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是什麼意思?有何道理?

農人李哥


大實話: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哲學,是以家庭和睦為目的的引導,但是,並不是所有情況和適用。

生活中很多人都願意把一些老祖宗說過的話搬出來,然後當做有時候為自己謀取利益的戰術性武器,而這些人潛意識就認為老祖宗的話就是對的,就是不容許反駁的,對方就應該無條件接受,但是,我們應該很清楚,講道理和年齡無關。

然後,我們再來說這句話:“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其實這個意思很清楚,就是當爹的如果犯了錯,那麼當兒子的就不能去批評責備,而如果是子女發現母親因為生活中的小事而和一些人勾心鬥角,比如說買菜時跟人家斤斤計較,或者多拿人家點菜佔個小便宜之類的,那也不應該去指責。這裡提醒一下大家,這個“奸”指的可不是紅杏出牆,這是個“過”對應的,就是過失,錯誤的意思。

從現實角度來說,這麼做肯定是符合實際情況的。畢竟,要是當兒子的去指責父親的不是,那估計父親就會給兒子吃他最喜歡的大嘴巴子了,而如果說做子女的去討論母親因為一些生活瑣事二和其他人勾心鬥角,那也不太合適。畢竟,當媽的會去做和別人斤斤計較,主要還是為了這個家好,不然誰願意去當個壞人呢。

所以,從家庭和睦的角度來說,這種做法肯定是合適的,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放眼當今的社會,子女要不要去說父母的過錯,那就要看情況了。畢竟,法治社會是要以“法”為準繩的,越過這條線,就是違法了。

舉個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如果是你父親喝了酒,然後要開車,那做子女的該怎麼辦?我相信大多數人這時候就會猶豫,說吧,那是自己的父親,不說吧,酒駕確實違法,並且一旦出事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很多人就選擇了和酒駕的父親一樣開始懷揣僥倖心理。但是,我們應該知道,這是錯的,是應該堅決阻止他這種危險行為的。

因此,總的來說,這還是要看情況,只要在長輩不涉及違反原則的情況下,子女真的也沒必要去斤斤計較,不然的話家庭矛盾就無休止了,畢竟,誰還沒個小毛病呢。但是,一旦違反原則,觸犯法律,那麼做子女的就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有理有據,實話實說,關注:大實話。讓我們一起用理性的視角看世界。


大實話


這句話的理解很簡單,子是沒資格言父之過;同樣女不道母奸;也就是說大家都知道所謂的父是天;母是地;我個人不絕對認可這話有百分之百的道理,畢竟孩子會有自己的判斷和認知;在大千世界裡不難看出有一些父母的確不直孑女的尊重;和理解;不言不等於父母就是對的;只不過自己的父母跟別人說沒任何意義,我老公的小叔就是這樣的人;全家人沒一人對他有好感;過年的時候每個兒子給幾斤肉;小兒子當著很多人的面說;你有什麼資格來我家要肉吃;你的一輩子又給了我們什麼呢,這還用別人言嗎,


遠道而來的胡媽


農村老話說“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老話都有傳承,因此也具有明顯的時代色彩;在古代,父子,母女之間的關係以孝來規範,如果違反了就是犯罪,孝的具體表現則是“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下面來看看這句話的意思。

“子不言父過”意思是父親說的話對於兒子來說,都是正確的,是要絕對服從的;並且,兒子是沒有權利對父親的言行進行評論。如果不遵從父親的意願,即便父親所說的話,做的事不正確,就是不孝,所謂孝,即順,說的就是這種現象。

“女不道母奸”,這裡的奸,是奸詐,投機,取巧的意思;都是不良的品質和行為。一位母親,再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即便耍心機,欺騙別人,占人的便宜,或者教導女兒,女兒也不能說這是不正確的,更不能在別人面前說自己母親的不是;這同樣是孝的表現。

所謂的“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是“天下無不是父母”的具體表現;這種孝的觀點是非常不正確的。尤其到了現在這個時代,這種觀點更是要不得。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經歷,有不同的知識儲備,面對同一個問題,會用不同的看法;並不見得父母的看法就比子女高明。同樣,父母的看法不一定就那麼一無是處,說不定更實際,更能解決問題。

所以,父子之間,母女之間的關係,不應該再用老話來規範,也不能完全的拋棄,認為荒謬至極;正確的做法是相互溝通,正確的,有理的,符合道義的,不論是誰的決定,都應該認同。這樣的做法,才是明智的,理應提倡的。

同意我的觀點,請點個贊;對您有所幫助,請多關注。謝謝!


老農說鄉村


這句俗語比較晦澀難懂。如果這樣寫就容易理解了~~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

這樣寫了之後,恐怕許多人都理解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了。


在古代,講究三綱五常,其中的“三綱”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綱”,在這句話中的意思是“表率”的意思。既然父親是孩子的表率,那麼就意味著父親不會做錯事兒,孩子就要聽父親的教誨,尊重父親的旨意。即便是父親有不對的地方,有過錯,孩子也不能說,不能指責。~~這就叫“子不言父過”。

“女不道母奸”的意思就是:如果女兒為人不厚道,那一定是做母親的屬於奸佞之徒,為人不好對女兒的“傳染”,因此,女兒才在“道德”上出了問題。



那麼,這句農村俗語有沒有道理呢?

以老胡來看,基本上是沒有任何道理的。

父親儘管是長輩,需要尊重。但如果父親有過錯,孩子也應當指出來,以便父親能夠糾正錯誤;如果當兒子的已經看出了父親的過錯而不指出來,就會使父親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後鑄成大錯。這樣,就會害了父親。譬如,我們村孫某某,明明知道父親小偷小摸不對,但他基於對父親的“尊重”,從來不說父親的不對,結果導致父親在一次偷竊電線的過程中被抓,判了三年徒刑。讓孫某某後悔不已。如果孫某某在發現父親有小偷小摸行為後及時指出父親的不對,並對父親進行干涉,也許父親會改掉這個毛病,也許就進不了監獄。但孫某某並沒有這樣做,結果使父親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後鑄成大錯。因此,“子不言父過”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女不道母奸”更是無稽之談。雖然做母親的有教育女兒的義務,也有做表率的義務。但有的母親即使自己的品行很端正,也對女兒進行了教育,但有的女兒愣是“不尊母命”,非要幹不道德的事情不可,做母親的又有什麼辦法?反過來說,有的做母親的為人奸詐,沒有給女兒好的教育,但有的做女兒的卻非常講道德又作何解釋呢?譬如,我有個女同學就是十足的好人,為人厚道,不奸不詐。但她的母親卻為人並不好,不但經常撥弄是非,而且經常罵老罵少,深受鄉親們的憎惡。因此,“女不道母奸”也是沒有任何道理的。



綜上所述,這句俗語充滿了封建思想的餘毒和唯心主義的論調。是沒有任何道理的。因此,應當加以批判,而並不是傳承。作為現代人來說,應當忘了這句俗語的存在,並將之從記憶中徹底抹除。


老胡說三農


孝道,是農村人最在乎的。自古以來就有"百善孝當先"的說法,把"孝"排在第一位,可見對"孝道"得重視。

"子不言父過",說的就是作為兒子,不能評論父親的不是,更不能向別人去傳播。父親做事,兒子沒有評論對錯的權利。父愛如山,父親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子好,如果兒子不懂得這個道理,對父親指手劃腳說三道四,是會被別人不恥的。



就算父親有哪裡做得不夠完美或不妥,兒子也不能指責父親,最多也只能委婉的對父親勸一下,要知道,養育之恩大於天。父親是生命裡最愛你最能保護你的人,他關鍵時刻可以用生命保護你。



"女不道母奸",這句話和上一句道理相同,女兒不能說母親的壞話,母親做事不論對錯,都沒有做女兒的評說母親的道理。母親歲數大,她所經歷的那個年代不同,處事方法可能和女兒有所不同,女兒要多理解母親,對與不對都要多誇讚母親。

鄰居一女孩外出打工,時間長了沒回家,她母親想她了去看她,她母親沒見過世面,弄出很多笑話,她女兒從不在人前對母親有什麼不滿,總是依著母親,讓她高興。她知道母親養她的不容易。



她覺得有媽媽在,就是最好,別人愛怎麼看怎麼看,她帶著母親出去玩了幾天才把她送回家。當然,不論父母還是母親,如果做的事情不僅僅是對與錯界線,觸碰到法律時,做為兒女就不能不言了,那樣不是"孝",是害父母,兒女要說服父母迷途知返,正確理解"孝道",才是正理。


大山梅子


農村俗語“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這句俗語說的意思,作為兒子不要在外人面前談論父親的過失,作為女兒不要在外人面前談論母親的奸詐、奸巧或自私的事情。

這句話體現封建社會的三綱五常、孝道文化和君子的為人處世。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為人子女對父母盡心奉養並順從即為孝。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其中大人包括上級、父母、長輩、有道德學問的人。

無論對於父親的過失,還是母親的奸詐、奸巧或自私的事情,作為子女也不是不聞不問、聽之任之,而是要選擇方式方法,善意提醒。正如《三字經》中講的:“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就是說父母有過失,子女勸其改正,和顏悅色,柔聲細語。父母不聽其勸告,子女也要再次和顏悅色勸告。就算哭喊著勸告,被父母打罵也無怨無悔。

這句農村俗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對於家庭和睦,對於父母身心健康,對於子女為人處世,還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英子1164


我過歷史悠久,流傳下來的很多話都是很有道理的,有些俗語雖然沒有優美的文辭,但其中的道理還是淺顯易懂的,有一句俗語叫做:“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這句話在古代的時候是很有權威性的,那時對於孝道的要求特別高,所以父母無論對錯都必須忍受,不得當面反駁他們,雖然現在時代變了,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子不言父過”是說子女不能指責父親的過錯,父親作為家裡的頂樑柱,在外打拼,為的是讓子女有一個好的生活,所以每個男人都是好面子的,即便有些事情做錯了,子女也不要當面頂撞他們,應當在一個適當的時候和父親委婉的說一些,這樣既能保全他們的面子,又不會被外人笑話。

“女不道母奸”是說子不要去計較母親的想法,以前都是男主外,女主內,母親努力的操持家務,為的就是把家過得更好,打理家裡的大小事務是很費心思的,總有一些地方是她們想不到的,不要認為母親很笨,只是因為以前的農村女人很少有見過大世面的,多理解,多包容她們才是作為子女該做的。

現在時代不同了,父母與自己的關係既是家人,又是朋友,有些事情是可以進行交流的,而且男女平等以後,父母的見識和閱歷也都相差不多,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事情,都可以和父親或者母親說,即便是你們指正他們的錯誤,他們也是懂得傾聽和接受的。作為子女,一定不能嫌棄父母的做法,你可以委婉的告訴他們,但是不可以嘲笑和指責他們,畢竟父母終究是父母,是子女必須尊重的人。


晴格格在東北


上樑不正下樑歪。龍生龍,風生風,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子不教,父之過。這些言論都是很有道理的,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深刻和深遠的,如果父母行為不端,那麼往往會影響到孩子,孩子仿效父母長大後,也往往會染上不良品德。因而一個有見識的父母,在孩子的面前,是非常重視自己的一言一行的,努力給孩子做出一個做人的正確榜樣。

但世間總有行為不端之人,他們的孩子長大後,雖然也會染上不良品德,但經社會上教育和歷練,有的人還是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的,並努力糾正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有一個正確的人生態度,有的人還做出了一番偉岸的事業。

那麼,對待自己父母原來的行為不端應持什麼態度呢,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外揚者是那些繼承了父母行為不端的人,俗稱其為“二百五”,外揚人家在小看你父母的同時,同樣也小看了自己。而變為品德好,有出息的那部分人,採取的態度是“子不言父過,女不言母奸”。

何為“子不言父過,女不言母奸”。這句話是說,有出息的兒子是不說父親這輩子的行為不端之事的,行為端正的女兒是不說母親當年與人同奸之事的。說了,只會對自己的生活不利而無一點益處。比如一個女人出嫁後,向人說當年母親的出軌之事,人家就會覺得什麼樣的母親什麼樣的女兒,是不是你也愛紅杏出牆呢。更何況,舊時的農村,每個村子裡總有幾個年輕就守寡的寡婦,過去的農村婦女沒文化也無能耕田,有姿色的年輕寡婦為養孩子生活所迫,就只能招野漢子,做了暗娼,女兒長大後把母親當年的事拿來說,即不理解母親的悽苦,人家還會罵你是婊子養的。

還有一層意思,萬事孝為先,對父母說三道四,是不孝順行為,就是對父母過去的過失也應採取包容的態度,切不可張揚出去。




春日之虎


一般外人挑事的多,按事的少,看笑話的多,家醜不可外揚,為此好多人都氣精神病了,因為家庭成精神病,的多,外面壓力小,家庭是一個小避風港,家庭暴力,等,順治是萬尊之君就氣的出家了。家宅不淨思淨土,世上無魔由心生。同治皇帝也是,說沒法說,氣死了。皇帝尚且這樣,何況小民,事世以忍耐,天地自有公斷。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我的舊自行被人偷走,是什麼人,今天又在張樓路囗走來走去,騎一輛紅三輪車,做惡總有報,來早是來遲。


一張良方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從古至今,有幾人沒有私心?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為人子女,不能言說父母的過失。

因為這體現出一個人的教養,表現出一個人的品質。

一個人有沒有好的教養,沒有好的品質,6首先表現在家庭教育上,其次才表現在學校教育和社會影響上。如果一個人動輒言說父母的的過失,在家則會遭到父母的責罵,引起家庭矛盾。在外就會被外人嘲笑沒有教養,品行不好,不懂得維護自己和父母的尊嚴,叫人看不起。人們在嘲笑他本人的同時,還會嘲笑他的父母,怎麼就生養這麼個傻孩子!你要去幹嘛也許別人會想,這樣的人自己父母的短處都到處亂說,絕對不是什麼好人,要麼就是傻種,如果外人有點兒什麼不好,不知道他會怎麼說,不要和這種人來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