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北朝寒門子弟的出仕困境,看魏晉之後士族門閥的發展

魏晉以來,士族門閥階層逐漸得以壯大,並發展成為能夠左右時局的重要力量。魏晉之後的南北朝時期,南朝自劉裕建宋後重用寒門,北朝也湧現六鎮等衝擊閥閱之事,但士族門閥階層並沒有因此消失,自兩漢、魏晉發展而來的士族門閥,在南北朝時期依舊頗具影響。從南北朝時期的寒門子弟出仕所面臨的困境,便能夠看出魏晉之後,士族門閥的發展狀況。

從南北朝寒門子弟的出仕困境,看魏晉之後士族門閥的發展


士族門閥的發展

對於士族門閥的發展,大致被認為是自兩漢萌發,魏晉時期得以發展壯大,在南北朝時期逐漸衰落。曹魏時期,在察舉制基礎上推行九品中正制選官法,利用中正官品評地方人才,評價標準當中包括人才自身才學等要求之外,還把出身家世當做重要品評標準。

在重視家世的選官制度下,士族門閥階層得以更容易的出仕為官,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便是說明當時士族門閥比寒門出仕更輕易的情況。士族子弟往往在九品中正制下,被評定高品進而出仕高官,而寒門子弟則因家世不足,獲得中正品評為低品,出仕之後官品也大多低於士族子弟。此消彼長之下,士族門閥階層愈加成為左右時局的最為重要力量。

等到兩晉時期,士族門閥的發展更為迅速,尤其是到東晉建立以來,江左政權由士族門閥掌控。琅琊王氏、陳郡謝氏等士族門閥,壓制司馬氏皇權,讓士族門閥步入發展的鼎盛時期。

在東晉這種以門閥為主導的政權當中,官員選拔標準自然也以士族門閥子弟為優先,寒門子弟出仕情況愈加艱難。

劉裕代晉稱宋之後,雖然鑑於東晉士族門閥壓制皇權的弊端,對士族門閥力量進行壓制,大量啟用寒門,但卻並未改變士族門閥在南朝的地位。琅琊王氏、陳郡謝氏等高門士族,依舊是南朝各代保持其地位。

相應的在北朝,孝文帝遷都之後,有“帝宗屬或諸國從魏者”的八氏、十姓,和“世為部落大人”的三十六族、九十二姓。這是奠定了北朝門閥制度的發端,北朝選官用人,也多依據姓氏出身選拔人才。

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僕者曰華腴,尚書、領、護而上者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為乙姓,散騎常侍、太中大夫者為丙姓,吏部正員郎為丁姓。

魏晉以及南北朝士族門閥的發展,與朝堂出仕用人的情況有著緊密關係。家世當中數代出仕情況的不同,決定了族望地位如何。而寒門庶族世代無人出任高官,在士族門閥力量昌盛的魏晉時期,自然也無法因家世而獲得更好的出仕條件。而

士族門閥子弟,因家世當中多有高官,便以其膏粱、華腴、甲姓、乙姓等家世,而獲得更加便利的出仕條件。相較之下,寒門子弟便面臨更為艱難的出仕困境,而這種寒門子弟的出仕困境,並非只存在於士族門閥興盛的魏晉時期,南北朝時期的寒門出仕依舊面臨非常多的困境。

南朝寒門出仕的困境

劉裕建宋之後,所採取的任用寒門打壓士族的措施,被認為是對士族門閥階層的壓制。但從劉宋時期,以改變士族侵佔人口的士斷改革推行情況來看,還會發生力主土斷雍州的王玄謨,被當地士族抵抗,最終王玄謨回朝任職的情況。由此來看,即便是在打壓士族門閥力量較有力度的劉宋時期,依舊難以徹底斷絕士族門閥力量。

從南北朝寒門子弟的出仕困境,看魏晉之後士族門閥的發展


而且劉裕對士族門閥力量的限制,並非徹底斷絕士族門閥階層的存在。劉宋時期的士族門閥力量在失去了東晉時期的那般尊崇地位之後,在南朝為了保持其特殊地位,反而愈加重視對其門閥地位的推崇,導致南朝的士族與庶族之間的差異對待更甚於魏晉。這也就造成了如侯景投南梁,向梁武帝求姻親於王、謝,被梁武帝拒絕的情況,以及素有武功的宋武帝劉裕,實施土斷改革,也給士族門閥力量留下晉陵等特權地域,讓士族門閥繼續保有特權。由此來看,原本被認作應當會逐漸削弱的士族門閥力量,在南朝時期依舊擁有特殊的地位。

晉世名家,身有國封者,起家多拜員外散騎侍郎。——《宋書·謝弘微傳》

時王儉雖貴而疏,晏既領選,權行臺閣,與儉頗不平。儉卒,禮官議諡,上欲依王導諡為“文獻”,晏啟上曰:“導乃得此諡,但宋以來,不加素族。”——《齊書·王晏傳》

在南朝時期,選官任官多會根據家世而定官。晉朝世族出身的家族子弟,如果家世當中擁有封號,出仕做官最開始便是員外散騎侍郎的官職。這還是在以壓制士族啟用寒門著稱的劉宋時期,依舊保持著對家世族望的任官標準。及齊、梁、陳世,對於士庶之間的差異對待更加明顯。南齊時期的王儉,為東晉王導的五世孫,但與王晏素來不和,王儉死後要定諡號,禮官想要依據王導的諡號“文獻”加給王儉,但王晏卻以“不加素族”來拒絕。王儉當然不是什麼素族,王晏拒絕的理由當然出於素來與王儉的仇怨,但南朝時期對於士庶之間的差異對待,能夠在要不要加尊顯的諡號這件事上可見一斑。

在南朝的出仕做官情況上,士族與庶族之間擁有著極大的差異,並且這種士庶差異不僅是統治階級和士族階層自己強硬推動的,就連寒門庶族自身也默許士族門閥力量以其家世得以位居高位。即便庶族能夠出仕為高官,也難免會被世人所輕視。

顯達謙厚有智計,自以人微位重,每遷官,常有愧懼之色。有子十餘人,誡之曰:“我本志不及此,汝等勿以富貴陵人!”家既豪富,諸子與王敬則諸兒,並精車牛,麗服飾。當世快牛稱陳世子青,王三郎烏,呂文顯折角,江瞿曇白鼻。顯達謂其子曰:“麈尾扇是王謝家物,汝不須捉此自逐。”——《齊書·陳顯達傳》

陳顯達官居高位,但卻依舊以自己出身寒門而“常有愧懼之色”。甚至還勸解他的子嗣,不要以現在的尊崇而自傲。當時陳顯達的兒子與王敬則等世家子弟一起乘牛車穿華服,陳顯達的世族稱作的牛車被世人稱作四“快牛”之一。陳顯達知道此事之後,責備道“麈尾蠅拂是王、謝家物,汝不須捉此!”意思是說,像華服、精牛、麈尾蠅拂等物,都是王、謝這些士族門閥子弟應該擁有的,自己出身寒門,沒有資格跟他們一樣。由此來看,當時士庶之別在南朝擁有著明確的規範,即便身居高官如陳顯達,也忌憚士族門閥的地位尊崇。

南四朝之世,“門寒,為豪族所排”的情況,仍然有很多。南陳之世,章華因為沒有士族出身,被朝中官員地址,最終被去除大市令官職。綜上來看,士族門閥的地位並沒有因劉裕的打壓而有所削弱,反而士族與寒門之間的地位差異,在南朝提升到了更加懸殊的狀況。

士族門閥失去了在東晉時期掌控朝政的那般尊崇地位,進入以皇權為中心的南朝後,為了保證其特權地位,愈加宣揚其士族門閥的尊貴地位,用族望、世代官位、家學等方式,來彰顯其自身的特殊性。用來區別毫無家世的庶族寒門,以達到其在南朝依然能夠優先出仕等目的。

相應的,寒門出仕為官便需要面臨士族門閥所創造的這種“桎梏”,像陳顯達那般即便身居高官,依舊不忘其寒門身份,“常有愧色”的情況,更能看出南朝士庶之別的情況。南朝寒門子弟出仕,所面臨的艱難境況可見一斑。當然了,南朝因其承襲魏晉士族門閥發展溯源,士族門閥能得以一直影響南朝,但相對於南朝來說,北朝對於士族門閥與庶族寒門之間,在出仕為官上的差異對待,同樣能體現出士族門閥階層的發展情況。

從南北朝寒門子弟的出仕困境,看魏晉之後士族門閥的發展


北朝士族門閥與庶族寒門出仕情況對比

北朝在逐漸實現北方統一局勢之後,也逐漸開始效仿漢民族政權魏晉之世的制度、文化等,其中在確立士族門閥地位和選官任官制度上,也同南朝有著非常多的相似情況。

竇瑗,除大宗正卿,宗室以其寒士,相與輕之。——《魏書·良吏傳》

齊文襄為尚書令,沙汰諸曹郎,隱以地寒被出。——《北史·趙隱傳》

普泰中,僕射司馬子如薦為尚書二千石郎中。尋以地寒被出。——《周書·呂思禮傳》

北朝各時期,對於當初由孝文帝等確立下來的門閥制度愈加看重,如竇瑗、文襄和呂思禮出身寒門,得以出仕為官之後,被士族階層抵制去官的情況,在史料當中非常多見。孝文帝所立三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是北朝士族門閥階層的主要構成。相比南朝當中以世代為官情況定膏粱、華腴等家世,北朝因其胡族入華的特殊性,以鮮卑貴族、北方望族等族姓,定立了北朝的士族門閥階層。

北朝士族門閥階層得以確立之後,因其在朝堂之上所佔據的優勢地位,也逐漸形成了如同南朝那般,對庶族寒門形成出仕阻礙。即便如竇瑗、文襄和呂思禮能夠憑藉其才華、武功等自身實力,得以在北朝出仕高官,但面對北朝鮮卑貴族、宗親等士族階層,依舊不得不選擇退避辭官的結局。而且,在北朝士族門閥階層得以發展壯大的情況下,也同樣形成了士庶之間差異明顯的情況。

初,思同為青州別駕,清河崔光韶先為中從事,自恃資地,恥居其下,聞思同還鄉,遂便去職,州里人物為思同恨之。——《北史·賈思伯傳》

清河崔氏在北朝時地位尊顯,“魏主雅重門族,以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羲、太原王瓊四姓,衣冠所推,鹹納其女以充後宮。”孝文帝納盧崔鄭王四家女子充後宮,讓這四家成為北朝尊貴士族。而身為豪門士族的清河崔氏崔光韶,在賈思伯的弟弟賈思同手下任職,不滿賈思同的寒門身份,以在賈思同手下任職為恥。這能看出

當時北朝士族門閥階層,對待寒門庶族的態度非常倨傲。在這種如同南朝門閥充斥朝堂的情況下,寒門庶族出仕的處境也依舊十分艱難。以至於即便孝文帝想要立李彪為秘書令,都要特別為其下詔確立其身份,可見北朝寒門子弟想要出仕高位十分艱難。

總結及歸納分析

綜上所述,寒門子弟在南北朝的出仕情況依舊艱難,士族門閥階層在南北朝依舊保持其尊顯地位。而僅從士族門閥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來看,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有幾個:其一是統治階層需要藉助士族門閥來鞏固統治。南朝幾個開國皇帝都為寒門,對於政權的鞏固需要藉助素來佔據朝堂的士族門閥力量。而北朝除了利用門閥制度來奠定其統治合法性之外,還有利用門閥制度來緩和胡漢矛盾等目的;其二士族門閥階層一旦確立,便會想方設法區別於寒門士族,以保證其地位和特權。尤其是在永嘉之後,魏晉以來發展而來的士族門閥,需要宣揚其家世特殊性,來保證自身得以在亂世中立足。另外,還有

區別胡漢等原因,都導致了士族門閥即便在魏晉之後的南北朝時期,依舊保持著很好的發展。

從南北朝寒門子弟的出仕困境,看魏晉之後士族門閥的發展


南北朝的寒門子弟出仕面臨的困境也包括幾方面,一方面是需要面對士族階層所形成的桎梏,以及統治階層對士族門閥的出仕便利。

這是保證士族門閥子弟能夠擁有更多出仕特權和便利所造成的結果,但這恰恰是對沒有家世背景的寒門子弟所要面臨的出仕困境;另一方面來看,士族門閥經歷兩漢、魏晉的發展,已經讓世人形成了難以輕易扭轉的士族有別觀念。在這種觀念下寒門子弟即便能夠出仕高官,也會因自身家世不如士族而“有愧”;再有就是士族階層對寒門庶族的倨傲態度,讓士族與庶族之間多有不和,這也造成了沒有家世背景的寒門仕途艱難。

總而言之,士族門閥在魏晉發展到鼎盛之後,在南北朝時期依舊保持其特殊地位,這與時局和政權形態有著很大關係。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士族門閥階層依舊佔據尊顯地位的南北朝,寒門子弟出仕依舊面臨極大困境。而從寒門子弟出仕困境當中,也能看出魏晉之後士族門閥的發展狀況依舊興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