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是明末瘟疫导致明朝灭亡的吗?

狼君历史


准确的说,明朝灭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天灾,一个是人祸。崇祯年后期的鼠疫就是最为典型的天灾,也是直接导致大明覆灭的罪魁祸首。

天灾

瘟疫流行历来是所有朝代最为忌惮的灾祸,中国历史上瘟疫横行次数不少,在明朝就有两次,一次万历朝,一次就是崇祯朝。而这两次瘟疫都是人类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鼠疫”,这两次鼠疫的暴发和流行直接导致了大明王朝人口巨减1000万。

崇祯朝的鼠疫暴发其实由于旱灾引发的,崇祯十四年春天,长时间没有降雨,导致北方大地十分的干旱,收成减少,庄稼几乎都是绝收,人都没有吃的,更何况老鼠。旱灾导致了饥荒,饥荒引发了老鼠此处逃窜,把携带的鼠疫病毒四散传播。

最先爆发的是明朝的重镇大同府,鼠疫的爆发,导致当地的百姓和官兵到处逃出,没有过多久,华北地区各地几乎全部处于疫区。

鼠疫的暴发,对明朝打击最大的就是流民的暴增,这些无家可归的流民要么往西逃窜投奔农民起义军,要么回到中原腹地,到处流窜。

瘟疫暴发对朝廷来说,重点不是如果防疫,而是如何救灾,首先要救的是饥灾。对于鼠疫来说,只要感染上,几乎就是死定了,鼠疫的死亡率非常的高,欧洲的黑死病简直例子,几乎就是“灭霸”,死了整个欧洲大陆的一半人口。

灾荒才是对王朝打击最大的,流民增加,没有任何可食物,十之三、四的人几乎是被饿死的,受灾人口太多,基数太大,朝廷就是有心救灾,也是无力回天。

鼠疫的横行对明朝首都北京城的破坏更大,直接导致了帝国的首都近二十万人死亡,其中一半是饿死,一半是感染鼠疫而死。北京城受到如此重创,对民心、臣心的打击非常巨大,直接导致了明朝廷的崩盘。

当李自成攻打到北京城后,其实鼠疫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控制,但是人们的恐慌心理依然存在,对朝廷的信任度降到了最低,这也是为什么李自成进攻北京城没有遇到抵抗的根本原因。

人祸

如果说鼠疫暴发是明朝灭亡的客观原因,那么人祸就是明朝灭亡的主观因素了。崇祯皇帝登基后,首先是对待辽东问题采取的是毫无胜算的军事对抗,而不是外交妥协。

大明朝一直以来的顽疾党争在崇祯朝到了顶峰,文官集团的腐朽是一百多年明朝文官政权逐渐坐大的结果,皇权从来都没有真正的压制过文官集团,而文官集团的党争、分化,置国家利益不够,导致了整个明朝政治腐朽,而腐朽的政治是明朝覆灭的政治根源。

只有国家足够的强大,才能在遇到重大灾难面前,从容有力,淡然面对,所有的国民才能万众一心,积极抗灾。武汉加油!


沉墨I方之城



125878215蜂獾


大厦将倾之时,绝非是一个原因就成为了导致它灭亡的原因。明末小冰川期的瘟疫的确是一个加速明朝灭亡的原因,但这不过是一个客观原因而已。历朝历代都有过这种灾难性事件,只要应对得当,绝对不可能构成朝代灭亡的主要因素。

一个朝代的灭亡原因包涵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内因,第二个是外因。

明朝灭亡的内因包括官员的集体失守,统治者的措施不当,前朝积累的弊病的爆发等诸多因素。

官员的集体失守:大家都知道崇祯上台之后对天启朝把控朝政的阉党进行了覆灭性的打击,可以说崇祯对阉党打击的初衷是好的,希望能够更好的加强皇权统治,也希望通打击阉党而肃清朝政。但他的打击并没有起到实质的效果。官员们依旧腐败如故,明末时候的文官集团可以说是千年以来最为无耻的文官集团,他们当着大明的官,却不为大明做事,明朝后期朝廷财政不足,向朝臣募捐,这些文官对此毫无反应,身为崇祯帝岳父的周奎在面对募捐一事的时候连连哭穷,最后是自己的女儿周皇后变卖了收拾给自己的父亲,让他做一个表率来捐款,可即便如此周奎还从女儿变卖收拾所得的5000两白银中,贪污了2000两,而等到明朝灭亡的时候,李自成却从他手里得到300万两白银,再说一个例子就是明末的首辅大臣魏藻德,这个明末重臣,在明朝灭亡的时候不仅没有殉节,反而恬不知耻的对李自成说“方求效用,那敢死?。仅仅两个小事其实能反应出来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明末大臣的节操集体失守。

统治者措施不当:崇祯可以说是一个秦正廉洁的皇帝,他有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希望能力挽狂澜,他没有末代皇帝的特性,但他太过于理性化,所以在很多问题上采取的措施太过于激进,甚至是偏激的程度。为了解决明末的财政问题,崇祯皇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个改革体现在一个方面就是精简驿站,但这个精简驿站的结果带来的就是李自成的横空出世。我并不是说崇祯如果不这么做内部就会稳定,因为在李自成造反之前,明朝已经出现了很多的农民起义军。我想说的是,重病虽说要用虎狼之药,但也应有轻重缓急之分,把控权柄的朝廷核心不进行彻底的整改,而是把目光放在基层,这样的改变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当然他的措施不当不止如此,在对外策略上,崇祯帝也处理的缺乏政治智慧。他继位初期的时候,后金虽然强大起来了,但不足以威胁到明朝的统治。这个时候的后金是希望得到经济利益的。只要崇祯帝给后金一些好处就可以相对的维持边关的稳定,而崇祯帝也确实同杨嗣昌对此事进行过讨论。可后来的结果还是没有进行战略性妥协,而是正面交战,最终导致了明朝的双线作战。

前朝所积累的问题的爆发:其中一点就反应在宗室上。明朝从朱元璋建国开始,就制订了一套完整的宗室优待计划,他们有土地,有国家的封赏,俸禄。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明朝,在崇祯时代,宗室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已经无法想象,而宗室所拥有的土地,和在地方对农民的压迫,最终迎来了被压迫者的反抗。这种百年来所积压的仇怨只需要一个契机就一触即发。而恰恰由小冰川期所带来的气候变化就是这个爆发的推动因素。除此之外就是前朝阉党与东林党之间的斗争使得朝中不是阉党就是东林党,即便是阉党覆灭后,曾经依附于阉党的人在于现在得势的东林党共事的时候也是相互掣肘,也有的人因为之前的党争而受到牵连,也希望在崇祯时代能够脱颖而出。其中袁崇焕就是这么一个例子,与其说袁崇焕是被崇祯所杀,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前朝党争所导致。因为袁崇焕受到党争牵连而郁郁不得志,在有了机会表现自己的时候才定下了5年这个不现实的计划,才有了放后金部队深入腹地希望聚歼于北京城下这种过于激进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外因就是与农民起义军与清军的双线作战

我们必须要承认崇祯所面临的局面比其他王朝末期面临的局面要困难。

明末时期的起义军可以说是此起彼伏的,根本都剿灭不了。这个原因固然跟围剿措施不当有关,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张献忠与李自成也是有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个人能力的。明朝在围剿起义军方面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就连后来被人评价为唯一有能力挽救大明危局的孙传庭也在潼关之战中以身殉国,潼关一战损失大明精锐4万人,军械辎重无数,而孙传庭本人还被崇祯误解为诈死潜逃。最终明朝也的确亡于李自成。

后金的崛起在边关上也给明朝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与后金的交战中明朝损失了卢象升,赵率教等重要将领。松锦大战前后,祖大寿、洪承畴又相继投降了后金。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三万残兵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之后明朝在关外的城池悉数陷落,关外铁骑被歼灭殆尽,仅剩孤城宁远。两线作战导致明朝无法权力对抗任何一方势力,对谁都无法进行完全的消灭。

在内外交困之下,历时200余年的大明王朝,于公元1644年被李自成所灭亡,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而明末的瘟疫只是明朝灭亡的一个推动因素,即便没有他,腐败透顶的明王朝也摆脱不了最终灭亡的命运,唯一的区别也就是或许能够苟延残喘一段时间罢了。


再言春秋


纵观中国历史,自秦汉以来,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争斗就不曾中止过,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险些丧命,遂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举全国之力,派名将卫青、霍去病率十万精锐骑兵北伐匈奴,多年征战,开缰拓土,北方得到了暂时的安宁。

随着东汉末年的宦官集团的兴起,黄巾军张角率众起义,拉开了中原大地上军阀混战的序幕,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势力几十年的博杀战争,贫苦大众民不聊生,最后三国归于一统,归政后的晋朝,不思作为,昏慵懒政,引起“八王之乱”,中原大地一片乌烟瘴气,酿成了北方“五胡乱华”100多年的混乱局面。

隋唐时期的兴起,中原进入了盛世时代。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以及突厥人发起的“安史之乱”,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建立后梁,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混战时期。

历史的车轮进入了大宋时代,太祖皇帝赵匡𦚯黄袍加身,称帝建宋。宋朝的重商轻武,重文轻武,以文制武政策虽然有了强盛的国力,但是军队的实力严重失衡,以至于一个幽云十六州都无法从辽国的残兵手中打下,最后还是被后起的蒙古军队拿下而建立元朝。

元朝时期的统治仅仅维持了98年,蒙古军队的对外扩张战争加速了国力的衰弱,再加上统治阶层内部混乱不堪,对民众横征暴殓,官逼民反,最终被朱元璋的起义军打败,建立了大明帝国。

大明与大清帝国之间的争斗,起源于明朝后期的崇桢皇帝,封建王朝统治魔咒的朝代更迭,统治者自身的缺陷和无知,同时朝廷内部的争斗,国库的空虚,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加速了明帝国的灭亡,崇桢皇帝以悲壮的谢幕结束了明朝统治,又一次败在游牧民族的马下。

有史以来,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争斗从来没有停止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战马嘶鸣,长矛争戈,一代一代的人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时代的车轮磙磙向前,不可阻挡,古今创造历史的名人志士都将被历史铭记,从而流传千古。(本文均为手打,一家之谈,不足之处请指正)。





奔跑的小鹿88188


要说明朝灭亡的原因,无非就是这三点;

一,崇祯一朝,土地兼并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了,当时的高官显宦,权贵将领,都有着自己的特权,他们共同向农民下手,向土地下手,巧取豪夺,强占土地。当大量的土地集中到这些人手中之后,他们利用自己形形色色的特权,拒绝或者躲避向朝廷上税,这就是使得明朝廷税收收入连年减少,朝廷无钱也是办不了大事,支撑不住南北西东的军事行动。

于是,明朝廷就免不了施行强硬的手段,硬性的向下面增加收税的额度,可是,已经成了气候的特权阶层仍然能够把这些朝廷压下来的税收费用躲避过去,他们是躲避过去了,无辜而贫穷的农民们却被反复盘剥,生活变得异常困苦,甚至很多人完全的失去了土地。

这样的情况之下,社会矛盾渐趋激化,流民阶层人数巨多,以至于李自成的几千人马一进河南,马上就滚雪球一样的人丁兴旺,势头难敌。 

二,这个原因与第一个原因有承接关系,由于明朝内部常年不息的农民起事,使得明朝后期几乎连年征战,况且,辽东的战事更是经年不息,这样的两线作战,对明朝国力的消耗是巨大的,辽东的满清势力对明朝虎视眈眈,袭扰不断。李自成、张献忠等十三家农民军的队伍如同狂飙突进,搞得明朝廷张皇失措,焦头烂额。

这样的多头冲突,军费开支巨大,只好反复的增加税收,更多的失地农民,破产的小手工业者都投奔了农民军,这等于进入到了一个可怕的循环,

而在对辽东满清与农民军问题上的处置上,崇祯皇帝忌惮文官与御史们的攻扞,没有坚持对辽东暂时议和,先解决心腹大患农民军的这个预案,以至于功亏一篑,局面渐趋糜烂,不可收拾。

三,崇祯一朝鼠疫的流行是由于旱灾所引起,崇祯十四年年初,由于雨雪皆无,使得整个中国的北方干旱异常,农民颗粒无收。

鼠疫严重到了人口数百万的死亡,华北地区的大同府,可谓是明朝重镇,鼠疫肆虐到了城内官兵与百姓一起集体出逃,整个城市成了死城。

这些因鼠疫引起的巨大数量的流民,奔向中原之地,还是流离失所,无人出手援助,如果回身西走,投奔李自成,则还有一线生机,最低能吃饱饭。

当时的明朝廷和崇祯皇帝对这一切洞若观火,可是,以当时明朝的生产力水平,连年征战导致的国力虚弱,根本就没有办法去赈济灾民。况且,北京城内因为鼠疫的传播,就死了二十余万人,所以才出现李自成的军队打到北京城的时候,几乎没遇到什么真正的抵抗,在鼠疫横行,街道上死尸狼藉的北京城内,官绅百姓对于朝廷皇帝,已经失却了尊仰和信赖,谁当皇帝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子由


归结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政治方面的原因最为重要。

首先,党争问题根深蒂固,导致政治治理陷入混乱。明朝末年的“党派”是切切实实存在的,并不是朝野上下的臆想。阉党、东林党、浙党等派为争权夺利陷入混战,其中并没有多少公正是非可言。一派上台必然会想方设法将另一派打压下去,打压的标准往往跟政治能力、个人品行等没有直接关系。这种只为派系利益争斗的做法增加了政治内耗,导致行政效率低效,朝令夕改,朝廷治理能力大大减弱。

其次,民族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为以后的覆亡埋下伏笔。东北少数民族的兴起给明朝廷出了一道那题,化解这个问题最真确的办法就是安抚并平等相处,但明朝廷却采取了严酷打压的方式,从而导致建州满洲彻底脱离明廷控制,双方的矛盾最终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第三,经济中心大幅度南移,导致北方发展严重滞后。明朝后期,矿业、工商业等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类型逐步兴起,为朝廷提供了大量的税赋,也将朝廷的目光大部分吸引到了南方。北方气候干旱,经济结构单一,农业严重歉收,发展极不平衡。

可以说,以上三方面的原因是导致明朝病入膏肓的根本原因。至于瘟疫等现象,只能说在明朝的覆亡方面起了一定的催化作用,但不是根本原因。


红袖添香深夜读史


准确的说,明朝灭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天灾,一个是人祸。崇祯年后期的鼠疫就是最为典型的天灾,也是直接导致大明覆灭的罪魁祸首。


天灾

瘟疫流行历来是所有朝代最为忌惮的灾祸,中国历史上瘟疫横行次数不少,在明朝就有两次,一次万历朝,一次就是崇祯朝。而这两次瘟疫都是人类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鼠疫”,这两次鼠疫的爆发和流行直接导致了大明王朝人口巨减1000万。

崇祯朝的鼠疫暴发其实由于旱灾引发的,崇祯十四年春天,长时间没有降雨,导致北方大地十分的干旱,收成减少,庄稼几乎都是绝收,人都没有吃的,更何况老鼠。旱灾导致了饥荒,饥荒引发了老鼠此处逃窜,把携带的鼠疫病毒四散传播。

最先爆发的是明朝的重镇大同府,鼠疫的爆发,导致当地的百姓和官兵到处逃出,没有过多久,华北地区各地几乎全部处于疫区。

鼠疫的暴发,对明朝打击最大的就是流民的暴增,这些无家可归的流民要么往西逃窜投奔农民起义军,要么回到中原腹地,到处流窜。


瘟疫暴发对朝廷来说,重点不是如果防疫,而是如何救灾,首先要救的是饥灾。对于鼠疫来说,只要感染上,几乎就是死定了,鼠疫的死亡率非常的高,欧洲的黑死病简直例子,几乎就是“灭霸”,死了整个欧洲大陆的一半人口。

灾荒才是对王朝打击最大的,流民增加,没有任何可食物,十之三、四的人几乎是被饿死的,受灾人口太多,基数太大,朝廷就是有心救灾,也是无力回天。

鼠疫的横行对明朝首都北京城的破坏更大,直接导致了帝国的首都近二十万人死亡,其中一半是饿死,一半是感染鼠疫而死。北京城受到如此重创,对民心、臣心的打击非常巨大,直接导致了明朝廷的崩盘。

当李自成攻打到北京城后,其实鼠疫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控制,但是人们的恐慌心理依然存在,对朝廷的信任度降到了最低,这也是为什么李自成进攻北京城没有遇到抵抗的根本原因。


人祸

如果说鼠疫暴发是明朝灭亡的客观原因,那么人祸就是明朝灭亡的主观因素了。崇祯皇帝登基后,首先是对待辽东问题采取的是毫无胜算的军事对抗,而不是外交妥协。

大明朝一直以来的顽疾党争在崇祯朝到了顶峰,文官集团的腐朽是一百多年明朝文官政权逐渐坐大的结果,皇权从来都没有真正的压制过文官集团,而文官集团的党争、分化,置国家利益不够,导致了整个明朝政治腐朽,而腐朽的政治是明朝覆灭的政治根源。


成蒙厚爱


说实话,说到具体问题,都是具体的表象了,什么市场白银短缺,疾病,灾害,政治等等原因……我觉得本质就一点,赶上小冰河期,摧枯拉朽,带不动了


西橙蕃茄


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有一直存在的

财政危机,流民问题,农民起义,军事问题,内部朝政混乱,党争,也有外部危机,自然灾害等等。

财政危机

明中以后,明政府财政危机逐渐严重而且由财政危机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明代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三来自于田赋税收,每年的田赋税收大概有2700万两白银,这个数量实际上历朝历代来说算比较少的了,也比不上清朝。但是,收入微薄但支出越来越庞大,尤其是明武宗(就那个爱玩乐,还总想当将军皇帝)正德以后,由于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隐匿赋税,明政府财政收入逐渐减少,但与此相反的,朝廷支出却与日俱增,特别是蒙古俺答势力进逼北京后,明政府添兵设饷,军费大增。1551年,各边境饷银达500多万两,修边塞等工役所需又800余万两,两项合计约1300万两,而正赋及其他加派总共才1000万两。这时,皇族支费也多得惊人。嘉靖末,皇族达28492位.当时,全国田赋输京米400万石,而宗藩岁禄达853万石,“岁输亦不足供禄米之半”。加上皇室奢侈,冗官冗食,嘉靖一朝每年财政亏空多者近400万两,少者也有百余万两,到1567年(隆庆元年),太仓银仅存135万两,只足三个月的开支。

明王朝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如此同时为了减轻财政压力,明廷采取各种举措希望能达到收支平衡

首先开刀的是官员的俸禄,这一下虽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开支,但是官员拿不了那么多工资了,但又要养家糊口,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官员有些小爱好,花费更大。工资不够,那就其他途径挣钱了,手中既然有权,那钱也是好解决。因而助长了官场的贪腐风气,原先是个别官员贪,现在恐怕是个别官员不贪。为解决财政危机朝廷还想了一个法,印钱。

大量发行纸币,增加货币的发行量,来变相的利用货币贬值,淡化危机。但是明朝似乎忘了他前面的那个王朝也这样干过,但是结果啊,唉。万事有利有弊,滥发纸币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也是变相的抢民众的财富,民众生活更加困难,激化了矛盾,导致了大规模农民起义。最终还是谁种的恶果谁吃。

流民问题

流民现象的加重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躲避赋税、徭役、地租,不得已离乡背井,成为流民.明初在个别地区已经出现流民.到正统以后,流民几乎遍布全国,其中山西、河北、山东、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湖南、湖北、浙江、福建等地最为严重。据估计,当时全国流民,总数大约有六百万人,占在籍人口的十分之一,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地处湖北、河南、四川、陕西交界的荆襄山区,是当时流民的重要去所,这里山谷厄塞,川险林深,有大量沃土可供耕垦,封建统治也比较薄弱。从正统以来,流民涌入越来越多,至景泰、天顺年大约聚集了几十万之众。而大量的流民没能入编,也导致朝廷所掌握的在册农户减少,相应的税收也减少,加重了社会混乱。

农民起义

明代中期,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全国各地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从逃亡到抗赋抗役,从“盗矿”到武装反抗“矿禁”、“封山”。从抗租到武装“踞田夺地”,斗争形式多样,规模越来越大。正德年间,在河北又出现了杨虎、刘六等领导的起义。起义军攻占了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许多州县,“横行中原”,并曾三次进逼北京。此外,在四川、贵州以及广西等地,还先后爆发了许多少数民族的起义。这些起义, 对明朝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尤其是明朝末年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引发了以李自成为代表的农民起义,也打起了“天降奇荒,所以资自成也。”这些起义严重打击了王朝统治,最终成了明朝的催命符。

军事原因

明朝施行大规模的屯田制,军户世袭。这种制度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财政负担。但也导致军队长期缺乏训练,导致武备松弛,外加上整个王朝弥漫的一股贪腐风气,克扣军士粮饷等等,导致士气低落,战力下降。外加明朝末年对后金战争中一系列军事错误,导致其越发在军事上处于被动。

天灾,鼠疫,大旱饥荒等自然原因。

明朝末年赶上小冰期,气候较为干冷引发一系列,蝗灾,旱灾等自然灾害

。这些自然灾害严重冲击力农业生产,大量农民吃不上饭,还要承担沉重的赋税。于是也导致他们揭竿而起。尤其是陕西受灾严重,民不聊生,据记载当时陕西,

“野无青草,十室九空。于是有斗米千钱者,有采菜根,木叶充饥者,有夫鬻其妻,父弃其子者,有自缢空林,甘填沟壑者,有鹑衣菜色而行乞者,有骨肉相残食者。”

政治混乱,宦官干政,党政倾轧。

皇帝长期的不理政,宦官渐渐窃取皇权,干预政治,作威作福,把朝堂弄的乌烟瘴气,建立自己的利益集团。而一些文官也建立自己的集团,开始了党争,从万历到天启初年的五党集团和东林党争,天启中后期的东林党与阉党的争斗,甚至到了南明逃亡时期,刚停下逃亡的脚步,朝廷内部都又开始了党争。持续的党争严重消耗了明帝国的家底,明朝从内部被撕裂,国家机构也不复存在,一片混乱。没几个人真正关系国家的安危,百姓的死活,导致民怨沸腾,最终灭亡。

外部威胁

蒙古的威胁一直存在,明廷在边关驻扎了大量军队,这些也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后期女真崛起,建立后金,边关压力陡增,战事不断,严重消耗了明王朝的国力。

综上,明朝的灭亡是一系列内部和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天灾,人祸,相互作用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如有不当,欢迎批评,若有兴趣,关注


柘4011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社会变迁,政权更迭的决定要素是:因果!同时表现形式诸如瘟疫,高税,沉重的劳民伤财工程,极度的骄靡狂暴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