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七回中“冷香丸”的描述对薛宝钗的人设有何暗示?

韦橙


我认为“冷香丸”和宝钗的人设是有联系的,也就是如题主说的有暗示。

至于暗示的是什么,我觉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种姿态、一种腔调、一种“低调奢华有内涵”的包装。

冷香丸的具体配伍和用途,是《红楼梦》第七回里,由宝钗亲口告诉周瑞家的的。紧接着第八回,宝钗又和莺儿二人主仆联手,亲自向贾宝玉透露了“金玉良姻”的安排。本来冷香丸和“金玉良姻”都是挺有格调的东西,结果都要由当事人自己来说,客观上有点王婆卖瓜的感觉,只能说作者在这一点上对宝钗不大友善,也不安排一个旁白者来替她发言。

即便如此,“冷香丸”给人的感觉还是很高级,因为配方听起来充满了神秘感和仪式感。

“……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绕晕了没?首先要四时代表花卉,都得是白色的,只要花蕊;其次要四时之水,不同的日子不同的形态;还要挑日子研磨、掩埋,和药送服,都要有一定的讲究。

正如宝钗自己说的,这个方子“真真把人琐碎死”。原料确实不算昂贵,但难就难在“可巧”二字。需要等日子、挑天气,一切都刚刚好,才能收集得到。

难怪周瑞家的一听,马上就算出来了:就算一切顺利,也得三年工夫才能制成一丸药。

确实,第一年春夏秋冬四时花卉的花蕊收集齐;第二年春分晒干;因为雨水在春分之前,所以春分晒干花蕊之后,要巴巴地干等一年,到第三年的雨水才能开始收集雨水。运气好的话,第三年的雨水刚好有雨、白露刚好有露、霜降刚好有霜、小雪刚好有雪,那就大功告成了。整整三年!

但实际上有没有这么运气,刚好第三年的雨水、白露、霜降、小雪就刚好有雨露霜雪?通常很难吧,所以通常三年时间都是不够的。

周瑞家的就预测需要十年:

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坑死人的事儿!等十年未必都这样巧的呢。”

然而宝钗真是运气,竟然不需要等这么久。

宝钗道:“竟好,自他说了去后,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一料。如今从南带至北,现在就埋在梨花树底下呢。”

看来神仙确实眷顾宝钗,竟然一两年就“可巧都得了”。注意宝钗说的是“一二年间”,明明最顺利的情况也是需要满打满算三年的啊!可能是太顺利了,宝姐姐就模糊了时间概念?

好吧,这个时间问题就不较真了。单说这番隆重其事的介绍,让我觉得这“冷香丸”很像旧时讽刺相声里说的那些土豪们标新立异的食谱,比如爱吃鸡爪子中间那个小肉核,就得为这么一盘肉核杀多少只鸡这样的故事。除了看到暴殄天物,看不到别的。

通常爱炫又爱装的人,比较喜欢借助这些“低调奢华”的包装来抬升自己。别人听得瞠目结舌,叙述者只淡淡地说,刚好,我都有。这是装的高境界。

周瑞家的听了宝钗的介绍之后问,这个药有没有名字,宝钗说叫冷香丸。当然,名字不是她起的,她只是转述和尚的话。

宝钗道:“有。这也是那癞头和尚说下的,叫作‘冷香丸’。”

这里又有一个小bug,宝钗之前说那是一个“秃头和尚”,现在变成“癞头和尚”了。这和尚到底是秃头还是癞头呢?可能在宝钗眼里,秃头和癞头是一回事吧。

总之,经由宝钗转述的和尚提供方子的“冷香丸”,听起来相当高大上,很玄乎,然而也就被宝钗很顺利地制成了。感觉很是切合宝钗的人设,高端大气上档次,也只有宝钗的气质才配得上。

不过,这么难配的药丸,到底治什么病呢?宝钗说是要压制自己“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听起来这热毒应该很厉害,要不然好好的青春少女,本来就该活泼热情充满生命力的,干嘛要用“冷香丸”去压制,把自己弄成一个冷冰冰的小大人呢?除非这“热毒”发作起来有生命危险?然而实情是:

周瑞家的听了点头儿,因又说:“这病发了时到底觉怎么着?”宝钗道:“也不觉甚怎么着,只不过喘嗽些,吃一丸下去也就好些了。”

开玩笑吗?这热毒发作起来竟不觉怎么样,“只不过喘嗽些”?这么高大上的冷香丸配出来只为了治气喘咳嗽?是不是太敷衍了一点?难道说宝钗有教养,故意轻描淡写,淡化自己“热毒”发作的危险程度?但纵观全书,确实感觉不到宝钗身体有什么不健康的地方。

最后总结:冷香丸的描述就是听起来很玄乎、很高大上,但是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不知道。

这跟宝钗的人设,还是比较吻合的。一句话,外在很高端,内在很含糊。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海阔天空诗酒花


黛玉曾经咬牙切齿地说,“碾冰为土玉为盆l",意思是,我要把冷美人薛宝钗碾为粉末放在花盆里作土,这样我才能将宝玉的家作为自己的家。一说起“晶莹雪",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纯洁与透明,而实际是指“冷"、“冰"、“雪洞"。这就是说,宝钗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理智到极致,不含有任何人应有的感情。而凡是带有感情的外在表现,都是在理智的驱使下装出来的。

但是,“冷香丸"的寓意远远不止这一点。

黛玉为什么让宝玉用暖香配冷香呢?这是在暗示,虽然名字叫冷香丸,实际这味“药"是由暖香和冷香一起配成的。这个丸是肉丸,人肉丸,是白骨如山。

这个“药"有两种佐料,一是白糖,一是蜂蜜。白糖即白玉堂,即公子,即冷月,即冷香,也就是加入旗籍的那些汉族家庭;蜂蜜即红玉,即红妆,即明月,即暖香,也就是以天地会为主的反抗满清的汉族人。白骨如山就是这两类汉族人堆成的。从狭义上说,冷香指江北冷月血案,暖香指江南明月血案。

冷香丸的主料分三类,一类是花蕊,含四个十二,代表四十八岁优秀的华夏女性;一类是水,也含四个十二,代表四十八位无辜的女性;一类是黄柏汤,代表十二位中老年女性。所以,金陵十二钗的九册,其中有一册是贾母、王夫人等一类的中老年人。

宝钗和黛玉都属于冷香。为什么将她俩合为一页呢?因为她俩的死都和两棵枯木有关,这两棵枯木具体是指理亲王弘皙家族和平郡王纳尔苏家族。贾雨村是冷月阵营的人。

还是那句话,只供参考。


gaotzy


“冷香丸”的描述与“黛玉葬花”的描述是相对应的。是两个人性格的强烈对比。薛宝钗吃花,黛玉惜花。

宝钗一丸冷香丸需要多少花蕊呀!

冷香丸需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一朵花有几个花蕊,十二两花蕊,需要糟蹋多少花儿?

冷香丸需要春天开的花蕊,也就是说需要在花最美丽的时候,采下花,撕掉花瓣,留下花蕊。这是一份药的用量,好几年才能凑齐。因此好不容易淘弄一回,不能只做一份,肯定多做一些,收藏起来,犯病了,就吃一丸。宝钗在贾府住许多年,没见再做冷香丸,显然,当时做了许多备份,掐了很多花蕊。

与薛家制药伤害花不同,黛玉以花寓自己。黛玉认为花就是自己,因此黛玉“惜花长怕花开早,更何况落红无数”。黛玉连落花都不舍不得踩,“忍踏落花来复去? ”黛玉不忍心那些明媚娇艳的花朵独自飘零,零落成泥,黛玉给花建立一个花冢,独自葬花。黛玉“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黛玉边哭边葬花。如果让黛玉为了保命而伤害鲜花,黛玉是万万不能的。

宝钗伤害花,黛玉自比花,宝钗伤害的岂不是黛玉?

黛玉与宝玉有情,后来宝钗嫁给宝玉,岂不是宝钗伤害了黛玉!

宝钗不喜欢花儿,薛姨妈曾经告诉过王夫人。如果说配制冷香丸是下人的工作,宝钗没参与,伤害花的责任落不到她头上,也有道理。不过螃蟹宴那天,宝钗可是实实在在地伤害了花儿。

【宝钗手里拿着一枝桂花玩了一回,俯在窗槛上掐了桂蕊掷向水面,引的游鱼浮上来唼喋。】宝钗习惯掐花蕊玩。

书中对冷香丸的描述暗含对宝钗人设的构想。宝钗是冷美人,她对花都是冷冰冰的,她认为花不过是讨人喜欢的东西而已,高兴了就可以掐下来玩。她的观念也影响了丫头莺儿,莺儿也不关心花草的死活,她在大观园里随意掐花,折柳玩。所以有其主必有其仆。


润杨阆苑


冷香丸与薛宝钗
有一点不像正面回答,所以加了这么个题目。
宝钗是封建社会的淑女典型,做事严谨,心思缜密,在贾府受到几乎所有人的喜爱。她经常规劝宝玉要好好读书,走仕途之路,继承祖业,加官进爵,这用今天孩子们的口头禅就是有病。宝钗的病是封建思想中毒太深,不可救药。

宝钗害的是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热毒是什么病?怕是没有人说得清。既然是胎里带来的热毒,也怨不得宝钗,更无药可医。只可惜,在宝玉眼里,好好的女孩儿家竟然整天热衷于禄蠹,连男人如此他都不屑,更别说是女子了。这,或许是宝钗人生悲剧的根源吧。宝钗自云的热毒病是一种热衷追求的象征,必须加以抑制。冷香丸是冷静、理智和忍耐的象征。取用水雨、雪、露、霜只冷,花蕊之香,制作而成。宝钗服用冷香丸,身上有人造之香。可惜这香是冷的,可爱又可畏。冷香丸是薛宝钗这个冷美人性格的写照。

宝钗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冷静理智到极致,不含有任何人应有的感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装。凡是带有感情的外在表现,都是理智地装出来的。假作真时真亦假。好好的一个女孩儿,硬是装成个淑女幌子、广告牌子,岂不悲哀。一不小心露出原型或者装过了头(此不赘述),骗得了当事人,却骗不了我们,我们不是贾府的人。


薛宝钗首次正式露面,满脸堆笑称周姐姐,足见其人情功夫。宝钗热衷功名富贵,她来京是要参加选秀的。说她胎带来的热毒病,象征她积极用世的追求。宝钗不事奢华的心性已初现端倪。不爱花儿便是她耐寂寞守清贫的排练,她的审美品味就是追求实惠的现实主义。宝钗以人情练达为准则。她对人情秩序有着真正的热情,她处世圆融,不偏不倚,实为无情。作者重此无情,故以此出场奠定基调。
宝钗不爱花儿似乎高洁朴素。制冷香丸的花蕊和雨露霜雪都是冷的,适合降热。白色不是没有颜色,而是洗尽铅华的纯粹,做真实的、纯粹的自己。作者在用冷香丸告诉我们,人应该走向自然,不要在人世热衷名利。宝钗知书达理,聪明智慧,她或许可以不吃药,通过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来调节自己。宝钗多了些成熟,少了些天真。越懂宝钗,越能理解她的行为,其实她活得很累。
冷香丸是作者杜撰的,根本不存在。竟有学者还津津乐道地探究其药理。其实由胎毒引发的喘嗽病也不存在。这冷香丸就连周瑞家的都不相信,红学家竟有人相信,真可笑。


伴读红楼梦


读《红楼梦》时,我们总感觉宝玉是好杜撰的。其实,宝玉之杜撰,岂不是曹公之杜撰?这杜撰,又正应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说法。

宝钗害的是什么病?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热毒”是一种什么病?怕是没有人说得清。戚序夹批:热毒二字,画出富家夫妇图。一时遗害于子女而可不谨慎。

这句话怎么解释?难道说是指宝钗的父母就是那种热衷于名利之人,所以把这个给宝钗胎里带来了?按照薛家是商人的出身,这样的推测是有可能的,商人的本性是逐利。

宝钗跟周瑞家的说她用的是一个和尚给的海上方,不知是那里弄来的。甲戌双行夹批对这句话作了这样的批语:卿不知从那里弄来,余则深知从放春山采来,以灌愁海水和成,烦广寒玉兔捣碎,在太虚幻境空灵殿上炮制配合者也。

这句话有没有很熟悉?那是宝玉在太虚幻境让仙姑乞带乞带的时候,警幻仙姑告诉他:“我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宝钗的药方居然也是从那里来。

我们再往前看,《红楼梦》第一回中,林黛玉的前身,那棵绛珠草脱去草胎本质,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黛玉的前身喝灌愁海水而活,而宝钗的今世,在她的药方“冷香丸”里,却藏了灌愁海水。这两个人有怎样的渊源?真正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她们注定是因为有同一个源头,然后走到了一起,成了不是冤家不聚头吗?

如果按照脂砚斋批语,这胎里带来的“热毒”二字注定既无法更改,也怨不得宝钗,更无药可医,只可惜,在宝玉眼里,好好的女孩儿家竟然整天热衷于“禄蠹”,连男人如此他都不屑,更别说是女子了。这,或许是宝钗人生悲剧的根源吧。看到这里,不免从内心对宝钗多了一份同情。她的人生由不得她来决定,这是何等的可悲!

都看到这儿了,点个赞再走呗。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并转发分享!


苏小妮


《红楼梦》中关于薛宝钗“冷香丸”的描写,透露出薛宝钗的四条信息:

一、薛宝钗性“冷”肤“白”。与她本人的“雪(薛)”对应,药名就带“冷”字,药材的各种花都是白/香的,且用的水都是白/冷的(雨、雪、露、霜)。

二、薛宝钗实质上是“热”的。生下来带有热毒!她表面冷(封建礼教的压抑),实际内里一样有热毒(人的天性及欲望)。

三、薛宝钗的热毒有药可控制。秃头和尚(指代封建统治者)提供药方。林黛玉的病就没这么幸运!

四、薛宝钗是幸运的。冷香丸很难配齐,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但特别赶巧,一次就配齐了!秃头和尚罩着嘛!

这说明,薛宝钗本来和一般女儿一样有七情六欲,但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礼教下,活生生变成了一个冷美人!但人的天性是压不住的,所以得用药(封建专制文化道德)时时压制!




良宵佳人


薛宝钗就像《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血统不高贵因此身体素质好富有激情敢抢敢拼,这就是她的热毒,是她意识到自己商贾之女的标签。她懂事以来一直想摆脱这个标签,于是有了冷香丸和藏愚守拙一说,以压制和隐藏她认为不光彩的天性


鱼唇姐姐


冷香丸应该有暗示的一面。表面上看,薛宝钗温良贤淑,顾全大局,与人为善,但她确有冷的一面,如她装愚守拙,她的闺房里布置竞如雪洞一般,冷人不寒而慄,她对金钏之死,为了讨好王夫人,表现的极为冷漠和无情,亲诬金是自找的。同时,对香菱受薛蟠折磨最后致死,未见她有搭救之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