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妄的將軍,他們打仗就真的是會失敗嗎?

史學達人


第三次長沙會戰完敗日酋阿南惟畿後,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的聲望在國內外可謂“如日中天”,原本這個老虎仔的性情就比較剛烈,如此一來挾赫赫戰功之威,更加眼高於頂。在他看來,只需要對蔣氏和陳誠負責,其他各色人等均不在話下,遂日漸驕狂。雪上加霜的是,戰區內部唯一能勸動薛嶽的參謀長吳逸志,又因為私聊美國人於1943年底被重慶免職,資歷較淺的參謀處長趙子立上位。

(薛嶽劇照)

趙子立1949年成為起義將領,根據他的回憶,薛嶽對軍事委員會“四巨頭”之中的政治部長陳誠尚能買賬,那畢竟是他的伯樂和前任,也是他得以執掌兵力最雄厚戰區的堅強後盾。而對於參謀總長兼軍政部長何應欽則完全不放在眼裡,後者自重慶發來的命令或者公文,如果薛嶽認為不合己意,往往會在上面直接批示“不理”、“胡說”等字樣,黃埔系二號人物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白崇禧同樣降不住薛嶽,1939年一戰長沙時白崇禧曾經代表軍委會要求第九戰區撤守衡陽,遭到薛嶽的斷然拒絕,最後竟然真的逐退了岡村寧次,薛嶽因此私下裡沒少翻其白眼。再加上兩人歷史上的恩怨,以及廣東人對廣西人的“傳統不服”,所以白崇禧的指令和公文,待遇跟何應欽基本相同。


軍令部長徐永昌那是晉綏軍出身,更指揮不動第九戰區黃埔系的驕兵悍將,按照趙子立的說法,哪怕是委員長侍從室發來的電文,薛嶽覺得不妥或者有問題的,也會批上“存”或者“待辦”然後束之高閣,足見薛嶽當時的狂妄。而一位手握重兵的將軍但凡目空一切、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時,往往就是危機來臨的前兆。


1944年4月,侵華日軍醞釀的最大軍事行動“一號作戰”(豫湘桂戰役)河南段已經打響,鬼子糾集了空前的兵力,第一戰區兵敗如山倒。但是薛嶽認為這不過是日軍在中原地區的局部行動,因為從1942年1月的長沙大捷以來,日軍已有兩年多沒有對第九戰區發動攻勢,明顯是被打怕了,所以戰端未啟,薛嶽已經嚴重輕敵。

(白崇禧劇照)

戰區新任參謀長趙子立判斷,日軍竟然能夠在河南動用了整整一個戰車第3師團,此次攻勢必然不比尋常,提醒薛嶽湖南段也有可能也燃起戰火,並且由於第九戰區許多部隊調往雲南,所餘戰力只核算為60個團,應該預作準備並向軍委會請援。薛嶽極不耐煩:“敵軍膽怯已成事實,現在雖有風吹草動,但兵來將擋水淹土屯,我軍以不變(指其天爐戰法)應萬變,其奈長沙何”?


而重慶軍委會根據種種情況判定日軍確有縱貫南北之企圖,軍令部次長劉斐(徐永昌都懶得交流了)遂於5月14日致電薛嶽:“敵打通平漢路後,必定向粵漢路進攻,企圖打通南北交通線,其發動之期,當在不遠,務需積極準備,勿為敵所乘,以粉碎其企圖”。然而薛嶽對桂系出身的劉斐向無好感,看完電報就丟在一邊沒有任何反應。

(陳誠劇照)

1944年5月23日,日寇第11軍司令官橫山勇中將率領戰鬥司令部到達岳陽,湘北與鄂南的日軍調動異常頻繁,在各方面的情報和軍委會的嚴令下,薛嶽終於相信日軍要犯長沙。然而在召開的緊急軍事會議上,他仍然認為第四次長沙會戰與前三次沒什麼不同,只要祭起“天爐戰法”禦敵,必定同樣取得勝利,薛嶽的輕敵和狂妄終於鑄成大錯。


鑑於來犯日軍極有可能兵力空前,趙子立的意見是退至衡陽決戰,白崇禧則來電建議九戰區主力撤至廣西境內決戰,均遭薛嶽否決。他堅持以有力部隊死守長沙並進行決戰,唯一的不同,是方先覺第10軍在衡陽整補無法調動,遂以粵系第4軍堅守“爐膛”長沙。其他各部仍遵“天爐戰法”之要旨,按第三次長沙會戰翻版模式,坐等日軍發起攻擊。

(吳逸志劇照)

薛嶽“天爐戰法”的核心是後退決戰,即前線部隊在湘北各水系節節抵抗後,逐次轉至兩翼待機,形成以長沙為“爐膛”的反八字陣型,戰役要旨是死守長沙讓敵不得入,再以有力兵團和兩翼部隊進行反包圍從而擊敗日軍。


但是橫山勇不是阿南惟畿,日軍此次出動的兵力也不再是三、四個師團10萬人,而是壓在一線的就達整整七個師團20多萬兵力,橫山勇也曾經用了一年時間研究薛嶽和他的天爐戰。更由於日軍由於兵力充足,不僅在中路實施快速突破,還在兩翼保持了強大的機動部隊伴隨進攻,形勢急轉直下。

(薛嶽和參謀長)

也就是說,當湘北各部隊按計劃向兩翼轉進時,立遭日軍機動部隊打擊,紛紛潰不成軍四散撤退,再無力側擊中路之敵。而日軍兩翼機動部隊超越攻擊,進而向長沙左右迂迴,行進中擊破了薛嶽準備用來決戰的第20、第37、第44、第58軍以及暫2軍等部,完成了對長沙的戰術合圍,“天爐戰法”徹底失靈。


1944年6月16日傍晚,從湘江西岸趕來的日軍第34師團開始炮轟嶽麓山,由於第4軍軍長張德能部署失當和指揮不力,第4軍部隊次日凌晨陷入混亂向南潰散,日軍攻城部隊僅用三個小時就突進長沙城,前後只用了不到一天一夜時間。從1939年就正式擔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的薛嶽,終於兵敗長沙,黯然撤往湘東,抗戰晚節不保。

(薛嶽劇照)


度度狼gg


狂妄的將軍,多多少少都是有一些本事的,要不他們也當不了將軍,但是,他們這些人終究是進不了名將之列的。

可以說他們敗,就敗在了狂妄兩個字上。

相對來說,狂妄的將軍他們都是比較自大比較自戀的。人只要自大,就會開始犯錯誤了。要知道他們是將軍,是決定著一支軍隊的生死的。

因此,只要他們一犯錯誤,也許,整個軍隊就會因為他們的錯誤而導致最終的敗亡。

下面我們說一箇中國近現代史上的,比較狂妄的將軍吧。這個將軍就是被蔣介石比較重用的黃維。

可以說黃維在淮海戰場上的士兵,就是和他的狂妄有關。

為何說黃維是比較狂妄的呢?

大家都知道在解放戰爭淮海戰役打響的時候,黃百韜的第七兵團被粟裕的華野軍給圍在了孟良崮一代。黃百韜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

蔣介石想要救黃百韜,他就新組了一個第十二兵團,然後把這個十二兵團,大概十二萬人交到了黃維的手裡。

事實上這時候的黃維已經很久沒有打仗了。

他對軍隊的情況也不是十分的瞭解,但是,他知道的是蔣介石交給他的第十二兵團是國民黨的嫡系部隊。

他們擁有最為尖端的武器,士兵的作戰經驗也是十分的豐富的。

在黃維看來,自己帶領著這樣的一支軍,肯定是可以打勝仗的。所以,在進軍的時候,他忽略了很多細節。

比如說他是選擇的走小路到達淮海戰場,本來胡璉有提醒他,讓他走大路。

畢竟小路多山區溝壑,不利於現代化軍隊進軍作戰。若是遇到對手的阻擊,也不利於大炮,坦克發揮他們的優勢。

這樣不但不能儘快到達戰場,反倒會陷於泥沼不能自拔。

但是,黃維不聽依然我行我素。

結果他們在小路上遇到了中原野戰軍的阻擊,正如胡璉所料,他們的行軍速度大大的延緩了 。

黃維好不容易到了淮海戰場上,又被陳賡帶領的縱隊給引誘到了劉伯承為他們準備的口袋陣當中。

剛到達雙堆集的時候,黃維意識到大事不好了,可能自己中了人家的圈套,但是,他依舊沒有選擇突圍。

在他看來所有的事情,都是在自己的掌控當中。

當他想要突圍的時候,已經突圍不出來了。可以說這些都是和他的狂妄有關的,他覺得他這一支軍隊是無所不能的。

可是,結果是黃維不但打了敗仗,而且還被劉伯承給俘虜了。不得不說這都是黃維不重視自己的對手和自己的狂妄自大造成的。

因此說狂妄的將軍,一般打敗仗的概率還是很大的。


不才講史


在世界歷史上,優秀的將軍在戰爭年代總是會出現很多,而這些優秀的將領一般都不僅有天才的軍事才能,還有不錯的素質修養。不過,在二戰時,有一位將軍卻是個例外,因為這個將軍沒有什麼真實本事,卻在屢次打敗仗之後都不用承擔什麼責任,而且脾氣火爆,非常狂妄,堪稱是歷史上最狂妄的將軍,這個將軍就是英國皇家海軍元帥蒙巴頓。蒙巴頓是二戰時的英國將軍,這個人的出身非常高貴,父親是德國親王,母親是英國王室,姨夫又是俄國皇室,所以他從一出身,在整個歐洲都是地位尊崇非比尋常的,而這也就是他狂妄的最大原因。

蒙巴頓靠著自己的關係,在英國混得是風生水起,沒經歷什麼挫折就當上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將軍,當然,這與他從小就參加各種各樣的高端聚會,鍛煉出過人的人際交往能力不無關係。不過說到底仍然是因為他有著高貴的出身,所以才能從小就接觸上層社會。這個將軍在軍事上的才能實在是讓人不敢恭維,這一點從當初1942年8月法國迪耶普港進行的一場戰鬥就能看得出來。在那場戰鬥中,蒙巴頓在沒有絲毫支援的情況下,直接指揮英軍向德軍發動反擊戰。

結果,英軍死亡四五千人,仍然沒有取得絲毫進展,蒙巴頓只好灰溜溜地撤走,這本來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但是蒙巴頓仗著自己的關係,仍然沒有受到任何的影響。同時,這個從小就喊著金湯匙出身的貴族,在某些方面表現地格外“可愛”。1943年的魁北克國際會議上,英美兩國正在討論如何增加航母數量,結果蒙巴頓當場打斷了其中一名代表的發言,然後二話不說,掏出兩塊冰塊,直接拔槍開火打中冰塊。

他讓人們看,普通冰塊直接就碎了,但是混有木屑等雜質的冰塊,卻仍然好好的。蒙巴頓由此建議,英國可以建造冰航母,必要時候甚至可以動用造冰機。這一提議實在讓人忍俊不禁,用冰造航母,即使不考慮成本問題,發動機的熱量又該如何解決?這個最簡單的問題,蒙巴頓卻沒有想清楚。而他在國際會議上這種魯莽的舉動,也使他成了最狂妄的將軍,至今沒有第二個將軍這樣做過。


匹諾曹jun


狂妄的將軍確實是會打敗仗的,至少他們打敗仗的概率是很大的。不是有一句話叫做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嗎。

這裡的狂妄就是和驕傲是一樣的意思。

歷史上狂妄的將軍,打敗仗的有很多,我們說一箇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吧。

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人就是國民黨高級將領胡宗南。

大家都知道胡宗南是天子第一門生,被蔣介石視為最為得意的門生之一。胡宗南頭上的頭銜也是多的嚇人。

可以說這些都是他可以狂傲的資本,但是,光有一些頭銜還是遠遠不夠的,一個將軍厲不厲害,是要看他有沒有打過著名的戰役的。

這個胡宗南說起來,真的有點對不起他頭上的那些頭銜。

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有讓胡宗南去參戰,但是,也僅僅就是上了兩次戰場,結果都是大敗而歸。

本來蔣介石對胡宗南是寄予厚望的,看到蔣介石的這種表現,他一氣之下,就把胡宗南給趕到了西北。

直到抗日戰爭勝利,他一直都是駐軍在西北練兵無所事事。

到了抗日戰爭勝利之後,胡宗南開始大言不慚要進軍黨中央的所在地延安了。本來他是想要給蔣介石立頭功的,畢竟當時的黨中央的領導人,都是在延安呢。

若是胡宗南真的到了延安,對黨中央的打擊當然是很嚴重的了。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在延安的毛澤東早就知道了胡宗南的計劃。

因此,毛澤東還給胡宗南大擺了一場空城計,最終的結果是胡宗南急匆匆的而來,到了延安之後,僅僅是佔領了一座空城。

他佔領延安之後,把幾十萬國民黨的大軍,消耗在了延安這個空城當中。因此,解放戰爭時期的遼瀋戰役,淮海戰役胡宗南又缺席了。

你說胡宗南這樣的表現,怎麼可能讓蔣介石滿意呢?

更加讓蔣介石氣憤的是,胡宗南帶領的軍隊,大部分都被彭德懷帶領的西北野戰軍給消滅了。

在國民黨大敗退的情況下,胡宗南不得不退守四川。後來他又飛到海南,從海南撤離到了臺灣。

就這樣兜兜轉轉一大圈,胡宗南基本上就沒有打過像樣的勝仗,你看狂妄的將軍,是不是真的打仗的時候經常會失敗吧。


史學達人


狂妄,辭海解釋為:縱情任性或放蕩驕恣的態度。

可見狂妄,會使人迷失本心,恣意妄為。而為將者狂妄,更是兵家之大忌。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狂妄的將軍,對於所屬陣營而言,簡直是一場災難,因為大家都知道驕兵必敗的道理,更何況比驕傲更為嚴重的狂妄行為。

如中國古代歷史上發生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皆因強勢方主帥驕傲輕狂,從而導致戰役失敗。

遠的不說,我們就以發生在七十多前的孟良崮戰役,說一下狂妄將軍張靈甫的敗亡之路。

1947年初,發動內戰,叫囂三個月內消滅解放軍的蔣委員長,被解放軍打的是損兵折將,不得不將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改為對陝甘寧邊區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同年3月,蔣軍集中了24個整編師,60個旅,45萬人,對我山東解放區發起重點進攻。時任蔣軍整編74師師長的張靈甫,一向以蔣軍五大主力之首自稱,加上全師3萬多人,全部美式裝備,更加驕狂無比。

內戰初時,張靈甫在蘇北戰場小試牛刀,在漣水之戰中取得了一些小的戰績。隨著解放軍主動進行戰略性後退,被眼前的小勝衝昏頭腦的張靈甫,不明就裡的率軍深入我軍腹地,逐漸脫離了品字形的進攻態勢。

5月13日,粟裕大將抓住74師孤軍深入的有利戰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用華野5個縱隊的優勢兵力,將74師團團包圍在蒙陰縣孟良崮地區,同時派出4個縱隊在外圍阻擊援敵。

此時張靈甫才如夢方醒,但狂妄自大的他居然異想天開,妄圖死守孟良崮,吸引我軍,給我軍來個“中心開花”,可見張靈甫狂妄到何種地步。

粟裕指揮若定,硬是在敵人四面八方的支援中虎口拔牙,僅用了3天的時間,便將74師全部殲滅,張靈甫也被我軍擊斃。

孟良崮戰役,我軍共殲敵32680人,其中俘虜19680人,基本粉碎了蔣介石對山東解放區發動的重點進攻。

正反對比,在來看一下蔣軍整編11師師長鬍漣,因為謹慎行軍,事先佈署,居然在南麻戰役中逃脫了全師被殲的命運。

孟良崮戰役後,華東野戰軍又取得了費縣戰役的勝利,迫使蔣軍全線防禦。此時,粟裕將注意力放到了同樣是蔣軍五大主力的整編11師身上,尋找殲戰時機。

胡漣,與張靈甫既是黃埔四期的同學,又是陝西老鄉。此時胡漣率軍據守南麻,感到有被華野圍殲的危險,於是藉助南麻三面是山,一面是丘陵,易守難攻的有利地形,不停的在駐地四周修築環形防禦工事,時刻做好應戰準備。

同年7月18日,華野以三個縱隊外加四個獨立團的優勢兵力,對整11師發起了南麻戰役,同時派出一個縱隊進行阻援。

經過4天的激戰,胡漣率軍拼死抵抗,又恰逢天降暴雨,山高路滑,華野最終沒能攻破11師的主要防禦陣地。與此同時,敵軍三個整編師前來增援,由黃伯韜率領的整25師,攻破了阻援縱隊的第一道防線,華野不得不撤出戰場。

驚魂未定的胡漣,焚香祈禱,慶幸自己及整11師藉此逃脫了被全殲的命運。

結語:綜上所述,從張靈甫與胡漣的正反面經驗,再次告誡世人,驕兵必敗;而狂妄自大的將軍,更是自做孽,不可活。


方城闕


狂妄的將軍,在打仗的時候容易輕視對手,他們比較傲慢,目中無人。這樣就會導致他們太過於自大,一個人若是太自大了,就容易迷失自我。

這樣他們在打仗的時候,就會因為自大而犯一些錯誤。若是在戰場上反了錯誤,就會導致失敗甚至是丟了性命。

因此說來狂妄的將軍,他們打仗確實是會失敗的。

我們說幾個大家都比較熟知的例子吧。

中國近現代史上,有一個叫張靈甫的將軍,其實他就是一個很狂妄的將軍。當然了他的狂妄也是有道理的。

因為他受蔣介石的重用,蔣介石把自己的七十四師交給了他。

要知道的是,這個七十四師,是國民黨的五大主力之一。他們擁有最為先進的武器裝備,擁有作戰經驗十分豐富的士兵。

這些都是張靈甫用來炫耀的資本,也是他可以狂妄的原因。

但是,最終他也是因為自己的狂妄,導致了丟失了性命。

因為他發動了孟良崮之戰,在他看來自己是可以在孟良崮這個地方消滅粟裕帶領的華野軍的。

因此,他就帶著這一支七十四師,孤軍深入到了孟良崮這個地方。

可是,到了這個地方之後,張靈甫才發現自己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

原因就是這個孟良崮山,是一座石頭山。山上沒有吃的,沒有水源。尤其是沒有水源,這就是最為致命的一個問題。

因為人可以堅持幾天不吃飯,但是,幾天不喝水誰都受不了。

當粟裕的華野軍到達孟良崮之後,張靈甫和他的七十四師,就上了孟良崮,就來到了石頭山上。

這也就意味著,若是他們不能堅持打持久戰,自己肯定就會必敗無疑的。畢竟他們是孤軍深入,沒有任何物資支援。

再加上山上沒有水源,這也就註定了他們不可能打持久戰。

結果就是他們只堅持了四天,然後被粟裕帶領的華野軍給殲滅了。你說張靈甫的滅亡是不是和自己的狂妄有關。

若是,他重視這一次戰役,他也不會僅僅帶一個七十四師就敢孤軍深入,去挑戰最為強悍的華野軍吧。關鍵是他在孤軍深入到孟良崮的時候,也不考察一下,這個山到底是什麼情況。

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想要打勝仗,真的是太難了。但是,即使這樣張靈甫還是發動了孟良崮戰役,你說如此的自信,如此的狂妄的張靈甫,怎麼可能不失敗呢。

所以說狂妄的將軍,一般都是會在戰役當中走向失敗的。


漢史趣聞


上帝想要你亡,必定會讓你先瘋狂,狂妄的人一般都不會有什麼好的下場,當然狂妄的人都會有他狂妄的資本,跑題了,言歸正傳,狂妄的將軍不一定都打敗仗,但會由於自己的狂妄導致兵敗身亡,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歷史的名將,三國時期的關羽就是由於自己的狂妄導致兵敗被殺。

關羽在三國時期是非常有名的將領,關於他的武力值就不詳細介紹了,譬如,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等,都體現了其武力值爆表。同時他帶兵打仗的軍事才能也是非常厲害的,尤其是“水淹七軍”經典戰役,打的曹操都打算遷都避禍了。但是關羽有個非常大的毛病,就是太過狂妄,他的眼裡除了大哥劉備,其他人都不放在眼裡。

關羽平時對謀士比較苛刻,但是對士兵比較關心愛護,這一點同其三弟張飛恰恰相反,張飛敬重謀士,苛刻士兵,導致自己被殺。關羽也是從基層一步一步起來的,他能夠體會到基層的士兵們的處境。所以他的眼裡除了他大哥劉備,還有一個曹操算是吧,其他的人都不放在眼裡。

關羽鎮守荊州的時候,東吳孫權遣人來求親的時候,被關羽高傲的拒絕,並且口出狂言,虎女安能嫁犬子,導致孫權大怒,好歹也是吳王,一方諸侯,受到關羽這樣的侮辱豈能善罷甘休,這也為後來關羽兵敗被殺埋下了伏筆。

關羽鎮守荊州時手裡有七八萬兵馬,他居然敢帶兵北伐,因為這次北伐是孤軍奮戰,當時劉備剛剛打完漢中,根本沒有力量去支援關羽,而且當時關羽盲目自信,認為一定能夠取得勝利,所以執意去做這件事。

可是最後關羽為自己的狂妄付出了生命代價,被自己的部下出賣,投降了東吳,斷了退路,導致兵敗,最後被東吳軍殺害。





歷史舊聞


狂妄的人不一定代表他魯莽。

一個將軍會不會打仗,是建立在他有沒有對敵我情勢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的,而不是根據他說出的話。只有對自己的兵馬補給,人員情況和對對方的地理形勢,人員情況等等都有所瞭解並做出合理分析,採取正確的戰術,這樣才能夠打勝仗。歷史上從來都不乏因為謹慎猶豫而失去戰機的,因此無論狂妄也好,謙虛也罷,評定一個將軍是否會打仗不是看此人的性格,而是他在戰爭中能否在多變的戰爭局勢中,隨時調整自己的戰術,以取得最終的勝利。

以上是我的愚見。


地火說史


雖有嬌兵必敗之說,但驕傲的將軍打勝仗非常正常,除非碰見高手了!


漳河南一身正氣


不一定啊,狂妄者必有可取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