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軍事實力衰落的原因(圖)


大清帝國軍事實力衰落的原因(圖)

滿清八旗軍隊

中國從秦始皇以後,政府和內廷,基本上是平行的內外兩個單位。政府官員並不是皇帝的私人奴僕。漢唐朝廷都坐而論道,大臣們都有座位;宋朝以後,宰相必須站著回話;明朝十分專制,朝廷之上動輒以廷杖懲罰官員——但是,大臣還是坐著和皇帝對話的。只有在清朝廷上,舉朝匍匐跪拜,人人口稱“奴才”——這是一個皇權最凌辱官員的時代,更不要說凌辱一般的百姓了。

三百年來,在這種統治氣氛之下,一般百姓,甚至士大夫,其自尊心都已經被斫喪殆盡。清兵入關以後,八旗的作戰能力有很大的改變。在關外時,他們是部落兵的編制,王子們是將帥,所有的部落男丁都是戰士,旗營的戰鬥力相當強。入關以後,打了幾次內外戰爭,旗營能征善戰的戰士們折損不少。

更重要的是,八旗男丁出生以後就有糧餉,一輩子由國家養著;在作戰時,八旗的精銳先讓漢兵衝鋒陷陣,打得差不多的時候,旗營才出動。到了這個地步,旗營戰士相當於貴族,平時養尊處優,打仗時也不是在前線冒險,長久以後旗營戰鬥力當然衰弱了。八旗子弟猶如富貴紈絝,訓練也並不嚴格,兩三代以後,到康熙晚年旗營的作戰能力已經不足稱道了。

發生在康熙年間的雅克薩之戰,清政府戰力最強的時期。沙俄投入的兵力也就800多人,還是遠征。彈藥和糧食都有限。遠沒有大家想象中的規模巨大和慘烈。清軍數倍於沙俄軍,還享受著不錯的裝備,水陸兩軍同時進攻,打了大半年才了事。這種戰鬥(根本算不上戰爭)和結果有什麼自豪的?哼!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把西伯利亞的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土地送給俄國,才換來百年的安定。這就是大家引以為榮的康熙和雅克薩之戰。

大清帝國軍事實力衰落的原因(圖)

清朝的建制軍,號為綠營,大部分是繼承明代的衛所體制,在各省各地設立提督、總兵等官制,分別率軍戍守,有事出動,先從戰事附近的提鎮發兵,不足時才調動其他地方的綠營。

這些綠營將士身份上不如旗營,訓練和裝備也都不足,等於是二等部隊。康熙以後的戰爭,綠營扮演的角色卻越來越重要。到了乾嘉時代,幾乎所有的重要戰爭都是由綠營出動。綠營平時既是二等部隊,再加上清皇室對於漢人並不信任,所以這些綠營的名額常常不足。一旦有事,命將出師,帶兵的軍官不得不臨時招募添補缺額,正所謂“驅市人為兵”,怎麼會有強大的戰鬥力呢?

嘉慶、道光以後,綠營更不如以前。所以,平定川楚教案和太平天國,有不少鄉勇擔任戰鬥任務,立了戰功,才將他們編入綠營的編制。

清代過了一半,實際上已經沒有真正可以作戰的部隊了。湘軍、淮軍都是以鄉勇為名招募的私人部隊,國家根本指揮不動。整體說來,清代中國人口從差不多兩億逐漸增加到四億多,而旗營和綠營的編制,總數不過百萬餘眾。

這麼大的國家,有這麼多的人口,而只有這麼一丁點的常備軍,而且訓練裝備都很不足。等到清代晚期,內亂外患紛至沓來,那時的中國根本是一個沒有國防的國家,軍事衰落不可避免。

清朝後期,左宗棠在西北征戰,從一處明代炮臺遺址挖掘出開花彈百餘枚,不禁仰天長嘆:“三百年前中華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傳,以至被列強所欺凌。"

大清帝國軍事實力衰落的原因(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