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死後為什麼要周公而不是姜太公輔政?

忘憂清樂閣主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諸弟弟中,周武王最器重周公旦

周公旦是是周文王昌的第四子,周武王發的弟弟。

在周文王諸子中,武王發與周公旦是最出類拔萃的兩個。據《史記》載:“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篤仁,異於群子。”周公旦從小在孝行與仁德兩方面,在諸兄弟中是最為突出的。周武王對這個弟弟最為器重,自從繼位後,就把周公旦視為左右手,朝中許多政事都交由他處理。周公旦兢兢業業輔佐哥哥,在推翻商紂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

在周武王打敗紂王后,入殷都時,武王乘坐御馬車,周公旦手持大鉞侍立一旁。在古代,大鉞是權力的象徵,可見他在武王心目中的份量。

當時,擺在周武王面前的一大問題是如何處理殷商俘虜。姜太公認為應斬盡殺絕;召公奭認為應殺掉有罪之人,釋放無罪之人;周公旦則表示:戰爭都已經結束,不如讓他們各自回到自己的家裡,耕作自己的田地。不論他是舊政府的臣民還是新政府的臣民,只要有仁義德行就能得到器重。

周公旦的見解,讓周武王大為讚歎,認為這個弟弟有“平天下”的能力。

第二,周公輔政,不是在周武王死後,而是在生前

題主問說:“周武王死後為什麼要周公而不是姜太公輔政?”其實這裡有個錯處,周公輔佐朝政,並不是在武王死後,而是在武王生前。

周滅了殷商後,武王分封功臣及弟弟,主要有以下幾個:封太師姜尚於營丘,國號為齊;封弟弟周公旦於曲阜,國號為魯;封召公奭於燕;封弟弟叔鮮于管;封弟弟叔度於蔡。一般來說,被封為諸侯,就要前往自己的封國。

姜太公、召公、管叔、蔡叔都前往封國,只有周公旦並沒有到魯國,而是留在朝廷。這是因為周武王對這個弟弟的政治才華十分欣賞,把他留在朝廷,輔佐自己治理國家。應該說,武王對這個弟弟是特別偏愛,這個恩典是其他兄弟都沒有的。

武王在世時,周公旦的地位便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武王去世後,他輔佐新王,是順理成章之事。

第三,周武王為什麼沒讓姜太公輔佐新王?

兩個原因:

其一,姜太公太老了。姜太公遇到周文王時,就已經年過七旬。從那時到周武王滅掉殷商,又過了十幾年了。這時的姜太公,估計都已經九十歲了,行將就木,還能讓他輔佐新王嗎?

其二,姜太公是著名的陰謀家。

大家都知道“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當初他就是用直鉤釣魚以吸引眼球,成功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史記》的寫法十分有趣:“以漁奸周西伯。”“奸”者,奸計也。

《史記》還這麼寫:“周西伯昌……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注意這裡說的,後世談“陰謀”、“陰權”都是以姜太公為祖師爺。姜太公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陰謀家,我這是說的“陰謀”是不含貶義的。

姜太公搞陰謀的本領,在戰爭時代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到了和平時代,那就得防著點了。大家想想,周武王能放心讓老謀深算的姜大師去輔佐新王嗎?


君山話史


首先,姜子牙輔助周武王伐紂成功後,周武王分封諸侯,姜子牙的封地是齊國,周公的封地是魯國。

周武王滅商朝建立周朝時,姜子牙的年齡已經很大,周武王認為他年老,不想讓她過於操勞,所以就讓姜子牙去封地安享晚年。

其次,姜子牙很用用兵,當時姜子牙的封地齊國,齊國位置很重要,當時那裡還有商朝的屬國,讓姜子牙鎮守那裡,可以安定周朝的東方。

最後,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他在周武王伐紂的過程中,也是立下很大功勞,他和姜子牙一個太公、一個周公,都是周武王最得力的助手。

周公旦不僅能力強,而且他是周武王的弟弟,在年齡上也要比姜子牙小,同時周武王在滅商數年後就離開了人世,而當時周公旦不僅是他的弟弟,而且一直在周朝都城輔助周武王。

所以,周武王駕崩後,主要是周公輔政。

而姜子牙被稱為太公,在周武王執政時,又稱他為“師尚父”,可見當時姜子牙的地位之尊貴。同時文王所命太公為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最高之官,有參政主軍的權利。

姜子牙雖然不是周武王去世後主要的輔政大臣,但姜子牙封齊建國後,多數時間是在周都做太師輔佐周成王和周康王,同時他的兒子齊丁公也沒有在齊國而是留在周都統領王宮內軍隊。

周成王時期發生管叔、蔡叔、霍叔的三監之亂,這時的姜子牙輔助周公旦,有時坐鎮周都、運籌帷幄,有時帶兵征討,姜子牙又為周朝立下大功。

後來周成王去世,周成王又把太子託孤於姜子牙父子,姜子牙之後和大臣們一起尊太子姬釗繼位,是為周康王。在周康王六年時,姜子牙在周都去世,他的兒子齊丁公繼續輔助周康王。


其實周成王是姜子牙的外孫,而周康王就是姜子牙的重外孫,所以姜子牙和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不僅有君臣關係,而且還是有親戚關係的。


中孚鑑


這個問題,有點通俗或者業餘。

周天子與諸侯和關係,也不想後世想象的疏遠,並且西周後期也是君君臣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關係!

以“禮”為基礎的禮制社會,周禮是得到整個“國人”社會承認的憲政基礎。“天子”身份雖有時凌駕“周禮”之上,但是組織行為為人為改變現象其實是被為放大的。 單純片面發達,往往過剛易折。往往片面發達在理想方面,是吸引人的!現在的人往往對戰國的歷史更加感興趣、並詳細瞭解,相比之下,西周、乃至春秋的歷史是模糊,甚至是神秘的!

現在討論這個問題。

首先,在朝在野都是重要的。

牧野之戰後,武王進入商都,分商的畿內為邶、鄘、衛三國,以邶封紂子祿父(即武庚),鄘、衛則由武王之弟管叔鮮、蔡叔度分別管理,合稱三監(一說管叔監衛、蔡叔監鄘、霍叔監邶,以監視武庚)。隨後派兵征伐尚未臣服的商朝諸侯,據記載征服者有99國,臣服652國。
武王四年(約前1046年),武王滅商後,還師西歸,在他新遷的都邑鎬京(即宗周,今陝西西安西北灃水東)舉行盛大典禮,正式宣告周朝的建立。

周王朝建立後,所面臨的政治形勢相當嚴峻,武王以“小邦”之君統治如此大的區域,擔心諸侯叛亂。為了項固政權,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武王決定按功行賞,調整統治集團的內部關係,實行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先後受封的功臣主要有: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為了控制廣闊的新徵服區,周初沿用商的分封制,把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先後分封的有魯、齊、燕、衛、宋、晉、虢等71個諸侯國。

小邦之君君臨天下,它的內憂外患同時重要,樞臣與疆臣也不可能重其一輕其二!局面的維持需要共同努力。

姜太公作為功勳受封於齊,又是重要的軍事首領之一,維護地方更加重要要。並且與周公旦攜手平定“三監之亂”,這也肯定了其在西周集團中不可撼動的作用。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望,號飛熊,河內郡汲縣(今河南衛輝市)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勳,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
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武官名),尊稱太公望,成為首席智囊,輔佐姬昌建立霸業。周武王即位後,尊為“師尚父” [1] ,成為周國軍事統帥,人稱姜尚。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 [2] 封為齊侯,定都於營丘,成為姜氏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輔佐執政周公旦,平定內亂,開疆擴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於鎬京,長子姜伋嗣位。

其次,“輔佐”用的太機械化。人首先是重要的,然後才被認為是重要的!國家行政中也一樣,以前,看電視說:疆臣坐鎮地方遙控中央視為大逆不道。但是用“輔政”來區別天地同樣不正確!

作為異姓功勳能被封為“公”,相對周室其他功勳卓著根深蒂固的宗親來說,這既是信任又是忠誠的表現!

一方面,齊國位置很重要,一身不能二職;另一方面,周室的家事。

其三,周室的卿室也有很多國公擔任。例如,虢國公、鄭莊公、衛侯等等,周武王留有幼子,在有人才、有機會輔佐幼主的情況下,不用最合適的人用什麼?

一作卿史、卿事。西周春秋時期周天子或各諸侯國的執政官。源於商。甲骨文有官名卿史,見《殷虛書契前編》卷二第二十三頁第一片等。《說文·士部》雲:“士,事也。”西周或為卿的通稱,如:  《書·洪範》:“王省惟歲,卿事惟月,師尹惟日。”或指總領諸卿的執政大臣。如《詩·小雅·十月之交》列舉七個朝廷大臣,以“皇父卿士”為首位。  《詩·大雅·常武》:“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太師皇父:“整我六師,以修我戎。”此謂周宣王冊命卿士於南仲的祖廟,受命者為大師皇父,足見卿士即是太師。  《史記·周本紀》:“厲王不聽,卒以榮公為卿士,用事。”  《詩·商頌·長髮》說阿衡為湯之卿士﹐《尚書·牧誓》說商紂王以群小為其大夫﹑卿士。卜辭及銅器銘文中寫作卿事。商代卿士的記載不多﹐其詳難知。西周置卿士甚早﹐《左傳》說虢仲﹑虢叔曾為文王卿士﹐銅器銘文也見卿事。西周晚期﹐榮夷公﹑虢石父是厲王﹑幽王卿士。周東遷後﹐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俏後有莊公為左卿士﹐虢公林父為右卿士。周王朝卿士的重要職責是率師作戰﹐故《詩·大雅·常武》說周王命卿士南仲領兵伐徐淮﹔春秋初期﹐周桓王伐鄭﹐王率中軍﹐卿士虢公林父﹑周公黑肩將右軍﹑左軍。西周銅器銘文中常寫作卿事寮一詞﹐表明卿士下有掌管具體事務的僚屬機構。  二,春秋諸侯國官制與周王朝相似﹐輔佐國君之重臣也為卿士﹐如楚國的卿士指執政的令尹﹑司馬。其餘諸國多稱為卿。卿為君主之輔佐﹐《左傳》稱“國卿”為“君之貳也”。春秋早期﹐齊國的國﹑高二氏分掌左﹑右軍﹐和西周時周王設左右卿士相似﹐表明春秋時各國之卿皆從西周卿士演化而來。

這說明姜太公軍事政治才能是有的,但也不能讓其他實力派滿意,畢竟,但是天下,最有實力的是姓“姬”的。

最後,說明一下,後世以證明:周公是成功的,但不代表姜太公也能這麼做,也能成功!

不以姜太公為輔政,不說明姜太公不如周公在朝政中重要!

周公是姬發的親弟弟,有能力,忠心輔佐王權,而這這天下最有實力的姓姬、又面臨反叛,周室必須團結,姜太公能為得力干將,不能統帥大局做了姓姬家!


無言獨上西樓口月如鉤


姜子牙,小說《封神演義》裡的大咖!滿天神佛都是他封的。但是,真實歷史卻完全不是一回事。姜子牙,姜姓呂氏,名望(一說名尚),號飛熊。古人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因此姜子牙的名字實際上應該叫呂望或者呂尚,而不是姜望或者姜尚,至於姜子牙這個名字出於何處,本人沒有查到相關史料,不好隨便亂說。太公這個稱號倒的確是呂望的,但是並不是“姜太公”而且“太公望”,呂望被周文王拜為太師之後,被尊稱為“太公望”。但是,無論如何也沒有姜子牙、姜尚、姜太公這樣的說法。



呂望的確是周文王、周武王時期重要的大臣之一,也是周文王、周武王的首席“智囊”。周武王滅商,呂望功不可沒,這也是周武王後來尊稱其為“師尚父”的原因之一。但是,呂望僅僅是文臣而已,而且他是周初少有的、不是帶著資產加盟的股東之一。周初所封的諸侯基本上都是周王室姬姓子弟和一些投靠周文王、周武王的商封諸侯。但呂望不是,他是夏商時期的沒落貴族之後,到商末時已經淪為了白丁,甚至還不如後來的劉備!他之所以能夠被封為諸侯,完全是因為“功勞”。而這也註定了呂望不可能成為周公旦那樣的人物!



眾所周知,無論是商周,還是後來的封建王朝,血緣始終是維繫王朝的重要紐帶,外姓權臣一直都是統治者最為忌憚的。同姓權臣雖然也會遭到忌憚,但是終究不會威脅到王朝本身,其只對君主個人的地位產生威脅。而周初分封的諸侯絕大多數都是姬姓子弟,呂望不是姬姓,這就註定了他會受到姬姓子弟的忌憚和防範。周武王可以用他、重用他,甚至尊稱他為“師尚父”,但是絕對不可能把年幼的兒子周成王交到呂望手裡!周公旦就算是取周成王代之,周天子依然是姬姓!但是,呂望一旦生出野心,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商初的名臣伊尹便是最深刻的教訓,伊尹是商湯手下的異姓重臣,商湯滅夏,伊尹功不可沒。但是,後來將商王太甲流放的恰恰就是這位伊尹!權臣流亡商王,無論是出於忠心還是野心,都不是王朝之福!這或許就是周武王最終選擇了周公旦而不是呂望的原因所在!



從呂望的封地也能看得出,周王室的姬姓子弟們對這位“大功臣”並不十分放心。呂望被封在了齊地,而齊地並不是故商的腹地,而是原來東夷部落的地盤。換句話說,周天子給呂望的是一塊靠海的“蠻荒之地”!即便如此,周王室還是不放心,看看齊國周圍,燕國、晉國、魯國,都是姬姓封國。說白了,呂望的封地不僅是“蠻荒之地”,而且還處於周王室姬姓子弟的環繞、監視之中,這和周初的所謂“三監”幾乎如出一轍。不僅如此,呂望被封為齊侯之後,並沒有能夠像其他諸侯一樣之國,而是由兒子接管了齊國,呂望本人被留在了鎬京,名義上是重用,可實際上與“監視”無異。呂望之上有了周公旦,其作用已經不大了,從後來的史料記錄來看,呂望也的確沒有太多發揮空間。因此,將呂望留在鎬京,最大的作用就是“監視”!當然,順帶著也可以讓他發揮發揮參謀的作用。



說到這裡想必大家都明白為什麼最終輔政的是周公旦而不是呂望了吧?說白了,周文王、周武王重用呂望不假,但是對他卻並不完全信任。他們真正信任的還是自家的姬姓子弟,又怎麼可能讓呂望成為第二個伊尹呢?雖然伊尹離現在的我們已經非常遙遠,但相對於周文王、周武王無非明清與現代的距離,在歷史長河中,這點距離可以忽略不計,周文王、周武王對伊尹之事不可能不知道,他們又怎麼可能讓呂望成為第二個伊尹?


農民工歪說歷史


周代重血親,這是周族人的傳統。先周的時候太王古公亶父三個兒子,長子太伯、次子仲雍,為了讓父親傳位給三子季歷和季歷的兒子姬昌而主動出走。建立西周的武王也得到了自己兄弟周公、召公的大力扶持。武王率周人殺入殷商都城朝歌,向天下宣佈殷紂罪狀時就是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夾輔武王。

西周建立後以分封制鞏固自己的統治。分封制既以冊命、禮儀把國名、疆域、臣屬、庶民、軍隊等封給一個諸侯,這個諸侯就對周王有朝貢以及隨同征戰等義務。周的分封制受封者有:前代聖王之後,助周伐紂的功臣,早先歸服的諸侯,還有姬姓血親。受封最多的就是姬姓的血親。荀子說是:立國七十一,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其實應該是不只。


周公是周武王同父同母的同胞兄弟,從一開始就幫助武王伐紂。武王其實在建立西周第二年就因病去世。這其間周公也曾為武王祝禱,這時候周公應該是武王身邊最重要人,兼有至親和重臣兩重身份,只有這樣的人才是武王最放心的託孤之臣。事實證明武王沒有看錯人。

武王死時繼位的成王姬誦只有十二歲,周公踐祚攝政,一共攝政七年。也就是說,周公是登上王位理政的。這時爆發武庚叛亂、三監之亂、東夷叛亂,都被周公一一平滅。三監還是周公的親弟弟,也是武王的親弟弟、成王的親叔叔。管叔、蔡叔和霍叔也都是和武王、周公一母所出。周公殺管叔、放蔡叔、廢霍叔,看得出來對於維護西周的統治非常有尺度。這樣的事只能是周公這樣身份的人去做,如果是姜太公這樣的異姓,難免會引起更多的猜疑和不安定,這一點應該是武王早先想到的。

周公治禮作樂以治天下,把西周的統治納入到“禮”的軌道上來,讓周的統治比起之前的夏、商有了秩序感和法理。同時周公在平叛之後忠實執行武王遺願營建成周。可以說周公雖不是西周一代國君,但在武王之後、成王之前、西周初年這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對於周的延續和統治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沅汰


周武王,西周王朝的開國君主,在位19年。被尊崇為古代明君。



武王伐紂,周公輔政是中國歷史上被千古傳誦的美談。

滅商三年後,周武王積勞成疾,溘然長逝,遺命弟弟周公旦輔佐兒子誦,史稱周公輔成王。

周武王為什麼選擇周公,而不是姜太公輔佐成王?

作為明君,如何選擇輔政大臣也一定會深謀遠慮,有著政治家的戰略眼光。


從最高統治者的角度來講,應該會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一、可靠與制衡

歷代帝王選擇輔佐幼帝的大臣首先考慮的是其忠誠度,可靠性。選擇自家兄弟自然要比外人更為可靠,即便做最壞的打算,就算周公有不臣之心,取代成王,江山也還在自家人手裡。

周武王非常瞭解弟弟周公旦,深知他不是貪戀權位之人,眾所周知,周公旦一生只對風水和相術痴迷,但是姜子牙卻不同,七十歲高齡仍然想著建功立業,權力之心比較重,兩者相比較的話,周公還是最適合的人選。


姜太公雖然也對周王室忠心耿耿,但畢竟是外姓之人。可靠性自然大打折扣。

我們從歷代幼主的輔政大臣都可以看到,輔政大臣裡一定會有自家宗族有著血緣關係的近親。並且輔佐幼帝,不僅要管國事,也還要處理家事,周公顯然是更好的人選。

制衡考量

姜太公雖然為周朝立下汗馬功勞,又是周武王的岳父,周成王的外公,但終究是外姓人員,從武王的分封就能看出這種端倪,姜太公功勞最大,卻被封在偏遠的齊地,齊地周圍經常發生暴亂,商紂王的兒子還起兵反叛過,把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卻分封在魯地,這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比齊國之地好的多,這裡就可以看出周武王開始在防範姜子牙了,這樣就不會把國家大權交給姜子牙來掌管。



之所以選擇周公而沒有選擇姜太公,周武王自然有他的想法,姜太公早年統領兵權,因此深得人心,勢力也逐漸強大,周武王頗為忌憚姜太公的權勢,擔心他會擁兵自立,姜太公與他的關係,又不能除掉他,於是把姜太公封在偏遠的齊地,讓他遠離政治中心。

二、才能威望。

周公,姜尚,都和周武王並肩作戰,周武王非常清楚兩人的特長,選擇自己弟弟,可以說是任人唯賢,人盡其用。

具體說說他們的特點。

姜尚

周、姜二公都是文武全才,但是姜太公的的特點更多的是在軍事上,姜子牙一直以來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軍師,擅長具體的軍事謀略,戰役指揮。從我們現代的軍事理論上來講的話,既是帥才,也是將才。姜子牙被歷代皇帝和典籍尊為兵家鼻祖、武聖,他所編著的軍事著作《六韜》為後世的中國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諸葛亮所學習和借鑑。

國家治理上,姜太公在其封地上也把齊國治理的井井有條,但是這種治理只是地區性的治理。在全局及整個周國宏觀治理上,則需要更強的思想,理論,及一套完善的治理體系。


周公

武王姬發和周公姬旦是周文王十來個嫡出兒子中最聰明能幹,德才兼備的兩個兒子。在周文王時代作為他的左膀右臂輔佐他治理封地,並發展壯大,最終到可以與殷商一絕雌雄。在一起長大的兄弟,自然是非常瞭解自己弟弟的人品和才華。

來看看周公政績

在周王朝立足未穩的情況下,在他的帶領下,周朝二次克殷,統一東方,建立以成周為中心的軍事政治中心,在周公的輔佐下,周王朝從開始建國的立足未穩,危機四伏。到周公還政時,江山穩固,從上到下井井有條。



他被尊為儒學奠基人,為周王朝800年的基業,以及為後世長達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礎。是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

所以周公在治理國家方面的能力以及威望要高於姜太公。可見選擇以周公輔佐成王是一個成功的選擇,體現了周武王的政治遠見和戰略眼光。

三現實考慮 ——年齡

有人說沒安排姜子牙輔政的原因是因為姜子牙太老了,但是事實上那時候姜子牙還非常健康,而且他活到了周成王都去世了。

這種觀點是馬後炮,誰能預測姜子牙的年齡?

當時的生活環境人平均壽命三十多些,姜子牙高壽屬於極小概率事情,周武王決絕對不會拿姜子牙的長壽來賭江山的穩固。

周文王請姜子牙出山的時候,他已經72歲了,在古代那個時候已經是非常高壽的老人了,然後又輔佐文王和武王兩代君主,年齡至少也有八十有餘了,這樣的老人隨時都有可能西去,如果輔政的話,萬一不測,周成王還小,又得動搖國本,這樣就得不償失了,況且周武王一生尊敬姜子牙,尊姜子牙為相父,周武王也希望姜子牙能夠安享晚年,以報輔政之恩。

周公旦不僅能力強,而且他是周武王的弟弟,在年齡上很有優勢。

後來事實證明,周武王的選擇是相當正確的,選擇周公和召公來輔佐幼子,後來周公也在周成王二十歲的時候,把朝政大權還給周成王,也算是完成了哥哥臨終前的囑託。


歷史逸事


周朝開國的那段歷史,由於被儒家(包括史學家司馬遷)過度美化,其實有一些東西是被掩藏起來了的。包括周武王讓周公輔政,而不是姜子牙輔政,其中就有非常多值得玩味的東西。

(周武王)

有人說,沒安排姜子牙輔政的原因,是因為姜子牙太老。但事實是,那時候姜子牙還十分健康,而且史書記載他活到了139歲。雖然這個年齡可能不太靠譜,就像史書上記載彭祖活到800歲不靠譜一樣,但至少,他活到了周成王都去世了,而周成王的兒子周康王都繼位六年了才去世。由此可見,他確實比較長壽,也不老。

有人說,沒安排姜子牙輔政,是因為姜子牙在他的封國裡。確實,周武王獲得天下以後,便開始對姬姓宗親及功臣進行封國,並且對所有獲封的諸侯說,讓他們去把國家安定好後,就趕回來彙報。姜子牙去了齊國,只用了五個月就把國家安定好,然後趕回鎬京彙報。在所有諸侯中,他是回來彙報得最早的一個。此後,他就一直留在京城鎬京,基本上沒回齊國去過。而周武王是在鎬京登基三年後去世的。也就是說,他去世前,姜太公正在鎬京。然而,他為什麼卻不讓能力卓著的姜子牙輔政呢?

這不能不讓人猜疑,周武王是否對他的岳父姜子牙有些不信任。

不夠信任的疑點,除了上面說的沒讓姜子牙輔政外,還有一些原因。

(治理齊國)

比如,姜子牙的封國,在最邊遠的地區。齊國在春秋時期,經過管仲的經濟改革以後,成為了一個富國。但是,在西周初年,那裡絕對是一個貧瘠邊遠的地方。而且因為靠近萊國及東夷。萊國是商紂王的屬國。東夷曾經被商紂王猛打,西周初年的時候,還和商紂王的兒子聯合叛亂。可以說,姜子牙的封國是一個十分危險的地方。作為興周滅商的第一功臣,為什麼卻獲得了這麼一塊封地呢?

再比如,周武王在封國的時候,為了防止諸侯們造反,都要讓諸侯的兒子們留在鎬京。這種做法,從某種意義上,相當於留下人質。(這種留人質的制度,直到戰國後期都還很盛行。)不過,其它諸侯留在鎬京的,都不是嫡長子,只有姜子牙留在鎬京的是嫡長子姜伋。要知道,嫡長子對於信奉周禮的周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姜子牙的嫡長子留在鎬京,是姜子牙主動安排的?還是周武王要求的,現在已經搞不清楚了。不過,這事可以分析。若是周武王要求的,顯然代表著非常提防姜子牙。若是姜子牙主動要求的,也說明姜子牙明白他所處的環境,才會這麼做。

(姜子牙)

又比如,姜子牙到封國去,只用了五個月就把國家搞好,迅速回京。而周公的兒子在魯國,幹了三年,才回來彙報。姜子牙那麼快回來,是他向周武王表明他能力很強呢?還是他擔心周武王會猜疑他呢?這事也很值得玩味。他表明了他能力很強,周武王卻不用他,這事就更值得玩味了。

後世對於周朝初年的分封制,多有讚美。尤其是儒家,更把當時的政治制度和禮儀制度當成是最高典範。但是,也不能不說,正是因為周初實行的這種制度,造成了後世春秋戰國這樣的亂世。

個人感覺周武王當時有可能也預想到的分封制的不妥之處,也存著朱元璋一樣想法,讓自己的朱姓王朝萬年永固,只是沒有朱元璋的殺伐果斷,只是把把姜子牙打發到最貧瘠的東方,讓他接觸不了王權吧!這也是周武王不安排姜子牙輔佐周成王,而安排周公旦的原因(後世我們經常提到的周公解夢就是這位哦!也是鼎鼎大名,周公旦)以上內容希望可以幫您解惑!





熱愛古文化的小青年


姜子牙一直在鎬京輔佐啊,

當時實際上是姜子牙、周公旦、召公奭三人輔政,大致排名是周公旦、召公奭、姜子牙,

成王時,自陝地(今河南陝縣)以西,由姬奭(太保,三公之一)主管;自陝地以東,由周公旦(攝政)主管。

而姜子牙當時是太師,也是三公之一,沒有就藩,和他的大兒子齊丁公在鎬京輔政。


南朝居士


讓我們暫時忘記《封神演義》,看一看周武王、周朝政權當時面臨的嚴峻形勢,我們就能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了。

周武王面臨複雜的治國形勢

周武王滅商後,面臨的局勢非常嚴峻。

首先,就是如何治理商朝留下的廣大地區。

由於商朝統治範圍大,統治時間長,他的殘餘力量還十分強大。

商朝的貴族生活是十分奔放的,其奔放程度,比之後來的羅馬都不遑多讓,從《尚書》、《詩經》的篇章中,我們能發現,商朝的貴族有濃烈的奢靡酒風。


不止是紂王本人,整個商族的貴族,都有濃烈的酒文化。他們的作風十分熱情奔放。

商朝的經濟形態也是多樣化的,畜牧、農耕、商旅,各種經濟都十分發達。

對於周朝來說,長期單一的農耕生產方式,相對嚴格的貴族生活方式,都與商地格格不入。

因此,對於商朝的遺留貴族來說,他們當初或許不滿紂王的統治而支持討伐紂王,但他們卻很可能很難接受周人帶來的生活方式。

同時,如東夷等地,當時許多部族都接受了商朝的統治,顯然,這些原本就是“夷狄”的部族,可不會隨著商朝的滅亡而效忠周朝。甚至,在三監之叛時,這些部族都響應了原商朝勢力的號召,參與了叛亂。

因此,周武王在滅商後,常常夜不能寐,憂慮不已。常找商貴族請教存亡之道。

周武王過早去世,形勢更加危急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各種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時,周武王去世。年幼的周成王即位。

在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確認前,各朝代沒有明確的繼承製度,有父死子繼的,也有兄長弟及的。周武王本人,當時就是越過他哥哥伯邑考成為接班人的。

伯邑考未能即位,並不是因為被開發廚藝的蘇妲己,做成了披薩。


因此,當時周武王過快去世,當時具備繼承資格的人很多,周公本人,以及當時在商地監視的蔡叔、管叔等人,都理論上具備繼承可能。

因此,周武王去世時,“天下未集,群公懼”。這樣的局面,決定了必須由重臣來攝政,輔佐年幼的成王面對挑戰。

為什麼不是呂尚

對於呂尚,很多朋友可能都以為他是類似於諸葛亮一樣,什麼都一把抓的人物。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

在周武王時期的決策集團中,呂尚以周武王老師的名義執掌軍事;周公處置日常政務;召公、畢公作為周武王左右顧問,協助決斷。


呂尚在牧野之戰中可是帶隊親自衝鋒陷陣的人,哪吒、楊戩能幹的活,他都能幹。

因此,此時不選定呂尚,而選擇周公輔政的原因就很直觀了:

1、專業分工上,此時已經結束滅商大業,進入以政治治理為主的時代,自然以原本負責處置政務的周公擔任攝政。至於軍事家呂尚,去到齊地就封,在需要戰爭時,還可以配合周公,對假想敵商族殘餘形成夾擊之勢。

2、身份上,呂尚是當時決策中樞中唯一的外來人才。即使武王願意以呂尚為攝政,也難以有效壓制周族出身的功臣、實力派。

後來,管叔等就藉口不滿周公攝政而發動叛變;假想,如果當時是呂尚攝政,那麼,這個局面就很可能變成大批周族功勳反對外來呂尚的叛亂,那叛亂規模可能會比歷史上真實發生的規模要大許多。

佈局收到的效果,影響了中國數千年

以周公輔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當三監諸侯結合商朝殘餘勢力叛亂後,周公迅速發佈了討伐的命令。

平叛的具體過程如今已經難以完全復原了。

但是,大致方略是:周公自己率領王師主力自西向東;呂尚率領齊軍從東往南打;伯禽率領魯軍從北向東南進軍。徹底擊敗了叛軍,同時,消滅了五十多個東夷諸侯。

周、齊、魯,對殷商殘餘勢力構成夾擊之勢。

這次戰爭,是對牧野之戰的補充,是真正徹底擊敗了商朝強大的殘餘勢力。

在此次戰爭結束後,周王朝才有了底氣推行一系列,對中國後來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制度。

通過更為系統嚴格的諸侯分封制,建立了從上到下、徹底系統的分封制,使得華夏的凝聚力得到了真正的增強。

周公創立的嚴格禮治,雖然持續的時間不長,但是,《周禮》卻長期影響了中國人的行為規範。


而周公完善的宗法制,則在很長時間內,使得穩定、有序的宗族力量,成為足以配合政府進行有效統治的基礎力量。也使得今後中國的政治權力傳承有了基本的規範,這對後來維護中國的長期穩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周武王選擇周公輔政,絕非無奈之舉,這個舉措,實現了周武王想要,卻沒來得及實現的政治理想,對周朝政權,甚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姜太公和周王室的關係,和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樣。】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史學研究成果,嚴禁抄襲剽竊。

姜太公呂尚,祖上是山東東海人士,堯舜之時曾經做過“四嶽”,就是堯舜朝廷的四大重臣。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封於呂國(河南南陽),本姓姜,炎帝后裔也。夏商之時,呂國封國後裔繁衍,很多就成了庶民百姓,就以封國為姓。姜太公原本姓名為呂望。周文王得呂尚為國師,因為呂望原為姜姓,故稱其為“姜太公”。

姜太公博學,曾經去往殷商朝歌求官,帝辛(殷紂王)不用。姜太公都老了六十歲了,窮困而且鬱郁不得志,遂前往西岐為用、垂釣於姜水之上。西伯昌將要出去打獵,占卜的結果:“所獲得的的不是真龍也不是螭龍,不是老虎也不是棕熊。所獲得的是天下首輔,成王霸之業者也。”

《竹書紀年》:“帝辛三十一年,西伯治兵於畢,得呂尚以為師。”

《史記?齊太公世家》:“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chi,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西伯獵,果遇太公望於渭之陽……立為師。”

周文王得姜太公是帝辛(殷紂王)三十一年,假如,當時呂尚是60歲;周武王伐紂是帝辛五十二年,呂尚也已經八十多歲了。武王伐紂後,封呂尚於齊地營丘(淄博),姜太公率數十人就藩國。晚上寄宿在客店,客店主人說:“我聽說得到藩國不容易,失去藩國卻很容易。客人睡覺很安心呀,大概是去就藩國的吧?”

姜太公聽了之後,連夜開拔趕往齊地,黎明的時候就到達了營丘。營丘的邊上有個小國叫萊夷,萊侯乘著殷紂王之亂,周朝剛剛平定天下,還顧及不到邊遠的地方,就乘機而來要和姜太公搶奪齊國營丘。由於,姜太公提前到達營丘,已經接手了齊國的防務,做好了防備萊人搶國的準備,痛擊了萊夷的侵犯,穩定了邊遠地區的秩序。姜太公就藩齊國修行德政,遵循當地的風俗,簡化繁瑣的禮儀,大力發展工商業,獲取魚鹽之利益,周邊的人民很多歸化了齊國,齊國日漸強大。

周武王伐紂分封諸侯於天下,第二年的時候,周武王就生病了。《尚書•金縢》:“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周武王為什麼封姜太公為齊國公,而不是在周王室繼續留任呢?

【第一】武王伐紂滅殷是公元前1046年,姜太公已經八十多歲了,畢竟年事已高不適合繼續輔佐周王室,分封齊國公治理東夷,拱衛周王室更合適。

【第二】參與滅亡殷商的有八百多個諸侯,封疆裂土拱衛周王室,是周武王考慮的重大問題,分封眾多的各路諸侯功臣,既要公平合理適度,還要有戰略格局。

【第三】周武王封姜太公為齊國公,給與他很高的榮譽和實惠,齊地沃野千里諸侯眾多,東夷之屬不歸王化,必須有高明之人治理,姜太公就是最合適的人選。

【第四】周武王有沒有害怕姜太公謀權篡位?應該沒有如此狹隘,姜太公輔佐兩朝周王居功至偉,但他不是實力派人物,自身的勢力並不強大,周王室人丁興旺能人輩出,用不著防備對周王室很忠心的姜太公。

周武王分封八百多諸侯,周王以下分封“公、侯、伯、子、男”,公爵是一等爵位分封的很少,食邑百里;侯爵是二等爵位分封也不多,食邑八十里;伯爵是三等爵位分封百餘個,食邑六十里;絕大部分封為四、五等的子爵、男爵,食邑五十里以下。公爵多為中央官員,侯爵、伯爵多為地方官員,歸周王室直接管轄,子爵、男爵為豪強,歸侯爵、伯爵間接管轄。姜太公封齊國公,和周公、召公同列,地位相當顯赫。

公元前1042年,周武王病故駕崩,成王姬誦即位年十四,周武王遺詔:周公旦和召公奭shi輔政周成王。公叔旦采邑於周(岐山),召公奭封於薊燕(北京),采邑於召(岐山南)。周武王駕崩,周初天下形勢突變,殷商遺民、淮夷、萊夷等部異動,成王誦年幼,需要強有力的人攝政,周公旦攝政召公奭為輔政。管叔蔡叔以周公旦攝政為藉口,鼓動殷商武庚叛亂,周公旦以成王之名讓召公使齊,授姜太公征伐之權拱衛周王室。

周武王封姜太公為齊國公,是深謀遠慮的戰略部署,周公旦輔政賜姜太公征伐之權,就是發揮這個戰略部署,為周王室解除後顧之憂,周王室和姜太公的合作信任,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當時的黃河向北流注渤海,黃河以東、大海以西、平原以南、商丘以北,幾乎整個山東地區,姜太公擁有了征伐之權,姜太公滅了萊夷等五侯九伯14國,姜太公的子孫後裔滅40多國,齊國壯大為大國。

《史記••齊太公世家》:“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都營丘。”

姜太公的後裔之屬,以他的姓名、名字為姓者有四:姜、呂、望、尚。以國名地名為姓者十五: 齊、丁、崔、聶、丘(邱)、高、盧、柴、年、恆、慶、賀、谷、欒、查(楂)。姜太公後裔歷史名人不可勝數。2000年6月,韓國卸任總統盧泰愚,到山東尋根問祖,盧泰愚在盧莊村祭掃了盧王墓,植下了紀念樹,在赴青島途中又參拜了姜太公廟及衣冠冢。 香港著名的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其實他姓“查”(zha)不姓金,他的原名叫“查良鏞”。

我是冷清先生,為您推送不一樣的歷史真相,如果您喜歡敬請關注“冷清先生”頭條號,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