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第一水圩,清朝淮军名将刘铭传晚年故居,历经百年沧桑

安徽的徽派建筑独树一帜,其实在江淮地区的圩堡建筑也颇有特色,就像北京的四合院,福建土楼一样,是按照当地的自然环境修筑的多功能住宅。有着江淮第一名圩的刘大圩就在皖西六安金安区的张店镇东部,距六安城区约30公里。


江淮第一水圩,清朝淮军名将刘铭传晚年故居,历经百年沧桑

圩有旱圩和水圩之分,刘大圩建有内外两道水圩,四面环水,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内有朴实典雅的楼堂院祠,外有热闹非凡的街店库馆。圩堡,始建于清代,微缩了古代城池护城河和城墙的防御特点,采用外壕内宅的布局,在圩子外深挖壕沟、垒筑围墙,吊桥炮台一应俱全,外面仿佛军事堡垒一般;内宅吸收北方庄园、江南园林和皖南民居的建筑特色,集居住和防卫功能于一体,构筑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江淮第一水圩,清朝淮军名将刘铭传晚年故居,历经百年沧桑

刘大圩属徽派建筑风格,是江淮地区为数不多的古代庄园之一,建有主圩和附属圩,两圩相距约500米。主圩占地1平方公里,环绕主圩有两道壕沟,内圩壕沟平均宽10余丈,深度约6米,四季流水,从未干涸,壕沟两岸全用大块青石砌出水面,内岸饰有石雕栏杆。沿外圩沟筑有两丈多厚一丈多高的坚厚围墙,围墙四方修建碉堡,称之炮楼。整个庄园,对外只有一个通道,建有三重闸门,称之为头道闸、二道闸、三道闸,闸门外架有浮桥,外人不可逾越。据当地老人说:以前内圩里有三道大门,住着刘铭传的六少爷、八少爷、九少爷,里面的房屋式样全是四合院,由走廊相连,下再大的雨,从这头走到那头也不会湿脚,就像《红楼梦》里写的一样。

江淮第一水圩,清朝淮军名将刘铭传晚年故居,历经百年沧桑

这座建筑相传是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返乡后修建,相传他建了了三个颇豪华的圩子:肥西家乡的刘老圩子,麻埠镇的刘新圩子,后因修建金寨响洪甸水库而消失,还有一座就是六安张店镇的刘大圩子。和肥西的刘老圩相比,刘大圩的历史痕迹由于无人问津而破旧不堪,部分建筑甚至有倒塌危险,如今,外圩早已被毁,中圩只剩下一座残破的门楼,门楼围墙严重倾斜,依靠木棍支撑才没有倒下。内圩西边是几座大粮仓。东面尚存几幢老房子,一共大约有20多间,大都残破不堪,岌岌可危。在东边的水边有一座两层的绣花楼,是圩子内保存最好的建筑,绣花楼内是木制的框架,门窗及屋顶古色古香,雕梁画栋,从这座绣花楼中依稀可以看到这座庄园昔日的繁华。

江淮第一水圩,清朝淮军名将刘铭传晚年故居,历经百年沧桑

如今,当你走进刘大圩,目睹那青砖灰石,设计精巧的古典建筑,探究庄园的人文风物,就像打开一部落满尘埃、 几多破损的厚重史书。刘大圩的水圩子依然完整,内圩子的圩墙还在,绣花楼也还保存较好,应该是当地不容忽视的旅游资源。

江淮第一水圩,清朝淮军名将刘铭传晚年故居,历经百年沧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