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又名“克里木战争”),在1853年10月20日即美国内战爆发前8年,为了争夺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英、法、奥斯曼土耳等国先后向沙皇俄国宣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从而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 这场战争的表面起因是宗教问题。俄国向奥斯曼帝国提出为保护奥斯曼帝国境内 的东正教徒在“圣地”建立俄国的保护地的要求,这个要求被君士坦丁堡的奥斯曼帝国苏丹拒绝。法国的天主教徒和英国的新教徒也反对俄国在巴勒斯坦建立据点的企图。俄国在苏丹拒绝后决定以此作为采取军事行动的理由。1853年俄国与奥斯曼帝国断交并开始占领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属国。 战争的真正原因是奥斯曼帝国逐渐的、内部的瓦解,俄国认为这是它将它在欧洲的势力不断扩大的好机会,尤其是它获得一个通向地中海和占领巴尔干半岛的好机会。克里米亚战争的后果之一是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之间的神圣联盟终止。普鲁士在这场战争中持中立,战后普鲁士与俄罗斯的关系变好,与奥地利的关系变坏,而俄奥之间的关系恶化。英国与法国在战后也开始与俄罗斯修好,因此奥地利日趋孤立。到此为止奥地利在德意志联邦中处支配地位,但这个地位日益减弱,而普鲁士的地位则日益增高。由此欧洲各强国之间的势力均衡开始对奥地利不利地变化。奥地利的削弱同时也使皮德蒙特-萨丁尼亚不断增强。皮德蒙特-萨丁尼亚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起了一个支配性的地位。1861年在法国的支持下皮德蒙特-萨丁尼亚达到了建立一个意大利王国的目的。长期以来,这场被冠以肮脏(相对于英法)耻辱(相对于俄国)的战争鲜为军事家和历史学家所注意。

克里米亚战争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战争。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深入开展,手工工场被机器生产取代,西方国家的生产力取得了质的飞跃。同时,工业的进步也推动了军事领域的变革:飞驰的火车成为军队后勤供给的坚强后盾,日行千里的电报使战场即时通讯成为可能,而步枪等具有高杀伤力的新式武器也为大规模的屠杀创造了条件。战争所付出的代价便是见证:英国损失约2.5万人,法国10万,沙俄则达到了令人震惊的100万,其惨烈与残酷程度可见一斑。

克里米亚战争

  这是一场大刀长矛对阵枪炮火药、封建沙俄对阵英法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战争,参战各国军事实力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其触目惊心的伤亡数字,而新的战争机器展现的令世人震惊的破坏力也注定克里米亚将载入史册。另一方面,这也是一次对世界的考验,一场让人闻之色变的前工业革命时代的葬礼。

  “冲啊!英勇的战士们!”在丁尼生男爵的不朽诗篇《轻骑兵的责任》中,他描绘了在巴拉克拉瓦战役中由卡迪根勋爵带领英军骑兵向俄军发起的“自杀式”冲锋,字里行间抒发了对骑兵大无畏精神的歌颂,以及对决策者的无情讽刺。这次由于上层错误情报导致的军事行动使仅配备马刀的英国轻骑兵毫无准备地冲入俄军炮兵阵地,损失惨重。纵观整个战场,还能有比这更愚蠢的行动吗!

  经历了残酷的拿破仑战争,欧洲已经千疮百孔,摆在1814年维也纳和会桌上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新的稳定的欧洲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转。各国的政治家们的核心考虑是防止法国东山再起,但均势思想已经如此深入人心,因此过分削弱法国的想法被自然的抛弃了。新的体系需要法国,但必须使法国安分守纪。法国波旁家族复辟是个前提,政治家们相信以欧洲君主同盟“兄弟关系”的力量可以使法国不再以革命的口号重燃战火。英国作为大陆均势的平衡者自然也考虑到俄国在战争后的力量强大,亚历山大这个拥有“男子汉的勇气和女人的虚荣心”的君王已经处处标榜自己是欧洲的解放者,“不能让拿破仑垮台后在大陆上出现一个新的霸权国家”,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力量加起来似乎也不是俄国的对手,那么法国的战后地位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加以肯定。依小威廉庇特的设计,由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勋爵加以推动实践的“欧洲大国协调体系”也就是“维也纳体系”诞生了 。这个体系以均势为中心思想,均势原则被明白写入维也纳议定书。以均势五强英、俄、普、奥、法的大国协调来保证这个体系的运作。到1818年亚琛会议,法国正式加入五大国“俱乐部”,恢复了战前的地位。这个体系由两个条约加以辅助:1,《四国同盟条约》,旨在防止法国东山再起,特别是拿破仑家族重新掌权,英、俄、奥、普各出兵8万人以至动用全部武装力量来加以保证。2,《神圣同盟条约》,维也纳和会上狡猾的塔列兰为了报效新主人路易十八极力以所谓正统原则来维护新的欧洲秩序,维护君主制法国的地位。欧洲君主联合看起来既可以对外也可以对内,梅特涅出于奥地利对外武功虚弱对内有镇压革命防止分裂的需要,也极力附和塔列兰。他的另两个如意打算是:哈普斯堡家族在德意志诸侯中地位最高,坚持正统意味着普鲁士必须本分,不要对奥地利和德意志有非分之想;沙皇的野心特别是在波兰方向上的扩张野心得到遏止,而亚历山大的想法是如此多变,有原则加以约束看来再好不过。梅特涅清楚的知道要亚历山大接受这个自缚手脚的正统原则惟有让沙皇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由其来倡导建立这个神圣同盟。亚历山大当仁不让,由其发起,东方三君主国俄、普、奥参加的神圣同盟建立,标榜以基督教教义来处理国家间关系,特别是维护君权神授的合法性。沙皇的小算盘是俄国的君主制如此牢固看起来无革命之虞,而其他国家看起来都有革命的危险,必有求俄国,俄国可以借镇压革命扩大势力。而欧洲大多数君主国出于对沙皇的畏惧和自身政权的考虑,先后加入神圣同盟,只有英国除外。

  英国有足够的理由对沙皇借神圣同盟谋求霸权保持戒心。英国的传统是不以行为者的动机来判断行为者,而是根据行为者的实力来判断。也就是说即使亚历山大是个彻底的君子也不能保证俄国会“克己复礼”,因为俄国拥有庞大的陆军,这只军队如何使用都足够挑动英国人的神经。特别是沙皇可以借神圣同盟来干涉别国革命更让英国无法接受,英国担心最终所有大陆国家会听命于沙皇,英国将孤悬海外。在神圣同盟早期对西班牙和意大利诸邦国革命的干涉中,英国一直持反对态度,特别是1822年卡斯尔雷勋爵卸任坎宁上任外交大臣后,英国更加远离欧洲,寻求向海外扩张。卡斯尔雷勋爵卸任后在绝望中自杀,他一直坚持大国协调政策,他的死表明英国回归置身欧洲事务之外的传统,无论维也纳体系还是神圣同盟的重要一环已经脱落,欧洲的和平框架已经动摇了。耶酥的坟墓所在地耶路撒冷和耶酥的出身地伯利恒的教堂自十字军时代以来一直拥有豁免权和特权。然而众所周知,自拜占廷时代起,基督教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罗马正教。这个分裂实质是拉丁文明和希腊文明的分裂。拜占廷帝国是希腊文明,信仰东正教,在拜占廷帝国时代,康斯坦丁大帝在耶路撒冷和伯利恒为耶酥建立了雄伟的教堂。但拜占廷帝国于11世纪衰落后,圣地被阿拉伯人控制。教皇乌尔班二世发动十字军东征,夺回了圣地,几个新建立的东方王国国王是法国贵族,因此法国在传统上居于圣地保护人的地位。

  新即位的,亚历山大二世,以牺牲俄国在黑海的主权为代价,结束了这场俄国根本打不赢的战争,以此为俄国赢得,宝贵的改革时间。沙皇俄国的失败,使其君主专制制度遇到了空前的危机,加速了农奴制的衰败。俄国的经济增长,是靠人口的增长,而带动的,而不是靠科技创新,所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当鲁尔,西里西亚,匹茨堡,英国的中部,这些地区的工业增长,无论从质量和还是从数量,都呈现出爆炸时,而俄国,这时却靠低素质的劳动力的,所出卖的苦力,来维持经济的增长,这就最终导致了,俄国经济必将大大落后于西欧和美国。克里米亚战争是兵力兵器、军事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对火炮枪械和水雷武器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英法军队用的是来复枪,舰队是汽船;而俄军用的是老式的滑膛枪,舰队是帆船,装备明显落后于英法军队。根据这场战争的经验,各国战后都很快摈弃滑膛式武器而采用线膛式武器,摈弃木制帆力舰队而建立装甲蒸汽舰队,陆军战术和海军战术、筑城学和军队工程保障等方面都有创新。克里米亚战争使得各国军队重新修正军事学术中的许多原则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克里米亚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被称为“黑海的门户”。谁占领了克里米亚,谁就控制了黑海。从17世纪起,为控制克里米亚,沙皇俄国同土耳其在这里进行了多次战争。直到叶卡捷琳娜女皇时期,沙俄才终于打败土耳其帝国,将克里米亚并入自己的版图。在苏联时期,它在这里建立了庞大的黑海舰队和许多战略设施。到俄罗斯时代,俄海军仍然在这里保留了前苏联的基地和机场。一旦失去克里米亚,俄罗斯的黑海舰队只能走向消亡。前苏联解体后,西方并没有善待俄罗斯,而是加紧东扩,不断挤压它的战略空间。这一次在乌克兰危机中,西方世界与普京频频过招,结果是克里米亚迅速溶入了俄罗斯,获胜的一方不再是西方世界了。

  克里米亚之所以被称为现代化战争,不仅因为新技术的应用,还因为战地新闻的出现,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场被全程跟踪报道的战争。随行的战地记者通过电报将战场的第一手信息发回各国,使后方的人们能第一时间掌握战争进程,包括战争的恐怖与血腥。

  不仅如此,送回的消息不光有文字,还有照片。

  然而,准确地说,首张战地照片应该来自早年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但人们普遍将来自英国的罗杰芬顿誉为战地摄影师的先驱,因为他在战场出色的拍摄工作为战地新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芬顿在克里米亚只待了几个月,从1855年3月8日至6月26日。据美国国会图书馆资料显示“芬顿在极端条件下共拍摄了360幅作品。”他当时用的是一架“大玻璃底片的相机……这也意味着需要很长的曝光时间,有时甚至在20秒以上。”

  除了大而笨重的相机,为了能及时处理照片,芬顿还带着一座移动工作室,一辆用商人运酒的马车改装而成的照相马车。受设备和技术所限,以及出于政治性考虑,芬顿的作品以战地后方风景和官兵肖像为主,而且他的照片通常都是静态的,没有当今媒体所报道的硝烟弥漫与殊死拼杀的战场动态。美国国家图书馆介绍说“他的作品没有记录实时战况,也没有记录战争对当地造成的毁灭性打击。”芬顿曾是一位风景摄像师,尽管他的克里米亚战地摄影作品震撼了世界,但他留给我们的战争记忆是不全面的,他让人们看到了战地的凄凉,却隐去了战争惨绝人寰扼杀生命与希望的残酷本质。

  俄当初战败的代价只是不再侵占没落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领土,特别是地中海连接黑海的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一带,这是俄几代人梦想的地中海出海口,而且也不得在黑海驻军,这是和约规定的,俄并未在战争中失去领土,只是扩张野心收敛了而已。但失去了从拿破仑战争中获得的欧洲第一大国的地位,并从此开始走下坡路一直到苏联建立。

  唯一失去的领土是阿拉斯加,当时为了不让英国从后面动手占领它,于是让美国拣了大便宜。

如果沙俄承认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与英国结盟获得对海外贸易的优惠和保护,而不是执行彼得大帝争陆霸海的政策,把给海军的大量拨款给陆军,专心在陆地上扩张。也许我们今天看世界地图:土尔其没了,对中国最糟糕的是新疆没了,中国最柔软的下腹部黄河中下游平原到长江以北那一片地方就袒露在俄国人面前,能不能保住就难说了。

  1854年至1856年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

  1918年建立了塔夫里达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俄罗斯联邦的成员。这是当地人民的愿望,本来就是俄罗斯浴血奋战打下来的土地,黑海出海口。

  1921年,又成立了隶属俄罗斯联邦的 克里米亚鞑靼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1918年到1954年为止,克里米亚半岛一直是苏联俄罗斯联邦加盟共和国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