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來,有這樣一句唐詩,它始終被人們爭論不休,很多人都說是從鬼那裡偷來的!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古代的科舉考試中,考生們最怕的題目不是生僻的,而是那種平常得近乎濫俗的題目。因為要想得到高分,就必須寫出新意,而濫俗的題目實在太難寫出新意了。相傳,唐玄宗天寶九年的進士科考生就遇到了這樣一個題目:湘靈鼓瑟。
湘靈是指兩位湘水女神,傳說大舜在南巡的途中死了,他的兩位妻子娥皇、女英千里尋夫,在湘水岸邊悲哭,江邊的竹子染上了她們刻骨傷心的淚水,從此變得斑駁,被人們稱作斑竹或湘妃竹,而永失所愛的這兩位女子用死亡來終結悲傷,自投於湘水,從此化身為湘水女神。後來,人們如果在湘水細聽,會在波濤聲和風聲的交雜裡隱約聽到她們或哭泣,或低訴,或以悲傷的樂器奏出的旋律。
因為這個故事在當時已經是人盡皆知了,所以考生們的答題都沒有什麼新意,幾乎無一例外的都將答題方向設定為這一種:用娥皇、女英對大舜的忠與愛比擬臣子對君主的無上情操,寫出自己對風雲際會的期待以及生死無悔的赤誠。
比如,一位叫陳季的考生是這樣寫的:
神女泛瑤瑟,古祠嚴野亭。
楚雲來泱漭,湘水助清泠。
妙指微幽契,繁聲入杳冥。
一彈新月白,數曲暮山青。
調苦荊人怨,時遙帝子靈。
遺音如可賞,試奏為君聽。
這首詩的前面八句極盡描摹湘靈鼓瑟的場面,後面兩句向皇帝表忠心,意思是:時隔千載,所有聽到湘靈樂音的人無不深受感染,而我對皇帝陛下您也懷著同樣的深情,而您(也包括主考官大人)一定就是我的知音。
在過去,像這樣表忠心的詩,名列三甲幾乎就是十拿九穩的。
但是,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場考試中的狀元考生,竟然一點也沒有考慮到政治方向的問題。僅僅憑藉著兩句詩,就令主考官怦然心動:“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考官大人良久吟詠,終於感嘆說:“寫出這樣的詩句,一定是得到了神助啊!”這首詩的作者,就是“大曆十才子”之一的錢起,全詩如下: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詩歌的前十句都在描摹湘靈鼓瑟的哀怨之音,比陳季的筆法很難說就真的強過許多。但關鍵只在結尾兩句的收束:鼓瑟一曲終了,聽者從沉迷之中恍然醒覺,鼓瑟之湘靈杳然無跡,只有江邊山色青青,彷彿飄蕩著哀怨的餘韻。
當然,這樣的寫法在今天看來已經毫不稀奇。譬如小學生作文通常寫到某位好人叔叔助人為樂,事了拂衣去,被幫助的“我”急忙追出去,卻看到茫茫雪地上只留下兩行筆直的腳印。
雖然這樣的寫法在今天早已淪為俗套,但在唐朝第一次出現時,卻震驚了整個天下。以至於,許多人根本不相信這是錢起的原創。所以,在當時流傳了這樣一個玄奇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錢起赴京趕考的時候,途經京口,在一個月色撩人的夜晚披衣而起,閒庭信步,忽然聽到戶外有行吟之聲。那人反覆吟誦的只有兩句,細聽來正是“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錢起大為動心,便溯著聲音的來源急忙尋去,然而那聲音雖就在身邊反覆響起,錢起卻連半個人影也尋不到。事情如此怪異,錢起頓時覺得害怕,忐忑不安。
如果這是一個兆頭,那麼到底是吉是兇呢?
第二天,錢起帶著滿腹的狐疑繼續上路,直到進了長安城,進了考場,看到《湘靈鼓瑟》的試題,才曉得那兩句詩是如此應景。將鬼詩挪用過來是不算剽竊的,錢起心安理得地憑著“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贏得了狀元,而考官大人也因為這兩句太過出色的句子,而忘記了要時刻保持政治方向正確的這道底線。
後來,這個鬼詩的故事就這樣流傳開來了。
閱讀更多 簡約由心而發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