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甲午战争清朝有无胜算,如果能赢要怎么打?

糯米丸子糯米


几乎没有。

满清几个昏臣对内镇压李鸿章,慈禧太后虽然表面重视李鸿章但清政府担心汉人夺权,所以几个昏臣背着慈禧太后恐吓李鸿章,军事方面北洋水师实力其实强大一直扣掉军费导致火药过期甲午战争的时候来不及补充,然而打败还不出面让李鸿章做代表求和,里面昏臣镇压李鸿章,李鸿章引进西方国家的军事发展方式还有教育,让满清昏臣感到不满,他们认为李鸿章彻底不把闭关锁国政策放在眼里,而面对侵略者他们从来只会指手画脚只会责怪李鸿章,甲午战争中国战胜的话国际上站稳得住脚。

相反!失败让西方和、俄、美看来远在东方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强盛大国现在连一个小国都打不赢,朝代腐败被起义军推翻腐败的朝代改朝换代还好,让外国人战胜那就在国际上站不住脚经济倒退百姓们生活不得安宁啊,你懂的得寸进尺的意思不?那时候日本没能力占领全中国他们虽然一时得不到最大的野心,胜利得到银两回国发展军事能力,你说的那么简单,失败面临什么?让西方认为清政府软弱可以趁机侵略捞到好处,要灭亡就内战而改朝换代,要是让外国战败在国际上就站不住脚跟懂不懂,我去还说战胜又如何!当时打败法国,英国以为清政府会让法国赔款战争损失,作为战胜国却给法国好处签条约,当时法国已经经济短缺资源短缺才投降,这样对待战败国让对方看透弱点再次入侵,其他国家也希望捞到好处,不强大就要挨打,腐败就会内战让新一代推翻改朝换代还好,都是炎黄子孙,面对外国侵略者而失败在国际上就让列强看不起,那么大的国家竟然会被小国打败,对方才得寸进尺,清政府却只会忍忍到无能为力的反抗,你说甲午战争胜利又怎么样!那么告诉你,要是甲午战争胜利也不会出现八国联军,台湾也不会闹独立钓鱼岛和琉球也是中国的

人和人之间也是一样,让别人看不透看不到你的弱点本身就得到安全感

本来就爱对方弱可以忍一时但是不能软弱到欺负过分也一直忍,清政府面对侵略者都是没有一次发动全国抗战到底因为几次开战兵力损失严重就求和,以为忍就可能避免战争,但是当你投降完全被对方统治之后缴纳武器、手无寸铁的完全变为平民你拿什么反抗?有什么筹码?这不等于放弃希望啦吗?二战的时候有人也说汪精卫舍生救国!但是你想到一点那就是二战时候中国多一个想汪精卫的选择那就面临更大的挑战,国家就失去胜利的希望,50%和他一样的选择那么国家就灭亡啦,看到别人的强大就求和还说先保存实力,等到对方完全控制,残忍的手段要铲草除根的,你还指望给你个大官身份享受?面对侵略者害怕求和,自己有权有势不抵抗侵略者却求和苟且偷生,侵略者到处屠杀同胞自己面对侵略者不敢抵抗反而以和平共处的说法掩饰卖国贼汉奸的身份!面对侵略者要是只看到对方强大就不战而和,共产党国名党也和他同样的想法那么今天中国已经不再是中国,为什么有一些人还认为不赞同他就是汉奸?

因为那些人不现实面对,有过功劳想方设法在救国这就是赞同汪精卫的那帮,你不要忘记他们当时镇压共产党以共产党抵抗日本就是阻碍和平的匪,必须铲除共产党,可笑吧!面对侵略者不抵抗残害同胞这些做法还不够可恶?足以证明叛徒的千古罪人的,救国不是看到对方强大就妥协求和,说保存实力在反击其实就是软弱无能为啦苟且偷生的借口,当你完全被统治已经手无寸铁根本就是在放弃希望!有人拿吴三桂来比较还有的拿孙中山来比较,还说汪精卫沦为汉奸吴三桂也照样!这等人怎么那么低智商呢?吴三桂和清都是炎黄子孙他们的斗争就是改朝换代,而对于日本就是外国侵略者,每一个朝代灭亡都会领土四分五裂,清末还是一样,所以孙中山要想统一中国,孙中山逝世蒋介石征战要统一中国,对于汪精卫和蒋介石和共产党都是国内斗争,汪精卫要是有远见的爱国精神就会选择抵抗日本,冯玉祥说过奋战到底,汪精卫认为冯玉祥狂妄自大的白痴,资料都有记载的,面对那些作为军人想保家卫国的爱国将领面对侵略者选择奋战对他而言反而成白痴,鸡蛋碰石头认为中国那么短时间被占领完全没希望战胜,正是像他这种人不抵抗而求和让日本人以华制华的让炎黄子孙互相残杀而看不起中国人!





青衫白褂


大家好!我是历史小张,专注与您洞察历史真相,感悟社会百态。

1894年,丰岛海战的爆发,拉开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序幕。成立不久的北洋水师虽奋勇抵抗,但最终因双方实力太过悬殊,最终导致全军覆没。今天网友问到,那时清朝到底有没有胜算?我想给出我的答案,清朝赢得这场战争的胜算微乎其微。为什么这样讲呢?

一、社会发展对比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开始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内的工业迅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工业基础。而反观当时的清政府,腐朽无能,闭关锁国,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但实际上,连一艘像样的战舰都造不出。

二、水师力量对比

  1. 火炮: 北洋水师195门 日本联合舰队:268门
  2. 总排水量: 北洋水师:32100吨 日本联合舰队:40840吨
  3. 航速: 北洋水师:10节 日本联合舰队:14节

比较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双方实力有一定差距,对舰船来说,火力、排水量和航速都很重要。试想,一发炮弹打过去,别人1秒就躲开了,而你则需要2秒,那你当然更容易被集中了。所以,武器差距也很明显。加之,当时北洋舰队舰船年久失修,更加削弱了战斗力。

取胜之道

我觉得,这场战争要想打赢,除了要在之前对舰船进行检修升级外,还要对作战人员进行纪律整顿、系统的现代海军作战培训。当时北洋水师采用的是“人”字型队列向前,将日军舰队分列为二。后由于被日军舰反包围,腹背受敌才受到了重创。我觉得,要是在将日军舰队分割之后,能够利用航速较快的几艘舰船绕至敌方左右两翼攻击的话,或许能提升一下胜利的可能性。

以上为我的个人观点,那么,你觉得这场海战有胜算可能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让其他读者看到你与众不同的观点。


历史小张


甲午战争前,清朝军事实力表面确实是世界第九,亚洲第一。但打起来不是那么回事。历史不能假设,复盘的话,又不仅仅是军事问题。

1、整体上说是一个中世纪国家对抗一个近代国家。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快速崛起。它的崛起是全方位的,是革新,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都进行全方位变革,脱亚入欧,进行近代化的转变。当时中国人对日本的变化了解不深不透,尽管有少数人清醒,如黄遵宪写了《日本国志》,其他人也写了相应的文章和著作,但当政者也不一定能读到,即使读到,也不一定当回事。日本吞并琉球,侵扰中国沿海,统治者虽然无奈,但也对日本没有足够的重视。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明人士办洋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仅停留于此,虽然玩弄些洋玩意,但根子还是老的那一套,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因朝鲜王室问题,日本早有占领半岛的计划,不宣而战,中国被拖进战争,准备也不充分。整个决策体系也有问题,是战是和争论不休,以前我们对翁同龢评价很高,但当时李鸿章就指责他多发空议之举。光绪有心无力,慈禧表面还政后,他年轻气盛,想做点事情,没想到冒然去做,越做越糟,甲午危机,吹响了打倒清王朝的号角。

3、洋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清王朝的实力。特别是向英国和德国购买舰艇和铁甲舰,被西方人吹嘘世界第九,亚洲第一。北洋水师确实也风光一时。但再好的装备,再好的人才,如没有好的制度,整个体系运转也没有效率和保障。纪律也不严明,吸鸦片大有人在,先进武器需要先进的指挥系统,可当时北洋水师在软件很多方面都不具备。日本海军战术得当,以小制大,以快制慢,战术灵活,非常有效。我们现在有很多惋惜,是因为我们有很多一厢情愿的假设。如果穿越历史,再战一场,也未必能赢。铁甲舰大,但不灵活,日本人当时很有针对性,研究很准,而我们没有近代军事组织和制度,也没有参谋部这样的机构,每个人、每个环节的优势无法网聚成力量,被一一击破。三十多年后的抗战,我们也还不是近代国家。毛泽东之所以伟大,就是在处于弱势的情况下,通过组织、制度、动员、教育干部等等方面创新,弥补了硬件的不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4、北洋水师失败,我们还有不甘之心,毕竟有点实力优势。但陆军失败是耻辱的。我们过去书上评论,不客观,说绿营兵怎么腐败了,怎么无能了,淮军怎么不堪一击了。其实还是旧有的军事组织问题。没有信息,没有协同,甚至没有司令部和参谋部。大军集结,怎么配合,怎么作战,都是各自为战。本来战斗力就有限,再无序作战,自然溃败下来。以前我们带着浅薄读历史,情绪化很重,没有理性分析。整个甲午战争,陆军没有组织过有效抵抗,被训练有序的日军击溃。战后痛定思痛,编练新军,仿制德国,但袁世凯抓住时机,培养自己的力量。不过,尽管袁世凯灌输奴才教育,但北洋军阀这些人,还是受新知识新观念影响,不支持袁世凯称帝,终身保持民族气节,不与日本人为伍,还是让我们感慨万千的。

5、甲午战争时,我们还是王朝统治。只有君主,没有国家,只有皇帝,没有中华民族的概念。甲午战争后,中国败给我们曾经看不起的小国,整个刺激很大。中国的觉醒开始了,国家的意识觉醒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扎根了。苦难推动了中国人的觉醒。抗战又增强了国家概念和中华民族概念,被孙中山诅咒的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凝聚起来了!

6、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的进步与发展,难以想象。但我们放眼回到一百年前,甲午战争我们能赢吗?怎么打能赢?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无论我们怎么复盘,怎么幻想,都无法赢得比赛的。已经完成近代化的优等生,打一个正在近代化的婴儿,整个能级是不一样的。战后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孙中山都意识到旧有的东西不变革,要亡国灭种了。大批有志青年涌向日本,寻找救国之道,日后大都成为推动中国进步的精英和人才。

7、甲午战争和抗战,使中国人通过苦难浴火重生。那个被日本人蔑视称为支那的中国,万万没有想到中国能发展这个样子。黄仁宇说这得益于社会改造的成功。毛泽东和邓小平通过组织和制度改造,中国面貌焕然一新。著名经济学家科斯生前对中国也赞不绝口。从这个角度剖析,甲午战争,大清王朝有赢的胜算吗?


徒步上路的人文地理


其实胜算是很大的,因为,日本虽然制度先进,军民团结,但毕竟在国力上还是比大清朝要差很多。

甲午战争的历史,我们如今是人人知晓,朝鲜战场全军覆灭,北洋海军也全军覆灭,大清朝相当于是完败,但是如果细细研究中日甲午在陆战和海战上的过程,你会发现实际上中日在战争初期是不分伯仲的,最终拼的就是谁能坚持。

先看陆战,平壤保卫战中,日本战线长,士气差,加上天气恶劣,对于平壤城也是久攻不下的,据日本军官回忆称:“几度都有撤军的打算。”,而清军在平壤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加上左宝贵聂士成都是清朝名将,结果就是因为主帅叶志超没有斗志,有嫡系后台,贪生怕死,突然撤退,导致全军大乱,日军趁机追杀,一夜之间清军全军覆灭,名将左宝贵孤军奋战,战死沙场。

再看海战,先不说双方舰队的装备实力,就看李鸿章严令丁汝昌不得远航寻敌的命令来看,北洋舰队是没有做好应战的准备的,而黄海海战实际上是遭遇战,北洋面对的是准备充分的日本军队,但是日本在黄海中并消灭北洋舰队的主力,最终虽然北洋虽然沉没四舰,但日本也重伤四舰,最终还主动撤退,实际上反而是北洋击退了日舰,北洋沉没四舰中只有致远经远是先进一点的,北洋主力依然健在,比如定远镇远济远靖远来远平远等等,都是战斗力不错的主力舰。但是后来李鸿章依然幻想欧美调停,继续避战保船,结果北洋被围在港口,全军覆灭,这打了太憋屈了。

所以说,你会发现陆战和海战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领导阶级没有斗志,如果能坚定对敌,同心协力,清军打赢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再退一万步说,甲午战争就是败了,日本经济是拖不起的,国内随时都有爆发混乱的危险,清廷如果能迁都持续作战,日本自己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汪洋大海之中,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清朝再败再差,国家基础还是有的,而日本就不一样的,它要不速胜,那就是完蛋的事。归根结底,清朝败是败的统治阶级,或者说是制度之下。


曹老师xixi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要说清朝没有胜算的把握,这是站不住脚的。从有关历史资料来看,如果清朝重视这场战争,清朝完全有可能战胜日本。

1、慎重、深入了解日本。日本的强大,是从明治维新时开始的。在19世纪初,日本其实也比较弱。但是,由于当时世界形势的错综复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对东亚的侵略,惊醒了日本当时一部分统治阶级。日本觉得,必须在军事、经济、文化、思想、科技等方面加强改革,才能不被欺侮,才能使国家不断强大。所以,日本便迅速发展起来。当日本发展起来之后,他又认识到自己国土少、资源少,所以要走对外扩张的道路。为此,日本作了充分的准备。例如:派出大量间谍来中国刺探军情,加快练兵,积极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积极购买先进武器,积极向国民灌输军国主义思想。而我们的大清国一直认为日本是弹丸小国、不足为惧,甚至还轻视日本。假使大清朝当时冷静看待日本,积极防备日本。那么,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可能要改写。

2、大清朝上下一致共同抗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大清朝要舰船有舰船、要武器有武器、要人才有人才。但大清朝最后还是失败了。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当时的中国,主和派占据了上风。严格来说,慈善、李鸿章等核心人物都是主和派。这些主和派派出的军队作战,不是英勇与敌人血战到底,而是贪生怕死;不是团结一致去抗敌,而是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军纪相当涣散;不是互相协调去战斗,而是小心翼翼地去保存实力、被动迎敌。假使没有主和派,举国上下团结一致去迎敌、去战斗,笔者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算十个日本都不是大清朝的对手。

3、大清朝下定决心惩治腐败、整顿吏治。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之所以战败,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当时中国太腐败了。在部队里,不少的军官、指战员不是靠真才实学和真本领取得的,而是依靠关系、背景、钱财得来的,这样的领军人物去带兵打仗,岂有不败之理?所以,如果大清朝一开始就整顿吏治、惩治腐败,那么甲午中日战争大清朝就会获得胜利。

4、大清朝让李鸿章任中国方面的总指挥,这是人事安排的错误。李鸿章在指挥打仗方面,还是有他的局限性。一是李鸿章在指挥作战方面远见精神不够,二是李鸿章在指挥作战时不善于抓住战机,三是李鸿章在指挥作战时没有掌握战斗的主动权,三是李鸿章在战争全局没有很好地要求作战部队协调、配合积极作战。如果换作是曾国藩、左宗棠、冯子材等这样的将领任总指挥,也许大清朝就会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获胜。


梦开先生


甲午战争,如果丁汝昌能直接登陆日本,那就能打赢日本!

1895年的甲午海战,中国惨败于日本;战争的结局尤其是过程,这是事先中国人,西方列强甚至日本人都没有预料到的,为什么呢?在战争爆发之前,面对清朝这个庞然大物,西方列强都有所忌惮,这是从中国的兵源,装备,尤其是经济实力,被西方评价为海军排名为世界第7,陆军排名为世界第三;这个排名并不是没有依据随意乱排的。在此之前,国外对中国的军事力量都是不敢小看的!

国内现在还有很多人YY说甲午海战中国怎么打会赢,怎么朝廷不支持,其实这些都是对战局没有影响。真正对战局有影响的是,工业实力,中国没有造舰,甚至连保养战舰的能力都没有。舰炮维护都能跑到日本去,日本对北洋了如指掌。甲午海战中国输的很惨,战斗过程就不必多说了,这里只是讨论,这场战争中国有没有打赢的希望?如果有,如何才能打赢这场战争?我认为不可能!

第一,指挥人员,因为之前一波留学英国的人,回来后经历朝廷的各种厚黑学后,不能说是不思进取,但是都在讨论人际关系了,很少关注世界海军发展了,所以他们的指挥才能已经落后日本很多了。甚至连总指挥丁汝昌,他虽然是悍将,但是他是陆军将领,根本不会指挥海军,如果琅威理在的话,还有一定几率会打个平手。

第二,舰艇方面,北洋都是老舰了,而且中国当时的无烟煤不好,达不到标准,还有锅炉保养方面做的也不够,这样情况就是先敌被发现,速度没有人家快,人家想怎么打你都行。再就是火炮方面,日本已经采取速射炮了,因为那个时期海战命中率非常低,主炮虽然够劲,但是想打中对方很困难,还有火药方面,日本采用的火药叫下濑火药,威力强劲,中国那时候普遍还是黑火药,不但开火后烟雾遮挡视线,而且威力不大,还呛人。\r\r综合这些方面,甲午战争,中国基本没有赢的几率。中国如果想赢,只能破釜沉舟,比如琅威理在的话,他指挥一部分北洋海军牵制日本,丁汝昌指挥剩余海军直接登陆日本,哪怕打不过日本海防炮台,也能吓得日本撤军。如果和当时的日军硬拼,估计是没戏,差距太大了。





斜眼观世界


甲午战争清朝可以说是王炸在手,一手顺牌输在一个三上。总说清军装备不行,训练不行,指挥不行,后勤不行。但是可曾看到诺大一个帝国,维新变法几十年,编练新军十几年,打了太平天国,打了法国,收回了新疆,占据着朝鲜,是怎么一步一步入坑?被小日本强怼呢?关键还是在内部,堡垒都是被内部攻破的,统治阶层意见不一,谋小利而误国事,打与不打举棋不定,贻误战机而又互相推诿,举兵来援却又明哲保身,怎能不败。

要打就要坚定的打,统治阶层只看到了打的害,没有看到打的利,只要把日本打服,至少还可以威压东亚,维新变法尚可徐徐图之,之后所有问题就有解决之道了。


神游绅士


最近翻听过期的《晓说》,听到中日那期,忽然想到很多历史爱好者,包括高晓松这样的名人都把甲午战争看作是中国与日本的对赌国运。然而,我却认为这只是个不存在的伪命题。因为两国虽然同样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屈辱的打开了国门,但心态却天差地别。日本人彻底臣服于现代文明,除了生活习俗的细节,从思维习惯到社会结构,甚至精神信仰都完全西方化,并且从那时起到现在都矢志不变。而大清朝虽然也经历了同治中兴、洋务运动,但却一直以特殊国情为借口拒绝接受世界主流的普世价值,只是以经济与军事上的增强来给自己羸弱的底气打气,并且总叫嚣着要用几千年前的孔孟老庄去向西方列强输出东方价值观,然后躲在北洋水师世界第六(也有说第七或者第九的)的纸面实力之后做着富国强兵的天朝上国梦。我甚至相信,几年后在向十几个国家同时宣战的时候,恐怕老佛爷自己也根本搞不清葡萄牙和比利时有什么区别。

当然,战败后还有不少人认为甲午战争大清输于陆地而非海上。可是事实真的如此么?下面这组数据或许可以让你了解当时双方真正的实力对比。

从大东沟海战参战的舰艇数量看来,日本只有12艘军舰,北洋却有16艘军舰先后投入战斗。而在1894年8月9日,日本联合舰队攻击北洋海军基地威海时,日军先后出动了22艘军舰。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黄海海战,北洋舰队是倾巢而出,日军则是精锐出击。

在参战双方战力对比方面,日本排水量共计39491吨,150以上火炮34门,中口径速射炮74门,中口径炮14门,小口径速射炮151门,鱼雷管35具。大部分军舰服役都在1890年以后。第一游击编队航速18.5节。而北洋排水量共计35139吨,150以上火炮55门,中口径速射炮3门,中口径炮20门,小口径速射炮141门,鱼雷管44具。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北洋舰队1890年以后新建的只一艘“广丙”,舰型混乱,速率不一,老舰“超扬”服役近15年,锅炉老化速率只有不到7节。

根据北洋舰首对敌阵形,北洋一次可发射120以上炮弹33发,而日军一游纵队一次可向一侧发射120以上炮弹23发。本队纵队单侧有26门速射炮,一次可向一侧发射120以上炮弹37发。由于北洋横队跨度大,航速关系也没有最后完成编队,无法全队集火射击一个目标。而日军两个编队紧凑灵活,单一编队就可对抗北洋。北洋大量装备的克虏伯1880式210mm后膛钢套箍炮,德国克虏伯公司制造,北洋水师的“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舰均装备了此种口径的火炮,理论射速是1发/分。而北洋最具威力的是1880年305mm克虏伯钢套箍炮,理论射速只有1发/3分钟。

再来说炮弹,北洋多年没有购入国外的炮弹,定远、镇远的305mm克虏伯钢套箍炮甚至一共只有3发炮弹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至于中国自制炮弹多不合格,也是人所共知,据说战后查出的北洋库房存储弹药完全不符合口径,是准备退货的报废品,所以实际上北洋舰队是“饿着肚子去打仗的。”而日军使用的是自主研制的装填下濑火药的新式炮弹。1891年,日本海军工程师下濑雅允以苦味酸作为主要成分试制出了著名的下濑火药,并于1893年正式开始在日本军队中推广使用。这种炮弹的灵敏度极高,即使命中细小的绳索都一样会发生爆炸,而且爆炸后不仅会产生破片和冲击波,还会伴随有“能够点燃钢铁”的大火,这种火药燃起的火龙会像汽油一样流动肆虐,即使在海水中也能持续燃烧一段时间,是当时威力最巨大的弹药之一。正是这种新式炮弹开战始役就摧毁了北洋的旗语通讯手段,并使几乎所有参战北洋军舰起火而中断战斗。

上面这些都不过是纸面实力的简单对比。我们完全可以暂时抛弃,来假设一下甲午战争中国打赢了会怎样?最有可能的发生是:依照我们自古的传统,只要日本服输认罪表示臣服年年来朝岁岁进贡,我们就会大手一挥大度的免除日本所有战争赔偿。然后,然后历史继续进入下一个循环。这甚至不是假想,根本就是事实。




丁大叔家常菜


很多人都说能赢,但是我认为甲午战争必败。想要赢,也有方法。

一、先谈谈为何必败:

1.战前准备上:

清政府压根就没想过小小一个岛国敢来攻击偌大的中国,清朝官员和统治者的眼里只关心国内的矛盾,毕竟官员主要都是一群通过封建科举考试考出来的,绝大多数是只知道苦读圣贤书的文人,很多人压根不知道世界发生的变化多大,一直到1905年,科举制才被废除。所以由此不难想象清政府应战有多仓促。

相比之下,日本却早早就开始准备了,早在1887年(7年后爆发甲午战争)就已经制定了"清国征讨策略。1890年后(4年后爆发甲午战争),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团和1个近卫师团。战前日本海军有军舰3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这就好比,两个人决斗,一个人已经全身盔甲,手持已经磨了多年的利剑,而另一个人却连盔甲都还没穿,剑都没拿起,决斗却已经开始了。

2.战争的心态

清统治者:战败是不可能的,最多打一仗言和,但是即便战败了又何妨,无非赔点钱和一些地而已,一个岛国想要统治偌大的清朝是不可能的,中国人讲究家国情怀,几百年下来大清的统治早就固若金汤。

日本统治者:此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旦战败,日本将不复存在!

这么一对比自然可知战斗时的心态差距之大,而清统治者的这种心态就导致了一系列的愚蠢措施,例如,甲午战争当年,清廷恭亲王还挪海军经费给慈禧准备60岁大寿,之后,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时,光绪主战,慈禧亦主战,“不准有示弱语”,但是,当有人提出停止颐和园工程,停办景点,移作军费的时候,慈禧却大发雷霆,说出了“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之语。由此可见清朝统治者打仗的心态完全是跟过家家无异,可以想象还有多少更加荒唐的事。

这么打个比方:两个人决斗,一个人居然还舍不得受伤,而另一个人已经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在战斗,以伤换伤,毫不在乎,可以预见,谁会赢得这场决斗。

只以上两点,我想已经可以总结出为何清政府必败了!本身就没做好准备了,却还没有死的决心跟一个预谋已久且抱着必死决心的人决斗,这可能赢吗?

二、那么如何赢?

简单也不简单,想赢的前提就是要有一颗必死的决心,很可惜清政府没有。这一点不光只体现在甲午战争上,试问,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有哪次是打到清朝最后一寸国土的,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的?没有,甚至第一次鸦片战争只是打到南京,清政府就签下了屈辱的条约。

而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不让日本攻占首都,国民党甚至在淞沪会战后立马将当时的首都从南京迁到了深在内陆的重庆,其目的就是为了决一死战,毕竟日本想打到重庆去,基本上得打到中国没有兵力的地步了,从这一表现来看,这个就是必死的决心!(当然,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前,蒋介石还没有这么大的决心。)​

其次,在没有做好战前准备的情况下,就应该学会在战争中,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而在这一方面,中国的长处实在不少!例如,中国的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以上(具体清末数据不详,但是只会比这个数字更大),而清末时中国人口数4亿,是日本的十倍之多!

当然,光有这些还不够,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也就是遵循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这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最后,借毛主席《论持久战》中的几句话来反驳一下片面强调武器差距的观点:

1.“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2.“战争的胜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具体内容详见《论持久战》,这里就不加上全部内容了)


喵爱历史


我先回答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清朝要赢必须进行全面改革,不在局限于中体西用。

第一:制度改革。中国是一个两千多年的封建大国,皇权至上必须改变,废除中国人喜欢造神的毛病,进行对外开放。

第二:政治改革。清朝皇权统治必须废除,进行权力下方,建立一套成体系的现代制度。

第三:社会改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能停留在三纲五常,放宽人们所接受的知识范围,改变原有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已经不能满足世界生产力的需要。

第四:思想改革。打破人们的思想禁锢,废除几千年的宗法制。

第五:军事改革:改变原有的作战编制,作战制度,进行西方现代军事化改革。(现代军事化起源于西方)

第六:清查腐败,清政府的腐败在历朝历代都是数一数二的,可以这样说腐败是清王朝一败再败的重要原因。

总结:清王朝第二次鸦片战争过后就开始革,几乎都尝试过唯独没有清查腐败,所以清王朝战败是必然,也是历史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