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名醫排名先後,華佗被誇大,他才是真正的“杏林國手”

三國時期是個奇才輩出的時期,不僅軍事、文學上出了很多名人,醫學在這一時期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出了很多神醫,如華佗、張仲景。

張仲景憑藉《傷寒雜病論》不僅拯救了本國掙扎在瘟疫之中的百姓,還通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黑死病曾經奪走了歐洲三分之二的人口,如果不是這本醫書的傳入,歐洲基本就要“亡國滅種”了。歐洲學者李約瑟曾經讚歎說:他是一個拯救了歐洲命運的人。

華佗的貢獻更多的在外科上,他之所以更多的被後世稱頌在於《三國演義》中的誇大描述以及他和曹操的故事。曹操有頭痛之症,經華佗針灸後有緩解跡象,書中記載華佗要給曹操實行開顱手術,曹操懷疑“關羽的探子,總有刁民要害寡人”,遂殺之。但實際是華佗以妻子生病為由回鄉並不再前來為曹操醫治,曹操才痛下殺手。華佗因何不給曹操醫治?是因為他知道這病沒有根治之法。


三國名醫排名先後,華佗被誇大,他才是真正的“杏林國手”

神醫華佗

除此二人之外,三國時期還有一位名醫,後世知道的比較少,他就是董奉,與華佗、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醫學行業中“杏林國手”的典故講的就是他,當時人稱能起死回生!

董奉,又名董平,字君異(君平、昌),他是三國時吳國人,董奉少年學醫,信奉道教。年青時,曾任候官縣小吏,不久歸隱,在其家村後山中,一面練功,一面行醫。

據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記載:“丙午四十年,漢後主禪建興四年,吳孫權黃武五年,王(士燮)薨。 初,王嘗病。死三日,仙人董奉與藥一丸,以水含服,捧其頭搖捎之。少頃即開目動手,顏色漸平。復明日,旋能起坐。四日復能誤。遂復常。”

話說當時那個太守,已經死了三天,由於董奉看到太守的葬禮,認為他並沒有死去,給了他一粒藥,太守便活了過來。第二天就能坐起來了,第四天就和常人一般無二了。當時人稱他為醫仙。


三國名醫排名先後,華佗被誇大,他才是真正的“杏林國手”

董奉雕像

董奉醫德高尚,樂善好施。據說他在廬山居住期間,就會讓病人在恢復健康後,為自己種杏樹,重病治好的,種五棵杏樹,小病治好的,種一棵杏樹,這對古代以務農為生的平民百姓來說,壓力自然要小很多,同樣對董奉來說,也是個“雙贏”的結局。就這樣,董奉在看了十幾年的病後,收穫了數萬顆杏樹,一大片杏林都是董奉妙手回春的最佳證明。

面對著自己這數萬顆杏樹,董奉一個人怎麼消化得了,所以他告訴當地人,如果想要吃杏,隨便來拿就好,想拿多少拿多少,唯一的交換條件就是留下一盆米即可,這樣一來,董奉自己即收穫了糧食,也收穫了更多的名聲。久而久之,杏林的故事就這樣流傳開來,也正是因為如此,後世才把那些醫德醫風醫術都很高尚的名醫,雅稱為“杏林中人”或“杏林妙手”

董奉不僅醫術高明,還精通武功,藝高人膽大,《廬山志》卷七記載:“潯陽城東門通大橋,常有蛟,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見一蛟死浮出。”潯陽城外有蛟害人,董奉過去把他殺掉了。

歷代文學名家留下不少盛讚董奉行醫濟世的名篇,如唐代李白的“禹穴藏書地,匡山種杏田”,王維的“董奉杏成林,陶潛菊盈把。彭蠡常好之,廬山我心也”,杜甫的“香爐峰色隱晴湖,種杏仙家近白榆”;明代唐寅的“人來種杏不虛尋,彷彿廬山小徑深”等等。

有關董奉的故事還有很多,如 “虎口取粳”、“虎守杏林”、“草堂求雨”、“虎溪三嘯”、“橘井泉香”、“敷浴治癘”、等,膾炙人口,在民間流傳甚廣。


三國名醫排名先後,華佗被誇大,他才是真正的“杏林國手”

“杏林春暖”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