

用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刘邦,他这个人整天好吃懒做没个正事,简直就是一个纨绔子弟。

但是刘邦也有他的优势,那就是善于与官僚打交道。当时的萧何便是被他所吸引。认为他是一个能做大事的人。

当然,真正让这一帮人最后愿意追随他,还是得益于一件事,那就是他是释放骊山犯人。

正是那一次起义,才让刘邦真正的走上了争权的道路,当时沛县的精英团体都推举刘邦做带头人,其中就包括萧何等人。

拥有一帮拥护者的刘邦,运用他卓越的交际手腕,最终在这场英雄逐鹿的时代,为自己开辟了一片天地。

所以简言之,刘邦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皇帝,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善取人才,二是善用人才,只有做好这两点,才能一往无前。


晋运达人


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在垓下消灭项羽后,天下已定,君臣同庆。是年5月,刘邦在洛阳南宫与群臣宴会,他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天下?”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不仅刘邦君臣在琢磨这个问题,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也一次又一次地思索它。不论是出身和影响,还是勇武和实力,刘邦都不能与项羽相比。但最后刘邦胜了,做了皇帝;项羽却败了,自杀乌江边。这是为什么?听了刘邦的问题后,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慢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忌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备英明,有自知之明,稍加思索后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的话很有见地,这里他道出了刘项成败的一个关键点:能否识人,是否善于使用人才。刘邦是广罗人才,知人善任,靠众人智慧集聚团队力量争天下;项羽是靠一人之勇,不信任手下人,爱生疑忌,“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致使许多人才都离楚归汉,如韩信、英布、陈平等。高起、王陵说的刘邦“与天下同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刘邦具有重民思想,注意争取人心,约法三章。而项羽杀人如麻,酷似亡秦,老百姓不愿亲附。另外,刘邦有富庶的关中为根据地,萧何为其留守,补充兵员,输送粮饷,使其能够屡败屡战;而项羽没有巩固的后方,其粮道常被彭越切断。最后,刘邦与项羽二人的性格及道德、价值标准也影响他们的胜败。项羽性格直率,思想简单,比较讲信用,虽然不让刘邦做关中王,却也不敢彻底违反怀王之约,故将关中的一部分地方封其为汉王,鸿沟盟约后立即东归,对战争有急躁情绪,或“你死我活”,或“你活我死”;刘邦则恰好相反,败而不耻,盟而无信,甚至战败后为了轻车逃得快,把儿女们从车上推下。

综上所述,刘邦拥有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固然是夺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但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是“高明的政治家”,一是“政策对头”,二是“用人得当。同时刘邦的对手项羽“非政治家”,充其量只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军事统帅,他不识不用范增、韩信等优秀人才,不是一统天下做君王的材料。





张正才中医健康讲师


萧何,总理事务,源源不断供济軍需。

张良,足智多谋,运筹口口决胜千里。

韩信,能征善战,英勇杀敌所向披囗。

刘邦,得此三杰,江山一统皆大欢喜。

注,口为想不起来三字,请圈友填空

😡😡😡😡😡😡😡😡😡


周翼腾空


从另一个角度讲,其实刘邦告诉大家,是我用对了你们!

秦朝末年,大秦帝国一夜之间四分五裂,天下大乱,无数英雄豪杰都想在这个乱世分得一杯羹,大家争得你死我活好不热闹。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最终这片江山,却落到了曾被人视为流氓的汉高祖刘邦手中。

说到刘邦此人,许多人都心中有所不屑,认为他就是一个流氓小人。但是不管怎么说,成王败寇,只有胜利者才有权利站在高处书写别人的一生。不得不说,刘邦作为一个君王,他是成功的。

对于刘邦之所以能够最终站住脚跟,建立汉朝,其中也是有几点经验可以总结的。

刘邦自己也曾说过,他认为自己能够在这场角逐中胜出,主要是得益于他善于用人。虽然他在统筹全局上,不如他的谋士韩信,萧何,张良等人,但是他懂得运用他们,发挥出他们的优势,将他们安排在最合适的地方。

当然这是后话,还有一个前提便是,他得有才可用。那么刘邦是怎样吸引住人才的呢?

一般来说,笼络人才有几个方法,最常见的是威逼利诱。要么许以好处,要么用权势相压。又或者可以是人才之间相互举荐。

在三国中,许多能人志士都是互相举荐,而被重用的。

最后一个就是个人魅力了,能够让人才忠心为你,这绝对是个人魅力的体现。

这时有人便会说到,刘邦这个流氓无赖哪里有什么魅力呢?其实关键的原因在于刘邦有着卓越的交际手腕,懂得搞好人际关系。

用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刘邦,他这个人整天好吃懒做没个正事,简直就是一个纨绔子弟。

但是刘邦也有他的优势,那就是善于与官僚打交道。当时的萧何便是被他所吸引。认为他是一个能做大事的人。

当然,真正让这一帮人最后愿意追随他,还是得益于一件事,那就是他是释放骊山犯人。

正是那一次起义,才让刘邦真正的走上了争权的道路,当时沛县的精英团体都推举刘邦做带头人,其中就包括萧何等人。

拥有一帮拥护者的刘邦,运用他卓越的交际手腕,最终在这场英雄逐鹿的时代,为自己开辟了一片天地。

所以简言之,刘邦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皇帝,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善取人才,二是善用人才,只有做好这两点,才能一往无前。


中原三宝


刘邦得天下,是因为识人用人,萧何,张良,韩信,在当时都是顶级的智谋管理人才,而项羽将仅仅一个顶级人才范增都赶走了,所以注定失败,无论古今任何朝代,或世界各国,只要拥有最顶级人才,知人善用,政府开明,国家就一定会强大起来,一个家庭,一个工厂,一个企业,一个集团,都是一样,都是拼智慧,智谋越厉害,发展越迅速壮大!眼光,预测,判断,战略布署,战术运用,对整个世界国家社会环境人性的心理天文地理历史知识都相当精深的人,才是杰出型的人才,对未来发展就会看得更深远,所以成功者都是具有非凡智慧的,一般人是不会了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