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京之戰:硝煙之盛不弱於同時期官渡、赤壁之戰的一場戰爭

對讀過《三國演義》的書迷來說,問起漢末三國時期大場面的諸雄爭霸的戰爭有哪幾場,肯定回答多的是:

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戰役,再排就是漢中之爭。因為這幾場戰爭,確實是旌旗蔽曰、號角連天,左右了漢未三國崛起與鼎立的走向。其實在漢末還有一場大戰,因為在羅貫中小說中沒有濃墨表現,而不被讀者多有熟知。那就是袁紹與公孫瓚爭鋒冀州的易京之戰,這場大戰的場面、聲勢,實不輸於曹、劉、孫之間的爭霸之戰。今天,散發弄舟就給列位細八一八當日這場位於今日北京附近的大戰。


易京之戰:硝煙之盛不弱於同時期官渡、赤壁之戰的一場戰爭

認真讀完,保你漲姿勢。


先解釋下‘’易京‘’一詞,易京有點不同於官渡、赤壁那樣,它不是個明顯的地名。其中的易是地名,指的是秦置漢時的易縣,現在的河北保定式一帶。京呢,人們通常認為它與京都、京畿有關,其實京在字典上還有一個釋義:人工築起的高土堆。這裡易京的京就是人工高土堆的意思。公孫瓚在易縣築起高土堆千餘,上建高樓,用於防禦,是這個原因,人們稱之易京。易京是地名加城堡的合稱,位置在今天的河北雄縣西北。

再介紹下雙方主角:

袁紹,漢末士家豪族,家裡祖輩到父輩,有五人都幹過三公的位置,三公指丞相(東漢:司徒)、太尉、御史大夫(東漢:司空),都是能和皇上聊天論家常的高位。下面各州府的高官不是袁家引薦的,就是袁家門生。

易京之戰:硝煙之盛不弱於同時期官渡、赤壁之戰的一場戰爭

袁紹含著金鑰匙出生,一般人沒得比。


董卓亂京,十三路諸侯聯盟聲討。從京城跑出來的袁紹被推為盟主,可見其名聲之高於重。

袁紹既然不在京師混了,天下大亂,自然也想幹一番大事業。創業要有資本、地基。袁紹首先看中了冀州這一塊肥肉。

天下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冀州乃九州之首。(包含京、津、河北、遼寧、山西、陝西及內蒙部分地區)。

冀州,天下之重資也(經濟好),當年光武帝劉秀以此重振祖業。討伐董卓時,曹操曾與袁紹閒聊,談到討伐如果不利,哪裡還能據守和發展,袁紹就說:‘吾向南佔據黃河,向北阻斷燕代,兼併沙漠地方,那麼向南就可以爭奪天下,大概就可以成功了!’可見已早有想法了。

易京之戰:硝煙之盛不弱於同時期官渡、赤壁之戰的一場戰爭


討董聯軍鳥獸般散開後,袁紹便著手實施了上位冀州的一系列手法。原冀州牧韓馥,之前能夠主政冀州,就是靠了袁家勢力在中央的提攜,心中多少有欠恩。袁紹離京跑到冀州一帶活動,也是有原因的,因為這一帶袁家的門生故舊多多,韓馥也是高接遠送。

韓馥本是河南穎川郡人,在冀州有很多穎川名士任職,象荀諶、辛評、郭圖等。荀彧曾經也應召去到過冀州。一朝主政,任用老鄉為輔,看來在官場上自古就有淵源了。

袁紹家族本聲起於河南,袁紹一到冀州,資歷、聲望均高過韓馥,穎川官僚和冀州本土世族集團依附袁紹身側聽命的便多了起來。韓馥本性格偏柔,又礙著欠袁家人情,一時內心很是彷徨。這時袁紹又使了一招,秘密派人說動公孫瓚來襲冀州。當時冀州大將麴義還擁兵反叛了韓馥,一切狀況,讓韓馥如坐火上。此時,荀諶等謀士便開始了勸韓馥讓賢的‘諫言’,韓馥權衡之下,派兒子把冀州印綬交給了袁紹,選擇了避位。袁紹遂得冀州,開始了圖王霸業的腳步。

公孫瓚,在《三國演義》中,他與劉備有過一場同學的交集,同在經學家、任過朝庭尚書的盧植門下學習過。其實公孫瓚也是士族豪門中出生,只不過他的母親地位不高,是其父親家裡的丫鬟、婢女之類出身。官二代的優惠,公孫瓚並沒有借用到助力太多。他能成為擁兵燕、趙一代的軍閥,還真是自己不斷打拼的結果。

易京之戰:硝煙之盛不弱於同時期官渡、赤壁之戰的一場戰爭

公孫瓚,漢末絕對豪強一枝。可惜不近士族,記過忘善。


公孫瓚曾多次與北方遊牧民族作戰,戰鬥中,公孫瓚常親身陷陣,不畏生死。累積軍功,官職不斷座大。直至朝庭封為奮武將軍,薊侯。專職鎮守邊塞。

每次與鮮卑、烏桓部落交鋒,公孫瓚常與身邊數十個善於騎射的人都騎白馬,相互間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勝績頗多,烏桓都害怕他的勇猛,不敢多來進犯。

官職大了,公孫瓚也有點飄了。在他上頭一直有個上司幽州牧劉虞。劉虞是宗室皇親,善於團結士族豪門,聲譽很高。少於在豪族圈子中混的公孫瓚,就與劉虞極為不和,矛盾不斷積聚。

公元192年,公孫瓚與袁紹在界橋南展開一戰,公孫瓚失利,退回幽州薊縣。劉虞怕公孫瓚生變,舉兵攻擊公孫瓚,不料反被公孫瓚擊敗活捉,隨後公孫瓚誣陷劉虞謀反,脅迫朝庭使者殺了劉虞,得到可以自派轄官、自封刺史、總督北方的授權,走上了諸侯分裂圖霸之路。

袁紹掌控冀州,公孫瓚縱橫幽州,當時兩隻北方的猛虎,勢必一戰,只存其一。

先是公孫瓚得袁紹暗攛,攻取韓馥冀州,兵發至半,袁紹已橫插一槓,拿下冀州全權,心中難免氣大。自己都任命了部下大將嚴綱為冀州刺史。況且早前討董卓時,公孫瓚的堂弟公孫越曾與袁紹部將周昂發生衝突,公孫越中流矢而亡。舊恨新仇,公孫瓚都難收腳步。

而袁紹初掌冀州,公孫瓚來襲的樑子還是自己整起的,必須一戰撲滅,不只是立穩腳跟,更是立威於新職上任。

易京之戰:硝煙之盛不弱於同時期官渡、赤壁之戰的一場戰爭


易京之戰:硝煙之盛不弱於同時期官渡、赤壁之戰的一場戰爭


於是在界橋南,雙方擺下了戰場。公孫瓚有精兵三萬。排列成方陣,兩翼各配備騎兵五千多人。袁紹令麴義率八百精兵為先鋒,以強弩千張為掩護,他統領步兵數萬在後。公孫瓚見袁紹兵少,下令騎兵發起衝鋒,麴義的士兵鎮靜地俯伏在盾牌下,待敵騎衝到只距離幾十步的地方,一齊跳躍而起,砍殺過去;與此同時,千張強弩齊發,向白馬義從射去。公孫瓚的軍隊遭到打擊,陷入一片混亂,騎兵、步兵都爭相逃命。麴義的軍隊則越戰越勇,臨陣斬殺了公孫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又乘勝追過界橋,再敗退卻的公孫瓚。

兵氣霆震,駿馬電發。袁紹以步兵、弩兵戰勝騎兵,大大挫敗了公孫瓚兵鋒常盛的銳氣,增長了自己初掌冀州的凝聚力。

此後雙方又多次開戰,互耗兵糧,一度有和解。但公孫瓚走了個大昏招,那就是殺了在幽州名聲頗高的劉虞。政治、人心方面一下走了下坡路。劉虞餘部四處發難,袁紹藉機聯合劉虞舊部勢力,以及烏桓等北方部落,圍攻公孫瓚。

易京鋒火,公孫敗局

公元195年,公孫瓚在袁紹的聯合勢力打擊下,率部轉移到易縣。易縣位於河北最大的湖泊白洋淀之北岸,南有易水(今稱大清河),北有巨馬水(今稱拒馬河)環繞,地理優勢是沒得說。公孫瓚令手下廣挖壕溝十道,堆積山丘高各五六丈,上面再築營駐兵。中心山丘高達十丈,上面以粗木建樓,鐵門開啟。呈送文書都是繫繩上下。諸將也是每家各建高樓自守,樓以千計,這一套以眾多樓櫓和重重塹壕組成的立體防禦系統,便稱“易京”。

公孫瓚對他的設計十分滿意,聲稱:“昔謂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視之,非我所決,不如休兵,力田蓄谷。兵法,百樓不攻。今吾樓櫓千重,食盡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公孫瓚的話雖然驕矜有過,但也可見其在易京不僅是軍事防禦,而且屯田積穀,作了長期固守、觀釁待變的打算。

袁紹遣將進攻,打了一兩年,競沒打下,更滋長了公孫瓚的驕心和惰心。袁紹曾寫信給公孫瓚,想罷兵聯合。公孫瓚不予理睬,反說道:‘’沒有人能連年坐在我的城下相守,袁紹能對我怎麼樣!‘’

易京之戰:硝煙之盛不弱於同時期官渡、赤壁之戰的一場戰爭

袁紹大舉進攻易京


袁紹於是大舉增兵,向公孫瓚進攻。雙方攻守中,公孫瓚又下了步昏棋,他針對據守各地的將領,有人被敵軍圍困甚急,不去救援。並說:“如果救了這一個人,會使其他將領以後依賴救援,就不肯努力奮戰了。” 易京樓櫓千重,本是一個系統化的防禦體系,但公孫瓚這一奇葩的邏輯,就相當於把易京分解成了一個個獨立的小山寨,不能相互應援,只能獨立作戰。那袁紹還不放開手腳來攻。

公元198年,袁紹傾力進攻。公孫瓚派到南境營寨防守的將領,自知堅守不住,又知必定不會有人援救,於是有的投降,有的潰散。袁紹大軍長驅直入,到達易京城門。公孫瓚部眾日益窘迫。

其間,公孫瓚不甘被動,曾有打算親自帶一支騎兵出擊,聯合黑山黃巾軍,深入迂迴冀州,打擊袁紹後路。這一計劃雖然有些冒險,但總比困守一城一地要好得多。然而,他手下長史關靖說:“今將軍將士,皆已土崩瓦解,其所以能相守持者,顧戀其居處老小,以將軍為主耳。將軍堅守曠日,袁紹要當自退;自退之後,四方之眾必復可合也。若將軍今舍之而去,軍無鎮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將軍失本,孤在草野,何所成邪!”

公孫瓚聽信了關靖的話,遂沒在出兵。據史注載,關靖好諂媚而無大謀。此種人物為公孫瓚所信幸,也是合該公孫瓚走向敗勢。

公元199年春天,黑山軍首領張燕與公孫續率兵十萬,分三路援救公孫瓚,張燕的援軍還未到,公孫瓚秘密派使者送信給公孫續,讓他率五千鐵騎到北方低窪地區埋伏,點火作為信號,公孫瓚打算自己出城夾擊袁紹圍城部隊。袁紹的巡邏兵得到這封書信,袁紹就按期舉火,公孫瓚以為援軍已到,就率軍出戰。袁紹的伏兵發動進攻,公孫瓚大敗,回城繼續堅守。

袁紹圍城部隊挖掘地道,挖到公孫瓚部隊固守的城樓下,用木柱撐住,估計已挖到城樓的一半,便縱火燒燬木柱,城樓就倒塌了。袁紹用這種方法逐漸攻到公孫瓚所住的中京。

易京之戰:硝煙之盛不弱於同時期官渡、赤壁之戰的一場戰爭


對於袁軍的燒樓之法,公孫瓚在給張燕的求救信中曾說:“袁氏之攻,似若神鬼,鼓角鳴於地中,梯衝舞吾樓上。日窮月蹴,無所聊賴。” 從此信中,可看出公孫瓚已無鬥志,早年的邊塞雄風已隨煙遠逝。

樓外號角喧天,殺聲陣陣,濃煙滾滾,公孫瓚自料難逃敗劫,就絞死了自己的姊妹、妻子兒女,然後放火自焚,拉下了一代北方豪強的終場帷幕。

易京之戰的勝利,使袁紹擁有了冀、青、幷州及幽州大部,並獲取了公孫瓚的軍隊和大量輜重,實力大增,成為當時中國北方最強的割據勢力。袁紹志高意滿,之前與曹操閒聊時,他曾說: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觽,南向以爭天下。現在已向他招手。

只不過當日,曹操也有一句閒話,不知他還記得嗎?曹操說::“我任用天下的智慧和力量,用道理來駕馭他們,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易京之戰:硝煙之盛不弱於同時期官渡、赤壁之戰的一場戰爭

參考文獻:

【西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2000年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中華書局2000年版。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盧弼:《三國志集解》,中華書局2012年版。

呂思勉:《三國史話》,中華書局2009年版。

方詩銘:《論三國人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易京之戰:硝煙之盛不弱於同時期官渡、赤壁之戰的一場戰爭

我是愛看古書愛侃古史的散發弄舟,歡迎同好關注交流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