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考古发现颠覆了人们以前的认知?

轻奢饮食


元末的时候群雄争霸,有一支附属于元朝却时不时显示想要独立的武装,在剿灭农民武装过程中,曾经独领风骚,这支武装的带头人,就是被朱元璋称为”奇男子“的王保保。
王保保,男,元朝末期将领,《倚天屠龙记》中,赵敏之父、汝阳王的原型察罕帖木儿,是其亲舅舅。其舅在被刺杀之后,保保成为元朝最后的支柱。
王保保的军事能力非常牛逼,是唯一击败过徐达的男人,当时公认难缠的对手,明朝初年有一句谚语,如果有人喜欢吹牛,对方会嘲讽他
尝拿西边王保保来耶!
意思说,你这么牛逼你咋不去西边把王保保抓来呢?由此可见其赫赫武力。
王保保的名字让所有明朝人都以为王保保是一个汉人
《明史》卷一二四,列传第一二,《扩廓帖木儿传》:“扩廓帖木儿,沈丘人,本姓王,小字保保,元平章察罕帖木儿甥也。察罕养为子,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
明朝人认为扩廓帖木儿是元顺帝赐给王保保的名字,不是他的本名
明朝的官方文件《谕中原檄》里面也认为王保保是个汉人,然后嘲讽王保保为啥还给异族效力
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
意思说,你看元朝皇帝给你起一个禽兽一样的名字,你还自我感觉良好,还挺美,你羞不羞!
可是到了1990年六月的时候,洛阳考古工作队在北邙山的一次集中挖掘中,在地下19.8的地方,发现了一座元朝古墓,出土了大量陪葬物品,根据墓志铭显示,这座墓的主人正是王保保的亲生父亲,元代平章赛因赤答忽
根据墓志铭内容,也解决了一段关于王保保身份的公案
墓志铭上写到
公讳赛因赤答忽,系出蒙古伯也台氏。其先从世祖皇帝平河南,因留光州固始县,遂定居焉。……配佛儿乃蛮氏……子三人,长扩廓铁穆迩,生而敏悟,才器异常。幼多疾,忠襄(即察罕帖木儿)以母舅氏,视之如己子,遂养于家。
由此可知,王保保的”扩廓铁穆迩“的名字压根也不是皇帝赐的,而是人家本来就叫的这个,人家不仅不是汉人,还是蒙古族中的贵族,父母双方都是蒙古人,并无一点汉人血统,王保保为元帝国效力不仅不是欺师灭祖,而且还是非常符合其身份的。。。。
(顺便说一句,墓志铭里面说的”幼女一人,观音奴“就是王保保的亲妹妹,后来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秦王,是秦王的正妃,秦王的次妃是邓愈的女儿,秦王非常不喜欢这个正妃,被直接给囚禁了,非常的惨。按说都娶了王保保的妹妹当儿媳妇,朱元璋为啥还不知道王保保是个蒙古人??没有人跟观音奴打听一下自己的家庭吗?情报工作真是。。。。)
明朝的人都错了。。
都说对手是最了解自己的人,看来徐达和朱元璋并不怎么了解这个对手啊。。。

马卡卡


1975年12月,1155枚写满文字的秦代竹简在孝感市云梦县火车站西侧的一座秦墓中被发现。

这批还没来得及命名的竹简,一出土便引起了学界的轰动。除了因为它是我国考古学界第一批被正式发掘出土的秦简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所记载的内容可能会颠覆我们对秦代社会的部分传统认知。

一、我们普遍认知的秦朝

秦朝,这个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前207年,存在仅14年的一个短命王朝。也是一个起于战争,终于战争的王朝,由嬴政一个个灭掉战国的其余六个国家建立,由陈胜、吴广点燃起义之火最后被项羽和刘邦灭亡。

但这个王朝对中国以及中国历史的影响可谓深远。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但在传统的认知里面,一提到秦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想到了“长平之战”,想到了“焚书坑儒”。甚至民间传说都是“孟姜女哭长城”这样的残暴事情。

立法和司法混乱不堪,政权统治残暴没有人性。史学界之前甚至有“秦法粗鄙邪恶,官吏无良普遍贪赃枉法,或凭心情好坏和自己的好恶,胡乱判案,草菅人命,朝廷更是动辄株连九族,满门抄斩”的说法。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秦朝,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残暴”。也因为这个,秦始皇本人也成了历史上“暴君”的代表。

二、云梦秦简上记录的真实秦朝

1975年,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先生在见到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之后,第一次见到它时,直呼“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因为出土地是云梦,当地有一个悠久的传说,传说该地埋葬着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李学勤先生据此传说,取“卧虎藏龙”之典,为这批竹简起了一个威风凛凛的名字——云梦睡虎地秦简。

这些秦简的长度在24—29厘米之间,这个长度符合我们认知中的竹简长度。

但宽度却让所有人意外不已:秦简宽度竟然只有0.5—0.8厘米。在宽度相当于一次性筷子的竹简上书写对我们来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但是古人却可以行云流水,写出自己的风格特点,是十分令人佩服的。

简文为墨书秦隶,字迹清晰端秀,笔画浑厚朴拙。有的简两面均有墨书文字,但大部分只书于篾黄上。竹简用细绳分上、中、下三道编结,按顺序编组成册。

中国在没有发明纸张以前,竹片是书写文字的主要材料。云梦睡虎地11号墓中出土的1155枚秦简,近4万字,为秦始皇时期人所手书。但反映的历史长达100余年,早到商鞅变法,晚到秦始皇三年。

云梦秦简记录总共十八种内容里面,法律文书是最多的,简数共计612枚。根据出土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秦律十八种》《封诊式》《法律答问》《秦律杂抄》《效律》五个部分。

《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和《效律》以摘记秦代法律律文为主,应该是喜从秦律中摘录的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封诊式》则以记录案例为主,这些案例具有典型性,不仅可以为官员判案提供参考,而且对秦律具有补充作用;而《法律答问》则是通过问答形式,对秦律中的一些条文、术语和律文意图进行解释,应该具有法律效力。

这些详尽又完备的法律条文,直接颠覆了我们传统观念上对秦朝律法的认知。秦朝法律一点都不落后,一点都不粗鄙,甚至十分完备和先进!

云梦秦简中提到的秦法规多达30多种,内容涉及刑法、行政、经济、民事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而且法律对人们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几乎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比如其中竟然有对如何处理盗采不盈一钱的桑叶、仅值一钱的系羊的绳索,以及仓库有几个老鼠洞如何论处之类的琐碎问题。同时也有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司法解释与法律有同样效力),基本实现了“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另外,秦朝的法律一点都不像传说中的那样残酷而没有人性,相反,立法的原则与精神体现出相当的合理性与宽刑主义。

比如其中的《法律问答》秦简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知盗,乙论何也?毋论。”甲偷钱并买了丝线,寄存在乙处,乙接受了丝线,但不知道甲偷钱的事情,乙应该怎么处置?答曰:不应论罪。

除此之外,

对自首采取的是减刑原则。对于犯罪以后“自出”(自首)的,予以减轻处罚。《云梦秦简•法律答问》:“把其假以亡,得及自出,当为盗不当?自出,以亡论,其得,坐赃为盗。”携带借用的官物逃亡,如果是自首的,以逃亡论罪;被捕的,则计赃按盗窃论罪。自首可以减轻处罚。

原来,秦国的强大是有他的原因的。可能正是依托这详尽而又完备的律法,真正做到了依法治国,才出现能真正出现政风清廉,民风淳朴,治理高效,秩序井然,政通人和的局面。

荀子在他的著作《强国篇》里面,对秦始皇的作为盛赞不已

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荀子-强国篇》

自身安逸却治理得好,政令简要却详尽,政事不繁杂却有成效,这是政治的最高境界。秦国类似这样了啊。



《云梦秦简•法律答问》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荀子《强国篇》


国史无双


考古发现是我们现代人了解历史很有效的一种方式,一些出土的物品,纠正了我们现代人的一些知识错误,而且还不在少数,下面就来具体看看哪些考古发现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历史解读。

1,唐朝那个缺失已久的年号

这个年号就是“永新“,此年号出现在唐穆宗李恒的统治时期,只是存活的时间非常短,也正是因为这样,相关的记载少的可怜,甚至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记载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这个年号的记载。

之所以会发现有这个年号的存在,是在一次发掘唐朝墓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赵姓女子的坟墓,其墓志铭中出现了这个年号。

《赵氏夫人墓志》:“夫人元和十四年七月十一日不起宿疾,终于淄川。以元和十五年少帝即位,二月五日改号为永新元年,以其年岁在戊戌二月十二日归窆于长安县昆明乡魏村先妣段夫人茔。”

当时大家都很奇怪,因为从来就没有听说过这个年号,于是赶紧翻翻中国历史纪年表,发现也没有,很多唐代的史籍里也都没有出现过这个年号。

这位赵夫人是京城长安县人士,年号这样的大事总不至于弄错,而且也完全没有编造年号的必要,又根据唐代改元初期的《旧唐书》穆宗纪正有元和十五年“二月……丁丑御丹凤楼大赦天下”之文,可以证实穆宗即位之初颁行过这一年号。

可见是我们后人遗漏了这一年号。

2,被颠覆的秦朝无头盔说

我们接触各种秦朝的历史,都会发现有秦朝士兵没有头盔的说法,甚至很多的发掘也真的没有发现秦朝有头盔出现,很多学者也是这样的看法。

终于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发掘打破了这一切。秦始皇陵陪葬坑有一处发掘出了大量的石制头盔。

3,光绪皇帝是病死的吗?

光绪的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个谜,大家怎么说的都有,有的人还分析说光绪一直体弱多病,病死的很正常,也有的说他是为情而死,甚至《清史稿》中也记载,光绪是病死的。

1938 年深秋,光绪的崇陵地宫被盗,虽然损失了大量的文物,但是同时也为揭开光绪的死因提供了机会。

1980年, 在国家文物局的指示下, 相关部门对地宫进行了保护性清理工作。

2003年经与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专家初步研讨之后, 在征得河北省文物局和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的同意, 将多根光绪帝的两小缕头发送至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反应堆研究设计所29 室进行检测。

检测发现光绪的两缕头发中含有高浓度的元素砷,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砒霜。光绪的死就此大白于天下,这样的结果不禁令人唏嘘。

4,活环玉器的出现时间?

活环玉器呢,就是一种雕刻技艺很高的玉器,一个玉器连着另一个玉器,我们在电视剧中见到的一个个连在一起的玉环,很难解开的那个,就是这一类的器物了。

一般史籍的记载和学者都认为这项技术到了清代才有,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掘打破了这一认知。

曾侯乙墓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其中出土了环环相连的十六节龙凤玉佩,一下子把活环玉器的工艺往前推了2000多年的时间。

5,好坏海昏侯刘贺

《汉书·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中记载,刘贺“既至,即位,行淫乱”;“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

我们对于刘贺的认识也是一直如此,他是个昏庸无道的坏人,但是随着海昏侯墓的出土,一切都被打破了。

在古代,人们都是视死如生的,一个人生前喜欢什么,死后就会陪葬什么,甚至很多东西都是墓主人生前的最爱。

海昏侯墓出土了孔子的画像以及名言的屏风,这就说明刘贺是尊贤的,还出土了大量的竹简,这就说明刘贺不是个不学无术的人,还出土了他的李夫人留给他的遗物,可见刘贺也是重情重义之人。

汉书中也出现过刘贺刻苦学习的记载。

这些证据虽然不能彻底的证明刘贺是个爱学习尊圣贤的好人,但是却足以说明他不是个昏庸无道的人。

我是专注历史领域的历史试卷,欢迎大家关注~


土里刨金


有很多,这里试举一例:曹操

大约是2009年吧,安阳发现了曹操墓地,经过考古发掘,确认了两具曹操遗骸。据有关专家考证:一具叫曹阿瞒,是曹操小时候病死时留下的;一具叫曹孟德,是曹操老年时所留

消息一经传出,立刻轩然大波,原来历史上的曹孟德和曹阿瞒是两个人

当然,上面是开个玩笑,不过曹操墓地确认,确实解决了两千年来曹操家世纠纷

在三国历史上,曹操出身太监曹腾一脉,曹腾有子曹嵩,曹嵩生下曹操开创三国曹魏一脉。大家都知道太监不能生养,老曹不可能是太监亲儿子,所以老曹血缘出身一直有争论,而大部分人认为曹嵩出身夏侯家,毕竟曹魏势力中夏侯家占的比重很大,很受曹操器重

但经过曹操尸骸DNA比对发现

老曹和夏侯家真没什么关系,猜测是曹腾收养的曹嵩出自他自己的曹氏宗族。至于夏侯家为什么受曹操器重,估计还得继续考古……

也不知道用曹操小时候的那具对比,还是用曹操老年时候的那具


灵石蕴珠宝


1984年,安徽省马鞍山市在进行市纺织厂的基建时发现了三国时东吴名将朱然之墓。朱然在三国时代似乎存在感并没有那么高,但他曾与潘璋擒杀关羽,又随陆逊打败刘备,也算是东吴的的大人物了 。

经考古鉴定,朱然墓是迄当时为止长江中下游区域已发掘的300多座东吴墓葬中最能反映东吴最高统治集团墓葬特点的一座大墓。墓室虽早年被盗,但许多随葬的精美漆器幸免劫难。在140余件出土文物中,有部分还被列为国家一级珍品。


看上去是不是并没有太厉害?

朱然墓中发掘的一件看起来不起眼的文物却不仅震动了中国考古界,并且震动了日本全国。

我们都知道,木屐算是日本文化中一件非常特殊的存在,被日本人视作传统文化中的国粹,舆论一直以来都认为漆木屐是日本人最早发明的。

但在朱然墓中却发现了一对漆木屐,和当代木屐样子差不多,通过朱然墓漆木屐的发现,证明了木屐不是日本发明的,二十在中国通过唐文化东传到日本,最后被日本逐渐使用。

在朱然墓发现了这种木屐后,日本方面还多次请求将其运到日本展览,在很多日本人看到了在中国出土的木屐后,都纷纷表示诧异,以及那不可避免的尴尬。

但自2002年起,日本人再想看这对木屐,就没那么容易,必须到中国来了。这对木屐在2002年,已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一共只有64件,全是国宝。


张明扬不说话


要说哪些考古发现颠覆了人们以前的认知,这个不得不说明万历皇帝的定陵了。定陵的发掘是一个悲剧,但是就是在这一次发掘中,对于明代皇室殡葬的方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以往古代帝王陵墓的发掘中,死去的帝王都是整整齐齐仰卧平躺在棺椁之中,脸朝上,腿伸直,手放在身体两侧,基本上死去的人基本都是这样被放置在棺椁之中的,但是万历皇帝在棺椁中的姿势却与众不同,他不是仰卧平躺在棺椁之中,而是身体侧卧的屈肢葬法,双腿微曲如睡眠状的“北斗七星”葬式。

实际上,这种屈肢葬法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悠久,可以说这算是秦国非常普遍的了,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解放以来在陕西和甘肃特别是在陕甘交界地区发掘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墓中,蜷曲的屈肢葬占70%,直肢葬占12%,葬式不清的占18%,可见屈肢葬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普遍。

而对于为何采取这种屈肢葬的方法下葬,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1. 有的人认为这种葬法可以在墓内节省地方或节省人工,使尸体屈肢则所占的墓圹便可以缩小。

2. 也有的认为屈肢是非常符合人在休息或睡眠的自然姿态。

3. 还有的人认为这种姿势最像胎儿在台胞中的样子,象征着死后又回到他们所生的地胎里面。

4. 还有屈肢葬是跽坐赃,属于侍奉尊长之礼,因而在早期屈肢葬是奴隶葬式。

5. 而被判定这种姿态是被用绳索捆绑的,则代表阻止死者灵魂走出,向生人作祟。

不管以上五种解释哪一种最符合当时采取屈肢葬的真正意义,但是大同小异的是,这种屈肢葬的墓葬方法都与“灵魂不死”的观念有关,也许活着的人对于已经故去的人才用这种下葬的方法,希望故去的人在另外的一个世界里能够很好地活着,或者在另外一个世界中投胎等等,都是有非常明确的象征意义的。

而这种屈肢葬一直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秦国非常流行,而在这之后,屈肢葬的方法就很少用了,大家采用的都是直肢葬的方法,仰卧平躺,规规矩矩,历经几千年的风雨,在明朝的万历皇帝时期,虽然对于定陵的发掘是失败的,因为当时的技术条件跟不上,对于文物保护观念意识不强,导致定陵出土的很多丝织品都没有能够保存下来,后来定陵还遭遇了巨大的破坏。但是万历皇帝在棺椁中所呈现的姿态却让人记忆深刻,没想到,流行在千年以前的屈肢葬法却被万历皇帝所采用。通过观察他的尸骨,整体呈现出类似于北斗七星式的状态,而不是规规矩矩的仰卧平躺。

这又是为什么呢?有的人提出,是在运送万历皇帝棺椁的过程中发生磕碰造成的,而且这有明确的史书记载的。《泰昌实录》中记载:

葬神宗皇帝及孝端皇后时仅抬杠军夫多大八千六百人。一路上绳索常有损坏,不断更换。棺椁到巩华城时,抬棺椁的木杠有断裂声,右边一角曾坠地。

但是从考古发掘时万历皇帝尸骨所呈现的状态来看,仅棺椁右边一角曾坠地,是不可能将尸骨改变的如此状态,最起码他的右腿应该是直的,但是尸骨呈现的是右腿是弯曲的,所以,棺椁在抬移的过程中尸体应该有变化,但不至于此次大的变化。

而之所以呈现出北斗七星的状态,实际上还是和北斗七星的寓意有关系的,据考证,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的居处。“北斗七星”在古代被认为是极星,指正北,北斗七星围绕着它四季旋转。如果把天比作一个漏斗,那紫微星就是这个漏斗的顶尖。被群星围绕的紫微星的人称为紫薇下凡的命。

皇帝都自称为天子,活着的时候要当皇帝,死后也要当天子,始终享受荣华富贵和至高无上的权力。



马王堆出土的中医药文献揭示,古人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活的那么粗糙,更比隔壁老大爷会养生。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祭祀礼器人物雕像,居然说明中国文化可能是外来文化。震惊世界的庞贝古城,不起眼的1435毫米并排石路,更与如今标准铁轨,火箭航天器发射轨道出奇一致………

这些考古发现让所有世人都颠覆了以前的认知!随着一层层的面纱拨开。真相开始浮于水面。这些死人死物永远是不会说谎的,让我们揭开面纱去看一下那些神奇的考古发现。

马王堆养生宝典

马王堆挖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举世震惊的文物,从棺椁到墓主不腐女尸,从精致的完美无缝天衣到大量失传古籍。甚至还有神奇的四重棺,寓意着飞天升仙的传奇。

大概挖掘出了十几种中医药古籍。像《脉法》,《阴阳脉死侯》还有《养身法》等等。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里面所涉及的养生知识,和现代的养生学一样,系统全面。还配有运动的知识和养生中药配方。相比之下,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些古籍中的养生知识综合起来便是三方面:养精,养气,养神。与传统的中医所倡导的几乎相同,而且做到做好这三方面,可寿同日月。

马王堆出土的不腐女尸,3000年的辛追娭毑肉身不腐,这样的保养技术用在死人身上,况且有如此好的效果,那么用在活人身上更是无法想象。而这样的养生技术在如今都算得上是非常高明,更何况是在3000多年前的汉朝。

三星堆

看够了古人玄幻奇妙的求仙问道,视角一转,不妨来看看祖国西南之地神秘的三星堆古国——我国罕见的神权国家遗迹。

三星堆出土了各种各样的的神像,礼器和祭品,还有众多真人大小的铜像。

最大的立人像可能代表着国王或巫师酋长,加上那些正在祭祀位上的小人像,共同组成了一个巫祭统治集团,以不断从事祭祀活动,来统治国家。

古语云:国之大事,祭与戎。但奇怪就在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中没有一件武器。即使有也只是礼仪用的,并不能用于实战。


而且出土的青铜人像,并不像蒙古利亚人种(亚洲人),高高的鼻梁,深邃内凹的眼睛,还有一双招风大耳。这证明了三星堆是神权国家的性质。

同时,也让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多出了一种猜测,三星堆文明不排除是外源文化的可能。

试想,我们知道有新旧石器时期的部落,夏商周的奴隶制王朝,由秦开始至清朝结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国外中东古代的政教合一国家。

三星堆一个开始大量使用青铜器,但依然保持神秘的祭祀,以祭祀来统治国家的神权国家,是不是显得与中华悠久历史进程中的演变,格格不入。

或者直接说根本就没有这么一环,中原文明进程中就没有类似于三星堆文明,这样神秘的神权国家,出土的青铜人面像也更像古印度雅利安人种。

古印度浓重的宗教信仰社会氛围,也更像是会孕育出神权国家的地方。当前仍存在争议,三星堆是外源文化还是巴蜀文化的分支,尚无定论。再进一步确定之时,俩者皆对或是俩者皆错。

庞贝古城

厌倦了神神叨叨的马王堆,三星堆,这些堆那些堆的。来看点实际的庞贝古城:

市井气息浓重的并排石路,宽为1435毫米,刚好是古罗马战车两马齐驱的马臀活动范围。它(1435毫米)同时也是十六世纪德国哈慈矿山铺有专运矿石的“石路”的宽长。

神奇且让人觉得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的是,现代铁路的标准轨距也是1435毫米,与火箭航天发射器轨道间距也不谋而合,是不是刚好这个数值适应这些呢?这并不一定。

有研究人员研究表明像1800毫米,1500毫米更适合,也更容易制造安装,而不是看上去不伦不类的1435毫米。

古人的标准延续到了今天,看似神奇,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其实这只是一种经济学现象。有个经济学家根据这一现象总结出了一个经济理论,名字就是路径缺陷的依赖。感兴趣可自行百度。
古人那些貌似一日千里,遨游四海的荒诞想法行为,实际就是我们原本就有的,对自由,对探索的欲望与理想。如今的我们反而感到诧异,只不过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一瞬茫然失措罢了。


史之策


2006年,香港中文大学一个名叫张光裕的教授,在文物贩卖市场溜达,溜达着溜达着,看到了一批竹简,就是这批竹简,颠覆了许多中国人信了两千多年的认知。


清华简的发现

我们都知道,在纸张发明之前,我国的书都是以竹简的形式保存的。如果这批竹简是真的,那意味着很可能是一两千年以前的古物。张光裕教授经过判断、鉴别,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这批竹简很可能是战国时代传下来的珍贵古籍。


后来,几经波折,这批竹简由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买下来捐赠给了清华大学,被命名为清华简。清华大学邀请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国家文物局等十多位高等学府、权威机构的专家共聚一堂,对这批竹简进行了碳十四测年工作,最终得出结论:这批竹简是战国中晚期时的产物。

其后,清华大学便对这批竹简开始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颠覆了不少我们对先秦时代的历史的认知,其中最大的颠覆,就是对“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的反驳。

烽火戏诸侯?假的!

烽火戏诸侯最早记载于《史记》,其实历史上已有不少人怀疑其真实性。大致是说周幽王为搏褒姒一笑,点燃烽火调戏诸侯,最后导致犬戎攻城时无人来救,西周灭亡。后来西晋时出土了《汲冢竹书》,里面记载与《史记》颇有出入,直到清华简的面世,我们终于能理清西周灭亡与东周建立的始末了。

综合《左传》《汲冢竹书》与《清华简》可以大致得出以下结论:

一开始,周幽王娶申后为正妻,生王子姬宜臼,被立为太子。但后来周幽王另娶褒姒,褒姒为他生下了王子姬伯盘。周幽王喜新厌旧,十分宠爱褒姒,于是就打算废除姬宜臼的太子之位,另立褒姒所生的王子姬伯盘。


幽王一开始娶的申后也是大有来头的人,是申国的公主,姬宜臼害怕不但丢了太子之位,还被被幽王直接杀了,于是就逃到了申后的娘家申国。此时周幽王也害怕自己死后姬宜臼会杀回来和姬伯盘争夺王位,索性来个斩草除根,带兵杀向了申国。

申国国小力弱,得知幽王杀来,于是就联合了盟国曾国,又勾结了犬戎,一起反扑,在申国、曾国、犬戎三股势力的合力之下,周幽王不敌,与姬伯盘一起死于混战中,西周也因此灭亡。

二王并立之局面

西周灭亡后,姬宜臼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阳,但周平王毕竟杀了父亲周幽王,许多诸侯都不服他,以虢公为首的诸侯另外立了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为周天子,是为周携王。于是,就出现了同时存在周平王和周携王的二王并立局面。


二王并立的局面一直持续了21年,后来晋国国君晋文侯站在了周平王这边,带兵杀了周携王,这时候就只剩下了周平王,二王并立结束,我国才算正式进入了东周时期。

这段历史,因为《史记》没有记载,《左传》也只有只言片语,《汲冢竹书》有提及,但不甚明了,直到近几年《清华简》研究的发表,才终于让我们厘清了真相。


(图源网络,侵删)


卧闻海棠


史记上记载,秦始皇本来想立扶苏,然后赵高和李斯沙丘之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让胡亥篡位,勒令扶苏自尽。这段历史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千真万确的。但是前段时间北大竹简发现了《赵政书》里面有石破天惊的发现:

昔者秦王赵正(政)出游天下,至白人(柏人)而病,病笃,喟然流涕长太息,谓左右曰:“吾忠臣也,其议所立。”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

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秦始皇出游得病之后,觉得自己不行了,让手下众臣推荐继承人,结果李斯、冯去疾推荐胡亥,秦始皇同意了,于是胡亥就做了天子。

这实在非常的颠覆认知。虽然这个《赵政书》也是个孤证,需要进一步考究是文学性大一点呢,还是史学性大一点,但是其所言倒也不无道理。自古以来帝王出巡,太子或者跟着一起出行,或者坐镇首都监国,但是无论如何也不太可能放到边疆去领兵。所以扶苏不太可能就是秦始皇内定的接班人。而秦始皇不带其他的儿子专门带胡亥,就算不说一定要立为太子,但是至少说明秦始皇对胡亥是有偏爱的。

即便如此,沙丘之谋还有一个最大的真实性的漏洞。那就是时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史记的原文: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

沙丘在邢台广宗县,距离山东德州的平原县,从地图上看,大约相距150公里,按照古代皇帝巡游的速度,这个距离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考虑到秦始皇当时正在生病,大概要四五天才能到。难道赵高,李斯就知道在平原得病的皇帝一定会挂掉,所以压着诏书不发?如果皇帝真的恢复了过来,一旦问起,赵高岂不是灭门之罪?

当然这里面我们可以抠字眼,说皇帝是在平原津生病,后来病很重了,临要到沙丘了才发诏书,这么解释倒是可以。

但是即便如此,诏书内容又如何解释了?『於丧会咸阳而葬』这七个字怎么也看不出,秦始皇想要传位给扶苏的意思,顶多只是说自己不行了,让扶苏准备回去,在咸阳给他出殡。秦始皇的时代,没有什么柩前即位这一套,传位不传位总要有一个交代。

而秦始皇在什么时候立的胡亥呢?根据《赵政书》,是在柏人。柏人和广宗(沙丘)都在河北邢台,但是两者相距七八十公里,并且从平原津来的话……我们可以看地图:

平原在山东在东边,秦始皇发现自己病重就往回走,结果走到柏乡县的时候不行了,立胡亥,然后走到沙丘彻底挂掉了。这一路按照现在发达的交通,也有253公里,在秦朝只会更多,也就是说秦始皇从生病到死,也撑了十天左右,这十天里面,赵高和胡亥想要彻底的掌握秦始皇,并不容易。

那么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结合赵政书和史记,真相很可能是这样的:秦始皇想立的是胡亥,群臣想立的也是胡亥,但是秦始皇知道自己不行了,就下诏给扶苏,让他到咸阳准备给自己出殡。但是在李斯和赵高看来,扶苏手握三十万大军,又有蒙恬扶持,如果把皇帝病重的消息泄露出去,扶苏又有长子的名分,难保不会先进了咸阳,加冕正位。那个时候扶苏名分在手,就算胡亥手握始皇遗诏,也毫无办法。

于是赵高和李斯扣住了通知扶苏的诏书,密不发丧,火速奔往秦朝的中心咸阳,抢先登基称帝。称帝之后,矫诏处死了扶苏这个定时炸弹。这样一来,整个过程就非常符合常理了。

李斯和赵高为什么能够肆无忌惮?是因为人家本来就拥有大义的名分。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描述的偷天换日之谋恐怕是莫须有,有的只是向扶苏隐瞒秦始皇死讯,以期让胡亥先入咸阳的计谋。


看靠谱的历史,学有趣的经济。

关注经史通义,做有深度的你。


经史通义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事件,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真相,甚至很多还写进了教科书。然而,考古界在考古探究的过程中,一次次颠覆了这些认知!(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历史随时看!)

1、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几乎人尽皆知。

指西周时期的周幽王,为了搏美人(褒姒)一笑,点燃了示警的烽火台,将急匆匆、浩浩荡荡赶来救驾的八方诸侯,给戏弄了一番。冷美人褒姒看了,果然笑弯了杨柳细腰。

后来犬戎真的来了,周幽王再点烽火没人信了,诸侯以为周天子又在玩“过家家”,没一人前来勤王救驾,犬戎大军攻破周王都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2012年初,北京清华大学在整理一批战国竹简时,该竹简却明确记载:周幽王因为主动进攻申国,申侯联络戎族,组成联军,打败了周王,西周因而灭亡。而且竹简上没有关于“烽火戏诸侯”的任何记载。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有可能纯属一个乌龙。


2、上古“禅让制”

司马迁《史记》记载:中国上古时期,帝位传承是“禅让制”,即一个君主会将帝位禅让给德行好的人。


尧和舜之间非亲非故,因为舜的德行极好,而尧传位舜,是为禅让制,是一种美德。所以,古人崇尚上古社会,古人在赞美人时经常会说一句话:“足下有古君子之风”。

而后来,从战国时期魏襄王墓中出土的《竹简纪年》记载:舜是篡夺了尧的帝位。尧晚年丧失德行,舜反叛,把尧囚禁,为了得到帝位还把尧的儿子丹朱给流放了。


《竹简纪年》原文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战国时期的书简,比后来的西汉司马迁《史记》要早很多年,那个时代更接近上古时期。

何况竹简刻字有限,颇为珍贵,比后来纸诞生后用纸写字要费劲的多,而且墓主人魏襄王身为一代君王身份尊贵,不至于把“造假的竹简”视为珍宝,连死也要带进墓中。


3、孙膑和孙武是同一人

长期以来,历史界曾普遍有一种认知倾向:认为孙膑和孙武可能是同一个人,《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只是同书异名。


因为都说孙膑多么厉害,可却一直从未见过有孙膑的兵法著作流传于世,所以认为孙膑并不存在,或者孙膑就是孙武。

直到1972年,临沂银雀山两座汉墓的竹简出土,居然同时惊现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两部著作,证实了孙武和孙膑并非同一人,而是两个人,两部著作各有千秋。

有人说,孙膑本来就是孙武的后裔啊,这我知道啊,要知道那是竹简出土以后,后来人们才弄清楚了二人关系。


4、苏秦、张仪“合纵连横”对抗

据《史记》记载:苏秦、张仪都是鬼谷子的高徒,张仪是苏秦的师弟,两人以“连横、合纵”相对抗,各自使出平生才学,以天下为棋盘,斗智斗勇,左右天下格局。(关注:峰子奇观,后续更多趣历史!)

战国时期,各国互相攻伐,时友时敌,谁也不相信谁,各自打着对方领土的歪主意。

苏秦主张“合纵之策”,即主张六国合纵,六国抱团则势力远远大于秦,则可以从各个方向压缩强秦的扩张空间,唯有如此才能六国皆存。

而张仪则站在秦国一边,主张“连横之策”,即主张做强秦的盟友,受秦国保护,既能让别国不敢再攻打你国,还可带着盟友国你一起分肉,秦大你也会跟着大。否则,秦老大揍你勿怪。

战国七雄局势图


但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却表明:


苏秦的年辈比张仪要晚,张仪在秦国混到相国时,苏秦小子尚未踏入政坛。而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的主要活动时间,均在张仪死了之后。

既然张仪都死了,又何来两人“合纵连横”同场对抗一说呢?

暂时先讲四个吧。以上,本期回答。更多趣史更新中.....咱们下期见!


【欢迎关注@峰子奇观,下期不错过,更多趣史等你!作者/峰子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