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甲午戰敗後,慈禧為何忽然對光緒和顏悅色?

相信大家都很清楚慈禧與光緒之間的關係,從整體來看,可謂是愛恨摻半。從血緣關係上來看,光緒實際上並非是慈禧的親生子,只不過因為鞏固自己權力的需要,而親自扶立並且培養長大成人的,可以說,一直以來,光緒無非就是充當著大清王朝的門面,而真正意義上的控制者,還是慈禧。然而,隨著光緒的長大,漸通人事,再加上長久以來的帝王教育,令得他迫切的希望通過歸政掌權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故而同不肯放權的慈禧之間的矛盾也就更加深刻,以至於在戊戌政變之後完全撕破了臉面,也就形成了我們普遍對於這母子二人的印象。

不過,在電視劇《走向共和》中,這母子二人也曾經有過一段比較和睦的時期,甚至被徐桐拍馬屁稱作為“母慈子孝,母子同心”。雖然徐桐拍馬屁的行徑委實有一些噁心人,但是從當時的氣氛來看,慈禧確實是收斂了許多自己的鋒芒,儘可能的讓光緒能夠有發揮的空間,所以這種不尋常的做法便被刻意的放大,以至於有了這種所謂“母慈子孝”的表象。然而,試問,為何這個時候慈禧忽然就對光緒如此“厚愛”,以至於讓得光緒也頗為的不自然?難道慈禧真心願意就此歸政於光緒而不再過問政事?下面我們就具體來談談這個問題。

走向共和:甲午戰敗後,慈禧為何忽然對光緒和顏悅色?

我們知道,曾幾何時,慈禧一直以來拿光緒少不更事做幌子,遲遲不願意將權力交出來,並且是一拖再拖,能拖就拖。然而,當光緒的年紀已經遠遠超過慈禧所能夠藉口拖延的界限時,慈禧也不得已慢慢交出一些相對來說不太重要的權力。然而,恰逢這個時候,忽然出了一件大事,令得慈禧巴不得光緒能夠多獲得一些權力,也就因此而多了一份責任。這件事情便是甲午中日戰爭。

早在戰爭前夕,李鴻章就此事詢問慈禧的意見,然而慈禧卻一直在划水,很顯然,慈禧也很明白,這是一件賣力不討好的事情,所以自然是能推就推,所以恰此機會乾脆讓光緒多擔一些重任,索性讓李鴻章同光緒相商便罷。而結果我們也很清楚,雖說北洋水師是亞洲第一水師,但是卻也只是徒有其表罷了,甲午海戰終以日本勝利而告終,而後也簽訂了《馬關條約》,割地賠款,可謂是國之恥辱。那麼,既然是光緒負責此事,那同慈禧又有什麼關係呢?其實,關係大了。

走向共和:甲午戰敗後,慈禧為何忽然對光緒和顏悅色?

相信很多人都清楚,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失敗的原因除了軍隊素質不如人意之外,其中還有著物質上的不足。因為北洋水師軍餉長期不足,不說未能添置新式船艦,就連原本的船艦也年久失修,甚至連炮彈也格外匱乏。而這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給慈禧修園子,故而挪用了北洋水師的經費,也就導致了最後的戰敗。在當時,朝廷中也有很多人明白這個事情,而慈禧自然也是其中之一。所以,對於這次戰敗,慈禧自然也開始有了些許愧疚之心,尤其是現在還需要光緒來背鍋。

另外,慈禧自己也能夠感受到國人們對甲午戰敗有多麼的敏感,所以可以說在這一段時間,恰就是整個清廷乃至清朝最為脆弱的時期,稍有不慎,就容易動搖清廷的統治根基。所以,儘管慈禧不願意放下姿態,但是卻也不得不這樣做,以穩定朝臣們的情緒。故而,我們也就能夠看到,正當光緒和翁同龢、奕劻等人商議戰後事宜之時,慈禧冷不丁的就來了。

本來按照以前的規矩與慣例,這個時候光緒得老老實實的讓慈禧來主持這個會議場,並且光緒也恰就是這樣做的。然而,慈禧卻忽然一反常態,表示自己就過來看看,各位該幹嘛還是幹嘛,就當自己不存在。並且,在光緒問候的時候,慈禧表露出了這樣一種笑容。

走向共和:甲午戰敗後,慈禧為何忽然對光緒和顏悅色?

當時光緒還挺感動,這親爸爸啥時候這麼和善了?不過既然慈禧都這樣說了,並且早在此前就已經明確歸政於自己,光緒也就沒有多心。不過,當落座的時候,慈禧竟然下意識的就想朝主位坐去,然而忽然腦回路了一下,也就轉而向旁邊的塌上坐。在慈禧的這樣一番所為之下,光緒也就繼續同幾位朝臣議事了。所議大多為賠款財政之事,旁聽的慈禧確實也就沒多表態,大多由光緒皇帝做主,然而當提到組建新陸軍之事,倒是另說了。

很明顯,這是一個很敏感的話題,因為兵權從來就是政權的保障,而光緒也很清楚這一點。雖然光緒很想直接做主,然而卻還是需要詢問慈禧的意見。而就於此事,慈禧也坐不住了,直接點出了其中的關鍵所在,即是由誰來掌管兵權。沒辦法,在這個問題上,這母子二人委實無法真正的保持同心。當然,畢竟慈禧這個時候已經從臺上撤到了幕後,所以有一些事情也不方便說出來,便直接“客套”地說由光緒來定,“自己絕無異議”(注意,慈禧這個時候的眼神,李蓮英認真的看了一眼慈禧,諸大臣們屏氣斂聲)

走向共和:甲午戰敗後,慈禧為何忽然對光緒和顏悅色?

光緒聽到這個回答,也是半信半疑,親爸爸難道真的願意讓自己做主?隨後,光緒便稱,這個人選一定要有經驗。然而注意,這個時候慈禧忽然就打斷了光緒的話,稱“經驗是慢慢積累起來的”。行了,到了這光緒也算是看出來了,這個事情慈禧還是不放心讓自己做主,於是也就此作罷,這個事情也就算是擱置再議。而後,慈禧待翁同龢等朝臣離開後,便直接明確地同光緒講,人選先不著急定,言外之意無非就是要讓慈禧自己做主。想來,慈禧還是那個慈禧,對權力的慾望一直都未曾放鬆。

走向共和:甲午戰敗後,慈禧為何忽然對光緒和顏悅色?

既然如此,光緒又有什麼可說的呢,只能連連稱是,原以為能夠親政大展宏圖,然而忽然發現,其實自己一直都還停留在起點。故此,我們可以認為,慈禧之前所表現出來的善意無非就是一時所需的惺惺作態罷了,一方面是已然明確歸政於光緒,若在插足於政事於情於理皆不合,索性還不如給光緒一些鍛鍊的空間。而令一方面,則是時局所需,光緒乃至朝臣們皆因《馬關條約》而焦頭爛額,所以慈禧也沒有必要在這個時候多生事端,儘可能的讓步,以維持這所謂的“母慈子孝”的表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