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是哪來的,和鯽魚有關係嗎?

青輕一葉子


原產於非洲的羅非魚其實有很多別名,比如學名叫“莫桑比克口孵魚”,在臺稱作“吳郭魚”。由於羅非魚的體型大小與外型的確與鯽魚非常類似,所以也被稱作“非洲鯽魚”,不過羅非魚跟鯽魚是沒啥關係的。

羅非魚屬於慈鯛科,原產於非洲的熱帶河流與湖泊,北至尼羅河下游,南至贊比西河流域,包括維多利亞湖、坦噶尼喀湖,都是羅非魚產地。而在東非大裂谷的亞洲延伸部分——加利利海也有羅非魚分佈。


從外型來看,羅非魚與鯽魚的確很像,但也有明顯不同。比如羅非魚背部的魚鰭幾乎覆蓋整個背部,而鯽魚的背鰭主要位於靠近尾巴的地方。另外,羅非魚體態較鯽魚更寬,尾鰭的鱗片花紋也是不同的。單看魚鰭,羅非魚的鰭倒更像鱖魚。

除了怕冷,羅非魚的適應性還是非常強的。作為廣鹽性魚類,羅非魚不僅能在淡水生存,也能在鹹水中存活。即便是低氧環境,也不妨礙羅非魚生長。由於羅非魚怕冷,所以在國內主產地基本都是南方。


鯽魚是以植物為主的雜食魚類,而羅非魚也一樣,但羅非魚的食性更雜。羅非魚貪食,生長速度也非常快,半歲大的羅非魚就可以繁殖下一代。

羅非魚是世界上分佈與養殖最廣泛的經濟魚類之一,消費量也非常高。眾所周知,美國人很少食用淡水魚,以至於亞洲鯉魚在美國氾濫成災,但羅非魚卻是個例外。在美國,羅非魚是最常見的魚類食材之一。

不僅是生長迅速,羅非魚魚刺不多且肉質細膩,相對於普遍多刺的其他淡水魚,羅非魚食用更加安全方便。而且羅非魚蛋白質與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都相當高,營養豐富。


在我國,羅非魚與小龍蝦一樣都是屬於外來物種,年產量已經接近200萬噸位居全球第一。國內羅非魚主要集中於南方,廣東省佔據46%,海南省佔19%,雲南與廣西產量也不低。

不過,羅非魚在國內的境遇與小龍蝦完全不同,雖說不那麼少見,卻也並不常見。國產羅非魚近一半都用於出口而非自家消費,要知道,國內小龍蝦產量也極其巨大,卻依舊存在缺口需要進口彌補,更別說出口了。相較之下,羅非魚似乎沒那麼受歡迎。


澹奕


羅非魚在我國南方地區氾濫成災,嚴重危害當地的生態環境,但是羅非魚也是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養殖魚類,是重要的出口魚類,那麼羅非魚是哪裡來的呢?和鯽魚是什麼關係呢?

羅非魚來自哪裡

羅非魚又叫非洲鯽、福壽魚,原產於非洲的坦噶尼喀湖,羅非魚屬廣鹽性魚類,在海水、淡水中均可生存。對低氧環境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一般棲息在水的底層,通常隨水溫度變化或魚體大小改變棲息水層。有著優良的適應能力及強大的繁殖力。

羅非魚大約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引入我國,經過一代代養殖之後成為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一個養殖品種,目前養殖的羅非魚多用來魚片加工出口。

羅非魚和鯽魚的關係

羅非魚和鯽魚在分類學上沒有親緣關係,羅非魚是屬於鱸形目、麗魚科(慈鯛科),而鯽魚屬於鯉形目鯉科魚。如果說非要扯上關係的話也僅僅是長得相似而已,所以羅非魚被大家稱為非洲鯽魚了。

羅非魚和鯽魚在外表上是非常好認的,你只要認識鯽魚,那麼羅非魚也能分辨,在這裡我主要說一下羅非魚由於是屬於鱸魚目的,其肌肉沒有肌間刺,吃起來更方便一起;而鯽魚屬於鯉科,含有大量的肌間刺,吃起來比較麻煩,孩子也不適合食用。


珠海禾蟲哥


羅非魚應該是屬於熱帶的魚類,最初出現在非洲,它們和鯽魚是沒有關係的,只是它們的個體和鯽魚差不多,只是比鯽魚要扁一些。我國在50年代左右已經引進這種魚了。因為羅非魚耐低氧,很少生病,長起來比較快,適應能力也強,另外口味也還不錯,所以現在已經是我國池塘養殖的一個不錯的選擇。

羅非魚一般活躍於水的中下層,喜歡水溫比較高、含氧量也高的水域。常常會棲息在有遮擋物的水面之下,因為這樣的地方既安全又有食物。羅非魚只有在我國一些冬季氣溫也比較高的區域才可以進行四季養殖。不然冬天可不好存活。

羅非魚雖然是那種什麼都會吃的魚類,但還是以天然植物為主,各種水草、植物碎片等等都會是它們的食物。我們在垂釣羅非魚的時候,可以選擇菜籽餅、米糠、豆餅等等,另外蚯蚓紅蟲也會吃。

另外需要說的是,在垂釣羅非魚的時候,上魚後動作要輕,不可發出太大的聲響,因為羅非魚都是一群一群的,切不可為了一條而驚擾水下的一群。


野釣散人


我來說一下經歷的事。在2000年前,我所在的珠三角幾乎沒有非洲鯽魚,但是那時河裡也幾乎沒有多少鯉魚和鯽魚。現在,小河裡滿滿的都是非洲鯽魚,鯉魚和鯽魚的數量幾乎沒有變化。非洲鯽魚引入後的好處是,幾乎任何時候河裡都有或大或小的非洲鯽魚,如果願意吃,也是不錯的。現在每每到冬天即將來臨,非洲鯽魚活動減緩,就是去小河裡電魚的好時候。每次都收穫滿滿的,換了以前,你怎麼去電魚,也電不到那麼多可以食用的大魚。所以,非洲鯽魚,我認為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四眼仔睇世界


羅非魚也叫非洲鯽魚,但是與鯽魚沒有關係,它們是鱸形目的魚,而鯽魚是鯉形目的魚。這麼說有點讓人暈吧。

好吧,說簡單一點,鯉形目的魚都是帶小刺兒的,而鱸形目的魚都是不帶小刺的。這是一個巨大的差別。

羅非魚的原生地是在非洲,最早的羅非魚是指莫桑比克口孵非鯽。所謂口孵,就是親魚會把魚卵含在嘴巴里,直到孵化出小魚,並且在小魚還沒長大的時候還會找親魚的嘴巴躲藏。美好的物種。有時候羅非魚被誤傳是吃自己的小魚,其實真不是。

1959年的時候引入中國開始養殖。因為這些魚的樣子像中國土生土長的鯽魚,又來自非洲。所以叫羅非魚了。

另外羅非魚的種類很多,因為慈鯛科非鯽屬和口孵非鯽屬的魚都被稱為羅非魚出現在市場上了。尼羅羅非魚、奧利亞羅非魚、莫桑比克羅非魚以及各種組合的雜交後代都叫羅非魚,在體色和條紋上有差別,但是對消費者來說,沒啥區別。少了肌間刺的魚肉都好吃。現在還有一些紅色的雜交品種,也很受歡迎。



至於羅非魚這個名字,很可能是從越南語來的。在越南語中,羅非魚叫Cá rô phi,意思就是非洲的鱸魚。Cá 是魚的意思,rô phi即“鱸非”。這樣看,後來延伸到漢語中就是羅非魚了。說起來,羅非魚倒是更合適的名字。

羅非魚是雜食性魚類,啥都吃。所以在溫暖水域成為入侵種,在我國西雙版納和東南亞很多水體都被羅非魚霸佔了。終究還是有中國老饕無法對抗的物種啊。


植物人史軍


“羅非魚”指的是莫桑比克口孵非鯽,鱸形目、隆頭魚亞目、慈鯛科、口孵非鯽屬的一種魚類。現在“羅非魚”一詞已經成了慈鯛科非鯽屬(Tilapia)和口孵非鯽屬(Oreochromis)多種魚類及其雜交後代的泛稱,英文統稱為Tilapia

莫桑比克口孵非鯽為代表的羅非魚原產於非洲,因為長得像我們熟悉的鯽魚,所以傳入我國的時候得了個非洲鯽魚的別稱。其實,它屬於慈鯛科而非鯉科,所以分類學上和鯽魚相去甚遠。

除了非洲鯽魚,羅非魚還有很多別名,譬如福壽魚、吳郭魚、越南魚等等,香港人管它叫金山鯽,臺灣人叫它臺灣鯛。拋開別名不說,“羅非魚”這個名字本身就有些讓人困惑,它是從何而來呢?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羅非魚經越南傳入我國廣西。羅非魚在越南語中寫作Cá rô phi,Cá 是魚的意思,rô phi即“鱸非”,所以音譯的“羅非”兩字也就是“非洲鱸”的意思。Cá rô phi連起來就是“非洲鱸魚”,指代非洲產的鱸形目羅非魚非常合適。


所以羅非魚和鯽魚的關係僅僅是因為看著有點像,兩者在分類學上關係較遠。鯽魚,也叫鮒魚。鯉形目鯉科鯽屬常見的一種淡水魚。原產於亞歐大陸的江河湖泊,不僅是我國最重要的食用魚,也是人類最早馴化的魚類之一。因為耐低溫耐低氧超耐糙的特性,早已被引進到世界各地廣泛人工養殖,繁殖季節前後的春末和秋末時最肥美。

兩者確實乍一看很像。


薩爾茨堡的魚


羅非魚原產於非洲,學名莫桑比克口孵魚,屬於慈鯛科的小型熱帶魚類。通常生活在淡水中,也可生活在含鹽的鹹水中,對溶氧較少的水有極強的適應能力。這種魚在國內也被稱為非洲鯽,實際跟鯽魚並無關係。

羅非魚屬雜食性魚類,在食物短缺的情況下,葷素皆食,且極其貪食;但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羅非魚又顯得非常挑食,例如競技池裡面的羅非魚偏愛南極蝦、鮮蝦、蝦粉,以及魚肉雞肝製作的冷凍餌。

羅非魚在16℃~38℃的水中均能生存,最適宜的溫度是22℃~35℃。

在兩廣地區,夏季是釣羅非魚的最好時節,此時,大部分魚類都躲到陰暗處或深水區域避暑,唯有羅非魚的食慾不受影響。

羅非魚對外界的嘈雜聲並不敏感,只要有食物,即便在靠近岸邊的水域也能覓食,因此,我們選用3.6米手竿即可釣羅非魚;有時在羅非魚密度較高的水域,用2.7米手竿的效果甚至更好。


悅釣釣魚


說起非洲鯽魚羅非魚,鯽魚和羅非魚一點關係也沒有,羅非魚和鯽魚的外形也不像,叫非洲鯽魚,不知道這樣稱呼的來源是什麼,廣東人喜歡稱呼為福壽魚,這個名字到是吉祥好聽。我國主要養殖的羅非魚品種有尼羅羅非魚、奧利亞羅非魚、莫桑比克羅非魚。其實,羅非魚還有一個稱呼,叫越南魚,這個稱謂就及少有人知道了,但是老一點的大叔們可能聽起來了到是非常有感情的。為什麼有這個稱呼呢?越南是亞洲較早從非洲引進尼羅羅非魚養殖的。中越極友好時期,越南同志給廣西贈送了一批尼羅羅非魚親魚,這個魚性成熟塊,極容易成群繁殖形成規模,而且雜食性,不挑食,葷素通吃,在那個肉食匱乏的年代,成為適宜尼羅羅非生長的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很好的肉食來源,尤其幾乎沒有小刺,也是這些地區餵食幼兒很好的蛋白質的來源,國家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資金繁殖魚苗予以推廣,並進行種苗提純研究優化以提高產量,稱為尼羅羅非一代。但是,這個越南魚有很多缺點:魚個體小,色黑賣相不好,單塘近親繁殖很快退化,個體變得更小如小野鯽魚,可能與鯽魚相稱這有點依據。後來國家經從非洲選種直接引進羅非親魚,並且提純雜交繁殖,形成尼羅羅非魚二代,在品種色澤個體上均有極大的提高,在南方地區成為與四大家魚居家餐桌平分秋色的佳餚,各南方省地州縣均有魚苗育苗基地和規模養殖塘。改革開放後,有個臺灣人,央視致富經報道稱,在海南省發明了羅非魚的新品種;其實,該人採用三倍魚技術(請百度科普)單性繁殖,這樣的羅非魚成熟快,個體超大,全價商品飼料餵食,三五個月即達到一公斤左右。該人的研究成果在臺灣未獲上市的情況下,到了泰國繁殖銷售一年,被禁止,後來到了海南,規模化生產銷售魚苗至今餘二十多年,成為國內主要的羅非魚苗基地,形成對國內羅非魚苗育苗基地極大的衝擊,致使國營改制後眾多的羅非魚苗繁殖基地倒閉,眾多以此為生的企業職工下崗,這個羅非魚就叫吉福羅非,就是大家現在在全國各地都能吃到的那個大大的很好看賣相頂好的但是不好吃羅非魚。


踏芳英豪F


羅非魚是哪來的,和鯽魚有關係嗎?

羅非魚和鯽魚對於我們來說都是再熟悉不過的兩種魚類,特別是在南方氣溫高的省份羅非魚可以說是到處是,一般的水溝中都有其身影,羅非魚和鯽魚同樣是繁殖能力超強的兩種魚不僅外形有些相似,而且在叫法上也有一些相似之,羅非魚有的地方也稱之非洲鯽魚,那麼羅非魚是哪來的,和鯽魚有關係嗎?


對於這一問題,踏火可以給您一個較為詳細的講解,首先羅非魚是原產於非洲大陸的一種魚,生物學分類上其屬於慈鯛(麗魚)科非鯽屬,此魚最大的特點就是鰭條硬、繁殖力強。其目前在我國主要養殖的品種有尼羅羅非魚、奧利亞羅非魚、莫桑比克羅非魚以及各種組合的雜交後代。在繁殖上與我們常見的魚也有很大的區別,自然環境下母魚產卵之後會迅速將魚卵銜入口中同,讓魚在口中孵化,且而剛孵化出來的苗都是在口腔哺育,此時魚苗一般在母魚的周邊活動,一旦周圍環境有異動,小魚苗會迅速群集起來這時母魚會快速將其含入口中來躲避危險,這一過程一直到魚苗體長達1.5公分時,小魚能夠獨立生活時才會結束。

而鯽魚在我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魚類,其在分類學上屬於鯉科鯉屬魚類,這種魚也是繁殖力很強的一類魚,但與羅非魚不同的是鯽魚在我國不會受溫度的限制,一般水溫在0.5-38度的水體其都會生活的很好(羅非魚低於10度會有生命危險),在繁殖上一般母魚產卵之後都不會再管,讓其自然孵化和生存的。


因此說,羅非魚與我們常見的鯽魚從生物學上來說,是兩個不同目(前者為鱸形目後者為鯉形目)的魚類,從血緣關係上來說兩者是沒有半點關係的,只是兩者在外形和一些生活習性上有些相似而已。


以上僅為踏火個人經驗見解,供參考用,更多的水產、水族類經驗分享敬請關注踏火逍遙說魚,謝謝!


踏火逍遙說魚


羅非魚又稱非洲鯽魚起源於非洲,屬熱帶性魚類,棲息於水體中下層,是以水生植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其食性廣,對環境適應性強,抗病性能好,群體產量高,肉味鮮美。

鯽魚簡稱鯽,俗名鯽瓜子,淡水魚,鯽魚分佈廣泛,全國各地水域常年均有生產,是我國重要食用魚類之一。鯽魚是以植物為食的雜食性魚,喜群集而行,擇食而居,肉質細嫩,營養價值很高。

雖然羅非魚的外形和個體大小有點類似鯽魚,但是兩者的區別還是明顯的:首先,羅非魚的背鰭很長几乎覆蓋整個背部,鯽魚的背鰭短長在身體的後半部分;其次,羅非魚尾鰭紋路是橫條紋的波浪狀,鯽魚的尾鰭紋路是豎條的,並且形狀似一把剪刀。

羅非魚在我國屬於外來物種,最早引進羅非魚的是我國臺灣省,在二戰結束不久,羅非魚即被引入臺灣。我國大陸在1950年曾從泰國、越南引進羅非魚,以後又從非洲一些國家引進新的品種。經過多年來雜交繁殖,改良品種,現我國大約有十多個品種。由於這種魚味道鮮美,已成為我國重要的養殖魚種。

自80年代以後,凡是處於熱帶、亞熱帶、溫帶的國家和地區幾乎都有養殖羅非魚,現已遍及全球85個國家和地區,羅非魚成為了國際上養殖最廣泛的優質魚種之一。我國的羅非魚養殖主要分佈在南方,因為羅非魚怕冷,溫度不能低於10度。

夏季是垂釣羅非的好時節,因為羅非魚在夏季裡是非常活躍的,吃口也非常棒,也容易上魚。垂釣羅非魚,提竿宜遲不宜早,因為羅非魚吃食極貪,入口的食物不會輕易放棄,當浮漂抖動或沉浮不定時,不可揚竿,一定要等浮漂全部沉入水中不見時方是提竿的最佳時機。


——上弦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