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都有哪些坏了大事的小人物?

厨乡名村


荆轲刺杀秦王,关键时刻小人物出手,挽救了秦王嬴政的性命

关于荆轲刺杀秦王的故事,我们都是知道的。荆轲把涂了剧毒的刀,卷到燕国的地图里,带上了樊於期的人头,就向秦国去见秦王去了。

到了大殿之上,荆轲毫无退缩之意。

秦王嬴政见到荆轲,本来还是很高兴的,但是,就在他看燕国地图的时候,突然显现出一把锋利的匕首出来。

秦王一看大事不好,他才意识到这是要谋杀,所以,他拔腿就在大殿之上跑。荆轲一看秦王跑了,他就拿着匕首准备刺秦王。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大殿上的一个御医,把他背着的一个篓子,给扔了出去。荆轲看到药篓子向自己投了过来,就下意识地躲避了一下,就这一次的躲避,让他和秦王的距离有了拉长。

在这个时候,嬴政才拔出了自己随身携带的宝剑,然后把荆轲给杀死的。

试想一下,若是没有那个御医,秦王嬴政是不是就被刺杀掉了。

若是嬴政死了,历史是不是就要重新改写了。

韩信来到刘邦阵营,因犯罪按法律当斩,关键时刻刘邦的车夫夏侯婴出手,救了韩信一命。

韩信本来是为项羽效力的,但是,项羽根本就不赏识他。在刘邦被封为了汉王之后,韩信就追随了刘邦。

可是,到了汉中没多久,韩信就犯了罪。他们一伙人大概是有十几个人,全部都要杀头。

当快轮到韩信的时候,刘邦的车夫夏侯婴正好路过。

这时候韩信大喊,“汉王不是想要得到天下吗?为何还要杀壮士。”

夏侯婴一听这孩子说话不一般,就放了韩信,他给韩信交谈了一会,觉得韩信确实是一个人才,就让刘邦提拔了韩信。

可是,韩信还是觉得自己的官职不够高。就这才有的后来萧何和韩信之间相互赏识的故事。

试想一下,若是没有夏侯婴,韩信是不是就被杀了。韩信被杀,刘邦就不可能当上皇帝。

陈胜被车夫庄贾所杀

庄贾本来是一个小人物,他就是专门给陈胜赶车的。但是,他却青史留名了。庄贾之所以被后人所知晓,就是因为他杀了陈胜。

那时候陈胜已经称王了,而且麾下有数十万的大军。

本来起义军的势头很胜,但是,自从秦军将领章邯杀出关中以来,所向匹敌。就在章邯要攻打陈胜的大本营的时候。庄贾趁着陈胜不备,然后给了他一刀子。

就这样这个秦末历史上第一个起义的农民领袖,被一个小人物所杀掉了。

所以说这个历史上,很多事件,都是有小人物造成的。谁都不知道谁的命运将会是如何,谁都不知道谁会富贵还是落魄。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汉史趣闻


专注历史的中国小贱,与你分享。


不知道广大读者老爷们中,有没有人经历过2003年的高考,还记得被当年史上最难数学试卷支配的恐惧吗?

2003年,在四川南充,一个叫杨博的高考应届生经过踩点后,于6月5日凌晨一点左右进入县教育局,利用身上带着的工具潜入保密室,盗走了当年的高考语文卷、数学卷、理科综合卷、英语卷各一份。

这个熊孩子一时鬼迷心窍,却不知道坏了大事,这得影响全中国多少个孩子的命运啊!

这家伙回去后倒头就睡,一直睡到下午才起来去学校探听消息,没想到在学校教室办公室里,就听到老师们在议论试卷被盗的事。

这事东窗事发后,立马就受到了最高层的重视,直接从北京派人下来查办,整个南充县都警备起来了。

被盗的试卷也立即作废,启用备用卷考试,尘封着的史上最难数学卷,就这样被释放了出来。

这套卷子有多难呢?一般来说,前几道选择题都是送分题,即使像我这样的数学白痴,也能排除掉两个错误答案。咱们来看看下面这开篇的选择题:

这简直透漏出深深的绝望啊!有木有!开局就是王炸啊!有木有!

你们以为这就是绝望吗?不!后面还有更绝望的在招手。

就这种选择题,我点兵点将选答案,手都能点成帕金森信不信,颤抖不停。

我以为开局王炸以后,应该飘一个单三了吧,不!后续连着全是炸弹!

03年的高考全国数学卷,平均分只有50分,也就是说,能考上100分的都是大神,即使考个80分,也能嘚瑟了。

我们都知道,高考就如同战场,心态是何等的重要。遇到这种数学卷,心态直接给你考崩溃了,后面还怎么发挥出来。

据说这一套数学备用卷是葛军大神出的,当然,他一直否认此事,不过我倒觉得这个试题确实有点像他出题的风格。

估计出这一套备用卷的人,也不会想到会有人盗取试卷,于是搞出来这个魔鬼,他或许以为这个魔鬼会永远被封印,却不曾想被一个叫杨博的熊孩子揭开了封印。

我在来说说这个熊孩子吧,警察在每个学校挨个验证指纹,他想出了一个小把戏,在手上抹上502胶水,这种小把戏明显太嫩了,当场就被揭穿了。在加上他解释时候的慌乱,自然成了重点怀疑对象。最后在他住的地方发现被焚烧残留的试卷,以及作案工具。

这个熊孩子最后被判七年,其实以他的实力,考一个二本院校是完全没问题的,问题就出在临近考试前的几次模拟考,他都没有拿到理想的分数,心态就崩了。

随后而来的就是问责了,守护试卷的两名工作人员和县招生办正副主任被判3年徒刑,缓刑3年执行,县教育局局长直接被免职,各级相关的行政领导都受到了严重处分。

这事最直接、最大的受害者还是当年的广大高考学子,杨博就像是一只蝴蝶,挥一挥翅膀,就扬起了一片“蝴蝶效应”,不知道他的行为,会改变多少人的命运和人生轨迹?

还好当年我没参加这次高考,老师给我们做过这套试卷,我很幸运的斩获了七分!


贱议你读史


要说历史上坏了大事的小人物,我想恐怕莫过于明末兵部尚书陈新甲的那个小书童了。

公元1640年3月,皇太极率领清军进攻明朝辽东重镇锦州,准备长围久困,迫使明朝守将祖大寿投降。到了第二年的3月份,皇太极攻占了锦州外城,把锦州团团包围起来。

在此危机情况下,明朝朝廷集结了天下的明军精锐,出兵救援锦州。

在统帅洪承畴的率领之下,共有曹变蛟、吴三桂、唐通、白广恩、王朴等八总兵,马步精兵十三万,会师于宁远,出击清军,以解锦州之围。

就这样,明末著名的松锦大战爆发了。

一开始,洪承畴用兵持重,步步为营,使皇太极无机可乘。双方陷入胶着对峙状态,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了。

可是,明朝朝廷以“兵多饷艰”、财政吃力为理由,主张速战速决。而崇祯皇帝更是个急性子,不断严令洪承畴迅速出击,结束战事。

在朝廷的严令之下,洪承畴终于顶不住了。他只得率军出战。

在经过几次大战之后,皇太极偷偷派兵挖掘长长的壕沟,把明军包围起来。但是,双方兵力旗鼓相当,而且明军在火器上还占据优势,因此,洪承畴决意同清军决一死战。

可是,明军将领丧失斗志,不愿死战。为了保存实力,总兵吴三桂、王朴率部乘夜逃跑,引起全军大乱。最终,招致了松锦大战的惨败。

松锦大战的结果使得明朝军队精锐大损,元气大伤;长期以来形成的辽东防线业已崩溃。

在此情况之下,明朝兵部尚书陈新甲向崇祯皇帝建议:与皇太极议和,结束辽东战事;以集中军事力量去镇压国内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

(陈新甲画像)

崇祯皇帝同意了陈新甲的建议。特意嘱托陈新甲秘密行事,不要走漏风声,招致朝廷清流非议。

于是,陈新甲奉旨行事,派遣心腹亲信秘密潜往盛京,与皇太极接触,商谈和议的条件。

在取得了松锦大战的巨大胜利之后,皇太极急需时间来消化胜利果实;同时,清军在历时两年的松锦大战中伤亡惨重,也需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不愿再继续打仗了。

正瞌睡呢,陈新甲给皇太极送来了个枕头;皇太极大喜。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就议定了和议的具体条款。

当陈新甲看到了秘密发送回来的议和密函之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他认为自己为国家完成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心里很是欣慰。

但是,陈新甲在精神松懈之下,竟然疏忽大意,把附有议和条件的密函忘在了书案之上。随后,本篇文章的主角登场了。

陈新甲的小书童进来收拾文件塘报。看到这份密函,误以为这也是兵部的一份普通塘报,就附在其他塘报之中,交给各省驻京书办官员传抄。

于是,朝廷与满清和议之事,就这样被公之于众。

一时间,朝野舆论大哗,清流四起,纷纷声讨主和大臣的卖国罪行,要求深挖幕后黑手,严惩不贷。

(崇祯推卸责任,处死陈新甲)

一贯毫无担当、虚荣爱面子的崇祯皇帝把责任推给了陈新甲,满心想着陈新甲把这件事的锅给背起来。谁知陈新甲不愿背这个黑锅,反而辩解自己奉旨行事,有功于社稷。

崇祯皇帝大怒,就把陈新甲抓捕入狱,很快就处死了他。

而在盛京方面,满怀期待的皇太极左等右等,也没有得到崇祯皇帝的答复。盛怒之下,皇太极马上整顿八旗精锐,率部越过长城,进入明朝境内大肆烧杀抢掠了一番,出了一口恶气,才带着抢掠到手的财物人口,退兵回盛京去了。

结语:就这样,一个书童无意之间,就改写了大明王朝的历史。

从此,明朝继续深陷两线作战的困境,左支右拙;终于在1644年耗尽了北方的军事力量,使李自成农民军一路畅通无阻,顺利进入北京城,宣告了明朝的灭亡。


品茗读史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扣押,群龙无首的东北军由少壮派孙铭九、应德田等酿造了“二二事件”,枪杀了军中实力派人物王以哲等人,从而使东北军陷入支离破碎局面,并直至最后灰飞烟灭。

张学良不顾周恩来劝说,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执意送蒋校长回南京,结果不出所料被扣押,这也导致了东北军军心动荡,危机重重。

在如何对解救张学良的问题上,东北军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实力派人物王以哲、何柱国等元老支持顾全抗日大局,通过谈判解决,而少壮派的代表特务团团长孙铭九、政治处处长应德田等却主张动用武力营救张学良。



双方僵持不下之时,孙铭九、应德田竟派兵闯入王以哲家中枪杀了他,并同时还打死了其他几位将领,制造了亲者痛仇者快的“二二事件”。

突发的变故让本已摇摇欲坠的东北军立即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骑兵10师、105师、106师等部队见风使舵,接连投向了国军的怀抱。

虽然周恩来竭力拯救局势,但鞭长莫及,东北军分崩离析已成定局,这让红军、东北军、17路军组成的“三位一体”军事同盟宣告瓦解。主席闻讯后对孙铭九应德田等人所作所为大为愤怒,曾一度坚决主张严惩。



“二二事件”极大的分化了东北军,作乱的少壮派却根本无力掌控部队,加上后来孙铭九、应德田又跑到红军驻地避难,让不少东北军将领认为其行动为我方所指使,从而使他们人心惶惶,失去了对红军的信任,不少将领都急于离开这一是非之地。

蒋校长抓住机会顺势而为,将东北军各部分调各地接受整编,最终恩威并施将20余万人马全部划归己有。兵强马壮、但因不抵抗丢了东三省弄得声名狼藉的东北军,从此烟消云散,溶于无形。

杨虎城的17路军独木难支,也被分别瓦解,总指挥部被撤销,杨虎城被迫出国。

西安事变是改变历史的一个重大事件,它使全国形成了共同抗日局面,我军也在抗战中发展壮大,也才有了后来的新中国。张学良的功过是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他和杨虎城在西安事变的功绩有目共睹。而张学良大半生被软禁、杨虎城被暗杀,也不免令人唏嘘。

造成东北军土崩瓦解的小人物孙铭九和应德田等,都是张学良悉心培养的心腹,也是张学良秘密组织“抗日同志会”的主要成员,蒋校长在西安事变中被捉,他们也都参与其中。



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口口声声坚决抗日的少壮派,在把东北军搅得天翻地覆、土崩瓦解后,在抗战爆发不久却有不少人投靠了汪伪政权,当了汉奸。

孙铭九、应德田两人就先后做了汉奸,但解放后两人却都相安无事,并且担任过一些社会职务,最后都活到八九十岁,高寿善终。

可能张学良做梦也没想到,他父子两代苦心经营的家业,也是他殚精竭虑尽其所能要保住的、甚至不惜发动兵变也不能丢掉的东北军,竟然被他悉心培养的中下级军官们有意无意的送进了坟墓。西安事变改变了历史,不起眼的小人物在葬送东北军的同时也让张学良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可能。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微点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历史上坏了大事的小人物,今天和大家分享三位,如果没有这三人的出现,秦始皇可能被刺客杀死,闯王李自成也有可能卷土重来,西楚霸王项羽或许不会乌江自刎

说到这里,了解历史的人可能已经知道我要说的是谁了。

第一位:侍医夏无且

荆轲刺秦,虽然失败却也千古扬名,不过当时如果不是侍医的一个举动,荆轲有可能就刺杀成功了。

荆轲在“穷图匕现”后开始刺杀秦始皇,当时秦始皇腰间和背上分别佩带着宝剑,由于事发突然,他本能的去拔腰间那把间。秦始皇腰间的剑有1.5米长,是象征性的一把剑,并不适合上阵杀敌,而且在情急之时很难把这么长的剑拔出来。

拔剑失败后,秦始皇开始在宫殿里四处躲避,周围的大臣们都手无寸铁,没人敢上前制止,殿下的武士们也因为没有始皇的命令不敢带武器上殿。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大殿上的侍医夏无且把手中的药匣子扔向荆轲,为秦始皇赢得了躲避的时间。

这时候,周围的大臣们提醒秦始皇:“王负剑!王负剑!”(大王,背上还有剑!)秦始皇这才反应过来,拔出背上的剑与荆轲搏斗。

荆轲刺秦以失败告终,救秦始皇的不是殿前武士,而是一位不起眼的侍医。

第二位:农民程九伯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被逼得煤山自杀,大明皇朝宣告终结,大顺政权建立。

然而,李自成的皇位还没有坐热,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满清的骑兵直驱南下,大顺军抵挡不住强大攻击,只能弃城而逃。

公元1645年五月,李自成带着大军来到湖北和江西交界的地方,他亲自率领几十名骑兵在前面探路,结果遇到当地团练的农民武装团,双方展开激烈交战。在战斗过程中,李自成将程九伯摔倒在地,准备抽刀杀之,没想到刀鞘里进了血渍和污泥,把刀卡住了,拔不出来。

就在两人僵持的时候,程九伯的外甥在旁边拿铲子朝李自成的头部猛击,李自成当场身亡!就这样,大顺皇帝死在了乡野山民之手,而且,程九伯等人根本不知道他们杀死的是李自成,以为是毛贼。

第三位:指路老农“田父”

楚汉战争末期,项羽兵败垓下,在四面楚歌的夜晚,他率领八百精兵突逃。

项羽刚突出包围,刘邦就派灌婴率兵五千骑兵追杀,一直到过了淮河的时候,项羽的八百精兵就只有一百多人了。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项羽逃到安徽定远县的时候迷路了,不知该往哪里走。这时候迎面走来一位老农,项羽上前问路,老农说:“

左!”项羽带人就往左疾驰而去,结果走进了一片沼泽地。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羽因为走错路,最终被灌婴追上,逼得乌江自刎,而这一切只因为那位毫不起眼的“田父”。

结束语

我们看历史人物都会记住那些“大人物”,其实很多时候,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也会有大作为!


水煮汗青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经常互相攻伐。有一年,宋国大夫华元率军攻打郑国,夜宿某地。由于第二天就要和郑军交战了,为了振奋士气,华元吩咐炊事员给大伙加餐,每人分一大块羊排骨。

当晚,士兵们兴高采烈地捧着骨头大啃特啃,只有华元的马车夫羊斟在一边喝凉水。原来华元军务繁忙,忘了交代人分给羊斟一份。羊斟见其他人吃得满面红光,不禁气不打一处来,决定以牙还牙,第二天要华元好看。

第二天,宋郑两军相遇,双方摆开阵势,互相厮杀起来。就在两军激战正酣的时候,羊斟忽然一甩鞭子,驾着马车风驰电掣般向郑军的营地驶去。车上的华元大惊,对羊斟喊道:“你晕头了吗?那边是敌营啊!”羊斟回过脸答道:“我的地盘我做主,昨晚你有权不给我羊肉吃,今天我有权让你当俘虏。”就这样,羊斟驾着指挥车径直到了郑军大本营。可怜华元研究了一晚上的兵法计谋还未施展,就稀里糊涂地成了战俘。

民以食为天,不给人吃饱饭带来的后果还是非常严重的。

谋士许攸

小人物不仅能够毁家灭国,他们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能够深刻地影响历史的走向。

公元199年,袁绍和曹操之间爆发了争夺北方老大地位的官渡之战。在战争过程中,曹操处于不利的地位,眼看就要弹尽粮绝了,不久后曹军却等来了战争的转机。

原来袁绍手下有个叫许攸的谋士,他经常喋喋不休地给袁绍出谋划策,但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伤了自尊,便投降了曹操,向曹操提供了袁军乌巢粮仓的详细情况。曹操听了后喜出望外,急忙派军夜袭乌巢,把袁绍辛辛苦苦积攒的粮食连烧带拿,折腾了个精光,从而一举扭转了战略上的被动局面。

降将朱序

历史总是喜欢重演,一百余年后,前秦皇帝苻坚也尝到了小人物给他带来的苦果。

公元383年,已经一统北方的苻坚率90万大军攻打偏居江南的东晋。苻坚率领前秦军的先锋部队到达了寿阳(今安徽寿县),和晋军隔淝水相望。他派出东晋的降将朱序去现身说法,劝说晋军统帅谢石和谢玄放弃无谓的抵抗。没想到朱序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一到晋营,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二谢建议,应该趁前秦军还没集结完毕,速战速决,歼灭其先头部队。

晋军采纳了朱序的建议,强大的前秦帝国由是被击溃,北方又重新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中国统一的时间,在某种程度上,被朱序大大地推迟了。

这三个人告诉我们,在历史上,不可一世的帝王将相们固然能够深刻地影响历史的走向,但是小人物在某些时刻也能起到关键作用。


尼罗河神殿


1915年3月8日,奥斯曼帝国海军布雷艇“努斯雷特”号正在达达尼尔海峡晃荡,图坦利·哈基(Tophaneli Hakki)中尉满头黑线的看着海面,头几天刚布下的水雷都哪去了?无可救药的虚弱感笼罩着哈基全身,他开始腹诽帝国那群脑残的高层。

其实哈基大抵是有点冤枉高层了,已经跟俄国打出仇来的奥斯曼帝国基本没啥选择,凡是能给俄国找不痛快的事儿他们都干,何况还有德国1亿法郎贷款在顶着。只是这个选择让他们必须面对以前的盟友英国和法国,而奥斯曼那点破烂海军在他们面前明显未够班,在海上德棍也提供不了太多帮助。

在英法联合舰队大举进攻后,信心不足的奥斯曼在家门口的海里扔了一堆水雷,可是没几天就被英国舰队给清扫一空。哈基中尉面对这种情况也没啥办法,随手把自己艇上的20颗水雷扔了下去,算是知天命而尽人事。

3月18日,拥有16艘战列舰的英法联合舰队开始强攻达达尼尔海峡,如果顺利就一鼓作气拿下君士坦丁堡,将奥斯曼帝国彻底扫进垃圾堆。然而他们刚刚进入海峡,4艘战列舰就在本已清空的海域相继触雷沉没。

目睹这一切的联合舰队司令官德罗贝克当场崩溃,也不晓得海里还有多少水雷,赶紧下令全军撤退。他完全不知道那时候奥斯曼的岸防重炮只剩下30发炮弹,帝国高层都开始准备迁都了......

英法联军如此拙劣的表现让本来处于观望状态的巴尔干强国保加利亚直接投靠了同盟国,然后把塞尔维亚和希腊全部干挺,协约国就此彻底切断了东西欧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态势对西线影响不大,但东线的俄罗斯大熊被坑惨了。

他们本来工业底子就薄,打世界大战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英法两国的装备援助,交通线被切断后缺乏装备的俄军战斗力急剧下降,士气开始低迷。为了维持西伯利亚方向的输血,英法俄果断出卖掉中国,换取日本的支持,造成中国全面参与一战换取摆脱殖民统治的幻想泡汤了......

然后在西线进展缓慢的德国使出浑身解数狂殴沙俄,为此他们不惜从西线调走大量兵源,还把一个叫弗拉基米尔的人放回了俄国。额.....后面的故事我就不用再讲下去了吧?总之欧洲几十年都笼罩在苏维埃惩戒的阴影之下。

就这样,一个连百科都查不到生平的哈基中尉把自己的奥斯曼炸成了今天的土鸡,把整个欧洲扔进了巨熊阴影,还顺便把中国第一次摆脱殖民统治的计划报销掉,这个小人物算坏了大事儿吧?


历史吐槽机


一个没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村民,影响了华夏数百年的历史。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北京,包围了内城。见势不妙的兵部尚书的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大势已去的崇祯皇帝,已是众叛亲离,只能寻了棵歪脖子树自行了断。统治华夏276年之久的明朝宣告灭亡。

随后李自成在北京花天酒地一段时间,还封了妃子。但因未能如愿劝降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同时遭到清军和逃到南方的明朝势力攻击下,李自成不得不撤出北京,选择继续南下和南明势力死磕。

1645年5月,已经跑到湖北地界的李自成率领轻骑20余人探路。不巧碰到了当地的村民团练的武装(野史中说这位改变历史的村民叫姜大眼)。李自成认为所有的农民军都应该崇拜自己,听自己的,但显然这伙人是个例外。话不投机下,两方人马就打了起来。想不到见过大风大浪的闯王李自成,居然阴沟里翻船,被这伙村民武装活活打死了。失去了领袖的农民军悲愤交加,将当地翻了各底朝天,给李自成报了仇,但闯王终究是回不来了。

群龙无首的农民军自此一日不如一日,很快就被覆灭了。如果李自成不死,或许南方的格局会大不一样。所以这位打死李自成的小人物,间接影响了华夏数百年的历史。

胖子说:小人物坏了大事的情况其实很多。三国时期的董承谋划刺杀曹操,因家中仆人泄密而全家被清算春秋时期的大夫华元,也因忽视车夫而兵败被俘。所以永远不要忽视小人物,让他们成事或许比较难,但让他们坏事,确实轻松的很。


胖哥侃历史


建文三年,朱棣已经起兵两年多了。他打仗时,经常身先士卒,胜多败少。而朱允炆为首的朝廷依靠李景隆这样的饭桶,损失了数十万大军。可是,朱棣自己占据的地盘依然只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

更关键的是,虽然他闹得欢,但是,众多藩王只有宁王朱权被他“绑架”过来了,其他人还是听朝廷的。山东、河南,山西等地依然在朝廷手中。朱棣的北平老巢,也依然处于朝廷的包围圈之中。

朱棣郁闷啊,此战真的是“百死一生”。打了三年,都没突破山东。更别说从山东进淮扬地区,再兵临南京了。就他自己现在的“三府”地盘,怎么耗得过朝廷?

就在此时,从南京宫中的太监向朱棣报信:南京防务空虚。

于是,朱棣绕过济南,直接南下淮扬,进逼南京。这下好了,局面活了。原本固守济南的盛庸军被迫从济南附近的设防地出来,追击燕军,转为野战,结果,被朱棣以逸待劳的打败了。而朱允炆错判前线局势,以为淮扬固若金汤,调回了徐辉祖部队,防守兵力空虚的南京。紧接着,失去友军支援的淮扬地区的朝廷主力被朱棣打败,不仅“损兵”,还折了很多大将。连都督陈蠧都率水师投降了朱棣,渡江的船都有了。

等到南京城金川门时,朱橞和李景隆马上开门投降,朱棣就这么进了南京。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历史是由很多轰轰烈烈的英雄人物主导的,但历史上也有许多小人物经常成就大事或者阴差阳错地坏了大事,从而改变了历史进程

我们以几个小人物为例,说一下他们是如何影响历史的


一、车夫庄贾反水,杀死带领百姓反抗暴秦的陈胜,起义因此失败

陈胜原本只是个普通的给人扛活打工的农民,却胸怀大志。

公元前209年,陈胜被征发戍守渔阳。因为在道路上遇到大雨,有可能误了期限。

按照秦法,误了期限要被处以死刑。被残暴的秦国折磨许久的百姓都心怀怨恨,陈胜在大泽乡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他们杀死监军,愤而起义。

陈胜这个小人物点燃了反抗暴秦的星火,全国各地的原六国贵族和普通百姓纷纷起来杀死秦国的地方官呼应陈胜。

强大的秦国在各地义军的反抗中摇摇欲坠。

这时,秦国将领章邯先是打败了陈胜的手下周文,又打败了亲自出兵的陈胜。

可是,给他驾车的车夫庄贾认为陈胜大势已去,就趁机杀掉了陈胜投降秦国。

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史记·陈涉世家》

这时,陈胜虽然遭遇了巨大挫折,但仍然掌握着大量的起义队伍,东山再起还是很有机会的。陈胜死后,他的手下吕臣等人仍然坚持抗秦,杀死庄贾替陈胜复仇,坚持了多年。

可以说,一个小小的车夫使轰轰烈烈地起义遭遇了重大挫折,进而失败。

二、一个田野农夫故意给项羽指错道路,导致项羽迷路被追兵赶上,乌江自刎

项羽、刘邦经历了四年楚汉相争,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十面埋伏包围在垓下。

刘邦的军队夜里四面楚歌,项羽的楚军因为思念家乡而军心涣散。项羽只好率领800壮士夜里突围而走。

到了天亮时分,汉军才发觉。可以说,如果按照正常情况,项羽不会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只要平安脱险,就会聚集军队,卷土重来。

可是,项羽到达阴陵后,迷了路,就问一个在田野中耕种的田父。田父欺骗项羽让他往左走,项羽因此陷入了沼泽地,才被汉军追上。最后被迫自刎。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史记·项羽本纪》

因此,如果没有田父的欺骗,楚汉相争会一直持续下去,历史最终会走向哪里还真不好说。

三、汉朝太监中行说投靠匈奴,使汉朝在外交和军事上屡屡吃亏

汉朝初期,因为民生凋敝,对匈奴一直采取和亲的策略。

汉文帝时,老上单于要求和亲。汉文帝派一个叫中行说的太监去送亲。

中行说觉得一路上太辛苦了,不愿意去。

汉文帝很不高兴,让他必须去。

中行说临行前说:我去了匈奴,一定威胁汉朝的安全。汉文帝只当他发发牢骚,没当回事。

谁知道,中行说果然就投降了匈奴。

匈奴单于在中行说的教导下,知道了汉朝的虚实,学习了算数,知道怎么在跟汉朝打交道的过程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并且,中行说告诉匈奴人把人和牲畜的尸体扔到汉军经过的水源地。汉军不少将士因此感染了瘟疫。

(中行说剧照)

大将军霍去病据说就是因此生病,年纪轻轻,刚刚23岁就去世了。

骠骑将军霍去病的逝世,是汉朝的巨大损失。如果霍去病再多活一些年,把匈奴彻底消灭也说不定,也就不会在有西晋的“五胡乱华了”。

由此可见,不要轻视任何一个小人物,小人物往往能成就大事,也能坏了大事。

朋友们,我是“北冥说史”,爱历史,爱文学,书写有深度的历史,做一个优雅的探索者。感谢您的“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