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人的大汗,君臨天下的天子——忽必烈的傳奇一生(83)

第二天,忽必烈舉行盛大宴會,他和所有宗王大臣坐在織金絲料和各色錦緞製成的大帳中。宮帳的貴重、豪華和色彩斑斕前所未有。全體人員按照自己的官位和職位的高低,在金帳內外成列站立。宴會的規模無比宏大,整整進行了八天之久。宴會結束以後,忽必烈按照蒙古慣例,裝了滿滿幾車金銀布帛,全部散賜給在場的親屬、后妃以及萬戶、千戶等諸路將領。

忽必烈終於在他45歲這一年成為蒙古大汗,四十多歲正是人生中經驗和知識最為豐富的階段。他是一個滿懷自信,又雄心勃勃的人,幾十年來的風風雨雨,並沒有讓他變得委曲求全或是急功近利。相反,經歷過歲月的磨礪之後,他已經越發地穩重而成熟,睿智而豁達,猶如一杯濃烈的馬奶酒。

忽必烈身為黃金家族的成員,自小就崇拜祖父和父親的赫赫武功,期望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開疆拓土名震天下。成年以後,與漢地文人的言談交往,又為他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讓他知曉此前所不瞭解的治世之道,這一切讓他感到新奇和興奮。他躊躇滿志地想以古代的聖哲賢王為師,盡心輔佐蒙哥大汗,成為聖人周公那樣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的聖人。

雖然遭到蒙哥的猜忌與貶斥,但他依舊懷有雄心壯志。如今大汗英年早逝,長生天再一次地把機遇送到眼前,祖先的期望,群臣的擁戴,都讓他感到重任在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他也隱約有種時不我待的感覺,心中暗自發誓一定要治國平天下,集文治武功於一身,為大蒙古國開創萬年基業。


1260年4月,忽必烈頒佈即位詔書,稱即位乃天命所歸,告訴臣民忽必烈自鄂州前線北還的原因以及被擁戴的過程。詔書中說,“我憑著祖宗開創的疆域,據有四方,武功屢獲建樹,文治卻頗見欠缺,到現在已經五十多年了,大凡時間有先有後,事情有緩有急,天下的大事業,不是一個聖王一朝天子所能夠各方面全都顧到的。先帝剛即位的時候雷厲風行,準備大幹一番。從自己方面說,憂國憂民之心雖然十分迫切,但在尊重賢能、使用人才方面卻未能找到合適的人選。正當我統帥軍隊進軍的時候,突然傳來先帝駕崩的噩耗。哪能預料到出師未捷的遺恨,竟然不能夠終止呢!

詔書中特地強調阿里不哥籤軍才是擾亂漢地的根源之所在, “我渡過長江之後正準備深入敵境,卻聽說發生了嚴重的徵民為軍的擾害。百姓們驚慌恐懼,惶惶不可終日。我連忙乘著驛車趕回來。眼前的急難雖然緩解了,而境外的戰事還沒有結束。”

忽必烈還在詔書之中告訴臣民自己繼位的經過,“我召集大家商議,以徵集好的辦法。沒想到宗親們竟會盟,先行推戴我為大汗。蒙古帝國地域廣闊,東西雖然相隔萬里之遙,但關心國家大事的宗王貴族們依然不辭辛苦主動前來,在關於汗位繼承的問題上大家不謀而合,都說國家的大統不能夠長久空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