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這本書會被藏在佛像肚子裡,經過研究,發現唐朝的一個祕密

從古至今,古代學者們留下了眾多優秀的文化遺產,不少重要的人文資料也都遺留至現代,同樣也有很多著作因時間久遠而失傳。在明代的時候,有一位道士曾經在佛像腹中發現了一本“秘籍”,而當他閱讀書中的內容後,卻因此而大吃一驚,繼而揭開了唐朝的一個秘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為何這本書會被藏在佛像肚子裡,經過研究,發現唐朝的一個秘密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明萬曆44年(公元1616年),在安徽省歙縣有一座廟宇,該廟宇說來有些奇怪,他雖然外觀形似一座道觀,卻供奉著佛家的塑像。它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一直以來都是如此,儘管遠近鄉民都前來供奉參拜,卻沒有人知道這一奇怪現象的緣由。

為何這本書會被藏在佛像肚子裡,經過研究,發現唐朝的一個秘密

廟宇中的道長名叫程明善,是村裡遠近聞名的學者,甚至在平日裡還研究一些天文地理等學問。鑑於來道觀中參拜的信徒很多,程明善也攢下了不少恩施,於是他便想著將道觀中的佛像再次裝裱一番。

正是這個決定,讓程明善發現了一個大秘密,在對佛像進行裝金時,他偶然發現佛像腹部是空心的。經過仔細的尋找,程明善果然找到了一處很隱蔽的洞口,他下意識便向佛像內部掏去,竟然從中找出了一本書。

為何這本書會被藏在佛像肚子裡,經過研究,發現唐朝的一個秘密

前文我們已經提到,程明善富有學識並精通天文地理,他對這本書進行了反覆的研讀,發現該書名為《開元佔經》,是一部唐代時期的著作。至於《開元佔經》的內容,程明善更是有所瞭解,原來該書是一本天文學典籍,作者是印度天文學家瞿曇悉達,

為了能夠更準確的瞭解書中內容,程明善開始翻閱古今著作,企圖找到一些關於《開元佔經》的蛛絲馬跡。不過非常遺憾,他只能從唐代幾本典籍中找到寥寥數語,在宋代及其之後的史書中,根本找不到任何關於該書的記載。至此程明善才瞭解到,原來《開元佔經》早已經在唐代之後失傳,即使是距離較近的宋代,都難以窺其全貌。

為何這本書會被藏在佛像肚子裡,經過研究,發現唐朝的一個秘密

為何《開元佔經》會失傳呢?問題非常簡單,因為他本身就是一本禁書。眾所周知,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君主們都十分迷信,在皇帝的眼中,自己是天之驕子,掌管萬民全靠天的授意。《開元佔經》是一本專門研究天象的書籍,也就是說,如果這本書落到了某些人的手中,就很有可能窺測到“天象”,繼而逆天改命,威脅到皇帝的寶座。正是出於這種心理,唐代皇帝才會對《開元佔經》抱著敵視的態度,並且禁止民間百姓閱讀此類書籍,以防止李唐天下神器更易。

不過事與願違,李唐皇帝的禁令並沒有完全貫徹下去,畢竟這是一本寶貴的典籍,總有些人不忍將其徹底上交銷燬,故此只能將其藏匿起來。從理論上講,想要藏匿一本不起眼的書籍,其實是很容易做到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藏書者藏匿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書永遠流傳下去,故此藏書之人會選擇將書籍藏在最穩妥的地方。

為何這本書會被藏在佛像肚子裡,經過研究,發現唐朝的一個秘密

這本書被藏在佛像之中是有道理的,首先,佛像內部幾乎屬於“真空”,只要將入口完全封死,蛇蟲鼠蟻是根本進不去的。不僅如此,佛像是人們內心中的聖物,如果不遇到刀兵四起的特殊情況,是絕對不會被擅動或銷燬的,由此來看,將書藏在佛腹之中,絕對是最保險的一種方式。

既然《開元佔經》記載的內容都是天文內容,並且還曾經被程明善公開刊印發行,它對現代天文學是否具有重要的意義呢?答案不明自喻,確實有一部分作用,但也只是一部分,因為古代天文學與現代天文學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注重尋找王朝更替的規律,屬於迷信範疇,而後者更傾向於研究自然現象,歸於科學門類,所以二者存在著本質性的區別。

為何這本書會被藏在佛像肚子裡,經過研究,發現唐朝的一個秘密

即便如此,《開元佔經》的重現人間,完全是一件好事,畢竟這是古人智慧的結晶,這不僅是文化的傳承,歷史的總結,更代表著文明的生生不息,薪火相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